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的超声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琳艳,王凯,范茂利[1](2021)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梁组和虹膜组,其中虹膜组42眼,主要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小梁组38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术式对患者视力、眼压、周边与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比值的影响,以及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视力>0.5的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低于术前,小梁组患者眼压控制效果优于虹膜组(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增加(P<0.05),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显着降低(P<0.05)。虹膜组患眼手术成功率为97.62%(41/42),小梁组成功率为94.74%(36/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组患眼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组[26.19%(11/42)比55.26%(21/38)](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术式,其中小梁组控制眼压的效果显着优于虹膜组,但小梁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
蔡若诗[2](2021)在《PACG患者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前后眼压差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差对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为人工晶状体度数更精准的计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为PACG的患者50例选取入组。手术前一天进行术前检查,包括IOL Master 700检查及眼压测量。利用SRK/T公式计算预留屈光度并植入相应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析眼压的波动及眼部生物参数与屈光力预测误差(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测等效球镜度的差)的相关关系及可能影响。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65.4±6.7岁,男女比例为19:3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24±0.19)与术前(Log MAR=0.60±0.55)相比有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个月眼压值为13.0±4.8mm Hg,与术前眼压(22.0±15.6mm Hg)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个月眼轴长度(22.35±0.66mm)、前房深度(3.96±0.21mm)与术前相比(分别为22.47±0.66mm,2.15±0.25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平均角膜曲率K(44.49±1.66D)与术前(44.65±1.71D)相比有差异(P=0.030),其中术后角膜曲率K1(44.03±1.71D)与术前(44.14±1.74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10),术后K2(44.95±1.67D)与术前(45.15±1.76D)有较小的差异(P=0.030)。手术前后眼压差ΔIOP与屈光力预测误差PE相关(r=0.503,P<0.05),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相关方程:PE=0.027ΔIOP-0.384(F=16.234,P<0.001);在屈光力预测误差作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R2=0.438,F=6.855,P<0.001),Pre-AL(Beta=0.514,P<0.05),Pre-ACD(Beta=-1.035,P<0.05),Pre-K(Beta=0.234,P<0.05),ΔIOP(Beta=0.025,P<0.001)是屈光力预测误差的显着影响因素,年龄在模型中不显着(P=0.997);控制眼轴变化(ΔAL),前房深度变化(ΔACD),平均角膜曲率变化(ΔK)的影响后,ΔIOP与PE偏相关(r=0.326,P=0.025<0.05)。仅剔除ΔAL的影响后,ΔIOP与PE无线性关系(r=0.204,P=0.160)。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前后眼压差影响SRK/T公式的屈光力预测误差,与眼轴长度变化有关。根据不同手术前后眼压差调整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可能对减少屈光误差有帮助。
尹燕琳[3](2021)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准确性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眼中不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SRK/T,HofferQ,Haigis standard,Haigis optimized,Holladay1,Olsen,Barrett Universal Ⅱ,Kane)的屈光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将入选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及老年性白内障组;术前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层析(SS-OCT)原理眼部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以计算预测屈光度数。为了进行分析,根据术前前房深度分为两个子组:浅前房组(ACD<2.50mm)、正常前房组(2.50mm≤ACD<3.50mm)。通过比较各公式的预测误差(Refractive prediction error,RE)的平均误差(Mean refractive prediction error,M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中值绝对预测误差(Median absolute error,MedAE)及预测误差在±0.25D、±0.50D、±0.75D及±1.00D内的眼睛百分比,比较各公式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有199名患者共199只眼纳入统计,其中141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眼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58只老年性白内障眼为老年性白内障组。PACG组患者前房深度、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比值均小于老年性白内障组(均P<0.05),晶状体厚度、中央角膜厚度均大于老年性白内障组(均P<0.05)。两组之间的每个公式中ME及MA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各公式的绝对预测误差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Kane的MedAE最低(0.34),其次是Holladay 1(0.37)。Holladay 1公式在±0.50D范围内的眼百分比最高(64.54%),Kane公式在±0.25D及±1.00D范围内的眼百分比最高(35.46%,89.36%)。在浅前房组(ACD<2.50mm)中,Kane、Holladay 1公式的准确性最高(MedAE最低),在正常前房组(2.50mm≤ACD<3.50mm)中,各公式的绝对预测误差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组中,各公式预测屈光误差在±0.50D及±1.00D范围内的眼睛百分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01),在±0.25D及±0.75D范围内的眼睛百分比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各公式(SRK/T,Hoffer Q,Haigis standard,Haigis optimized,Holladay1,Olsen,Barrett Universal Ⅱ,Kane)对人工晶状体的屈光预测的准确性较低。Kane和Holladay 1公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表现较好。
赵军梅,王琪[4](2021)在《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李艳霞[5](2020)在《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误差分布特点。2.分析PACG患者青白联合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生物学参数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该研究共纳入51例(51眼)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青白联合术(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综合验光,利用AL-scan测量术前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并通过该仪器内置的SRK-T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同时记录所有患者预留屈光度数。术后3个月时综合验光,同时用AL-scan再次进行生物学测量。将屈光误差(RE)定义为术后等效球镜度减去术前预留屈光度,屈光误差的绝对值为绝对屈光误差(ARE)。其中RE<-0.50D为近视误差组,RE>0.50D为远视误差组,-0.50D≤RE≤0.50D为无屈光误差组。结果:1.屈光误差:术后3个月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为0.82D±0.78D,其中近视误差11例(21.57%),平均误差为-1.56 D±1.03D,无屈光误差21例(41.18%),平均误差为-0.01 D±0.30D,远视误差19例(37.25%),平均误差为1.02D±0.59D。2.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正常眼压组患者术后呈近视误差患者4例(16.7%),远视误差3例(12.5%),无屈光误差17例(70.8%);高眼压组患者近视误差7例(25.9%),远视误差16例(59.3%),无屈光误差4例(14.8%)。3.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2.04mm±0.19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67 mm±0.36mm,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6,P=0.03<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79mm±0.51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1.74 mm±0.58mm,两组术前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P=0.000<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6D±1.54D,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5.13D±1.53D,两组术前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63>0.05)。4.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76 mm±0.42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为3.65mm±0.36mm,术前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55,P=0.000<0.05);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05 mm±0.61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1.93mm±0.60mm,术前术后平均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8,P=0.044<0.05);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3D±1.53D,术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4.41 D±1.56D,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627>0.05)。5.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术后屈光误差同术前前房深度呈负相关(r=-0.32,P=0.023<0.05),同术前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2,P=0.000<0.05),同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相关性(P=0.101>0.05)。结论:1.利用SRK-T公式预测PACG患者术后屈光度时,术后3个月屈光状态倾向于远视,且术前前房深度越浅,眼轴长度越短,术后屈光状态越倾向于远视。2.术前高眼压相对于术前正常眼压的PACG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发生的比例更高,且大多是远视屈光误差。3.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加深,眼轴长度变短,角膜曲率没有明显变化。
曹珂儿[6](2020)在《明目蠲翳方对肝郁化火型PAC合并白内障术后功能参数和OCT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眼科仪器及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对白内障合并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由于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眼部解剖的特殊性,术后眼压控制、手术对眼底的损害对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参数均可造成影响。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干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眼底OCT及功能参数变化。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房角关闭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且中医辨证为肝郁化火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明目蠲翳方中药颗粒每日两次。中药颗粒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视力、眼压、房角分级、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前节炎症评分,观察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有效病例数57例(57眼),其中试验组病例数28例(28眼),对照组病例数29例(29眼),经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基线情况良好,组间可比性高。1.治疗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周边虹膜前粘连,房角宽度与术前相比均增大(P<0.05),治疗前后两组房角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和前节炎症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提高,在术后7天试验组视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视力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眼压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两组眼压组间对比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前节炎症评分均降低,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试验组前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和术后14天两组前节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FI、MD、PSD的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FI和MD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明目蠲翳方后VFI及MD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3.试验组cpRNFL总厚度及下方象限厚度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明目蠲翳方对cpRNFL厚度改善程度很小。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RNFL厚度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试验组中医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10.71%,试验组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治疗后试验组眼胀、头晕或头痛、烦躁抑郁、叹息、两目干涩模糊、口干口苦、目赤、排便异常、睡眠等症状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烦躁抑郁、叹息、两目干涩模糊、排便异常等症状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提示口服明目蠲翳方治疗的安全性较好。研究结论初步验证了中药明目蠲翳方对肝郁化火型PAC合并ARCs患者在phaco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功能参数及RNFL厚度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肖璐璐[7](2020)在《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文中提出青光眼是目前世界范围第二大致盲因素,全球的发病率约在3.5%。白内障是目前全球致盲的首要因素。青光眼和白内障随年龄发病率增高,一项2002至2020年的大样本研究显示,白内障患者中有19.1%左右有伴发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el-closure glaucoma,PACG)和白内障这两大类疾病在临床上易伴发。其机制或是因为青光眼患者病程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晶状体较正常群体更易出现变性增厚的情况,最终发生瞳孔阻滞导致青光眼的发作。目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有几种主流的治疗方式,其中有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传统的小梁切除及滤过手术和几种术式的联合等。其中,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因其具有切口小,不破坏小梁网结构与房角,手术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之一。该手术因直接摘除了患者变性的晶状体,直接从解剖结构上去除了该类患者青光眼的重要发病因素,开放患者狭窄的房角从而有效控制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同时伴随人工晶体的植入,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满意度。虽然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工作中仍然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的屈光度数跟术前预留的屈光度数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毫无疑问这种偏差会直接降低患者的术后视力,使手术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关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偏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推测有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手术对眼部解剖学结构改变是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最新研究中国内外团队将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运用到了该类患者术前术后的生物学参数测量中,可以很准确的测量出患者眼前节的各项解剖生物学参数从而深入探究解剖结构改变的影响。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晶状体拱高(lens vault,LV)值的改变。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影响因素概括来说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点:患者术前的晶状体拱高(LV)值、手术对患者眼轴长度的影响、患者前房深度的变化以及术前IOL计算公式的选用等,但其导致术后屈光偏差的具体机制尚在进一步探索中。本研究旨在分析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群体术后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导致这种分布规律的因素,探究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合理的方案,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满意度。
吴梦楠[8](2019)在《眼前节生物学测量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光学生物测量仪和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Anterior Segment-Optical Coherence Topography,ASOCT)定量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前房、晶状体、眼轴长度、房角等相关结构参数指标,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以发现并探讨眼前节生物学测量参数与PACG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来厦门大学附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1例(56眼)以及正常人17例(22眼),应用瑞士 HAAG-STREIT Lenstar900光学生物测量仪、日本TOMEY AS-OCT定量测量以上两组受试者的眼前节相关结构参数,对各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眼前节生物测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差异,并分析这些参数与PACG发病的相关性。结果1.PACG组和正常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构成无差别(P>0.05)。2.PACG组前房深度(ACD)、排除角膜因素前房深度(AD)、前房宽度(ACW)、角膜白到白距离(WTW)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前房拥挤率(CCR)前者大于后者(P<0.001)。3.PACG组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RCALS)、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RCPLS)、晶状体位置(LP)、晶状体相对位置(RLP)均小于正常对照组,晶状体厚度(LT)、晶状体拱高(LV)大于后者(P<0.05)。4.PACG组眼轴长度(AL)、ACD/AL、AD/AL、RCALS/AL均小于正常对照组,LT/AL、LV/AL大于后者(P<0.05)。5.PACG组房角开放距离500/750(AOD500/750)、小梁网虹膜间面积500/750(TISA500/750)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6.比较PACG组和正常对照组眼前节结构参数与PACG相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CD、AD、RCALS、LP、AD/AL、AOD750与其余眼前段结构参数相比有显着较高的AUC值。其中ACD、AD、RCALS、LP、AD/AL 与 AOD750 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浅前房、晶状体较厚且位置较靠前、短眼轴、房角狭窄甚至关闭的眼前段解剖结构,ACD、AD、RCALS、LP、AD/AL、AOD750与PACG发生具有较强关联性,临床上对于上述参数测量可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预防、诊断和随访提供解剖学依据。
张恒丽,唐广贤,李凡,闫晓伟,马丽华,耿玉磊[9](2019)在《不同年龄组闭角型青光眼眼结构参数及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眼结构参数及手术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住院的62例(121眼)PACG为治疗组,另选<40岁正常人30例(60眼)为对照组均测定眼结构参数并分析治疗组行小梁切除术的疗效。结果 PACG患者中<40岁的25例(50眼),≥40岁者37例(71眼);PACG患者两年龄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依次为(1.85±0.32)mm、(4.51±0.43)mm、(21.78±1.09)mm和(1.79±0.23)mm、(4.56±0.68)mm、(22.29±0.83)mm。两组年龄组间眼轴长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依次为(2.96±0.37)mm、(3.90±0.56)mm和(23.77±1.14)mm,三组间各参数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G两年龄组患者眼压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出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者中:<40岁者占20%,≥40岁者占1.92%(χ2=8.371,P=0.004)。结论 PACG患者的眼轴较短、前房较浅及晶状体较厚,<40岁者眼轴更短。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但<40岁者术后易发生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李爱林[10](2019)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我国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与一般正常人相比,眼前段解剖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包括PACG患者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以及相对位置靠前等。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发作时起病急骤,虹膜迅速覆盖小梁网,致使房角突然大部分或全部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且大幅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失明。近年来睫状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对房角关闭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其位置变化及形态改变。目前,有些学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睫状体形态及解剖位置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分析,发现睫状体位置和厚度的异常可能在PACG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根据以往研究并不能明确解释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骤然关闭、病程急性发展的原因,且睫状体的解剖结构变化在房角关闭机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将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在高眼压状态下以及眼压下降后不同时间点时,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相关参数的变化差异,据此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中的作用规律,以期对AACG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住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40岁;(2)患者具备2个以下症状:眼痛、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3)角膜水肿、睫状充血、瞳孔散大;(4)周边前房浅;(5)眼压>40mmHg;(6)屈光状态:-3.00D+3.00D;(7)询问病史既往无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病史;(8)身体情况能够配合完成UBM检查。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如晶体因素、葡萄膜炎、肿瘤、虹膜新生血管及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2)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或者其他原因等)不能耐受UBM检查,或不能按时完成随访者;(3)合并眼部其他疾病;(4)就诊前已应用影响睫状肌舒张状态的药物;(5)既往行眼部激光治疗或内眼手术者;(6)本次就诊除了需要进行青光眼手术,还需要进行其他眼部操作;(7)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8)已入选其他临床试验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自然光下UBM及眼压等常规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检查图像中睫状体形态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1)最大睫状体厚度(maximum ciliary body thickness,CBTmax)(2)巩膜突位点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the scleral spur,CBT0)(3)距巩膜突1mm处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1mm posterior to the scleral spur,CBT1)(4)睫状体前移距离(anterior placement of the ciliary body,APCB)(5)小梁-睫状突的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6)虹膜-睫状突的距离(iris-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ICPD)(7)小梁-睫状体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ciliary angle,TCA)(8)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iris angle,TIA)。所有测量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两组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急性发作眼与缓解后两个时间点的睫状体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纳入患者共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5078岁,平均63.10岁。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缓解后1月测得眼压(14.7±1.51)mmHg,缓解后6月测得眼压(13.93±1.08)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眼压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测得的ACD为(1.73±0.21)mm,缓解后1月测得ACD为(1.87±0.17)mm,缓解后6月测得ACD为(1.86±0.15)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ACD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发作眼与缓解后1月相比,CBTmax、CBT0、APCB、ICPD、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作期与缓解后6月相比,APCB、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患者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对侧眼为(16.56±4.76)mmHg,对侧眼眼压与发作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眼测得的ACD为(1.73±0.21)mm,对侧眼为(1.96±0.38)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较对侧眼的ACD浅。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CBTmax、CBT0、TI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更加前移的解剖特征。PACG在发作眼缓解后1个月与6个月时与发作期睫状体相比,各参数差异程度又不尽相同,从发作期开始到缓解后6个月时间内睫状体经历了先增厚又变薄的变化过程。
二、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的超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的超声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阶段视力比较 |
2.2 两组患者眼压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2)PACG患者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前后眼压差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1.2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概述 |
1.3 眼内压概述 |
1.4 精准医疗概述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准确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概述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定义 |
1.1.3 危险因素 |
1.1.4 发病机制 |
1.1.5 分期 |
1.2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
1.2.1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 |
1.2.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晶状体常数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仪器和检查项目 |
2.2.4 分组 |
2.2.5 手术步骤 |
2.2.6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
2.2.7 观察指标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人口学资料 |
3.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的对比 |
3.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的两个ACD子组的对比 |
3.4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生物测量参数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选择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晶状体摘除治疗PACG的理论依据 |
2.2 影响屈光误差的相关生物学参数 |
2.2.1 眼轴长度 |
2.2.2 角膜曲率 |
2.2.3 前房深度 |
2.3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3.1 第一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3.2 第二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3.3 第三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3.4 第四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3.5 第五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2.4 其他可能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因素 |
2.5 总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采集病史 |
3.2.2 术前常规检查 |
3.2.3 眼科检查 |
3.2.4 设备与材料 |
3.3 手术 |
3.3.1 术前准备 |
3.3.2 手术步骤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4.2 屈光误差分布 |
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4.3 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 |
4.4 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 |
4.5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 |
4.6 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参数的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5.1 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 |
5.2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改变 |
5.3 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
5.4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明目蠲翳方对肝郁化火型PAC合并白内障术后功能参数和OCT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房角关闭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PAC定义的提出与疾病诊断 |
2 PAC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PAC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PAC的发病机制 |
5 PAC的手术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PACD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认识 |
1 PACD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病名 |
2 PACD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 |
3 PACD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临床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5 观察指标与方法 |
6 评分标准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总体病例质量 |
2 一般资料 |
3 疗效分析 |
4 用药期间出现的其他症状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AC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组方的理论基础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疗效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附录2: 眼前节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眼前节生物学测量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光眼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PACG眼前段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 |
1.3 眼前段解剖结构生物学测量 |
1.3.1 房角镜检查(Gonioscopy) |
1.3.2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 |
1.3.3 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仪器和设备 |
2.1.2 图像处理软件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2.1.1 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 |
2.2.1.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纳入标准 |
2.2.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基本资料收集 |
2.3.2 眼部常规检查 |
2.3.3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AS-OCT) |
2.3.4 光学低相干式反射生物测量仪检查 |
2.3.5 眼前段结构相关参数 |
2.3.5.1 前房相关结构参数 |
2.3.5.2 晶状体相关结构参数 |
2.3.5.3 眼轴长度相关结构参数 |
2.3.5.4 房角相关结构参数 |
2.3.6 SSOCT-Viewer图像处理软件分析 |
2.3.7 Matlab和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矫正测量 |
2.3.8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数据统计分析 |
3.1.1 年龄 |
3.1.2 性别 |
3.2 眼前节生物测量相关参数统计分析 |
3.2.1 前房结构相关参数 |
3.2.2 晶状体相关参数 |
3.2.3 眼轴长度相关参数 |
3.2.4 房角相关参数 |
3.3 眼前段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价值 |
3.3.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眼前节生物测量学参数的ROC曲线分析 |
3.4 眼前节生物测量学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关联性分析 |
3.4.1 前房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关联性分析 |
3.4.2 晶状体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关联性分析 |
3.4.3 眼轴长度相关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关联性分析 |
3.4.4 房角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关联性分析 |
3.4.5 与PACG发生关联较强眼前段结构参数统计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眼前段生物学测量差异 |
4.1.1 前房相关结构差异 |
4.1.2 晶状体相关结构差异 |
4.1.3 眼轴相关结构差异 |
4.1.4 房角相关结构差异 |
4.2 眼前段解剖结构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关联性分析 |
4.3 本研究的误差和偏倚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一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的超声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J]. 吴琳艳,王凯,范茂利. 医学综述, 2021(14)
- [2]PACG患者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前后眼压差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D]. 蔡若诗. 汕头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准确性的比较[D]. 尹燕琳. 汕头大学, 2021
- [4]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J]. 赵军梅,王琪.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01)
- [5]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李艳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6]明目蠲翳方对肝郁化火型PAC合并白内障术后功能参数和OCT的临床观察[D]. 曹珂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D]. 肖璐璐. 深圳大学, 2020(10)
- [8]眼前节生物学测量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D]. 吴梦楠. 厦门大学, 2019(01)
- [9]不同年龄组闭角型青光眼眼结构参数及手术疗效分析[J]. 张恒丽,唐广贤,李凡,闫晓伟,马丽华,耿玉磊.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9(03)
- [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D]. 李爱林. 承德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