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理念与文化交流——张嘉璈与宋子文金融思想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梁坤[1](2021)在《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石油市场完全被英美国家的石油公司所垄断。外国石油公司掌控着中国能源供给的命脉,给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进入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危机,国民政府加紧经济备战,尝试统制以石油为代表的液体燃料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逐步被日本封锁,石油供应陷入危机之中。为应对危机,国民政府借鉴战前的统制经验,实施液体燃料统制制度,逐步建构液体燃料统制网络。其中,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是执掌统制事宜的核心机构,它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战时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基本路径是由国家控制并配置这一战略资源,从开源与节流两个层面来增加资源供给与优化资源配置。统制网络的建构,推动了开源与节流工作的开展。从开源方面来看,国民政府首先是制定石油进口监管政策,从市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在坚持商业性进口的同时积极争取政治性援助,“石油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以“自力更生”为价值取向,采取“寓扶植于统制”的策略,推动国内石油工业、酒精工业及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发展,围绕增产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管制章则。影响国内液体燃料生产的核心因素是价格问题,而价格统制是液体燃料统制的关键抓手。国民政府施行的限价政策与行业追求合理利润的诉求发生了矛盾,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话语权成为了行业与政府反复博弈的焦点。从节流方面来看,它的目的是优先满足军事需求,压缩民间消费。其一是统制分配,由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统筹分配、调剂供需,坚持以军用为导向。其二是统制消费,以发动节约汽油运动来干预个人消费行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浪费现象。其三是查缉私油,以打击黑市的形式防止资源无序流动。不过,各环节统制工作的推进面临着多重阻力,其间充斥着供应与需求、军用与民用、中央与地方或明或暗的竞争与矛盾。战时液体燃料统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统制制度日渐完善,范围逐步扩大。然而由于政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因此统制的个人化色彩颇为浓厚,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反而有弱化的趋势。从液体燃料统制的绩效来看,它一方面对支持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缓解了战时液体燃料危机,增强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提升了战时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液体燃料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缺陷,引发了工业界、社会舆论甚至是外国专家的不满,同时由于管制机构的内在困境、腐败问题、统制链断裂等缺陷妨碍了统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行是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战时统制经济的运转并不是国家单向控制的结果,而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所形塑的。国民政府与液体燃料行业之间既保持着合作关系,也存在博弈和“对抗”的现象。
武慧波[2](2020)在《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国库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工具。1908年以后,中国国库制度历了四次大规模变迁。研究国库制度变革举措,剖析变迁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国库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国库制度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客观评价近现代国库制度绩效、展望未来国库改革方向,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国库理论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论文以时代发展为顺序,从制度内容和发展路径角度出发,尽量客观详实地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对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成果给予客观评价。本论文归纳了国库制度和中央银行建设成果,阐明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改革的举措,描述了国库制度运行流程,力求客观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原貌。本论文分析了国库制度变迁路径,总结了国库制度变迁规律,系统评价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绩效。本论文提出,现代国库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国库制度变迁经验基础上,提出指导现代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推进现代国库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将国库制度置于中国从自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不同时代国库制度的概念和内涵,揭示国库制度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客观规律。本论文通过回顾国库制度变迁历史,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从历史角度探寻制度变革的客观必然性,揭示出财政压力是国库制度变迁的源动力。本论文通过考察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量化分析国库制度运行绩效,从实证角度揭示了国库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在对中国传统国库制度演进和制度特点进行了介绍。叙述了晚清启动近代国库改革的社会背景,总结了晚清采取的试编财政预算、改革户部银行、委托银行代理国库等筹建代理金库制的措施,分析了晚清近代国库制度变迁主要特征。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西方中央银行理论、统制经济和统制金融思想的研究。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吸取北京政府经验基础上,创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构建综联国库运行机制、颁布战时《公库法》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金融统制下中央银行实力变化、《公库法》创新国库运行机制、战时四联总处和地方公库网络铺设、国库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二章是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国库实践、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计划经济国库运行机制建设的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国库制度支持经济建设成果、计划经济国库理论发展、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内容,计划国库运行机制僵化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集中收付理论、现代国库理论的研究和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关于国库功能定位的争论。叙述了在完成分税制改革基础上,财政收入机制调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参与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三章是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本章从近代以来代理国库银行入手,介绍了晚清大清银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通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和新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设计,代理机构的设置和金融网络的变迁。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突出问题。从发行货币数量统计角度,分析了晚清外资银行占压国库存款问题。从代理银行营业风格转变角度分析了中、交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职能发挥和与外资银行“促进与压迫”关系问题。从战时中央银行职能发挥角度,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联总处设置与存款集中问题。从人民银行与财政机构在国库体制中定位角度,分析了“代理与经理”国库问题。第四章是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本章从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库制度设计原则,国库制度框架体系,代理国库银行法律层面对国库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库法》和公库法制系统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五章是结论章节。本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近现代国库制度的变迁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从动因、路径、模式、方向等角度阐述变迁规律,对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西方经验借鉴和中国化发展现象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提出了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对当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
潘蓓蓓[3](2020)在《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张嘉璈是民国着名银行家、实业家,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铁道部和交通部的部长,在金融和交通领域都曾有过卓越贡献。1935年,张嘉璈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之职,受蒋介石之邀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后,又继续担任交通部长,从1935年到1942年,直接管理我国铁路事业长达7年之久,而且在位期间多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故而对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管理和作战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嘉璈长期关注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故对我国铁路建设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的铁路思想萌发于晚清,发展于北洋和国民政府时期,并在其担任铁道部长后渐趋成熟。因此1935年主政铁道部后,张嘉璈多将自己对铁路的认知与思考融入实践措施中。规划修建新路,完善全国铁路交通网,并以其多年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帮助整理铁路债务、恢复债信,缓解新路建设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他还改革铁道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张嘉璈也结合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我的铁路思想和和实践,使之能适应战时需要。通过考察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发现两者实际上呈现出一定的偏离,而这又可揭示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曲折性。但是张嘉璈对近代铁路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他在思想与实践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努力,是那个时代中国铁路发展谋求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沈亮[4](2016)在《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文中认为黎照寰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人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相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交通大学校长、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长、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位值得纪念与研究的风云人物。黎照寰的一生历经坎坷,精彩纷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在清政府无故取消其留学资格后,与之坚决斗争,此后远渡重洋,参加革命;他曾撰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任职,但无意发展仕途,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兼容并包,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建国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时代精英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参与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重要团体组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宗教慈善等方面都有所作为;晚年的黎照寰选择留在新中国,通过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其爱国理想;他的人生经历是近代历史人物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黎照寰的个人成长背景,之后结合时代特征阐述其参加革命与从政的活动,分析其革命思想,并将其着作与戴季陶的着作进行比较。黎照寰是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的缔造者,自1929年来到交通大学后,他连续14年执掌交大,这段校长生涯是其人生的巅峰时刻,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成熟,成绩斐然,且具有抗日爱国情怀。黎照寰热衷民国社会活动,曾担任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思想和主张。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黎照寰选择走向新中国,积极参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政协工作,继续弘扬传承孙中山的精神。黎照寰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与诚挚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这些特质使得黎照寰能在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敏锐地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施展才华,虽不时受到时局的困扰,却依然与时俱进,奋勇前行。黎照寰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人生轨迹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精英活动的一个缩影,他的兴奋与激进、彷徨与无奈都是时代的反映。
李佳佳[5](2014)在《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年)》文中认为西北公路局于1935年元月成立,是西北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机构。秉承公路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四大要求,发扬“以交通使命,助成抗战目的;以抗战精神,充实交通潜能”服务精神,旨在加强西北公路建设和管理,整合西北公路运输资源,发掘公路运输潜能,提高公路运输效率,提高西北公路交通网的运输能力。一方面,负责修筑、改善与养护西北公路,促成贯穿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绥远、湖北等七省公路交通网初步形成,加强与完善西北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鉴于抗战,急需军运和货运,为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建立抗战后方战略基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西北公路局,致力于国际运输、军事运输、特种运输以及普通客货运输。用以保证前方战略物资及时供应,实现后方客货运输畅通无阻,加强西北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管理,实现西北公路在“抗战建国”中的需要。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第一,探究西北公路局创建的背景、沿革及其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机构内部组织情况和人事关系),洞悉西北公路局作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其自身的运营机制;第二,剖析西北公路局致力于西北公路干线的改善与养护工程以及附属交通设备的建设,以了解该局在西北公路工程方面的情况,从而突出其主要职责。同时,探讨修路民工与养路工人的贡献;第三,从车务管理、营运管理、交通监理、机料管理、电讯管理五个方面考量西北公路局的公路运输管理体制及其管理水平;第四,从西北公路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交通管理;军事需要优先,保障抗战需要;提倡节约原则,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实行分区管理和办理省际联运;发展交通教育,提高员工素养四个角度透视其交通管理的特点,突出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第五,通过分析西北公路局公路运输管理成效与作用,突显其在抗战建国中的历史地位。同时,指出在公路改善与养护工程及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其历史功绩。
苏舟[6](2012)在《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文中提出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1919~1949)研究历经了起步拓荒、初步拓展和综合创新三个阶段,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西方现代经济思想本土化以及重要经济思潮等重点论域,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未能改变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薄弱环节的境地,今后的研究需努力之处甚多。
吕静[7](2012)在《论宋子文金融改革的思想与实践(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宋子文(1894—1971)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他在财政金融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27年至1937年,他通过制定金融法规、整理公债、改组银行体系、币制改革等,规划和主持了一系列重要金融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宋子文有关金融改革方面的论述和实践活动,对整理和重构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货币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自身的有序化运作和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他制定的金融改革政策、措施和论述中,剖析其思想和主张的积极性和局限性。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宋子文本人的生平经历,并阐述宋子文金融思想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他金融改革思想的形成渊源和过程。第三部分论述金融改革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包括金融统制思想的内涵、实施的原因及特点,金融机构改革的必要性。金融机构改革的主体部分集中在筹设中央银行、强化其职能地位以及处理央行与财政部的关系这三点上。宋子文通过构建“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制,集中货币发行权,推行废元改两地区试点,为改革减少阻力,同时也为1935年的币制改革打下必要基础。第四部分论述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落实的具体措施。在宋的主导下,筹建中央银行、组建政府银行系统、构建金融垄断体系,还颁布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国民政府的经费问题,使国民政府无论在国际金融业务还是在国内金融业务方面,都不复受制于异己金融力量,推动了中国金融机构近代化的进程。宋子文推行货币改革,包括整理与集中货币发行权,为政府集中纸币发行扫除障碍;放弃银本位制度,提出的“金汇兑本位”等,为接下来的币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1935年法币政策,树立了健全的金融基础,调节金融的弛张,保证经济的合理发展。第五部分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出发,粗浅地对改革思想的成效、作用和局限性进行评价。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文进行简单总结,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最终宋子文的金融改革只是一种有限的改革。
刘杰[8](2011)在《张嘉璈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张嘉璈是近代着名的银行家,金融界的领袖。近年来围绕着他的银行经营,铁路思想等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就总体来讲,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总结性着作,大多注重他个人研究而忽视了作为金融人物的群体性联系,因此研究需要不断深入。通过对以往学术界关于张嘉璈成果进行述评,以期待对研究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段金生[9](2010)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文中提出边疆史地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中国边疆观和历史疆域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属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疏理、挖掘史料及探索新的视角,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民族观、治边理念、边政机构设置、边政实践、边政得失及其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而全面的探讨。笔者以实证的方式并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主权观、边疆观及民族观等问题。认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近代意义的边疆理论逐步形成,伴随着西方势力的逐步东渐,中国开始产生近代意义的国家主权观、边疆与民族认识等新观念。随着近代民族国家形态下国家主权观、边疆观、民族观的产生,中国传统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方略,逐步被新的更合理的认识和相应的施政所取代。通过查阅大量原始资料及民国学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论述,笔者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治边理念进行考察,认为其治边理念主要包括三民主义的治边原则、宣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促进边疆地区的整体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治边观念的体现,也是基于其边疆观与民族观及其相关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形态而产生的。在中央及边疆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设置较系统的边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近代西方政治机构的性质;中央层面的管理机构设置较多且相对完整;边疆各省边政机构的隶属体系不相一致,虽按近代的理念设置,但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并非是决策或者实施的机构,而多具有研究的性质;表现出中国的治边政治传统与近代西方政治理念共同作用于边疆治理理论及其实践的二元性特色;中央边政管理机构与地方边政管理机构的纵向联系较为薄弱,治边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及功效也不甚明显等。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既有帝国主义“次级势力”的存在,也有近代地方政治意识影响下兴起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边疆地方政治势力或地方军事实力派,导致边疆地区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的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政。论文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实践以及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受到中央政治权威、传统政治思想、国际政治形势、地缘政治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边政的理念及其实践虽较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与局限,并表现出过渡形态、边缘性、实用倾向突出等重要的特征。
石涛[10](2010)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文中指出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近代中国,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先进银行理论知识的传入,特别是中央银行思想的传播,开始出现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制度。从清末的户部银行到大清银行,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或定位为中央银行,或发挥了中央银行的一些职能,但职能均不健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改革币制,整顿金融,更为了支持财政,巩固政权,于1928年正式在上海成立了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央银行。而且,中央银行几乎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与这一时期的货币金融、财政税收,乃至派系斗争,都有着密切关系。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创立并取得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央银行的业务部门,由简到繁;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由少到多;中央银行的实力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突飞猛进。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在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其中,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代理国库、经理内外债等为政府财政提供服务方面,成效最为显着,职能也较为健全。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在这一时期的币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货币发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统一发行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独享发行权的目标未能实现,统一发行的职能终未完成。作为“银行的银行”,本应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中央银行在这一方面乏善可陈,职能最不完善。1935年法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银行的力量,推动了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国民政府改组中央银行为中央储备银行的计划,为中央银行职能的进一步健全,尤其是成为真正的“银行的银行”,提供了契机,但这一切均因抗战的爆发而中断。
二、金融理念与文化交流——张嘉璈与宋子文金融思想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理念与文化交流——张嘉璈与宋子文金融思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
四、研究内容 |
五、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战前液体燃料统制的萌芽与实践 |
第一节 液体燃料问题的显现与国人认知 |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初步尝试 |
第三节 “进口替代战略”的起步 |
第二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机构的设立与改革 |
第一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完善(1938-1940) |
第二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改隶运输统制局(1940-1942) |
第三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调整与改革困境(1943-1945) |
第三章 战时石油进口统制与“石油外交” |
第一节 石油进口统制政策的变化 |
第二节 苏联石油援华 |
第三节 争取美国援助 |
第四节 英国石油援华的限度 |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与战时液体燃料工业的发展 |
第一节 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
第二节 酒精工业的繁荣与危机 |
第三节 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契机与瓶颈 |
第五章 液体燃料价格统制中行业与政府的博弈 |
第一节 玉门汽油定价问题的博弈 |
第二节 国产动力油料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
第三节 国营、民营酒精业与液委会的博弈 |
第六章 战时液体燃料的分配与消费统制 |
第一节 以军用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
第二节 节约汽油运动 |
第三节 查缉私油 |
第七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与评价 |
第一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 |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评价 |
结语 |
一、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路径 |
二、液体燃料统制中的政府与行业 |
三、资源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相关研究 |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 |
(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金库、公库、国库 |
(二)现代国库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
第一节 传统国库制度的演变 |
一、传统国库及其制度演变 |
二、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近代国库制度产生的条件 |
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二、社会环境动荡复杂 |
三、国库制度的思想理论准备 |
第三节 近代国库制度的开端 |
一、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引入 |
二、国库机构设置的变化 |
三、国库运行体制的创新 |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国库制度的健全 |
一、国内政治格局对国库制度提出新要求 |
二、统制经济与统制国库思想的出现 |
三、健全中的国库制度构成及其变化 |
四、《公库法》出台后国库收支程序的创新 |
五、地方公库网的建成 |
第二章 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
第一节 红色革命政权下的国库探索 |
一、中华苏维埃的国库实验 |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国库银行发展 |
三、解放区国库区域化问题 |
第二节 苏联模式下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库” |
一、新中国计划经济国库制度的沿袭 |
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计划国库制度改造 |
三、计划经济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模式的固定 |
四、计划经济人行国库与财政的互动发展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库制度的完善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库制度构成及变化 |
二、跨时代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 |
第三章 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 |
第一节 近代政府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一、清末大清银行代理国家金库银行体系 |
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两行”复合代理金库银行体系 |
第二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一、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二、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银行体系 |
第三节 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
一、外资银行对晚清国库资金的占压问题 |
二、代理国库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压迫”关系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时四联总处的代中央银行职能 |
四、人民银行与财政国库的“经理”与“代理”之争 |
第四章 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 |
第一节 近代国库制度框架设计 |
一、晚清《统一国库章程》初步搭建了近代国库制度框架 |
二、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专业国库管理机构设计 |
三、北京政府对国库制度设计的创新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库法制体系 |
一、《公库法》的出台 |
二、以《公库法》为核心的国库法制体系 |
三、《公库法》推行中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结论 |
第一节 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分析 |
一、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的特点 |
二、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要素分析 |
三、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库制度的区别、联系与变迁逻辑 |
三、国库制度变迁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化发展 |
第二节 国库变迁经验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
一、建设现代化国库要尊重变迁客观规律 |
二、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
三、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科学设置资金收支流程 |
四、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稳步放大政策工具效应 |
五、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中央银行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 |
二、时间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张嘉璈铁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铁路思想的职业背景:从银行经理到铁道部长 |
一、任职于邮传部 |
二、进入银行领域 |
三、就任铁道部长 |
第二节 铁路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交通作用的认识 |
二、关于铁路债务信用的认知 |
三、关于新路建设的规划 |
四、关于战时铁路发展的思考 |
第二章 张嘉璈与全面抗战前的中国铁路 |
第一节 铁路建设资金问题的谋划与解决 |
一、运用银行力量辅助铁路建设 |
二、筹集五年铁道计划所需资金 |
三、整理旧债以恢复债信 |
第二节 “五年铁道计划”的实施 |
一、粤汉铁路的贯通 |
二、浙赣铁路的延伸 |
三、京赣铁路的修建 |
四、沪杭甬铁路的完善 |
五、湘黔铁路的兴建 |
第三节 铁路管理制度的革新 |
一、会计统计制度的改革 |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三、材料管理与采购制度的改革 |
第三章 张嘉璈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 |
第一节 维持战时铁路秩序 |
一、统制铁路财政 |
二、抢修铁路工程 |
三、提高运输效率 |
第二节 开辟国际援华铁路线 |
一、湘桂铁路 |
二、滇缅铁路 |
第三节 兴修后方铁路线 |
一、黔桂铁路 |
二、川滇铁路 |
三、西北铁路 |
第四章 张嘉璈铁路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
第一节 铁路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
一、将铁路思想融入实践措施 |
二、以实践措施修正铁路思想 |
三、思想与实践的偏离体现了近代铁路发展的曲折性 |
第二节 张嘉璈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
一、增强铁路抗战能力 |
二、打破铁路区域发展不平衡性 |
三、铁路思想和实践所受的制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
一、家庭背景 |
二、启蒙教育 |
三、留学经历 |
四、孙中山的引领 |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
一、在美国的斗争 |
二、革命金融家 |
三、东江遇险 |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
一、黎照寰着书的历史背景 |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
二、履职实绩 |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
二、治校理念 |
三、现实的困境 |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
一、行政管理改革 |
二、院系学科改革 |
三、招生教学改革 |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
一、组织抗日斗争 |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
二、主观因素 |
三、客观因素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
一、执掌之江大学 |
二、支持“抗美援朝” |
三、推进公私合营 |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
二、怀念与感悟 |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
三、期待与无奈 |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
三、功勋卓着的治校业绩 |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
结语 |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资料 |
二、报纸资料 |
三、期刊杂志 |
四、着作 |
五、研究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资料来源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西北公路局的创建及其内部结构 |
第一节 西北公路局的创建 |
一、 西北公路局的创建背景 |
二、 西北公路局沿革 |
第二节 西北公路局内部结构考量 |
一、 组织状况 |
二、 人事管理分析 |
第二章 西北公路局与西北公路建设 |
第一节 西北公路的修建 |
一、 西北公路交通网的筑成 |
二、 西北公路局征雇民工政策 |
第二节 西北公路局的养护工程 |
一、 西北公路局历年养路概况 |
二、 征收养路费 |
三、 加强道班建设 |
第三节 建筑公路交通附属设备 |
一、 车站 |
二、 修车厂及配件制造厂 |
三、 车库、油库、招待所、救济站、诊疗所等设备 |
第三章 西北公路局与公路运输管理 |
第一节 车务管理 |
一、 运输工具 |
二、 行车管理 |
三、 车辆调度 |
四、 汽车驾驶人员管理 |
第二节 营运管理 |
一、 西北公路局运输业务 |
二、 扩展营业里程 |
三、 厘订与调整营运运价 |
四、 营运收入情况 |
第三节 交通监理 |
一、 登记检验核发牌照 |
二、 管理胎轮车 |
第四节 机料管理 |
一、 机务管理 |
二、 材料管理 |
三、 汽车技术管理 |
第五节 电讯管理 |
一、 设立总台、分台 |
二、 加强电讯管理 |
第四章 西北公路局交通管理特点 |
第一节 制定规章制度,统一交通管理 |
第二节 军事需要优先,保障抗战需要 |
第三节 提倡节约原则,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一、 节约油料、材料 |
二、 减少驾驶空车 |
第四节 实行分区管理和办理省际联运 |
一、 实行分区管理 |
二、 办理省际联运 |
第五节 发展交通教育,提高员工素养 |
一、 学校教育 |
二、 在职教育 |
第五章 西北公路局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
第一节 西北公路局的管理成效 |
一、 充分发挥管理效能,加强和完善西北公路运输管理体制 |
二、 西北公路局的领导和员工秉承“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信念 |
第二节 西北公路局发展西北公路交通运输的作用 |
一、 积极支援抗战 |
二、 促进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三节 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
(一) 起步拓荒阶段 (1978~1990) |
(二) 初步拓展时期 (1990~1999) |
(三) 综合创新阶段 (2000~2012) |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一)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来源及传播 |
(二) 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
(三) 关于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经济思想 |
(四)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 |
三、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研究 |
(一) 关于西方经济思想在华传播 |
(二) 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 |
(三) 关于国民党重要人物的经济思想 |
四、中国现代经济思潮研究 |
(一) 关于统制经济思想 |
(二) 关于工业化思想 |
五、几点展望 |
(7)论宋子文金融改革的思想与实践(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宋子文其人 |
1.2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3 学术史回顾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二章 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形成渊源 |
2.1 国外求学经历为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奠定基础 |
2.2 罗斯福新政促进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新发展 |
2.3 本国复杂多变的形势促使金融改革思想最终确立 |
第三章 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的内容 |
3.1 金融统制思想 |
3.1.1 实行金融统制的原因 |
3.1.2 宋子文金融统制思想主要内容 |
3.2 金融机构改革思想 |
3.2.1 金融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
3.2.2 建立中央银行的构想 |
3.2.3 “全能”中央银行构想的提出 |
3.2.4 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3.2.5 构建政府银行系统 |
3.3 货币改革思想 |
3.3.1 整理与改革币制的重要性 |
3.3.2 基于现实,“三大行”共享货币集中权 |
3.3.3 减少阻力,废两改元地区试点 |
第四章 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的实践 |
4.1 金融统制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
4.1.1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金融统制 |
4.1.2 设立经济委员会实行统制经济 |
4.2 重视发展国家资本,逐步构建金融垄断体制 |
4.2.1 筹设中央银行 |
4.2.2 构建“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制 |
4.3 分步实施货币改革 |
4.3.1 集中货币发行权 |
4.3.2 探讨货币本位制 |
4.3.3 制定实施废两用元案 |
4.3.4 极力推行法币政策 |
第五章 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的评述 |
5.1 金融改革初见成效 |
5.2 宋子文金融改革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张嘉璈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嘉璈的银行思想 |
二、张嘉璈的公债思想与利用外资 |
三、张嘉璈与铁路建设 |
四、张嘉璈去职后海外学术活动 |
五、结语 |
(9)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与思路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及民族观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的社会与政治形势 |
一、晚清以来中国边疆政治环境的转变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的社会与政治形势 |
第二节 “新观念”的演进: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及民族观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主权观念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 |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观 |
四、近代社会转型视野下的边疆观及民族观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治边理念及边政机构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治边理念 |
一、三民主义的治边原则 |
二、宣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 |
三、促进边疆地区发展 |
四、小结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边政机构 |
一、蒙藏委员会的行政组织及职能 |
二、中央或地方其他边政管理机构 |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管理机构评述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边疆的策略及其实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边疆的政治策略及其实践 |
一、通过立法保障行使对边疆地区的主权 |
二、对边疆地方实力派的利用与限制 |
三、怀柔与分化:笼络边疆上层政治势力 |
四、制衡与牵制:边疆行政区域的新规划 |
五、加强边疆地区民族与宗教事务的管理 |
六、保持对边疆地区的军事威慑 |
七、小结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边疆地区的经济政策 |
一、边疆交通的规划及实践 |
二、边疆农业发展规划 |
三、边疆实业发展规划 |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经济政策简评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方针及其行政机构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蒙藏教育规划与实践 |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初等教育规划及实践 |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中等教育规划及实践 |
五、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之总结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得失 |
一、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作用 |
二、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局限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一、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特点 |
二、影响南京国民政府边政的因素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设立的背景 |
第一节 近代世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推广 |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与类型 |
三、中央银行的职责和原则 |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中央银行思想演变 |
一、清末时期建立中央银行思想的产生 |
二、北洋时期建设中央银行思想的发展 |
第三节 1927年前中国中央银行变迁 |
一、外国在华银行:隐性中央银行 |
二、晚清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与大清银行 |
三、北洋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 |
第四节 1927年前的中国金融市场 |
一、货币制度紊乱 |
二、银行制度不健全 |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建立 |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中央银行的认识与早期实践 |
一、孙中山的金融思想 |
二、广州中央银行 |
三、汉口中央银行 |
第二节 重建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
一、维持政府财政的需要 |
二、维护金融主权的需要 |
三、调剂战时金融的需要 |
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筹备与成立 |
一、周佩箴、王文伯筹备时期 |
二、宋子文、陈行筹备时期 |
三、中央银行的正式成立 |
四、中央银行的制度分析 |
第四节 树立信誉的初步措施 |
一、处理广州、汉口中央银行 |
二、改组中国、交通两行 |
三、收回小洋券、整理汉钞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及总分支机构变迁 |
第一节 中枢机构与变迁 |
一、理事会 |
二、监事会 |
三、总裁与副总裁 |
四、职能部门 |
第二节 总分支机构与变迁 |
一、总行位置与变迁 |
二、分支机构与演变 |
三、分支机构设立原则与特点 |
四、海外代理处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币改革前中央银行的业务与职能发展 |
第一节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与服务财政 |
一、中央银行与代理国库 |
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 |
三、中央银行与经理外债 |
四、中央银行与外汇黄金管理 |
第二节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统一币制 |
一、发行国币与废两改元 |
二、发行银元兑换券 |
三、发行辅币与辅币改革 |
四、发行辅币券 |
五、发行关金券 |
第三节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调剂金融 |
一、中央银行与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
二、中央银行与再贴现制度 |
三、中央银行与公开市场操作 |
四、中央银行与票据清算 |
五、中央银行与银钱业联合准备组织 |
六、中央银行与救济金融危机 |
第四节 中央银行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
一、中央银行普通业务的内容 |
二、中央银行经营普通业务的原因 |
三、中央银行的盈利分析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银行与法币改革 |
第一节 1935年"大三行"和"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
一、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的增资改组 |
二、中央银行与"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法币政策的实施 |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各国币制改革 |
二、白银风潮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
三、法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三节 中央储备银行的改组计划与夭折 |
一、设立中央准备银行计划的酝酿 |
二、《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内容 |
三、《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实施与夭折 |
本章小结 余论 |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央银行的转轨 |
二、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
三、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系 |
四、时人对中央银行的看法 |
五、抗战前中央银行发展总评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金融理念与文化交流——张嘉璈与宋子文金融思想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D]. 梁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D]. 武慧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 [3]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D]. 潘蓓蓓. 苏州大学, 2020(03)
- [4]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D]. 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5]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年)[D]. 李佳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6]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J]. 苏舟.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8)
- [7]论宋子文金融改革的思想与实践(1927-1937)[D]. 吕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2)
- [8]张嘉璈研究述评[J]. 刘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9]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D]. 段金生. 云南大学, 2010(01)
- [10]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D]. 石涛. 复旦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