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数据库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崔宇婷[1](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服务利用,形成地方特色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特色数据库有利于树立公共图书馆品牌,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查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情况,总结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特点,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建议措施。
李冉[2](2021)在《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息素养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之国家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并且,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领域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创新,慕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变化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方式。慕课的出现也带动了信息素养课程的发展,各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慕课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信息素养慕课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慕课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慕课、信息素养慕课的研究情况,了解了当前信息素养慕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其他研究者对迪克—凯瑞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肯普模型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依据确定了此次研究的分析框架。然后,本研究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确定为此次研究的调研平台,并从中选取了十门课程进行调查研究,依据确定的分析框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十门样本的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十门慕课样本进行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由于对于高校而言,学术研究是信息素养课程中最常见的内容,依据前期的调查分析的结果,笔者以学术研究为例提出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设计改进方案。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信息素养以及慕课的研究现状,对所选择的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慕课样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并且以学术研究领域为例进行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信息素养慕课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为我国信息素养慕课的发展提供借鉴。
胡波[3](2020)在《图像恢复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图像恢复技术因其在遥感成像、室外监控和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大量的图像恢复算法被提出,以从失真图像中恢复出潜在的清晰图像。然而,没有哪一种图像恢复算法能对所有的视觉内容都有效。而恢复图像的质量直接关系恢复算法的性能,也直接决定了该技术能否在实际环境中成功应用。因此,研究图像恢复质量的客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领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地,本文主要研究恢复图像的质量评价和图像恢复算法的性能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用于图像恢复算法的自动参数选择、图像恢复算法的选择和指导图像恢复算法的设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研究了压缩感知图像恢复过程中引入失真对压缩感知恢复图像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和全局失真度量的压缩感知恢复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考虑到该课题尚无可用于质量评价方法性能测试的公开数据库,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压缩感知恢复图像数据库(Compressive Sensing Recovered Image Database,CSRID),采用十幅参考图像、十种先进的压缩感知图像恢复算法以及三种不同的感知率用以构建该数据库。然后通过主观实验获得图像的主观质量分数。压缩感知恢复图像的质量通常受到多维复合失真的影响,尤其是在低感知率的情况下。然而,大多数现有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评估多种失真,因此在预测压缩感知恢复图像的质量时受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和全局失真度量的方法。局部特征包括基于局部相位相干的边缘清晰度度量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度量。对于全局失真,本文提取两类基于自然场景统计的特征来描述:一类是通过计算图像的自然性参数得到,另一类则根据奇异值分解系数的统计量来计算。最后,使用支持向量回归进行模型训练和后续的质量预测。在CSRID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作为一个应用,该方法被用于压缩感知图像恢复算法的参数自动选择。(2)研究了去运动模糊图像中的多失真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振铃效应和残留模糊度量的去运动模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由于不精确的模糊核估计,图像去运动模糊过程通常会引入振铃效应。同时,运动模糊难以被完全去除,导致去运动模糊图像中包含残留的运动模糊。然而,大多数现有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是针对传统失真设计的,难以对振铃效应进行有效地度量。因此,它们无法有效地评价去运动模糊图像的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振铃效应和残留模糊度量的方法。对于噪声,本文在三个通道分别进行度量,然后再计算其平均值。对于振铃效应,以运动模糊图像为参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显着特性的评价方法。对于残留模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再模糊的模糊评价方法。最后,将这三部分的分数结合生成最终的去运动模糊图像质量分数。在去运动模糊图像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明显优于现有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另外,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提升现有通用无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性能中具有非常不错的性能表现。(3)研究了恢复图像的相对质量排序,提出了一种通用无参考型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框架。工作(1)和(2)中提出的方法均为特定恢复场景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泛化能力有限。通过各种算法生成的恢复图像的排序对于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来说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受此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恢复图像排序学习的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框架。基于该框架,结合空间域和频域质量感知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通用型图像恢复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适用于各种恢复场景。在五种恢复场景的八个公共数据库上进行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性能优于现有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此外,本文提出的框架可用于提升现有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在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任务中的性能。(4)研究了失真图像和相应的恢复图像(Degraded Inpu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tored Image,DIRI)的相对质量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通用型图像恢复质量评价方法。工作(3)中提出的方法从恢复图像间的质量排序关系建立模型,无法预测DIRI对的相对质量差异,而该差异是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的另一个指标。此外,工作(3)中提出的方法是基于手工特征设计的,因此难以对图像恢复失真进行全面的描述。对于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来说,量化DIRI对的相对质量差异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相对质量差异学习(Siamese-network-based relative Quality Difference Learning,SQDL)模型。首先,本文从失真图像和恢复图像中构建DIRI对,然后将DIRI对和相应的质量标签用来训练端到端的SQDL模型,最后根据预测的相对质量差异直接确定这些算法的性能排序。为了解决训练数据有限的问题,在不需要人工标注的情况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大规模图像质量数据库,并对SQDL模型进行预训练。在两种图像恢复场景的四个公共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优于最先进的质量评价方法。此外,跨数据库测试证明了该方法在泛化能力方面的优越性。该论文有图42幅,表43个,参考文献198篇。
陈楠[4](2020)在《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中发挥重要功能。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而成立,对于提高所在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物呈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术着作比例偏低,大众出版物、童书出版物等非大学社优势出版物占比逐渐上升,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优势未能凸显出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功能通常分为教育与学术两类,本文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当强化学术出版这一独特优势。在内容资源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是有高校科研力量做后盾,具备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而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建设以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期刊等期刊商与技术商为主导,大学出版社在学术数据库方面的探索远远不够。本文以大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关系视角对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分为教育数据库与学术数据库两大类型,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即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库。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开发具备鲜明特点,可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学术数据库,可以强化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核心定位,发挥所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行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首先从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现状入手,综合分析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情况,梳理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情况。本文选取6家国内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进行案例研究,选取2家国内非大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华书局进行国内对比研究,选取3家国外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统一的学术数据库构建特点。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2.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3.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4.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明确数据库发展特色后,本文运用案例对比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用户视图、资源整合、功能结构、销售模式四方面提出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的搭建框架。用户视图中,学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是机构用户,但个人用户市场也不容忽略;资源整合部分,大学出版社要综合评估社内优势资源,选取以内容资源、社会资源或平台资源为主导模式,进行数据库开发;学术数据库的功能结构中,基本功能模块应当向现有的成熟数据库看齐,在个性化模块突出专题特色;销售模式可以分为订阅销售、单项资源付费、定制服务三类。最后,通过挖掘专题型数据库与综合型数据库两种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局限性,提出学术数据库的发展策略,包括需求引导、精品化、品牌化,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等,以通过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帮助大学出版社突出其学术出版的本位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
韩正彪[5](2018)在《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依据用户心智模型评价型情感维度的元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493份文献数据库用户的评价数据,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用户熟练程度的提升,其对文献数据宏观定位和检索方法的评价会显着提高;在后台系统、信息资源、信息组织和检索界面维度,初级用户的评分显着低于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但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评分无显着差异;初级用户的心智模型存在不完备性与不精确性,造成了其对文献数据库的评分结果较低;而文献数据库设计方面的不足造成了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评分无显着差异。
王佳[6](2018)在《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 截至2018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官网显示,我国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7000多个,涉及原料种类十分丰富,与产品、原料相关信息也名目繁多。目前,保健食品信息查询常用的数据库有CFDA官网上公布的“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和药智网的“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为保健食品信息的存储、共享、分析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然而,这些已有数据库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完善:第一,在产品数据库中有很多信息重复,导致统计数量信息不准确;信息缺项,导致搜索信息不完全;信息分类不合理,导致配方组成不能进行分项细化研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质量信息统计、查询、挖掘和分析。第二,由于二十多年不断出台和变化的法规以及评审的复杂性,导致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进而导致保健食品原料缺乏较为全面的标准化研究,使用依据与质量标准也无统一出处,部分原料还没有依据或标准,不利于保健食品原料的规范管理和合理应用。第三,现有数据库都共同缺失的是,没有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研究,其原因是因为每味原料的文献量大,而且数量上一直在更新,研究难度大;以往保健食品的文献分析以人工检索分析为主,费时耗力,至今都没有系统的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新方法出现。而保健食品的研发申报和评审是以原料为主要对象开展的,由于文献数据库的缺乏,使得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原料文献的信息分析研究停滞在较低的水平。目的及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拟建立具有保健食品产品研发思路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1)厘清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分析产品剂型、保健功能及配方特点,为信息的快速准确查询提供方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汇总分析截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标准,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查找汇总整理,总结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种类,为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促进提升国家监督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为国家监管部门完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提供基础数据;(3)探讨原料文献研究的方法,为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文献的分类及分析研究,有利于快速分析论证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及质量可控性,提高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及审评审批的科学水平及效率,为保健食品研发企业及国家审批监督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总之,本数据库的建立,可弥补现有数据库的缺陷,汇总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构建文献数据系统及分析方法,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原料文献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应用平台。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及数据库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汇总分析,建立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方法并以原料玛咖为例进行文献分析研究。1、文献综述:采用文献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法规动态,对保健食品及相关法规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研究概况,对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项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数据库软件对比选用及应用研究和文献分析计量软件选用及应用研究。通过对目前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文献研究的现状分析,总结了本研究的前期理论基础,对比了目前各类数据库与文献分析计量软件,为数据库的选用提供了依据,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应用数据库技术,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构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共三个子数据库。数据库突出了产品、原料和原料文献的结合和数据查询与数据研究结合的特点。(1)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据库,数据来源于CFDA官网公布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所有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共17460个产品,其中每个产品包含原辅料、规格、剂型等37个信息项。经研究有928个产品因信息变更、转让或注销等因素出现重复,实际有16532个,无用的产品数量比例为5.32%。(2)保健食品原料数据库,数据来源于CFDA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发布的各种法规公告目录(截止时间2017年12月31日)。在本研究中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共452种,每个原料包含使用依据等6个信息项。(3)保健食品原料文献数据库,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PubMed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相关期刊文献,包括452种原料中常用200余种中药原料的1 144000余篇文献,包含文献的题目、摘要、受试物、保健功能、安全剂量等11种信息,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其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高质量研究平台。3、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信息分析研究:采用统计学等方法,对保健食品产品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保健食品产品数量及产品信息变更情况;产品剂型和功能分布及规律特点;产品配方使用原料特点这三大方面。通过筛查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重复信息,厘清产品数量;对已批准产品信息变更情况进行总结;进行已批准产品的剂型分析;对已批准产品保健功能进行数据统计与规律分析,为正确清晰分析保健食品产品提供依据;对产品配方使用原料进行分析研究,为产品组方提供参考。4、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依据法规动态汇总分析并总结保健食品原料452种,针对每一个原料,结合法规动态,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标准化研究,包括原料来源、使用依据、原料标准、质量标准、标准用量、原料药性与功能6个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原料具有可参考的标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原料标准不全,有的原料有多个标准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5、保健食品原料文献分析研究及方法建立:通过解读相关法规,建立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方法,并选取原料玛咖进行文献研究的方法验证。通过采用文献计量、文献分析、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玛咖安全性文献及功能性文献分析研究,包括功能性文献部分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研究的保健功能、实验对象、使用剂量等方面和安全性文献部分的安全剂量等方面。结论及意义 本研究(1)建立了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明确了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并对其剂型、保健功能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2)汇总分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452种原料,并进行原料标准化研究,通过查阅、汇总、分析法规条文,整理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并通过查阅相关标准进行原料的标准化研究;(3)构建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法规解读-原料文献检索与计量分析-原料文献信息挖掘与安全性、功能性文献分析-自查及动态更新,通过分析探讨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并以玛咖为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CFDA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中产品信息重复,应该及时进行删除和修订;经信息完善后发现,我国保健食品排名前三剂型分别为囊剂、片剂和口服液;除营养素补充剂外,原料使用频次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枸杞子、西洋参、黄芪、人参、茯苓、灵芝、蜂胶、山楂、葛根、山药;原料个数为1种的产品占有配方信息产品总数比例最高,为22.64%,其中中药类原料占比最大,占41.65%。汇总分析的452种原料中,部分保健食品原料有使用依据但无原料标准,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原料标准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的使用。本研究为保健食品相关信息的查询提供了快速、全面的方法;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其文献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且便捷的研究平台;为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研究创建可供参考方法;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提供依据,对规范保健食品产品及原料工作及探索保健食品文献研究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雨[7](2018)在《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下,学科竞争力评价结果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科学术竞争力是体现学科竞争力的核心指标,WoS、Scopus两大期刊索引数据库已成为评价学科学术竞争力的主要依据。本研究从学科分类的视角出发,在进行不同学科分类体系间差异性比较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分类体系差异性测度软件工具,测度了 WoS和Scopus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差异,以10所着名高校为样本验证了学科分类体系差异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WoS与Scopus学科分类体系结构相似,二者都存在同一层级类目概念范畴宽窄不均衡、边界模糊不清、类目下覆盖期刊种类差异较大的现象。尤其是Scopus中平均类目下覆盖的多学科期刊数量占比高达70%,在学术成果评价中势必造成一篇论文在多个学科中被重复计数。2)如果为每个学科选择另一系统中相似度值最高的学科作为匹配学科,通过对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中“学科”层级类目间“学科对”的相似性计算,匹配“学科对”可以分成“高度相似”、“中度相似”和“低度相似”三组。实证结果表明:两大数据库学科分类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科学术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其中,6组高度相似“学科对”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即基于两个数据库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15组中度相似“学科对”中,数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边界清晰“学科对”评价结果无显着差异,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范畴过大、交叉性强的“学科对”评价结果差异较为显着;8组低度相似“学科对”之间覆盖期刊数量悬殊、相似度值极低,不具备可比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都受到学科分类体系的影响,不同学科排行榜评价依据的基础数据与评价指标一样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虽然每个机构产出的学术成果是客观不变的,由于不同数据库收录文献的差异以及对文献数据分类整理方法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不同。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各种第三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本研究不仅在学术层面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中如何选择数据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为公众认识层面对如何正确理解全球着名学科排行榜的评价结果提供了实证依据。
郭凤娇[8](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也日益重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研究机构、学术成果乃至学者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能反映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研学术价值以及其被社会公众认知了解的程度,还对项目成果、创新研究及前沿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科学交流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需要扩展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需要。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获得认可和被吸收;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知识信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得了大众群体关注,把两种模式融合才能全面的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全面研究,除了引言和总结与展望部分以外,还包含6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界定了相关术语,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次对科学交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再次,梳理了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学术论文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第二部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和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内涵、类型划分和产生过程;其次,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原生影响因素和次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框架;最后,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通过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数量的世界水平;然后,分别对学术论文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基金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传统影响力包括原生影响力和线下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对原生影响力进行分析,基于被引频次和ESI高水平论文对线下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原生影响因素(发表时间、研究机构、论文篇幅、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量)与各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在线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线影响力包括webl.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使用次数对webl.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基于Altmetrics指标对web2.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基于Altmetrics指标构建了含媒介传播、论文使用、读者数量、论文质量和公信力5个一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AIF得分。最后,根据原生影响因素与使用次数、Altmetrics指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首先,融合传统影响力指标和在线影响力指标,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两个数据组(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了实证,计算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力得分与学术论文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最相关;再次,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挖掘出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得分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机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了解了每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王丰年[9](2017)在《论我国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调控》文中提出我国学术文献数据库受缺乏统一规划、知识产权归属模糊等因素影响,导致录入失真、录入误差、数据检测技术失效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检索,降低学术文献数据库使用的性价比,阻碍了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规模化和国际化。需要从政府调控、提升文献数据库的技术开发水平、完善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立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高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
王丰年[10](2016)在《“供给侧”视野中的我国商用文献数据库》文中指出由于我国文献数据库缺乏统一规划、赢利模式的恶性厮杀、数字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等存在明显而严重的定位模糊、内容重复、检索程序雷同、利益模式单调,造成文献数据库严重产能过剩。商用文献数据库成为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需要从政府统筹制定数据库产业长远发展策略、建立合理的收费价格体系、设立数据库生产企业发展协会等角度,探讨改善商用文献数据库重复建设的对策。
二、文献数据库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献数据库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概述 |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 |
二、特色数据库 |
三、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施行 |
二、《“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 |
三、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的开展 |
四、《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一、有助于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二、有助于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三、有助于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四、有助于满足多层次的社会用户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内容 |
一、特色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
二、特色数据库的主题内容 |
三、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
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式 |
五、特色数据库的开放使用 |
六、特色数据库的运行与更新维护 |
七、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
第三节 调查总结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处于“进行时” |
二、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喜忧参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成绩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
一、地方文化特色性 |
二、区域内容相似性 |
三、服务功能延伸性 |
四、数字技术人文性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特色数据库总量持续增长 |
二、特色数据库主题内容日趋多样 |
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 |
四、特色数据库质量不断提高 |
五、特色数据库服务愈加人性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不平衡 |
二、特色数据库内容有待充实与完善 |
三、特色数据库开放性与利用率不高 |
四、特色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困扰 |
五、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评价标准缺失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意识上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缺乏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长期规划与组织管理 |
三、资金不足影响特色数据库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
四、技术能力不强制约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水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明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
一、需求性原则 |
二、共享性原则 |
三、特色性原则 |
四、效益性原则 |
五、动态性原则 |
第二节 强化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意识 |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 |
二、提高特色库发展的品牌意识 |
三、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
第三节 加强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
一、及时补充更新特色数据库资源 |
二、拓宽特色数据库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
三、加强特色数据库发展规划的制定 |
四、重视特色数据库发展人才培养 |
第四节 提高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开放性 |
一、加强特色数据库资源揭示与开发 |
二、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宣传与推广 |
三、升级特色数据库发展的技术手段 |
第五节 妥善解决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问题 |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 |
二、提升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
第六节 建立特色数据库发展与服务评价体系 |
一、构建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机制 |
二、细化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指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素养教育倍受重视 |
(二)慕课引领教育发展趋势 |
(三)信息素养慕课日益普及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素养 |
(二)慕课 |
(三)教学设计 |
二、信息素养慕课的研究现状 |
(一)慕课建设相关的文献综述 |
(二)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三)信息素养慕课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三、在线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设计相关的主要理论 |
(二)在线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三)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信息素养慕课现状调研 |
一、慕课调研样本选取 |
(一)中国大学MOOC平台介绍 |
(二)样本选取标准 |
(三)样本情况介绍 |
(四)样本分析标准 |
二、信息素养慕课样本分析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策略 |
(五)教学资源 |
(六)教学评价 |
三、慕课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学习者分析欠缺 |
(二)目标不明确聚焦 |
(三)教学内容零散化 |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
(五)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
(六)教学评价缺乏过程性 |
(七)针对当前问题的改进对策和优化建议 |
第四章 面向学术研究的信息素养慕课教学设计 |
一、设计的总体思路 |
(一)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
(二)面向学术研究的信息素养慕课特点 |
(三)设计理念及主要标准 |
二、前期分析 |
(一)学习需要分析 |
(二)学习者和环境分析 |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目标 |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根据目标和场景确定教学内容 |
(二)具体内容的设计 |
五、教学策略的设计 |
(一)教学组织形式 |
(二)教学顺序 |
(三)教学方法 |
六、教学资源的设计 |
(一)教学课件 |
(二)文档资料 |
(三)软件资源包 |
七、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形成性评价 |
(二)总结性评价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3)图像恢复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压缩感知图像恢复的质量评价 |
2.1 引言 |
2.2 压缩感知恢复图像数据库 |
2.3 基于局部和全局失真度量的压缩感知恢复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图像去运动模糊的质量评价 |
3.1 引言 |
3.2 基于多种失真度量的去运动模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恢复图像排序学习的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 |
4.1 引言 |
4.2 基于成对比较的排序学习框架 |
4.3 基于排序学习框架的质量评价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恢复图像质量差异的图像恢复算法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基于孪生网络的相对质量差异学习模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大学出版社 |
1.2.2 数据库 |
1.2.3 学术数据库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大学出版社的研究 |
1.3.2 出版社数据库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概况 |
2.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
2.1.1 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 |
2.1.2 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 |
2.1.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 |
2.2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特点 |
2.2.1 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 |
2.2.2 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 |
2.2.3 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 |
2.2.4 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 |
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搭建框架 |
3.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设计理论 |
3.2 用户视图 |
3.2.1 用户定位 |
3.2.2 需求收集与分析 |
3.3 资源整合 |
3.3.1 内容资源 |
3.3.2 社会资源 |
3.3.3 平台资源 |
3.4 功能结构 |
3.4.1 基本功能模块 |
3.4.2 个性化模块 |
3.4.3 模块技术支持 |
3.5 销售模式 |
3.5.1 订阅销售 |
3.5.2 单项付费 |
3.5.3 定制服务 |
4 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
4.1 产品形式与用户规模限制盈利模式 |
4.1.1 综合型数据库定位不明确 |
4.1.2 专题数据库受众狭窄 |
4.2 数据库配套服务不完善 |
4.2.1 试用服务与检索服务 |
4.2.2 学术产品增值服务 |
4.2.3 学术出版信息服务 |
4.3 学术产品“品牌效应”缺乏 |
4.3.1 未形成学术产品联动效应 |
4.3.2 学术资源与用户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
4.4 大学出版社无法主导数据库研发 |
4.4.1 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单一 |
4.4.2 数据库搭建的资源依赖性强 |
5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优化策略 |
5.1 由政府引导变为需求引导,加强优势学科联盟 |
5.1.1 拓宽个人用户市场 |
5.1.2 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联盟合作研发数据库 |
5.2 建设精品数据库,有侧重点打造品牌数据库 |
5.2.1 合理规划数据库,突出重点资源 |
5.2.2 采取品牌化运营策略 |
5.3 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
5.3.1 学术内容深度挖掘整合,注重增值服务 |
5.3.2 商业模式多样化,聚焦移动端用户 |
5.4 主导建立特定领域的学术评价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文献回顾 |
3 研究设计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查问卷发放 |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信度分析 |
4.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 基于研究结果的相关建议 |
5.1 面向情感化的文献数据库优化建议 |
5.2 基于符号学的界面引导设计建议 |
5.3面向用户学习行为的设计建议 |
(6)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及其法规概述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概况 |
第三节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概况 |
第五节 数据库软件对比选用及应用情况 |
第六节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选用及应用情况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 |
第一节 数据库构建思路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据库建立 |
第三节 保健食品原料数据库的建立 |
第四节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信息特点研究 |
第一节 产品数量及信息变更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产品的剂型及保健功能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产品配方使用原料特点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保健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研究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原料的汇总分析及统一目录研究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及方法建立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方法的建立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计量分析——以玛咖为例 |
第三节 原料的安全性文献分析——以玛咖为例 |
第四节 原料的功能性文献分析——以玛咖为例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与思路 |
第二章 不同分类体系间差异性比较方法研究 |
2.1 分类体系的特征要素分析 |
2.2 分类体系差异测度方法比较 |
2.3 分类体系差异测度方法与工具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oS与Scopus的学科分类体系差异性研究 |
3.1 本章研究数据与分析框架 |
3.2 学科分类体系特征差异对比分析 |
3.3 学科分类体系差异测度结果分析 |
3.4 学科分类体系差异综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实证研究 |
4.1 实证准备 |
4.2 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学科评价结果差异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不同学科的数据库选择优势分析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术语界定 |
2.1.1 社会科学 |
2.1.2 国际学术论文 |
2.1.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 |
2.2 科学交流的类型划分 |
2.3 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 |
2.3.1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
2.3.2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原则 |
2.3.3 引文分析法 |
2.4 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 |
2.5 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 |
2.5.1 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
2.5.2 比较与分类理论 |
2.5.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
2.5.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
2.5.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 |
3.1.1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
3.1.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
3.1.3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过程 |
3.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
3.2.1 原生影响因素 |
3.2.2 次生影响因素 |
3.2.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选取 |
3.3.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3.3.3 评价指标体系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分析 |
4.1 论文数量增长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 |
4.1.1 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
4.1.2 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趋势 |
4.1.3 论文数量与其它国家/地区论文数量的比较 |
4.2 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
4.2.1 学科结构的论文数量 |
4.2.2 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
4.3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 |
4.3.1 高产研究机构 |
4.3.2 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
4.3.3 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机构 |
4.4 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 |
4.5 资助基金的论文数量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分析 |
5.1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 |
5.1.1 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转化 |
5.1.2 发表时间对篇均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
5.1.3 研究机构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
5.1.4 学术论文篇幅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
5.1.5 基金资助情况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
5.1.6 参考文献数量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
5.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
5.2.1 发表时间对篇均被引频次的影响 |
5.2.2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
5.2.3 学术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
5.2.4 基金资助情况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
5.2.5 参考文献数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
5.3 基于ESI高水平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
5.3.1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
5.3.2 基于热门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
5.4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分析 |
6.1 基于使用次数的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 |
6.1.1 发表时间对篇均使用次数的影响 |
6.1.2 研究机构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
6.1.3 基金资助情况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
6.1.4 学术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
6.2 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 |
6.2.1 Altmetrics论文的数量发展影响分析 |
6.2.2 Altmetrics论文的指标特征 |
6.2.3 Altmetrics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 |
6.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
6.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
7.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
7.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
7.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7.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
7.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
7.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
7.2.2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
7.2.3 研究机构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
7.2.4 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
7.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论我国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问题 |
1. 录入失真 |
2. 数据遗漏 |
3. 数据录入错误 |
4. 数据更新滞后 |
5. 数据检测技术的失效 |
6. 数据技术的误差 |
7. 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格式 |
二、影响学术文献数据库质量的原因 |
1. 缺乏统一规划 |
2. 知识产权归属模糊 |
3. 数据库编辑水平有待提高 |
4. 学术文献数据库监管疏漏 |
5. 缺乏科学的数据库评价体系 |
三、学术文献数据库质量问题引发的后果 |
1. 降低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性价比 |
2. 增加用户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
3. 影响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规模化 |
4. 制约学术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化 |
四、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调控对策 |
1. 加强政府的调控 |
2. 提升文献数据库的技术开发水平 |
3. 完善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标准化 |
4. 建立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评价体系 |
5. 提高学术文献数据库编辑的专业技术水平 |
6. 建立学术文献数据库协会 |
(10)“供给侧”视野中的我国商用文献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用文献数据库“供给侧”的现状 |
1. 定位模糊 |
2. 内容重复 |
3. 检索程序雷同 |
4. 赢利模式单调 |
二、商用文献数据库“供给侧”过剩的原因 |
1. 缺乏统一规划 |
2. 赢利模式上的霸王条款 |
3. 数字技术壁垒 |
4. 知识产权的归属 |
三、商用文献数据库“供给侧”过剩的后果 |
1. 用户选择上无所适从 |
2. 资金投入浪费 |
3.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
4. 难以提升质量 |
5. 制约着国际化的程度 |
四、商用文献数据库“供给侧”的调控 |
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 |
2. 提高文献数据库的性价比 |
3. 建立非营利的收费价格体系 |
4. 设立数据库生产企业发展协会 |
5. 用户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献数据库 |
6. 完善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
7. 建立文献数据库评价体制 |
8. 加强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
四、文献数据库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D]. 崔宇婷.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D]. 李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图像恢复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研究[D]. 胡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D]. 陈楠. 南京大学, 2020(02)
- [5]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J]. 韩正彪. 图书与情报, 2018(04)
- [6]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D]. 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WoS与Scopus学科分类对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D]. 陈雨.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8]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郭凤娇. 武汉大学, 2017(06)
- [9]论我国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调控[J]. 王丰年. 出版广角, 2017(04)
- [10]“供给侧”视野中的我国商用文献数据库[J]. 王丰年. 出版发行研究,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