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论文文献综述)
倪冠英,王雷,刘洋,张国晶[1](2021)在《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响诊断效能的相关因素以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肺癌(476枚淋巴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PET-CT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的效能(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析影响PET-CT诊断效能的因素,以及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T-CT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65.75%(96/146),特异性89.39%(295/330),准确率82.14%(391/476),阳性预测值73.28%(96/131),阴性预测值85.51%(295/345),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短径、SUVmax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回模型分析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为腺癌、中央型肺癌、低分化程度是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PET-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诊断的灵敏度受淋巴结的短径与SUVmax值影响,诊断的特异性受淋巴结的密度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病理类型、病灶部位、分化程度有关。
金佳男[2](2021)在《p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于预后预测和术后放疗选择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寻找合适的指标以预测p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及生存期,了解其失败模式及复发特征,探讨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同时筛选潜在获益于术后放疗的患者。方法 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2009年-2016年符合条件的pN2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新辅助治疗同时均接受至少4周期辅助化疗。统计全组患者的失败模式及局部区域复发位置。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对放疗组和未放疗组的生存结局进行log-rank检验。利用Cox回归判断变量是否为显着的预后因素。随后根据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展开分层分析,比较不同亚组内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患者的生存结局。结果 共纳入253位患者,放疗组和未放疗组分别为153人和100人。在全组患者中,共有162位患者出现进展,其中41人出现局部复发,140人出现远处转移。多因素回归提示腺癌与脑转移发生显着相关(P=0.045)。左右肺癌发生对侧纵隔复发的患者占比在全组中为47.1%和31.3%,在未放疗组中为54.5%和36.4%。与无病生存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较高的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再分期(P=0.005)、阳性淋巴结对数比>-0.85(P=0.008)和脏层胸膜侵犯(P=0.005);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仅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再分期(P=0.023)。辅助放疗可显着改善局部区域控制率(P<0.01),未改善无病生存率(P=0.256)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742),但辅助放疗组总生存率相较未放疗组提高(P=0.008)。进一步分析发现辅助放疗组进展后生存期显着优于未放疗组(P=0.005)。根据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展开分层分析,结果提示辅助放疗未改善N2a1(单站跳跃转移)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P=0.238)和无病生存期(P=0.822),可改善N2a2(单站非跳跃转移)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P<0.001)、无病生存期(P=0.047)和总生存期(P=0.005),同时可改善N2b(多站转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P=0.005)但未改善其无病生存期(P=0.103)。分析后发现,多站转移患者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单站转移患者(P<0.001)。结论 对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脏层胸膜侵犯可有效预测患者的复发风险;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再分期对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可作出有效的分层。腺癌患者更倾向于发生脑转移。左肺癌更倾向于发生对侧纵隔复发。辅助放疗并不适用于全组pN2患者,但可能使N2a2患者获益。
吴涛,陈江[3](2020)在《增强CT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分析增强CT参数和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发现,肿瘤大小、CT强化、淋巴结肿大数量和淋巴结大小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肿大、肿瘤CT强化及淋巴结转移,与不良预后相关并是判断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增强CT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并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张家齐[4](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肺癌的病理分期,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跳跃性N2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较同期别的序贯N2转移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本研究旨在分析本中心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诊治的120例N2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生存随访,以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相比于序贯转移,跳跃性N2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年龄在肺癌跳跃性N2转移与序贯转移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跳跃性N2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右下肺周围型肺癌更为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主要生长方式为腺泡样生长;鳞癌和右中肺肺癌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比例较大;跳跃性转移多为单站转移;不同肺叶肺癌具有相应的优先跳跃转移站。结论跳跃性N2转移患者年龄较大;跳跃性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多为右下肺周围型肺腺癌;鳞癌及右中肺肺癌更需警惕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多为单站N2转移;优先跳跃转移站或许有助于淋巴结切除方式的选择。
陈明[5](2019)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PD-L1检测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假阴性分析[背景]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第一位,并持续上升[1-2],但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或别处转移,致使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并不令人满意,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有依赖于TNM分期,其中肺癌淋巴结转移常见途径为纵隔、肺门淋巴结,无论是诊断分期还是治疗后再分期都取决于准确的纵隔淋巴结情况。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超声技术与支气管镜技术的结合,可实时地显示纵隔内的血管、淋巴结、病灶的位置和关系,并进行定位穿刺。临床实践证实EBUS-TBNA在帮助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389例行EBUS-TBNA的纵隔肿大淋巴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BUS-TBNA诊断假阴性的原因,旨在提高穿刺阳性率,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内镜科的患者资料,包括住院和门诊病人,影像学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获得病理诊断,需行EBUS-TBNA检查。统计分析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或)及细胞学检查结果,讨论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淋巴结的阳性率等指标,并分析病理和(或)细胞学出现假阴性原因。[结果]389例患者中,穿刺阳性362例,穿刺阴性27例。EBUS-TBNA的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及阴性预测值为25%。EBUS-TBNA穿刺的阳性率与淋巴结直径有关(p=0.021)。淋巴结穿刺阳性率最高为隆突下淋巴结(97.7%),其次为气管旁淋巴结(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EBUS-TBNA穿刺的阳性率与病理类型无关(P=0.932)。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88.7%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穿刺针型号(分别为21G和22G)对病变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检查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所有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以肺癌为主的胸部肿瘤的精确诊断分期中,EBUS-TBNA具有微创、局麻、安全和可重复性等特点,是纵隔肿大淋巴结明确诊断及评估肿瘤分期的实用性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穿刺病例增加,操作经验的积累、熟练程度和技术的提高,获得标本的比例和质量都随之升高,穿刺病理和细胞学阳性率会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操作医师与病理学和细胞学医师加强合作和交流,可进一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第二部分基于EBUS-TBNA获得的肺癌标本有效性研究及PD-L1在非小细胞标本的表达[背景]目前EGFR信号通路已经成为肺癌靶向治疗领域最重要的靶点。但是,只有一部分NSCLC患者对EGFR-TKIs敏感,而且对EGFR初始敏感的肿瘤可通过获得EGFR的二级点突变(T790M)或其他基因的改变而成为TKIs耐药,并且临床观察TKIs的靶向治疗不能显着延长总生存率(OS)。无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细胞毒性化学疗法仍然是大多数NSCLC患者的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致使目前NSCL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5年OS为所有阶段的15%。今年来,免疫治疗进入癌症治疗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PD-1/PD-L1通路的研究。激活的PD-1激活与配体PD-L1结合后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抑制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导致T细胞应答的下调,T细胞有效的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得以继续增殖。PD-1/PD-L1通路激活还可改变T细胞分化,从而显着地抑制T细胞免疫效应。另一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恢复T细胞功能,减少T细胞凋亡,增强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本文探索了 EBUS-TBNA获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穿刺小标本和细胞学标本进行PD-L1定量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比较,评估两种标本诊断的准确性。观察PD-1/PD-L1通路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影像学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获得病理诊断,需行EBUS-TBNA检查,取得组织和(或)细胞学标本,后经胸腔镜或者开胸手术取得病理组织学标本的患者,三种标本均进行了 PD-L1免疫组化检测,使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和荧光 PCR技术对样本DNA中EGFR基因的进行突变检测。评估所有患者EGFR突变情况,通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EGFR基因状态的关系,初步探讨PD-1/PD-L1在肺癌患者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评判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结果]共选取行EBUS-TBNA并取得组织条标本和(或)细胞学患者159例,其中Ⅱ期51例,Ⅲ期59例,Ⅳ期49例,病理类型中腺癌96例,鳞状细胞癌43例,其他病理类型20例标本包括EBUS-TBNA取得的组织条小组织标本122例,细胞学标本134例,此159例患者中有68例行胸腔镜或者开胸手术,取得病理组织学标本68例,EGFR基因突变率为59.7%,患者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19del和21L858R。PD-L1表达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和EGFR突变有关(P<0.05),与肺癌临床分期无关(P>0.05)。EBUS-TBNA检查获得的细胞学样本和组织条小标本结果与手术切除标本PD-1/PD-L1检测结果相当,证明EBUS-TBNA标本可以用于NSCLC患者的PD-1/PD-L1检测。[结论]在EBUS-TBNA获得的细胞学和细胞条小组织检查样本上定量PD-L1表达是可行的,对于晚期和(或)不能手术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对于NSCLC患者在分析基因突变的同时也要重视PD-LI的检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与EGFR等基因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更合理指导肺癌的治疗。
朱晓雷[6](2019)在《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一、术前AFR和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不仅提示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而且提示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不仅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组成成分,而且还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急性时相蛋白。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资料,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并对患者进行分组,χ2检验分析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612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53.8%、41.5%。AF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5.295,AFR与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1)密切相关;AG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786,AGR与患者性别(P=0.004)、年龄(P<0.001)及肿瘤最大径(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3)密切相关。术前AF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和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13,P<0.001)。术前AG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0%和3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3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R(HR:0.700,95%CI:0.5030.973,P=0.034)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AFR高水平组患者的生存均显着高于AFR低水平组患者(P=0.001和0.049)。结论:术前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AF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有用指标。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外科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可切除食管鳞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ROC曲线确定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10919枚淋巴结,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18(278)枚/例。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生存的最佳截点值为16枚。淋巴结检出数<16枚组与≥16枚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和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2,P=0.003)。进一步将淋巴结检出数≥16枚患者根据其淋巴结检出数中位值23枚分为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和>23枚患者,淋巴结检出数<16枚、1623枚和>23枚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41.0%和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0,P=0.005)。其中淋巴结检出数<16枚与1623枚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43);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5,P=0.182)。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0.01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BMI,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及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检出数(HR:0.715,95%CI:0.6250.818,P<0.001)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9,P=0.00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8,P=0.004)。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7,P=0.205)。结论: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推荐至少清扫1623枚淋巴结。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应检出大于23枚淋巴结;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超过23枚的广泛淋巴结清扫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三、术后病理学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Vav1具有造血系统特异性GDP/GTP鸟苷酸交换因子活性,当其在正常功能的造血系统外异位表达时,可被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并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关Vav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Vav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5对食管鳞癌患者新鲜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Va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Vav1的表达情况,Vav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生存率比较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av1 mRNA和蛋白在新鲜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61.6%%vs.36.7%,P=0.014)。Vav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x2=5.940,P=0.015)、肿瘤浸润深度(x2=5.135,P=0.023)、淋巴结转移(x2=7.119,P=0.008)及TNM分期(x2=15.660,P<0.001)密切相关;Vav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Vav1低表达患者(18.4%vs.32.6%,P=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Vav1表达(HR 1.660,95%CI 1.0582.607,P=0.028)是影响本组112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v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显着性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Vav1有可能成为反映食管鳞癌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吕律[7](2019)在《18F-FDG PET/CT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对临床I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临床IA期肺腺癌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5年9月272例临床IA期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PET/CT检查,并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分析肿瘤原发灶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体积相关代谢参数(MTV、TLG)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筛选临床I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0例(18.4%)患者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其中N1 24例(8.8%),N226例(9.6%)。纯磨玻璃密度结节39例,部分实性结节59例,实性结节174例。所有纯磨玻璃密度肿瘤及T1a期肿瘤均未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对233例实性和部分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结节类型、原发灶位置、病理分级、脏层胸膜受侵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pN+)与无淋巴结转移组(pN0)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SUVmax>2.41、MTV1.5>1.05cm3、TLG1.5>2.04、原发灶位置和病理分级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脏层胸膜受侵在代入MTV1.5或TLG1.5的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代入SUVmax的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5)。SUVmax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略大于MTVi.5模型及TLGi.5模型。以SUVmax 2.41为界值,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61.7%,阴性预测值为 95.8%,曲线下面积为 0.761(95%CI 为 0.700~0.823)。结论:临床IA期肺腺癌肿瘤原发灶的PET/CT代谢参数、原发灶位置和病理分级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脏层胸膜受侵的患者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高。原发肿瘤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长径≤1cm,SUVmax≤2.41的患者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很低,可为临床选择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第二部分 PET/CT组学特征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组学特征对临床I期肺腺癌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临床I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PET/CT及胸部屏气CT扫描,并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采用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病例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对照组,按1:1比例配对,匹配因素包括T分期及病理分级,共130例患者入组。分别在PET、同机非屏气CT及胸部屏气薄层CT图像中进行肿瘤原发灶的半自动分割,计算机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内的组学特征,对PET、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及PET联合胸部屏气薄层CT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并构建模型,分析上述三种组学模型及图像基本特征参数对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对临床资料及图像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SUVmax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SUVmax=2.41为界值,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8%及58.5%,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为0.731~0.880)。PET组学模型、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组学模型及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于训练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5%CI为0.825~0.955)、0.928(95%CI 为 0.878~0.978)及 0.953(95%CI 为 0.912~0.993);于验证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95%CI为0.641~0.934,灵敏度 80.0%,特异度 75.0%)、0.855(95%CI 为 0.734~0.976,灵敏度100.0%,特异度 65.0%)及 0.917(950%CI 为 0.820~1.000,灵敏度 90.0%,特异度 90.0%)。结论: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组学模型和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于验证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仅SUVmax单参数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其中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对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最高。
张家齐,刘磊,王桂阁,白文梁,李单青[8](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文中研究说明肺癌作为全球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治疗方式,尤其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依然占主导地位,而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肺癌的分期、预后至关重要。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比较常见,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归纳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指导。
李丽娜[9](2018)在《110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获得未经治疗的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纵隔淋巴结大小及中医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证型与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纵隔淋巴结大小进行相关性探讨,探讨纵隔淋巴结活检病理特征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肺癌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诊治提供新的诊治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4年9月19日至2018年1月15日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检查者,获得患者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及纵隔淋巴结大小组成,收集其四诊资料,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纵隔淋巴结活检病理特征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110例NSCLC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方面,鳞癌和腺癌是NSCLC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分别占71.82%和26.23%。Ⅰ、Ⅱ期患者例数总计仅5例,主要为III期、IV期患者,分别占30.91%和64.55%。T分期中T4期占40%,其次为T2期占23.64%。3组、8组和9组纵隔淋巴结共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集中在4组、5组和7组纵隔淋巴结,分别占39.34%、5.74%和50%。纵隔淋巴结长径以1-3cm多见。2、110例NSCL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面,III期、IV期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III期以痰热阻肺证多见,占47.06%,肺脾气虚证次之占23.53%,IV期以肺脾气虚证和气滞血瘀证多见,均占29.58%,痰热阻肺证次之占21.13%。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中痰热阻肺证最多占29.09%,其次为肺脾气虚证占28.18%和气滞血瘀证占26.36%,气阴两虚证占10.91%和肺阴虚证占5.45%。不同T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未存在统计学差异。T分期中以T2期多见,32.73%,其次为T4期占30.91%。各T分期患者之间的中医证候分布未存在差异。病理组织学分型方面中,鳞癌以痰热阻肺证多见、占31.03%,其次为肺脾气虚证和气滞血瘀证;腺癌以肺脾气虚证多见占29.11%,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和痰热阻肺证,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中医证型未见明显差异。3、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与NSCL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未见统计学差异。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集中在4组、5组和7组淋巴结,3组、8组、9组淋巴结较少。4组、5组、7组淋巴结转移均多见于IV期患者,分别占62.50%,85.71%和60.66%。4组淋巴结中多分布于T2期,占25%;5组淋巴结中多分布于T2期,为57.14%;7组淋巴结中以T4期多见,占44.26%。110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长径以11-20mm和21-30mm多见,分别占32例和25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转移大小与临床分期分型关系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4、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与NSCLC中医证型相关性方面,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方面,4组淋巴结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占39.58%,其次肺脾气虚证和痰热阻肺证相当,占20.83%。5组淋巴结以肺脾气虚证和气滞血瘀证多见,均占28.57%。7组淋巴结以肺脾气虚证多见,占29.82%,其次为痰热阻肺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别占28.07%和26.32%。各组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和中医证型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纵隔淋巴结大小方面,肺脾气虚证纵隔淋巴结长径中位数为27mm,肺阴虚证纵隔淋巴结长径中位数为25mm,气阴两虚证纵隔淋巴结长径为26mm,气滞血瘀证纵隔淋巴结长径为24mm,痰热阻肺证纵隔淋巴结长径为18.50mm,各中医证型的纵隔淋巴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治疗NSCLC的特色,在NSCLC治疗过程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治疗手段,扬长避短,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初步表明鳞癌和腺癌是NSCLC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且NSCLC常见为III期、IV期,T分期中以T2期和T4期多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集中在4组、5组和7组纵隔淋巴结,纵隔淋巴结长径以1-3cm多见。中医证型与TNM分期存在一定关系,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有诸内必形诸外”理论的临床可行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郑佳杰[10](2018)在《局部进展期NSCLC外科诊疗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肿瘤位置对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的影响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即便接受标准的肺部手术加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40%。因此,寻找有效的局部进展期肺癌预后的预测模型以及针对高危患者的术后管理措施,对提高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第八版TNM分期已于2017年1月启用,本文主要研究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的801名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描述确定肿瘤具体位置,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为中央型肺癌,以外的则为周围型肺癌。主要研究终点是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利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解剖学位置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利用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入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2-74)个月。分析结果显示,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患者的DFS和OS明显差于周围型患者。与肺腺癌患者相比,肺鳞癌患者在相同情况下的DFS和OS都相对优于肺腺癌。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肿瘤所在的位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高危因素。第二部分手术方式对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的影响背景: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如今对于能够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肺癌而言,很多医患都首先考虑手术,能手术的都尽早进行手术,再结合放化疗治疗。目前,即便接受标准的肺部手术加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40%。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由于解剖学位置的关系,手术切除的范围往往较大,从而导致患者术后的恢复不理想。因此,选择哪种手术在保证肿瘤尽可能完全切除的情况下,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发生成了保证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第八版TNM分期已于2017年1月启用,本文主要研究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手术方式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的801名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间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利用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中,肺叶切除与全肺切除以及袖式切除相比,患者的DFS已经与手术类型的选择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的手术仍然可以决定患者在术后不同的生活质量还有生存时间的长短。而且在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对较低的时候,这些差异会相对减弱。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除了研究者们经常关注的N分期,肿瘤的T分期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疾病复发状况,而与手术的选择无关。由于肺叶袖式切除能够保留更多正常肺组织,这类手术具有较好的长期预后结果,只要在解剖学上位置合适,在保证术后并发症能够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肺叶袖式切除可以作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优先选择。结论:按照第八版TNM分期标准,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肺叶袖式切除可以保护患者的术后肺功能,可作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种手术选择。第三部分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获益相关性分析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即便接受标准的肺部手术加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不到40%。随着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的正式实施,如何有效地将手术以及术后的各类治疗相结合,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有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获益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的801名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病理类型、是否术后接受化疗进行分组,研究不同的类型的患者术后接受化疗的预后情况。利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间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利用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手术后结合辅助化疗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4%和56.8%,中为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以及47个月。但就疾病的复发状况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当我们将这些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以及分期分开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其OS将有明显的改善,而DFS的变化都不明显。而通过多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鳞癌患者,化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不能够阻止疾病的复发。而对于肺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对于长期生存影响相对较小,但可以延缓或者减少疾病的复发。结论:按照第八版TNM分期标准,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建议术后行辅助化疗。对于鳞癌患者,化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不能够阻止疾病的复发。而对于肺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对于长期生存影响相对较小,但可以延缓或者减少疾病的复发。
二、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论文提纲范文)
(1)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PET-CT的诊断效能分析 |
2.2 影响PET-CT诊断效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影响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
2.4 影响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p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于预后预测和术后放疗选择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随访和研究终点 |
三.辅助治疗的实施方式 |
四.部分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定义方式 |
五.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的一般特征 |
二.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 |
三.全组患者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分析 |
四.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生存结局对比 |
五.基于IASLC分期的术后放疗疗效探索 |
六.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
分析与讨论 |
一.p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预测 |
二.p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复发模式分析 |
三.辅助放疗在p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
四.p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体系的演变与展望 |
五.研究缺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P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于预后预测和术后放疗选择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3)增强CT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增强CT扫描方法 |
1.3 随访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增强CT参数 |
2.2 增强CT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2.3 增强CT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
2.4 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4)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PD-L1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假阴性分析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EBUS-TBNA获得的肺癌标本有效性研究及PD-L1在非小细胞标本的表达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发表外文文章 |
学文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术前AFR和 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外周血收集及炎症指标计算 |
1.1.3 资料收集及随访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征 |
1.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
1.2.3 各炎症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
1.2.4 术前AFR和 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
1.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
1.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
1.2.7 分层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手术方法 |
2.1.3 随访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2.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
2.2.3 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
2.2.4 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2.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
2.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
2.2.7 分层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术后病理学Vav1 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耗材 |
3.1.4 实验试剂 |
3.1.5 主要实验配液 |
3.1.6 实验方法 |
3.1.7 随访 |
3.1.8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
3.2.2 qRT-PCR检测Vav1mR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
3.2.3 Westernblot检测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
3.2.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3.3 讨论 |
3.3.1 Vav1 与肿瘤 |
3.3.2 Vav1 与食管癌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和争议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18F-FDG PET/CT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对临床I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ET/CT组学特征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计算公式 |
创新点 |
基金资助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参编着作及参会情况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
2 病理特征 |
3 基因/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
4 可能机制 |
5 预后 |
6 治疗策略 |
7 小结 |
(9)110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1.1.1 非小细胞肺癌病变部位与淋巴结转移 |
1.1.2 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 |
1.1.3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 |
1.1.4 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 |
1.1.5 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期与淋巴结转移 |
1.1.6 非小细胞肺癌与淋巴结微转移 |
1.2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诊断方法 |
1.2.1 影像学技术 |
1.2.2 内镜技术 |
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1.3.1 手术 |
1.3.2 化疗 |
1.3.3 放疗 |
1.3.4 生物治疗 |
1.3.5 介入治疗 |
1.3.6 中医药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NSCLC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结果比较 |
2.3.2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 |
2.3.3 NSCL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 |
2.3.4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分型关系 |
2.3.5 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与NSCLC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局部进展期NSCLC外科诊疗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第一部分 肿瘤位置对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手术预后的影响 |
1.1 绪论 |
1.2 病人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总结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手术方式对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预后的影响 |
2.1 绪论 |
2.2 病人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总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辅助治疗获益相关性分析 |
3.1 绪论 |
3.2 病人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总结 |
3.6 参考文献 |
ENGLISH VERSION |
PART Ⅰ Effect of tumor location on surg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lung cancer |
1.Introduction |
2.Patients and Methods |
3.Result |
4.Discussion |
5.Summary |
References |
PART Ⅱ Effect of surgical approach on prognosis of locally advanced lung cancer patients |
1.Introduction |
2.Patients and Methods |
3.Result |
4.Discussion |
5.Summary |
References |
PART Ⅲ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djuvant Therapy Benefit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Lung Cancer |
1.Introduction |
2.Patients and Methods |
3.Result |
4.Discussion |
5.Summary |
References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四、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UNG CANCER(论文参考文献)
- [1]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倪冠英,王雷,刘洋,张国晶.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 [2]p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于预后预测和术后放疗选择的意义[D]. 金佳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3]增强CT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 吴涛,陈江.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4)
- [4]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D]. 张家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意义及PD-L1检测意义[D]. 陈明. 山东大学, 2019(02)
- [6]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D]. 朱晓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18F-FDG PET/CT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D]. 吕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J]. 张家齐,刘磊,王桂阁,白文梁,李单青. 协和医学杂志, 2019(03)
- [9]110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D]. 李丽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局部进展期NSCLC外科诊疗相关问题的研究[D]. 郑佳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