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comparison of several indices for assessing body condition of Mongolian gazelle(论文文献综述)
冷青文[1](2015)在《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染色体中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区域,OLA是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 Antigen)即绵羊MHC的简称。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对病原的免疫识别起重要作用,特别是MHC-Ⅱ类分子的DRB基因编码的抗原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与许多动物疾病的易感性、抗性及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是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之一,主要引起绵羊、山羊及野生绵羊发病,且不同绵羊品种对M.O的易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在野生盘羊与新疆地方品种巴什拜羊杂交一代羔羊暴发绵羊支原体肺炎确诊基础上,利用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盘羊和巴什拜羊,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分析M.O阳性及阴性巴什拜羊和盘羊OLA-DRB1、DRB3外显子2多态性及差异,探索两种不同品种绵羊OLA与M.O感染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绵羊杂交、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查明某动物园盘羊呼吸性疾病的原因,从发病盘羊群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出5株支原体。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及序列测定,确诊引起盘羊发病的病原是绵羊肺炎支原体(M.O)。此结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M.O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增加了新内容。通过对PCR扩增条件优化以及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建立了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的检测盘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PCR方法。2、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在Taq I、Pst I和HaeⅢ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盘羊群体检测出9种基因型,8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24种基因型和11种等位基因;在第122、154、168和241碱基处,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均表现出多态性。盘羊的Pst I、HaeⅢ位点和巴什拜羊的Taq I、Pst I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位点未达到平衡状态(P﹤0.01);盘羊OLA-DRB3外显子2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300、0.3339和1.5037,巴什拜羊的对应参数值为0.541、0.4854和3.2918,表明巴什拜羊遗传变异程度较高,盘羊具有较为稳定的基因遗传结构。OLA-DRB3基因中,盘羊HaeⅢ-AA(P﹤0.01)、巴什拜羊HaeⅢ-BC(P﹤0.05)为M.O抗性基因型,巴什拜羊HaeⅢ-DD(P﹤0.05)为M.O易感基因型,Pst I A(P﹤0.01)和Pst I B(P﹤0.01)、HaeⅢC(P﹤0.01)分别是巴什拜羊M.O易感和抗性相关等位基因。3、以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在Sac I、Bsa HI和Hae III酶切位点,盘羊与巴什拜羊的OLA-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盘羊检测出8种基因型6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12种基因型9种等位基因。二者均在第296、178、173、123、118和71bp等6个碱基位点存在多态性。盘羊Sac I位点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巴什拜羊和盘羊的其它位点均未达到平衡状态;盘羊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0.327、0.3604和1.5102,巴什拜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0.479、0.4794和2.8925,表明2个品种OLA-DRB1基因的遗传变异程度均呈中度多态。对M.O阴性和阳性羊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表明,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中未发现与M.O感染相关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综上所述,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M.O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而OLA-DRB1基因多态性与M.O感染可能不相关。
布左拉·吐尔逊(Buzohra Tursun)[2](2014)在《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的有蹄类动物,隶属于偶蹄目(Antiodactyla)牛科(Bovidae)羚羊亚科(Antilopinae)瞪羚属(Gazella)。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前苏联(USSR)、USDI已分别在(1972年,1974年,1978年,1992年)、(1984年)、(1980)年将其列入红皮书。在1989年我国也于将鹅喉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种在我国境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昆仑山、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和宁夏荒漠区等地。鹅喉羚叶尔羌亚种(Gazellasubgutturosa yarkandensis)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有亚种。近年来来,因为栖息地的亏损、过度狩猎及偷猎等等人类活动导致鹅喉羚种群的种群数目迅速锐减。因此,如何研究和保护现有种群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在新疆叶尔羌亚种部分分布区(哈密、和静一共采集58份粪便样品,林业厅提供了且末地区的15份肌肉样品中。采用13个微卫星位点对该区域的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多次重复提取和PCR扩增后,筛选出可被稳定扩增且多态性高的10对引物。根据不同样本间的条带大小的差异,进行个体识别,发现58份粪便样本来源于49只不同的个体。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的个体识别率(DP)的值为0.918,累积个体识别率(CDP)值为0.9992。总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7±1.3375(5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72±0.6903(3.685.7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5±0.0296(0.58620.762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9±0.0583(0.6610.819)。哈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A=5.7±1.3375、Ne=4.82±0.8700、He=0.8043±0.0525、Ho=0.7846±0.0608、PIC=0.75±0.0576)略高于和静种群(A=5.3±0.9487、Ne=4.35±±0.7669、He=0.7700±0.0582、Ho=0.7639±0.0889、PIC=0.727±0.0574),明显高于且末种群(A=4.7±0.675、Ne=3.82±0.5564、He=0.711±0.0874、Ho=0.6615±0.0806、PIC=0.67±0.0869)。除和静种群在0arFCB304位点,和且末种群在BM1818位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其余的都基本遵守此平衡。哈密与和静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而和静与且末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近,相似度也符合。
张博[3](2010)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适宜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选取土地覆盖类型、植被盖度、坡度、水源、道路、居民点、放牧点7个生境因子作为影响蒙原羚生境适宜度的主要因子,建立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体系的单因素生境评价标准。利用蒙原羚分布区植被类型调查数据,采用查询光标法建立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模板,完成监督分类,获取该地区植被类型图和以归一化指数(Normal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为量度的植被盖度图。在构建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的数据库之后,利用Arc MAP软件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模块,运用模糊赋值求积法对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进行评价,得到排除人为干扰作用的潜在生境和考虑人为干扰作用的实际生境的蒙原羚生境适宜度分布图。在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基础上,对位于达赉湖地区内的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利用FRAGSTATS3.3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比较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与潜在生境的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以及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研究分析了人为干扰作用对蒙原羚生境的影响,其结论如下:1达赉湖地区蒙原羚潜在生境中的适宜生境和中度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44.0%,不适宜生境面积占39.1%;而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和中度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31.9%,不适宜生境面积占55.5%。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在人为干扰影响下,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面积均减少25.0%以上,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41.7%。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面积412885.8ha,潜在生境适宜生境面积572616.6ha,实际生境与潜在生境相比,适宜生境面积丧失27.9%;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的中度适宜生境面积546094.0ha,潜在生境中度适宜生境面积751134.2ha,实际生境与潜在生境相比,中度适宜生境面积丧失27.3%;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的不适宜生境面积1666504.7ha,潜在生境不适宜生境面积1176006.2ha,实际生境与潜在生境相比,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41.7%。2在人为干扰作用下,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内的蒙原羚适宜生境破碎化加剧和空间异质性降低。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面积均小于潜在生境,而实际生境的不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面积大于潜在生境,这表明在人为干扰作用下,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破碎化加剧,而不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大,聚集成大的斑块。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的斑块数目和斑块密度高于潜在生境,这表明在人为干扰作用下,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的斑块数目和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增加,斑块破碎化加剧。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不适宜生境的平均周长面积比值均大于潜在生境,这表明在人为干扰作用下,4个适宜等级生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其中中度适宜生境变化较大,而不适宜生境变化较小。实际生境的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均小于潜在生境,而实际生境的不适宜生境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大于潜在生境,这表明在人为干扰作用下,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斑块形状变的简单,微生境条件变的单一。实际生境的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连通性指数均低于潜在生境,而适宜生境、不适宜生境的连通性指数均高于潜在生境,表明在人为干扰作用下,中度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斑块间的连通性降低,而适宜生境的连通性增加。适宜生境的连通性增加,是在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以及其他景观指数降低的情况下,并不表示蒙原羚生境质量有所改善。
钱执强[4](2009)在《达赉湖地区蒙原羚行为及食性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11月-2008年9月我们在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昼间活动时间分配,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分析了蒙原羚的食性及其与同域分布的家羊的食性重叠,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研究地区植物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蒙原羚在晨昏各有一个采食高峰,在12:00前后还会发生1-2次较小的采食高峰。而卧息在晨昏所占比例较低,且常紧随采食高峰后发生。蒙原羚四个季节蒙原羚用于采食、站立、移动、卧息“其他”行为的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相邻的季节蒙原羚用于采食、站立、移动、卧息的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冬季蒙原羚繁殖期间,雄性蒙原羚的生存策略发生了改变,这是是导致两性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从蒙原羚的粪便中共发现14科33属48种植物,从与其同域分布的家羊的粪便中共发现12科26属35种植物。禾本科、菊科、藜科、蔷薇科、豆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这7科食物占蒙原羚采食总量的95%以上。其中禾本科植物是蒙原羚食物的主要构成,春季其占可识别植物碎片的比例最多,达88.8±19.3%,冬初最少,占45.7±10.9%。豆科除秋季占9.7±6.2%,冬初占10.7±3.6%外,其他季节所占比例较少。菊科和百合科冬季所占比例较多,其他季节较少。其食性的季节变化,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藜科、豆科、百合科、莎草科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禾本科植物构成了蒙原羚和家羊的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食物高度重叠,表明蒙原羚和家羊食物竞争激烈。
罗振华[5](2008)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6月-2007年11月,我们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分别对蒙原羚四个季节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随机设置样线20条,共完成样线213条次,记录到蒙原羚233群次,1505只次(雌性个体827只次,雄性个体358只次,幼体323只次),记录到蒙原羚痕迹1459处。我们选取了影响蒙原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21个生态因子,运用改进的信息理论方法,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各季节蒙原羚出现与否与各生境因子之间的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进行模型预测精度的检验,运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揭示蒙原羚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性。结果如下:春季:放牧家畜的干扰是影响蒙原羚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β=10.898);坡位、到水源距离、坡度、隐蔽条件、到围栏距离和植被类型对蒙原羚生境选择有重要作用(β>1.000);到道路的距离、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等因子对蒙原羚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β<1.000)。蒙原羚对距离牲畜<2000m和>4000m,中下坡位和平地,水源距离4000-8000m,坡度<10°,隐蔽条件(可视范围)<3000m,距离围栏1000-2000m的针茅和杂草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的偏好。夏季:水源(β=13.812)和道路干扰(β=11.799)是影响蒙原羚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风力、植被盖度、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对蒙原羚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β>1.000);植物种类数、隐蔽条件、到围栏的距离、地上生物量等因子对蒙原羚生境选择影响不明显(β<1.000)。蒙原羚对距离水源<1000m,距离道路>1000m,风力<4级,植被盖度<20%,植物种类>5种,到围栏距离500-1000m,地上生物量<100g/m2的针茅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的偏好;而对植被高度、隐蔽条件要求不明显,为随机选择。秋季:到道路距离(β=64.121)是影响蒙原羚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坡度、地表状况、到围栏距离、水源距离、隐蔽条件、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对蒙原羚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β>1.000);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数等因子对蒙原羚生境选择影响不明显(β<1.000)。蒙原羚对距离道路>1000m,坡度较大,土壤质地表,到围栏距离500-1000m,距离水源2000-3000m,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000-4000m,植被高度>20cm,地上生物量>150g/m2生境有一定的偏好;而对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地表植被种类多少要求不明显,为随机选择。冬季:雪深(β=-5.222)和地上生物量(β=5.031)是影响蒙原羚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地表状况、到围栏距离、植被高度、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对蒙原羚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β>1.000);隐蔽条件、到牲畜距离、坡度、植被类型等因子对蒙原羚冬季生境选择影响不明显(β<1.000)。蒙原羚对雪深<5cm,地上生物量>50g/m2,沙地,到围栏距离1500-2000m,植被高度>20cm,植被种类数>5种,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000-4000m,距离牲畜>1000m,坡度<20°针茅和羊草等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的偏好;对植被盖度的大小要求不明显,为随机选择。最后,探讨了蒙原羚各季节生境选择策略的差异,以及各因子在生境选择中的重要性,对各季节蒙原羚生境选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蒙原羚保护对策。
二、A comparison of several indices for assessing body condition of Mongolian gazel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omparison of several indices for assessing body condition of Mongolian gazelle(论文提纲范文)
(1)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羊MHC基因研究 |
1.1 绵羊MHC的结构 |
1.2 MHC基因遗传多态性 |
1.3 MHC与畜禽抗病性 |
2 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2.4 致病性和致病机理 |
2.5 MO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
2.6 预防与治疗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盘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诊断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分离与纯化 |
2.2 形态观察及Dienes染色 |
2.3 生化反应 |
2.4 PCR检测 |
2.5 人工感染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盘羊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2 PCR检测敏感性试验 |
2.3 PCR特异性试验 |
2.4 临床应用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PCR扩增 |
2.2 PCR-RFLP分析 |
2.3 OLA-DRB3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其频率 |
2.4 OLA-DRB3 第2外显子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 |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计算结果 |
2.8 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2.2 PCR-RFLP结果 |
2.3 OLA-DRB1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频率 |
2.4 OLA-DRB1 第2外显子的复等位基因及频率 |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结果 |
2.8 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鹅喉羚概况 |
1.1 鹅喉羚的世界分布 |
1.2 鹅喉羚的分类 |
1.3 鹅喉羚的保护地位 |
1.4 鹅喉羚面临的威胁 |
1.5 鹅喉羚各亚种的威胁和保护现状 |
1.6 国内外鹅喉羚研究进展 |
2 微卫星 DNA 遗传多样性概述 |
2.1 遗传多样性 |
2.2 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3 个体识别 |
4 分子粪便技术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设备 |
1.1 粪便样品的采集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所需试剂配制 |
2 研究方法 |
2.1 基因组提与检测 |
2.2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 PCR 扩增 |
2.3 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 |
2.4 银染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基因组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 微卫星位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4 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4.1 个体识别 |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 固定系数分析(F 统计量) |
4.4 群体遗传距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样品采集方法的选择 |
2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
3 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3)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适宜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野生动物生境与生境评价 |
1.1.1 野生动物生境 |
1.1.2 野生动物生境评价与3S技术 |
1.2 蒙原羚研究综述 |
1.2.1 蒙原羚研究现状 |
1.2.2 蒙原羚分类地位与形态描述 |
1.2.3 蒙原羚生长繁殖研究 |
1.2.4 蒙原羚种群动态及历史分布 |
1.2.5 蒙原羚食性研究 |
1.2.6 蒙原羚营养状况研究 |
1.2.7 蒙原羚疾病研究 |
1.2.8 蒙原羚行为学研究 |
1.2.9 蒙原羚生境研究 |
1.3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本章小结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研究地区地理位置 |
2.2 研究地区地貌 |
2.3 研究地区气候 |
2.4 研究地区水文与土壤 |
2.5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确定蒙原羚关键生境因子 |
3.1.2 数据准备与建立空间数据库 |
3.1.3 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 |
3.1.4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
3.2 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评价空间数据库构建 |
3.2.1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
3.2.2 蒙原羚生境评价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3 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遥感信息提取 |
3.3.1 遥感图像处理流程 |
3.3.2 遥感数据来源 |
3.3.3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
3.3.4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
3.3.5 遥感图像分类 |
3.4 蒙原羚生境因子确定以及生境适宜度评价准则 |
3.4.1 蒙原羚生境影响因子 |
3.4.2 蒙原羚生境因子适宜度评价准则及生境评价模型 |
3.5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现状评价 |
3.5.1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分布 |
3.5.2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研究结果 |
4.1 遥感图像监督分类结果 |
4.1.1 监督分类模板及评价 |
4.1.2 监督分类结果及检验 |
4.2 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2.1 坡度因子适宜等级划分结果 |
4.2.2 距水源距离因子适宜等级划分结果 |
4.2.3 归一化指数因子适宜等级划分结果 |
4.2.4 土地覆盖类型因子适宜等级划分结果 |
4.2.5 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3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结果 |
4.3.1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3.2 核心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3.3 缓冲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3.4 实验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 |
4.3.5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蒙原羚生境评价因子筛选与评价准则确定 |
5.2 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现状分析 |
5.3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现状分析 |
5.3.1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生境适宜度评价分析 |
5.3.2 巴尔虎草原黄羊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达赉湖地区蒙原羚行为及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动物行为学及食性的研究现状 |
1.1.1 动物行为学研究现状 |
1.1.2 食性的研究现状 |
1.2 蒙原羚研究综述 |
1.2.1 种群动态及历史分布 |
1.2.2 分类地位研究和形态描述 |
1.2.3 生长繁殖研究 |
1.2.4 食性研究 |
1.2.5 行为学研究 |
1.2.6 营养状况及疾病研究 |
1.2.7 生境研究 |
1.3 意义与目的 |
1.4 小结 |
2 研究地点概况 |
2.1 地貌 |
2.2 气候 |
2.3 水文和土壤 |
2.4 生物多样性 |
2.5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蒙原羚采食行为研究方法 |
3.1.1 取样方法设计 |
3.1.2 行为数据收集 |
3.1.3 行为数据的处理 |
3.2 蒙原羚食性的研究方法 |
3.2.1 野外样品的收集 |
3.2.2 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 |
3.3 食物组成的数据处理 |
3.4 地上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结果 |
4.1 蒙原羚行为研究结果 |
4.1.1 蒙原羚各个季节昼间行为节律研究 |
4.1.2 蒙原羚各个季节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
4.1.3 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
4.2 蒙原羚食性研究结果 |
4.2.1 蒙原羚食性季节变化 |
4.2.2 蒙原羚与其同域分布的家羊食性重叠 |
4.3 地上生物量变化规律 |
5 讨论 |
5.1 蒙原羚行为研究 |
5.1.1 蒙原羚昼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变化 |
5.1.2 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
5.2 蒙原羚食性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达赉湖地区常见植物显微结构鉴别特征 |
附录2:达赉湖地区常见植物植物名录 |
附录3:蒙原羚照片 |
附录4:达赉湖地区常见植物显微结构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野生动物生境研究的内容、历史和现状 |
1.2 野生动物的生境选择研究 |
1.2.1 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2.2 生境选择研究的方法 |
1.2.3 生境选择模型和理论 |
1.3 蒙原羚研究现状 |
1.3.1 蒙原羚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历史变化 |
1.3.2 蒙原羚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小结 |
2 研究地点概况 |
2.1 地质地貌和气候 |
2.2 土壤和水文 |
2.3 动植物区系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2.5 野外考察地点的选择 |
2.6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野外数据采集 |
3.2 模型筛选、构建与检验 |
3.3 生境因子分析 |
3.4 小结 |
4 研究结果 |
4.1 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 |
4.1.1 生境因子筛选 |
4.1.2 生境选择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
4.1.3 生境因子分析 |
4.2 蒙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
4.2.1 生境因子筛选 |
4.2.2 生境选择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
4.2.3 生境因子分析 |
4.3 蒙原羚秋季生境选择 |
4.3.1 生境因子筛选 |
4.3.2 生境选择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
4.3.3 生境因子分析 |
4.4 蒙原羚冬季生境选择 |
4.4.1 生境因子筛选 |
4.4.2 生境选择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
4.4.3 生境因子分析 |
4.5 小结 |
5 讨论 |
5.1 各季节的蒙原羚生境选择 |
5.1.1 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 |
5.1.2 蒙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
5.1.3 蒙原羚秋季生境选择 |
5.1.4 蒙原羚冬季生境选择 |
5.2 不同季节生境选择的比较 |
5.3 研究方法探讨 |
5.3.1 信息理论方法的改进 |
5.3.2 生境因子分析方法 |
5.4 小结 |
6 保护管理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A comparison of several indices for assessing body condition of Mongolian gazelle(论文参考文献)
- [1]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D]. 冷青文.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2]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研究[D]. 布左拉·吐尔逊(Buzohra Tursun). 新疆大学, 2014(02)
- [3]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适宜度评价[D]. 张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4]达赉湖地区蒙原羚行为及食性研究[D]. 钱执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5]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选择研究[D]. 罗振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