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胆囊碎石术随访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毅[1](2020)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经ERCP联合LC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先后经ERCP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患者标准:经ERCP取净胆总管结石后;1个月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处理胆囊结石;术后完成随访。根据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到11年,其中39人复发,复发率为23.4%,男性26人(66.7%)复发。经ERCP联合LC治疗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4±16.3岁及55.2±15.9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6)、甘油三酯(p=0.018)、谷丙转氨酶(p=0.017)、谷草转氨酶(p=0.044)、血清白蛋白(p=0.044)、胆汁细菌培养阳性(p<0.001)、存在壶腹周围憩室(p=0.001)、胆总管直径(p=0.005)、胆总管结石大小(p=0.009)、结石数量≥2(p=0.002)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OR=0.869,95%CI:0.764-0.988,p=0.033)、结石数量 ≥2(OR=2.860,95%CI:1.292-6.331,p=0.010)、胆汁细菌培养阳性(OR=5.242,95%CI:2.099-13.091,p<0.001)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经ERCP联合LC治疗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23.4%,复发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胆总管结石的复发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早行LC有助于降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经ERCP及LC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晓[2](2020)在《经皮经肝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胆囊结石(Gallbladderstone,G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GS的发病率已达10%。大部分GS患者终生不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措施;少部分GS可以引起胆绞痛、恶心和/或呕吐、发烧以及黄疸等症状,因此对于症状性GS,建议积极治疗。目前GS有多种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胆囊切除术、药物溶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胆囊引流术、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激光碎石术等。其中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它具有花费较、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但是,胆囊切除术后人体会失去正常的胆囊生理功能,因此会产生一些诸如脂肪泻、厌油腻等相关的并发症,这给患者术后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与开放手术相同,LC仍需要在静脉全麻下进行,部分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手术禁忌,且LC也会造成诸如胆管损伤、出血、胆瘘、伤口感染、其他器官损伤、胆总管结石症、胆道狭窄、十二指肠胃返流、皮下气肿、腹泻等并发症。口服胆汁酸制剂药物溶石和ESWL治疗GS安全性好,溶石和碎石效率高,但有关随访调查发现两种方法治疗后结石复发率较高。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如果将ESWL联合药物溶石治疗,对有症状的GS患者可达到较高的结石完全清除率。对于存在手术禁忌症,保守治疗欠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引流术是暂时缓解病情的有效手段,也可为后续手术治疗做准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保胆需求的增加,GS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而其中创伤小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微创介入手术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篇报道中,Mondet等人首先应用经皮经肝入路途径治疗胆总管结石,开创了经皮经肝入路术式的先河,以此为基础,经皮经肝入路下利用液电碎石术(electrohydraulic lithotripsy EHL)、激光碎石术、球囊扩张术等治疗胆结石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开展。尤其是对于内窥镜术式不适用的体积较大且伴感染的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患者,经皮经肝入路与各种辅助取石方法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而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frequency-doubled double-pulse neodymium YAG,FREDDY)激光碎石术采用双频双脉冲技术,形成高能机械冲击波,从结石内部瓦解和粉碎结石,其碎石能量大,碎石效率高,对于很多传统手术较难处理的胆囊大结石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人体组织对于FREDDY激光基本不吸收,在碎石过程中不产生热效应,改善了以往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结石造成穿孔、出血及临近组织器官损伤等情况。目前关于经皮经肝下应用FREDDY激光碎石术治疗GS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近年来我科开展在经皮经肝下扩张十二指肠乳头肌顺行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PT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技术基础,我们提出经皮经肝入路下应用FREDDY激光治疗GS的设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经肝FREDDY激光碎石术治疗G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重点关注经皮经肝FREDDY激光碎石术的碎石成功率,术中有无胆囊出血穿孔、胆道及其他器官的损伤,术后有无腹膜炎、胰腺炎、胆瘘、胆系感染,以及随访过程中的结石复发率、有无胆囊癌的发生等指标,为该技术应用于GS的治疗提供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介入医学科收治的10例G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经皮经肝FREDDY激光碎石术治疗。本研究入组标准:(1)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GS,且结石直径≥2.0cm;(2)伴有胆囊炎的症状,如疼痛、发热;(3)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或者有保留胆囊意愿的患者;(4)KPS评分>70分。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Ⅲ-Ⅳ级),严重的肺病(通过咨询呼吸疾病专家确定),肝功能不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或肾病(3级慢性肾病);(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17s和/或血小板计数<60×1012/L)、营养不良(白蛋白<30g/L)、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3)胆囊收缩试验显示胆囊收缩功能差(胆囊收缩率<40%);(4)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1周的影像资料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脂肪酶、淀粉酶(amylase,AMY)和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次数、是否碎石成功、手术失败原因、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以及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腹部CT、B超或MRCP,以及上述血常规、血清淀粉酶和肝脏功能等检查指标,观察有无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及结石复发等远期并发症)。所有的数据均采用GraphPad Prism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平均值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个患者的术前术后同一个变量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数值及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治10例GS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60.2±17.0 岁(23-80 岁);GS 平均直径为 26.3±3.0mm(22-31mm);单纯 GS 患者4例,GS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碎石,碎石成功率为100%(10/10)。见表 1。术后 1 周复查 WBC、ALT、AST、TBIL、DBIL、ALB、AMY、脂肪酶、CA199等实验室指标以及B超下行胆囊收缩功能试验测定胆囊收缩功能,其中AST、淀粉酶、脂肪酶、TBIL、DBIL、WBC较术前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CA19-9、ALB较术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术后1例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不适,考虑术后发生腹膜炎,给予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引流管引流出较多血性液体,伴血压下降,考虑手术所致胆囊出血,给予输血、补液等治疗后好转。术后无胰腺炎、胆道穿孔、感染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0.0%(2/10)。术后随访2年,在10例患者术后随访复查的超声图像中,发现泥沙样结石1例,直径约3.0mm小结石1例,结石复发率为20.0%(2/10)。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对于手术适应症范围内的GS患者,应用经皮经肝FREDDY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好地体现了介入微创技术的优越性,保证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术后胆囊正常生理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保胆需求;同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了患者的身心痛苦。FREDDY激光采用双频双脉冲技术,碎石成功率高,对体积较大碎石效果显着,有效性较好;FREDDY激光不易被人体组织吸收,碎石过程不产生热效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经皮经肝入路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经皮经肝FREDDY激光碎石术有望成为胆囊结石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体积较大、其他保胆治疗方法欠佳的胆囊结石患者,该技术具有较好地优势。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缺乏与外科手术及其他保胆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检验这一观点。
李智豪[3](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荆晓磊[4](2019)在《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总结出ERCP+LC与LC+LCBDE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两者的疗效差异及各自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微创外科,且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90例,其中包括接受LC+LCBDE治疗的患者60例、接受ERCP+LC治疗的患者30例。通过统计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结石残留、胆漏、出血、消化道穿孔、胰腺炎、胆系感染、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等相关远期近期并发症。结果一般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合并慢性病、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胆总管直径、最大胆总管结石直径、结石性状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相较LCBDE组患者更年轻化;ERCP组患者的胆总管平均直径及最大胆管结石平均直径整体上普遍小于LCBDE组;LCBDE组患者泥沙样结石所占比重明显小于ERCP组。术中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中转开腹率及手术成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和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ERCP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6.7%、10%、6.7%)均高于LCBDE组(1.7%、1.7%、1.7%),但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组低于LCBD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情况方面:ERCP组和LCBDE组平均住院时间几乎相近,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CBDE与ERCP+LC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有良好的疗效,两者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结石残余率等)和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RCP组较LCBDE组具有较小的手术创伤和更快的术后康复;但对于需考虑经济条件的患者LC+LCBDE应成为首选。表4个;图1个;参102篇。
陶理[5](2019)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目的:肝胆管结石病作为好发于东亚国家的常见病之一,有着多样化的治疗方式,但效果大都不尽如人意。此研究旨在讨论外科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效果,同时探讨外科治疗过程中不同治疗策略所带来的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6年3月共283名接受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对其基本情况、临床特征、术前指标、术中情况、术后结果以及结石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结石残余率7.1%,最终结石残余率3.5%,术后3年复发率为11.8%,5年复发率为16%,10年复发率为29.6%。最佳cox回归模型显示Child-Pugh分级(HR=5.388,p=0.009)、是否存在右肝结石(HR=4.574,p<0.001)、是否存在既往相关手术操作史(HR=2.423,p=0.033)为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3项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不同的手术方式,腹腔镜肝切除术相较于开腹肝切除(n=162 vs n=121)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200 ml vs 300 ml,p<0.001),更低的术中输血率(6.2%vs 21.5%,p<0.001),更短的住院天数(8dvs10 d,p<0.001),更低的术后并发症率(13.6%vs 24%,p=0.025),更高的术后白蛋白水平(p=0.021),但两者结石残余率与结石复发率并未见明显差异。对于单侧左肝结石,萎缩、纤维化或者胆道狭窄局限于左肝外叶的患者,左肝外叶切除与左半肝切除术(n=85 vs n=62)相比有着更低的术中出血量(150 ml vs 200 ml,p<0.001)与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8d vs 10 d,p=0.001),其余临床结果未见显着差异。对于并发胆总管结石的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ERCP取石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住院费用(4223.8±1161.93 元 vs 4675.5±1769.62 元,p=0.411),但其临床治疗结果与术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无显着差异。结论:手术治疗对于肝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不仅有效性相当,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具优势。对于单侧左肝结石,萎缩、纤维化或者胆道狭窄局限于左肝外叶的患者,左肝外叶切除术与左半肝切除术的不同选择在疗效上未见明显差异,不过左肝外叶切除术可能会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更短的术后住院天数;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肝胆管结石患者,选择术前ERCP取石并不能带来更好的预后,反而可能会增加住院费用。第二部分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腹腔镜肝切除术对比开腹肝切除术的meta分析目的:开腹肝切除术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标准方式。此研究旨在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及开腹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上的差异。方法:我们基于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以及 Cochrane Library 共 4 个数据库进行了系统性的文献搜索,经严格筛选后使用meta分析比较了两种术式在术中情况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率(切口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肺炎、腹腔积液)、即时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累计1627例病例数。相比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SMD=-0.521;95%CI=-0.937~-0.105;p=0.014),更低的术中输血率(OR=0.437;95%CI=0.307~0.623;p<0.001),更短的术后住院天数(SMD=-0.720;95%CI=-0.932~-0.507;p<0.001),更低的术后并发症率(OR=0.481;95%CI=0.367~0.629;p<0.001),更低的术后结石复发率(OR=0.520;95%CI=0.319~0.847;p=0.009),通过亚组分析证明了左肝外叶切除术与左半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上也能取得理想的疗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率、术后结石复发率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闫伟,郑丽玲,于弘,曹建彪[6](2017)在《《2017年英国胃肠病学会胆总管结石的管理指南》摘译》文中提出约10%20%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这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疼痛、黄疸、感染和急性胰腺炎。多种成像检查可以用来鉴别病情,而CBDS的确诊处置可能涉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
邹一平,萧荫祺[7](2009)在《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是提高认识、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对胆囊结石病的治疗,在施行手术治疗的同时也曾有多方面的探索,如中、西药物溶石、各种物理技术碎石、化学药物灌注、胆囊黏膜的去功能处理,乃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皮胆镜碎石、取石等等都着眼于少用或免用手术截除胆囊及避免手术并发症、后遗症。这些都反映先行者们在诊疗工作和学术上体现的"医为仁术",关爱生命,体贴病人疾苦的职业道德、责任、精神和强烈愿望。但由于涉及广泛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科学领域的胆石成因的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迄今未取得关键性突破,对胆石病的治疗(包括手术)始终囿于对症治疗的范畴,即使技术方法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追求和愿望也日益活跃和强烈,但有说服力的实践和可供验证的成果仍然还是医、患双方的热切期待。我们并不认同疾病的治疗(尤其外科)除追求安全、有效以外,还有什么"金标准"(有也只能是有时限性的、发展变化的),而强调更多的是治疗方式的选择即技术方式的应用适应证,它是有理论基础指导的、讲得出道理的,这在不同的病人、病情以至不同的医者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探讨"内所列"保胆取石"的适应证,细想起来也主要是胆囊结石病非手术治疗、随诊观察的适应证(这类病人并不迫切需要采取"取石"的措施),而所列"保胆取石"的禁忌证也主要是外科(OC、LC、MC)治疗的适应证。时至今日,讨论这些问题既不新鲜,也不过时,怎么选择"保胆取石"技术的应用,获得了哪些所期待的结果,经取石后保留下的胆囊处于何种状态,存在什么问题,结石复发的比率究竞有多高等等,结论只能来源于实践,需要有代表性的、实行共同标准的多中心、大组例、长周期的随机、双盲对比总结才能从中求得某些答案。OC和LC对胆囊结石病的治疗都是有用和有效的,无疑也隐含破坏性和危险(并发症)性,在没有新的、更理想的措施以前,也实在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技术,但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用好、做好。另外,对胆囊结石病的防治,只着眼于胆囊本身是很不够的,放眼看来对结石成因的探索是主要和根本的着力点。以张圣道教授领衔的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胆石病研究团队的精辟见解为当前围绕"保胆取石"的热论增添了更丰富的认识和思考。谨约发二文以共同聚焦。刘永雄2008年9月28日
钱志平,肖荫祺,李为民,邹一平,张俊华,赵春燕[8](1991)在《经皮胆囊碎石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总结了采用经皮胆囊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150例的经验。治疗结果表明,在胆镜直视下对各种类型的胆囊结石进行腔内超声碎石均获得了成功。本组除4例(占2.6%)因结石残留而中转手术外,其余近期疗效均属满意,无胆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经皮胆囊碎石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达到了既保留了胆囊、又消除了结石的目的。对于胆囊功能尚好的胆囊结石患者,这是一种值得选择的经内窥镜腔内外科治疗方式。
杜继东,邹一平,李为民,刘浩润[9](2007)在《经皮胆囊碎石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胆囊碎石术(PCCL)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随访1990年12月至1992年8月在我院行PCCL病人500例,了解胆囊结石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成功随访384例,随访率76.8%,术后胆囊结石1年复发率为9.6%,每年递增约5%10%,5年后达到高峰并趋于平稳。胆囊结石复发与病人年龄、性别及伴有糖尿病、冠心病无明显关系,而与病人胆囊结石家族遗传史、术前胆囊功能、壁厚、结石单发或多发、术后油腻饮食及伴有肝脏疾病有明显关系(P<0.05或P<0.01)。结论PCCL术前合理掌握适应证,避免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可大大降低结石复发率,此术式仍不失为一种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邹一平,杜继东,李为民,萧荫祺,许红兵,郑方,黄辉,刘浩润,李虎成[10](2006)在《经皮胆囊碎石术后结石复发439例随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胆囊碎石术(PCCL)后长期临床预后和结石复发情况,了解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9例PCCL患者随访10年,评估结石复发率和临床预后。结果439例患者中182例结石复发,总复发率41.46%,术后110年结石累计复发率分别为9·57%、18·91%、27·33%、34·14%、37·59%、39·86%、41·90%、42·73%、42·85%和43·21%。182例结石复发患者中,94例无症状,80例表现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不适症状,8例有上腹痛或胆绞痛,其中38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与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包括胆囊结石家族史、喜好油腻食品、伴发肝病、PCCL术前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功能不全。结论PCCL术后结石复发不可避免,术后前6年结石复发率逐年增加明显,随后增长缓慢,术后10年约50%的患者无结石复发。一些危险因素与结石复发有关。PCCL可作为高龄和高危胆囊结石患者有价值的治疗选择,治疗其他胆囊结石患者尚需慎重选择。
二、经皮胆囊碎石术随访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胆囊碎石术随访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经ERCP联合LC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 |
3 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内镜特征 |
4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经皮经肝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术中情况比较 |
1.2.3 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比较 |
1.2.4 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比较 |
1.2.5 术后随访远期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进展 |
1.3.2 ERCP+LC结果分析 |
1.3.3 LC+LCBDE结果分析 |
1.3.4 LC+LCBDE与 ERCP+LC比较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多镜联合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进展 |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情况 |
2.2 传统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2.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技术 |
2.4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技术 |
2.5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技术 |
2.6 三镜联合技术 |
2.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肝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评价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肝胆管结石病的肝切除治疗 |
3.2 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后复发情况的分析 |
3.3 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腹腔镜肝切除术对比开腹肝切除术的研究 |
3.4 左肝胆管结石病在不同切除范围下的差异性研究 |
3.5 肝胆管结石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不同取石策略的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腹腔镜肝切除术对比开腹肝切除术的meta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2017年英国胃肠病学会胆总管结石的管理指南》摘译(论文提纲范文)
1 总原则 |
2 CBDS诊断 |
2.1 腹部超声扫描 (ultrasound scanning, USS) 和肝功能检查 (liver function tests, LFT) 的作用 |
2.3 计算机断层成像 (CT) |
2.4 对疑似CBDS的建议 |
3 CBDS内镜治疗 |
3.1 麻醉支持ERCP |
3.2 内镜取石术中抗生素的应用 |
3.3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PEP) 的预防 |
3.4 括约肌切开术之前的凝血功能障碍 |
3.5 乳头切开术的作用 |
3.6 内镜乳头球囊扩张 (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 EPBD) |
3.7 胆道镜的作用 |
4 手术治疗 |
4.1 手术探查前的胆总管检查 |
4.2 手术胆管探查与内镜胆管清除 |
5 处置“困难”的CBDS |
5.1 内镜插管失败时 |
5.2 CBDS支架治疗 |
6 特殊情况下CBDS处置 |
6.1 有和无胆囊结石时 |
6.2 胆管炎 |
6.3 急性胆囊结石性胰腺炎 |
6.4 解剖结构改变 |
6.5 毕Ⅱ式胃切除术 |
6.6 Roux-en-Y胃旁路术 |
7 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
(10)经皮胆囊碎石术后结石复发439例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随访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经皮胆囊碎石术随访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经ERCP联合LC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志毅. 苏州大学, 2020(02)
- [2]经皮经肝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初步研究[D]. 李晓. 山东大学, 2020(02)
- [3]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荆晓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D]. 陶理. 浙江大学, 2019(03)
- [6]《2017年英国胃肠病学会胆总管结石的管理指南》摘译[J]. 闫伟,郑丽玲,于弘,曹建彪.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08)
- [7]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 邹一平,萧荫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01)
- [8]经皮胆囊碎石术的临床应用[J]. 钱志平,肖荫祺,李为民,邹一平,张俊华,赵春燕. 中华外科杂志, 1991(10)
- [9]经皮胆囊碎石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 杜继东,邹一平,李为民,刘浩润.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02)
- [10]经皮胆囊碎石术后结石复发439例随访分析[J]. 邹一平,杜继东,李为民,萧荫祺,许红兵,郑方,黄辉,刘浩润,李虎成. 消化外科, 2006(05)
标签:胆总管结石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 体外冲击波碎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