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移民之间

国家与移民之间

一、在国家与移民之间(论文文献综述)

魏冉[1](2021)在《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文中认为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大会投票成为考察会员国在国际事务立场相似性的重要途径。对联大投票的分析建立于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同时规避了经验主义的主观因素及不可控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系统考察1991-2019年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探究影响中国-东盟投票立场一致或相异的因素,分析二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国际议题合作,以便精进中国-东盟合作、增益中国-东盟关系,并对中国如何借助联合国大会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启示。在理论层面,国家利益决定国家是否会遵守国际规范,而对规范的遵守又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偏好。笼统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一概而论只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补充性解释,因此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作为自变量解释国家投票行为之时,必须将其放置在特定的时段与国际议题下展开,同时说明选择依据。投票立场出现差异是国家基于利益与规范对相对收益进行衡量的结果。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国家对某一决议或其映射的国际问题的利益认知出现根本性分歧;二是当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相斥时,国家在联大决议中坚持选择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投票立场。简而言之,投票立场相异源于国家将维护利益置于遵守规范更优先的位置,投票立场代表了一国在特定情境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在经验层面,通过考察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三个主要议题领域的1104个决议发现,中国与东盟在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议题领域投票一致性最高;其次是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领域;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议题领域一致性最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将中国与东盟近30年的联合国大会投票趋势置于同时段内思考中国-东盟关系,可以发现:中国-东盟联大投票结果并未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东盟联大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体现出了双方包容互利的发展格局。研究还发现,美国因素拉低了中国与东盟的投票一致性。因此,中国应借助制度建设、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讲究道义等优势,采取相关措施弱化美国影响,加强东盟与中国在国际事务立场上的协调与配合,提高中国-东盟联大投票一致性,从而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这对于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战略压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波[2](2021)在《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欧洲一体化是战后欧洲国家为克服20世纪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造成的灾难而做出的国家治理和区域治理的制度创新,是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实验室,也使欧盟成为国际力量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民众支持一体化的“宽容共识”不断弱化,出现了质疑、反对甚至解体欧盟的“疑欧主义”理念、运动和更广义的实践,渗透到欧盟和成员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欧美发达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力量相对下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困境,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欧盟一体化遭受制宪受挫、欧债危机、难民浪潮、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爆发等多重现实挑战,疑欧主义成为在这—背景下崛起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的重要目标和现实抓手,二者相互利用,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使二战后70多年发展起来的欧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乃至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在以下领域开展了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疑欧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此轮民粹主义兴起的特点及其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欧盟主要成员国民粹政党崛起及其影响、英国脱欧变局后疑欧主义和去欧洲化的发展等。本文选取此轮疑欧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欧洲合流现象中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行为体一一右翼民粹政党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欧洲核心国家英、法、德三大国21世纪初以来的情况,分析其右翼民粹政党如何利用疑欧主义得以产生或扩大影响,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而相对松散的疑欧主义如何借助民粹政党的兴起,扩大了自身对国家体制和主流政治产生影响,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进而对成员国与欧盟的关系及欧盟的角色和未来产生多方面的挑战。学术界既有研究更多从多维视角分别研究欧洲民粹主义政党或疑欧主义运动。近十多年来民粹主义上升为理解欧洲政治乃至全球政治核心概念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民粹主义的主要载体右翼民粹政党为切入点,突出其重点政策目标—一对欧洲关系维度,并与另一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的疑欧主义联系起来,寻求学理和政策层面的发现和启示。在研究方法和路径层面,本文主要采取比较政党研究的路径,同时选取欧洲三大国主要右翼民粹政党一一英国独立党/脱欧党、法国国民联盟(原国民阵线)和德国选择党开展深度案例研究,聚焦这些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策主张、发展路径、选举表现、行为策略等问题;使用政党竞选纲领、《欧洲晴雨表》大型民调数据、欧盟和成员国官方文件等一手资料;关注政党领导人的背景、思想、身份、行为及其政治影响;深入分析这一阶段选举表现(初级选举的本国大选和次级选举的欧洲议会选举);动态追踪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发展。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析,在比较二者的共性和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其动因、前景及其在国家、欧洲和全球层面的影响。同时关注这些传统边缘政党走向准主流政党,或者对国家重大发展方向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过程中在政党政治、国家治理、地区和全球治理层面表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和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注意到右翼民粹政党在欧盟政治版图影响力整体上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挑战。传统政党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入的当下,愈发面临代表性的危机。民粹政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政党政治体系,使欧洲政党政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民粹政党的崛起对于在国家治理中理解和看待政党“主流”和边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论文的研究表明,21世纪初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英、法、德三个欧盟主要成员国都呈现出右翼民粹政党崛起的态势,疑欧主义是右翼民粹政党政治议程中最活跃、现实指向性明确而又具备一定民众支持基础的部分,在右翼民粹政党准主流化和各国对欧政策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三国的民粹政党在与疑欧主义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它们都加强了本国和欧盟层面的疑欧主义;借助疑欧主义推进了传统边缘政党在本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反建制、反欧盟是右翼民粹政党的话语特点,因为欧盟制度化设计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由主义之上的,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形成制约,同时也在追求边缘政党主流化的过程中弱化了该党极端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理念。同时,受各国政治文化和参与欧洲一体化历史经验的影响,三个国家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英国独立党—脱欧党作为单一的疑欧议题政党,在威斯敏斯特模式下充分利用本国强烈的疑欧主义传统,促进了保守党的民粹化演变,撬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杠杆,导致了英国脱欧重大变局的出现,然而,在更广泛的民粹主义议题上并未取得突破,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境地。法国国民联盟在法国政党政治中的历史长、根基深,很大程度上借助疑欧主义实现了准主流政党地位的提升,疑欧主义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也受到法国民众整体上仍支持一体化和左翼民粹主义兴起竞争的制约。在疑欧主义传统最弱的德国,德国选择党借助欧盟危机和民粹主义浪潮推进了其疑欧主义议程,但影响力的发挥仍取决于德国主流政党博弈的结果。随着英国脱欧,法国和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地位增强,但作为特朗普主义遗产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两国提出雄心勃勃的振兴欧盟的计划,希望实现战略自主。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欧盟机构和成员国政府应对疫情暴露出的缺陷为右翼民粹政党反对欧盟提供了新的口实。面临世界大变局,右翼民粹政党如何继续推动疑欧主义,面临怎样的制约,对欧盟未来走向及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

陈甲立[3](2021)在《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社会一直有利用移民政策吸引外籍人才的传统,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便是其中之一。为“吸引、留住、用好”外籍人才,我国极有必要运用开放务实的移民政策来搭建吸引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平台,构建相对完备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便成为关键一步。2020年司法部适时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永居条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国人才引进的门槛,展示中国在移民领域继续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诚意和决心。但仍存在申请条件不够精细化、配套移民法技术手段存在缺位、移民融入现有机制脆弱等诸多不足,导致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法律体系尚有漏洞,存在执行的空白点。本文拟聚焦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深入研究该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评析最新公布的《永居条例》的进步与不足,并适当借鉴域外国家相关制度设计,提出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完善路径,以符合该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定位。文章除绪论外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深入研究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及《永居条例》出台的必要性。首先,对外国人与国际移民、永久居留与永久居留制度进行概念辨析。其次,阐明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国际法理论基础,包括国家主权理论和人权保障理论。最后,论证此次《永居条例》出台的必要性,该征求意见稿是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推进移民法治体系现代化、参与全球移民治理新格局的需要。第二章客观评析《永居条例》的进步与问题。结合《永居条例》的具体规定,从永居外国人准入、移民法技术手段、永居外国人社会融入等主要方面展开论述。在准入环节,《永居条例》进一步拓宽了申请条件,但也凸显出立法“宜粗不宜细”的问题;在移民法技术手段中,《永居条例》初步引入定额审批和积分评估制度,表明这两项移民法技术手段已被纳入制度建设议程中,但仍需进一步具体建构。与此同时,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在该条例中尚未提及职业清单制度、移民担保制度等综合性准入制度;在社会融入环节,《永居条例》进一步落实永居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但现有规定的移民融入机制仍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脆弱性。第三章归纳与借鉴域外主要国家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从我国当前存在的制度问题出发,分析传统移民国家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亚洲国家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特色与经验。在准入环节,从美国移民签证和日本永住签证的立法规定入手,总结当前移民申请类型及条件的共性。在移民法技术手段中,总结归纳主要国家的立法内容与实践特点。在社会融入环节,从两个主要角度展开分析,一是在移民融入的顶层设计上,主要国家表现出国家引导和多方资源相结合的特点;二是在移民融入的具体落实中,总结归纳主要国家保障永居外国人权利义务的举措。此外,鉴于移民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也总结归纳国外新兴的职业社交平台或人才机构与已建立的比较成熟的电子化、全过程的移民管理系统。第四章立足于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通过吸收与转化国际经验,提出改善路径。一方面,要完善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立法内容,具体为精细化设计永居外国人申请条件、健全移民法技术手段、开拓移民融入路径。另一方面,要完善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配套机制,具体为合理运用移民信息管理体系、加强外国人就业管理制度、深化与国际移民组织的合作机制。

汪晓波[4](2020)在《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外来移民是困扰俄罗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受到俄罗斯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受战争和社会动荡影响,俄罗斯人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口数量下降呈常态化趋势。面对人口危机形势,俄罗斯政府把外来移民作为化解人口危机,弥补人口减少,缓解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根据不同时期外来移民特点制定、出台和调整外来移民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大致经历了调整时期、积极治理时期、发展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三个阶段。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目标是从人口危机现实出发,在严格遵守宪法、国际条约及其他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本着地缘政治和人口经济原则,更多地引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族居民、国际高技术人才、投资移民和留学移民,制定外来移民管理措施,进行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外来移民社会融入,为外来移民的永久定居创造条件。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呈现良性互动,也带来多方位冲击。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在,外来移民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俄罗斯政治进程、对外关系和公共外交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活力,丰富俄罗斯多元文化。外来移民是把“双刃剑”,为俄罗斯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引发系列问题。外来移民滋生“影子经济”、冲击俄罗斯就业市场和外汇市场秩序;对俄罗斯合法性政治认同弱化、引发民族问题、“三股势力”威胁国家主权完整;加重社会公共卫生负担;给俄罗斯文化带来不利因素。基于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多方位冲击,俄罗斯加大对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力度。经过博弈,俄罗斯摸索出适合国情发展的外来移民政策。总体来看,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思路更加清晰、移民规划更加完善、管理重点更加明确,外来移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在国内人口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加大外来移民的引进力度的总方向不会改变。在引进外来移民的类别上,俄罗斯以吸引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族居民、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打造软环境,促进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内外形势,对外来移民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分阶段、按步骤完善外来移民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弥补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信息采集、专项政策及非法移民治理的措施上存在诸多不足。最终实现其外来移民发展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来移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外来移民中不乏有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移民。如何能使这类移民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对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考验。我国现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外来移民政策缺乏前瞻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对外来移民特别是对移民的准入和居留制度管理严格,操作性不强。这些弊端制约了高层次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进入。研究其他国家外来移民政策的经验,为完善我国外来移民政策提供参考。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大外来移民目的地国,外来移民结构具有特殊性。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外来移民的社会贡献率增加,但是社会舆论导向,信息统计体系、非法移民治理措施等措施有待完善。总结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正反经验,为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完善提供重要启示。

梁琦[5](2020)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私人治理困境与公共性再造 ——基于浙江竹村与湖北河村基层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税费改革之前,国家通过“三提五统”的资源提留方式向农村提取资源,并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村级组织完成资源汲取,村级组织具有强制度性权威,村级组织代表国家的行政意志直接和村民打交道而具有较强的治理能力。2003年国家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从农业资源中汲取工业化建设资本转为向农村输送公共品资源,大量资源下乡,一方面,乡镇基层政府的收益基础发生了改变,由此也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资源,而不是关心村庄中的资源、公共事务和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基层政权走向“悬浮”。另一方面,村级自治组织的治权开始衰落,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资源和动力不足,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向私人治理路径。在国家制度供给能力不足,村庄治权衰落的背景下,许多资源稀疏的一般农业型村庄,其村级组织的配置性权威丧失,村干部只能靠在村内“表面公平潜在的利益攫取”、“针对性的私人动员”、“拉关系、套近乎、讲感情”的私人协商方式抑或是“消极作为”、“不出事逻辑”、等私人治理逻辑来积累治理资源,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管控也使得村级组织的自治能力没有培育起来,乡村共同体的利益连带关系发生改变,村级组织没有培育起治理能力,造成了动员困境、项目落地困境、公共性萎缩困境等问题,此外,村庄的公共生活与仪式活动并没有培育村庄公共性而仅构成村庄私人关系的聚合,这些因素在村庄内的合力就构造了该村的私人治理,应该看到该村的治理逻辑是一种“去权威生成机制”而无法生产出农村治理现代化所需的体系与能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深描和比较的手法,运用丰富的经验材料分别从两个村庄的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普通村民、钉子户等不同村庄力量的行动逻辑、参与过程以及扮演角色来呈现同样为资源稀疏的农业型村庄,浙江竹村与湖北河村不同的基层治理实践机制和结果,以及竹村在私人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治理困境、河村的制度公共性激活村级治理。具体来说,竹村村级私人治理逻辑主要存在着制度权威衰落困境、治理资源缺乏困境、村庄利益分化困境等,而河村主要动用了“制度动员、价值动员以及舆论动员”、“村—组—湾"三级治理架构”、“五议两公开”等再造公共性的规则,通过对两个村庄治理逻辑的对比,从而探讨私人治理对国家政权合法化的冲击、村级组织的治理困境、以及激活村庄治理公共性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的经验资料,本文通过对资源禀赋上相近但治理逻辑相异的两个村庄的比较分析来揭示私人治理的运用在基层治理中的困境,并试图通过针对性的动员逻辑再造村庄公共性,其目的主要有:其一、在治理资源和治理权威绝对衰落以及治责结果化导向下,私人治理治理过程中不仅大量耗散村庄资源增加治理成本并进一步压缩治理的空间,还割裂了村庄的完整性和村治主体之间的异化,最终导致了治理困境。其二、探讨如何发挥村民在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促成国家资源与村庄真实需求对接从而再造村庄内生的公共性进行“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动员与激活村民主体化的民主协商机制;其三、探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和国家大量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占主体的农业类型村庄的治理能力以及治理体系建设如何能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其四、对再造村庄公共性的意义与对国家-农村社会-农民关系之间的探讨,并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一点经验之谈。其五、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进行解读以期能成为有价值的参考。

王辉[6](2020)在《论述文本中态度资源的翻译 ——《跨国性社会问题》(第4至5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以论述文本《跨国性社会问题》第四至五章节为语料,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和总结。源语文本的语言具有论证清晰、逻辑紧密、用词正式、严谨客观的特点,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也体现出对跨国移民问题相关的价值立场所持的态度立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再现出原文作者的态度,并兼顾原文的行文风格,成为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通过对源语中的态度资源(主要是词汇、短语)进行仔细标注、总结和分析,笔者以语言评价系统为框架,将原文出现的态度资源归结为显性态度和隐性态度两大类,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采用词性转换、句式调整、引申、增译等翻译技巧对上述态度资源进行翻译处理。通过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结合具体案例,为论述文本中态度资源的翻译总结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期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超[7](2020)在《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引起了人类大变革,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交往上愈加普遍,全球化现象遂凸现出来。在全球化沛然不可阻挡的背景下,诸如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等理念面临着重新思考的必要。教育如何帮助公民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最为迫切的研究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各国不但要坚持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最终培养在全球化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公民。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这是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教师娴熟,设施完善,学生的表现接近国际评估的最高水平,研究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特别是自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来,对我国学生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三个渐进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本体论之思,即“是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二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论之思,即“为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性研究,研究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阶段,探讨了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第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演进。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了加拿大民族国家成立以来,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脉络。二是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全球化理论、公民资格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本研究认为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是教育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形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其次,通过对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从全球公民的演变、认同、权利、责任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第三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方法论之思,即“怎么样”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评价性研究,梳理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和特点,最后得出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本研究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创造性地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公民教育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厘清全球认同问题及其在民族国家实施的可能性,有助于追踪、分析和科学研判全球公民教育,有利于拓展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全球视野”,丰富和充实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探索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本土生长”。有利于探讨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融入世界提供教育智慧,消解狭隘的民族主义,预防极端暴力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责任上达成的广泛共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公民”不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坚持“理解、宽容、合作、共生”理念和全球公民教育来实现的目标。

王琨[8](2020)在《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欧债危机后,欧洲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停滞、福利收缩、高失业率、恐怖袭击等问题,多种因素激发了右翼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的难民危机,给欧洲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难民危机的不断发酵进一步推动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支持率的上升。随着难民问题政治化程度不断加深,难民问题对欧洲国家的政党政治也产生了冲击,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无论是传统的西欧大国还是新兴的中东欧小国,无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还是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欧洲多国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率。在国家层面,有的政党成为最大反对党,有的政党成为联合执政党;在地区层面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很多新成立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支持率甚至反超传统大党。在2019年5月的欧洲议会的选举中,右翼民粹主义力量保持崛起之势,并新成立了右翼党团。右翼民粹主义势力不断壮大,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国家和欧盟层面的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在难民问题上,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普遍持坚定的反难民立场,这种立场反映在国家层面则表现为对国家偏好的形成产生影响,主要通过成为执政党或反对党的路径影响国家决策,进而对欧盟决策产生影响;这种立场反映在欧盟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在欧洲议会中右翼民粹主义党团、个人等对难民相关的草案、提案等产生影响。此外,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可以利用媒体、网站、演讲、集会等不断宣传思想,扩大影响力,间接对欧盟决策产生影响。从理论角度而言,自由政府间主义从国家偏好的形成、国家间博弈、国际制度的选择三个阶段解释欧盟政策的形成过程。这一理论在解释当下的欧盟难民政策形成过程中,依然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篇论文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对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当下欧洲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路径和结果进行了补充。当下,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包括金融危机、难民危机、制度危机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此背景下不断崛起,强调“民族国家”的概念,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而在一体化方面,欧盟本身就面临着成员国之间在发展程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的问题,欧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也给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作用。

多恩[9](2019)在《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民行为是一种以经济为基础,与生产过程中政治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分配有关的社会行为。移民行为发生在俄罗斯,影响了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的重新分配。苏维埃时期,俄罗斯地区和前苏联共和国的移民的主要形式是外国劳工移民、教育移民、婚姻和家庭移民,主要方向是从西伯利亚、远东或苏联南部地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荒地新工业区的城乡地区。苏联的解体导致大量难民被遣返,从前苏联中新独立出来的民族的人口流入俄罗斯。一方面,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与技术的下降,这就加强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城市中的大量农村人口失去农业基础,促进了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另一方面,俄罗斯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城市更具吸引力。近年来俄罗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俄罗斯社会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一背景为本国的移民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犹太人支持俄罗斯早期的独立移民政策,自然的解除了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联。一些波罗的海甚至俄罗斯的高级专家,已经迫于无奈移居国外。这是这些专家为远离国家军事冲突和非法移民现象的体现。很多从国内逐步迁移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居民所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达的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俄罗斯中部是理想之地。俄罗斯人口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这也同时确保了本国人口与移民人口数量的均衡,减轻了本国的负担。这种流动性是移民本身所包含的重要因素。目前俄罗斯的移民情况非常复杂,难以监管。移民问题是俄罗斯政府和社区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政策和制度将成为影响移民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论文将对俄罗斯接受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对俄罗斯接受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进行全面且具体的研究。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进行概述;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为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现状的分析;第四章为国外移民政策经验借鉴;第五章为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移民政策的完善。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改进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从而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

杨宏业[10](2019)在《边民跨境互动与自我意识建构研究 ——以南伞镇果敢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互动是边境地区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边民通过跨境互动实践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在与不同群体和国家制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形成更加丰富的自我意识内涵。本文运用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居住在中国境内南伞镇的缅甸果敢人群体进行田野调查研究,从边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角度入手,分析果敢人在跨境互动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自我意识维持其跨境互动状态。研究发现,以流动为主要形式的跨境互动行为增加了果敢人与群体内部以及与群体外界的互动频率,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果敢人不断自省并通过他者的反映认知自我,最终形成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果敢人构建起了跨境互动网络,实现了在不同时期持续进行跨境流动的目标,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果敢人通过跨境互动的方式建构了本族群复杂多元的自我意识,并以此回应国家宏观结构等外部力量的影响。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果敢人作为国家边疆区域群体的主体性,是其进行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表现。关注果敢人跨境互动行为和自我意识建构等边境社会事实,是为了聆听在国家架构下非主流性群体的声音,对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多元的思考。

二、在国家与移民之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国家与移民之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利益、规范与联大投票实践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国家利益
        二、国际规范
    第二节 联大投票实践中利益与规范的考量
        一、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的逻辑联结
        二、联大投票实践中的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联合国框架下的合作及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利益互补:东盟与联合国
        一、东盟-联合国伙伴关系历程
        二、东盟在联合国的身份与作用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政治合作
        二、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安全合作
    第三节 联大投票表决原则与投票情况
        一、联合国大会的表决原则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说明
        三、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利益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联大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涉核决议
        二、中国与东盟在涉核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第二节 多领域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一、政治互信的持续增进
        二、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
        三、其他领域合作的现实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强化主权的规范
        一、主权平等规范及相关决议
        二、民族自决与非殖民化原则及相关决议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及相关决议
    第二节 限制主权的规范
        一、维护人的尊严与促进人权及相关决议
        二、反对通过制裁解决争端及相关决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与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相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分歧
        一、涉及核问题决议中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歧
        二、涉及中东问题决议中的国家政治利益分歧
        三、涉及旅行自由权决议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分歧
    第二节 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一、涉及批评他国人权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二、涉及禁止使用地雷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三、涉及暂停使用死刑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基于中国与东盟联大投票实践的思考
        一、“中国威胁论”与投票差异的非直接相关性
        二、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三、美国因素对中国-东盟投票一致性的影响
    第二节 深化中国-东盟国际议题合作的路径探索与启示
        一、优化中国-东盟制度建设与合作
        二、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三、更加注重道义原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疑欧主义的研究现状
        (二)、 右翼民粹政党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欧盟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一种分析框架
    第一节 作为思想与实践的疑欧主义
        一、疑欧主义的概念
        二、疑欧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为欧洲新兴政治力量的右翼民粹政党
        一、民粹主义的概念
        二、右翼民粹政党的理念
        三、右翼民粹政党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多重危机下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的互动模式
        一、危机与民粹主义
        二、欧洲危机与右翼民粹政党
        三、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的互动
第二章 英法德三国的疑欧主义的历史与政治背景
    第一节 英国疑欧主义
        一、历史背景
        二、疑欧主义与英国政党政治
        三、疑欧主义与英国民众
    第二节 法国疑欧主义
        一、历史背景
        二、疑欧主义与法国政党政治
        三、疑欧主义与法国民众
    第三节 德国疑欧主义
        一、历史背景
        二、疑欧主义与德国政党政治
        三、疑欧主义与德国民众
第三章 英国独立党和脱欧党与英国疑欧主义
    第一节 英国独立党的政治理念
        一、疑欧主义理念
        二、保守主义理念
        三、民粹主义理念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英国独立党和脱欧党的兴起与脱欧变局
        一、欧债危机与英国独立党兴起
        二、难民危机与边界管控
        三、英国公投脱欧与独立党的胜利
        四、英国脱欧党成立与脱欧完成
    第三节 英国独立党兴起与英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一、英国疑欧主义的巅峰:英国脱欧
        二、右翼民粹疑欧主义与精英化的疑欧主义的融合
        三、后脱欧时代的疑欧主义
第四章 法国国民阵线/国民联盟与法国疑欧主义
    第一节 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历史发展与政策主张
        一、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历史发展
        二、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国民阵线/国民联盟借助选举的进一步崛起
        一、法国大选中国民阵线的表现与影响
        二、欧洲议会选举表现与影响
    第三节 国民阵线/国民联盟兴起与法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一、准主流政党的疑欧主义议程
        二、反自由主义、反全球化的法兰西疑欧主义?
第五章 德国选择党与德国疑欧主义
    第一节 德国选择党的成立和政策主张
        一、德国选择党的成立
        二、德国选择党的主要政策主张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德国选择党撬动德国政党政治格局
        一、欧债危机与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
        二、难民危机下德国选择党的身份转变与影响
        三、借助欧洲议会选举与地方选举影响政党政治版图
    第三节 德国选择党兴起与德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一、从隐性疑欧主义到显性疑欧主义
        二、从精英货币疑欧主义到多议题疑欧主义
        三、一体化主要推动力量面临的制约
第六章 英法德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英法德在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上的共性
        一、危机驱动的双重崛起反映了欧洲一体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二、危机驱动的双重崛起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英法德在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上的差异性
        一、英法德三国政治文化传统及其与欧盟关系上的差异
        二、英法德三国民粹政党推动疑欧主义发展的路径不同
结论
参考文献

(3)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概念辨析
        一、外国人与国际移民
        二、外国人永久居留与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
    第二节 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主权理论
        二、人权保障理论
        三、国家主权与人权保障理论的平衡
    第三节 《永居条例》出台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二、推进移民法治体系现代化
        三、参与全球移民治理新格局
第二章 对《永居条例》的法律评析
    第一节 关于永久居留外国人准入的规定
        一、拓宽申请条件
        二、申请条件欠缺精细化
    第二节 关于移民法技术手段的规定
        一、引入定额审批和积分评估的移民法技术手段
        二、配套移民法技术手段缺位
    第三节 关于永久居留外国人社会融入的规定
        一、落实在华资格待遇
        二、移民融入现有机制脆弱
第三章 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域外借鉴
    第一节 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准入
        一、美国移民签证
        二、日本永住签证
    第二节 移民法技术手段
        一、定额审批制度与积分评估制度
        二、移民担保制度与职业清单制度
    第三节 移民融入举措
        一、国家引导与多方资源结合
        二、保障永居外国人的权利义务
    第四节 移民信息管理体系
        一、新兴的职业社交平台或人才机构
        二、电子化、全过程的移民管理系统
第四章 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完善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立法内容
        一、精细设计申请条件
        二、健全移民法技术手段
        三、开拓移民融入路径
    第二节 完善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配套机制
        一、合理运用移民信息管理体系
        二、加强外国人就业管理制度
        三、深化与国际移民组织的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阐释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俄罗斯的人口形势与外来移民发展
    一、俄罗斯的人口危机
        (一)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
        (二)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表现
        (三)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冲击
    二、俄罗斯的人口政策及未来人口状况
        (一)俄罗斯的人口政策
        (二)俄罗斯未来人口状况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
        (一)苏联解体引发人口迁移潮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现状
        (三)俄罗斯中国移民进程及现状
第二章 俄罗斯的外来移民政策与管理机制改革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变迁
        (一)苏联解体前的外来移民政策
        (二)1990 年—200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时期
        (三)2001 年—201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积极治理时期
        (四)2010 年以来:外来移民政策的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制定
        (一)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
        (二)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主要原则
        (三)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三、俄罗斯的外来移民管理措施
        (一)发放临时居留许可证
        (二)规范登记程序
        (三)签发邀请函和签证
        (四)分类管理外来移民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
        (一)改组外来移民管理部门
        (二)加强外来移民环境建设
        (三)开展外来移民国际合作
第三章 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人口发展
    二、外来移民与俄罗斯区域发展
        (一)区域环境与外来移民
        (二)外来移民对俄罗斯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经济发展
        (一)外来移民促进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发展
        (二)劳务移民推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发展
        (三)经济增长是外来移民进入的先决条件
    四、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政治发展
        (一)外来移民推动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
        (二)外来移民扩大俄罗斯对外政策影响
        (三)教育移民促进俄罗斯公共外交发展
        (四)外来移民受到阻隔的政治因素分析
    五、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文化发展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的多元文化
        (二)外来移民为俄罗斯文化注入新元素
第四章 外来移民对俄罗斯的多方位冲击
    一、俄罗斯的非法移民问题
        (一)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现状
        (二)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类别
        (三)俄罗斯非法移民的成因
        (四)俄罗斯非法移民的影响
    二、外来移民的经济冲击
        (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二)非正常汇款的影响
        (三)“影子经济”的滋生
    三、外来移民的政治冲击
        (一)对俄罗斯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弱化
        (二)对俄罗斯主权认知及维护的影响
        (三)对俄罗斯处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外来移民的社会冲击
        (一)外来移民所引发的民族问题
        (二)外来移民加重公共卫生负担
    五、外来移民的文化冲击
        (一)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冲击
第五章 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及其启示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调整的总体成效
        (一)政策思路更加清晰
        (二)移民规划更趋完善
        (三)管理重点更为明确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许可证制度问题较多
        (二)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负面性舆论导向问题
        (四)信息统计体系不健全
        (五)专项政策实施不明显
        (六)非法移民治理有阻碍
    三、未来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的研判
        (一)加大引进外来移民力度
        (二)战略规划外来移民政策
        (三)促进外来移民政策落实
        (四)加快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外来移民的现状与特点
        (二)中国外来移民治理的新动向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私人治理困境与公共性再造 ——基于浙江竹村与湖北河村基层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论依据
        1.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村治中的国家-社会二元理论范式
        1.3.2 村治中的实体论研究视角
        1.3.3 分析范式转向:从实体论转向关系论
        1.3.4 村治困境与村庄公共性的研究
    1.4 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1.5.1 个案访谈法
        1.5.2 参与式观察法
        1.5.3 核心概念
    1.6 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
        1.6.1 分析框架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村庄社会经济基础:浙西南部竹村与鄂东北部河村概述
    2.1 浙西南部竹村概况
        2.1.1 村庄区位与家计模式
        2.1.2 村庄结构与户族类型
        2.1.3 村治主体与班子结构
        2.1.4 小结
    2.2 鄂东北部河村概况
        2.2.1 村庄区位与家计模式
        2.2.2 村庄结构与户族类型
        2.2.3 村治主体与班子结构
        2.2.4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镇政府的行动角色:两个乡镇不同的表达
    3.1 行政压力向下传导与自利性表达:林乡政府的行为逻辑
        3.1.1 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
        3.1.2 项目进村初期的“拉资跑项”、村级债务
        3.1.3 从“跑”到“分”的自利性项目资金分配
        3.1.4 运动式治理与村庄社会的接轨
        3.1.5 “一票否决”的任免考核
    3.2 治理现代化下的精细化、留痕化:泉镇政府的行为逻辑
        3.2.1 早期结果考核的“计划生育”政策
        3.2.2 治理现代化时期的运动式治理
        3.2.3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考核
    3.3 小结
第四章 村级组织的比较:被困的私人治理与公共性再造
    4.1 多方被困的治理:浙西南部竹村的村级组织
        4.1.1 从一项村庄公共品说起
        4.1.2 私人治理的村干部寡头
        4.1.3 无行动能力的村民小组、村民代表
    4.2 鄂东北部河村的村级组织:多元的治理主体
        4.2.1 “五议两公开”公共性再造的场域
        4.2.2 村治主体的“两个原则”与“四个特性”
        4.2.3 治理下沉与小组善治的村民小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动员群众的比较:私人治理与公共性激活的呈现
    5.1 私人治理下的利益群体:浙江竹村的农民群众
        5.1.1 嵌入在土地利益里的“硬”钉子户
        5.1.2 两头游走的政治投机分子
        5.1.3 村庄中的“软钉子”与牟利群众
    5.2 激活公共性的治理群体:湖北河村的农民群众
        5.2.1 在公共话语场域被磨“软”的钉子户
        5.2.2 双向的村务反馈与村庄决策的普通村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私人治理:对治理困境发生机制的解读
    6.1 私人村治主体与配置性权威资源丧失
    6.2 村庄治理空间与乡镇政府的管控逻辑、村治自主性
    6.3 项目进村困境与项目争取和落地的私人治理
    6.4 私人关系建构的村庄社会基础、公共生活与仪式活动
    6.5 小结
第七章 公共性再造:一种“找回群众”的治理机制
    7.1 制度动员:公共场域、精英吸纳、多元村治主体与治理身份
        7.1.1 公共场域再造
        7.1.2 精英吸纳逻辑
        7.1.3 村治主体多元化
        7.1.4 治理主体的多重身份
    7.2 价值动员:“公心”评价体系、内生价值与自主参与
    7.3 舆论动员:集体舆论对少数钉子户的压制
        7.3.1 舆论动员
        7.3.2 对钉子户的治理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村治逻辑核心机制:比较与归纳
        8.1.1 两村乡镇政府的治理逻辑比较
        8.1.2 两村村干部治理逻辑比较
        8.1.3 两村村民小组治理比较
        8.1.4 两村找回村内群众的逻辑比较
    8.2 对找回群众理路的探讨
        8.2.1 吸纳逻辑
        8.2.2 消解逻辑
        8.2.3 动员逻辑
    8.3 从私人治理逻辑的发生机制视角对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8.3.1 制度权威衰落困境
        8.3.2 治理资源缺乏困境
        8.3.3 村庄利益分化困境
        8.3.4 应对私人治理的思路
        8.3.5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8.3.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8.4 再造村庄治理公共性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探讨
        8.4.1 农村基层治理的公共性内涵
        8.4.2 制度公共性在不同层面的价值
        8.4.3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探讨
    8.5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6)论述文本中态度资源的翻译 ——《跨国性社会问题》(第4至5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2.1.4 翻译理论与策略
    2.2 翻译实践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显性态度资源的翻译
        3.1.1 情感资源的翻译
        3.1.2 判断资源的翻译
        3.1.3 鉴赏资源的翻译
    3.2 隐性态度资源的翻译
        3.2.1 激发态度资源的翻译
        3.2.2 邀请态度资源的翻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7)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挑战了传统的“国家公民”教育
        (二)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三)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高阶人才的客观需求
        (四)新时代背景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五)加拿大是世界上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民
        (二)公民教育
        (三)全球公民
        (四)全球公民教育:跨学科显学
        (五)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群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二)关于全球公民内涵与分类的研究
        (三)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
        (四)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文献研究概况
        (二)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二)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
        (三)习近平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公民资格理论
        (一)全球公民资格的演进
        (二)全球公民资格认同
        (三)全球公民权力
        (四)全球公民责任
    三、共同体理论
        (一)共同体概念界定和基本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盎格鲁价值观”主导下的联邦国家建设时期(1864年至1945年)
        (一)从依附性人格到个体主体人格的转变
        (二)英国文化主导的“英国臣民式”教育
    二、“加拿大认同”指导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时期(1945年至1970年)
        (一)整合共同文化,塑造“加拿大认同”
        (二)双元文化主义的“权力公民”教育
    三、“多元文化主义”引领下教育变革时期(1970年至20世纪90年代)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共享
        (二)加拿大式“好公民”教育
    四、“社会融合”取向的全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一体多元”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公民的精神家园
        (二)协调与融合国家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全球公民”教育
第四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一、加拿大中小学跨学科课程中的全球公民教育
        (一)小学阶段(1-8年级)课程注重基础性和整合性
        (二)中学阶段(9-12年级)课程强调选择性和适用性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培养具有全球能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总目标
        (二)构建知识与理解、技术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维分类目标体系
第五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一)全球问题和相互依存:增强全球意识的基础
        (二)全球参与:全球公民的权责实践
        (三)全球能力:整合21世纪技能,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一)学校愿景:引导全球公民教育的普遍性重视
        (二)学科课程:系统普及全球公民知识的最佳载体
        (三)跨学科渗透:支持全球公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课程:扩展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机会
        (五)潜在课程:辅助渗透学生价值感和责任感
        (六)社区实践:实现全球公民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七)互联网和媒体:作为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补充手段
        (八)“全校教学法”:加拿大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全方位实施
        (九)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六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和实施效果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点是形成性评价
        (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实施取得的成绩:促进全球公民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产生的问题:对全球公民教育认同有限
第七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反思和启示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在于提高义务学龄段(k-12)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整合
        (三)促进加拿大“一体多元”社区协作参与为途径
        (四)拥有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话语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对建构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研制兼具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二)强化本国传统思想课程资源的文化底蕴
        (三)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程论域
        (四)重视家、校、社区联动作用的课程内化路径
        (五)增设全球公民教育相关校本课程
        (六)统筹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兼具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由政府间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
    第一节 危机下的欧洲一体化文献综述
    第二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及其发展
    第三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在当下的解释力及其局限性
第二章 欧洲难民危机下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第一节 欧洲国家民粹主义兴起的表现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国家的兴起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议会的兴起
第三章 难民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第一节 难民危机对国家层面的影响
    第二节 难民危机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难民问题上的主张
    第四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和难民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欧盟的难民政策
    第一节 欧盟在难民问题上的立场
    第二节 历史上的欧盟难民政策(难民危机前)
    第三节 难民危机后欧盟难民政策
    第四节 难民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法与国际法、成员国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
        二、欧盟的难民应对机制中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对成员国难民政策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直接影响路径
        二、国家层面的间接影响路径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欧盟层面的直接影响
        二、欧盟层面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欧盟难民政策上的影响结果分析
    第四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
        2.1.2 移民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推-拉理论
        2.2.2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
        2.2.3 新经济移民理论
3 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现状分析
    3.1 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移民政策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3.2.2 移民政策缺乏前期规划及安排
        3.2.3 移民政策缺乏居住在俄罗斯同胞的援助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移民政策的意识观念薄弱
        3.3.2 俄罗斯移民合法性缺失
        3.3.3 移民政策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
4 国外接收移民政策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接收移民政策的主要举措
        4.1.1 以色列:主张民族统一政策
        4.1.2 德国:利用移民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
        4.1.3 波兰:实行严格的移民遣返模式
    4.2 经验启示
        4.2.1 主张以民族血统为基础
        4.2.2 给予高素质人才移民福利
        4.2.3 坚持民族选择原则
5 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移民政策的路径选择
    5.1 完善并加强相关法律体系
        5.1.1 鼓励自愿迁移合法化
        5.1.2 进一步完善民族迁移的相关法律内容
        5.1.3 规范移民政策相关原则
    5.2 建立并发展详细的移民政策内容
        5.2.1 进一步明确移民政策的目标及计划
        5.2.2 不断完善移民政策的前期规划与安排
        5.2.3 逐步加强移民政策信息能力化
    5.3 吸引各方移民支援
        5.3.1 鼓励区域部门和组织的参与
        5.3.2 扩大对俄罗斯同胞的援助
        5.3.3 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优势
参考文献

(10)边民跨境互动与自我意识建构研究 ——以南伞镇果敢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概念
        1、国家
        2、边界
        3、边民
    (三) 理论回顾
        1、自我意识
        2、社会互动
        3、人口流动
    (四)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边民跨境流动研究
        2、边民自我意识研究
        3、边民互动研究
    (五) 田野概况
    (六)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七) 内容介绍
一、国家力量与自我意识形成
    (一) 边界到来之前
        1、部落土司自治时期
        2、国家力量的辐射
    (二) 边界到来之后
        1、地方自治时期
        2、国家力量深入
二、跨境互动与自我意识形塑
    (一) 跨境避难
    (二) 跨境求学
    (三) 跨境务工
    (四) 跨境就医
三、边民自我意识与跨境互动实践
    (一) 跨境互动网络形成
        1、血缘关系纽带
        2、地缘关系纽带
        3、业缘关系纽带
    (二) 边境管理制度回应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在国家与移民之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D]. 魏冉. 外交学院, 2021(11)
  • [2]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D]. 孙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研究[D]. 陈甲立.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D]. 汪晓波. 吉林大学, 2020(08)
  • [5]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私人治理困境与公共性再造 ——基于浙江竹村与湖北河村基层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D]. 梁琦.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3)
  • [6]论述文本中态度资源的翻译 ——《跨国性社会问题》(第4至5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7]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 张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对欧盟难民政策的影响[D]. 王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20(08)
  • [9]俄罗斯接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族的移民政策研究[D]. 多恩.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边民跨境互动与自我意识建构研究 ——以南伞镇果敢人为例[D]. 杨宏业.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家与移民之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