一、构建实用、高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江文[1](2021)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了大规模地线上教学活动。目前,线上教学相关研究正在积极探索中,为充实国内关于数学学科高中学段线上教学评价的理论成果,研究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相应的问卷,调研疫情时期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指导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研究问题包括:(1)怎样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如何应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针对中小学线上教学研发的评价标准,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标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其调研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在与专家初步交流后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收集专家意见后从指标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变异系数三方面数据信息以及修改意见对该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接着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检验结果为专家评分内容效度优秀。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研究部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对一线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调查过程包括预测试和正式测试,通过预测试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修改问卷并形成最终问卷。对正式施测收集的1110份问卷结果用SPSS 2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整体现状研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5个维度的研究、比较研究(含教龄和年龄差异分析、学历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分析、城乡差异分析、所教年级差异分析、省份差异分析等)以及态度研究。研究结论:研究构建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设5个一级指标(准备与保障、资源利用与方案设计、线上教学实施、课后训练实施、评价与反馈)、20个二级指标、48个观测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优秀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评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优化建议:教育管理新样态;教学实施新策略;学生培养新要求;家校互动新模式;教育均衡新局面;未来教育新技术。
唐婷[2](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郭晨越[3](2021)在《基于zoom平台的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研究 ——以LTL Mandarin School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各个国家都开始控制出入境交流,在自己国家范围内也限制了人员流动,出国任教的汉语教师骤减,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也被迫减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汉语教学成了亟待发展的关键点,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课程满足各国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成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于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汉语培训机构LTL Mandarin School(北京乐特乐文化有限公司)担任线上汉语教师,发现线上汉语课堂虽然便捷高效、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人际互动率低、汉字教学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网络汉语课的难点,以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法,试图探索如何增强远程线上汉语教学的交互性,提高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改进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交互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资源,为新时代的汉语教学补充新内涵。本文研究的结论为通过具体教学设计案例的展示和实施,帮助汉语教师在线上与线下教学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本文研究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研究意义、对交互式教学模式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提出质性研究的方法。第二章针对线上汉语教学设计的背景做出分析,介绍了课程设置详情和zoom平台适用于远程教学的有效性。第三章主要阐述交互式线上教学需要教师更新理念,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新形式创新教学策略。第四章通过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试图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案例一是以汉字教学作为范例,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后分别对五位学生进行访谈,检测教学结果,获得相应的教学反馈。案例二是以成语故事为阅读课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属性。汉语学习的本质是增强语言交际能力,用汉语思维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笔者同样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得到反馈,学生对该模式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满意度较高。最后在本文的第五章部分提出对当前线上汉语教学的思考,以及对使用zoom平台教授网络汉语课的教师提出针对性教学建议。第六章为结语,笔者希望能通过以上研究而为汉语教师今后进行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改进今后的教学设计。
赵路遥[4](2021)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对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的认识与能力现状,继而针对学校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和相关教学培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了介绍和说明;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线上教学以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其中包括了对线上教学的发展和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陈述,也包括了对线上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分别的研究陈述;第三章为研究设计,阐述了对本文所需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和发放收集的过程以及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第四章为结果统计与分析,分别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通过问卷结果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对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认知的不足之处,分析调查对象在线上教学设计与管理上的具体表现以及两种能力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和教学前培训工作上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之后通过访谈对调查进行细化,了解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对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具体操作以及对未来教师培养的期望;第五章为讨论与建议,本章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集中说明和分析并对接下来学校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和培训工作上提出具体的建议的完善措施;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在教学评价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对课堂管理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调查对象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总体来说要高于课堂管理能力,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自我管理和对课堂环境的管理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强,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研究结果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线上观察相对不易,课堂时间管理上还存在问题,线上教学的活动设计和生生互动也是一大难题。最后,在综合调查问卷中的调查对象给出的意见以及访谈对象的具体建议后,笔者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前的培训工作以及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几个方面给出相应建议,包括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一些课堂观摩和经验交流的课程、熟悉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开发线上教学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罗艺[5](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杜鹏[6](2021)在《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范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我国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活动遭受较大冲击,近162个国家约14亿学习者面临无法到校进行课堂学习的窘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跨时空的“互联网+教育”为“停课不停学”开展提供了在线教学的可行方案。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的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应用和突出体现,在线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从三方面展开:(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在线教学的核心要素为“基础环境、教学支持、教学模式”。对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分析,归纳出疫情期间四类“同步、异步、智慧、混合”典型在线教学模式,根据分析得出的特点构建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学模式,阐述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内涵,指出在线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2)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组织及实施的访谈,对问卷、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超90%的学生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感到满意,但同时也反应出学生对更适切、有效、良好学习体验的在线教学需求依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网络拥堵和设备不均衡、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在线教学理解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弱化”的困境。(3)针对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在线教学的困境,从“持续改善基础环境、提高教学支持水平、探索家校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建设统一教学平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增加家校教学模式”的中学“互联网+教育”发展策略。本研究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学校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提升“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协调融合以形成校内外应对紧急事件的合力,为在线教学发展提供思路和策略,最终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发展。
郭惜今[7](2021)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线学习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确保大学生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同质等效”,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线学习投入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发生、坚持与成效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其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水平。本研究旨在揭示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水平,探讨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优化在线学习行为,增强在线学习成效。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在线学习适应性量表以及在线学习投入量表,对614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普遍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在性别、考研意向与奖学金上表现出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与专业上的差异不显着。(3)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存在显着正相关。(4)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适应性均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5)大学生的在线学习适应性在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直接影响在线学习投入,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适应性间接影响在线学习投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的教育建议:(1)从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说,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技能、引导大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在线学习情绪以及采用多元化在线学习评价方式;(2)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角度来说,激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端正的在线学习态度、增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以及完善教师在线教学支持行为;(3)从在线学习投入现状的角度来说,开展在线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师生在线交流与互动、深化大学生在线学习策略体验、加强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以及关注在线学习投入的个体差异。
格日勒[8](2021)在《答疑型直播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在线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录播为主的在线教育明显暴露出互动不足的问题。直播教学作为在线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因此,直播教学为弥补在线教育互动不足这一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解决途径。目前,由于直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在互动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存在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引导不足、互动氛围不浓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直播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相关理论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分析影响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的主要因素。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对现阶段直播教学中的互动活动进行调研、分析,为策略的提出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根据课堂观察梳理出一般性的答疑型直播教学的流程结构,结合相关理论和答疑型直播教学流程提出了氛围营造策略、鼓励引导策略、提问反馈策略、助教辅助策略以及资源共享策略等五类可用于答疑型直播教学的互动策略。最后,基于《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开展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行动研究,通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优化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最终形成了可用于指导答疑型直播教学的五类互动策略。研究表明,笔者基于答疑型直播教学所提出的互动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答疑型直播教学的互动效果,提升答疑的质量。同时,这些互动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弥补了以录播形式为主的在线教育存在的互动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在线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
许静雅[9](2021)在《对外汉语远程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华东理工大学初级(上)口语班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对外汉语远程网络教学成为焦点。本研究结合华东理工大学初级(上)班的教学实践,以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将任务式交互教学策略运用在对外汉语远程网络教学设计中,以真实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为原则指导,展示相应的课堂活动应用和教学案例。并根据学生和其他听课教师的反馈,总结远程网络口语课堂实施的经验与不足,对国内外开展对外汉语远程网络口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实践,本文认为华东理工大学的远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课堂的录制功能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课件的可视化有利于语法点的讲解。同时,远程口语教学也存在着困难与不足,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上课时长太长、课堂效率下降、电子教材阅读不便、无法面对面交流、网络不稳定六个方面。基于远程口语教学实践的情况,本文从网络、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远程课堂的参会人员应当创造适宜上课的网络环境,避免因网络不佳影响教学的情况;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种类多样化、教材形式个性化、教研活动丰富化四个方向努力;教师应该提高远程口语教学的课堂表现力,选择适用于远程口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加强对远程课堂的管控能力,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应该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并积极调整健康心态,避免产生焦虑感。在以上教学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可以为华东理工大学及其他国内高校的远程网络口语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本篇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述评远程汉语教学和留学生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主要介绍远程对外汉语口语班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对象、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平台、教学策略),为下面的案例实施做铺垫。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案例的展示,这里以《新目标汉语口语》第一册第九单元《谈购物》为例,并依据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反馈,总结出课堂设计和课堂实施的不足。第四章是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评估与建议,这部分具体分析远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从学校、网络、教师、学生四个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概括全文内容,指出不足,并提出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景展望建议。
仇淼[10](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实用、高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实用、高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线下教学 |
1.1.2 线上教学 |
1.1.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1.2 研究背景 |
1.2.1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 |
1.2.2 线上教学的飞速发展 |
1.2.3 疫情背景下评价的必要性 |
1.2.4 未来实践建设的需要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专家咨询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2 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3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现状研究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负荷理论 |
2.2.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2.2.3 CIPP评价模式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2.1 指标体系初建阶段 |
3.2.2 指标体系修改阶段 |
3.2.3 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
3.3 专家意见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1 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
3.3.2 指标体系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
3.4 问卷编制及数据处理 |
3.4.1 调查问卷编制阶段 |
3.4.2 问卷数据处理阶段 |
第四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4.2 第一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
4.4 第二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
4.5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五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制定 |
5.2 预测试及问卷调整 |
5.2.1 项目分析 |
5.2.2 内容效度分析 |
5.2.3 信度分析 |
5.3 正式测试 |
5.4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
5.4.1 教师基本信息统计 |
5.4.2 整体现状的描述统计 |
5.4.3 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
5.4.4 差异分析 |
5.4.5 态度分析 |
5.5 结论及讨论 |
5.5.1 整体现状水平的研究结论 |
5.5.2 各维度的研究结论 |
5.5.3 不同类型教师差异性研究结论 |
5.5.4 对线上教学态度的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启示、总结与思考 |
6.1 启示 |
6.1.1 教育管理新样态 |
6.1.2 教学实施新策略 |
6.1.3 学生培养新要求 |
6.1.4 家校互动新模式 |
6.1.5 教育均衡新局面 |
6.1.6 未来教育新技术 |
6.2 研究总结 |
6.2.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的总结 |
6.2.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编制过程的总结 |
6.3 研究思考 |
6.3.1 研究的贡献 |
6.3.2 研究的不足 |
6.3.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稿)》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3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预测试版) |
附录 4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正式测试版) |
致谢 |
(2)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
二、复杂性理论 |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基于zoom平台的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研究 ——以LTL Mandarin School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研究 |
1.3.2 关于交互式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借助zoom平台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课堂观察法 |
第二章 基于zoom平台的线上汉语教学设计背景 |
2.1 LTL Mandarin School的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课程设置与教学情况 |
2.2 zoom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功能介绍 |
2.2.1 共享屏幕功能 |
2.2.2 协同作业功能 |
2.2.3 分组功能 |
2.2.4 聊天框功能 |
2.3 线上汉语教学的特点 |
2.3.1 线上汉语教学的优势 |
2.3.2 线上汉语教学的弊端 |
第三章 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分析 |
3.1 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理念 |
3.2 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原则 |
3.2.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3.2.2 多维互动原则 |
3.2.3 趣味性原则 |
3.3 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目标 |
3.4 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策略 |
第四章 基于zoom平台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案例 |
4.1 汉字教学设计案例 |
4.1.1 教学环节设计及实施 |
4.1.2 学生反馈及教学总结 |
4.2 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
4.2.1 教学环节设计及实施 |
4.2.2 学生反馈及教学总结 |
第五章 对基于zoom平台的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的建议 |
5.1 对线上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
5.1.1 增强教学设计系统性 |
5.1.2 增加课堂互动多样性 |
5.2 对基于zoom平台教授汉语的教师的建议 |
5.2.1 树立教学设计意识 |
5.2.2 加强交互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5.2.3 提高课堂表现力 |
5.2.4 提高多媒体使用技术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汉字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二、阅读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4)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线上教学研究综述 |
2.1.1 线上教学发展研究 |
2.1.2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2.2 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研究综述 |
2.2.1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
2.2.2 课堂管理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调查问卷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内容与设计 |
3.2.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3.3 访谈 |
3.3.1 访谈对象 |
3.3.2 访谈提纲设计 |
3.3.3 访谈过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4.1.1 对线上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的认识 |
4.1.2 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现状 |
4.1.3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情况 |
4.2 访谈结果分析 |
4.2.1 线上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完成情况 |
4.2.2 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与线下的区别 |
4.2.3 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
4.2.4 对学校课程与培训内容的看法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对课堂管理的重视 |
5.2.2 调整学校课程的比例 |
5.2.3 增加线上教学的相关培训 |
5.2.4 提供线上教学技术与资源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 |
二、素养与素质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
四、教育支持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
一、媒介素养 |
二、数据素养 |
三、网络素养 |
四、信息素养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路线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
三、调查对象概况 |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第2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3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节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教育 |
2.1.2 自主学习 |
第2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3节 理论基础 |
2.3.1 终身学习理论 |
2.3.2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3.3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3章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要素分析与模式构建 |
第1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 |
3.1.1 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 |
3.1.2 核心要素 |
第2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基础环境分析 |
3.2.1 基础设施与网络接入 |
3.2.2 在线教学的硬件环境 |
第3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学支持分析 |
3.3.1 教学平台 |
3.3.2 教学工具 |
3.3.3 教学资源 |
第4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典型在线教学模式分析 |
3.4.1 同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2 异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3 智慧在线教学模式 |
3.4.4 混合在线教学模式 |
第5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构建 |
3.5.1 模式的内涵 |
3.5.2 模式应用原则 |
第4章 COVID-19 背景下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 |
第1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分析 |
4.1.1 K中学的基本情况 |
4.1.2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基础环境 |
4.1.3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支持 |
4.1.4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 |
第2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学生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查实施 |
4.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教师访谈 |
4.3.1 访谈目的及访谈对象 |
4.3.2 访谈过程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节 K中学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
4.4.1 基础设施方面:网络拥堵设备不均衡 |
4.4.2 教学支持方面: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 |
4.4.3 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模式认识不清 |
第5章 “互联网+教育”在中学的发展策略探究 |
第1节 持续改善基础环境 |
5.1.1 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 |
5.1.2 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 |
第2节 提高教学支持水平 |
5.2.1 建设统一教学平台 |
5.2.2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5.2.3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
第3节 探索家校教学模式 |
5.3.1 调整校园教学模式 |
5.3.2 增加家校教学模式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节 研究结论 |
第2节 研究不足与改进 |
第3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教师首轮访谈提纲 |
附录C:教师二轮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对象 |
五、问卷的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统计分析 |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差异状况 |
第三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第四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四、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在线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及成因分析 |
二、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
一、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
二、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
三、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
四、在线学习投入与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升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教育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
一、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技能 |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表现自我 |
三、培养积极的在线学习情绪 |
四、采取多元化在线评价方式 |
第二节 基于学习适应性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
一、激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动机 |
二、培养大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
三、增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 |
四、完善教师在线教学支持行为 |
第三节 基于学习投入现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
一、开展在线小组合作学习 |
二、增加师生在线交流互动 |
三、深化在线学习策略体验 |
四、加强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 |
五、关注在线学习投入个体差异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工具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答疑型直播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
1.1.2 直播教学已经成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 |
1.1.3 直播技术环境更加成熟、直播平台互动功能更加完善 |
1.1.4 直播教学中缺乏互动成为主要缺陷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直播教学互动的研究现状 |
1.4.2 影响直播教学互动的因素 |
1.4.3 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直播教学 |
2.1.2 答疑型直播教学 |
2.1.3 互动策略 |
2.2 文献综述 |
2.2.1 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2 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3 直播教学互动不足的原因 |
2.2.4 影响直播教学互动的因素 |
第3章 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提出 |
3.1 理论基础及依据 |
3.1.1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
3.1.2 等效交互原理 |
3.1.3 ARCS动机模型 |
3.2 直播平台互动功能的现状 |
3.3 直播教学互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
3.3.1 课堂观察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3.3.4 总体分析 |
3.4 答疑型直播教学流程的梳理 |
3.5 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的提出 |
3.5.1 氛围营造策略 |
3.5.2 鼓励引导策略 |
3.5.3 提问反馈策略 |
3.5.4 助教辅助策略 |
3.5.5 资源共享策略 |
3.6 答疑型直播教学中的互动策略应用方案 |
3.6.1 课前预热阶段 |
3.6.2 导入阶段 |
3.6.3 分模块答疑阶段 |
3.6.4 总结答疑阶段 |
第4章 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行动研究 |
4.1 总体实施方案 |
4.1.1 实践情境 |
4.1.2 研究团队 |
4.1.3 时间安排 |
4.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 |
4.2.2 行动 |
4.2.3 观察 |
4.2.4 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计划 |
4.3.2 行动 |
4.3.3 观察 |
4.3.4 反思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1 计划 |
4.4.2 行动 |
4.4.3 观察 |
4.4.4 反思 |
4.5 优化后的答疑型直播教学互动策略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和建议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对外汉语远程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华东理工大学初级(上)口语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关于远程汉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
1.4.2 关于留学生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 |
2.1 教学对象的特点 |
2.1.1 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 |
2.1.2 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 |
2.1.3 教学对象的学习策略 |
2.1.4 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 |
2.2 教学目标的确定 |
2.3 教材的选取 |
2.4 教学课时的安排 |
2.5 教学平台的选定 |
2.6 教学策略的选择 |
2.6.1 任务式交互教学策略的定义 |
2.6.2 任务式交互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分析 |
2.6.3 任务式交互教学策略应用的原则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案例实施 |
3.1 腾讯会议在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使用流程 |
3.2 任务式交互教学在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活动应用 |
3.2.1 角色扮演 |
3.2.2 线上协作 |
3.2.3 游戏 |
3.2.4 看图说话 |
3.2.5 邀请他人参与互动 |
3.3 任务式交互教学的远程对外汉语口语示范课展示 |
3.3.1 教学内容 |
3.3.2 教学目标 |
3.3.3 教学重难点 |
3.3.4 教学步骤 |
3.4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案例实施后的教学反馈 |
3.5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的不足 |
3.5.1 过度使用媒介语 |
3.5.2 在线答题缺乏私密性 |
3.5.3 语言项目延伸性不足 |
3.5.4 任务实施的时间把控还需改进 |
3.5.5 板书环节缺失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
4.1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优势 |
4.1.1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4.1.2 课堂的录制功能利于学生反复学习 |
4.1.3 课件的可视化利于口语的产出 |
4.2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不足 |
4.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
4.2.2 上课时长太长 |
4.2.3 课堂效率下降 |
4.2.4 电子教材阅读不便 |
4.2.5 无法面对面交流 |
4.2.6 网络不稳定 |
4.3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相关建议 |
4.3.1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网络建议 |
4.3.2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学校建议 |
4.3.3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师建议 |
4.3.4 远程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学生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内容回顾 |
5.2 不足之处 |
5.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线上口语课程调查(中文版) |
附录二:线上口语课程调查(英文版) |
致谢 |
(10)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构建实用、高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江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zoom平台的交互式线上汉语教学设计研究 ——以LTL Mandarin School为例[D]. 郭晨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线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调查研究[D]. 赵路遥.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6]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D]. 杜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D]. 郭惜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答疑型直播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行动研究[D]. 格日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对外汉语远程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华东理工大学初级(上)口语班为例[D]. 许静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