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鱼的养殖与欣赏(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双双[1](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于菁竹[2](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熊晴[3](2020)在《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国家教育目标负有责任,更表达着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承诺。作为承载劳动教育使命责任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面临在学校中地位缺失、实施不力的困境,还潜存着由缺位所导致的败坏学生精神品质与削弱学生劳动能力等隐患问题。当前,构建整全而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必须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就必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天然脉络联系的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案例法,旨在探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的题中之义、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向,即描摹其具身样态,审视其离身困境,以及探索其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已然昭示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想图景是具身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具身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主张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身体力行的劳动直接经验;课程实施要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过程;课程评价应关注劳动的行为表现。然而,反观现实的学校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似乎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局:工具理性宰制劳动目标,劳动功利结果僭越了学生生命成长;劳动内容流于表层,片面强调劳动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劳动实践过程受到制度化教学时间的挟制与封闭教学空间的规限;课程评价形胜于质,往往为评价而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正在遭至离身的诘难,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因而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纵深发展,评价机制的缺失又阻滞了自身评价的有效进行;就外因而言,文化观念的偏差消解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师资力量的薄弱又规限了其多样态发展的可能性。有鉴于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由离身走向具身要立足于思想观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配置与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而言,第一,要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要从制度层面出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文件,从文化层面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从教学层面将劳动育人观念渗透教学活动中。第二,要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在知识内在结构的意义上,要分别实现在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三个层面内容整合。在经验活动的意义上,要以专题的形式,整合劳动教育内部不同劳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的形式,与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的形式,与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第三,要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推进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以及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共生。第四,要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身心整全发展的共同愿景;其次,建立灵活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最后,搭建教师多渠道合作平台。第五,要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既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兼顾自评与他评,更要强调以评促改,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完善具身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化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五育融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描绘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揭示了其时下的离身困境,进而探索了其由离身这一实然境遇走向具身这一应然之态的实践路径,以期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身心的整全发展。
李晓珏[4](2019)在《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文中研究指明甲马是主要运用于祭祀活动中的,与民间信仰、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使用雕版印刷而成的神只纸。从制作过程来说,甲马是将各类神只、鬼怪雕刻于木板上,再用各色棉纸印刷而成的一种民间美术作品。从使用过程来说,甲马是用于祈福、禳灾等各种祭祀仪式中,或焚烧、或张贴供奉,以表征该神只,进而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的手工雕版印刷品。从其属性来说,甲马是人神之间相通的重要媒介,是神人感应的精神载体。关于甲马出现的具体时间,尚且没有文献可以佐证,但从相关行业发展的旁证来看,至迟到元代,在大理白族地区就可能已经有白族人自己雕刻印刷的甲马存在。延至现代,甲马仍然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村落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特定的传承环境和传承体系,是一种活形态的艺术品。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者、传承人及其传承环境,以及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甲马本体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解析甲马与白族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征及其在村落生活中的存在形态和文化价值。文章立论的支撑材料来自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论述过程则以文化解析为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图像分析。首先,文章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并用不同地区的实证资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甲马的神只系统做了明确分类,从而进一步分析出甲马这一文化事象所具有的文化结构层次。其次,文章致力于展现大理白族甲马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第三,文章将研究的焦点从甲马所指称的神灵的具体形象中转移到在对实际运用中的甲马的本体,以及图像与神灵之间指称关系的实现途径。研究的重点并非存在于民间信仰体系中的神只本身,而是甲马图像意义的凝固、传递和解析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第四,文章通过分析使用甲马的各种仪式过程(包括现存的和文献记载的),尝试发掘甲马在这些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能。同时,文章中亦调查了使用甲马的人群结构、使用甲马时的文化语境、甲马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不同传承情况以及甲马在不同人群中的普及情况等问题。第五,文章从艺术的表现和再现能力出发,把甲马图像视为一种文本,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图像系统中存在的意义指向问题从而达到分析甲马图像表达的语义、甲马表达语义的途径并衡量其最终表达的效果的目的。第六,文章以“文化叠压层”理论为基础,对几类典型的甲马题材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分析,从中还原出了叠加在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信仰中的种种文化层积。文章在第一章中为甲马做了定义,同时介绍了甲马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目前的传承状况。第二章则从艺术的角度,首先还原了甲马的制作工艺,继而分析了甲马的构成要素和图像构造方式,甲马的艺术特色及其审美价值。第三章主要通过甲马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文学等方面与人们的民俗生活产生的交集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与甲马有关的禁忌和规约来分析甲马与民俗生活的关系。本文的第四章则通过甲马的神只系统以及甲马在各类民间祭祀仪式中的使用过程来解释甲马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引用了来自艺术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甲马的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甲马图像的语义结构层次、语义表达方式和情感观念类型。文章的第六章是例证式的分析,主要选取甲马中的女性形象、水神形象、木神形象和动物形象运用文化叠压层理论来综合分析甲马图像的文化内涵。
巴兰华[5](2018)在《生路(一)》文中研究表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题记上部第一章一隔着封闭的玻璃,轿车的鸣笛传到警卫室,闷闷地似放了一个哑屁。老张吓了一跳,心里骂道:什么来头?……没见我跟你老娘聊天嘛!老张沮丧地把破手机往桌上一扔,中止与在家看孩子的老伴的聊天。他抬起头来,看清了,来了三辆小轿车,打头的是一辆奔驰,但不是本厂的。老板的车子是黑色的,这辆却是白色,而且车牌打头的是B,外市的。
黄锐[6](2018)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中动物知识的研究 ——以《体验与探究·幼儿学习活动资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在现有的众多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中,无论在主题还是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各种动物,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泛动物化现象十分普遍。那么,这些频繁出现的动物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何种作用?它的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对幼儿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内容又凸显了哪些我们仍需要思考的问题呢?为此,本研究选取湖南省现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体验与探究·幼儿学习活动资源》(实验版)为例,在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后,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此套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研究在文章的第二章分析了此套教育活动资源中动物出现的频率及作用,发现动物出现的活动占总活动的比重较大,而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动物出现的次数比生活活动中出现的更多,并且动物在不同年龄班和不同领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次,在第三章本研究对有关动物知识和获得途径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在此套教育活动资源中频频出现的动物“告诉”了幼儿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两方面的内容,而幼儿通过主动探究、游戏以及隐蔽传递三种不同途径获得了这些知识。最后,本研究分析了此套教育活动资源中动物及其知识的特点与存在问题。发现此套教育活动资源具有种类数量多且作用突出、直观形象且深受幼儿喜爱以及多感官多途径地传达相关知识的三大特点;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发现,虽然此套教育活动资源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动物,但只是大量地重复零散经验,幼儿对动物知识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其次,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物形象容易让幼儿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其建立相关核心概念。所以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教师重视不同主题下动物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成为连贯的系统;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发现,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并尽量避免将自己对某些动物的建构意义暗示给幼儿,并确保知识的正确性。本研究以期能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本套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并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郑佳佳[7](2018)在《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哈尼梯田因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地景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景观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程。景观不断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认识景观、呈现景观的困难。面对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现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哈尼梯田景观,协助游客建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审美、释读与尊重就成为了实现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进一步行动或进一步理解其代表的事物意义的物象即是标识。标识以静态及动态的形式存在。文字书写可以是标识,人们的一些行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场域中也可能转换为文化的标识。景观标识是景观呈现的浓缩,同时也可以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与欣赏景观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景观标识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没有此类符号,深刻而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就难以为大众游客所理解。因而,景观标识的设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书写行为,对当地社会文化景观等进行言说的目的在于让潜在的读者即游客能够通过对这些言说的理解去认识当地的文化。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可分为提供介绍性信息的公共标识、提供专门化信息的旅游标识、作为程式化表现的文化展演以及得到片段式呈现的日常生活四类。当前的景观标识系统中,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文化展演对文化神圣性的消解以及日常生活的被误读是景观标识存在的四类主要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标识、旅游标识等文字标识高比率地出现表述错误,这使得肩负着指示和引导游客进行文化理解、文化释读功能的景观标识难以实现其预设目的。标识信息传递出现错误并不会因为其普遍常见而成为人们必须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问题。这类被人们视为“常识”的现象必须得到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景观标识是纽结着地方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行动与表征的符号系统。准确建立景观标识对于标识设立者、游客及村民三种人群的意义重大。然而,标识设立中存在认知误区,设立标识的目的模糊,文本缺乏整合,规训阐释随意,文化信息的加工实践中出现大量纰缪。游客在场却在景观标识中缺位,放弃了对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将促使视觉陷阱制造更多的理解困难,互动中的游客、村民等不同群体尝试实现文化理解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准确的景观标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恰当的显现,使过去服务于内部的信息在对外进行表述时能够通畅传递,也可以使缺乏逻辑的景观解读得以避免。由于反映世界变化的知识及信息存在延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建立景观标识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各式各样的景观标识都起着指述、表现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对于包含了生态多样性、历史悠久性、文化多元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等多重要素的哈尼梯田而言,仅仅依靠某一种景观标识或者说某一个群体单独对梯田景观进行呈现都是难以实现的。事实上,由于卷入到这场全新的文化书写中的标识设立者、游客以及村民的多样性,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节律性,多种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对哈尼梯田景观采取复调式呈现就是必须的。只有当各类景观标识之间建立起互补、对比、照应等多重协作关系,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和帮助游客对梯田文化景观进行理解与释读,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
杜卫东,周新京[8](2014)在《江河水(下)》文中提出第三部:抗命第16章久别重逢非少年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猝然之间,丁薇薇站在了江河面前。这天早晨一上班,江河叫来总会计师章江,让他和沈奕巍联系,尽快拨款改造贮木场水塔。章江笑问,局里的账面上刚有点钱,在手心里还没捂热呢,就要划走?江河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瓦西里的口吻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很尊重章江,这位年过五旬的总会计师办事有板有眼,为人又厚道正派,像邻家大哥,和他谈话,内心每每很放松。章江站起身:"好,我马上去办。你呀,好人呐!"
张露[9](2014)在《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观赏鱼是指具有观赏价值、色彩鲜艳或形状奇特的鱼类,因其经济与文化价值被誉为“水中之花”。饲养观赏鱼既可怡情,又可纾解目前都市生活所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由于观赏鱼产业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在价值评估上观赏鱼堪比猫、狗等宠物市场价值。因此,在国内众多大城市,如上海、福建、广东、北京等地观赏鱼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且许多学者也对各地观赏鱼市场情况做了一些相关调查研究,并为其市场发展提供了实际指导意义。近年来,洛阳市观赏鱼消费量有明显提高,但至今尚未见相关的市场调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以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为背景,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针对洛阳主要观赏鱼销售店和消费者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相关数据,从而对洛阳观赏鱼市场现状进行初步研究,可为洛阳观赏鱼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经营现状调查针对洛阳地区上海市场鱼市、洛阳市花卉市场、安乐镇新村花卉市场、洛阳晶海花卉市场、新安县观赏鱼市场、孟津观赏鱼市场、偃师花卉市场等主要观赏鱼消费密集区,以观赏鱼专卖店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店主基本情况、观赏鱼销售规模、经营时间、观赏鱼销售品种、销售渠道、满意度等进行了相关调查,最终以48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总体指标进行推断。结果发现目前洛阳地区观赏鱼销售店总体规模较小,多为20-50m2的小型个体店铺,销售价格相对便宜的淡水热带鱼和锦鲤、金鱼等小型鱼混卖为主;销售渠道单一,以店内销售为主要经营方式;销售店年销售旺季多在4-6月;绝大多数销售店对目前经营现状表示满意、认为前景良好,且62.5%的店主表示准备扩大观赏鱼店的投资。分析表明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经营前景可观,但是销售店具有总体规模较小、销售品种低端、销售渠道单一等特征,说明目前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消费人群特征调查以实地调研的具体情况为依托,通过对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消费人群的特征问卷调查发现,20-40岁之间的男性消费者为主流消费人群;消费者的月收入与观赏鱼单次消费额呈正相关,且消费者表示其消费额在近三年内呈上升趋势;大部分消费者对观赏鱼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销售店,高达约90%以上的消费者对观赏鱼附加产品的推销并不反感,分析表明洛阳地区观赏鱼消费人群对观赏鱼的消费总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其消费主要依赖于市场,消费形式相对被动。(3)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对策分析针对以上调研结果以及实地调研中发现的观赏鱼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洛阳观赏鱼市场有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结构规划调整为主线,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从经营方式、政府、发展战略共同努力,才能有利促进观赏鱼市场全面特色发展。
王耿[10](2013)在《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观赏鱼以它特有的灵性与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已知的观赏鱼种类估计有1600多种,其中750种为淡水观赏鱼,其余为海水观赏鱼。全球观赏鱼的年贸易额高达80亿美元,并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徐州市观赏鱼养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由过去单一的庭院养殖发展成为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养殖模式经过不断摸索,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有坑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养殖品种包括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三大系列近40个。养殖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养殖面积254万亩,产量3.63亿尾,2011年养殖面积267万亩,产量3.67亿尾,观赏鱼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徐州市特种水产养殖的新兴支柱产业。全文针对金鱼的坑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大型鱼和小型鱼的培育试验,从地点选择、鱼苗放养、饵料投喂、水质调节、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试验,取得了三种方式收获情况的详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水泥池培育小型鱼的成活率为83%,分别比坑塘和网箱养殖高出13%、9%;水泥池培育养大型鱼成活率为80%,分别比坑塘和网箱养殖高出比13%、15%;网箱培育小型鱼每平方米产值为108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59元、79元;网箱培育大型鱼每平方米产值为259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84元、215元;网箱培育小型鱼每平方米利润为92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54元、72元;网箱培育大型鱼每平方米利润为175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74元、149元;从产值和效益比较,网箱养殖模式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式。在上述试验数据基础上,全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因素分析法中的连锁替代方法对网箱养殖与坑塘养殖,网箱养殖与水泥池养殖,坑塘养殖与水泥池养殖中的面积和单位利润的变动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网箱养殖金鱼的优势,也找出了制约金鱼鱼产业发展的几种因素。另外,结合徐州市本地金鱼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下一步金鱼经营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了展望。
二、金鱼的养殖与欣赏(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鱼的养殖与欣赏(一)(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
1.2 泰狮研究进展 |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5.4 结论 |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6.4 结论 |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7.4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
三、蜡染制作工艺 |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
小结 |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
一、保家纹 |
二、马蹄纹 |
三、锅圈纹 |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
小结 |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
小结 |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
小结 |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
小结 |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
小结 |
结论 |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3)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 |
(一)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 |
(二)身体经验的整合与建构 |
(三)由身至心的整全发展 |
(四)身体与环境的有机互动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 |
(一)课程目标: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 |
(二)课程内容:身体力行,立足劳动直接经验 |
(三)课程实施: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 |
(四)课程评价:扬身重行,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
(五)案例举样 |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离身之困 |
(一)工具化目标:工具理性宰制下“有劳无育”或“有育无劳” |
(二)浅层化内容:忽视劳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整 |
(三)祛身化实施:劳动实践受制度化时间与封闭性空间的规限 |
(四)虚假化评价:遮蔽劳动实践体验 |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遭遇离身的原因探赜 |
(一)文化观念偏差 |
(二)课程资源匮乏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四)评价机制缺失 |
五、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 |
(一)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 |
(二)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 |
(三)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 |
(四)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 |
(五)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 |
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反思 |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4)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大理白族甲马的源流及现状 |
第一节 “甲马”释义 |
一、甲马的定义 |
二、文献记录中的甲马 |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产生及发展历史 |
一、甲马的产生 |
二、甲马的发展历史 |
第三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分布及传承 |
一、甲马的地域分布 |
二、大理地区的甲马艺人 |
三、甲马的技艺传习和延伸 |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 |
一、使用甲马的主体 |
二、使用甲马的方式及场合 |
三、使用甲马的目的 |
四、甲马使用的时间、区域差异 |
第二章 甲马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甲马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
一、制作原料的选择 |
二、板材的处理 |
三、雕刻 |
第二节 甲马的图像构造 |
一、甲马的构成要素 |
二、甲马的图像构造特征 |
第三节 甲马图像的艺术特征与地域特色 |
一、大理白族甲马与其它木刻版画的比较 |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像的地域特色 |
第四节 甲马的美学特征 |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及主题倾向 |
二、甲马中的白族审美文化特征 |
第三章 民俗生活中的大理白族甲马 |
第一节 甲马与岁时节日 |
一、岁时节日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
二、节日文化变迁与甲马的使用 |
第二节 甲马与人生礼仪 |
一、人生礼仪的含义和种类 |
二、人生礼仪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
第三节 与甲马相关的各种禁忌和规约 |
一、村落居民对甲马的接受程度及其缘由 |
二、甲马制作、使用过程中的禁忌和规约 |
第四节 甲马与民间文学 |
一、甲马是民间文学的物质载体之一 |
二、甲马图像是民间口承文学的研究素材 |
第四章 甲马的神只系统和民间祭祀 |
第一节 甲马及其神只系统的分类 |
一、甲马的分类方法 |
二、神灵甲马的主要类型(甲马神只系统的分类) |
三、甲马神只系统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与民间巫术活动 |
一、巫术仪式与甲马的联系 |
二、从巫术角度出发对甲马的使用目的进行分类 |
三、甲马在巫术仪式中的现实作用 |
第三节 甲马与民间日常祝祷祭祀仪式 |
一、需要使用甲马的祭祀仪式类型 |
二、在日常祭祀仪式中甲马的功能 |
第四节 祭祀用甲马与民间信仰体系 |
一、甲马的搭配规律 |
二、甲马的使用频率与民间信仰 |
三、神灵甲马中体现的情感类型 |
第五章 甲马的意义构成及解读 |
第一节 甲马象征意义的结构层次 |
一、甲马象征意义的独特性 |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 |
第二节 符号与语义:甲马象征意义的凝固 |
一、甲马创作过程的独特性和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
二、甲马图像语义的义位分析 |
第三节 仪式与象征: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
一、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祭祀祈禳仪式中甲马的使用 |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
第六章 甲马神灵形象的综合解析 |
第一节 甲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一、甲马中女性形象的种类 |
二、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
三、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存在形态及其观念内涵 |
四、血神甲马与大理白族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叠压现象 |
第二节 甲马中的水神形象分析 |
一、水崇拜、原始的水神信仰与甲马 |
二、龙神、龙神本主、井神与甲马 |
三、河伯水神与甲马 |
四、水神甲马与大理白族地区的水神崇拜情况 |
第三节 甲马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
一、甲马中动物形象的种类 |
二、甲马中动物形象的表现方式 |
三、甲马中的动物形象与民间信仰观念体系 |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中的植物形象 |
一、花草形象及其含义 |
二、树木形象与“木神”信仰 |
结论 |
一、甲马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
二、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色 |
附录 |
附录一 各种书籍、集成中收集的云南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二 大理境内最大的两家甲马传承人制作的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三 流行于洱源市集的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四 巍山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五 腾冲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六 田野图片 |
附录七 田野调查核心问题提纲 |
附录八 部分访谈记录 |
附录九 文中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 |
二、着作 |
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 |
(6)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中动物知识的研究 ——以《体验与探究·幼儿学习活动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教育活动资源 |
二、动物知识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育活动资源的研究 |
二、关于主题活动的研究 |
三、关于动物形象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资源”中动物出现的频率及作用分析 |
第一节 “资源”中不同年龄班级动物出现频率及作用 |
一、小班以吸引幼儿注意力为主 |
二、中班注重探索动物秘密 |
三、大班以知识面的拓展和培养生态意识为主 |
第二节 “资源”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动物频率的分析 |
一、出现动物的活动比重占总比较大 |
二、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动物出现次数比生活活动多 |
第三节 不同领域中动物出现频率及作用 |
一、健康领域和艺术领域以模仿小动物为主 |
二、科学领域:主动探究动物的秘密 |
三、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将动物的象征贯穿其中 |
第三章 “资源”中的动物知识及获得途径分析 |
第一节 “资源”中的动物知识 |
一、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 |
二、“资源”中动物言说的道德知识 |
第二节 “资源”中的动物知识的获得途径 |
一、主动探究 |
二、游戏 |
三、隐蔽传递 |
第四章 “资源”中动物及其知识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资源”中动物及其知识的特点 |
一、动物种类数量多,作用多样 |
二、动物直观形象,符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点 |
三、多感官通道、多途径传达相关知识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分析 |
一、大量重复性的零散经验,缺乏完整系统性的经验 |
二、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
第三节 建议 |
一、对资源开发的建议 |
二、对使用者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哈尼梯田核心区研究综述 |
(二) 文化信息传递及旅游研究综述 |
(三) 符号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田野点概况 |
(一) 元阳县 |
(二) 哈尼梯田核心区主要旅游村寨 |
六、核心观点 |
第一章 作为景观的哈尼梯田景观标识 |
第一节 景观标识及其分类 |
一、景观 |
二、景观标识 |
三、景观标识的分类 |
第二节 公共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介绍性信息 |
二、公共标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
三、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 |
第三节 旅游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专门化信息 |
二、旅游标识与旅游发展的同步 |
三、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 |
第四节 程式化表现的展演景观 |
一、走向艺术真实 |
二、“内”“外”关系的联结 |
三、神圣性的消散 |
第五节 片段式呈现的生活景观 |
一、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 |
二、生活世界的编码与解码 |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混淆 |
小结 |
第二章 景观标识设立的认知与实践 |
第一节 信息传递的认知 |
一、标识设立目的的模糊 |
二、标识文本内容的混乱 |
三、文化阐释的随意规训 |
第二节 文化信息的加工 |
一、文化信息的随意增补 |
二、文化信息的无心删减 |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饰 |
第三节 形式对内容的僭越 |
一、文本书写的多层级性脱节 |
二、“出场”胜于一切 |
三、生活世界中的“课题”抽离 |
小结 |
第三章 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 |
第一节 表层的引导与内涵的缺位 |
一、文化书写的表层化 |
二、游客差异性的漠视 |
三、内涵性引导的缺位 |
第二节 导致误解的视觉陷阱 |
一、视觉印象的赋魅 |
二、缺乏理解的观览 |
三、偏误信息的形成 |
第三节 通往文化理解的尝试 |
一、探索共享意义 |
二、创造融合契机 |
三、寻找符号系统 |
小结 |
第四章 景观标识对村落的影响 |
第一节 景观标识的进入与传统村落的显现 |
二、从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
三、从幕后到台前的生活世界 |
第二节 内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张力 |
一、处于交往表层结构中的地名信息 |
二、处于交往中层结构中的仪式物信息 |
三、处于交往深层结构中的婚嫁信息 |
第三节 他者的进入与时空格局的改写 |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时序符号 |
二、由浑然一体走向机械切分的空间秩序 |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时空格局新整体的重塑 |
小结 |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变化与知识传播的创新 |
第一节 梯田知识生产的延时性 |
一、对梯田传承保护的刻板理解 |
二、对梯田发展变化的滞后把握 |
三、对梯田符号自我的长期建构 |
第二节 梯田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 |
一、收讯者类型的多样性 |
二、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 |
三、“中间人”的个性化阐释 |
第三节 梯田知识传播的创新原则 |
一、梯田本土知识的征用与超越 |
二、梯田知识接受路径的拓展 |
三、梯田知识生产困境的克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观赏鱼及其国内外市场现状 |
1.1 “观赏鱼”的历史 |
1.2 观赏鱼的种类 |
1.2.1 金鱼 |
1.2.2 锦鲤 |
1.2.3 热带鱼 |
1.2.4 海水鱼 |
1.3 观赏鱼的养殖特点 |
1.3.1 观赏鱼的来源与贸易途径 |
1.3.2 观赏鱼对现代饲养者的养殖要求 |
1.4 观赏鱼的价值 |
1.4.1 观赏鱼的文化价值 |
1.4.2 观赏鱼的经济价值 |
1.5 观赏鱼市场发展状况 |
1.5.1 世界观赏鱼发展现状 |
1.5.2 我国观赏鱼市场发展现状及其相关研究 |
1.6 观赏鱼市场前景 |
第2章 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经营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结果 |
2.3.1 观赏鱼饲养技术的调查 |
2.3.2 观赏鱼主要销售品种 |
2.3.3 销售规模与经营时间 |
2.3.4 附加产品推荐比例 |
2.3.5 销售旺季 |
2.3.6 销售渠道 |
2.3.7 经营状况 |
2.3.8 注重因素 |
2.4 讨论 |
2.4.1 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特征及问题 |
2.4.2 对洛阳地区观赏鱼销售店的建议 |
2.4.3 小结 |
第3章 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消费人群的特征调查 |
3.1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结果 |
3.3.1 消费者特征调查 |
3.3.2 消费方式的调查 |
3.3.3 饲养时间调查 |
3.3.4 饲养经验调查 |
3.3.5 购买能力调查 |
3.3.6 附加消费的认可度 |
3.4 讨论 |
3.4.1 消费特征分析 |
3.4.2 对消费者的建议 |
3.5 研究不足 |
第4章 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对策分析 |
4.1 经营现状的改变策略 |
4.1.1 准确市场定位,明确目标客户 |
4.1.2 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自我培训 |
4.1.3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经营效益 |
4.1.4 开创品牌特色,加强品牌宣传 |
4.1.5 优化经营品种,提高经营档次 |
4.1.6 打造销售环境,营造经营气氛 |
4.2 政府支持力度的改善策略 |
4.2.1 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力度 |
4.2.2 合理规划布局,开创销售渠道 |
4.2.3 培养和吸纳高级专业人才,推进市场发展 |
4.2.4 推进观赏鱼产业化 |
4.2.5 发展观赏休闲渔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
4.2.6 依靠科技支撑,不断提高观赏鱼品质 |
4.2.7 建立行会组织,避免不合理竞争 |
4.2.8 大力推广, 扩大交流 |
4.3 洛阳观赏鱼市场发展方向 |
4.3.1 依据地方特色,逐步发展观赏鱼业 |
4.3.2 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
4.3.3 以特色服务为主题的人性化经营方式 |
4.3.4 逐渐普及海水观赏鱼 |
4.3.5 发展观赏鱼养殖,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洛阳市观赏鱼消费特点调查问卷 |
附录B 洛阳市观赏鱼经营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观赏鱼饲养发展史 |
1.1 我国金鱼养殖历史 |
1.2 世界金鱼养殖历史 |
1.3 观赏鱼养殖现状 |
第二节 观赏鱼的分类 |
2.1 金鱼 |
2.2 锦鲤 |
2.3 热带鱼 |
2.4 海洋性观赏鱼 |
2.5 其他类观赏水族动物 |
第二章 金鱼的营养和饵料 |
第一节 金鱼的营养需求 |
1.1 蛋白质 |
1.2 脂肪 |
1.3 糖类 |
1.4 维生素 |
第二节 金鱼的饵料 |
2.1 动物性饵料 |
2.2 植物性饵料 |
2.3 人工配合饵料 |
第三章 金鱼的繁殖技术 |
第一节 金鱼的雌雄鉴别 |
1.1 察看“追星” |
1.2 察看体型 |
1.3 察探鱼腹 |
第二节 亲鱼的挑选与培育 |
2.1 亲鱼的选择 |
2.2 亲鱼的雌雄配比 |
2.3 产卵场的准备 |
第三节 影响金鱼产卵的因素 |
3.1 光照度 |
3.2 水温 |
3.3 气压 |
3.4 水质 |
第四节 金鱼的自然繁殖 |
4.1 自然产卵 |
4.2 排卵情况 |
第五节 金鱼的人工繁殖 |
5.1 带水授精法 |
5.2 离水授精法 |
5.3 人工催产 |
第六节 产后亲鱼的护理 |
6.1 换水 |
6.2 投饵 |
第七节 受精卵的孵化 |
7.1 受精卵的辨别 |
7.2 受精卵孵化期 |
第八节 鱼苗的生长与培育 |
8.1 鱼苗生长期及其护理 |
8.2 鱼苗转色 |
8.3 鱼苗筛选 |
第四章 金鱼疾病的发生和诊断 |
第一节 金鱼发生疾病的原因 |
1.1 理化因素 |
1.2 生物因素 |
1.3 人为因素 |
第二节 金鱼疾病的预防 |
2.1 生物机体消毒 |
2.2 养殖池和工具消毒 |
2.3 投喂药饵 |
2.4 加强饲养管理 |
2.5 金鱼疾病的免疫预防 |
第三节 金鱼疾病的诊断 |
3.1 发病特征的观察及现场调查 |
3.2 肉眼检查 |
3.3 镜检 |
第四节 金鱼常用药物 |
4.1 消毒、杀菌药 |
4.2 杀虫、驱虫药 |
4.3 内服、注射药 |
4.4 中草药 |
第五节 金鱼的施药方法 |
5.1 遍洒法 |
5.2 浸洗法 |
5.3 口服法 |
第五章 金鱼的养殖模式和效益分析 |
第一节 水泥池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1.1 地点选择 |
1.2 放养前的准备 |
1.3 鱼苗的放养 |
1.4 饵料投喂 |
1.5 换水 |
1.6 鱼苗分池 |
1.7 鱼苗筛选 |
1.8 收获情况 |
1.9 效益情况 |
第二节 坑塘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2.1 地点选择 |
2.2 坑塘整治 |
2.3 品种选择 |
2.4 水质调节 |
2.5 饵料投喂 |
2.6 亲鱼越冬的时间与密度 |
2.7 收获情况 |
2.8 效益情况 |
第三节 网箱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3.1 地点选择 |
3.2 网箱制作 |
3.3 小型鱼养殖阶段 |
3.4 大型鱼养殖阶段 |
3.5 饵料投喂 |
3.6 鱼病防治 |
3.7 日常管理 |
3.8 三种养殖模式的成活率表、柱状图 |
3.9 三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模型表、柱状图 |
4.0 三种养殖模式的利润模型表、柱状图 |
第四节 三种模式中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 水泥池与网箱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4.2 坑塘与网箱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4.3 坑塘与水泥池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第六章 徐州市金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徐州市观赏鱼养殖现状 |
1.1 养殖规模与特点 |
第二节 目前存在问题 |
2.1 饵料资源匮乏 |
2.2 名贵品种缺乏 |
2.3 市场机制不完善 |
2.4 销售渠道不畅 |
第三节 下一步发展对策 |
3.1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3.2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
3.3 完善市场发展体系 |
3.4 增强科技创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金鱼的养殖与欣赏(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 熊晴. 西南大学, 2020(01)
- [4]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D]. 李晓珏. 云南大学, 2019(09)
- [5]生路(一)[J]. 巴兰华. 唐山文学, 2018(09)
- [6]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中动物知识的研究 ——以《体验与探究·幼儿学习活动资源》为例[D]. 黄锐.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D]. 郑佳佳. 云南大学, 2018(01)
- [8]江河水(下)[J]. 杜卫东,周新京. 中国作家, 2014(15)
- [9]洛阳地区观赏鱼市场调查与对策分析[D]. 张露.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10]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D]. 王耿.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