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汪佩[1](2021)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英国都处在社会的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面临着新的变动,传统与新兴的事物互相碰撞和交融。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小说得到了新的变革。在众多小说中,《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两者可被视为这一阶段小说艺术发展状态的集中体现。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身上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开始有意识地突破早期文学的藩篱,实现文体的进一步的成熟。它们不仅继承了以往小说叙事艺术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为后世创作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分别对这两部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并不少,但在叙事视角及其转换的运用上则鲜有成果。叙事视角不仅决定着小说的叙述基调,同时也也反映了小说演变过程中的叙事变化。因此,从叙事视角及其转换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心理学,文体学等方法,对《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以金圣叹等中国古典文论家和热奈特等西方理论家的诸多叙事理论作为基础,对两部作品平行的比较研究。以此探索中英小说的文体演变历程,了解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明晰中英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可以看出这两部着作都不再像早期文学那样固守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选择在叙述时采用多重的角度。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具有多重的身份。叙述者既可以是隐含作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多重的叙述者不仅能够丰富通俗长篇小说的内容,同时也使得作者理论观点得以阐发。而两部小说在这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水浒传》明显倾向于不同叙述者身份的自然转换,《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更加关注隐含作者的话语权,使得叙述者身份的切换频繁。在叙述方式上,《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都不局限于使用一种表达形式,都在小说中使用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方式。这样的转换使得不同感官视角之间的渠道能够打通,小说叙事实现动态感。在具体过程中,《水浒传》偏向于使用听来代替视觉叙事,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以对话的方式来补充视觉叙事的内容。同时,这两部作品都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展现人物内在的情绪变化。《水浒传》善于使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人物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更加关注人物心理本身的动态过程。其次,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这些共同的因素,也应该关注差异性背后的原因。这两部小说之所以在叙事视角转换的表现方式上存在不同,得益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水浒传》依托于史传文学,这使得它在叙述过程中更加注意对叙述者身份的控制,青睐于客观冷静的叙述风格。《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诞生在西方史诗的传统中,而史诗叙述的随意性使得《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不擅长把握叙述者的身份。这种早期文学叙事的影响同样也导致两部小说在叙事视听的转换上表现差异。脱胎于话本小说的《水浒传》在使用听觉叙事上很娴熟,擅长于用听的方式延伸小说叙事。孕育在戏剧文化中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吸纳了戏剧的表现方式。在小说中常常出现以不同人物对话作为整个章节的例子,这使得在叙述过程中的对话性得到加强。此外,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身上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要求叙事应当遵循春秋笔法的原则,即微言大义,这使得《水浒传》在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时显得克制,更加注重读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追求叙述的隐约。18世纪盛行的启蒙思想同样也影响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叙事。启蒙思想对人性重视使得小说家更注重对情感细微之处的挖掘。因此,《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更倾向于对小说人物心理内外转换内容和过程的描写。最后,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认识到叙事视角转换的审美效果。他们在创作时通过不同叙事视角之间的切换实现小说叙事的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小说不仅塑造了多元化的人物,也实现了陌生化和讽刺的叙事效果。
黄小菊[2](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钟闻[3](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指出
钟闻[4](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金久民[5](2020)在《高中语文古典小说评点式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特有的一种形式,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们将评点应用于教学,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改革出发点,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评点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古典小说阅读方式,进入了研究视野。本研究力图将传统古典小说评点式阅读方式作为学科知识的来源,并对其进行教学改造,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教学价值。本研究所指的评点式阅读教学是指继承中国传统古典小说评点理论与方法,经过教学转化后的集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学系统。评点式阅读教学既体现了传统古典小说评点的核心特质,同时结合教学需要做了针对性的加工,这正是本研究要着重研究的方向。本论文共四个部分。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阐释评点介入高中古典小说教学的必要性。界定了评点、评点式阅读在本研究中的内涵,为评点介入高中古典小说教学寻找依据。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形式、方法及内容,分析古典小说评点方法及内容对高中古典小说评点教学的适用性,列举了将评点介入教学的三种方式:课前自由感知式、课堂鉴赏对话式、课后拓展阅读式。第二章呈现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课例。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评点理论与方法具体融入课堂教学,并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落点、教学方法及策略三个角度分析课堂教学,展示引入评点对教学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为实施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提供借鉴的经验。第三章对高中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实施提出建议。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四个核心素养”为本。最后指出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也有“短板”和不适应性。
姜悦[6](2020)在《林钝翁《姑妄言》评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题目所示,论文旨在研究林钝翁的《姑妄言》评点,通过论述林钝翁评点形式和思想,挖掘《姑妄言》评点的价值。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概述评点批评和小说评点的渊源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介绍林钝翁的生平及着作,分析林钝翁评点《姑妄言》的原因,概述林钝翁的评点;第三章,论述林钝翁的评点手法及语言风格;第四章,论述林钝翁对《姑妄言》思想内容的评点,分析其对前人评点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第五章,论述林钝翁对《姑妄言》艺术形式的评点;第六章,总结林钝翁评点的价值和局限,主要从文本价值、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三方面总结林评的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评点者的背景,总结林钝翁评点的不足之处。
李春彩[7](2020)在《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渔作为传统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作与批评兼擅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戏曲剧本的部分表现手法,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市民读者服务。又因他常年活跃于小说销售领域,重视读者和经济效益,使得他对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艺术价值有了特殊的理解。本文围绕李渔的生平经历、创作要求、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小说创作思想的独特个性。论文绪论部分梳理了和李渔小说研究的相关状况,说明了选题范围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李渔的文学活动入手,呈现了在特殊社会环境中他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特定时代影响下形成的文学观念的特色。第二章探讨了李渔在高度认同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后,他对小说创作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小说创作需要围绕读者喜好展开,其中涉及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论述。第三章从拟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李渔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认为他延续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说书艺术,为读者呈现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叙述时空,展现出了他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第四章对李渔小说叙述表达中强烈的“有我”风格做了延伸,从中国传统文论的立场剖析了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原因是渴求作品传世。在此基础上他对小说创作主体提出了道德修养和艺术能力的要求。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李渔的小说创作思想是从社会到个人,从创作到批评,从读者到作者的综合体,他吸收了戏曲、民间艺术乃至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和传统话本、拟话本的小说创作相比,李渔的创作始终与大众阅读倾向和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新走向,而且也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了反思。
李鑫[8](2020)在《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1902—1919年),在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小说创作迎来了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与小说相伴而生的小说评点亦迎来了极大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于小说革命界之后的小说评点较之前代,无论是评点主体、评点对象、评点内涵、评点媒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说评点在其尾声期具有了新的素质,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本文将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置于古代小说评点的脉络中,立足近代小说的生存环境及特性,以“新变”为落脚点,具体考察近代小说评点的情况。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报刊这一新兴传播机制与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的互动关系。本章首先从评点意图、评点特色、评点效果等方面分析小说评点与报刊的互动。其次从小说评点的形态角度,将小说话、小说论文等新兴批评方式视为报刊连载机制下传统小说评点形态之演化,探讨新旧评点形态之关系。第二章探讨评点者。晚清报刊业的发展为清末小说评点提供了新生力量,这一时期,许多评点者有报刊从业的经历,某种程度上说,报人成为小说评点的主流。本章以评点者的报人身份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质及其与普通文人、书商的异同,从而提炼出报人评点者兼具商人与文人的特质复合型特征。其次结合本期评点的“同人化”潮流,探究不同报人群体的评点动机及评点情况。最后关注本时期大量出现的自评现象,探究不同评点者的自评倾向及其评点特色。第三章分析评点思想。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地位一跃而起,小说救国的论调使得对小说地位、小说思想的阐释与宣传成为小说评点的主要内容。本章首先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阐释,以此反映时人的小说功利观。其次从题材角度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思想内涵的转变及对西方思想的认识与宣传。第四章探讨评点中的叙事理论。清末民初处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前夕,是小说叙事模式新旧转变的关口,在这一重要又微妙的时间里,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稳定成熟,另一方面是题材新颖、叙事方式令人目眩神迷的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开时人眼界。本章首先介绍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背景及基本情况。其次阐述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评点情况。最后论述在翻译小说影响下,评点对小说中新叙事因素的反映。
康闻[9](2020)在《明清小说评点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明清小说评点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小说评点对古典小说的创作、小说文本的保存传播以及小说理论的建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评点方式而言,它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同时,又深受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影响,提出许多新的批评标准和方法,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本文从小说评点的外部形态演变和内部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研究明清小说评点,希望全面认识明清小说评点的同时,为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建构提供一些启示。本论文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明清小说评点兴起的思想背景,包括明代文艺新思潮的主要内容,明代文艺新思潮对小说评点意图、评点方式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介绍明清小说评点形态,包括评点形态来源、形式演变历经的三个阶段;第三章介绍明清小说评点采用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人物形象批评、文法批评;第四章通过对明清小说评点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阐明小说评点方式的缺陷和价值,以及它对当下文学批评建构的意义和启示。
梅新林[10](2019)在《七十年来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49年建国以来的七十年间,伴随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独立、复兴与自觉的历史进程,明清小说戏剧研究在各个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着成绩,集中体现在文献整理、经典诠释、理论研究与文学史撰写四大板块上,彼此的学理关系是:以文献整理为基础,以经典诠释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为引领,以文学史撰写为集成。通过对四大板块的回顾、总结与展望,从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二、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叙事视角转换研究的发展情况与启示 |
第二节 《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考和架构 |
第一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叙事与叙述 |
第二节 视角的相关分类 |
第三节 谁看与谁说 |
第二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方式 |
第一节 “作者笔端处”“尽是眼中事”:叙述的主体转换 |
一、《水浒传》:克己慎言 |
二、《汤姆琼斯》:事多颂宣 |
三、缘起:史书与史诗的叙事影响 |
第二节 “影灯漏月”:叙述的视听转换 |
一、《水浒传》:以听代叙 |
二、《汤姆琼斯》:以谈代叙 |
三、缘起:说话与戏剧的叙事影响 |
第三节 “当于此中阴察之”:叙述的聚焦转换 |
一、《水浒传》:意在言外 |
二、《汤姆琼斯》:辞无曲隐 |
三、缘起:春秋笔法与启蒙主义的叙事影响 |
第三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审美效果 |
第一节 “急事多缓”:陌生化的效果 |
第二节 “妙在不知其人”:人物多元化的效果 |
第三节 “寓庄于谐,庄谐互现”:劝讽的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谢呈 |
(2)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小结 |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
(5)高中语文古典小说评点式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理论依据 |
(六)研究思路和过程 |
一、古典小说评点方式的教学价值转化 |
(一)古典小说评点方式概览 |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三)高中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方式 |
二、古典小说评点式阅读教学课例分析 |
(一)课例分析过程概述 |
(二)课例呈现及分析 |
三、高中语文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实施建议 |
(一)对语文教师的整体要求 |
(二)评点教学要与学生素养发展衔接 |
(三)古典小说评点式教学不适用性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林钝翁《姑妄言》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 |
第一章 评点批评和小说评点 |
第一节 评点批评 |
第二节 小说评点 |
一、小说评点的发端 |
二、小说评点的发展和繁荣 |
三、小说评点的衰落 |
第二章 林钝翁与《姑妄言》评点 |
第一节 林钝翁生平及着书 |
第二节 林钝翁评点《姑妄言》的原因 |
一、林钝翁与《姑妄言》作者有非比寻常的关系 |
二、林钝翁看到《姑妄言》的价值 |
第三节 林钝翁评点《姑妄言》概况 |
第三章 林钝翁评点手法及语言风格 |
第一节 林钝翁之前的小说评点手法 |
一、小说评点手法的渊源 |
二、小说评点手法及其发展过程 |
第二节 林钝翁的评点手法 |
第三节 林钝翁评点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
一、形式要素的继承与创新 |
二、批评视角的继承与创新 |
三、批评范围的继承与创新 |
第四节 林钝翁评点的语言风格 |
一、轻便简洁的文人腔 |
二、诙谐讽刺的市井调 |
第四章 林钝翁对《姑妄言》思想内容的评点 |
第一节 喜“不平”处评点 |
一、抨击封建统治 |
二、讽刺科举制度 |
三、披露世风人情 |
第二节 借淫说教 |
一、因果报应说教 |
二、婆心劝善说教 |
第三节 林钝翁小说思想内容评点的沿袭 |
一、泄愤说沿袭 |
二、淫报说沿袭 |
第五章 林钝翁对《姑妄言》艺术形式的评点 |
第一节 林钝翁对《姑妄言》谋篇布局的评点 |
第二节 林钝翁对《姑妄言》人物塑造的评点 |
一、犯而不犯 |
二、性格发展理论 |
第三节 林钝翁对《姑妄言》行文叙事的评点 |
第六章 林钝翁《姑妄言》评点的价值和局限 |
第一节 文本价值 |
一、揭示人物名字意义 |
二、引入笑话、俗语、谚语等 |
第二节 文献价值 |
一、《姑妄言》及作者资料 |
二、民俗资料 |
第三节 理论价值 |
第四节 林钝翁评点的局限 |
一、历史局限 |
二、情感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李渔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李渔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观念 |
第一节 李渔文学活动的背景 |
一、资本萌芽下文化市场的形成 |
二、传播行业促进阅读群体的扩大 |
三、政治动荡与自觉的职业选择 |
第二节 李渔的文学思想概观 |
一、“市”与“士”同构下的娱乐主义 |
二、“无声戏”颠覆下的风流道学 |
三、“尚奇求新”的创造法则 |
第二章 叙事创作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 情节结构的新奇性 |
一、袖手于前:整体构思 |
二、力戒荒唐:取材现实 |
三、确立主脑:一人一事 |
四、紧密针线:缀连成篇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
一、基于真实的人物虚构 |
二、追求机趣的人物语言 |
第三节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
一、意浅词近 |
二、脱俗尖新 |
第三章 小说叙述的说书表达 |
第一节 “说书场”的叙述时空 |
一、呼应开合的叙述章法 |
二、天人互通的叙述时间 |
三、古为今用的叙述意象 |
第二节 “说话人”的叙述干预 |
一、引发阅读注意的指点 |
二、实现寓教于乐的评论 |
三、强化主观意志的干预 |
第四章 叙事文学中的创作主体 |
第一节 正气:创作者的传世之心 |
一、作家的道德修养 |
二、作品的道德影响 |
第二节 识、学、力:创作者的能力修养 |
一、“识”而知略 |
二、“学”而敢略 |
三、“力”而善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论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报刊——小说传播媒介与小说评点 |
第一节 报刊与小说评点的互动 |
第二节 报刊与其他小说评点形态 |
第二章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评点特色 |
第一节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思想变化 |
第二节 评点者的友人化、“同人化”及其评点动机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的自评现象 |
第三章 以评觉世——小说评点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觉世之文、裨益社会——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重新定位 |
第二节 讲公德之权舆,谈宪政之滥觞——评点思想内涵的转变 |
第四章 “观其一起之突兀”——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一节 传统小说叙事理论 |
第二节 翻译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余响——清末民初自着小说评点中的新叙事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清末民初(1902—1919)小说评点叙录 |
后记 |
(9)明清小说评点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明代文艺新思潮影响下的小说评点 |
第一节 文艺新思潮的核心思想 |
一、李贽的“童心说” |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 |
三、公安派的“性灵说” |
第二节 文艺新思潮对小说评点方式的影响 |
一、评点意图复杂化 |
二、评点方式多样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清小说评点的形态演变 |
第一节 小说评点形态源起 |
一、“评点”释义及产生时间 |
二、小说评点的形式来源 |
第二节 小说评点形态发展萌芽期 |
一、萌芽期标志:余象斗、李贽两位评点家出现 |
二、评点形态特点:由“注”转“评” |
三、特殊评点形态:“评林体” |
第三节 小说评点形态发展成熟期 |
一、成熟期标志:小说评点的全面繁荣 |
二、评点形态特点:体式基本完备 |
第四节 小说评点形态发展延续期 |
一、延续期标志:文人意趣与“乾嘉学派”的影响 |
二、评点形态特点:“文人性”与“考据性”增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清小说评点的主要方法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 |
一、“发愤着书”说 |
二、“劝善惩恶”说 |
三、特殊案例:金圣叹的矛盾思想 |
第二节 人物形象批评 |
一、人物形象“真实性”探讨 |
二、古代绘画理论的借用 |
第三节 文法批评 |
一、“部法”论 |
二、“章法”论 |
三、“句法”、“字法”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与反思 |
第一节 小说评点研究的历史回眸 |
一、19世纪末至1949年:文化革新与现代学术范式建立期 |
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历史批评占主导期 |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多元开放的学术转型期 |
第二节 小说评点对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启示 |
一、小说评点的独特价值 |
二、小说评点的现代转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七十年来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文献发掘。 |
2.文献考录。 |
3.文献编纂。 |
(1)传谱。 |
(2)文集。 |
4.文献综论。 |
三 |
1.《红楼梦》的经典诠释。 |
2.“四大奇书”的经典诠释。 |
3.《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的经典诠释。 |
4.《牡丹亭》《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经典阐释。 |
四 |
1.明清小说戏剧文体研究。 |
2.明清小说戏剧评点研究。 |
3.明清小说戏剧序跋研究。 |
4.明清小说戏剧专论研究。 |
5.明清小说戏剧专题—综合研究。 |
五 |
1.通代文学史中的明清小说戏剧史研究。 |
2.通代小说戏剧史中的明清小说戏剧史研究。 |
3.明清断代文学史中的小说戏剧史研究。 |
4.明清相对独立的小说戏剧史研究。 |
六 |
四、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D]. 汪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5]高中语文古典小说评点式阅读教学研究[D]. 金久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林钝翁《姑妄言》评点研究[D]. 姜悦. 青岛大学, 2020(02)
- [7]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D]. 李春彩. 江南大学, 2020(01)
- [8]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D]. 李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明清小说评点方式研究[D]. 康闻.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七十年来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J]. 梅新林. 文学遗产,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