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同系物的分布

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同系物的分布

一、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及多氯联苯同类物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邓芸芸[1](2020)在《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文中提出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大型城市由于众多人口带来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的同时,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工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带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二恶英类化合物是一类含卤族元素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典型的难降解,强亲脂,长距离迁移特点,也具有生物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三致”作用。纵观全国,上海地区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建立了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PBDD/Fs)以及PBDD/Fs重要前驱化合物PBDEs的前处理净化分离方法。选取上海市区(外环以内)两个生活垃圾焚烧炉周边场地作为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研究区域;选取上海地区16个行政区域中44个市级环境大气监控点作为城市背景研究区域,研究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和背景区域土壤和环境大气样品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含量、异构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可能污染来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解析。最后综合上海城市环境介质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污染水平,对上海城市居民由于这4类化合物的环境暴露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使用含有硝酸银硅胶的硅胶柱以及佛罗里土柱可以同时对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进行有效的完全分离和净化。2)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362~31.4 ng·WHO-TEQ·kg-1(平均值为2.72 ng·WHO-TEQ·kg-1);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11~3.79 ng·WHO-TEQ·kg-1(平均值为0.363ng·WHO-TEQ·kg-1);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561~15.9ng·WHO-TEQ·kg-1(平均值为3.66 ng·WHO-TEQ·kg-1);PBDEs的浓度范围为0.819~89.6 ng·g-1(平均值为30.9 ng·g-1)。3)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309~0.507 pg·WHO-TEQ·m-3(平均值为0.168pg·WHO-TEQ·m-3);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0641~0.104 pg·WHO-TEQ·m-3(平均值为0.0377pg·WHO-TEQ·m-3);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38~0.115 pg·TEQ·m-3(平均值为0.0443 pg·TEQ·m-3);PBDEs的浓度范围为41.9~982 pg·m-3(平均值为175 pg·m-3)。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表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不同季节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浓度主要受到污染源而非气候的影响。4)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平均值分别为0.0426 pg·WHO-TEQ·m-3、0.00659 pg·WHO-TEQ·m-3和119pg·m-3。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含量明显低于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5)利用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技术对上海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PCBs、PBDD/Fs和PBDEs进行研究。对于PCDD/Fs、PCBs和PBDEs,两种采样技术获取的含量水平、异构体特征、季节特征一致,说明被动采样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这3类化合物的研究;而被动采样技术在PBDD/Fs这类化合物的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确认。6)定性定量源解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环境中PCDD/Fs主要来源为交通污染源、钢铁工业以及垃圾焚烧源;dl-PCBs主要来源为商业PCB产品处置来源、垃圾焚烧源、和工业生产来源;PBDEs来源主要为商业PBDEs产品使用和处置来源;PBDD/Fs则主要受到到商业deca-BDE产品以及电子废物中溴代阻燃剂的影响。城市环境土壤中PBDD/Fs有明显的除大气干湿沉降以外的来源。由于溴系阻燃剂目前仍然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溴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被关注。7)上海城市区域成人和儿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和PBDD/Fs)环境暴露健康风险都可接受范围内。但是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儿童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致癌健康风险达到10E-5级别,需要进一步被关注。上海城市地区居民BDE-209环境暴露的致癌健康风险值在10E-11级别,其环境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需要关注环境中大量存在的BDE-209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PBDD/Fs,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暴露风险。

葛芳芳[2](2019)在《洞庭湖鱼中PCBs与δ15N值、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即使在微量水平也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显着不良影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禁用的POPs。尽管关于PCBs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开展了相当多的研究,但对这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的很大部分还不清楚,尤其是低剂量的PCBs对人类健康潜在的特殊行为还了解不多。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商品鱼基地,鱼类都是当地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商品鱼类是草鱼、鲤鱼、白鲢、花鲢、鳡鱼和鲶鱼等,并且这些鱼类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集洞庭湖的草鱼、鲤鱼、白鲢、花鲢、鳡鱼和鲶鱼,将其解剖为:皮、眼、肌肉、鳃、肝脏、鱼鳔、肠、肾脏、脂肪、血、性腺、内容物和胃等组织,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定鱼组织中的δ15N值、PCBs和脂肪酸、PCBs,并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为痕量PCBs对洞庭湖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鱼中检测到115种PCB同类物,∑PCBs115的浓度范围为0.04-9.77ng/g湿重,0.33-47.4 ng/g干重,4.29-326 ng/g脂重,最高为鲤鱼性腺组织。毒性当量为:0.0003-2.39 pg/g湿重,最高为鳡鱼脂肪组织;0.0016-4.64 pg/g干重,最高为白鲢眼组织;0.017-19.89 pg/g脂重,最高为鲶鱼肝脏组织。与国内外大多文献报道相比较,洞庭湖多氯联苯污染处于较低水平。在检测到的115种同类物中,PCB28,52,95,99,101,105,110,118,138,153,155和209的检出率为100%。共平面PCBs、指示性PCBs和PCB209在鱼组织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在鲤鱼性腺中变化是最大的。鱼组织中,低氯代的PCBs(三氯代至五氯代PCBs)所占的比例最高。以脂重方式计量时,鱼的肝脏、鳃、皮和肠组织中PCB138和153都分别和TEQ有相关性。在测定的肝脏、肌肉、鳃、皮和肠等5种组织中,δ15N的大小顺序均为:草鱼<白鲢<鲤鱼<花鲢<鳡鱼<鲶鱼,与其在食物网中的生活习性一致。PCBs与δ15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鱼组织的代谢功能不同,以及脂肪含量不同,三种计量方式下,不同组织中PCBs与δ15N值具有相关性的结果不同。以湿重计时,肝脏组织中,PCB52和δ15N值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以干重计时,肝脏组织中,PCB28、52和δ15N值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以脂重计时,肝脏组织中,PCB153、七氯代PCBs以及TEQ值和δ15N值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皮组织中,PCB138、153和δ15N值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他组织中PCBs和δ15N值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PCBs与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肠组织中在三种计量方式下,PCB155和DHA/EPA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DHA/EPA比值和PUFA/SFA比值可能用来作为多氯联苯传递的指示物。在肝脏、肌肉、鳃、皮和肠组织中,PCBs同类物和不同的脂肪酸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洞庭湖鱼类中致癌风险处于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

池敏[3](2016)在《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为满足我国当前食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风险监测的迫切需要,研制牛肉中非添加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D/Fs)和二恶英样多氯联苯(DL-PCBs)标准物质,提供可靠质量保证和控制手段,保证获得准确可靠的可比结果,并填补当前食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空白。进一步利用已制备好的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作为质控手段,对我国部分地区市售优先评估食品包括牛肉及牛乳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水平和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膳食消费数据进行初步膳食暴露评估,初步了解牛肉及牛乳人体目前膳食摄入水平,并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为进一步的膳食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按JJF1006-1994标准物质制备要求,在前期全国污染物检测数据比较基础上,选择市售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检出率较高的某地牛肉样品为候选物质,经切碎、匀浆、冻干、粉碎、过筛、混匀、分装完成标准物质候选物质制备,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5009.205-2013食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的规定要求,采用高分辨气相-高分辨质谱结合同位素稀释技术对样品中PCDD/Fs、DL-PCBs进行分析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检验对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检验;一元线性拟合方程对标准物质稳定性进行检验,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定值的方法对标准物质中二恶英类化合物进行定值和不确定度的分析。结果:按照一级标准物质规范共制备牛肉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标准物质共150瓶,经均匀性检验11种PCDD/Fs和12种DL-PCBs的F值均小于界值F0.05(14,30),均匀性良好,其中1,2,3,7,8-五氯代二苯并呋喃(1,2,3,7,8-Pe CDF)、1,2,3,7,8,9-六氯代二苯并呋喃(1,2,3,7,8,9-Hx CDF)、1,2,3,4,7,8,9-七氯代二苯并呋喃(1,2,3,4,7,8,9-Hp CDF)、八氯代二苯并呋喃(OCDF)未检出,不存在均匀性。经室温下一年长期稳定性检验PCDD/Fs与DL-PCBs拟合直线斜率b1均满足)s(btb),n.(129501×(27)-,说明标准物质不具有长期变化趋势。经60℃模拟短期稳定性也满足要求,可在一般条件下进行运输。牛肉中21种化合物定值结果为12378-Pe CDD:0.12±0.1 pg/g,123678-Hx CDD:0.20±0.07 pg/g;123789-Hx CDD:0.06±0.05 pg/g;1234678-Hp CDD:0.6±0.3 pg/g;OCDD:1.4±0.6 pg/g;23478-Pe CDF:0.4±0.2 pg/g;123478-Hx CDF:0.19±0.06 pg/g;123678-Hx CDF:0.18±0.06 pg/g;234678-Hx CDF:0.12±0.03 pg/g;1234678-Hp CDF:0.1±0.2 pg/g;PCB77:0.6±0.4 pg/g;PCB105:12±6 pg/g;PCB114:4±1 pg/g;PCB118:37±16 pg/g;PCB123:1±1 pg/g;PCB126:1.8±0.6 pg/g;PCB156:11±4 pg/g;PCB157:4±2 pg/g;PCB167:5±2 pg/g;PCB169:1.3±0.6 pg/g;PCB189:5±2 pg/g。利用制备好的二恶英类化合物标准物质对我国多地部分市售牛肉、牛奶中二恶英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市售牛肉样品二恶英类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0656.59)pg TEQWHO-05/g脂肪,中位数为1.93 pg TEQWHO-05/g脂肪。在目前污染数据基础上估算居民消费牛肉摄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最大可能量的中位数为6.54 pg TEQ/kg b.w/月,约占暂定每月耐受量(PTMI)的9.2%。17份市售牛乳中二恶英类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4515.21)pg TEQWHO-05/g脂肪,平均含量水平为3.81 pg TEQ WHO-05/g脂肪。估计居民通过奶类摄入二恶英类化合物水平为(1.8749.32)pg TEQ/kg bw.月。占JCFA规定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暂定每月耐受量为70 pg TEQ/kg bw.月的3%70%。结论:本研究制备牛肉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标准物质,经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制备的标准物质满足要求,经9家实验室协作给出定值结果。为食品中二恶英类标准物质提供标准和质控参考。市售牛肉、牛乳均存在不同水平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PCDD/Fs污染轮廓与现有食品样品以及环境样品文献数据中PCDD/Fs特征轮廓存在差异,总体含量水平低于欧盟关于牛肉及牛乳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最大限量。我国居民牛肉消费水平较低,在目前污染水平下由牛肉引起的膳食风险水平较低;牛乳各地区居民消费量水平相差较大,由此引起的膳食暴露风险情况不同,对于消费量大的人群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王莎莎[4](2015)在《渤海湾海域不同海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量的使用农药从而导致一些污染物不合理的排放到环境中,最后汇集到海洋内,最终导致我国近海海洋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高毒性,远距离迁移性和生物蓄积性。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中不断蓄积,严重危及着生物体本身的生命。另外,鱼类是人类暴露环境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潜在性的威胁。因此,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不同海鱼体内中PCBs,PCDD/Fs,PCNs,PBDEs的残留水平,并且初步评估了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以期更好的保障食品和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本研究主要测定了渤海湾天津塘沽地区的马鲛、比目鱼、刺鱼等11种鱼体中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类(PCDD/Fs),多氯萘(PCN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残留水平。此外,还对渤海湾海域不同海鱼体内的不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作用及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初步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不同海鱼中ΣPCBs的浓度范围在202.5 pg/g ww-8856.2 pg/g ww之间,PCBs的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分别出现在刺鱼和鲶鱼体内。PCB-118和PCB-105对于二恶英类多氯联苯是主要的贡献单体,PCB-153和PCB-138对于指示性多氯联苯是主要的贡献单体。另外,PCBs在生物体内具有显着的生物放大作用。通过对食用这些海鱼的当地人群进行膳食调查估算PCBs的日摄入量,结果发现鱼类体内的PCBs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比较小,低于世界粮农卫生组织制定的限量标准。不同海鱼中2,3,7,8-PCDD/Fs的浓度不同,在2.61 pg/g ww-25.98 pg/g ww之间,其中比目鱼体内含量最高,海鲈鱼体内最低。所有鱼类都是以OCDF、1,2,3,4,6,7,8-Hp CDF、OCDD为主。渤海湾不同鱼类中2,3,7,8-PCDD/Fs的WHO-TEQs浓度在0.25 pg/g ww-2.39 pg/g ww之间,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鱼类的TEQ相比,其污染处于较低水平。另外,对食用当地海鱼的人群估算了PCDD/Fs的日摄入量,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比较小。渤海湾不同海鱼中PCNs的浓度差别较大,在59.00 pg/g ww-542.5 pg/g ww之间,最高的PCNs浓度出现在马鲛体内,鲶鱼体内浓度最低。然而,PCNs同类物的分布特征在不同鱼类中比较相似,都是以Di CNs和Tr CNs为主,对于四到八氯代的同类物,主要以Te CNs和Pe CNs为主。不同海鱼中PCNs的毒性浓度在0.00054 pg TEQ/g ww-0.038 pg TEQ/g ww之间,这与相关研究相比此浓度较低。然而对于食用这些海鱼的当地人群摄入PCNs的量与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类似。PBDEs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在272.44 pg/g ww-2313.12 pg/g ww,黄鱼体内残留水平最高,比目鱼体内残留较低。这可能与鱼类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脂肪含量有关。BDE-47和BDE-99是主要的同系物,约占PBDEs总量的50%以上。然而BDE-183在所有样品中含量都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发生了脱溴代谢而转化成BDE-153或BDE-154造成的。此外,食用当地地区的海鱼,当地居民摄食PBDEs的含量与其他研究相比暴露水平较低,不会对人体产生显着的健康威胁。本文研究了我国渤海湾多种海鱼体内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结果发现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并且通过提供人类食用鱼类的量计算了暴露这些污染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尽管,这些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风险不显着,但是由于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污染源,所以对这些污染物在渤海湾的持续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贾凯[5](2013)在《亚临界R134a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检测的研究》文中认为多氯联苯是一类典型的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高蓄积性、高毒性、远距离迁移性,可以在环境中广泛分布,随着生物链在生物中逐级富集,具有三致毒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环境和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残留和危害研究已成为环境和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检测属于复杂生物样品中痕量多组分残留检测,所以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生物样品多氯联苯残留检测中常用的传统前处理方法主要有索氏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等,这些方法存在萃取时间长,有机溶剂消耗量大等缺点,比较新型的超临界萃取法由于其具有萃取时间短和有机溶剂用量小的特点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萃取方法,但是存在操作压力大,设备难推广等缺点。综合经济和环境因素考虑,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克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存在的缺点,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实现较好的萃取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研究的重视。1,1,1,2-四氟乙烷(R134a)作为亚临界萃取技术的流体,临界温度为101.1℃,临界压力为4.06MPa,此条件易于达到、并且具有惰性、低毒、不易燃以及不破坏臭氧层(ODP=0)等特点,所以作为亚临界流体具有优越性。本文通过建立亚临界R134a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检测的研究,建立起了一种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检测可靠、绿色、快速分析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多氯联苯残留的检测。论文采用亚临界R134a萃取技术作为海产品样品多氯联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以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实验,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用量对样品前处理效果的影响情况,并与传统的索氏抽提和超声波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亚临界R134a萃取时,在萃取温度31℃,萃取压力6MPa,夹带剂甲醇用量7mL,静态萃取20min,动态萃取40min,R134a流量为10g/min的实验条件下,7种多氯联苯的回收率均高于90%,RSD小于10%,在此条件下,方法最大检出限为0.045-0.108ng/g干重。通过对响应面模型的分析发现,萃取温度和夹带剂的用量对总多氯联苯的回收率均有显着影响,而萃取压力影响不显着。所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显着。与传统的索氏萃取和超声波萃取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表明,亚临界R134a萃取法作为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分析的新型前处理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绿色和高效等特色和优点。本论文还分别通过在线净化和离线净化方法对牡蛎多氯联苯残留分析样品的亚临界R134a萃取液的净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性氧化铝、硅镁型吸附剂、硅胶和酸化硅胶的在线净化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采用浓硫酸磺化法和硅胶柱的离线净化法可以满足对多氯联苯残留检测的要求。两种离线净化法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1.9%-102.3%和87.7%-98.1%,RSD均小于8%,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萃取液中的杂质,并且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稳定性。本论文最后通过利用新建立起的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分析样品的亚临界R134a萃取和离线净化前处理方法,对实际海产品样品中多氯联苯的残留进行了分析和检测,以对本论文建立的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为了给人体健康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通过模拟人体体外消化环境,对海产品中多氯联苯在人体摄入过程中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中除PCB180未检出,其余6种均有检出,按照检出量顺序依次为PCB118、PCB101、PCB28、PCB153、PCB52;海产品中7种多氯联苯在人体的生物有效性为1.71%-5.83%。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分析属于复杂生物基质样品中痕量、超痕量、多组分残留的分析技术。所以,本论文为了进一步拓宽新建立的多氯联苯残留分析样品的亚临界R134a萃取和离线净化前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并进一步验证作为复杂生物基质样品中痕量、超痕量、多组分残留分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还对青岛当地母乳样品中多氯联苯残留进行了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母乳中只有PCB118被检出。与实际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结果(PCB118含量最高)和多氯联苯在我国的历史使用情况(以三氯联苯和五氯联苯为主)相符。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建立起了一种适用于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分析样品的亚临界R134a萃取和离线净化前处理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具有快速、准确、绿色和高效等特色和优点,而且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可用于其它复杂生物基质样品中痕量、超痕量、多组分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张文静[6](2012)在《PBDD/Fs及PCDD/F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多氯代二苯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D/Fs)是斯德哥尔摩公约要求优先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代二苯对二恶英和多溴代二苯并呋喃(PBDD/F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具有与氯代二恶英类似的理化性质和毒性效应,伴随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风险的日益加剧,对其环境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建成统一的标准分析测试方法,在我国对其研究尚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致力于建立基于同位素稀释高分辨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PBDD/Fs和PCDD/Fs共分析测试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检测分析工作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一种基于同位素稀释的高分辨色质联机同步分析PCDD/Fs和PBDD/s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了验证。2.以某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焚烧厂周边环境大气和土壤样品中溴代二恶英类物质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基本未检出溴代二恶英,焚烧源的污染影响作用程度并不显着。3.对填埋厂、小型及大型焚烧厂三座典型生活垃圾处理厂周边环境大气和土壤样品中氯代二恶英的质量浓度和毒性当量水平进行研究,与文献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处理厂PCDD/Fs的排放对周边大气和土壤环境介质的影响处于较低水平。毒性单体质量浓度以高氯代物质为主,毒性当量则以低氯代物质为主。

梁淑轩,倪新娟,赵兴茹,安立会,张深,钟林仁,郑丙辉[7](2012)在《渤海湾脉红螺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测定分析》文中指出应用GC/HRMS对渤海湾脉红螺中的PCBs(多氯联苯)和PBDEs(多溴联苯醚)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雄性脉红螺中PCB(3~10氯代)的质量分数(10.1 ng/g,以干质量计)和PBDEs(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DE209)的质量分数(1.74 ng//g)均高于雌性脉红螺(分别为8.09和1.38 ng/g);雄性脉红螺中PCBs的WHO-TEQ(毒性当量,8.41 pg/g,以脂肪质量计)高于雌性脉红螺(4.34 pg/g),其中PCB118和PCB126的贡献率分别为13%和77%.脉红螺的不同组织中,性腺和消化腺中w(PCBs)和w(PBDEs)最高,肌肉组织中最低;主要同类物为PCB118、PCB101、PCB28、PCB138、PCB180、PCB52、PCB153和5-PCB以及BDE209.渤海湾脉红螺的消化腺可以作为PCBs和PBDEs的生物指示物.

李雪倩[8](2012)在《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产品,常被用作电力电容器的绝缘油、液压系统的传压介质等,自其生产以来,由于消费过程中的渗漏或排放使之大量进入环境,因其高毒性、高残留性及难降解性而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目标。土壤又是极易吸附PCBs的场所,许多电力设备封存点土壤中的PCBs含量更是超标严重,使得PCBs对土壤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对于PCBs污染土壤的处置方法,主要依靠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以及联合修复,处理对象有高浓度和中、低浓度污染土壤,其中基于物理的热脱附方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修复手段,但我国在高浓度PCBs污染土壤热脱附处置领域的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因此本研究主要依托863项目《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针对热脱附的技术需求,考虑到高效低能耗的要求,率先对PCBs高浓度污染土壤进行热脱附预处理干化过程的研究。本文首先综述了多氯联苯相关特性和污染现状及检测分析方法和处置技术,然后通过多项技术测定多氯联苯高度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利用试验室小型空心桨叶干化机对土壤的干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分的内部扩散是影响此类土壤干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此外,在常压渗透模型基础上,根据需要对模型简化,进行了干化机的传热设计计算,并分析各项参数对所需干化面积的影响。利用HRGC/HRMS进行了试验室条件下低温干化过程气、固相中PCBs分布特征的研究,测定了不同干化温度干化后,气相和固相中PCBs的种类及数量,对TEF大的多氯联苯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干化过程各类PCBs的排放量进行了统计,发现1~3氯代联苯与PCBs总量具有干化温度越高单位摄氏度可增幅空间越小的特性,而4~7氯代联苯与指示性PCBs总量、TEQ具有干化温度越高单位摄氏度可增幅空间越大的特性,对低温干化过程的安全性给出了评价。对飞行时间质谱仪在线检测技术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选取了氯苯、氯酚、多氯联苯进行了试验条件下的定浓度标定,建立了检测信号与实际浓度间的关联关系方程,评价了仪器对三类物质的检测能力,指出氯代官能团的增加及羟基官能团的加入,会降低TOF-MS的电离效果。利用TOF-MS进行了试验室条件下惰性气氛预处理(干化)过程中PCBs排放特性的在线检测研究。分析各类可检测到的PCBs在不同干化温度、不同初始污染土壤质量、不同载气(氮气)流量条件下的排放响应情况,探究响应的排放速率、排放后期的稳态情况以及各类多氯联苯响应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发现温度和载气流量主要影响达到最大排放速率的时间,而初始物料质量则以影响排放响应稳定性为主。同时,建立了2-4氯代联苯离线分析数据和在线检测信号的关联模型

丁倩[9](2008)在《辽东湾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组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多氯联苯(简称PCB)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污染呈现出区域性、多介质性的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辽东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有长期的PCBs使用历史,但目前对该地区环境中PCBs污染状况缺乏研究,因此研究辽东湾地区大气和土壤中PCBs组分特征和来源,对于评价PCBs对辽东湾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探索治理方法和制定相关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于2006-2007年间,在辽东湾沿岸地区采集大气样品53份,土壤样品33份,实验室分离提取目标物,GC-ECD测定含量,结果表明:辽东湾地区大气∑PCBs平均浓度为1267.47pg/m3,∑6PCBs为112.62 pg╱m3,∑二恶英类PCBs为30.00 pg╱m3。与其他地区比较,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的平均浓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辽东湾地区大气中不同氯代数PCBs中含量最高的是四氯代PCBs,为741.61 pg╱m3。农村大气中∑PCBs浓度2303.17 pg/m3,市区490.31pg╱m3,分属中等污染和低污染。四氯代PCBs在农村大气占78.04%,市区各低氯代数PCBs分布均匀。土壤中∑PCBs的平均含量为15.97ng╱g,∑6PCBs为6.85 ng╱g,∑二恶英类为2.35ng╱g。与其他地区比较,辽东湾地区土壤中∑PCBs的平均含量处于低污染水平。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四氯代PCBs,达7.62ng╱g。辽东湾地区的市区土壤中∑PCBs含量为22.92ng╱g,高于农村地区的11.10ng╱g,与其他地区比较均处于低污染水平。农村土壤中四氯代PCBs和五氯代PCBs分别占41.22%和32.24%,市区的四氯和七氯以上的高氯代PCBs分别占49.13%和28.15%。通过对二恶英类PCBs同系物相对含量和不同氯代数同系物相对含量特征的比较分析,判断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污染物类型为Aroclor1242型;通过对我国生产的电力设备绝缘油与Aroclor1242产品中PCBs同类物的组分特征比较,判断该地区大气中PCBs主要污染来源为电力设备绝缘油。辽中南工业基地大量曾经和正在使用的含PCBs电力设备,可能是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污染的主要来源。

潘静[10](2008)在《典型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突出的“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和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是世界各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本文利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对典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青岛和上海崇明岛以及西部卧龙高山清洁地区沉积物、土壤、生物样品、河水以及冰雪中包括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PCDD/Fs)和多氯萘(PCNs)在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我国东、西部部分地区POPs的分布及来源情况,为我国履行POPs国际公约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的有机氯污染物模型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可作为有机氯污染物污染控制策略及消除污染措施和相关法规条例制定的背景依据。论文研究了上述几类POPs在东部青岛和上海崇明岛沉积岩芯中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通量、毒性当量通量及污染状态随历史的变迁情况。探讨了POPs沿海拔高度在西部卧龙高海拔山区不同介质土壤、河水和冰、雪的梯度分布与运移规律,初步讨论可能的污染物质输送途径和区域污染来源。基于生物样品毒性当量(TEQ)及日常消费量的分析,对鱼、鸭及牦牛食用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对崇明岛东滩及北部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品中OCPs(HCHs、DDTs)和7种指示性PCBs类进行了分析。东滩和北滩沉积物中OCPs含量范围分别为0.94~4.83 ngg-1 dw(干重)和3.04~7.70 ng g-1 dw。东滩沉积物中∑7PCBs含量范围为0.14~0.40ng g-1 dw。污染状况均属于轻度污染。HCHs、HCB和PCBs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DDTs因p,p′-DDT受沉积物不同层段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产生不同的降解产物,周期性则较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近60年来东滩湿地沉积物中OCPs和PCBs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主要振荡周期。长期变化趋势表明:东滩沉积物中OCPs和PCBs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增长,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异构体在我国停止生产OCPs和PCBs后,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频谱分析结果表明OCPs和PCBs的分布表现出具有周期为大约8年的振荡特征,可能与气候变化周期相关。对青岛胶州湾表层和岩芯沉积物中的PCDD/Fs、共平面多氯联苯(co-PCBs)和PCNs进行了研究。表层沉积物中PCDD/Fs、co-PCBs和PCNs含量分别为4.1~232.4、46.1~1057.7和212~1209 pg g-1 dw,最高点均出现在海泊河口处站位J06。胶州湾内、外两个沉积岩芯中PCDD/Fs、co-PCBs和PCNs污染较轻。湾内岩芯co-PCBs和PCNs含量随深度变化趋势与PCDD/Fs的趋势相似,而湾外岩芯受黄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岩芯中PCDD/F的毒性当量(PCDD/F-TEQ)低于美国或日本等国家水体底泥中的背景水平(<3 pg TEQ g-1dw),co-PCB-TEQ(最大值0.14 pg TEQ g-1 dw)低于国内一些水体底泥含量,PCN-TEQ<0.05 pg TEQ g-1 dw。PCDD/Fs沉积通量从50年代初年到80年代初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80年代中期急剧增长,到90年代初期出现最大值,然后下降直到表层的近代。co-PCBs沉积通量变化趋势自50年代以来逐渐降低,反映了世界上PCBs的生产量及用量自从80年代逐渐减少的情况,表明青岛地区没有PCBs的重大污染源。PCNs沉积通量峰值分别出现在70年代中期(J94)和90年代末(J37)。异构体“指纹图”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来源主要有城市污水排放、大气来源及海流环流搬运三种。五氯酚及其钠盐对青岛近海沉积物中PCDD/Fs的来源贡献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可能受到黄海周边地区和国家五氯酚使用的间接影响。湾外岩芯J94早期沉积物中PCB 118含量非常高,来源不同于90年代后期,推断日本的Kanechlor 300和Kanechlor400有可能是来源之一。PCNs在较早年代有来自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的较大贡献,而在90年代初有较高的氯代PCN混合物如Halowaxes 1013和1014的输入。对东部沿海城市(青岛和上海崇明岛)的海鱼与淡水鱼以及家鸭样品中的PCDD/Fs、co-PCBs和PCN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经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日容许摄取量(TDI)比较,对可能给饮食人群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崇明淡水鱼和青岛海鱼中总2,3,7,8-PCDD/Fs、co-PCBs和PCN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2和54.5 pg g-1脂肪、3318和4041 pg g-1脂肪、225和640 pg g-1脂肪。崇明岛家鸭中2,3,7,8-PCDD/Fs、co-PCBs和PCNs含量分别为12.6、966和60.6 pg g-1脂肪。崇明岛鱼、鸭中的PCDD/Fs和co-PCBs异构体分布指纹特征非常相似,表明这两类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来源。青岛海鱼中PCNs同系物的组成(5-氯和3-氯为主)与崇明岛淡水鱼完全不同。与国内外其它地区鱼和家禽相比,PCDD/Fs、co-PCBs和PCNs含量较低。总毒性当量浓度(TEQ)为3.6~14.8 pg WTO-TEQ g-1脂肪。根据当地人群饮食习惯,两地人群的二恶英类化合物每日摄入量远低于WHO规定的TDI值,对人群健康产生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卧龙高海拔地区夏冬季土壤、河水以及冰雪中OCPs和PCBs的研究表明:海拔高度2800m以上,土壤中HCHs和DDTs的总平均含量冬季(0.52和0.56ng g-1 dw)高于夏季(0.29和0.32 ng g-1 dw),PCB28、52含量浓度水平夏冬两季相近,且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性。与国内外其它地区土壤相比,这些污染物污染水平较低。冬末新降雪、冰以及河水中的HCHs、DDTs两类污染物都低于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含量与海拔梯度呈正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冷凝结”效应,说明卧龙地区在一个空间和气候尺度范围内相对比较小的区域中提供了观察污染物分馏作用的良好条件。远离人类活动的卧龙高海拔地区一些POPs具有比预想要高的浓度及大气沉降。OCPs和PCBs的大气远程输送和沉降对清洁的边远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同海拔高度冬季土壤和牦牛样品中的PCDD/Fs、co-PCBs和PCNs的研究表明污染水平较低。土壤样品中总2,3,7,8-PCDD/Fs的含量范围为2.48~4.30 pg g-1 dw,平均3.50 pg g-1 dw,最高含量在海拔3927 m处。co-PCBs总含量平均9.14 pg g-1 dw,最高值在海拔最高的4487 m的站点垭口。总2,3,7,8-PCDD/Fs和总co-PCBs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土壤中的PCDD/Fs和co-PCBs异构体的分布相似,表明具有相同的来源。总PCNs与海拔梯度呈负相关关系,最高含量出现在海拔3345 m处,平均21.4pg g-1 dw,主要以以3-氯PCNs为主。与国内外其它地区土壤相比,这些污染物含量较低,可推断是由大气远距离传输造成的。卧龙牦牛肉和牦牛组织中PCDD/Fs总浓度分别为27.5和23.6 pg g-1脂肪,总毒性当量浓度为4.04和4.06 pg TEQ g-1脂肪。研究结果表明,牦牛中PCDD/Fs、co-PCBs和PCNs不会对卧龙地区食用人群导致健康的严重负面效应。

二、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及多氯联苯同类物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及多氯联苯同类物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2.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2. 多氯联苯
        1.2.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4. 多溴联苯醚
    1.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主要来源
        1.3.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2. 多氯联苯
        1.3.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4. 多溴联苯醚
    1.4.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被动采样技术在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4.2.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溯源研究
        1.4.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工作
        2.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A)样品采集
        2.2.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样品采集
        2.2.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沉积物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设备与材料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仪器分析
        2.3.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2.4.1. 二恶英类化合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模型
        2.4.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统计分析
        2.5.2. 污染物来源解析
第3章 样品中PCDD/Fs、PBDD/Fs、PBDEs和 PCBs同步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PBDDs/Fs分析方法概述
        3.1.1. PBDDs/Fs前处理净化方法概述
        3.1.2. PBDD/Fs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3.2. 仪器分析方法确定
        3.2.1. 仪器分析参数
        3.2.2. PBDD/Fs气相色谱分离条件
        3.2.3. PBDD/Fs相对响应因子、定量范围以及仪器检出限
    3.3. PBDD/Fs前处理方法确认
        3.3.1. 样品的萃取
        3.3.2. 样品的净化和分离
        3.3.3. 前处理和净化流程总结
第4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1.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含量
        4.1.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4.1.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含量
        4.2.2.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异构体组成
        4.2.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来源解析
    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含量
        4.3.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4.3.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来源解析
    4.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含量
        4.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4.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5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5.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主动采样)
        5.1.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1.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5.1.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污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5.2.1.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2.2.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被动采样)PCDD/Fs同系物特征
        5.2.3.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5.3.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异构体组成
        5.3.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来源解析
    5.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5.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5.4.3.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来源解析
    5.5. 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5.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含量
        5.5.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5.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6章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6.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1.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的含量
        6.1.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异构体特征
        6.1.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中PCDD/Fs来源分析
    6.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2.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6.2.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3.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6.3.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4.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第7章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人群暴露风险
    7.1.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含量水平汇总
    7.2.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土壤/灰尘接触摄入暴露评估
    7.3.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呼吸暴露评估
    7.4. 上海区域内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洞庭湖鱼中PCBs与δ15N值、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多氯联苯
        1.1.1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
        1.1.2 共平面多氯联苯(Co-PCBs)理化性质
        1.1.3 指示性 PCBs(Indicator PCBs)的理化性质
        1.1.4 多氯联苯的来源
        1.1.5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
        1.1.6 多氯联苯的毒性
        1.1.7 多氯联苯在鱼体中的污染水平
    1.2 营养级
    1.3 脂肪酸
2 实验分析方法
    2.1 鱼组织中PCBs测定分析
        2.1.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1.2 实验材料
        2.1.2.1 标准品和实验药品
        2.1.2.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样品提取及分析
        2.1.3.1 样品净化分离方法
        2.1.3.2 仪器分析条件
        2.1.4 样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4.1 鱼组织加标回收率、精密度以及检出限测定结果
        2.1.5 数据分析
    2.2 鱼组织中δ~(15)N值测定分析
        2.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2.2 实验材料
        2.2.3 鱼组织δ~(15)N值的测定
    2.3 鱼组织中脂肪酸测定分析
        2.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2 实验材料
        2.3.2.1 标准品和实验药品
        2.3.2.2 主要实验仪器
        2.3.3 样品的提取和分析
        2.3.3.1 样品的提取
        2.3.3.2 仪器分析条件
        2.3.4 样品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2.3.5 数据分析
3 洞庭湖组织中PCBs分布特征
    3.1 鱼组织中PCBs含量水平
    3.2 鱼组织中PCBs分布特征
    3.3 鱼组织中 PCBs 和 TEQ 的相关性分析
    3.4 鱼组织中PCBs的主成分分析
4 洞庭湖鱼组织中 PCBs 和 δ~(15)N 值、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
    4.1 鱼组织δ~(15)N值分布特征
        4.1.1 鱼组织δ~(15)N值测定结果
        4.1.2 鱼类的营养水平
        4.1.3 鱼组织δ~(15)N值的分析
    4.2 鱼组织中脂肪酸的分布特征
    4.3 洞庭湖鱼组织中 PCBs 和 δ~(15)N 以及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
        4.3.1 鱼组织中 PCBs 含量和 δ~(15)N 之间的相关性
        4.3.2 鱼组织中PCBs含量和脂肪酸相关性分析
5 健康风险评估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候选物的选择和加工
        1.3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
        2.2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候选物稳定性研究
        2.3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候定值研究结果
        2.4 不确定度合成结果
        2.5 牛肉样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定值结果
    3 结论
第二部分 我国部分地区市售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含量及居民膳食暴露的初步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表示及膳食摄入估计
        1.5 质量保证与控制
    2 结果
        2.1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含量与分布
        2.2 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水平
        2.3 膳食暴露水平估计
    3 讨论
        3.1 牛肉样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污染构成
        3.2 国内外研究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含量水平以及其他肉类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含量水平
        3.3 膳食暴露水平估计
    4 结论
第三部分 市售牛乳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含量分析及膳食暴露水平估计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结果表示与膳食暴露评估方法
    2 结果
        2.1 牛乳样品中PCDD/Fs与DL-PCBs含量与分布
        2.2 牛乳样品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水平
        2.3 膳食摄入水平估计
    3 讨论
        3.1 不同地区牛乳污染特征分析
        3.2 不同基质中污染物特征分析
        3.3 我国居民牛乳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膳食摄入水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渤海湾海域不同海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二恶英类概述
        1.1.1 化学结构及性质
        1.1.2 毒性和生物富集性
        1.1.3 污染来源
        1.1.4 二恶英在海产品中的残留
    1.2 多氯联苯概述
        1.2.1 化学结构及性质
        1.2.2 毒性
        1.2.3 污染来源
        1.2.4 多氯联苯在海产品中的残留
    1.3 多氯萘概述
        1.3.1 化学结构及性质
        1.3.2 毒性
        1.3.3 污染来源
        1.3.4 海产品中多氯萘的残留
    1.4 多溴联苯醚概述
        1.4.1 化学结构和性质
        1.4.2 毒性
        1.4.3 污染来源
        1.4.4 海产品中污染现状
2 渤海湾海域不同种类鱼体内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物料制备
        2.2.4 样品的采集
        2.2.5 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2.2.6 样品的提取
        2.2.7 样品的净化与分离
        2.2.8 样品的微量浓缩
        2.2.9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的测定
        2.2.10 稳定同位素 δ15N的测定与数据分析
        2.2.11 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鱼中PCBs的含量分析
        2.3.2 PCBs毒性当量浓度
        2.3.3 海鱼中PCBs的污染特征指纹图谱分析
        2.3.4 多氯联苯的生物放大因子
        2.3.5 多氯联苯的生物富集性
        2.3.6 多氯联苯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
        2.3.6.1 人体暴露水平评估
        2.3.6.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4 小结
3 渤海湾海域不同种类鱼体内二恶英类的污染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物料制备
        3.2.4 样品的采集
        3.2.5 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3.2.6 样品的提取
        3.2.7 样品的净化
        3.2.8 样品的微量浓缩
        3.2.9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的测定
        3.2.10 稳定同位素 δ15N的测定与数据分析
        3.2.11 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鱼中PCDD/Fs的污染水平
        3.3.2 海鱼中PCDD/Fs的分布特征
        3.3.3 海鱼中PCDD/Fs的WHO-TEQs
        3.3.4 海鱼中PCDD/Fs的生物累积性
        3.3.5 海鱼中PCDD/Fs的风险评估
    3.4 小结
4 渤海湾海域不同种类鱼体内多氯萘的污染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物料制备
        4.2.4 样品的采集
        4.2.5 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4.2.6 样品的提取
        4.2.7 样品的净化
        4.2.8 样品的微量浓缩
        4.2.9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的测定
        4.2.10 稳定同位素 δ15N的测定与数据分析
        4.2.11 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海鱼中PCN的含量水平
        4.3.2 海鱼中PCN同类物的分布特征
        4.3.3 海鱼中PCN的毒性当量水平
        4.3.4 海鱼中PCN的暴露水平
    4.4 结论
5 渤海湾海域不同种类鱼类内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特征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物料制备
        5.2.4 样品的采集
        5.2.5 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5.2.6 样品的提取
        5.2.7 样品的净化
        5.2.8 样品的微量浓缩
        5.2.9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的测定
        5.2.10 稳定同位素 δ15N的测定与数据分析
        5.2.11 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渤海湾海鱼中PBDEs的含量
        5.3.2 渤海湾海鱼中PBDEs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5.3.3 渤海湾海鱼中PBDEs的生物积累作用
        5.3.4 渤海湾海鱼中PBDEs对人体的风险评估
    5.4 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亚临界R134a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2 多氯联苯概述
        2.1 多氯联苯的结构和命名
        2.2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
        2.3 多氯联苯的危害性
        2.4 多氯联苯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2.5 多氯联苯对海产品的影响
    3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研究现状
        3.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2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提取
        3.2.1 索氏提取
        3.2.2 超声波萃取
        3.2.3 固相萃取
        3.2.4 加速溶剂萃取
        3.2.5 超临界流体萃取
        3.2.6 亚临界流体萃取
        3.3 萃取液中多氯联苯的净化
        3.4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
        3.4.1 气相色谱法
        3.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3.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4 免疫学分析技术
    4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风险评价
    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样品亚临界 R134a 萃取前处理技术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2.1 材料与试剂
        1.2.2 标准溶液
        1.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预处理
        1.3.2 亚临界 R134a 萃取
        1.3.3 索氏提取实验
        1.3.4 超声波萃取实验
        1.3.5 样品净化
        1.3.6 色谱条件
        1.3.7 工作曲线的配制
        1.3.8 方法回收率、精密度、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1.4 结果与讨论
        1.4.1 亚临界 R134a 萃取条件的优化
        1.4.2 多氯联苯检测条件探索
        1.4.3 标准曲线、方法回收率、精密度、方法检出限
        1.4.4 索氏提取
        1.4.5 超声波萃取
        1.4.6 亚临界 R134a 萃取法与索氏提取、超声波萃取法比较
    1.5 小结
2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样品亚临界 R134a 萃取液净化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标准溶液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预处理
        2.3.2 在线净化
        2.3.3 离线净化
        2.3.4 色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在线净化
        2.4.2 离线净化
    2.5 小结
3 亚临界 R134a 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在实际海产品和其它生物样品多氯联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标准溶液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海产品中脂肪含量的检测
        3.3.3 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
        3.3.4 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3.3.5 母乳样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
        3.3.6 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实际海产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3.4.2 亚临界 R134a 萃取海产品中的多氯联苯
        3.4.3 海品中多氯联苯种类和含量的分析
        3.4.4 脂肪含量与多氯联苯回收率的分析
        3.4.5 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3.4.6 母乳中多氯联苯的分布分析
    3.5 小结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

(6)PBDD/Fs及PCDD/F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物理化学特性
    1.2 毒性
        1.2.1 毒性效应及机理
        1.2.2 毒性当量
    1.3 主要来源
    1.4 环境分布
        1.4.1 大气
        1.4.2 土壤
        1.4.3 水体
        1.4.4 沉积物
        1.4.5 室内环境
        1.4.6 生物体
        1.4.7 人体内水平及暴露
    1.5 生成机制
        1.5.1 热过程生成(焚烧过程)
        1.5.2 化学反应生成
        1.5.3 光化学生成
        1.5.4 生物转化
    1.6 分析检测方法
        1.6.1 样品采集和保存
        1.6.2 样品提取
        1.6.3 样品净化
        1.6.4 样品 HRGC/HRMS 分析
    1.7 本章小结
2 PBDD/Fs 与 PCDD/Fs 共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仪器
        2.1.1.1 标准溶液、药品及试剂
        2.1.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2 色谱层析柱的制备
        2.1.2.1 复合硅胶柱
        2.1.2.2 碱性氧化铝柱
        2.1.2.3 活性炭柱
        2.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4 仪器分析
        2.1.4.1 仪器参数设置
        2.1.4.2 仪器调谐与质量校正
        2.1.5 相对响应因子
        2.1.5.1 标准溶液配制
        2.1.5.2 离子丰度比确认
        2.1.5.3 信噪比确认
        2.1.5.4 相对响应因子
        2.1.5.5 RRF 验证
        2.1.6 定性与定量
        2.1.6.1 定性
        2.1.6.2 定量
        2.1.6.3 回收率确认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2.2.1.1 分辨率
        2.2.1.2 GC 分离条件验证
        2.2.1.3 灵敏度确认
        2.2.1.4 相对响应因子及定量范围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质量控制
        2.2.3.1 定量限与检出限
        2.2.3.2 空白
        2.2.3.3 回收率
    2.3 本章小结
3 PBDD/Fs 与 PCDD/Fs 共检测分析方法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3.1 PBDD/Fs 分析方法的应用
        3.1.1 实验概况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PBDD/Fs 分析方法验证
        3.1.2.2 生活垃圾焚烧厂周边环境大气及土壤中 PBDD/Fs 含量及分布特征
    3.2 PCDD/Fs 分析方法的应用
        3.2.1 实验概况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PCDD/Fs 分析方法验证
        3.2.2.2 生活垃圾处理厂周边环境大气及土壤中 PBDD/Fs 含量及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7)渤海湾脉红螺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制备
    1.2 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1.3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 结果和讨论
    2.1 渤海湾脉红螺中PCBs分析
        2.1.1 渤海湾脉红螺中PCBs污染水平
        2.1.2 渤海湾脉红螺不同组织中PCBs的分布
        2.1.3 渤海湾脉红螺中PCBs的指纹分布
    2.2 渤海湾脉红螺中PBDEs分析
    2.3 PCBs和PBDEs对脉红螺的影响分析
3 结论

(8)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多氯联苯性质及来源
        1.1.1 多氯联苯理化特性
        1.1.2 多氯联苯来源及用途
    1.2 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及行为
        1.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1.2.2 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
    1.3 多氯联苯污染现状及危害
        1.3.1 多氯联苯污染途径
        1.3.2 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2.1 大气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2.2 水体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2.3 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2.4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2.5 生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1.3.3 多氯联苯的毒性学特性
        1.3.3.1 多氯联苯的TEF和TEQ
        1.3.3.2 多氯联苯结构、毒性与分类
    1.4 多氯联苯检测方法
        1.4.1 化学分析法
        1.4.1.1 萃取技术
        1.4.1.2 纯化技术
        1.4.1.3 分析技术
        1.4.2 免疫分析法
        1.4.3 生物分析法
    1.5 多氯联苯处理技术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5.3 生物法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污染土壤理化和干化特性研究及干化机设计计算
    2.1 研究背景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2.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土壤理化特性分析
        2.3.2 土壤干化特性分析
        2.3.2.1 不同热源温度对干化特性的影响
        2.3.2.2 不同热轴搅动速率对干化特性的影响
        2.3.2.3 不同热源的影响
    2.4 常压干化渗透模型的干化机设计计算
        2.4.1 烟气入口参数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2.4.2 土壤出口含水率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3.4.3 烟气出口温度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2.4.4 土壤出口温度对干化面积的影响
        2.4.5 土壤出口含水率对干化系统干化效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3 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离线检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3.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干化温度对PCBs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3.3.2 不同干化温度对PCBs毒性的影响
        3.3.3 不同干化温度对气相PCBs排放百分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4 在线检测二恶英类及其指示物的试验研究
    4.1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4.1.1 基本原理
        4.1.2 电离技术进展
    4.2 试验部分
        4.2.1 仪器介绍
        4.2.2 标准物质检测
        4.2.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4.2.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4.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2.3.1 仪器对标准物质检测信号分析
        2.2.2.3.2 标准物质在线标定分析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5 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在线检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对象及装置
        5.2.2 试验工况及过程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不同干化温度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5.3.2 不同初始质量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5.3.3 不同载气流量条件下各类PCBs排放特性在线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5.3.4 在线检测与离线分析结果耦合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引言
    6.2 全文总结
    6.3 研究创新点
    6.4 工作展望
附录Ⅰ 符号清单
附录Ⅱ 多氯联苯209种同系物的IUPAC编号
作者简介
致谢

(9)辽东湾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组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多氯联苯的研究现状
    1.1 多氯联苯的背景知识
        1.1.1 多氯联苯的定义
        1.1.2 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
        1.1.3 多氯联苯同系物分类研究
        1.1.4 多氯联苯环境行为特征
        1.1.5 多氯联苯的生产与使用
        1.1.6 环境中多氯联苯污染的主要来源
    1.2 多氯联苯在环境介质中的分配与污染状况
        1.2.1 大气
        1.2.2 土壤
        1.2.3 水体及沉积物
        1.2.4 生物体
    1.3 多氯联苯的全球归趋
        1.3.1 描述多氯联苯区域及全球归趋的参数
        1.3.2 蚱蜢跳效应
        1.3.3 全球蒸馏
        1.3.4 影响多氯联苯全球归趋的其他因素
        1.3.5 多氯联苯在区域范围内迁移循环的模型研究
    1.4 多氯联苯的处理处置方法与比较
        1.4.1 多氯联苯的处理与处置
        1.4.2 各种方法间的比较
    1.5 多氯联苯相关管理体系
        1.5.1 国外多氯联苯相关管理体系
        1.5.2 中国多氯联苯相关管理体系
        1.5.3 中国多氯联苯管理政策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辽东湾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的监测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
    2.2 样品采集
        2.2.1 方法
        2.2.2 采样时间与地点
    2.3 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2.3.1 材料与仪器
        2.3.2 方法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检验)
第3章 辽东湾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组分特征分析
    3.1 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空间分布特征
        3.1.1 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的含量
        3.1.2 辽东湾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污染水平
        3.1.3 辽东湾地区大气中PCBs同系物组成特征
    3.2 农村和市区大气中PCBs组分差异
        3.2.1 农村和市区大气中PCBs的浓度
        3.2.2 农村和市区大气中PCBs同系物组成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辽东湾地区土壤中多氯联苯组分特征分析
    4.1 辽东湾地区土壤中PCBs空间分布特征
        4.1.1 辽东湾地区土壤中PCBs的含量
        4.1.2 辽东湾地区土壤中PCBs污染水平
        4.1.3 辽东湾地区土壤中PCBs同系物组成特征
    4.2 农村和市区土壤中PCBs组分差异
        4.2.1 农村和市区土壤中的PCBs浓度
        4.2.2 农村和市区土壤中PCBs同系物组成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辽东湾地区多氯联苯污染类型与来源
    5.1 辽东湾地区PCBs污染类型
    5.2 辽东湾地区PCBs污染的来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活动
致谢
研究生履历

(10)典型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含义
第一章 绪论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1.1.1 持久性有机物染物定义
        1.1.2 持久性有机物染物的危害
        1.1.3 有机氯农药
        1.1.4 多氯联苯
        1.1.5 二恶英
        1.1.6 多氯萘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内外污染研究状况
        1.2.1 POPs大气远程搬运
        1.2.2 水/沉积物中POPs
        1.2.3 土壤中POPs
        1.2.4 生物体中POPs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前处理和分析技术
    1.4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技术
    2.1 实验仪器
    2.2 试剂和样准溶液
    2.3 实验方法
        2.3.1 渗透凝胶色谱净化
        2.3.2 固相萃取柱净化
        2.3.3 加速溶剂萃取
        2.3.4 前处理过程回收率
        2.3.5 OCPs和PCBs前处理方法
        2.3.6 流程空白实验
        2.3.7 仪器分析
        2.3.8 总有机炭测定
        2.3.9 沉积物的210Pb测年法
        2.3.10 二恶英类化合物前处理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崇明岛湿地沉积物中POPs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
    3.3 东滩湿地沉积速率
    3.4 OCPs研究结果
        3.4.1 HCHs、DDTs和HCB垂直污染特征
        3.4.2 生态风险评估
        3.4.3 HCHs、DDTs和HCB沉积记录
    3.5 PCBs研究结果
        3.5.1 PCBs垂直污染特征
        3.5.2 PCBs垂直污染趋势
        3.5.3 PCB异构体的分馏作用
    3.6 时间序列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青岛海洋沉积物中POPs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4.3 沉积速率测定与年代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表层沉积物中的水平分布特征
        4.4.2 岩芯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
        4.4.3 沉积通量
        4.4.4 毒性当量浓度
    4.5 小结
第五章 青岛和崇明岛鱼、鸭中POPs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采集
    5.3 崇明岛淡水鱼和家鸭研究
        5.3.1 PCDD/Fs污染状况
        5.3.2 Co-PCBs污染状况
        5.3.3 PCNs污染状况
    5.4 青岛海鱼研究
        5.4.1 PCDD/Fs污染状况
        5.4.2 Co-PCBs污染状况
        5.4.3 PCNs污染状况
    5.5 毒性当量浓度
    5.6 生态风险评价
    5.7 小结
第六章 卧龙地区POPs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地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6.3 总有机碳海拔梯度分布
    6.4 卧龙土壤中OCPs和PCBs研究
        6.4.1 HCHs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6.4.2 HCBs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6.4.3 DDTs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6.4.4 PCB28和PCB52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6.5 卧龙冬末雪一冰.河水中OCPs和PCBs污染状况
    6.6 卧龙土壤中PCDD/Fs、co-PCBs和PCNs研究
        6.6.1 PCDD/Fs海拔梯度分布状况
        6.6.2 Co-PCBs海拔梯度分布状况
        6.6.3 PCNs海拔梯度分布状况
    6.7 指纹特征与来源探讨
    6.8 土壤中PCDD/Fs、co-PCBs和PCNs毒性当量水平
    6.9 牦牛样品中PCDD/Fs、co-PCBs和PCNs毒性当量水平
    6.10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及多氯联苯同类物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D]. 邓芸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1)
  • [2]洞庭湖鱼中PCBs与δ15N值、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D]. 葛芳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牛肉中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D]. 池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4]渤海湾海域不同海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D]. 王莎莎.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5]亚临界R134a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海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检测的研究[D]. 贾凯.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6]PBDD/Fs及PCDD/F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 张文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2)
  • [7]渤海湾脉红螺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测定分析[J]. 梁淑轩,倪新娟,赵兴茹,安立会,张深,钟林仁,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2012(04)
  • [8]PCBs污染土壤预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检测研究[D]. 李雪倩. 浙江大学, 2012(02)
  • [9]辽东湾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组分特征分析[D]. 丁倩.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3)
  • [10]典型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研究[D]. 潘静. 东华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牡蛎和贻贝中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同系物的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