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股二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罗林芬,邓群,陈立云,李亚芳,杨胜波[1](2021)在《足底内侧和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揭示足底内侧和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4具成年尸体,完整取下足底内侧和外侧群肌,采用改良Sihler染色显示肌内神经分布模式。结果 收肌的神经支从肌止端的深面入肌,而展肌、短屈肌、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的神经支常从肌起端的深面入肌。展肌中有1个半月形和1个长方形的肌内神经密集区(INDR);收肌横头内有2个肾形INDRs,斜头内有1个肾形和1个长方形的INDR;短屈肌、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内均有2个长方形的INDRs。这5块肌均可分为2个神经肌肉亚部,但各肌的INDR及其中心点在肌长上的百分位置不同。结论上述结果可为外科手术免于神经损伤,肌移植的选材匹配,以及注射肉毒毒素A阻滞这些肌肉的痉挛提供形态学指导依据。
燕燕[2](2019)在《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内神经分布模式解剖在脑瘫肌痉挛BTX-A注射靶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为临床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瘫患儿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痉挛精确定位。方法:采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技术观察儿童髋内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大收肌及耻骨肌)和小腿后群肌(比目鱼肌、腓肠肌、长屈肌、趾长屈肌及胫骨后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并定位其终末神经密集区的位置。结果:长收肌的终末神经分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位于该肌内侧缘中下1/3交点与外侧缘中点连线的两侧;短收肌的终末神经分支呈“片状”分布,神经密集区主要位于肌腹中部由内上向外下的片状区域。股薄肌的终末神经密集区主要位于靠近后缘的肌腹中部;大收肌的终末神经密集区也呈“片状”分布,主要位于肌腹的中、下部;耻骨肌的终末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中部。比目鱼肌的肌内神经分支走形整体呈“扫帚”状,终末神经密集区主要位于肌腹下1/2;腓肠肌内、外侧头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均位于肌腹下1/3;长屈肌的终末神经密集区类似“长方形”,主要位于肌腹中下部;趾长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呈“条带“状,主要位于肌腹中部;胫骨后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主要位于该肌肌腹的中下部。结论:(1)本实验系统地展现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2)清晰地显示出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及其密集区的范围,为脑瘫患儿下肢肌痉挛时注射BTX-A抗痉挛治疗提供最佳注射靶区。
杨宪,赵宏明,杨胜波[3](2019)在《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文中提出目的揭示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经甲醛固定的12具24侧中国成年尸体的腹前外侧群肌,行改良的Sihler染色。结果腹前外侧群肌的神经绝大多数源于节段性分布的胸神经。腹外斜肌各肌齿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在髂前上棘和髂结节之间的髂嵴上方有一纵向神经密集带。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有一纵向神经密集带,髂嵴上方有一横向神经密集带。腹横肌髂前上棘与第8、9肋软骨连结处之间有一弧形的神经密集带。腹直肌各肌腹中部有一横向神经密集带,上3个肌腹有独立神经支配。结论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可分出神经肌肉亚部;各肌内的神经密集带应被考虑为肉毒毒素A注射和局部麻醉的最佳靶点部位,不宜设为腹壁手术的切口部位。
陈飞,胡双江,杨胜波[4](2018)在《成人缝匠肌痉挛的肌外和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位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NEP)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位置,为缝匠肌痉挛神经阻滞术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12具24侧成年尸体下肢。连接股骨大转子与耻骨结节和股骨外上髁间的曲线分别为NEP的横向参考线(H线)和纵向参考线(L1线);髂前上棘和股骨内上髁间的曲线为CINDR的纵向参考线(L2线)。Sihler染色CINDR,硫酸钡标记NEP和CINDR,CT扫描。NEP和CINDR在股前、后体表上的投影点分别为P和P′点,经P点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点。结果:缝匠肌的2个NEP的PH点分别位于H线的51.57%、63.93%处;PL点位于L1线的1.71%、0.71%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7.32%、8.10%处。缝匠肌内5个CINDR的P点分别位于L2线的17.18%、26.56%、42.18%、56.25%和72.65%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5.1%、14.81%、19.23%、22.5%和45.45%处。结论:这些位置应为成人缝匠肌痉挛肌外和肌内神经阻滞术的最佳靶点部位。
胡帅宇[5](2018)在《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骨性标志和螺旋CT扫描,准确地定位小腿前、后群肌的神经入肌点(Nerve entry points,NEP)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Center of the highest region of muscle spindle abundance,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方法:1.选择无神经肌肉疾病史、无膝关节和踝关节变形的经甲醛固定的3075岁的中国成年人尸体12具(男,8;女,4)。2.参考线设计:为了前群肌的靶点定位,紧贴髌骨表面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1(H1);为了后群肌,紧贴腘窝表面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2(H2)。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外踝的曲线为共用的纵向参考线(L)。3.解剖观察并暴露小腿前、后群肌各神经肌支的NEP,涂抹硫酸钡,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4.Sihler’s染色显示一侧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密集区(intramuscular nerve dense regions,INDR);HE染色另一侧肌INDR相应部位的肌梭,计数肌梭并比较其丰度;硫酸钡标记CHRMSA,CT扫描与三维重建。5.Syngo系统下测量:NEP和CHRMSA在体表的投影点为P点,P通过NEP或CHRMSA后投射至相反侧皮肤上的点为P’,经P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靶点的百分深度。6.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体解剖发现:小腿前群肌:胫骨前肌受2条神经肌支支配(即2个NEPs),上支粗大(被定位),下支细小;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只有1个NEP,胫骨前肌和长伸肌NEP处有血管伴行。小腿后群肌浅层: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肌均为1个NEP,NEP处均有血管伴行。小腿后群肌深层: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各有1个NEP,长屈肌多接受2条神经支配(2个NEPs),上支粗大(被定位),下支细小。三块肌的NEP处均无血管伴行。2.小腿前群肌各NEP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NEP的PH点分别位于H1线的(5.61?1.03)%、(6.68?1.60)%和(6.25?0.89)%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23.75?2.49)%、(49.16?1.78)%和(35.98?2.58)%处;经过P点的NEP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27.75?2.51)%、(23.70?1.96)%和(30.73?1.22)%处。3.小腿后群肌各NEP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NEP的PH点分别位于H2线的(46.89?2.73)%、(40.90?3.05)%、(42.56?2.59)%、(38.10?4.34)%、(55.21?3.60)%和(46.20?4.40)%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7.58?2.88)%、(8.15?2.52)%、(17.42?3.31)%、(25.35?3.94)%、(41.30?3.87)%和(45.39?3.59)%处;经过P点的NEP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2?2.52)%、(13.83?1.77)%、(29.93?2.89)%、(49.11?3.51)%、(54.64?3.98)%和(55.95?3.52)%处。4.Sihler’s染色所见: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的INDR数目分别为7、3、4、6、6、5、6、6个。5.小腿前群肌各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CHRMSA的PH点分别位于H1线的(35.37?2.99)%、(20.32?1.97)%和(32.37?2.05)%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46.14?4.21)%、(21.35?2.21)%和(50.25?3.08)%处;经过P点的CHRMSA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8.37?1.78)%、(17.86?1.66)%和(32.24?2.55)%处。6.小腿后群肌各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CHRMSA的PH点分别位于H2线的(56.87?2.78)%、(44.13?2.89)%、(75.77?4.16)%、(56.35?3.67)%、(60.79?4.26)%和(45.31?2.04)%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11.67?1.16)%、(9.26?1.03)%、(48.35?4.96)%、(43.04?2.28)%、(42.84?3.18)%和(52.55?2.33)%处;经过P点的CHRMSA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9?1.57)%、(15.08?2.08)%、(37.55?4.07)%、(58.23?3.12)%、(44.41?3.31)%和(34.13?1.06)%处。结论:1.同一块肌的NEP与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不同;2.这些NEP和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应被推荐为小腿前、后群肌痉挛肌外化学神经溶解术和肌内化学神经阻滞术的最佳阻滞靶点部位,有利于提高靶点阻滞的效率和疗效。
唐少华[6](2017)在《臂前群肌和胸上肢肌痉挛的肌外及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骨性标志和螺旋CT扫描,准确地定位臂前群肌和胸上肢肌神经入肌点(N点)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这些靶点在体表的位置和穿刺深度,为治疗这两群肌肌痉挛的肌外化学神经溶解术和肌内化学神经阻滞术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1.无神经肌肉疾病史、上肢与胸部关节变形的中国成年尸体22具(男,16;女,6),其中10具教学使用过尸体用于大体观察,收集的12具尸体用于靶点定位。仰卧,保持解剖学体位。2.臂前群肌肌外及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的参考线设计:设计经皮肤连接肩峰至颈静脉切迹最下点间的曲线为喙肱肌靶点的横向参考线(H1),肱骨外上髁至内上髁间的曲线为肱二头肌和肱肌支靶点的横向参考线(H2);肩峰至肱骨外上髁间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3.胸上肢肌肌外及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的参考线设计:紧贴皮肤连接颈静脉切迹最下点到剑胸结合处的曲线为胸上肢肌阻滞靶点的L线,连接肩峰至颈静脉切迹最下点的曲线为胸大肌和胸小肌靶点的横向参考线(H1);经N点连接腋前线与腋后线的曲线为前锯肌靶点的横向参考线(H2)。4.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末梢密集区(INDR)和CINDR。5.解剖暴露N点并确定对侧肌块的CINDR,涂抹硫酸钡,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N点和CINDR在体表上的投影点定为P,P点通过N点或CINDR后投射至肢体相反侧体表上的点为P’。将经P的垂线与H线、经P的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Syngo系统下测量与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靶点的深度。6.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体解剖发现:臂前群各肌常有1个N点。胸上肢肌中,胸大肌的胸外侧神经支常有2个N点,但彼此靠近,胸内侧神经支仅1个N点;胸小肌有1个N点;胸长神经主干末端从第5肋间隙入肌。这些肌的肌门处均有血管伴行。2.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所示的INDR: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胸大肌、胸小肌内的INDR个数分别为3、2、2、2和1,前锯肌各肌齿内均有1个INDR。3.臂前群肌各N点在体表的位置与深度:肌皮神经喙肱肌支N点的PH位于其H1线的(18.38%±1.78)%处。肱二头肌短头支、长头支和肱肌支N点的PH分别位于其H2线的(56.85%±4.41)%、(52.81%±4.36)%和(57.52%±4.22)%处。它们的PL分别位于其L线的(24.86%±4.52)%、(50.20%±4.89)%、(55.91%±3.89)%和(64.31%±4.32)%处。它们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其PP’线的(23.16%±2.73)%、(24.68%±2.55)%、(26.32%±3.20)%和(38.19%±3.36)%处;4.胸上肢肌各N点在体表的位置与深度:胸外侧神经胸大肌支、胸内侧神经胸大肌支和胸内侧神经胸小肌支N点的PH分别位于其H1线的(47.83±1.75%)、(32.31±4.18)%(男性)和(34.31±3.03)%处;胸长神经前锯肌支N点的PH位于其H2线的(63.77±3.33)%处。它们的PL分别位于其L线的(-9.84±1.62)%、(36.16±4.51)%(男性)、(2.44±1.16)%和(73.84±2.36)%处。胸外侧神经胸大肌支、胸内侧神经胸大肌支和胸内侧神经胸小肌支N点的深度分别位于其PP’线的(17.76±2.84)%、(17.53±3.14)%(男性)和(25.51±2.31)%处。胸长神经前锯肌支N点的深度为(1.63±0.24)cm。5.臂前群肌各CINDR在体表的位置与深度:喙肱肌CINDR1、2和3的PH位于H1线的(24.22±1.49)%、(18.89±1.49)%和(8.15±1.14)%处,PL分别位于其L线的(21.37±2.48)%、(31.78±2.32)%和(30.07±1.12)%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其PP’线的(22.81±1.59)%、(26.76±1.32)%和(27.99±2.04)%处。肱二头肌CINDR1和2的PH分别位于其H2线的(49.68±2.03)%和(40.28±2.58)%处,L线的(56.60±3.35)%和(67.63±3.29)%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其PP’线的(14.79±1.35)%和(17.45±1.28)%处。肱肌CINDR1和2的PL分别位于其H2线的(48.34±3.25)%和(52.45±3.47)%处,L线的(71.30±3.06)%和(81.62±4.70)%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34.03±1.10)%和(30.26±3.14)%处。6.胸上肢肌各CINDR在体表的位置与深度:胸大肌CINDR1和2的PH分别位于其H1线的(41.95±2.72)%和(55.88±2.06)%处,PL分别位于其L线的(-3.87±0.92)%和(25.29±2.73)%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5.23±0.94)%和(6.75±0.98)%处。胸小肌CINDR的PH位于其H1线的(32.58±3.77)%处,PL位于L线的(-7.13±0.99)%处,穿刺深度位于PP’线的(13.73±2.27)%处。前锯肌第七肌齿CINDR的PH位于H2线的(84.08±1.77)%处,PL位于L线的(100±1.86)%处,穿刺深度为(1.86±0.35)cm。结论:1.同一块肌的肌外神经入肌点的体表位置和穿刺深度与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不同;2.这些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密集区的准确定位可提高臂前群肌和胸上肢肌痉挛肌外神经溶解术和肌内化学神经阻滞术的效率与疗效;3.以神经入肌点为靶点治疗女性患者胸大肌痉挛时,宜阻滞胸外侧神经支入肌点。4.除前锯肌优先选择肌外神经入肌点外,其它肌可任意选择肌外或肌内靶点阻滞。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7](2011)在《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入肌点。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351.5±66.8)、(521.9±72.6)、(303.1±44.5)g;肌长分别为(30.2±2.0)、(31.5±2.7)、(31.0±3.2)、(28.8±2.8)cm;肌纤维长分别为(6.7±1.8)、(9.2±2.0)、(8.8±1.6)、(9.0±1.5)cm;羽状角分别为(17.1±2.3)°、(18.6±2.3)°、(15.5±2.8)°和(10.5±1.6)°;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22.4±3.1)、(34.6±4.3)、(53.8±5.8)、(32.5±4.6)cm2;平均肌梭密度分别为19.38、21.93、20.18、18.64个/g。神经入肌点:股直肌有2个神经入肌点,分别距髂前上棘(10.23±0.97)cm和(14.48±1.12)cm;股内侧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85±1.28)cm;股外侧肌有2个入肌点,分别为(11.88±1.34)cm和(13.98±2.55)cm;股中间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23±1.65)cm。结论股四头肌的四块肌均属于羽肌并且其神经入肌点均集中在股前上部第2区内;股四头肌肌构筑学特点和各不同肌块之间以及同一肌各部之间肌梭密度不等反映了其在肌体中的功能的差异。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8](2011)在《股四头肌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入肌点,为股四头肌的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四头肌是由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4块肌组成,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g、(351.5±66.8)g、(521.9±72.6)g和(303.1±44.5)g;肌长分别为(30.2±2.0)cm、(31.5±2.7)cm、(31.0±3.2)cm和(28.8±2.8)cm;肌纤维长分别为(6.7±1.8)cm、(9.2±2.0)cm、(8.8±1.6)cm和(9.0±1.5)cm;羽状角分别为(17.1±2.3)°、(18.6±2.3)°、(15.5±2.8)°和(10.5±1.6)°;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22.4±3.1)cm2、(34.6±4.3)cm2、(53.8±5.8)cm2和(32.5±4.6)cm2;平均肌梭密度分别为19.38个/g、21.93个/g、20.18个/g和18.64个/g。神经入肌点分别为股直肌有2个神经入肌点分别距髂前上棘(10.23±0.97)cm和(14.48±1.12)cm;股内侧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85±1.28)cm;股外侧肌有2个分别为(11.88±1.34)cm和(13.98±2.55)cm;股中间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23±1.65)cm。结论:股四头肌的4块肌均属于羽肌,是伸膝关节的产力肌;股四头肌肌构筑学特点反映了其在肌体中的功能;股四头肌不同肌块之间以及同一肌各部之间密度不等,各肌的上部均比其中、下部肌梭密度高;股四头肌的神经入肌点均集中在股前上部第2区内。
叶军锋[9](2011)在《指浅屈肌神经阻滞精确区域定位与尺、桡侧腕屈肌肌肉神经构筑学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脑外伤病、大脑性瘫痪、血管性偏瘫的病人,很多都伴随有去功能化的上肢痉挛,这一并发症,经常影响到上肢前臂的屈肌肌肉群。在众多上肢肌肉痉挛性残疾中,尤其以手指屈肌痉挛,因为其限制了手腕的活动幅度和手指的精细运动,最影响日常的生活。在通过神经肌肉阻滞降低手指屈肌痉挛的治疗实践中,指浅屈肌是个重要的目的肌肉。指浅屈肌的神经入肌点和肌肉内神经末梢的准确定位对于用肉毒毒素治疗手指屈肌痉挛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尚无报道实现对指浅屈肌的上述解剖位置的准确定位。我们的研究阐明指浅屈肌的肌肉外的支配神经的分支特征、精准的神经入肌点分布以及肌肉内神经末梢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以此为肉毒毒素以及其他去神经阻滞剂对指浅屈肌的注射提供一个准确的指导区域,在研究中,我们还论述了指浅屈肌近端神经分支作为神经移位供体重建旋前圆肌旋前功能的可能性。随着临床上应用带血管神经的肌瓣游离移植以及原位的肌腱神经移位功能重建开展,以及神经肌肉功能独立亚部(Neuromuscular compartment, NMCs)概念的提出,学者们提出是否可以将肌肉分割成若干亚部进行游离移植或者原位移位功能重建,使得在不过于损伤供体肌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前臂肌肉的动力资源,实现多重的功能重建。我们的实验重点研究了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的肌肉构筑学特征,以及显微视野下的神经断面构筑学特征,对尺桡侧腕屈肌的神经肌肉分布特征临床应用前景给予了的深入研究,阐明了肌肉形态与功能的一致性,为肌腱、神经移位的临床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为深入研究肌肉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提供可靠的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为临床实践中,更理想供体肌肉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于大志[10](2010)在《肌内神经血管同时显示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临床常用肌肉上的应用》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随着临床外科学尤其是显微外科的发展,吻合血管和神经的游离组织移植手术越来越广泛,为了达到重建受区功能和避免供区功能障碍的目的,肌肉的部分移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肌内神经和血管在肌肉内的分布、走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肌内神经分布的方法有解剖、计算机重建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前两种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Sihler’s染色技术能在保持肌肉大体形态的情况下使整个标本变得透明或者半透明,将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染成蓝紫色,神经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被认为是研究肌内神经的理想方法。研究肌内血管分布的方法主要是血管灌注造影剂,在X线下拍片显示。造影剂有很多,应用较多的是硫酸钡和氧化铅,但由于氧化铅的毒性,使得硫酸钡成为主要造影剂,配合钼靶拍照,使得结果清晰明了。以前学者研究肌内神经和血管时都是分开进行的,也就是在一块肌肉上研究肌内神经,而在另外一块肌肉上研究肌内血管,这样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报道了在同一块肌肉上研究肌内神经和血管的方法,但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同一块肌肉上研究肌内神经和血管分布的方法,并在临床常用肌瓣上进行应用。二、研究方法方法一:家兔5只过量麻醉处死后,经腹主动脉向远侧灌注硫酸钡乳胶。乳胶凝固后分离出股薄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继续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具体步骤如下:(1)固定(Fixation):10%的甲醛溶液固定标本3周,液体变混浊时更换液体;(2)浸软和除色素(Maceration and Depigmentation):固定后的组织在流水下冲洗半小时,置入3%氢氧化钾(每100毫升加入3%双氧水0.2毫升),2-3天换液体一次直至肌肉淡黄色褪尽,肌肉发白呈半透明,此过程一般需要2-3周;(3)脱钙(Decalcification):肌肉流水下冲洗半小时入溶液,每5天换液一次,脱钙后的肌肉会丧失透明度或皱缩,此过程需要2-3周;(4)染色(Staining):脱钙后的肌肉蒸馏水浸泡1小时,中间更换蒸馏水2次,浸入Sihler’sⅡ溶液,此过程约需2-3周;(5)脱色(Destaining):染色后,肌肉重新入Sihler’sⅠ溶液中(液体变成黄褐色时及时更换新的Sihler’sⅠ溶液),当肌肉纤维脱色,神经主干及肌肉内分支变成蓝紫色时停止,此过程约需20小时;(6)中和(Neutralization):脱色后的肌肉蒸馏水浸泡1小时,入0.05%碳酸锂溶液(需要加热才能溶解)中浸泡2小时,中间轻轻搅动数次;(7)透明(Clearing):中和后的肌肉逐渐入40%,60%,80%,100%甘油中,每一个浓度浸泡3-4天;(8)保存:最后标本避光保存于100%甘油中(加入少量的麝香草酚)。染色结束后,将标本放置于有机玻璃托盘,标本边缘空白处放置两枚金属标记物,在保持肌肉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肌内神经光学背光拍照和钼靶拍照,得到图片A和B,最后在计算机上根据金属标志物将两幅图片完全重叠,画出肌内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模式图,达到在同一块肌肉上同时显示肌内神经和血管的目的。方法二:1、家兔5只过量麻醉处死后,经腹主动脉向远侧灌注半透明红色乳胶。乳胶凝固后分离出股薄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2、新鲜童尸3具,经腹主动脉分别向近侧和远侧灌注半透明红色乳胶。乳胶凝固后分离出背阔肌和股薄肌。将以上分离出的肌肉标本继续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染色步骤同上。染色结束后,在X线观片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肌内神经和血管,神经显示为蓝紫色,血管显示为红色。这样就能直观地显示神经和血管的准确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了在同一块肌肉的同一张照片上同时显示肌内神经和肌内血管的目的。三、结果方法一中所得到的肌肉标本的图片A和图片B清晰明了,从图片A中能看到肌内神经和肌内血管的信息,图片B中的线条信息全部是肌内血管的分支信息,通过图片重叠,可以将图片A中有关血管的信息辨别出来,剩余的线条信息就是肌内神经的信息。方法二所得到的图片中肌内神经呈现蓝紫色,而肌内血管呈现红色,两者对比明显,使得结果更加准确直观。可以看出研究中的两种方法均能够在同一块肌肉上同时显示肌内神经和肌内血管的信息,清晰直观地显示神经和血管在肌肉内的走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它不仅适用于动物实验,在新鲜尸体上同样具有良好的结果:1、股深动脉分支与闭孔神经前支在进入股薄肌之前有一段相同的走行,两者共同组成血管神经蒂进入肌肉,在肌肉内的走行有明显的伴行关系,据此可以将股薄肌分成数个肌亚部。而股动脉分支则单独走行,与神经分支没有明显的伴行关系。2、胸背动脉和神经在背阔肌外即组成血管神经蒂,入肌点相同,入肌后各自的分支也相互伴行。据此我们可以将背阔肌分成3-4个肌肉亚部,每个肌肉亚部都有相对稳定的血管神经支配。四、结论1、本研究中所发现的两种方法均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方法一中通过图片重叠,可以将肌内神经和肌内血管进行区别,绘制出肌内神经和血管的模式图。2、方法二中所得到的图片中,肌内神经呈现蓝紫色,而肌内血管呈现红色,两者颜色差别明显,使得结果更加准确直观。这两种方法均首次清晰直观地显示了同一块肌肉的肌内神经和血管的分布、走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以前的研究方式来说是一个重大创新,对于解剖学和临床医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当研究的肌肉比较小,或者肌肉比较扁阔时,建议用比较简单快捷的第二种方法;当研究的肌肉的体积比较大时,建议用第一种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区分肌内的神经和血管,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3、通过本研究中的方法对肌肉标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是对解剖学的重要补充,完善解剖学的内容;(2)指导临床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避免不必要的神经血管损伤;(3)对常用肌肉进行肌亚部划分,指导临床进行部分肌肉移植,既重建受区功能,又避免供区功能障碍;(4)指导临床用同一块肌肉重建几个部位的功能,节约供区资源。4、发现了一些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规律:(1)一块肌腹通常由一条神经主干支配,而血液供应通常有两条以上;(2)当供应肌肉的血管有两条以上时,神经一般伴随肌肉的主要供应血管入肌;(3)当神经血管共同组成神经血管蒂一起入肌时,它们进入肌肉后的分支,分布是紧密伴行的。
二、人股二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股二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内神经分布模式解剖在脑瘫肌痉挛BTX-A注射靶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参考 |
综述 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标本 |
2.大体解剖 |
3.改良的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 |
结果 |
1.大体解剖所见 |
2.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所见 |
讨论 |
(4)成人缝匠肌痉挛的肌外和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 |
1.2 大体解剖观察与参考线设计 |
1.3 NEP的螺旋CT定位 |
1.4 Sihler染色显示INDR |
1.5 CINDR的CT定位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体解剖观察 |
2.2 NEP的螺旋CT定位 |
2.3 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及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 (CINDR) 的定位 |
3 讨论 |
3.1 缝匠肌NEP和CINDR定位的必要性 |
3.2 缝匠肌NEP定位的相关研究及意义 |
3.3 缝匠肌INDR的相关研究及意义 |
(5)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封面与首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臂前群肌和胸上肢肌痉挛的肌外及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大体解剖法 |
1.2 HE染色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股四头肌各肌块的肌构筑学特点 |
2.2 神经入肌点的定位 |
2.3 肌梭分布 |
3 讨论 |
3.1 肌构筑特点及其意义 |
3.2 肌梭分布特点 |
3.3 神经入肌点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8)股四头肌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大体解剖法 |
1.2 组织学H-E染色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股四头肌各肌块的肌构筑学特点 |
2.2 神经入肌点的定位 |
2.3 肌梭分布 |
3 讨论 |
3.1 肌构筑特点及其意义 |
3.2 肌梭分布特点 |
3.3 神经入肌点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9)指浅屈肌神经阻滞精确区域定位与尺、桡侧腕屈肌肌肉神经构筑学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Sihler’s 染色:一种有效的肌肉、黏膜内神经染色方法 |
2.1.1 材料及操作方法 |
2.1.2 染色机制和基本原理 |
2.1.3 Sihler 染色的优点和局限性 |
2.1.4 Sihler’神经染色方法的应用 |
2.1.5 Sihler’神经染色方法对神经科学的贡献 |
2.1.6 Sihler’神经染色方法在生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意义 |
2.2 神经肌腱移位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
2.2.1 神经移位 |
2.2.2 肌腱移位 |
2.2.3 神经肌腱移位中的肌肉构筑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指浅屈肌神经入肌点定位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手指痉挛的准确区域精细解剖定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尺桡侧腕屈肌用于肌腱、神经移位的肌肉、神经构筑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肌内神经血管同时显示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临床常用肌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对照 |
前言 |
方法一 Sihler’s染色法与钼靶拍照相结合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方法二 Sihler’s染色法与彩色血管灌注相结合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分析与讨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比较 |
三、所研究肌肉的临床应用 |
四、肌内神经血管分布规律 |
结论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人股二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足底内侧和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及临床意义[J]. 罗林芬,邓群,陈立云,李亚芳,杨胜波. 解剖学报, 2021(02)
- [2]儿童髋内收肌和小腿后群肌内神经分布模式解剖在脑瘫肌痉挛BTX-A注射靶点的研究[D]. 燕燕.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3]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J]. 杨宪,赵宏明,杨胜波. 解剖学报, 2019(01)
- [4]成人缝匠肌痉挛的肌外和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J]. 陈飞,胡双江,杨胜波. 解剖学杂志, 2018(05)
- [5]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D]. 胡帅宇.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6]臂前群肌和胸上肢肌痉挛的肌外及肌内神经阻滞靶点定位[D]. 唐少华.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7]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J].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8)
- [8]股四头肌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J].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9)
- [9]指浅屈肌神经阻滞精确区域定位与尺、桡侧腕屈肌肌肉神经构筑学临床应用研究[D]. 叶军锋. 吉林大学, 2011(09)
- [10]肌内神经血管同时显示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临床常用肌肉上的应用[D]. 于大志.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