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形成与矫正

近视的形成与矫正

一、近视眼的形成与矫正(论文文献综述)

延艳妮,王亚星,魏文斌[1](2021)在《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人群后极部眼底形态学特征的10年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自然人群中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患者后极部眼底形态学参数的长期变化规律。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研究。纳入"北京眼病研究"中完成了2001年和2011年2次调查、彩色眼底像可供判读的71例(110只眼)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资料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44例。2011年时患者的年龄为(56.2±9.5)岁。根据病理性近视眼研究小组荟萃分析中对病理性近视眼的定义对2001年眼底像进行判读, 110只眼被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79只眼)和病理性近视眼组(31只眼)。分别对2001年和2011年的彩色眼底像中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 包括视盘倾斜度、视盘旋转度、β萎缩弧面积、视盘中心凹距离、视盘萎缩弧颞侧缘距离、中心凹萎缩弧颞侧缘距离、血管弓垂直距离, 并分别对所有受试者、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病理性近视眼组2次随访参数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参数10年变化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受试者中视盘倾斜和视盘旋转的发生率分别为41.1%(44/107)和63.3%(68/107), 2001年和2011年的视盘倾斜度分别为1.34±0.31和1.34±0.33, 视盘旋转度分别为30.4°±26.3°和30.0°±25.3°, 2001年和2011年视盘倾斜度差异(Z=-0.317)和视盘旋转度差异(t=0.15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的β萎缩弧的面积[1.34(0.45, 3.73)mm2, Z=-7.295]、视盘中心凹距离[(5.18±0.54)mm, t=-3.523]、视盘萎缩弧距离[1.55(0.24, 2.16)mm, Z=-6.825]分别较2001年β萎缩弧的面积[1.05(0.23, 1.88)mm2]、视盘中心凹距离[(5.08±0.43)mm]、视盘萎缩弧距离[1.39(0.77, 1.93)mm]显着增大(P<0.05);血管弓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8, P>0.05)。而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变化规律不同: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2011年中心凹萎缩弧距离较2001年显着缩短(Z=-3.221, P<0.05), 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无明显变化(t=0.655, P>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较大的β萎缩弧面积变化值与大的角膜曲率(r=0.462, P<0.05)和较长的眼轴显着相关(P<0.05);较大的视盘中心凹距离改变与低的最佳矫正视力(r=0.348, P<0.05)和较长的眼轴(P<0.05)显着相关;较大的视盘萎缩弧距离变化和低的最佳矫正视力(r=0.538, P<0.05)和长眼轴(P<0.05)相关。此外, 近视眼黄斑病变的进展(Z=-3.425, P<0.05)以及单纯性高度近视眼进展为病理性近视眼(Z=-2.911, P<0.05)都和更加显着的β萎缩弧扩大相关。结论 40岁以上的高度近视眼患者, 随着高度近视眼的发展, 视盘形态相对稳定, 而视盘黄斑距离和β萎缩弧会不断增大, 这可能是由眼轴增长所致;β萎缩弧的变化可能是近视眼黄斑病变进展的预测指标。(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908-915)

刘美玲,马良财[2](2021)在《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近视眼及其矫正”教学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以初中物理"近视眼及其矫正"教学内容为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经验和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薄厚和焦距可调的水透镜将人眼成像的过程可视化,并探究了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原理,以期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刘富强[3](2021)在《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高度近视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及睫状后短动脉血流情况,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循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提供理论依据及评价指标。方法:将临床确诊的年龄18-6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取气虚亏虚证、肝肾阴虚证各38例(76眼),并分成气血亏虚组和肝肾阴虚组;另选取38例(76眼)无近视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将三组被研究者的屈光度(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 MAR)、眼轴长度、黄斑部脉络膜厚度、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分别为:气血亏虚组屈光度(-6.750(-7.875、-6.625))D、BCVA(0(0、0.10))、眼轴长度(26.55?0.66)mm;肝肾阴虚组屈光度(-10.875(-12.438、-9.031))D、BCVA(0.2(0.10、0.40))、眼轴长度(27.93?0.81)mm;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125(-0.375、-0.125))D、BCVA(0(0、0))、眼轴长度(24.09?0.58)mm。分别将三组屈光度、BCVA行非参数检验,H=185.138、121.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屈光度、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眼轴长度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604.6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屈光度均高于两高度近视组,BCVA优于两高度近视组。肝肾阴虚组屈光度低于气血亏虚组,BCVA比气血亏虚组更差。2、三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气血亏虚组(209.62?49.89)μm、肝肾阴虚组(174.01?52.75)μm、正常对照组(258.20?29.58)μm。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示F=66.245,P=0.000<0.05,两两比较三组间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低于气血亏虚组。3、三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SPCA的PSV(13.68?1.54)cm/s、EDV(4.46?1.82)cm/s、RI(0.68?0.11);肝肾阴虚组SPCA的PSV(11.61?1.57)cm/s、EDV(3.32?1.07)cm/s、RI(0.72?0.06);正常对照组SPCA的PSV(15.28?1.48)cm/s、EDV(5.64?1.99)cm/s、RI(0.64?0.11)。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109.715、36.620、1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SPCA的PSV、EDV、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RI高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SPCA的PSV、EDV均高于气血亏虚组,RI高于气血亏虚组。4、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596,肝肾阴虚组r=-0.664,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平均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258,肝肾阴虚组r=0.562,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5、两高度近视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PSV、EDV、RI)与眼轴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454、-0.468、0.462;肝肾阴虚组r=-0.572、-0.434、0.292;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I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两高度近视组SPCA各项血流参数(PSV、EDV、RI)与屈光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442、0.325、-0.263;肝肾阴虚组r=0.461、0.369、-0.281;均P<0.05,两高度近视组SPC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I与屈光度呈负相关。6、三组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SPCA血流参数(PSV、EDV、RI)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气血亏虚组r=0.298、0.323、-0.318;肝肾阴虚组r=0.622、0.557、-0.432;正常对照组的r=0.552、0.725、-0.656;均P<0.05,提示三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SPCA的PSV、EDV呈正相关,与SPCA的RI呈负相关。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其中肝肾阴虚证患者较气血亏虚证患者屈光度更低(即近视度数更高)、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低下。2、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变薄,且肝肾阴虚证患者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气血亏虚证降低更显着。3、高度近视患者SPCA血流参数较无近视健康人群变差,且肝肾阴虚证高度近视患者SPCA血流参数较气血亏虚证患者更差。4、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SPCA的PSV、EDV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SPCA的RI呈负相关;SPC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SPCA的RI与屈光度呈负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闵亚兰[4](2021)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眼底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中老年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黄斑区形态结构的不同,探讨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进展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提供可参考指标。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40例74眼,年龄大于40岁,等效球镜度小于-6.00D,眼轴长度大于26 mm。按META-PM研究将高度近视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对比两组黄斑部ETDRS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厚度及后巩膜形态特征。结果: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9眼,病理性近视组4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AL)更长、最佳矫正视力(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5,t=-5.57,t=6.21,均为P<0.01)。与单纯高度近视眼相比,病理性近视眼各区域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巩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巩膜葡萄形态的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中老年单纯高度近视相比,病理性近视眼屈光度更高、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薄。神经纤维层厚度、巩膜厚度变化不大,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可成为高度近视临床进展可观察指标。

廖星[5](2021)在《Master700评估CTR维持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稳定性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IOLMaster 700获得全眼纵向B扫描图像来评估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维持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稳定性的效果。为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IOL稳定性,减少IOL的轴向运动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轴≥26.00mm)合并白内障患者20例(40眼),其中男性8例(40%),女性12例(60%),平均年龄62±10.79岁(50岁-85岁)。所有病例双眼均植入同种一片式亲水性丙烯酸酯IOL(CT ASPHINA 603P)。每例患者一眼植入CTR,纳入试验组(CTR组),另一眼不植入CTR,纳入对照组(非CTR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屈光度。屈光度为各随访时间点球镜度数。同时使用IOLMaster 700获取各随访时间点全眼纵向B扫描图像,结合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人工晶体有效位置(ELP)。ELP定义为视轴上角膜后顶点到IOL前表面的距离,表示IOL的轴向距离[1,2]。IOL的实际轴向运动为术后各随访时间点ELP变化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1,2]。比较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平均ELP值及人工晶体有效位置的均方根(ELPRMS)。分析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变化的关系。结果:1、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VA、BCV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UCVA、BCVA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组内术后各时间点UCVA及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R组(UCVA:F=0.018,P=0.997;BCVA:F=0.173,P=0.914)。非CTR组(UCVA:F=0.045,P=0.987;BCVA:F=0.576,P=0.632)。2、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平均E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各时间点平均E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R组:F=0.565,P=0.640;非CTR组:F=2.445,P=0.070)。CTR组术后1个月至3个月IOL轻度前移,3个月至6个月无明显移动。非CTR组术后1周至3个月IOL轻度后移,3个月至6个月无明显移动。术后6个月CTR组ELPRMS小于非CTR组(0.17±0.10mm vs 0.27±0.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组IOL在整个随访期间轴向运动较非CTR组少,轴向稳定性更佳。3、各随访时间点两组间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平均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CTR组:F=0.021,P=0.996;非CTR组:F=0.216,P=0.885)。CTR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屈光状态保持高度稳定。CTR组术后6个月屈光状态出现轻微近视漂移。非CTR组术后1天至1周出现近视偏移,术后1周至6个月出现远视漂移。4、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改变呈正相关(r=0.416,P=0.001)。结论: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提高视力。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屈光漂移。在估算术后屈光度时应考虑屈光漂移的影响。2、应用IOLMaster 700间接获得ELP,具有无创、测量速度快且精确、配合度高等特点。3、囊袋张力环可以减少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的轴向运动,进一步提高人工晶体有效位置及屈光状态的稳定。

王贺[6](2021)在《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0例(61眼)。选取同期查体的正视眼志愿者35例4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测量,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superficial retinal vascular density,SRVD)、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deep retinal vascular density,DRVD),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signalvoids)的变化。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浅层与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F=18.092,p<0.05);高度近视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302,p<0.05;r=-0.354,p<0.05),与近视程度呈负相关(r=-0.335,p<0.05;r=-0.322,p<0.05);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188,p<0.05);高度近视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显着正相关(r=0.543,p<0.05;r=0.535,p<0.05)。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F=2.757,p<0.05),且SFCT分别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年龄具有相关性(r=-0.499,p<0.05;r=-0.567,p<0.05;r=-0.575,p<0.05)。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FAZ面积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9.329,p=0.728);高度近视组的FAZ面积与年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等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r=-0.048,p=0.711;r=0.151,p=0.246;r=0.063,p=0.632)。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420,p=0.428)。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与眼轴长度和SFCT均不具有相关性(r=0.008,p=0.952;r=0.093,p=0.478)。结论:1.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正视眼,且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2.高度近视眼的SFCT显着薄于正视眼,且与近视程度和年龄均呈负相关。3.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FAZ面积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高度近视眼FAZ面积与年龄、轴长、等效球镜度等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同样,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与眼轴长和SFCT也不具有相关性。

姜慧敏[7](2021)在《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和2孔囊袋张力环对术后视力、残余散光、Toric人工晶体旋转稳定性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我院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散光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眼共33例,纳入术眼的术前角膜散光≥1.5 D,眼轴长≥25.5 mm。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B组17例),术前将术眼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A组和B组。术前使用IOL Master计算Toric人工晶体球镜度数,使用Pentacam获得角膜散光的相关参数,将术眼K1、K2值及其轴位、切口位置、人工晶体球镜度数、预计术源性散光值输入Alcon提供的在线计算器,计算出所需Toric人工晶体型号及需放置的轴位。裂隙灯下对Toric人工晶体的预计轴位和手术切口位置进行标记。所有术眼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同一套仪器设备完成,A组的术眼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接着植入Toric人工晶体;而B组的术眼将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2孔囊袋张力环。随访术后6个月,分别检查Toric人工晶体位置、术后视力、残余散光度数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结果:33例术眼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眼的囊袋内均植入Toric人工晶体与囊袋张力环,手术过程中没有后囊膜破裂、眼内出血及虹膜损伤等情况出现。随访至术后6个月,Toric人工晶体和囊袋张力环依旧位于囊袋内,角膜透明,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没有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检查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A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54±0.19,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3;B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66±0.18,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5。术后两组间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A组和B组的平均残余散光值分别为0.56±0.22 D和0.92±0.24D,A组术后残余散光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术眼充分扩瞳后,在裂隙等下观察Toric人工晶体的轴位,并与目标轴位进行比较,A组Toric人工晶体平均旋转度为1.00°±0.73°,B组为3.53°±1.46°,A组旋转度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用裂隙灯检查后囊膜浑浊情况,两组均未出现2级及以上的后囊膜混浊。结论:1.Toric人工晶体可以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2.对于高度近视伴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时,囊袋张力环的使用可以增加Toric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并且4孔囊袋张力环的效果优于2孔囊袋张力环。两种囊袋张力环植入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余散光度数及术后Toric人工晶体的旋转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囊袋张力环可以使Toric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贴附更加紧密,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迁徙,减少了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

韦丽娇,谢祥勇,何碧华,吴文萍[8](2020)在《光学矫正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快速增长,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在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众多方法中,目前光学矫正占据主导地位,是近视眼防控的重要手段。本文中笔者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光学矫正近视眼防控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雅玲,付丽萍,袁超[9](2020)在《巧设创新实验 促进思维发展——以“视力的矫正”教学片断为例》文中指出以"视力的矫正"教学片断为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体验视力的矫正方法.教学中通过巧制实验、巧设实验、巧用实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张文胜[10](2020)在《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视力情况,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探讨羽毛球运动+健康视力课程教育联合干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左右眼视力的效果,找出最佳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双眼视力的干预方式并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了解羽毛球练习干预近视、用眼卫生教育干预近视的研究现状。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部分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情况和用眼卫生情况。3实验法:选取80名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初中一年级假性近视初中生作为受试对象,采取班级分组法分成羽毛球练习干预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组、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及对照组等四组。羽毛球练习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小时。用眼卫生教育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用眼行为干预,采取教师监督学生、学生组相互监督纠正,每周做一次汇报总结。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羽毛球训练和用眼卫生教育,其他条件和羽毛球练习干预组、用眼卫生教育相同。对照组除不参加羽毛球练习和用眼卫生教育外,其他条件与三个实验组基本相同。使用灯箱型“E”字形视力表对受试者双眼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处理,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的比较。研究结果:在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干预前,四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卫生、生活习惯得分情况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用眼卫生教育干预后,实验组一、实验组四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与生活习惯组内得分情况与实验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与生活习惯组内得分情况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5)。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组间得分情况与实验组一、实验组四组间得分情况对比有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组间得分情况与与实验组二组间得分情况对比有显着提高(P<0.05)。在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方面: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在左右眼视力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8周实验结束后,羽毛球练习干预组学生组内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1),学生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3提高到4.68,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1提高到4.63。用眼卫生教育组学生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学生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2提高到4.61,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0提高到4.59。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学生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1),学生左眼视力由实验前的4.54提高到4.73,右眼视力由实验前的4.53提高到4.70。对照组学生左右眼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且有缓慢下降趋势(P<0.05),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4下降到4.51,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2下降到4.48;四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二改善假性初中生左右眼视力效果优于实验组一,实验组三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优于实验组二。3.在实验结束后4周三个实验组左右眼平均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二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高于实验组一,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高于实验组二。研究结论: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我们发现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双眼视力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羽毛球练习干预、单纯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且在实验结束后维持视力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羽毛球练习干预、单纯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因此假性近视初中生要想真正长期有效提高视力,在选择羽毛球练习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的同时还需长期坚持,否则即使在短期内达到了改善视力的效果,也会随着用眼卫生与羽毛球运动联合干预的停止出现反弹。

二、近视眼的形成与矫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视眼的形成与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近视眼及其矫正”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人眼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
    4. 探究晶状体的调节
    5.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6. 近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反思

(3)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收集
    2 诊断标准
        2.1 高度近视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4 主要仪器设备
    5 检查方法
    6 检查结果质量控制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的比较
    3 差异性比较
        3.1 三组间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的比较
        3.2 三组间黄斑部平均脉络膜厚度的比较
        3.3 三组间SPCA血流参数的比较
    4 相关性分析
        4.1 三组内年龄与各项眼部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三组内各项眼部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2.1 气血亏虚组
        4.2.2 肝肾阴虚组
        4.2.3 正常对照组
讨论
    1 高度近视现状
    2 高度近视的中医认识
        2.1 高度近视的中医病机
        2.2 高度近视的中医证型
    3 高度近视的脉络膜循环
        3.1 高度近视眼结构的变化
        3.2 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障碍
    4 不同中医证型高度近视与无近视健康人群的眼部参数比较
        4.1 屈光度、BCVA、眼轴长度的比较
        4.2 脉络膜厚度的比较
        4.3 SPCA血流参数的比较
    5 脉络膜循环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5.1 脉络膜厚度的特征
        5.1.1 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5.1.2 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5.2 SPCA血流参数的特征
        5.2.1 SPCA血流参数的影响因素
        5.2.2 SPCA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6 总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眼底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研究对象分组
        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HM临床特征比较
    3.2 两组 HM 视网膜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对较
    3.3 两组HM脉络膜厚度比较
    3.4 两组HM巩膜厚度比较
    3.5 后巩膜形态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视网膜部分
    4.2 脉络膜部分
        4.2.1 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4.2.2 脉络膜不同区域厚度比较
        4.2.3 脉络膜变化在近视进展中的作用
    4.3 巩膜部分
    4.4 后巩膜形态
    4.5 局限性
    4.6 展望
第5章 结论
    5.1 结果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Bruch 膜结构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Master700评估CTR维持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稳定性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标准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步骤
        2.4.3 数据收集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一般资料
    3.2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
    3.3 术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
    3.4 术后屈光度
第4章 讨论
    4.1 人工晶体有效位置
    4.2 囊袋张力环(CTR)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作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单眼视原理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6)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近视的研究历史及流行病学
        1.2.2 近视的脉络膜改变
        1.2.3 近视的视网膜改变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常规检查
        2.2.2 OCTA检查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与人口统计学
    3.2 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3.3 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比较
    3.4 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 FAZ 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的比较
    3.5 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因素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
第4章 讨论
    4.1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改变的分析
    4.2 高度近视眼SFCT改变的分析
    4.3 高度近视眼FAZ面积改变的分析
    4.4 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血流面积改变的分析
    4.5 局限性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白内障患者散光矫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光学矫正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学矫正控制近视眼的方式
二、近阅读附加镜光学矫正法
    (一)双焦点眼镜
    (二)渐进多焦点眼镜
    (三)棱镜式组合透镜(双光棱镜)
三、改变周边离焦的光学矫正法
    (一)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设计的框架镜
    (二)可产生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光学镜片——OK镜
        1.OK镜的发展史:
        2.现代OK镜的工作原理:
        3.OK镜的类型及临床应用:
        4.OK镜与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的比较:
        5.OK镜与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比较:
        6.OK镜与框架眼镜的比较:
        7.OK镜与药物控制效果的比较:
    (三)可产生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光学镜片——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1.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发展史:
        2.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类型:
        3.不同设计类型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眼进展效果的比较:
        4.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应用:
    (四)可产生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光学镜片——多焦点RGP
        1.RGP的特点:
        2.多焦点RGP的发展、类型及临床应用:
    (五)可产生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光学镜片——多焦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
四、对当前各种光学矫正法控制近视眼进展效果的初步评估

(10)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假性近视
        2.1.2 视力
        2.1.3 用眼卫生教育
    2.2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原因
        2.2.1 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影响
        2.2.2 后天环境因素
    2.3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2.3.1 关于假性近视的预防
        2.3.2 关于假性近视的矫治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据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用眼卫生和生活习惯干预前后变化
        4.1.1 个人用眼卫生习惯变化情况
        4.1.2 个人生活习惯变化情况
    4.2 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受试对象视力的影响
        4.2.1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组内比较
        4.2.2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组间比较
        4.2.3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变化百分比分析
5 讨论
    5.1 羽毛球运动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个人用眼卫生习惯的影响
    5.2 羽毛球运动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
    5.3 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近视眼的形成与矫正(论文参考文献)

  • [1]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人群后极部眼底形态学特征的10年随访研究[J]. 延艳妮,王亚星,魏文斌. 中华眼科杂志, 2021(12)
  • [2]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近视眼及其矫正”教学设计[J]. 刘美玲,马良财. 湖南中学物理, 2021(08)
  • [3]高度近视脉络膜循环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D]. 刘富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眼底形态学研究[D]. 闵亚兰. 南昌大学, 2021(01)
  • [5]Master700评估CTR维持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有效位置稳定性的效果[D]. 廖星. 南昌大学, 2021(01)
  • [6]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改变[D]. 王贺. 吉林大学, 2021(01)
  • [7]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姜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光学矫正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方法的研究进展[J]. 韦丽娇,谢祥勇,何碧华,吴文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05)
  • [9]巧设创新实验 促进思维发展——以“视力的矫正”教学片断为例[J]. 张雅玲,付丽萍,袁超. 物理教师, 2020(07)
  • [10]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D]. 张文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近视的形成与矫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