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国[1](2021)在《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为了推动水资源的数字治理和水利的现代化进程,发展现代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构建现代化灌区水资源网络体系,实现灌区、干渠信息联通共享,必将提高工程、灌溉、机电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认真总结了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实践成果,提出了信息化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未来展望,进一步提高灌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
武雪[2](2021)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道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研究和构建河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入落实河长制和维护河流长效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关川河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一条中小河流,水域资源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道渠化明显,在进行河道管理工作时存在基础资料较分散、水事处理效率不高、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关川河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3S”等技术构建了“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河长制”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通过对河道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对“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提出了河道网格化管理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式,构建了“1个水域带状网格和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划分方法将岸线网格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网格划分为河道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收集研究区内河道水文资料、水事管理资料及岸线管理资料,利用GIS平台构建河道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综合考虑河道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常用模块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岸线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部分。(3)采用“LAMP”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页服务器,My SQL数据库和PHP开发语言,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客户端运用B/S架构技术以缓解客户机载荷过大的问题,减少系统维护成本,通过MD5数据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与帐号信息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4)“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了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采用雷达水位计监测河道实时流量数据,通过Ajax技术获取河道24小时实时流量接口数据,采用Echarts技术实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并在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中展示;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河道24小时无间断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河道,提高河道水务事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5)实现了最小生态流量和洪峰流量的预警预报功能,实时流量值超过设置的阈值时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预警,也可对未来24小时流量进行预测。(6)通过人工流速仪测流法验证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测流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系统自动量测的实时流量数据误差较小,误差范围≤±0.05,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曾庆檀[3](2020)在《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政府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应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方向,政府需进行职能与体制层面的改革,根据时代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政府办公透明性,提高群众信任度。在社会服务中,以及政府公共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载体作用,其工作效率及管理能力的高低,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劣具有直接性影响。现阶段,从国内行政事业单位看,其内控建设还有不少问题,与其他国家与企业进行对比,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较为落后,该现象的存在,对其公共服务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出台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旨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地开展行政服务工作,为其进行体制改革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实现其内控发展“新常态”。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节是结论,重点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背景,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与此同时,论述了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节则介绍了内控的概念,分析了国内行政事业单位与众不同的特征,为后续研究在理论层面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四章节重点分析了案例单位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现状,对该单位的概况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建立新内控机制的原则、思路及追求的目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管理局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第五章节是结合第3章的评价分析结果给出的管理局优化内控建设的措施,从监督体系、风险评估、内控及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展开。本课题研究时,选择了案例研究与规范研究法,以行政事业单位为切入点,对其内控理论基础及有关规范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相关理论,选择了A灌区管理局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其内控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构建全新的内控体系,接下来评估该体系的运用效果,不断优化完善,为提升该单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丁凯[4](2018)在《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发的展整体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提出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该目标并兼顾农业长期发展趋势和需求,转型升级发展农业现代化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外部环境基本需求要素包括光照、土壤、水份,其中水是重要一环,宁夏位于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年降雨量在180mm-670mm之间且整体分布由北向南递增,属于干旱地区。因此自古以来宁夏农业灌溉均已引黄灌溉为主,历经持续千年的不断开发建设,形成了当前宁夏引黄灌区。2011年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项目资金投入,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农业生产中灌溉存在的问题。虽然基层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在不断推进,但灌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方式却一直延用原有的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机制与当前灌区发展不匹配,无法充分发挥灌区建设所带来的工程效益,同时也制约了灌区现代化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化灌区管理需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宁夏灌区农田水利管理改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初步建立宁夏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需求设计方案为目标,针对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数据管理等核心工作内容及流程,梳理归纳相关工作需求,提出并分析比较不同系统搭建方案,最后确定适合灌区现有基础条件和信息化灌区管理机制的综合系统设计方案。最后针对系统试点运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为建设符合当前宁夏农村水利管理需求,能够面向未来现代化灌区建设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宁夏灌区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提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宁夏农村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主要矛盾及信息化解决方案;(2)宁夏农村水利综合管理需求分析与设计;(3)农村水利项目建设运行管理机制设计和信息化系统框架方案;(4)提出了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5](2017)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台政办发[2016]1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6年12月14日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五水共治"的决胜期,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依据《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
孝感市人民政府[6](2016)在《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录一、开创第三次创业新局面(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二、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三、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一)推进供给
姚鲜玲[7](2003)在《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文中提出就河套灌区信息网络现状 ,对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建议
方堃[8](2010)在《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文中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问题突出,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服务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运行机制及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全文涵括七个部分即“一绪论、五章、一尾论”。绪论简要阐述了研究的动因及意旨,厘定和缕析了相关重要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检视和评价等。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依据“总和分”的关系将第一章至第四章与第五章在研究内容上分开。前者为与“服务三角”模型框架相对应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后者则是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专题研究。第一章探讨了农民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农民需求的类型、强弱、差别以及表达、满足和反馈等机制予以深入的研究;第二章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以及纵横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政策子系统的运行机理;第三章描述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历程、近况及前景,对“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功能模块、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剖析了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人员配置、绩效考评、激励、职业道德和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路径;第五章从“服务三角”模型的系统标准出发,对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的八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尾论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明了政府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与现实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理念和视角新颖。本文以“促进城乡统筹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理念,从现代系统管理科学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碎片化问题进行审视,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及各子系统的功能。这种研究理念和视角在国内同类成果中具有新颖性。(2)分析工具和方法先进。本文超越了以具体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对象的“拼盘式”研究套路,以体现现代服务管理特色的“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综合运用了制度分析、经验分析、统计分析、实证检验、比较分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先进研究方法。(3)理论建构独特。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空交汇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亟需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标准。本文尝试性地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应标准整合到由“农民需求子系统”、“公共政策子系统”、“服务平台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构成的总体战略之中,这在国内学术界具有独到性。(4)政策建议应用性强。本文对“十二五”期间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做了专题性研究,阐明了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和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具有相当强的应用性。
王元放[9](2009)在《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我的导师周宏仁教授提出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Municip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MIS)是电子政务深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MMIS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本文以上海电子政务为背景,通过将“Systems of Systems”(SoS)有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形成三维企业架构框架通用模型3D EAF,构造了基于人口、法人与土地三大要素系统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该框架探讨了MMIS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规划,系统评估,以及系统间信息共享等内容。具体讲,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MMIS基本框架的静态模型,该模型自顶而下包括业务层、信息层、应用层、技术层。研究了模型的各层次包含的参考模型,构成了MMIS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探索了MMIS动态行为的驱动力,提出了分析MMIS动态行为的概念模型。探讨了MMIS系统规划问题,使用贝叶斯方法构造了优化模型,探索了涵盖MMIS各相关方不同需求的系统规划方法。研究了MMIS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系统绩效评估是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形成了系统绩效评估组织方案。提出了MMIS业务参考模型。该模型基于领域工程分析与建模方法,业务流程重组方法以及电子政务参考模型等理论和方法,按照人口、法人、土地三大要素梳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政府主要业务,形成了包含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和服务对象的业务参考模型,用以消除业务冗余、改进业务过程,指导IT投资、项目选择和技术实现,指导信息视图的导出,为应用系统的软件重用提供基础。研究了MMIS信息参考模型。基于电子政务参考模型和业务参考模型,将三大要素进行分层构建信息参考模型。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模式、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为案例,展开了信息层的构成要素。MMIS应用参考模型主要针对电子政务管理者和设计者,按照业务功能分类进行结构化描述。对于应用层面的整合,提出按照“一线式”、“一站式”、“一门式”分别进行政府热线、政府网站、政府服务中心的整合。以上海网格化管理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应用层整合的具体模式。技术参考模型主要探讨MMIS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参考美国联邦政府FEA的技术参考模型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形成了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整合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的技术参考模型。在设计MMIS的时候,应遵守技术参考模型的技术标准约束,这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前提。本文研究工作受到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重点课题――《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资助,在此感谢。
刘恒清[10](2008)在《浅谈基层水管单位电子政秀建设与应用》文中提出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作为基层水管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从基层水管单位角度出发,浅议了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探析了电子政务科学应用问题。
二、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行灌区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
1.1 灌区功能定位转变 |
1.2 灌区自身高质量发展 |
1.3 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
1.4 实行水资源刚性管理 |
2 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
2.1 建立信息自动化数据传输存储新体系 |
2.2 一体化闸门等自动化量水设备的应用 |
2.3 数字化信息化的运行管理 |
3 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成效 |
3.1 建设覆盖范围加大 |
3.2 生产业务数据分析深入 |
3.3 生产环境及机电设备可视化信息化控制 |
3.4 构建网上办公新模式 |
3.5 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建管机制 |
4 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 信息化现代化灌区发展与展望 |
6 结语 |
(2)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道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
1.2.2 河长制研究进展 |
1.2.3 网格化研究及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
1.2.4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水文水资源及河道管理情况 |
2.2.1 径流量 |
2.2.2 水文站布设 |
2.3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概况 |
2.3.1 涉河建筑物管理 |
2.3.2 河道采砂管理 |
2.4 流域内供水设施概况 |
2.4.1 城镇供水设施 |
2.4.2 灌区灌溉设施 |
2.5 流域内水污染概况 |
第三章 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 |
3.1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 |
3.2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依据和规范 |
3.3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原则 |
3.4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方法 |
3.5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结果 |
3.5.1 一级网格 |
3.5.2 二级网格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4.1.1 河长制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2 网格化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3 河道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3.3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
4.4 系统建设中相关核心技术 |
4.4.1 Web端相关技术 |
4.4.2 客户端相关技术 |
4.4.3 数据库技术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用户登录界面和系统主界面 |
5.2 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 |
5.2.1 用户管理 |
5.2.2 后台管理 |
5.3 水文水资源模块 |
5.3.1 水文站点设置 |
5.3.2 实时流量动态监测 |
5.3.3 径流量 |
5.3.4 流量管理子系统 |
5.4 水质模块 |
5.5 岸线网格管理模块 |
5.5.1 涉河建筑物管理 |
5.5.2 排污口管理 |
5.6 视频监控模块 |
5.6.1 视频监控设施布设 |
5.6.2 无人机巡河视频 |
5.6.3 视频监控子系统 |
5.7 数据查询和通知公告 |
5.8 实现手机端登录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分析 |
6.1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的实现 |
6.1.1 监测断面的选择 |
6.1.2 实时流量监测方式的确定 |
6.1.3 实时流量数据的传输与反馈 |
6.1.4 实时流量数据的体现 |
6.2 流速仪测流 |
6.2.1 监测断面的选择 |
6.2.2 流速仪测流 |
6.3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与流速仪测流数据的误差分析 |
6.4 系统应用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3)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概念 |
2.1 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 |
2.2 内部控制制度演变进程 |
2.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性 |
2.4 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 |
2.4.1 控制环境 |
2.4.2 风险评估 |
2.4.3 控制活动 |
2.4.4 信息与沟通 |
2.4.5 监督 |
2.5 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
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区别 |
2.7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
2.7.1 权重选取方法及步骤 |
2.7.2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三章 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的问题原因分析 |
3.1 A灌区管理局概述 |
3.1.1 整体基本情况 |
3.1.2 经营情况 |
3.2 内部控制现状 |
3.2.1 控制环境现状 |
3.2.2 风险评估现状 |
3.2.3 控制活动现状 |
3.2.4 信息与沟通现状 |
3.2.5 监督现状 |
3.3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
3.3.1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加强 |
3.3.2 风险评估工作不够到位 |
3.3.3 控制活动不够严密 |
3.3.4 信息沟通不畅 |
3.3.5 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
3.4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内部控制环境原因分析 |
3.4.2 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
3.4.3 信息化建设分析 |
3.5 SWOT分析 |
3.5.1 优势(S) |
3.5.2 劣势(W) |
3.5.3 机会(O) |
3.5.4 威胁(T) |
第四章 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评价 |
4.1 评价指标建立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 模糊层次评价判断矩阵 |
4.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问卷设计 |
第五章 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
5.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
5.2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
5.3 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 |
5.4 加强监督体系 |
5.5 内部控制活动优化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灌区管理研究现状 |
1.3.1 灌区管理概念 |
1.3.2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计量管理方法 |
1.3.3 农业灌溉水费征收管理 |
1.3.4 灌区灌溉管理及水利用系数提高方案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宁夏引黄灌区现状综述 |
2.1 宁夏引黄灌区基本情况 |
2.1.1 青铜峡灌区 |
2.1.2 沙坡头灌区 |
2.1.3 七星渠灌区 |
2.1.4 固海灌区 |
2.1.5 红寺堡灌区 |
2.2 灌区运行管理结构现状 |
2.2.1 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组织结构 |
2.2.2 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结构 |
2.2.3 现行工程运行管理方式 |
2.3 目前管理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2.4 信息化管理方案解决现状问题的关键 |
第3章 农村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及平台框架 |
3.1 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
3.2 总体原则、思路及技术框架 |
3.2.1 总体原则 |
3.2.2 总体思路 |
3.3 功能结构 |
3.4 技术结构 |
3.5 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框架 |
3.5.1 基础支撑体系 |
3.5.2 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 |
3.5.3 业务应用体系 |
第4章 农村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核心流程及功能设计 |
4.1 项目管理-以高效节水项目管理为例 |
4.1.1 拟建项目 |
4.1.2 前期工作计划 |
4.1.3 资金分配计划 |
4.1.4 项目批复 |
4.1.5 地块信息 |
4.1.6 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
4.1.7 项目进度 |
4.1.8 项目转结 |
4.1.9 资金支付 |
4.1.10 项目验收 |
4.1.11 项目转工程 |
4.1.12 项目联系人 |
4.1.13 附件管理 |
4.1.14 项目档案 |
4.2 工程管理-以渠道管理为例 |
渠道管理 |
4.3 运行管理-以灌区灌溉管理为例 |
4.3.1 水权分配 |
4.3.2 厅下达年度指标 |
4.3.3 县水指标分配 |
4.3.4 水量计算 |
4.3.5 自动化闸门管理 |
4.3.6 农民用水者协会(WUA) |
4.3.7 水费收取 |
4.4 GIS地图管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
工程项目地图 |
4.5 报表管理-以高效节水项目管理报表为例 |
高效节水报表 |
第5章 信息化管理平台试点应用及改进建议 |
5.1 信息化管理平台试点应用出现的问题 |
5.1.1 信息化建设标准差异导致的矛盾 |
5.1.2 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与原有工作模式的矛盾 |
5.1.3 信息化后期维护运行长期投入保障不足 |
5.1.4 综合型信息化管理人员匮乏 |
5.2 应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
5.2.1 完善灌区信息化标准、制度 |
5.2.2 推行新的建设管理运维模式 |
5.2.3 落实运行管理内容及经费 |
5.2.4 优化建设管理模式 |
5.2.5 强化运行维护管理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探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一、开创第三次创业新局面 |
二、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 |
三、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
四、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空间协调开发新格局 |
五、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强市 |
六、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
七、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
八、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孝感 |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
十、建设富有魅力的中华孝文化名城 |
十一、建设全民共享的幸福城市 |
十二、建设公正民主的法治孝感 |
十三、强化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
附:名词解释 |
(7)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
2 河套灌区信息网络现状 |
3 河套灌区实现电子政务的途径 |
3.1 人事档案管理 |
3.2 财务管理 |
3.3 工程管理 |
3.4 灌溉管理 |
4 河套灌区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 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 |
4.2 信息化人才紧缺的问题 |
5 加快河套灌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
5.1 明确建设思路, 加快建设进度 |
5.2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协调工作 |
5.3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
(8)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本文的研究动因及相关问题阐释 |
一、研究动因及意旨 |
(一) 研究动因:将"愿景"变为"现实" |
(二) 研究意旨:统筹城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检视及评价 |
(一) 国外研究的总体态势 |
(二) 国内研究的基本状况 |
三、若干重要概念厘定及缕析 |
(一) 公共服务 |
(二) 基本公共服务 |
(三)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
四、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及分析框架 |
(一) 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的新范式 |
(二) 分析框架:"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尝试 |
五、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
(一) 技术路线: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 |
(二) 基本内容:一条主线、四大模块、八个专题 |
(三) 主要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六、本文的篇章结构及可能的创新 |
(一) 本文的篇章结构 |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农民需求子系统 |
一、农民需求系统:以公民为中心的整体主义 |
(一) 农村公共需求的"价值套装" |
(二) 驾驭需求变化:为农民量体裁衣 |
(三) 农民公共需求的分类和评析 |
二、设置农村服务系统"优先级":圈定与排序 |
(一)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 |
(二) 供需优先序: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三、农民公共偏好的表露:阻滞与疏通 |
(一) 集体选择的优势及其限度 |
(二) 失语·无奈·被决定: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 |
(三) 服务与意愿相吻合的表达机制 |
四、塑造服务形象:测量与反馈 |
(一) 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 |
(二) 评估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衡量整体的尺度 |
第二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政策子系统 |
一、政策环境:复杂变化的"服务蓝图" |
(一) 回眸·反省·突围: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演展 |
(二) 动态变量的话语指向 |
(三) 目标与手段的张弛:政策工具选择 |
二、农村公共服务政策过程:一个宏观描勒 |
(一) 决策:农村公共服务中的磋商和参与 |
(二) 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执行 |
(三) 多管齐下: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
三、垂直权力的"高":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责 |
(一) "碎片化"政策及其影响 |
(二) 基本公共服务链:"中央—省—市—县—乡"政策层次的叠整 |
四、平行协同的"长":在层级和部门的矩阵中"水平化管理" |
(一) 国家单方供给的"势单力薄" |
(二) "公私合作"的政策纽带: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筹资 |
第三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平台子系统 |
一、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组成框架 |
(一)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现状及问题 |
(二) "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
二、跨边界设计: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一) 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化组织结构分布 |
(二) 主体、功能与内容:纵横贯通的"宽" |
三、重塑公共服务组织载体: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为个案的实证研究 |
(一) 追捧与质疑:如何使农村公共服务整合起来 |
(二) 流程再造与无缝隙服务:"双溪桥模式"的运作逻辑 |
(三) 挖掘"主要序列":格子状连接 |
四、数字化变革: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
(一) 符号网页:Web技术开发 |
(二) 数据库:智能服务体系 |
(三) 自动化过程: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网格 |
第四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子系统 |
一、追求卓越的"三步曲":飞轮模型 |
(一) 农村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概念谱系和分析前提 |
(二) 用制度化驱动农村公共服务的飞轮 |
二、职业道德与组织精神:目标统一 |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伦理三角":德性、规则与结果 |
(二) 跨界合作的团队文化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弥散 |
三、整合性技能的培养及开发:行为跟进 |
(一) 信任:十一项修炼 |
(二) 信息系统:皈依"农民本位" |
(三) 责任感:对整体性服务结果负责 |
(四) 预算:输入式管理 |
四、选才、绩效考核与激励:程序规范 |
(一)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配置 |
(二)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考评与激励 |
第五章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专题研究 |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二、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一) 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农村公共教育服务发展情况比较分析:以美国、韩国和印度为例 |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三、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一)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部分国家比较 |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
(一) 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 |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五、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 |
(一)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的具体举措 |
六、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一) 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七、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 |
(一) 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八、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
(一) 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框架 |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
尾论边"破"边"立":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对接" |
一、整体治理: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旨趣 |
二、国家标准: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操作杠杆 |
三、城乡大同:"破""立"并举推动政府转型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公众需求调查问卷(乡村公众卷)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情况 |
跋涉之中(代后记) |
(9)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
1.1.1 城市管理 |
1.1.2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
1.2 电子政务 |
1.2.1 定义 |
1.2.2 发展阶段模型及策略 |
1.2.3 新加坡电子政务 |
1.2.4 我国电子政务 |
1.2.5 上海电子政务 |
1.3 Systems of Systems |
1.3.1 定义及特征 |
1.3.2 实例及分类 |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企业架构框架 |
2.1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 |
2.1.1 定义 |
2.1.2 分类 |
2.1.3 主要作用 |
2.1.4 基本特性 |
2.2 主要的企业架构框架 |
2.2.1 TOGAF 框架 |
2.2.2 Zachman 框架 |
2.2.3 FEAF 框架 |
2.2.4 C4ISR 框架 |
2.2.5 比较 |
2.3 电子政务框架 |
2.3.1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
2.3.2 上海市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
2.3.3 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企业架构框架(3D EAF) |
3.1 三维企业架构框架 |
3.2 架构开发过程 |
3.3 SOS 与3D EAF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MIS 基本框架 |
4.1 MMIS 的提出 |
4.2 作为“SoS”的 MMIS |
4.3 MMIS 的相关方 |
4.4 MMIS 静态模型 |
4.5 MMIS 动态性分析 |
4.5.1 MMIS 的驱动力分析 |
4.5.2 分析MMIS 动态行为的概念模型 |
4.5.3 政府职能转变对 MMIS 的需求分析 |
4.5.4 MMIS 本身的功能定位 |
4.6 MMIS 试验平台: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 |
4.7 案例分析:土地要素系统 |
4.8 MMIS 推进机构 |
4.8.1 电子政务CIO 委员会 |
4.8.2 构成与职责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MMIS 系统规划与评估 |
5.1 MMIS 系统规划 |
5.1.1 系统规划 |
5. 1.2 问题知识集(Problem Knowledge) |
5.1.3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
5.1.4 贝叶斯问题表示(Bayesian Problem Formulation) |
5.1.5 处理技术 |
5.2 MMIS 系统评估 |
5.2.1 指标体系 |
5.2.2 评估方法 |
5.2.3 系统现状 |
5.2.4 评估模型 |
5.2.5 确定因素权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MMIS 业务参考模型 |
6.1 理论基础 |
6.1.1 领域工程 |
6.1.2 业务流程重组 |
6.1.3 电子政务参考模型 |
6.1.4 构造思路 |
6.2 人口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6.3 法人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6.4 土地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6.5 业务参考模型的确认和发布 |
6.6 业务参考模型的迁移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MMIS 信息参考模型 |
7.1 主要作用 |
7.2 构建思路 |
7.3 人口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
7.4 法人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
7.5 土地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
7.6 MMIS 数据库结构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MMIS 应用参考模型 |
8.1 理论基础 |
8.1.1 针对管理者 |
8.1.2 针对设计者 |
8.1.3 主要作用 |
8.2“一线式”政府热线 |
8.3 “一站式”政府网站 |
8.4 “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 |
8.5 典型案例:网格化管理 |
8.5.1 定义与应用 |
8.5.2 含义、本质与特征 |
8.5.3 具体实践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MMIS 技术参考模型 |
9.1 主要作用 |
9.2 构建参考 |
9.2.1 美国FEA 的TRM |
9.2.2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
9.3 技术参考模型 |
9.4 统一基础平台 |
9.5 统一整合平台 |
9.6 统一服务平台 |
9.7 典型案例: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
9.7.1 集中式交换与分布式交换 |
9.7.2 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
9.7.3 目录体系 |
9.7.4 交换体系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总结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其他科研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汇总 |
四、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固海扬水灌区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 周玉国. 能源与节能, 2021(09)
- [2]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 武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A灌区管理局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曾庆檀.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D]. 丁凯. 清华大学, 2018(02)
- [5]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6]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孝感市人民政府. 孝感日报, 2016
- [7]灌套灌区推行电子政务 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思路[J]. 姚鲜玲. 内蒙古水利, 2003(04)
- [8]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D]. 方堃.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9]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D]. 王元放.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10]浅谈基层水管单位电子政秀建设与应用[J]. 刘恒清.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8(09)
标签:信息化管理论文; 网格化管理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