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机噪声及其微机化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承志[1](2020)在《风机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的设计及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风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各风电研究机构对风电机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降低风电产品的故障率。偏航制动系统作为风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风电机组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风电机组在偏航制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故障,为了研究偏航制动系统各部件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也为了研究和解决风电机组在实际偏航制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课题应合作方要求以2MW风机偏航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风机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使偏航制动系统在接近实际工况下进行摩擦制动试验。通过偏航制动摩擦试验,直接或间接测得偏航制动系统相关物理参数,为研究和解决偏航制动系统在实际偏航制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揭示偏航制动系统故障产生机理。总体设计思路为:以偏航制动系统相关零部件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工作,考虑到试验机旋转部分与实际风机在制动时转动惯量的差距会导致惯性矩的差距,设计了惯性矩补偿方案,同时设计液压加载系统和测控系统使试验机能够正常进行偏航制动系统的相关试验工作。本文分析了摩擦制动原理,推导了由摩擦阻力产生的阻力力矩的计算公式,介绍了偏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内容,详细介绍了惯性矩补偿方案和加载方案两个试验机设计难点,利用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确定了摩擦试验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在试验机的总体设计方案下,对试验机的各个模块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并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部分结构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绘制试验机的整体装配图、部件图和零件图;利用SolidWorks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简化建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偏航制动盘形变量与载荷大小的关系,计算了制动盘形变量满足要求时载荷值的具体范围,校核了关键零件的结构强度;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了该试验机的驱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确定了驱动电机、液压缸和液压泵等相关标准件,并根据所选取液压控制元件绘制了加载液压系统的原理图;设计了试验机的测控系统,选取了测量系统所需的各类传感器,基于PLC设计了该试验机的控制系统,并编写PLC控制程序。本课题所研究的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属于和国内某风电研究院合作研发项目,该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方案满足要求,设计图纸已审核,可以有效地进行偏航制动系统的摩擦制动试验。
何群[2](2019)在《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电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压敏电阻是电子和信息化领域重要的过电压防护器件,对电子与通信系统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其在正常工作电压下长期有泄漏电流流过而发生老化,老化后影响电力电子的稳定运行,由于ZnO压敏电阻在运行中主要受电压和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加速老化试验系统上进行压敏电阻热电特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为ZnO压敏的寿命评估提供了有意义的论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 ZnO压敏电阻交、直流老化试验系统,解决了压敏电阻小电流区信号难以精确提取的技术难点,及长期人工手动测量和监测的弊端。基于Visual Basic进行软件开发,实现了电流信号以及施加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信号的准确采集、数据校准、交直流参数处理与显示、数据库管理和报表生成等功能。老化系统中交流电压下,流过压敏电阻的阻性电流通过计算机编程中的容性电流谐波分次补偿算法得到,并实现了对压敏电阻电压、全电流、阻性电流峰值、容性电流、功率损耗等交流参数的测量;在直流电压下,实现了对压敏电阻外施电压、全电流、功率损耗等直流参数的测量。在搭建ZnO压敏电阻老化试验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热电应力下压敏电阻温度特性、荷电率特性试验以及直流老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直流电压下,ZnO压敏电阻的泄漏电流和功耗随荷电率增大有下降趋势,而交流电压下泄漏电流和功耗随荷电率增大而增大,并通过老化机理对试验现象进行对比解释;2)压敏电阻直流老化试验中,在97%荷电率和145℃温度条件下,10K250压敏电阻的泄漏电流经历了快速下降、缓慢上升、激增三个变化阶段;在泄漏电流的急剧增长点(泄漏电流增长到初始值的900%),其压敏电压变化幅度小于1%。实验结果对研究ZnO压敏电阻老化试验判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董海峰[3](2019)在《减速器动态传动误差检测与分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领域对精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动态测量逐渐取代了传动静态测量,成为现代测量技术的主流。但由于动态测量具有动态性、时变性、相关性和随机性等基本特性,导致通过动态测量得到的数据已经不适合继续用静态误差理论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动态误差理论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提高动态仪器设备的检测与控制精度,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动态测量误差的规律与特性。本文在基于动态测量精度理论和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对减速器这一常见传动系统的动态传动误差进行误差分解和溯源,进一步研究减速器的误差特性,从而为提高减速器的精度和其他系统的精度奠定基础。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全系统动态精度模型理论进行减速器动态转角误差综合模型的建立,减速器的综合误差模型在本文中主要指动、静误差模型的结合。减速器动态误差模型是指基于减速器内部齿轮传动建立反映传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对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减速器的动态误差。减速器静态误差模型是通过对齿轮固有误差、传动误差等误差的具体分析,建立减速器静态传动误差函数模型。通过将动态误差模型和静态误差模型有机结合,得到能够更加全面反映减速器特性的综合误差模型。(2)对常见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针对本文的研究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到适合处理本文数据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般来说,动态测量系统测量的数据需要通过专门的处理方法才能对系统的特性进行输入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傅里叶频谱分析、小波分析、EMD和EEMD这四种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基于全系统动态精度模型理论建立的混联系统的仿真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最终选定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处理。(3)以二级展开式斜齿轮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减速器动态转角误差检测系统。通过运动控制卡驱动伺服电机带动减速器做减速运动,其中伺服电机与减速器输入轴向相连,圆光栅编码器与减速器输出轴相连。所以利用伺服电机内置编码器和圆光栅编码器测量可得到减速器的输入输出转角,并且由运动控制卡进行采集和比对得到减速器的动态转角误差。同时为保证测量的质量,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通过评定可得,系统测量的数据满足要求。(4)对减速器动态转角误差和溯源,首先利用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减速器综合误差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最终确定利用EEMD方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EEMD对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比较误差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频率,发现二者频率较为相似,从而实现了对减速器转角误差的误差分解和溯源。本论文以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全系统动态精度模型的前提下,建立了减速器的全系统动态误差传递链函数模型和建立了测量减速器动态转角误差的动态测量系统,通过对模型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完成了对减速器误差分解和溯源,为后面对被测量系统或测量系统的误差分解与溯源,以及上述系统精度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尹燕刚[4](2016)在《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轮胎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市场对轮胎动平衡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测试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轮胎的质量。而作为轮胎动平衡检测设备核心的测试工位则是整套设备测试精度的关键所在。研究轮胎动平衡机的测量原理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提高轮胎动平衡机的测量精度,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轮胎动平衡测量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信号处理及算法上,通过降噪及补偿的处理手段提高动平衡测量精度,而在生产实践中轮胎动平衡机所表现出的平面分离、静偶分离性能不佳及主轴长期使用下稳定性不理想的现状与测试工位的结构息息相关,难以通过算法及信号处理来弥补。故本文主要着眼于测试系统的结构,从轮胎动平衡机的振动系统和驱动系统入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标定算法的研究,以此来提高轮胎动平衡机的测试精度及稳定性。本文以提高轮胎动平衡机测试精度及稳定性为目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研究了传统立式轮胎动平衡机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优化设计。首先,本文构建了动平衡机的“轮辋——轮胎——测试主轴系”的力学模型,得到不平衡量的解算方法;随后进行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机械结构设计,对于传统硬支承式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对其测试工位进行振动系统结构分析,建立振动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以此探讨该类型动平衡机平面分离与静偶分离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振动系统摆架结构,该振动结构实现了在测量环节将静偶不平衡量分开然后通过平面解算得到校正面的不平衡量,提高了动平衡机的静偶分离及平面分离精度,文中通过理论建模分析及ANSYS模态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动平衡机驱动系统作为测试工位结构另一关键所在,其性能也与动平衡机测量精度及稳定性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传统动平衡机常采用的三种驱动方式基础上,主要针对应用最为广泛的皮带驱动型进行研究,并就皮带传动中所表现出的张紧力及横向振动对测试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卸荷式皮带驱动结构,以实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有效统一。最后本文进行了动平衡检测标定算法的研究,提出的具有误差分类处理功能标定模型经试验验证能够很好的排除各类误差对标定精度的影响,提高最终轮胎动平衡检测精度。本文基于生产实践,针对实践中反映出的现状研究了轮胎动平衡机的测试技术并进行了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李传江[5](2014)在《高精度硬支承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不平衡信号提取的精度和效率是影响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精度和效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不平衡信号和转子校正面上等效不平衡量之间关系的系统标定的准确性也是影响动平衡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提高硬支承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的精度和效率出发,在论述动平衡测量系统原理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近频干扰和转速波动环境下不平衡信号的高效、高精度提取方法以及永久标定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贡献包括:(1)根据硬支承平衡机测量原理,给出了通用动平衡测量系统的组成,分析了硬支承平衡机测量系统的几种误差来源,重点讨论了近频干扰和转速波动对动平衡测量精度和效率的影响。(2)针对低速平衡系统的信噪比差、易产生近频干扰导致的不平衡提取精度和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仿真分析了近频干扰时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法和相关法两种传统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较长的数据样本才能保证一定的不平衡信号提取精度,且对近频干扰信号的相位、频率等参数变化敏感。为克服传统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谐波小波和Prony算法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并分别进行了仿真和现场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即便有多个近频干扰信号时,该方法只需采用较短数据样本序列便能准确提取出不平衡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且提取精度对干扰信号的相位、频率等参数的变化不敏感,具有较高精度和鲁棒性。(3)对于转速波动的转子系统,振动信号具有明显的非平稳性,如用平稳信号分析法提取不平衡信号会带来较大误差。由此本文提出非平稳转速下两种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一是基于等相位重采样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即根据瞬时频率对等时采样的振动信号进行等相位重采样,可以改善传统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法的相位提取精度;二是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最小二乘法(LSA)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即根据瞬时频率构造不平衡信号,再从EMD滤波后的振动数据中截取样本数据,由LSA识别出不平衡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波动时,两种方法都可以明显改变不平衡信号提取的精度和稳定性,当信噪比较小时,基于EMD和LSA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的性能更好,适合于工程应用。(4)永久标定法是硬支承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中常用方法,具有简单、实用等特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硬支承平衡机永久标定法的原理误差,采用数字仿真的方法给出了原理误差与转子质量和频比之间的关系。针对传统永久标定法忽略惯性力和阻尼带来的测量误差,提出一种基于Thiele连分式插值法的永久标定改进方法,实现了宽转速范围内的较高的测量精度。(5)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硬件系统由模拟信号处理板、数据采集卡和工业单板机组成,软件系统采用WindowsXP环境下的C++Builder编制,界面友好,具有很强的扩展功能。系统的最小可达剩余不平衡量优于0.1gmm/kg,一次不平衡减少率优于95%,能满足大部分旋转机械动平衡试验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郭伟海[6](2014)在《基于LabVIEW的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在工业生产领域,旋转机械已越来越普及并正为社会创造其经济价值,转子是旋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子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是导致机械设备振动、噪声以及机械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造和使用时对各类机械转子进行严格的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硬支承动平衡机是目前动平衡测量中广泛采用的设备。国内目前所用的大部分动平衡机测量仪器都是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因其主控芯片性能和存储容量等的限制,系统功能的可扩展性有限,数字信号处理运算能力不强,动平衡的精度和效率不理想。为适应现代动平衡的需要,提高测试精度,本文在PC强大而又高速的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ARM与虚拟仪器技术(VI)结合起来,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硬件调理电路的设计。对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整形、倍频处理;用100倍频信号作为开关电容滤波器MF10CCN的时钟脉冲,实现对振动信号的自适应带通滤波;用32倍频信号作为STM32内置AD采样触发脉冲。(2)基于ARM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利用具有Cortex-M3内核的STM32芯片实现转速测量、振动信号采集和处理,并通过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3)上位机软件设计:采用LabVIEW实现了串口通信、振动信号处理、平面分离解算和系统标定等功能,并设计了美观、易操作的界面。经过多次现场测试实验证明,该系统操作方便、运算速度快、平衡精度高,因此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孙国立[7](2012)在《基于变频调速的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文中指出煤矿主通风机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是防止瓦斯聚集和爆炸的最有效手段。矿用主通风机性能在线监控系统对通风机设备、供电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保证通风机的安全工作,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我国所面临的能源形势和节能降耗的必要性,介绍了变频节能技术在我国矿山机电设备特别是主通风机调速方面的应用现状,并结合黄玉川煤矿主通风机性能在线监控项目,开展了“基于变频调速的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的研发工作。在对通风机性能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了通风机及通风系统的综合性能特性,对国内风机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发状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解决变频谐波影响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的课题,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在线监控系统的风量、风压等数学模型。通过对变频调速技术的研究,掌握了变频器产生谐波的规律,找出了其干扰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的原因,并对比了现有处理谐波干扰的措施,提出了解决谐波干扰的直接滤波法,很好的解决了谐波对数据采集的干扰。通过对自动化系统的全面了解结合风机在线监控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和相关硬件构架方案,并进行了传感器、变送器、PLC模块、上位机等硬件设备的选型设计。该项目完成了PLC硬件与软件组态,应用STEP7编程软件完成了PLC的数据采集程序、控制程序等的编制,并选用MCGS上位组态软件完成了人机界面设计,对风机相关性能参数进行显示、打印、存贮、归档等管理,并通过智能分析发出故障报警,通过PLC通信模块完成数据上传等功能。项目开发了一套主通风机性能在线监控系统,并在黄玉川煤矿得到了很好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可靠,提高了主通风机安全运行水平和煤矿自动化管理水平。
席赛[8](2012)在《矿井主排水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河南煤化神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矿井主排水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开发项目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问题而撰写的。所研究开发的系统将测试目前国内最大容量的矿井主排水泵,由于主排水泵扬程高、压力大,并由此带来管路振动和电磁干扰等一些特殊的技术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测试系统管路布局,仪器仪表选型,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等理论和技术问题,并针对主排水泵在性能测试时管路振动和电磁干扰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重点对软件开发中碰到的诸如数据可靠性处理和综合数据库管理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针对实际项目实施的特定基础条件,采用了大小泵台双系统共用测试模块组合法,减少了两个泵台所需的测试系统的冗余度,得到了较好地经济适用性能。该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等技术,以提高系统测试精度、提高自动化操作水平和操作可靠性为基本目标,从性能测试原理和测控技术应用,以及测试系统精度评价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所研究开发出的系统具有试验状态监测、性能参数计算和处理、性能曲线拟合、数据存储与查询和图表打印等功能。该系统已通过河南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河南省软件评测中心鉴定,并投入使用。本论文工作对各种水泵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发,特别是同类型的大容量水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阳东方[9](2008)在《吸引压送罐车降噪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国内某冶金企业吸引压送罐车工作时噪声污染严重的问题进行了降噪研究。由于罐车工作时其主要部件——罗茨真空泵采用了逆流冷却装置,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噪声。为了解决该工程问题,本论文的技术路线是:辨识声源——采取措施——降噪评价。论文首先分析了罐车及罗茨真空泵的工作原理,在理论上确定了罐车可能存在的主要噪声源。重点分析了罗茨真空泵的冷却过程,指出该过程会产生强烈的喷注噪声。在此基础上,通过声强测量得出罗茨真空泵是罐车主要噪声源:通过频谱分析确定了主要噪声源以中低频为主,并在80Hz、120Hz和200Hz处出现较大的峰值。论文针对罐车的主要噪声设计了抗性消声器,并运用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消声器内部声场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了其传递损失以预测消声器的声学性能。最后,论文对比了罐车在原装、设计后未减振、设计后减振三种不同消声器下的现场噪声,对降噪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后减振的消声器降噪效果比较明显,使工人操作工位处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也表明,减振对罐车的降噪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汪烨[10](2008)在《基于MSP430单片机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车库已经成为人们在选择居家时的一个不小的考虑因素,也是小区物业提升品质的一个方面。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则更需要智能化联网控制。针对上述需求,本文结合一个与上海某空调设备公司的科研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分布式主从测控网络,来实现对地下停车库CO气体浓度自动检测和调节,并监视地下车库温度的解决方案。本系统结合地下停车库通风系统的特征,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首次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通风系统这一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上,设计了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型通风控制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尽可能节约能源的前提下,结合地下车库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RS-485现场总线,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器的地下车库智能控制通风系统。该控制系统能进行地下车库内环境参数的采集,并将数据发送到上位机,再通过继电器电路控制诱导风机最佳运转时间,从而调节地下车库内环境参数,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系统具有CO浓度检测、CO浓度状态显示及温度检测、温度显示等功能。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任务、创新点以及诱导通风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地下车库诱导通风原理以及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三部分介绍了地下车库智能诱导通风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该系统是由智能控制器、数据采集板、集中控制器、诱导风机等模块组成。第四部分介绍了地下车库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软件分析与设计。第五部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并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该系统在上海、北京、厦门等地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工作稳定,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发现,本系统研发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同时,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将逐渐成为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风机噪声及其微机化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机噪声及其微机化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风机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偏航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机设计原理 |
2.1 偏航系统简介 |
2.2 摩擦制动分析 |
2.3 试验机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
2.3.1 设计要求 |
2.3.2 技术指标 |
2.4 试验机技术方案研究 |
2.4.1 惯性矩技术研究 |
2.4.2 加载技术研究 |
2.5 试验机总体方案设计 |
2.5.1 模块化结构设计 |
2.5.2 试验机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试验机机械结构设计 |
3.1 试验机加载系统设计 |
3.1.1 加载试验盘设计 |
3.1.2 加载装置设计 |
3.2 试验工装设计 |
3.3 试验机基座结构设计 |
3.4 驱动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试验机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4.1 仿真工作简介 |
4.2 试验机主体有限元分析 |
4.3 试验机加载装置安装座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液压系统设计 |
5.1 液压系统设计原理 |
5.2 加载系统计算 |
5.3 液压加载系统设计 |
5.4 液压系统元件选型计算 |
6 试验机测控系统设计 |
6.1 测控系统设计原理 |
6.2 测量项目介绍 |
6.3 试验机控制系统要求 |
6.3.1 液压系统控制要求 |
6.3.2 电机系统控制要求 |
6.4 控制系统设计 |
6.4.1 自动控制方案步骤 |
6.4.2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PLC 控制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情况 |
致谢 |
(2)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ZnO压敏电阻的研究现状 |
1.2.1 ZnO压敏电阻的基础理论 |
1.2.2 ZnO压敏电阻参数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3 ZnO压敏电阻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交直流老化系统硬件设计 |
2.1 引言 |
2.2 高压源设计 |
2.3 试品箱选取 |
2.4 测量信号的提取及电路设计 |
2.4.1 泄漏电流信号的提取 |
2.4.2 电压源信号的提取 |
2.4.3 多路信号巡回采集回路的设计 |
2.5 保护电路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老化系统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及软件开发 |
3.1 ZnO压敏电阻老化系统计算机测试系统的设计 |
3.2 ZnO压敏电阻老化系统的软件开发 |
3.2.1 软件实现的功能 |
3.2.2 数据分析处理 |
3.2.3 数据采集与处理主流程 |
3.2.4 数据存储与数据库设计 |
3.2.5 仪表界面设计 |
3.3 实验平台测试数据的校准 |
3.4 本章小结 |
4 ZnO压敏电阻的热电特性 |
4.1 压敏电阻特性试验方法 |
4.2 压敏电阻的交、直流暂态特性试验 |
4.2.1 交、直流暂态试验结果 |
4.2.2 交、直流暂态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 直流老化试验 |
4.3.1 直流老化试验结果 |
4.3.2 直流老化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致谢 |
(3)减速器动态传动误差检测与分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态误差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 动态传动误差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斜齿轮减速器传动误差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 |
2.2.1 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概述 |
2.2.2 传递链函数 |
2.2.3 全系统误差分析 |
2.2.4 典型的全系统误差模型 |
2.3 二级斜齿轮减速器综合传动误差建模 |
2.3.1 二级斜齿轮减速器传动模型 |
2.3.2 减速器动力学建模和求解 |
2.3.3 减速器静态传动误差建模 |
2.4 二级斜齿轮减速器传动误差综合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误差分解与溯源 |
3.1 引言 |
3.2 常用动态误差分解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
3.2.1 傅里叶频谱分析 |
3.2.2 小波分析 |
3.2.3 经验模态分解 |
3.2.4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3.3 各种动态误差分解方法的仿真比较 |
3.3.1 混联系统仿真数据 |
3.3.2 针对混联系统仿真数据的傅里叶分析 |
3.3.3 针对混联仿真数据的小波分析 |
3.3.4 针对混联系统仿真数据的集合经验模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减速器误差检测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动态传动误差检测系统设计方案与测量原理 |
4.3 传动误差检测系统硬件选择与连接 |
4.3.1 松下伺服电机 |
4.3.2 减速器 |
4.3.3 圆光栅编码器 |
4.3.4 运动控制卡 |
4.3.5 传动误差检测系统硬件连接 |
4.3.6 减速器动态误差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4.4 基于LabVIEW信号采集与控制程序 |
4.4.1 LabVIEW软件介绍 |
4.4.2 信号采集与控制程序 |
4.5 减速器动态误差检测系统不确定度评定 |
4.5.1 不确定度评定概述 |
4.5.2 误差来源分析与建模 |
4.5.3 不确定度评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减速器动态转角误差的分解与溯源 |
5.1 引言 |
5.2 减速器转角误差仿真数据的分解与溯源 |
5.2.1 减速器转角误差仿真数据分析 |
5.2.2 傅里叶频谱变换 |
5.2.3 小波分析 |
5.2.4 EEMD |
5.3 减速器转角误差测量数据的分解与溯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轮胎动平衡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动平衡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动平衡理论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外动平衡检测设备的发展 |
1.2.3 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发展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轮胎动平衡测量原理 |
2.1 刚性转子不平衡的分类 |
2.1.1 静不平衡 |
2.1.2 准静不平衡 |
2.1.3 偶不平衡 |
2.1.4 动不平衡 |
2.2 转子的两面动平衡原理 |
2.3 轮胎动平衡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胎动平衡机振动系统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 |
3.1 动平衡试验机测试工位设计 |
3.1.1 轮胎动平衡测量工艺介绍 |
3.1.2 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测试工位结构设计 |
3.2 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振动系统分析 |
3.2.1 传统立式轮胎动平衡机运动微分方程 |
3.2.2 平面分离及静偶分离性能分析 |
3.3 新型轮胎动平衡机振动系统 |
3.3.1 新型振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3.3.2 新型轮胎动平衡机系统振动分析 |
3.3.3 新型振动系统平面分离解算 |
3.4 新型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
3.4.1 有限元分析技术及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4.2 前置处理 |
3.4.3 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
3.4.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轴驱动系统研究设计 |
4.1 轮胎动平衡机驱动系统 |
4.1.1 皮带驱动型 |
4.1.2 摩擦轮驱动型 |
4.1.3 电主轴直驱型 |
4.2 皮带驱动系统性能特性分析 |
4.2.1 皮带张紧力的影响 |
4.2.2 皮带横向振动干扰分析 |
4.2.3 皮带最优松紧度选择 |
4.3 卸荷式皮带驱动系统设计 |
4.3.1 解决思路 |
4.3.2 卸荷式皮带驱动系统结构 |
4.3.3 性能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误差分类处理的轮胎动平衡标定模型 |
5.1 传统标定方法原理研究 |
5.1.1 永久标定法 |
5.1.2 影响系数标定法 |
5.1.3 标定方法特点分析 |
5.2 标定误差分析 |
5.2.1 系统误差 |
5.2.2 随机误差 |
5.2.3 粗大误差 |
5.3 具有误差分类处理功能的标定模型 |
5.3.1 基于黑箱理论下的系统误差处理 |
5.3.2 基于拉伊达准则的粗大误差处理 |
5.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随机误差处理 |
5.4 标定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轮胎动平衡机测试性能试验 |
6.1 实验方法及准备 |
6.2 实验数据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高精度硬支承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动平衡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振动信号滤波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动平衡测量系统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特色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 |
2.1 引言 |
2.2 硬支承平衡机测量原理 |
2.2.1 转子不平衡量表示方法 |
2.2.2 刚性转子不平衡量测量模型 |
2.2.3 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组成 |
2.3 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
2.3.1 动平衡测量过程分解及测量误差来源 |
2.3.2 硬支承平衡机测量原理误差 |
2.3.3 振动信号处理环节引起的误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频干扰环境下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传统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性能分析 |
3.2.1 近频干扰环境下平衡机振动信号分析 |
3.2.2 传统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仿真分析 |
3.3 基于谐波小波和 Prony 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 |
3.3.1 自适应谐波小波带通滤波器 |
3.3.2 Prony 算法原理 |
3.3.3 基于谐波小波和 Prony 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 |
3.3.4 数字仿真及结果分析 |
3.3.5 现场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平稳转速下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振动信号滤波方法 |
4.3 瞬时频率估计方法 |
4.3.1 基于 EMD 和 Prony 算法的瞬时频率估计 |
4.3.2 基于插值法的瞬时频率估计 |
4.4 非平稳转速下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 |
4.4.1 基于等相位重采样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 |
4.4.2 基于最小二乘的不平衡信号提取方法 |
4.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4 现场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永久标定法及其改进 |
5.1 引言 |
5.2 永久标定法的改进及实验分析 |
5.2.1 永久标定法误差分析 |
5.2.2 永久标定法原理误差的改善措施 |
5.2.3 基于插值法的永久标定法改进 |
5.2.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研制及性能测试 |
6.1 动平衡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
6.1.1 系统设计要求 |
6.1.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6.2 动平衡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6.2.1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6.2.2 数据采集模块选型 |
6.2.3 工业计算机选型 |
6.3 动平衡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6.3.1 测量软件功能 |
6.3.2 软件总体框架 |
6.3.3 各模块的实现 |
6.4 动平衡机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
6.4.1 平衡转速范围和通道频率补偿验证 |
6.4.2 残余不平衡量测试 |
6.4.3 最小可达剩余不平衡量的校验 |
6.4.4 一次不平衡减少率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进一步展望 |
附录 A:振动信号测量通道建模与补偿方法 |
附录 B:连线图和现场试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LabVIEW的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转子动平衡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动平衡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动平衡技术的发展 |
1.3 刚性转子动平衡技术发展趋势 |
1.4 动平衡测量设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动平衡原理及总体设计方案 |
2.1 转子概念 |
2.2 转子不平衡的危害与原因 |
2.3 刚性转子平衡的力学原理 |
2.4 刚性转子平衡的主要方法 |
2.4.1 转子静平衡方法 |
2.4.2 转子动平衡方法 |
2.5 硬支承动平衡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调理电路设计 |
3.1 振动传感器及其前置电路 |
3.1.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
3.1.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 |
3.2 转速传感器及其前置电路 |
3.2.1 光电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
3.2.2 光电传感器的前置整形电路 |
3.3 放大电路 |
3.4 锁相倍频电路 |
3.4.1 锁相环工作原理 |
3.4.2 锁相 100 倍频电路 |
3.4.3 锁相 32 倍频电路 |
3.5 自适应带通滤波电路 |
3.6 信号提升电路及其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4.1 STM32 处理器系统介绍 |
4.2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1 STM32 官方固件库 |
4.2.2 RVMDK4.12 简介 |
4.3 转速的测量 |
4.4 AD 采样 |
4.4.1 STM32 ADC 简介 |
4.4.2 ADC 采集程序设计 |
4.5 串口通信 |
4.5.1 串行通信及 STM32 串口简介 |
4.5.2 STM32 串口通信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平衡信号分析处理 |
5.1 振动信号分析 |
5.2 数字滤波 |
5.3 不平衡信号振幅和相位的提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虚拟仪器及 LABVIEW 开发 |
6.1 虚拟仪器及 LABVIEW 介绍 |
6.1.1 虚拟仪器 |
6.1.2 LABVIEW 软件开发平台 |
6.2 LABVIEW 与外围设备的通信 |
6.3 数据处理及显示 |
6.3.1 数据转换 |
6.3.2 数据波形显示 |
6.3.3 频率分析 |
6.4 动平衡解算及界面设计 |
6.4.1 单面动平衡的标定与解算 |
6.4.2 双面动平衡的标定与解算 |
6.5 实验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变频调速的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能源状态和节能 |
1.2 变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
1.2.1 变频技术简介 |
1.2.2 变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
1.3 矿井主通风机应用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项目目标 |
1.4.1 课题来源 |
1.4.2 项目预期目标 |
2 矿井主通风机及在线监控系统基础理论 |
2.1 主通风机原理及轴流风机的基本性能特性 |
2.1.1 离心风机典型构造及工作过程 |
2.1.2 轴流风机典型构造及工作过程 |
2.1.3 轴流风机的叶轮理论及主要性能特性 |
2.1.4 轴流通风机的性能曲线 |
2.2 通风系统管网及综合性能特性 |
2.2.1 通风系统管网特性 |
2.2.2 通风系统综合性能特性 |
2.3 主通风机性能监控系统地位及现状 |
2.3.1 主通风机性能在线监测重要性 |
2.3.2 国内外通风机监控现状 |
2.3.3 变频器谐波对在线监控系统的干扰 |
2.4 监控系统的相关数学模型 |
2.4.1 风量测量模型的构建 |
2.4.2 压力测量模型的构建 |
3 变频调速及变频干扰处理 |
3.1 变频调速的原理及逆变方式 |
3.1.1 变频调速原理 |
3.1.2 变频器的逆变方式 |
3.2 风机变频运行节能分析 |
3.3 变频器的谐波干扰及危害 |
3.4 变频环境下谐波干扰对监控系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 |
3.4.1 工业环境下电磁干扰的来源及防治措施 |
3.4.2 风机监测系统在变频谐波环境中的干扰及防治 |
3.4.3 监控系统抗干扰具体措施设计 |
4 在线监控系统功能及硬件构架 |
4.1 工业应用中几种主要的控制系统 |
4.2 在线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4.2.1 监控系统的主要监测功能 |
4.2.2 主要控制功能 |
4.3 监测系统方案确定 |
4.3.1 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4.3.2 系统方案确定 |
4.4 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4.4.1 测量元件的选型原则 |
4.4.2 测量元件的选型及布置 |
4.4.3 可编程序控制器硬件的选择与设计 |
4.4.4 上位系统与其他电器原件的选择与设计 |
5 在线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概述 |
5.2 STEP 7编程软件简介 |
5.2.1 STEP 7编程步骤 |
5.2.2 STEP 7程序设计流程 |
5.3 PLC硬件组态 |
5.4 PLC程序设计 |
5.4.2 主程序设计 |
5.4.3 子程序设计 |
5.5 MCGS组态软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
5.5.1 MCGS组态软件概述 |
5.5.2 应用系统的构成 |
5.5.4 组态界面的设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矿井主排水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水泵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水泵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
1.6 本系统特点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主排水泵的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
2.1 水泵性能测试类别 |
2.1.1 性能试验 |
2.1.2 汽蚀试验 |
2.2 水泵性能参数及计算关系 |
3 主排水泵自动测试系统总体改造设计方案 |
3.1 总体目标 |
3.2 测试内容 |
3.3 管路系统改造方案 |
3.3.1 方案选取 |
3.3.2 管路布置 |
3.3.3 试验台座基础改造 |
3.3.4 测压截面选取 |
3.4 测试系统设计方案 |
3.4.1 系统总体结构 |
3.4.2 各参数测量方案 |
3.4.3 数据采集方案 |
3.4.4 软件开发平台选取 |
3.4.5 系统抗干扰方案 |
4 测试系统硬件配置 |
4.1 测试仪表选型 |
4.1.1 选型原则 |
4.1.2 试验条件 |
4.1.3 仪表选取 |
4.2 信号采集与调理 |
4.3 操作台研制 |
5 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
5.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5.2 软件组织结构 |
5.3 测控界面设计及操作流程 |
5.4 测试数据处理及数据库管理 |
5.4.1 数据可靠性处理 |
5.4.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4.3 数据管理 |
5.4.4 报表生成 |
6 测试系统精度评价 |
6.1 测试系统的误差分析 |
6.1.1 误差理论 |
6.1.2 总体误差分析 |
6.1.3 泵参数误差分析 |
6.2 系统精度评价方法 |
6.3 评价测试数据 |
6.4 评价结果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性能试验数据记录程序 |
附录Ⅱ 性能试验数据存储程序 |
附录Ⅲ 性能试验数据查询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吸引压送罐车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2 声学理论 |
2.1 声学方程 |
2.1.1 声波方程 |
2.1.2 一维波动方程 |
2.2 声功率和声强 |
2.2.1 声功率和声强 |
2.2.2 声级 |
2.3 有限元方法 |
3 罐车噪声源的辨识与分析 |
3.1 罐车噪声源的理论分析 |
3.1.1 罐车整车工作原理 |
3.1.2 罗茨真空泵工作原理 |
3.1.3 罐车的理论噪声源 |
3.2 罗茨真空泵空气动力噪声机理分析 |
3.2.1 空气动力性噪声 |
3.2.2 冷却过程中的气体喷注 |
3.2.3 喷注噪声机理 |
3.2.4 进排气噪声 |
3.3 罐车噪声源的辨识 |
3.3.1 罐车噪声源的空间位置分布 |
3.3.2 罐车噪声源频率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吸引压送罐车降噪设计 |
4.1 吸引压送罐车降噪方案 |
4.2 扩张室消声器设计理论 |
4.3 罗茨真空泵消声器性能要求 |
4.4 罗茨真空泵消声器具体设计 |
4.4.1 扩张室长度 |
4.4.2 内插管伸入长度 |
4.4.3 扩张比 |
4.4.4 消声室布置方案 |
4.4.5 进气通道截面积和扩张室截面积 |
4.4.6 消声器其它部分设计 |
4.4.7 尺寸验算 |
4.4.8 消除共振 |
4.5 本章小结 |
5 罗茨真空泵辅消声器声学性能仿真 |
5.1 消声器的声学性能 |
5.1.1 插入损失L_(IL) |
5.1.2 传递损失L_(TL) |
5.1.3 末端降噪量L_(NR) |
5.2 消声器声场数值模拟方法 |
5.3 消声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消声器声学性能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吸引压送罐车降噪试验研究 |
6.1 总体评价 |
6.2 频谱分析 |
6.3 主观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MSP430单片机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任务 |
1.1.1 课题技术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1.3 课题意义 |
1.1.4 课题任务 |
1.2 诱导通风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技术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下车库诱导通风原理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无风管诱导型通风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
2.1.1 地下车库常规通风方式及其弊端 |
2.1.2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原理 |
2.1.3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特点 |
2.2 诱导型通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工程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
2.2.2 硬件总体设计 |
2.2.3 软件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车库诱导通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
3.1.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2 系统工作原理 |
3.1.3 单片机智能控制器的开发过程 |
3.1.4 单片机类型的选择 |
3.2 系统组成结构 |
3.2.1 中央控制器 |
3.2.2 上位机 |
3.2.3 下位机 |
3.3 一氧化碳检测系统 |
3.3.1 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工作特点 |
3.3.2 采样时间的选择 |
3.4 基于MSP430 内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系统 |
3.4.1 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和过程 |
3.4.2 测量误差及其减小办法 |
3.5 诱导风机系统设计 |
3.5.1 车库内的通风量和诱导风量理论分析 |
3.5.2 诱导风机选型 |
3.5.3 诱导风机数量的确定 |
3.5.4 诱导风机的布置方式及吊装位置 |
3.5.5 诱导风机安装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与原则 |
4.1.1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
4.1.2 软件总体设计原则 |
4.2 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4.2.1 单片机编程语言选择 |
4.2.2 软件设计总体结构 |
4.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RS-485 通讯程序开发 |
4.3.2 RS-485 通信原理 |
4.3.3 RS-485 总线通信协议 |
4.3.4 通信内容 |
4.3.5 通信过程 |
4.3.6 通信周期与时序 |
4.4 上位机软件分析及其设计 |
4.4.1 上位机通信程序的开发 |
4.4.2 上位机主程序 |
4.5 下位机软件系统分析及其设计 |
4.5.1 下位机主程序的开发 |
4.5.2 下位机通信程序的开发 |
4.5.3 下位机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5.4 基于MSP430 内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软件系统 |
4.6 系统调试方法 |
4.6.1 JTAG 接口简介 |
4.6.2 MSP430 微机控制器的开发环境 |
4.6.3 程序的调试和运行 |
4.6.4 上位机软件的调试 |
4.6.5 系统测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
5.1 单片机控制系统一般抗干扰设计原则 |
5.2 本硬件系统所采取的抗干扰措施 |
5.2.1 抑制干扰源的措施 |
5.2.2 切断干扰源的措施 |
5.2.3 从器件和电路上采取的抗干扰措施 |
5.2.4 采用了接地屏蔽抗干扰措施 |
5.2.5 从布线上采取抗干扰 |
5.2.6 有效利用0 欧贴片电阻来抗干扰 |
5.2.7 采用X5045 集成芯片,实现掉电保护 |
5.3 诱导通风控制系统软件所采用的抗干扰措施 |
5.3.1 采用数字滤波抗干扰技术 |
5.3.2 采用超时判断克服程序的死锁 |
5.3.3 其它软件抗干扰方法 |
5.4 RS-485 总线可靠性、抗干扰措施及容错设计 |
5.4.1 硬件系统上的考虑 |
5.4.2 软件系统上的考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效果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及系统应用效果 |
6.2 工作的局限性及对下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风机噪声及其微机化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机偏航制动系统摩擦试验机的设计及分析[D]. 黄承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电特性的研究[D]. 何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减速器动态传动误差检测与分解方法研究[D]. 董海峰.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8)
- [4]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D]. 尹燕刚. 山东大学, 2016(02)
- [5]高精度硬支承动平衡机通用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传江. 上海大学, 2014(07)
- [6]基于LabVIEW的硬支承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的研制[D]. 郭伟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4)
- [7]基于变频调速的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D]. 孙国立.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
- [8]矿井主排水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D]. 席赛.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吸引压送罐车降噪研究[D]. 阳东方.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10]基于MSP430单片机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系统设计[D]. 汪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