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和策略的更新

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和策略的更新

一、非营利组织的营销观念及策略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均格[1](2021)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社区社会组织营销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阳[2](2020)在《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民族地区环境生态恶化、人口高速流动、传统文化式微等叠加下,各类复杂性、速变性的社会问题倍增。兼具公益性和公共性特征的非营利组织逐步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秩序形成、公民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养成等多领域崭露头角,但公信力不高、透明度不足、“小老树”等问题依然存在,组织战略管理流于形式。然而,国家政府的管理模式正在从“管制”走向“治理”、社会利益诉求多元、跨界合作日趋常态化,品牌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社会认同和组织间竞合的利器,品牌管理趋于战略化的形势已经形成。为解决原有管理理念无法回应民族地区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探究走品牌化道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试图研究品牌如何成为组织事业运行和彰显使命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建立品牌战略?如何通过品牌管理避免组织内外危机,提升组织发展的软实力?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决策、系统协调与品牌战略规划密切关联成为核心议题。文章应用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组织生命周期的理论工具,与非营利组织品牌IDEA模型共同构成理论基础框架,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案例研究、文献研究、访谈方法的应用,基于对困境的分析和国际经验的借鉴,提出促进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一般性策略,为品牌管理在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中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文章以在民族地区登记注册并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为研究主体,从顶层设计、资源转化和竞合关系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和发力点,界定品牌管理分析的战略视角。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以纵向的历史视角,选取典型非营利组织——凉山本土第一家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少数民族非营利组织为样本,从组织十五年来在品牌管理中的探索,呈现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经验以及伴随组织自身发展周期遇到的瓶颈。其次,根据个案,围绕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中战略管理的理念和组织生命周期规律,从意识、能力、政策、资源四个层面,分析品牌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体系中长期被工具化的原因。再者,以横向的地域视角,对国际非营利组织典型案例的品牌管理进行梳理,从使命驱动、内外聚力、跨界合作等提出国际经验。最后,基于非营利组织IDEA模型,对品牌管理困境进行解困。从确立品牌管理的战略地位、提升资源转化能力、促进个体利益集体化,试图解决我国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内驱力和对外关系重塑。提出从组织战略管理层面,创新SWOT分析方法,强化评估体系,优化品牌管理机制。综上,结合非营利组织和民族地区的特性,文章论证了品牌管理战略化在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基于以上研究,依据非营利组织品牌IDEA模型,基于品牌完整性、品牌民主化和品牌亲和力三个原则,从组织生命周期规律和战略管理的视角,提炼出一般性的“指向民族地区实践”的品牌管理策略,研判非营利组织发展健康度,干预组织管理战略方案设计及选择。当然品牌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随着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品牌将不断延伸,品牌管理随着组织发展周期和管理战略调整将一直处于鲜活的状态。

罗先锋[3](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储文静[4](2018)在《全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营利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类型的三大部门之一,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有着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的信息数据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迎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融合的“全媒体时代”。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拥有的获得和使用信息的平台普遍增多,信息真正地实现了双向传播,“草根之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加上公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人们通过全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表达民主意愿,对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和问责也逐渐成为常态化。这一趋势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考验。非营利组织既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全媒体进行营销,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也应当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平台树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重新赢取或者加固社会各界的信任。本文以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和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案例,分析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这两家草根非营利组织如何基于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发展建设,自主选择媒体传播和营销策略。研究并探寻全媒体环境中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的一般性规律与影响,以期给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战略管理、与媒体合作机制以及社会化媒体传播策略提供思路,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提供建议,促进我国公共空间的发育和成熟,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刘翠翠[5](2017)在《公立美术馆中青少年的非营利营销策略 ——以湖北美术馆和法国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博物馆、美术馆等第三部门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的理念也逐步渗入非营利组织领域。本文从非营利组织营销视域下公立美术馆的青少年受众群体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等,结合湖北美术馆和国外部分优秀博物馆在运用营销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方法,以“4C”理论为指导,从非营利组织营销中整合营销的角度出发,将美术馆的受众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来揭示美术馆除了作为艺术文化事业的推广和传播者外,还要肩负起类似商业经营者的角色,通过实施社会公共职能更好地拓展青少年受众艺术文化等各方面教育,同时也通过自我营销来更高效的实现美术馆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本文主要从青少年受众和非营利组织营销两个方面入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国内外美术馆观众研究经验;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出发,分析了参观美术馆过程中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参观动机和行为活动,以及对实地调研的结果分析总结;第四部分从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的引入出发,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国内外优秀美术馆(以湖北美术馆和法国部分优秀艺术博物馆为例,2017年2月笔者先后参观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奥赛美术馆、橘园美术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针对青少年受众积极采用的各种营销策略案例,就如何更好的发挥出美术馆在青少年受众群体中的教育功能,为培育出更多更全面的美术馆未来观众,提升全民素质等几个方面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了设计的策略。

郭怡[6](2016)在《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与环保一直相生相伴,“环境保护”一词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历次工业革命对生态资源的耗散而产生的。中国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从诞生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其兴起与发展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同步,是政府扶持、科技进步、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关注的共同作用,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科技进步观念、时代价值变迁的现实投射。本文以跨学科研究切入,力图揭示科技进步视域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及不可替代性,探讨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科技组织特征、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要支撑,分析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研究框架,并提出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章通过阐明本论文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在系统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在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强化和重视。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生成与不可替代,不是任何单-因素的结果,而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自身功效等多重原因的综合。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深层次的揭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内在紧张关系,促使了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产生与发展;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担当越来越重要的环保项目实践,提供政府与企业难以供给的公共产品,以及为公众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规划和目标的组织基础等,则显示其在环境保护工作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第二章以生态资源对科技进步的支撑与制约、生态文明对科技进步的充实与需求、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理论界定、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重要科技特性、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分析,逐层理清科技进步视域下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以及所得到的硬科学和软科学的共同支撑;分析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除了具有一般非政府组织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众多科技组织特性;探讨在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下,将政府、企业、公众等众多生态环境利益相关方和绿色科技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环保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项目创新。第三章以历时性梳理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查找、个案访谈两种分析方法,根据各地区民政体系网站、民间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平台数据库的信息,并结合对环保公益界数位知名环保公益人的采访,分析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部门发起的第一个广义上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成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不断涌现。在不断积累、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后,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已将业务范围遍及环保工作的绝大多数领域,成为中国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脉搏同步,中共中央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指导以及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及政策,包括在环境保护、环保科技投入、社会组织注册管理、筹资与捐赠方面的完善支持其发展,但仍然存在滞后;此外,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声誉较低、政策法规滞后、组织经费欠缺、核心成员匮乏、管理运营软散、专业水平有限等。第四章通过共时性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及运行案例,提炼科技进步视域下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途径,着重从凝炼社会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公民科学环保意识、开展公众科学环保活动、引导企业科学环保理性、参与政府科学环保决策等方面,阐释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并探究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撑主要包括环保科技和科学管理两大方面,既表现在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开展环保项目、生态治理技术、污染防治手段、环保新产品研发等“硬科技”方面;又表现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管理,包括组织运营、治理结构、战略规划、宣传筹资、绩效评估等“软科学”方面。第五章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从外部环境建设和自身组织建设所涉及的六大方面,提出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随着新工业革命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亟需紧跟社会快速变革的节奏,以可持续的组织发展目标和先进的科技进步手段方法武装,实现行业整体专业化的跨越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科技创新观念促进立法执法改革,加强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信息化公共平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科技,促进社会各个层面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认可与监督;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治理结构,帮助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有效应对各个环境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保障机构高效运营;以专职专业化思维促进人才队伍建设,聚集专门人才、充实全职化人员、提高志愿者环保专业水平;明确作为推动者的角色和桥梁作用,以多边科技合作项目推动行业联动、搭建多方参与平台,获得更多有效资源和支持;以科技营销策略,借鉴各种可行的营销方法和资源,提供生态环保产品化服务,获得长久、稳定的资金支持。

王得宇[7](2016)在《我学网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提高。互联网已经渗入各个领域,消费者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的改变,以及商业竞争的加剧,网络营销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营销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营销有显着的差异,虽然都是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内部成员、顾客及其需求进行分析,把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服务推向市场的过程。但是,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特殊性,考虑到其资金有限,人员缺失,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如果效仿企业的营销经验,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营销方式选择不当,可能会造成外界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读。因此,势必要选择一种成本较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效营销工具。互联网的高速兴起迎合了非营利组织的需求。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播方式。人们开始将传统营销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帮助非营利组织实现产品推广、志愿者管理等相关工作,对扩大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实现组织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李开复所创办的非营利组织“我学网”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网站属于在民政部门注册的NGO文化类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公益网站,创办初期网站知名度高,运营效果良好,但是近几年来缺乏明确的营销策略指导,使得网站的定位、推广、品牌均未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本文选择了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试图为其解决当前困境。论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的比较,以及网络营销最新的发展趋势;进而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对所选取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对“我学网”成员进行访谈,以“我学网”当前的营销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这一非营利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重点阐述其面临的营销困境。而后运用STP模型,为“我学网”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进而结合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为“我学网”制定了以网络为平台的4Ps营销策略,以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实现非营利组织使命和目标,最终为社会的福利做出贡献。

丁艺[8](2016)在《新媒体时代的希望工程重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希望工程作为我国教育扶贫史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她使无数贫困地区失学青少年重获受教育的权利,唤醒了全社会重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推动了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以互联网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首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促进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公益事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新媒体与公益的联姻,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成本低、透明度高、速度快、参与广泛的新型公益发展道路。当前,希望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其自身矛盾与困境不断凸显,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公益新理念、新模式、新价值等也给希望工程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自身与新媒体带来的双重压力,希望工程必须勇于变革、借力重构、转型升级,更新公益理念、创新公益项目、优化公益资源,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引领我国公益事业创新发展。文章从宏观角度切入,围绕二十多年来希望工程发展的基本情况,简要介绍了希望工程的诞生、实施对象、工作宗旨、组织架构等。中国青基会作为发起组织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带领希望工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机构建立与项目启动阶段、机构成长与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阶段、调整转型阶段、提质创新升级阶段。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了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助学新模式,对于加强对贫困的正确认识、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启公益新时代等发挥了巨大的现实作用。文章从微观角度入手,分析了希望工程发展至今不断凸显的自身问题与矛盾,主要为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管理模式的滞后性、审计监督的含糊性、帮扶参与的狭隘性、工作载体的落后性等。究其发展困境原因,主要为强政府治理模式使得希望工程创新受阻、经济发展内在问题束缚希望工程长足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弊阻碍希望工程品质提升、非理性社会情绪影响希望工程工作推进等。这些因素使得希望工程积重难返,亟待重构、走出困境。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包括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新媒体作为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概念,从理念到技术及形式上的革新,在各个角度深刻影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给希望工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表现在先进的信息平台与技术促进工作载体的革新、无线的传播空间覆盖面促进工作渠道的拓宽、多样的表现方式促进工作模式的创新、强大的媒体交互性促进工作环境的透明。但同时新媒体时代也为希望工程的公信力与责任感带来了新的质疑与挑战,具体表现为虚假信息引发网络谣言、网络舆情复杂化、网络传播“蝴蝶效应”、信任危机加剧等。文章着眼于脱贫攻坚实现中国梦、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当前希望工程借力新媒体走出自身困境、迎接新媒体挑战、实现升级重构的具体对策与相关建议。提出要借力新媒体转变观念加强希望工程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学习、筹资、管理、服务、合作、创新等能力;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希望工程创新能力,拓展公益形式、树立“知识经济发展理念”、强化公益信息获取和公开、完善公益监督、绩效问责评估等;巧用大数据推动希望工程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国贫困青少年数据库建设,促进大数学开放利用研究,构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打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共用。

王秀伟[9](2016)在《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内涵的核心要素,突出以创意和文化等无形资源的投入实现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生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知识产权的转移与利用实现产业辐射力和渗透性的提升,能够增强文化、创意的流动性以及与其它产业要素的重新组合能力,在提升产业自身附加价值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创新性以及强大的渗透性和高附加值特征。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影响下,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能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范畴,变得更加社会化和多样性,博物馆的价值主张开始定位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价值理念逐渐凸显对社会发展的包容、参与和融入。因此,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内容的深层次需求和产业形态的渗透式拓展,博物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博物馆应主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产业特点,转变自身定位,进而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下更好地发挥好各项功能,实现总体价值的提升。这就需要博物馆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由以博物馆“自我中心意识”主导下的非市场化结构模式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的文化授权模式。基于此,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进行了探讨性分析,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首先,对文化授权内涵、本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范畴、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并论述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意义。文化授权是授权者将所拥有或代理的文化创作或生产的产品以及与产品相关标的物的权利,以合同的形式授权给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根据合同规定将授权物在特定地理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应用于其它产品的生产、销售和非营利性活动中,并按约定向授权者支付权利金或其他报酬的活动。文化授权内在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行为,文化生产的本质又是关于价值的生产。因此,文化授权在本质上一种价值生产与再生产的系统。文化授权具有价值路径多元化、产品形态特殊性和知识产权的依赖性特征。博物馆文化授权是立足博物馆原位文化,对代表博物馆文化的标的物进行的授权。博物馆文化授权在运行中呈现出一种由授权主体、对象、客体和介质等不同要素织就的生产关系网络。博物馆文化授权通常包括了博物馆艺术授权、图像授权、品牌授权、专利授权和传统技艺授权、出版授权、影音授权等类型。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博物馆文化授权,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博物馆文化资源存量向文化创意产业增量的转化:博物馆文化授权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拓展和价值延伸:博物馆文化授权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供给能力以及对市场的供给弹性。其次,在对文化授权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筑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理论框架,并从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法理依据方面揭示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产业融合理论、效用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符号产品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化授权的理论基础。以此为支撑,文化授权才具有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理论框架直接源于文化产业的生产复制理论、文化经济的“网络定律”和文化嵌入理论。博物馆文化授权机制满足了以有限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博物馆多元产出函数最大化的诉求,使之在生产要素投入和综合效益产出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博物馆文化授权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具有一定的法规依据,这就使其具有了合法性。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优效品理论,博物馆文化授权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混合性质以及作为优效产品的优效性,从而增强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可行性。从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博物馆文化授权正是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的需要。第三,完整阐述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并提出了保障博物馆文化授权顺利进行的各项机制。文章认为,博物馆文化授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体系,需要博物馆各部门的有机配合以及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包括:文化授权理念和意识的培养,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整合、评估与数字化,文化授权窗口的组建与规划的制定,文化授权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授权标的物的宣传和营销,授权环节的协商、谈判与合同的签订,授权标的物的产品转化与生产流通,授权后的监督管理与权利金的反馈。授权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明确的资金来源与收益回馈机制、授权过程中的协同联动机制和文化授权信息的公开化机制共同构成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保障机制。博物馆文化授权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流程性操作,同时也需要激活各项机制,充分发挥各项机制在博物馆文化授权中的作用。第四,在对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博物馆文化授权的三种结构模式:直接授权模式、委托授权模式和综合授权模式,并揭示了不同文化授权模式下的价值链形态。文章结合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文化授权模式,对上述三种文化授权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不同模式下的价值链的构成进行了探讨。第五,文章对影响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与特点、公众文化消费的心理与偏好、公众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认同程度、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博物馆展览的品牌与影响、授权标的物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博物馆文化授权产品的内涵与价值、博物馆文化授权的营销效果等是影响博物馆文化授权的主要因素。博物馆文化授权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适应文化消费环境的变化和公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与偏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自身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积累正向动能进而推动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持续发展。

况璐[10](2015)在《非营利组织新媒体公众平台运营研究 ——基于A大学校友会分析》文中提出非营利组织微信公众平台要打造足够吸引受众眼球的内容,摸准受众心理和兴趣点所在,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和募捐成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校友组织与校友互动的良性循环。高校校友会属于非营利组织定义的范畴,本论文从高校战略规划层面提出体系的总目标,借助国内外高校校友工作的先进经验,应用战略营销中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分析校友工作营销体的目的和需求,搭建母校和校友进行有效沟通的系统与平台。本论文分析以高校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引入以提供服务和资讯为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营销和宣传工具(本次研究对象即新媒体公众平台),观察不同宣传手段给营销的效率、质量带来的不同成效并总结规律。本文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SWOT分析等工具手段来对新媒体公众平台的运营反馈机制加以分析,探讨校友对母校微信平台推送的消息认同、转发、产生共鸣,和积极参与母校通过微信平台发送的捐赠项目,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的原因。校友是高校重要的“人脉”资源,而高校是校友社会资本的集散地和交换平台,校友对高校的捐赠是对母校打造的共同精神力量的回报和认可,是校友社会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只有认清这一点,找准校友会作为典型非营利组织在工作营销方面的运作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二、非营利组织的营销观念及策略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营利组织的营销观念及策略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2)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第一节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缓冲民族地区社会矛盾
        二、有效补充弱势群体社会需求
        三、支持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社间缺位与越位
        二、组织间发展不平衡
        三、专业化瓶颈明显
        四、跨民族公益实践障碍
第二章 品牌管理在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功能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内在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塑造组织形象,吸纳优质资源
        二、激发民族责任感,有效传递组织价值
        三、提供综合预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外部战略的现实需求
        一、处理竞合关系
        二、对外问题管理
        三、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章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个案选取缘由与基本情况
        一、玛薇中心的使命与组织架构
        二、玛薇中心发展历程及品牌管理阶段
    第二节 玛薇中心品牌管理的实践情况
        一、确立机构使命,开展品牌行动
        二、汇聚民族伙伴,开发彝族文化项目
        三、力促区域联合,提升组织影响
    第三节 玛薇中心品牌管理制约因素
        一、品牌战略与组织发展不适应
        二、资源匹配与组织发展不协调
        三、公共关系与组织发展波折和蜜月并存
第四章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困境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战略重视不足,品牌完整性被破坏
        二、资源转化乏力,品牌建设参与低
        三、利益相关方沟通僵化,潜在恶性竞争
    第二节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战略意识滞后,影响决策制定
        二、培养体系不健全,影响能力提升
        三、政策贯彻不力,影响落实成效
        四、经济与智力支持薄弱,影响资源保障
第五章 国际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品牌管理经验
        一、绿色和平组织品牌理念
        二、绿色和平组织的品牌管理架构
        三、绿色和平品牌管理战略的周期迭代
    第二节 国际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启示
        一、使命驱动品牌周期管理
        二、由内向外聚合品牌倡导者
        三、开源姿态接纳外部嵌入
第六章 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品牌完整性,确立品牌管理的战略地位
        一、建立以使命为核心的品牌价值体系
        二、深化切合组织特征的品牌管理机制
    第二节 发挥品牌民主化,提升资源转化能力
        一、整合组织品牌,强化内外参与
        二、激活民族责任感,打造竞合软实力
    第三节 塑造品牌亲和力,促进个体利益集体化
        一、建立外部和谐,形成联盟战略
        二、运用传播平台,建立长效协作
        三、激发集体影响力,改善政策环境
    第四节 建构品牌评估体系,提升管理效能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二、定期检查品牌管理战略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4)全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全媒体与非营利组织营销概述
    2.1 全媒体的概念
        2.1.1 全媒体的定义
        2.1.2 全媒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2.2.1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2.2.2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2.3 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概念
        2.3.1 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含义
        2.3.2 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殊性
        2.3.3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
    2.4 非营利组织营销理论的发展
第3章 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探析
    3.1 非营利组织的媒体营销基本策略
        3.1.1 塑造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象
        3.1.2 实施恰当的公关活动
        3.1.3 进行有效的营销沟通
    3.2 非营利组织的传统媒体营销策略
        3.2.1 非营利组织使用传统媒体进行营销的特点
        3.2.2 非营利组织使用传统媒体进行营销的困境
    3.3 非营利组织的新媒体营销策略
        3.3.1 非营利组织利用使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特点
        3.3.2 传统媒体营销与新媒体营销之比较
    3.4 全媒体给非营利组织营销传播带来的挑战
        3.4.1 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面临更高要求
        3.4.2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亟待重塑
第4章 “免费午餐”与“弘慧教育”案例分析
    4.1 “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营销案例分析
        4.1.1 “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的介绍
        4.1.2 “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营销策略分析
    4.2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营销案例
        4.2.1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介绍
        4.2.2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营销策略分析
    4.3 免费午餐与弘慧教育媒体策略的比较
    4.4 免费午餐与弘慧教育营销启示
第5章 全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运用的对策建议
    5.1 实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营销策略
    5.2 非营利组织内部新媒体营销体系的建构
        5.2.1 重建新媒体营销组织架构
        5.2.2 培养新媒体营销人才
    5.3 开发新的营销渠道
        5.3.1 优化官方网站
        5.3.2 增强微营销平台关注度
        5.3.3 开发APP应用
        5.3.4 利用好小程序
    5.4 实现资源整合
    5.5 实行整体传播
    5.6 妥善处理媒体营销的“双刃剑”效应
        5.6.1 积极地与媒体交往
        5.6.2 慎重地进行媒体营销
        5.6.3 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立美术馆中青少年的非营利营销策略 ——以湖北美术馆和法国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步骤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步骤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美术馆的非营利营销策略
    2.1 美术馆为什么需要非营利组织营销
        2.1.1 非营利组织中营销的必要性
        2.1.2 非营利组织中的营销理念及其发展趋势
    2.2 公立美术馆中的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
        2.2.1 公立美术馆中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的引入
        2.2.2 非营利营销中整合营销策略的内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术馆中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3.1 美术馆受众群体分析
    3.2 青少年受众群体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3.2.1 青少年受众群体前期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3.2.2 青少年受众群体中期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3.2.3 青少年受众群体晚期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3.3 青少年受众参观美术馆的动机分析
    3.4 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美术馆行为活动分析
        3.4.1 青少年观众在美术馆的一般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少年受众在美术馆中的非营利组织营销策略
    4.1 “以人为本”—重视青少年受众的需求
        4.1.1 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受众群体
        4.1.2 以青少年受众群体需求为导向,开展陈列展览策划设计
    4.2 提高参观性价比—关注受众获取满足的成本
        4.2.1 美术馆中艺术品商店的经营
        4.2.2 克服“美术馆疲劳”
    4.3 丰富参观形式—考虑青少年参观的便利性
        4.3.1 美术馆与教育的合作
        4.3.2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
    4.4 增加互动性—重视与受众群体的有效沟通
        4.4.1 美术馆青少年受众“会员制度”的建立
        4.4.2 志愿者及社会服务工作在美术馆中的开展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美术馆相关信息问卷调查

(6)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科技进步视域下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科学、技术与科技进步
        二、生态资源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三、生态文明对科技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 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理论界定
        一、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涵义
        二、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类型
    第三节 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科技特性
        一、科技组织及其活动
        二、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类别及核心工作
        三、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重要科技特性
第三章 科技进步视域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1978年-1993年:诞生与启蒙阶段
        二、1994年-2003年:兴起与发展阶段
        三、2004年-2013年:多元与拓展阶段
        四、2014年-勃发与创新阶段
    第二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依存的政策法规
        一、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二、环境保护科技投入方面的相关政策
        三、社会组织注册、管理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四、慈善法、筹资与捐赠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声誉较低
        二、政策法规滞后
        三、运行经费欠缺
        四、核心成员匮乏
        五、管理运营软散
        六、专业水平有限
第四章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要支撑
    第一节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凝炼社会科学发展观念
        二、培养公民科学环保意识
        三、开展公众科学环保活动
        四、引导企业科学环保理性
        五、参与政府科学环保决策
    第二节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提供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科学方法论
        二、扩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筹资范围
        三、改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监管方式
        四、更新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管理理念
        五、提升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项目能力
第五章 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科技创新观念促进立法执法改革
        一、促进登记注册体制开放
        二、加强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三、改善筹资捐款制约机制
    第二节 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促进社会认可与监督
        一、搭建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政府监督平台
        二、搭建集科普与项目为一体的民众参与平台
        三、搭建集宣教与技术为一体的企业合作平台
    第三节 以科学管理机制促进组织高效运营
        一、汲取企业现代管理精髓
        二、引领创造共享价值理念
        三、探索建立社会企业模式
    第四节 以专职专业化思维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聚集专门人才进行专职化发展
        二、依托专门人才充实全职化人员
        三、依靠专门人才提高志愿者水平
    第五节 以多边科技合作项目促进行业联动
        一、以项目和课题促进行业联动
        二、以多边科技合作获得更多资源
        三、以科学规划凝炼组织核心战略
    第六节 以科技营销策略促进筹资捐款
        一、引入科技营销理念
        二、树立科技营销思想
        三、重视科技营销运作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7)我学网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网络营销概述
    2.1 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特征
        2.1.1 网络营销的定义
        2.1.2 网络营销的特征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殊性
        2.2.3 非营利组织网络营销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我学网”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现状分析
    3.3 现有营销策略分析
        3.3.1“我学网”历史沿革和基本概况
        3.3.2“我学网”产品策略:跟随型的产品模仿策略
        3.3.3“我学网”品牌营销:捆绑李开复个人知名度
        3.3.4“我学网”价格策略:产品免费,投入不足
        3.3.5“我学网”促销策略:网络营销工具单一,人员专业性不足
    3.4“我学网”现有网络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4.1 网站新旧产品摇摆不定
        3.4.2 品牌认知与投入不足,影响品牌建设
        3.4.3 网络营销缺乏有效的促销组合
第四章“我学网”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分析
    4.1.“我学网”的市场细分
    4.2“我学网”的目标市场选择
第五章“我学网”网络营销组合(4Ps)策略
    5.1“我学网”的产品策略
        5.1.1 网站再设计,调整产品组合
        5.1.2 强化“我学网”公益形象,扩大品牌影响
        5.1.3 重新设计“我学网”的网站内容
    5.2“我学网”的价格策略——降低顾客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5.2.1 降低“我学网”外部目标顾客的成本
        5.2.2 提升“我学网”内部工作人员效率
    5.3“我学网”渠道策略
        5.3.1 与知名网站进行链接,提升网站流量
        5.3.2 加入百度免费搜索引擎推广
    5.4“我学网”网络促销策略——外部促销,吸引目标顾客
        5.4.1“我学网”外部网络促销策略
        5.4.2“我学网”内部网络促销策略:志愿者招募与激励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可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媒体时代的希望工程重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 希望工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本文研究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四)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本文研究的不足
一、希望工程概述
    (一) 希望工程的诞生
    (二) 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 希望工程的现实作用
        1、加强人们对贫困的正确认识
        2、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3、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4、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5、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开启中国公益事业新时代
二、希望工程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希望工程的发展困境
        1、资源配置的差异性
        2、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3、审计监督的含糊性
        4、帮扶参与的狭隘性
        5、工作载体的落后性
    (二) 希望工程的困境原因分析
        1、强政府治理模式使得希望工程创新受阻
        2、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束缚希望工程长足发展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弊阻碍希望工程品质提升
        4、非理性社会情绪影响希望工程工作推进
三、新媒体时代的公益发展与希望工程的机遇和挑战
    (一)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发展
    (二) 新媒体时代给希望工程带来的机遇
        1、先进的信息平台与技术有利于工作载体的革新
        2、无限的传播空间覆盖面有利于工作渠道的拓宽
        3、多样的表现方式有利于工作模式的创新
        4、强大的媒体交互性有利于工作环境的透明
    (三) 新媒体时代给希望工程带来的挑战
        1、自由快捷导致信息不严谨
        2、媒体载体创新带来舆情复杂化
        3、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
        4、自私逐利导致信息传播异化
        5、网络监督带来信任危机
四、借力新媒体有效助推希望工程的重构
    (一) 转变观念加强希望工程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学习能力
        2、提升筹资能力
        3、提高管理能力
        4、增强服务能力
        5、强化合作能力
        6、培养创新能力
    (二) “互联网+”促进希望工程创新能力
        1、拓展公益形式
        2、树立“知识经济”发展理念
        3、强化公益信息获取和公开
        4、创新公益监督机制
        5、完善绩效、问责评估方式
    (三) 大数据推动希望工程信息化建设
        1、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2、促进大数据开放利用研究
        3、构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
        4、充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5、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授权产业相关研究
    1.2.2 博物馆经营与授权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博物馆功能的演进与价值的转换
2.1 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
    2.1.1 博物馆角色的变迁
    2.1.2 博物馆功能的演进趋势
2.2 博物馆核心价值的转换
    2.2.1 新博物馆学思潮下的博物馆理念与价值
    2.2.2 博物馆核心价值的形成与阐述
    2.2.3 博物馆内外价值的交互转换
2.3 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嬗变
    2.3.1 产业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拓展
    2.3.2 产业理念的创新与价值的提升
2.4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博物馆定位的转变
    2.4.1 身份转变:从“神庙”到“论坛”
    2.4.2 场域转变: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
    2.4.3 范式转变:从封闭自守到开放包容 第3章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内涵与意义
3.1 文化授权概述
    3.1.1 授权的含义
    3.1.2 文化授权的内涵
    3.1.3 文化授权的本质
    3.1.4 文化授权的特点
3.2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内容
    3.2.1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构成要素
    3.2.2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范畴
    3.2.3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类型
3.3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意义
    3.3.1 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价值的输出
    3.3.2 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市场空间的拓展
    3.3.3 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和市场供给弹性 第4章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理论架构与法理依据
4.1 文化授权的理论基础
    4.1.1 产业融合理论
    4.1.2 效用理论
    4.1.3 价值链理论
    4.1.4 交易成本理论
    4.1.5 符号产品理论
    4.1.6 微笑曲线理论
4.2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理论框架
    4.2.1 文化产业的生产复制理论
    4.2.2 文化经济的“网络定律”
    4.2.3 文化嵌入理论
4.3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法理依据
    4.3.1 非营利组织目标函数的最大化
    4.3.2 政策导向与法规依据
    4.3.3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混合性和优效性
    4.3.4 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需要 第5章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与机制设计
5.1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
    5.1.1 文化授权理念与意识的培养
    5.1.2 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整合、评估与数字化
    5.1.3 文化授权窗口的组建与规划的制定
    5.1.4 授权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
    5.1.5 授权标的物的宣传和营销
    5.1.6 文化授权的授权环节
    5.1.7 授权标的物的产品转化与生产流通
    5.1.8 授权后的监督管理与权利金的反馈
5.2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保障机制
    5.2.1 授权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5.2.2 明确的资金来源与收益回馈机制
    5.2.3 授权过程中的协同联动机制
    5.2.4 文化授权信息的公开化机制
5.3 案例分析:台湾地区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与机制
    5.3.1 台湾地区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流程
    5.3.2 台湾地区博物馆文化授权的机制 第6章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发展模式与价值链
6.1 博物馆文化授权模式与价值链形态概述
    6.1.1 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分析
    6.1.2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结构模式
    6.1.3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价值链形态
6.2 博物馆直接授权的模式及价值链分析
    6.2.1 博物馆直接授权的模式
    6.2.2 直接授权模式下的价值链
    6.2.3 大英博物馆直接授权模式的分析
6.3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委托授权模式及其价值链
    6.3.1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委托授权模式
    6.3.2 委托授权模式的价值链分析
    6.3.3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授权经纪模式分析
6.4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综合授权模式及价值链形态
    6.4.1 综合授权模式及其复合型价值形态
    6.4.2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综合授权模式分析 第7章 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文化消费的增长与公众的文化消费偏好
    7.1.1 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7.1.2 公众文化消费的心理与偏好
7.2 公众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认同
    7.2.1 博物馆文化资源认同
    7.2.2 文化资源认同对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影响
7.3 授权主体及对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7.3.1 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7.3.2 博物馆展览的品牌与影响
    7.3.3 授权标的物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7.4 文化授权产品的内涵与价值
7.5 博物馆文化授权营销的影响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10)非营利组织新媒体公众平台运营研究 ——基于A大学校友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使用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非营利组织
        二、校友会
        三、新媒体公众平台
        四、运营机制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着手分析的切入点
第二章 A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第一节 A大学及A大学校友会概况简介
        一、A大学简介
        二、A大学校友会简介
    第二节 A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微信公众平台总体情况介绍
        二、A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介绍
        三、A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第三节 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二、校会会微信公众平台的劣势
        三、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的机会
        四、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的威胁
第三章 A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反馈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受众群体组成分析
        一、性别比例
        二、地域分布
    第二节 研究对象推送资讯受关注度分析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受关注度与信息发布的关系
        一、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增长变化情况
        二、微信公众号关注度增长变化趋势与资讯发布
    第四节 两个微信平台募捐活动的案例分析
        一、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进行公益营销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动校庆募捐
第四章 理论模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新媒体公众平台的资源整合模型
        一、社会资本模型带来高校校友资源的回流
        二、社会化网络的搭建使得信息的传播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退订率上升
        二、传播范围有限,信息扩散范围窄
        三、捐赠款项安全性和监管存在问题
        四、校友工作本身给平台发展带来的局限性
第五章 基于理论分析的对策方案
    第一节 做好内容创新和产品包装
        一、减少重复资讯,打造个性化
        二、灵活和丰富推送形式
    第二节 宣传手段上求新求变
        一、强化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
        二、注重和校友的交流互动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工作团队自身需强身健骨
        一、规范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
        二、提高运营人员的运营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节 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监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回顾和结论
        一、概况回顾
        二、结论分析
    第二节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非营利组织的营销观念及策略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社区社会组织营销策略探究[D]. 王均格.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研究[D]. 王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4]全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媒体营销策略研究[D]. 储文静. 湖南大学, 2018(01)
  • [5]公立美术馆中青少年的非营利营销策略 ——以湖北美术馆和法国博物馆为例[D]. 刘翠翠.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2)
  • [6]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 郭怡. 武汉大学, 2016(01)
  • [7]我学网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王得宇.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6(11)
  • [8]新媒体时代的希望工程重构探析[D]. 丁艺. 南京大学, 2016(10)
  • [9]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D]. 王秀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10]非营利组织新媒体公众平台运营研究 ——基于A大学校友会分析[D]. 况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和策略的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