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付磊,陈杰[1](2021)在《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政府管理职能的角度对部门会计制度形成和废除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我国分部门制定会计制度的做法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其经济管理职能对企业实施直接管理,拥有所属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权,这是形成部门会计制度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废除部门会计制度、形成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和可能性。对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发展变化过程的梳理分析及从中得到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对会计发展与改革的理性认识。
戈书杰[2](2020)在《媒体报道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采掘行业数据》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增加,其污染源头主要是那些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废弃物的企业。当前我国的信息披露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水平较低,在信息的不对称下,企业外部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现状,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与此同时,媒体行业蓬勃发展,上市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媒体的舆论报道,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关注到了媒体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所以,媒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上市公司想要造假信息的成本也会变得很高,有利于缓解信息的不对称特性;其次媒体特有的“灵敏嗅觉”也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相应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经营者自律和公司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论述。理论研究包括文献综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先是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媒体报道和采掘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媒体报道、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媒体报道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采掘行业上市公司2016-2018年的的数据作为样本,以媒体报道为视角,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支撑,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采掘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媒体报道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性质的媒体报道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证明媒体报道、媒体的负面及中性报道与采掘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媒体的正面报道与采掘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采掘行业的实际情况,从监管环境、声誉机制、品牌建设三方面对提高采掘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出建议。
毛家义[3](2020)在《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石油会计制度为加强石油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和促进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探索与建立、在社会大变革中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健全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国际接轨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石油会计制度既具有与当时历史背景相适应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我国石油会计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石油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会对石油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是确保石油会计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石油会计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杨丽娜[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行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行业会计制度身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并且展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在向着国际化迈进,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
莫蓝娜[5](2019)在《上市公司会计盈余预测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会计盈余都是财务报表中十分重要的数据,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分析决策时都会参考这一重要指标。会计盈余信息能够传递有关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诸多信号,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一直广受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会计学领域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层出叠见,不仅研究企业层面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会计盈余而对其经营管理决策产生的影响,也开始探索汇总的企业会计盈余信息能对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的帮助。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不断发展铸就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运行作为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明,企业与宏观经济具有联动效应,企业的盈余与宏观经济也具有相关性。企业的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不仅体现在它能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价值的信息,还体现在它对其余信息的预测价值上。会计盈余是否具有宏观预测价值,影响会计盈余与未来经济增长两者间相关性的因素有哪些,都是值得思考分析的话题。于是,本文采用将规范研究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验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汇总会计盈余与未来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探索影响这一关系的因素。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汇总的会计盈余与未来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显着正相关,具有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能力,而这种预测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至未来第四个季度时虽然仍具有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模型的解释度已大幅度降低。随后的研究发现,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更强、对未来宏观经济的敏感性更高,则这些企业的汇总的会计盈余将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经济增长;反之,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弱、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则汇总的会计盈余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能力也会更弱。并且,会计稳健性也会对汇总的会计盈余的宏观预测能力产生影响,这是由于在稳健性原则下,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预期的企业的收益和损失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损失会及时进行计量和确认,但收益一般不会进行确认,而此时他们对已获取的有关未来经济形势的大量私有信息和其具有的相应的职业判断都会一定程度地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数据中,进而对会计盈余与未来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产生影响。此外,会计信息质量不同,信息含量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具有更高现金保障程度的总体盈余更具有可靠性,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经济的增长;从通过制度能起到规范信息质量的角度而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也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会计盈余的宏观预测能力。
张雪微[6](2019)在《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比亚迪为例》文中指出财政部于2017年5月修订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政府补助是我国政府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兴技术产业,收到的政府补助种类多、金额大,会首先受到政府补助准则修订的影响。政府补助会从两方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一方面是政府补助的种类和资金量,另一方面是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式。本文从会计处理方式的角度,研究新CAS16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新CAS16实施后的财务效果做出预期,对推动新CAS16的实行和完善以及从会计角度出发的政府给补行为指导具有一定意义。本文立足于政府补助和会计准则变更,通过总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演进背景和历程,研究政府补助现状和效应,进而探究CAS16修订的原因及变化。新准则最大的变化在于:一新增“其他收益”科目,在“营业利润”之上列报;二新增与资产相关的“净额法”可供选择;三明确了准则适用的范围,规范了综合型政府补助、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处理。新CAS16是对旧CAS16的完善,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结合政府补助的正负效应,在行业分析中通过对汽车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按照旧准则、新准则总额法、新准则净额法三种政府补助核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得分排名得出结论:新CAS16会降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汽车制造业的相对财务绩效,更多地反映了政府补助的负效应。进一步进行比亚迪财务能力比较分析,发现新CAS16对比亚迪的财务绩效有提升作用,更多地反映了政府补助的正效应。本文的创新在于:一通过探究我国会计核算体系演进历程,把握修订CAS16的原因;二提出政府补助正负效应帮助分析实施新CAS16对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三以因子得分排名变化作为依据说明新CAS16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龙舟[7](2017)在《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保险公司在这场变革当中焕然一新:不断革新的保险产品,不断更新的经济事项,不断修改的规章制度等。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产物,保险会计核算却相对滞后,要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接轨,保险会计亟需变革。保险行业的会计制度的标准、要求以及目标都高于一般行业,因此与一般行业的会计制度核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得保险行业能够在相对科学的核算方法当中稳健发展,会计制度就亟待规范以及健全,为整个行业的科学核算以及高效运作管理提供非常稳固的基础。本文从会计原理作为起点,通过剖析保险行业会计及其自身特点,对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财务工作进行分析。从保险会计与会计准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着手,主要分析两大问题:保费收入确认和保险会计的准备金计提展开阐述与解析。对于保费收入方面,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几种新型寿险进行分析,判断收入是否分拆以及分拆的方法折标;对于保险准备金方面,结合目前准则当中规定的计量标准与要求,对重复计量的保险准备金以及新型寿险的准备金计提方法提出更加科学的计提模式,并结合新型保险的各自特点进行理论完善。根据提出对两大主要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建议,结合RM人寿保险公司的案例,分别将保费收入问题以及准备金计提的问题通过案例反映到了具体的财务数据上,为得到解决目前保险会计相关问题提供有力论证。收入方面数据锐减,准备金方面存在重复计提以及新型保险未计提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得到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提供佐证。我国目前保险行业的国情,发展道路依旧艰巨,保险行业需要转型。本文提出近几年需要解决监管、人才培养、管理建设等问题,以及尽快对保险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保险法、保监会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评估体系的长远目标接轨,对保险行业会计乃至整个保险金融业进行展望。
赵欣[8](2016)在《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文中研究指明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查特菲尔德,1989)。立足于会计制度长期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影响的会计研究,是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对会计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可以通过对产权及收益分配的计算及确认的具体化,会计核算的规范,对企业、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间经济利益分配进行规范和认定,甚至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责任货币化,影响各方利益。会计制度变迁与社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有关,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同时,作为经济制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与经济制度有天然的共性和依存性,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解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解释会计制度变迁原因与后果的有效方法和角度。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理论背景。尽管长期以来会计制度研究者对中国会计制度的研究多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会计制度发展高级阶段的会计准则时期,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性的选择和发展都是螺旋式的反复与上升,而非一蹴而就。中国的现代会计制度发端并开始发展于1912年建立的北洋政府时期,某些会计制度模式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绵延至今。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中国现代会计制度的初始阶段开始,从制度变迁的诱因和表现进行发展特征的归结研究和分析。这是本文研究时间段选择的考量。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回顾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基础上,对中国会计制度的总体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对一些中国会计制度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本文的写作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论述;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后果理论及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产权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阶段。分民国时期(初期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行业统一会计制度)、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过渡会计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准则时期)四个阶段进行阐述;第四章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总结一百年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以史例分析内部诱致性因素、国际性因素、资本市场及产权多样性因素等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分析,分为微观后果、宏观后果,及微观与宏观相互影响推动三个部分,并以弃置费用、无形资产、股份支付、公允价值处置方法的具体影响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中国百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总结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两个部分。会计制度的变迁特征包括:首先,从规范内容来看,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预算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并重。其次,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政府强制外壳下的诱致性变迁。第三,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表现出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第四,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并不相同。第五,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骤变性的跳跃发展特征。第六,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由于产权形式的多样而具有长期多轨并行的特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强国目标下的推动、及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部推动力。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兼具微观性和宏观性。本文关于经济后果方面的结论包括:以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弃置费用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处理、公允价值使用等具体相关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证据,以相关例证分析了会计制度具有微观、宏观经济后果,且两种后果能够互相影响的结论。当然,不可否认,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并非只有良性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既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制度执行人的主观愿望及制度本身客观缺陷所共同决定的。而这些问题和缺陷,也正是推进会计制度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该有前瞻性规划,避免暂时性救火式制度建设。第二,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范围的企业会计制度协作。第三,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中应该鼓励企业界的参与,以使所制定出的制度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可执行和操作性,更具代表性。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首先,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涵盖北洋政府及民国政府时期及新中国完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的历史阶段,能够完整展现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产生、发展的总轮廓。其次,是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微观和宏观的多角度分析。第三,在对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历史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模式提出建议。
王宁[9](2013)在《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文中认为会计稳健性作为最古老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新准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和金融危机爆发后,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会计稳健性的大讨论。当前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方面,对会计稳健性分行业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新准则的引入对会计稳健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准则的改变直接影响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企业中的适用性。因此,本文选择高科技行业作为新的研究视角,对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的强弱与非高科技行业的稳健性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新旧准则的变更对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会计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发展历程,高科技行业的特点及存在较高会计稳健性的原因,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选取2004--2011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高科技行业为样本,以非高科技行业为参照物,采用Ball的应计--现金流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是否具有稳健性以及新准则实施后对我国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高科技行业稳健性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稳健性;(2)2006年新准则的引入,使我国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下降,即新准则的引入使我国高科技行业的会计稳健性显着程度明显下降,但是整体行业仍具有稳健性。
郭玉[10](2012)在《近代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会计的变革是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近代我国的会计制度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革中,为了使国内企业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参与国际竞争,2006年2月15号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本文先是阐述了经济形态与会计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讲解了近代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最后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二、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门会计制度的形成 |
1. 新中国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 |
2. 最初的部门会计制度。 |
3. 部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 |
1. 推行行业性统一会计制度。 |
2. 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 |
三、历史的结论与启示 |
1. 统一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 |
2. 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必备前提和基本条件。 |
(2)媒体报道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采掘行业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基础 |
2.1 会计信息披露 |
2.1.1 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
2.1.2 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
2.1.3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概念界定 |
2.1.4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测定 |
2.2 媒体报道 |
2.2.1 媒体报道的概念 |
2.2.2 媒体报道的发展与评价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
2.3.2 信息不对称模型 |
2.3.3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披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掘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1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总体分析 |
3.2 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3.2.1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
3.2.2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
3.3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股权结构 |
3.3.2 董事会规模 |
3.3.3 公司规模 |
3.3.4 盈利能力 |
3.3.5 负债能力 |
3.4 媒体报道的总体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采掘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
6.1 监管环境 |
6.2 声誉机制 |
6.3 品牌建设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石油会计制度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探索与建立 |
1.1 探索搭建石油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
1.2 创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
1.3 建立财务决算报告的定期编制报送机制 |
1.4 形成与苏化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模式 |
1.5 制定石油行业会计核算办法 |
2 石油会计制度在社会大变革中的曲折发展 |
2.1 石油会计制度的“大跃进”时期 |
2.2 石油会计制度在整顿中恢复时期 |
2.3 石油会计制度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
2.4 石油会计制度的恢复健全时期 |
3 石油会计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的健全与完善 |
3.1 建立与油气包干政策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
3.2 建立对外合作会计制度 |
3.3 建立反映利改税成果的会计制度 |
3.4 建立新增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
3.5 建立适应承包经营需要的会计制度 |
3.6 严格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体系 |
3.7 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
4 石油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国际接轨 |
4.1 全面实施“两则”“两制” |
4.2 做好新增业务会计核算 |
4.3 全面推行会计核算电算化信息化 |
4.4 建立健全重组后的石油会计制度 |
4.5 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 |
5 结语 |
(4)改革开放40年来行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行业会计的变革历程 |
1.1 恢复重建与多元化发展阶段 |
1.1.1 改革开放初期行业会计制度的逐渐恢复和重新建设 |
1.1.2 企业会计制度逐步显示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
1.2 深化改革的过渡阶段 |
1.3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阶段 |
2. 我国行业会计制度迈向的国际化进程 |
2.1 引入、借鉴与学习阶段 |
2.2 会计制度统一化、标准化阶段 |
(5)上市公司会计盈余预测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会计盈余有用性 |
2.1.1 决策有用观 |
2.1.2 会计盈余信息含量 |
2.2 GDP核算理论 |
2.2.1 生产法 |
2.2.2 收入法 |
2.2.3 支出法 |
2.3 研究假设 |
2.3.1 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 |
2.3.2 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行业差异 |
2.3.3 会计稳健性对相关性的影响 |
2.3.4 盈余质量对相关性的影响 |
3 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1.1 样本选择 |
3.1.2 数据来源 |
3.2 变量的选择 |
3.2.1 会计盈余 |
3.2.2 经济增长 |
3.2.3 会计稳健性 |
3.2.4 盈余信息质量 |
3.3 模型构建 |
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数据的描述及相关系数分析 |
4.1.1 描述性统计 |
4.1.2 相关系数分析 |
4.2 相关性检验 |
4.2.1 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
4.2.2 检验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行业差异 |
4.2.3 检验会计稳健性对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影响 |
4.2.4 检验盈余质量对会计盈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影响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
4.3.2 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4.3.3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比亚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政府补助 |
2.1.2 企业财务绩效 |
2.1.3 新能源汽车 |
2.2 文献综述 |
2.2.1 政府补助会计反映 |
2.2.2 国内外政府补助准则比较 |
2.2.3 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
2.2.4 政府补助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3.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修订 |
3.1 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演进 |
3.1.1 演进历程 |
3.1.2 演进动因 |
3.1.3 实施效果 |
3.2 政府补助会计核算体系的演进 |
3.3 CAS16 修订原因 |
3.4 新旧CAS16 比较 |
3.4.1 总则的比较 |
3.4.2 确认的比较 |
3.4.3 计量的比较 |
3.4.4 会计列报的比较 |
3.5 实施新CAS16 的效果预期 |
4.政府补助现状及效应 |
4.1 政府为企业提供补助的原因 |
4.1.1 政府给予企业补助的理论依据 |
4.1.2 政府提供企业补助的必要性 |
4.1.3 政府对企业补助的动机 |
4.2 我国政府补助现状 |
4.2.1 补助金额大、补助企业多 |
4.2.2 扶持力度差异较大 |
4.2.3 政府补助具有持续性 |
4.2.4 粉饰利润 |
4.2.5 覆盖行业广、制造业收补多 |
4.3 政府补助效应 |
4.3.1 理论依据 |
4.3.2 正效应 |
4.3.3 负效应 |
5.新能源车企政府补助 |
5.1 新能源车企受政府补贴的原因 |
5.2 新能源车企政府补助政策 |
5.3 新能源车企政府补助现状 |
5.3.1 政府补贴新能源车企的方式 |
5.3.2 新能源车企收补概况 |
5.4 新能源车企政府补助效应 |
6.实证设计与分析 |
6.1 实证方法与样本的选择 |
6.1.1 实证方法(因子分析法)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3 数据处理 |
6.2 分析思路 |
6.3 实证分析过程 |
6.3.1 变量说明 |
6.3.2 实证步骤 |
6.3.3 实证分析 |
6.3.4 因子得分排名分析 |
7.比亚迪在新旧CAS16 下的财务绩效比较分析 |
7.1 比亚迪概况 |
7.1.1 比亚迪简介 |
7.1.2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
7.2 比亚迪接受政府补贴情况 |
7.2.1 比亚迪获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
7.2.2 比亚迪政府补助规模 |
7.3 财务绩效比较 |
7.3.1 盈利能力比较 |
7.3.2 营运能力比较 |
7.3.3 偿债能力比较 |
7.3.4 发展能力比较 |
7.3.5 综合财务能力比较 |
8.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8.1 研究结论 |
8.1.1 政府补助新能源车企具有必要性 |
8.1.2 政府补助具有双重效应 |
8.1.3 政府补助新准则是旧准则的完善 |
8.1.4 政府补助新准则仍然存在问题 |
8.1.5 政府补助新准则对新能源车企财务绩效有影响 |
8.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章 保费收入的会计核算问题 |
3.1 保险相关理论 |
3.1.1 保险合同 |
3.1.2 保险会计 |
3.2 国际主流保费收入核算概况 |
3.3 我国当前保费收入确认情况 |
3.3.1 保费口径 |
3.3.2 基于不同角度对保费收入进行核算 |
3.4 保费收入分拆的利弊 |
3.4.1 保费收入核算分拆的好处 |
3.4.2 保费收入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
3.5 对保费收入分拆账务处理的总结 |
3.5.1 “应收保费”问题的解决 |
3.5.2 规定分拆分红险会计处理 |
3.6 保费分拆实务示例 |
第4章 计提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问题 |
4.1 准备金计提的主要理论——风险调整 |
4.2 国际主流保险合同准备金核算概况 |
4.3 保险准备金科目确认分析 |
4.3.1 放在不同科目下的保险准备金 |
4.3.2 不同情况下保险准备金科目设置依据及利弊 |
4.4 准备金计提的计量分析 |
4.5 对保险行业准备金计量的总结 |
第5章 RM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准备金计提案例分析 |
5.1 公司概况 |
5.2 关于保费收入确认分析 |
5.2.1 RM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分拆问题分析 |
5.2.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5.3 关于保险准备金计提分析 |
5.3.1 RM人寿保险准备金计提问题分析 |
5.3.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第6章 完善保险会计的建议与展望 |
6.1 保险行业会计相关问题总结 |
6.2 保险会计未来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8)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制度变迁 |
2.1.1 制度变迁理论流派 |
2.1.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
2.1.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 |
2.2 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
2.2.1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一般理论 |
2.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 |
2.3 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 |
2.4 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 |
3.1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初期发展 |
3.1.1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现代会计制度奠基 |
3.1.2 民国时期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
3.1.3 解放区会计制度建设 |
3.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 |
3.2.1 对苏联会计制度的借鉴与改良(1949-1957) |
3.2.2 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否定与恢复(1958-1977) |
3.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过渡会计制度(1978-1992) |
3.3.1 会计制度的组织恢复预备工作(1978-1984) |
3.3.2 企业会计制度的组织探索性建设恢复工作(1985-1992) |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会计准则(1993-今) |
3.4.1 “两则两制”的会计准则探索阶段(1993-1997) |
3.4.2 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同步颁行阶段(1998-2005) |
3.4.3 国际趋同阶段(2006-今)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
4.1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特征总体描述 |
4.2 内部诱致性因素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与例证 |
4.2.1 中央政府财政管理需要下的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
4.2.2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
4.3 国际性因素对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
4.3.1 日本会计制度对中国会计制度渗透性影响的例证 |
4.3.2 对美国会计制度主动学习的例证 |
4.3.3 计划经济初期对前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复制与修正的例证 |
4.3.4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对会计制度推动的例证 |
4.3.5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
4.4 产权多样化导致的多轨制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
4.4.1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局部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
4.4.2 改革开放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发展对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影响的例证 |
4.5 小结 |
第5章 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的例证分析 |
5.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
5.1.1 统一会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发展演化的例证 |
5.1.2 特别会计制度设计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例证 |
5.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微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
5.2.1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的例证 |
5.2.2 企业会计制度技术创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例证 |
5.2.3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例证 |
5.3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后果与微观后果的相互作用的例证分析 |
5.3.1 国际化战略下企业与国家相互影响的例证 |
5.3.2 企业会计决策与国家战略导向相互影响的例证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对策与局限 |
6.1 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9)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和写作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1.2.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
2.1 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 |
2.2 会计稳健性的时序变化 |
2.3 会计稳健性的地区差异 |
2.4 会计稳健性的公司间差异 |
2.5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
2.6 会计稳健性的衡量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会计稳健性的相关分析 |
3.1 会计稳健性 |
3.1.1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
3.1.2 会计稳健性的分类 |
3.1.3 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
3.2 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发展历程 |
3.2.1 无会计稳健性阶段(1949--1978 年) |
3.2.2 逐步引入会计稳健性(1978--1991 年) |
3.2.3 进一步确认深化阶段(1999--2006 年) |
3.2.4 适度弱化阶段(2007--至今)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科技行业相关概述 |
4.1 高科技行业的界定 |
4.2 高科技行业的特征 |
4.3 高科技行业具有较高稳健性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假设及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和模型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5.1.3 样本选择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回归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政策建议 |
6.2 研究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 |
6.2.1 研究局限 |
6.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近代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形态与会计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的变革与发展 |
(一) 1949年10月1日—1993年6月30日 |
(二) 1993年7月1日—2000年12月31日 |
(三) 2001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
(四) 2007年1月1日—现在 |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
(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在观念上的差异 |
(二)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在框架上的差异 |
(三)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在要素上的差异 |
(四)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在计量上的差异 |
(五)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在体系上的差异 |
四、总结 |
四、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J]. 付磊,陈杰. 财会月刊, 2021(16)
- [2]媒体报道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采掘行业数据[D]. 戈书杰.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J]. 毛家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改革开放40年来行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 杨丽娜. 财富时代, 2019(07)
- [5]上市公司会计盈余预测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 莫蓝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比亚迪为例[D]. 张雪微.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龙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D]. 赵欣.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8)
- [9]高科技行业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D]. 王宁.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10]近代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J]. 郭玉. 中国外资,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