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丁向东[1](2021)在《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定量感觉测试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小神经纤维损伤系指周围神经中直径<7μm的神经纤维受损,其典型症状包括痛温觉缺失、异常疼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广泛存在于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如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传统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仅能评价粗大的神经纤维的功能,无法对小神经纤维损伤做出判断。定量感觉测试可以将小神经纤维损伤所致的感觉异常量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使用定量感觉测试,对腕管综合征患者和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感觉功能检查,以探究患者小神经纤维损伤的情况,以及定量感觉测试对这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经问诊、查体及彩超、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后入院治疗的患者以及未患病的对照者。共分为三组,腕管综合征组患者18例(共计23只手),肘管综合征组患者17例(共计20只手),以及对照组人员12例(共计20只手)。定量感觉测试包括温度觉测试和振动觉测试,选用以色列MEDOC公司生产的TSA-Ⅱ定量温度觉测试仪和VSA-3000振动觉测试仪。所有人员测试部位均为示、中、小指掌侧面(以指腹为主),分别采集患者组成员患侧手及对照组成员单侧或双侧手的温度觉及振动觉阈值。温度觉测试选用极限法,测量内容包括冷觉,热觉,冷痛觉及热痛觉。冷觉、热觉每个部位重复测试4次,冷痛觉及热痛觉每个部位重复测试3次,,以均值作为各指的温度觉阈值。振动觉测试选用极限法,每个部位重复测试3次,以均值作为各指的振动觉阈值。神经电生理检查选用美国尼高力肌电诱发电位仪,腕管综合征患者测试项目:(1)正中神经腕部运动潜伏期;(2)顺向性正中神经腕-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顺向性示指-腕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波幅。肘管综合征患者测试项目为:(1)尺神经肘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顺向性小指-腕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幅。将腕管综合征组患者和肘管综合征组患者的温度觉阈值及振动觉阈值与对照组分别行对比分析,将两组的振动觉阈值与对应的神经电生理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腕管综合征组:(1)定量感觉测试结果:腕管综合征组患者正中神经支配的示指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和振动觉阈值分别为23.81±2.81℃、40.39±1.99℃、16.31±2.71℃、46.3±1.64℃和4.08±2.30μm,对照组阈值为27.87±1.33℃、36.57±1.25℃、21.45±1.89℃、42.72±1.71℃和1.61±0.43μm,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为0.000,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指的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和振动觉阈值分别为23.75±2.23℃、40.77±2.12℃、15.55±3.33℃、46.01±1.65℃和3.85±1.98μm,对照组阈值为27.52±1.40℃、37±1.85℃、21.48±1.66℃、42.51±1.70℃和1.46±0.41μm,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为0.000,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示、中指的冷觉、冷痛觉阈值降低,热觉、热痛觉及振动觉阈值升高。(2)振动觉阈值与神经电生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示、中指的振动觉阈值与正中神经潜伏期呈正相关,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示指感觉神经波幅呈负相关,即当潜伏期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示指感觉神经波幅降低时,示、中指的振动觉阈值变大。2、肘管综合征组:(1)定量感觉测试结果:肘管综合征组患者尺神经支配的小指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和振动觉阈值分别为20.91±3.43℃、42.44±2.21℃、13.22±3.47℃、47.64±1.93℃和3.68±1.39μm,对照组阈值为26.98±2.87℃、37.64±3.42℃、20.79±3.06℃、43.04±2.81℃和1.64±0.48μm,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为0.000,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小指的冷觉、冷痛觉阈值降低,热觉、热痛觉及振动觉阈值升高。(2)振动觉阈值与神经电生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小指的振动觉阈值与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即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时,小指的振动觉阈值变大。结论:1、腕管综合征患者和肘管综合征患者中存在小神经纤维损伤;振动觉测试可以发现大神经纤维的损伤,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着良好的相关性。2、定量感觉测试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更全面地对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的诊断做出评价。
胡玥[2](2020)在《6例儿童Cantrell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索儿童Cantrel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明确诊断为Cantrell综合征的6例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总结超声心动图、CT、MRI、X光平片的像学图像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本组6例Cantrell综合征均为出生后以腹部或胸前区异常搏动性包块伴心脏杂音首诊,男女各3例(3/6)。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6例患儿均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仅可见心影异常,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脏畸形上效能最高。6例患儿均合并2种以上心脏结构异常,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共5例(5/6),复杂先心中最常见的右室双出口共2例(2/6),左心室憩室1例(1/6)。5例患儿接受CT检查,2例患儿接收MRI检查。胸骨及腹壁缺损上CT与MRI的符合率一致。膈肌缺损上MRI诊断效能高于CT。心包缺损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主要为术中发现。6例患儿术前均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明确诊断,1例放弃治疗出院,1例于外院接受手术治疗,4例患儿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痊愈出院,1例因重症肺炎及心衰死亡。结论:1.Cantrell综合征发病年龄早,性别无明显差异,以胸腹部异常搏动包块首诊为主。2.超声心动图在心内畸形首诊筛查上有重要价值,CT在胸骨缺损诊断上更有意义,MRI在腹壁、膈肌等软组织检查上更有优势,心包缺损依赖于手术诊断。3.Cantrell综合征合并多种复杂畸形,早期手术有重要意义,肺血管发育情况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齐贺[3](2020)在《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通络肩痹散联合冲击波与单纯使用冲击波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简称为VAS疼痛评分)、欧洲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简称为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与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等级评分(简称为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明确通络肩痹散的有效性。为今后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08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骨二科门诊部及住院病房就诊的肩周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仪对痛点进行打击;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络肩痹散外敷治疗。每隔2日治疗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应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的总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除生活质量评分及肌力评分两项(P>0.05)外,均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化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化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量化评分,除对照组的5项次症评分项目(P>0.05)外,均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试验组共30例,好转13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好转7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试验组的临床综合疗效较对照组要好(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络肩痹散能有效减轻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症状。(2)通络肩痹散配合冲击波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疗效更好。
董柱[4](2020)在《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收集本院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10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及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CTA的源数据,将患者CTA影像数据用Mimics19.0建模后输入至3D打印机中,制作用于指导个性化、精准化手术的3D打印心脏实体模型。2、将3D打印模型指导手术的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10例DORV纳入3D打印模型组,而同期非3D打印指导手术的20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5例DORV纳入非3D打印模型组。3、对比3D打印模型和CT测量数值的一致性以及比较3D打印组与非3D打印组两组术中、术后数据。结果:1、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CT诊断室间隔缺损大小为(3.50±1.41)mm,3D打印模型经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为(3.25±1.28)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370,P=0.717),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6;CT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为(1.91±0.59)mm,3D打印模型中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为(1.81±0.65)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322,P=0.752),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6;术前模拟选用封堵器大小为(4.50±1.41)mm,实际术中选用封堵器大小为(4.25 ± 1.28)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357,P=0.727);术前软件模拟鞘管进入肋间及术中实际导管进入肋间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386,P=0.705),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898。3D打印模型组手术时间少于非3D打印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t=-2.227,P=0.035);两组住院时间和封堵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模型组所有患者术中行心脏超声示封堵器固定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开合未受影响,非3D打印模型组有3例封堵失败,改为在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修补缺损。2、10例DORV患者McGoon指数为(1.91±0.70),CT诊断室间隔缺损大小为(13.20±4.57)mm,3D打印模型经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为(13.4±5.04)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093,P=0.927),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2;CT测量升主动脉直径为(17.1±2.92)mm,3D打印模型测量升主动脉直径为(16.9± 3.51)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138,P=0.891),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3;CT测量肺动脉干直径为(12.5±5.23)mm,3D打印模型测量肺动脉干直径为(12.9±4.63)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181,P=0.858>0.05),且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5。所有经3D打印模型术前规划行手术治疗的10位患者中,其中6例行根治手术,4例行姑息手术,术后安全出院。3D打印模型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非3D打印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未见残余漏,右室流出道通畅。3、3例先天性冠脉异常患者3D心血管实体模型可清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主动脉间的空间关系,冠状动脉瘘的大小、位置,且实体模型与数据模型吻合,并无明显差异。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4、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2例)也成功打印用于个性化诊治,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1、3D打印干下型VSD模型能够很好的显示VSD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空间关系、VSD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VSD大小等,可在模型上评估是否可行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预测合适的封堵器大小及鞘管进入肋间位置,降低封堵的失败率及风险。2、3D打印DORV实体模型可在3D的视角观察VSD与主动脉、肺动脉的关系,通过精准的解剖关系制定手术方案,辅助医师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减少手术探查时间、明确手术操作细节,降低手术时间及风险。3、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及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可获得精确心脏模型及解剖结构,有助于患者明确诊断和术者制定个性化最佳手术方案,指导各项治疗顺利、安全进行。
刘珏[5](2020)在《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对人民体质和健康的作用,并发布政策支持全民健身。随着生活节奏和水平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由于长期从事电子工作、不当站姿和坐姿和过度锻炼胸部肌肉忽略肌群的均衡训练,造成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筛选出105个20-50岁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其中游泳非负重组22人、游泳负重组22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悬吊组8人和针灸治疗组7人。对UCS患者通过不同康复手段进行治疗前后测试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颈椎活动度(AROM)以及以问卷方式调查的疼痛评分(NRS)、睡眠障碍指数(PSQ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通过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各组组间及组内数值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显示,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范围显着增加(p<0.05),游泳负重组后伸和左右侧屈改善效果高于非负重组,瑜伽负重组后伸和左侧屈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悬吊组前屈改善效果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游泳非负重组左侧屈改善效果高于瑜伽负重组,后伸改善低于瑜伽负重组(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治疗前后显示,指数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改善程度高于瑜伽负重和非负重组(p<0.05),悬吊组NDI改善效果高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3、疼痛度(NRS)治疗前后显示,疼痛度显着下降(p<0.05),游泳疼痛度改善效果高于瑜伽,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p<0.05)。4、肺部功能治疗前后显示,最大透气量(MVV)显着增高,其他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瑜伽负重组MVV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p<0.05),针灸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5、睡眠质量治疗前后显示,睡眠指数(PSQI)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PSQI改善程度大于非负重组(p<0.05)瑜伽负重组改善效果高于游泳非负重组(p<0.05),游泳改善程度高于瑜伽(p<0.05),常规康复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组及游泳非负重组。结论:游泳非负重训练、游泳负重组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悬吊组治疗和针灸治疗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改善作用,能够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治疗结束后的效果有一定的延续性。
王弘立[6](2019)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建模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困扰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群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病情轻者记忆力衰退,患有高血压症,重者甚至会血氧急剧下降,猝死。家用睡眠呼吸机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最有效的物理手段,具有无需开刀、使用便捷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家用睡眠呼吸机的制作过程中,呼吸过程的研究可以为呼吸机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目的是构造一套家用睡眠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模型,通过真实数据来对肺部呼吸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对肺部呼吸的控制模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首先对四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理论分析和病理分类,研究四种病症在呼吸信号上的区别,如口鼻流信号、胸腹运动、血氧等。然后通过Mike Borrello模型对呼吸系统进行Simulink数学模型构建,与之前研究者构建的呼吸机主导通气模型不同,本文在Mike Borrello模型的基础上,对Simulink模型进行优化,本文中构建的数学模型适配家用睡眠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增加人体自主呼吸参数,研究理想状态下肺部自主呼吸信号。最后,通过临床试验,采集不同人群PSG信号,对这些信号按照四种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病情判断,依据疾病类型和被测人群分类,把真实口鼻流接信号输入数学模型,输出肺部自主呼吸胸腹信号,与采集的真实胸腹运动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输出波形特性与真实胸腹信号相近,但是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之后研究理想状态下肺部自主呼吸压力-时间数学信号,模拟疾病发作期间肺部呼吸状态,采集模型输出口鼻流信号,与模拟肺中采集的模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口鼻流信号进行对比。从目前实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本模型对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口鼻流信号实测数据吻合效果比较理想,已获得临床大夫一定程度的认可。本文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数学模型来仿真研究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的呼吸运动规律,为指导评估呼吸机辅助通气策略的有效性,探索更优的调控模式提供一条新的技术思路,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熊霞霞[7](2019)在《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重症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由于缺少或没有心内来源的肺血供应,多合并有体肺侧支(major aorta-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因体肺侧支会给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肺出血和低心排综合征等,目前多主张在根治术前治疗体肺侧支。治疗的方法有外科结扎或(和)内科介入栓堵,但这会造成肺血的进一步减少,甚至肺梗死,给患者带来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同时体肺侧支与肺出血的关系少有研究。目的为了减少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了解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与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分析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对于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影响,探讨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治疗新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成都心血管病医院伴有体肺侧支(体肺侧支内径≥1mm)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儿童。入选病例91例,男59例,女32例,年龄3.79±1.77岁。按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前是否治疗体肺侧支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在根治术前治疗体肺侧支;非治疗组: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根治术后使用PEEP等方法预防和治疗肺出血,如无效再考虑体肺侧支治疗。为了解不治疗体肺侧支与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按肺出血情况将非治疗组分为有肺出血组和无肺出血组,及肺大出血组(24小时内出血量≥8ml/kg或≥200ml定义为大出血)和无肺大出血组。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非治疗组55例,男33例,女22例。检测:(1)患者年龄,体肺侧支起源、数目、最大内径、平均内径;(2)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1/2 h、4 h、8 h、12 h、16 h、20 h、24 h Fi O2,1/2 h、4 h、8 h、12 h、16 h、20 h、24 h Pa O2/Fi O2;(3)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4)住院治疗费用;(5)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肺出血、低氧血症(Pa O2/Fi O2<300mm Hg)、低心排综合征,统计死亡数。结果(1)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肺出血18例(32.73%),其中肺大出血5例(9.09%),需要在根治术后治疗体肺侧支2例(3.6%)。1mm≤体肺侧支最大内径<2mm,肺出血0例,肺大出血0例;2mm≤体肺侧支最大内径<3mm,肺出血6例,肺大出血1例;体肺侧支最大内径≥3mm,肺出血12例,肺大出血4例。三组患儿肺出血(P<0.05)、肺大出血(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无肺出血组与肺出血组体肺侧支数量(支)、最大内径(mm)、平均内径(mm)比较依次为3.76±0.83VS5.33±1.28(P<0.05)、2.10±0.25VS3.32±0.35(P<0.05)、1.72±0.21VS2.39±0.30(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肺大出血组与肺大出血组体肺侧支数量(支)、最大内径(mm)、平均内径(mm)比较依次为4.06±1.03VS6.04±1.14(P<0.05)、2.40±0.59VS3.44±0.31(P<0.05)、1.87±0.47VS2.62±0.34(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非治疗组根治术后肺出血18例(发生率32.73%),高于治疗组肺出血4例(发生率11.1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肺大出血5例,治疗组肺大出血3例,拔除气管插管后肺出血非治疗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治疗组低氧血症3例(5.45%),治疗组10例(27.78%);非治疗组低心排综合征5例(9.09%),治疗组7例(19.44%);非治疗组死亡1例(1.82%),治疗组5例(13.89%)。非治疗组在根治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低心排发生率、死亡发生率上低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h)39.73±7.93和ICU住院时间(h)89.45±6.07与治疗组(h)59.25±13.68、114.13±22.3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元)非治疗组69803.27±6783.34,低于治疗组86700.75±9637.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法洛四联症体根治术后肺出血与体肺侧支数量、最大内径和平均内径相关,侧支最大内径≥3mm是根治术后肺出血及肺大出血的危险因素。(2)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会增加根治术后肺出血的风险,但不增加肺大出血风险和拔除气管插管后的肺出血风险,可降低住院治疗费用,降低根治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8](2019)在《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主要的血管通路指南或专家共
王心刚[9](2018)在《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文中提出第六章其他常用的检测技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除了经典的神经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以外,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检测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使临床神经电生理的诊断不断得到完善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章仅对其中较为常用的重复神经刺激、强度-时间曲线、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交感皮肤反应、事件相关电位和周围神经成像等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宁金波,谢义民[10](2018)在《小儿肋骨分叉畸形的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及儿童胸壁畸形是父母最常关注的问题,肋骨分叉、肋骨融合、赘生肋骨等先天性肋骨畸形是经常涉及的胸壁畸形。肋骨分叉畸形患儿常以胸壁包块就诊于儿童矫形外科门诊并表达治疗的意愿。肋骨分叉畸形通常是无症状的,有时单独发病,有时可能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或者遗传性疾病,如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先天性脊柱畸形、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小儿肋骨分叉畸形目前主要以一项临床表现出现,或暂未成为一个公认的疾病或
二、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定量感觉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定量感觉测试概述及其在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
2.1 定量感觉测试概念及发展历史 |
2.2 原理 |
2.3 方法学 |
2.4 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
2.4.1 重复性 |
2.4.2 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靠性 |
2.4.3 正常值与被试者的合作程度 |
2.5 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
2.5.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2.5.2 腕管综合征 |
2.5.3 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 |
2.5.4 腰椎间盘突出症 |
2.5.5 神经根型颈椎病 |
2.5.6 其他 |
2.6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分组 |
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2.1 定量感觉测试 |
3.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
3.3 质量控制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统计学资料 |
4.2 对照组 |
4.3 腕管综合征组 |
4.4 肘管综合征组 |
第5章 讨论 |
5.1 对照组 |
5.2 腕管综合征组 |
5.2.1 神经电生理结果的讨论 |
5.2.2 温度觉、振动觉测试结果的讨论 |
5.3 肘管综合征组 |
5.3.1 神经电生理结果的讨论 |
5.3.2 温度觉、振动觉测试结果的讨论 |
5.4 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6例儿童Cantrell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资料 |
1.4 影像学检查 |
1.5 手术治疗及预后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影像学资料 |
2.3 手术及随访资料 |
3 讨论 |
3.1 临床特征分析 |
3.2 影像学对比分析 |
3.3 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
3.4 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学术论文 |
(3)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脱落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治疗方法 |
7.1 病例分组 |
7.2 治疗方案 |
7.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7.2.2 试验组治疗方案 |
7.3 疗程 |
8 临床疗效性评分标准 |
9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 |
10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2 VAS疼痛评分统计分析 |
3 肩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分析 |
4 中医症候量化分级评分统计分析 |
5 综合疗效统计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冲击波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认识 |
4 中医学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治疗的认识 |
5 通络肩痹撒选用中药外敷方式的探讨 |
6 冲击波与通络肩痹散联合的探讨 |
7 冲击波治疗后冷疗的探讨 |
8 通络肩痹散的立法遣方 |
9 通络肩痹散的方药分析 |
9.1 组方及方解 |
9.2 单味中药分析 |
10 评价标准选取的探讨 |
11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的选取 |
12 试验结果分析 |
12.1 通络肩痹散对肩关节疼痛的改善 |
12.2 通络肩痹散对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
12.3 通络肩痹散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证候的改善 |
12.4 通络肩痹散最终疗效分析 |
13 问题与展望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肩周炎相关治疗的中西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4)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3D打印技术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精准个性化微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1.1 引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3D打印技术在指导右心室双出口个性化手术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和术前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3D打印技术在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诊治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1.1 定义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成因 |
2.1.4 对机体的影响 |
2.2 上交叉综合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选择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方案 |
3.2.2 康复方案 |
3.2.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颈椎活动度康复前后变化 |
4.2 VC、FVC、MVV康复前后变化 |
4.3 疼痛度康复前后变化 |
4.4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
4.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
4.6 不同康复手段治疗UCS效果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分析 |
5.2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分析 |
5.3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呼吸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
5.4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神经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
5.5 不同康复手段作用机制分析 |
5.5.1 游泳作用机制分析 |
5.5.2 瑜伽作用机制分析 |
5.5.3 悬吊训练作用机制分析 |
5.5.4 针灸治疗作用机制分析 |
5.6 干预案例 |
5.7 存在问题和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给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教学建议 |
6.2.1 保持良好的习惯及身体姿态,避免长期处于同一高负荷姿势 |
6.2.2 采取科学的体育锻炼、功能锻炼方式,防止过度训练、偏废训练 |
6.2.3 因地制宜采用锻炼方式,合理利用周边体育资源 |
6.2.4 做好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加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心理素质训练 |
6.2.5 注重日常的营养均衡及钙质补充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6)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
1.1.2 家用睡眠呼吸机及呼吸数学模型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3 家用睡眠呼吸机测试系统应用及发展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手段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手段 |
1.4 论文安排 |
第2章 呼吸系统及生理参数 |
2.1 呼吸系统运行过程 |
2.2 呼吸过程中正常生理参数 |
2.3 呼吸生理参数计算公式 |
2.4 呼吸系统主要病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进Mike Borrello呼吸运动模型 |
3.1 呼吸机工作原理 |
3.2 Mike Borrello模型 |
3.3 呼吸机建模基础知识 |
3.3.1 Simulink建模概述 |
3.3.2 呼吸机及呼吸系统建模概述 |
3.4 人体自主呼吸建模 |
3.5 呼吸机PSV模式物理过程分析 |
3.6 呼吸机辅助模型建立 |
3.7 肺部自主呼吸参数设置 |
3.8 随机触发的呼吸暂停过程模拟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呼吸机仿真模型实验 |
4.1 实验方案 |
4.2 信号采集 |
4.2.1 呼吸信号采集 |
4.2.2 模拟肺信号采集 |
4.3 实验信号处理 |
4.3.1 呼吸信号处理 |
4.3.2 Test Chest信号处理 |
4.4 实验结果及结论 |
4.4.1 Simulink仿真实验结果及结论 |
4.4.2 呼吸暂停仿真实验结果及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其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伴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治疗方法探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法洛四联症伴体肺侧支解剖与一期根治术后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
2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 |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 |
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 |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8] |
第3章动静脉内瘘 |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2, 9] |
1.2上肢血管保护[1, 2, 12] |
1.3患者评估 |
1.3.1病史[2] |
1.3.2物理检查[13, 14] |
1.3.2.1动脉系统 |
1.3.2.2静脉系统 |
1.3.3辅助检查 |
1.3.3.1 CDU[15] |
1.3.3.2 DSA |
1.4心脏系统 |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 |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 |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
2.2.1 AVF (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
2.2.2 AVG |
2.2.3前臂血管耗竭 |
2.2.4上肢血管耗竭 |
2.3血管吻合方式 |
2.4术后注意事项[1, 3] |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 3, 17, 18] |
3.1.1 AVF成熟的定义 |
3.1.2 AVF成熟的判断 |
3.2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
3.3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
3.3.1 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
3.3.2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18-20] |
3.4 AVG |
3.4.1 AVG的穿刺 |
3.4.2 AVG穿刺原则 |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2, 21] |
4.1 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
4.1.2 AVG评估 |
4.1.3内瘘的管理 |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
5 AVF并发症的处理 |
5.1血管狭窄 |
5.1.1干预指征[2, 23-25] |
5.1.2干预方法[25, 26] |
5.1.3干预方法选择 |
5.1.3.1 PTA的入路选择[31] |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32] |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
5.2急性血栓形成[1-3, 33] |
5.3静脉高压征 |
5.4动脉瘤[1-3, 34] |
5.4.1定义 |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
5.4.3处理指征 |
5.4.4处理措施 |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2, 35-37] |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hemodialysisaccessinduceddistalischemia, HAIDI) [38] |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2] |
5.6.3治疗[2, 38-41] |
5.6.3.1保守治疗 |
5.6.3.2手术治疗 |
5.7感染 |
6 AVG并发症的处理 |
6.1血管狭窄[1-3, 42] |
6.2感染[1-5, 44, 45] |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
6.5假性动脉瘤[46, 47] |
6.5.1定义 |
6.5.2处理指征 |
6.5.3处理方法 |
6.6血清肿[48, 49] |
6.6.1定义 |
6.6.2好发部位 |
6.6.3处理 |
7 AVG向二期AVF转换[50] |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
8.1过渡通路类型 |
8.2过渡通路选择 |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
1总则[2, 51-56] |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
2.1适应证 |
2.1.1急性肾损伤 |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
2.1.4中毒抢救等 |
2.1.5其他 |
2.2置管要点 |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
3.1适应证[59] |
3.2置管要点 |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
3.2.2置管方法 |
3.2.2.1穿刺法 |
3.2.2.2切开法 |
3.2.3 TCC的位置走行 |
3.2.4 TCC的置入方式 |
3.3导管的拔除 |
3.4导管的更换 |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3.5.1并发症 |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
3.5.2.1导管功能不良--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和处理 |
3.5.2.1.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
3.5.2.1.2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
3.5.2.1.3失功导管的更换 |
3.5.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
3.5.2.2.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
3.5.2.2.2导管出口感染 |
3.5.2.2.3导管隧道感染 |
3.5.2.2.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
1中心静脉的定义 |
2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89, 90] |
3.1病史 |
3.2物理检查 |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
5.1治疗指征 |
5.2治疗方法 |
5.2.1腔内治疗 |
5.2.1.1通路 |
5.2.1.2入路的选择 |
5.2.1.3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
5.2.1.4球囊导管的选择 |
5.2.1.5支架的应用 |
5.2.1.6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
5.2.1.7并发症 |
5.2.2血管转流手术[101-103] |
5.2.2.1原位血管转流术 |
5.2.2.2解剖外转流手术 |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105, 106] |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
7规范CVC的应用[113-115] |
(9)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论文提纲范文)
第六章其他常用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检测 |
一、RNS的检测方法 |
二、RNS的诊断标准 |
三、RNS的诊断价值 |
第二节肌肉电刺激的强度-时间曲线 |
一、I-D曲线的检测方法 |
二、I-D曲线的诊断标准 |
三、I-D曲线的诊断价值 |
第三节单纤维肌电图和巨肌电图 |
一、SFEMG的检测方法 |
二、SFEMG的诊断标准 |
三、M-EMG的检测方法 |
四、M-EMG的诊断标准 |
五、SFEMG和M-EMG的诊断价值 |
第四节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
一、MUNE的检测方法 |
二、MUNE的诊断标准 |
三、MUNE的诊断价值 |
第五节交感皮肤反应 |
一、SSR的检测方法 |
二、SSR的诊断标准 |
三、SSR的诊断价值 |
第六节事件相关电位 |
一、P300的检测方法 |
二、P300的诊断标准 |
三、P300的诊断价值 |
第七节术中电生理检测 |
第八节超高频超声周围神经成像 |
第七章神经电生理检测的临床应用 |
第一节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
一、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 |
三、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糖尿病性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代谢性神经病 |
第二节嵌压性周围神经病 |
一、正中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腕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诊断腕管综合征的6种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
(二) 旋前圆肌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 前骨间神经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尺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肘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腕尺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桡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上臂桡神经嵌压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后骨间神经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肩胛上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坐骨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腓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腓神经嵌压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前跖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七、胫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八、股外侧皮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九、胸廓出口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十、颈神经根和腰骶神经根嵌压性疾病 |
1.神经根与相应椎间孔、椎间盘、支配肌的关系 |
2.临床表现 |
3.电生理表现 |
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 |
一、腋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桡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正中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尺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肌皮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坐骨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七、腓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八、股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九、闭孔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十、臂丛神经损伤 |
(一)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二)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步骤 |
(三)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步骤 |
(四)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诊断 |
1.定性诊断 |
2.定位诊断 |
(五) 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的注意事项 |
第四节运动神经元疾病 |
一、运动神经元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方法 |
二、脊髓灰质炎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10)小儿肋骨分叉畸形的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临床特征与解剖学研究 |
三、肋骨分叉畸形相关的常见疾病 |
(一)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S) |
(二) 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 |
(三) 先天性脊柱侧弯 (congenital scoliosis, CS) |
四、检查手段及治疗 |
五、肋骨分叉畸形与临床 |
六、小结 |
四、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定量感觉测试研究[D]. 丁向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6例儿童Cantrell综合征的临床分析[D]. 胡玥.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齐贺.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个性化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 董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D]. 刘珏. 集美大学, 2020(08)
- [6]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建模仿真研究[D]. 王弘立. 天津大学, 2019(01)
- [7]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D]. 熊霞霞.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8]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6)
- [9]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J]. 王心刚.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02)
- [10]小儿肋骨分叉畸形的相关研究进展[J]. 宁金波,谢义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