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功利用地下盐水养虾

河北成功利用地下盐水养虾

一、河北利用地下咸水养虾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峰,李玉龙,周遵春,田梅琳,鲍相渤,赫崇波[1](2020)在《我国北方地区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在中国沿海、日本西部、朝鲜半岛西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均有分布[1-4]。海蜇是近岸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大型水母,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水母之一,食之具有降低血压,消痰散气,预防肿瘤、动脉硬化等功效[5-10],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霍达,乔之怡,周文礼,贾磊[2](2016)在《天津市盐碱水成因及养殖资源开发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产生活作业的扩张,天津市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水资源成为了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该文从天津市地质特点出发,结合天津市水资源公报阐述了天津市水资源盐碱化成因及盐碱水养殖资源开发现状,探讨了可能的盐碱水资源利用方法。导致天津市水资源盐碱化有诸多因素,因此对盐碱水资源应该坚持水质改良与综合开发利用并行的原则。

刘玉红[3](2012)在《大沽河下游地下咸水治理工程示范及其方案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大沽河下游因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海水入侵,后在李哥庄南部建立截渗墙,海水入侵被有效阻止,同时也使李哥庄地区残留了一定区域的咸水体,截渗墙的修建使得咸水体的去除成为可能。为了确定研究区内咸水体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踏勘,确定了17个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监测点,建立研究区内水位和水质的动态监测网。每隔一个月监测一次水位并取样测其氯化物浓度,以确定研究区内水位水质随时间季节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并为模型准备数据。经监测发现咸水体的西部边界一直维持在周臣屯-黄家屯西北-李哥庄镇东南-王家庄-南张家庄-石拉子-截渗墙这一区域,经计算储水层咸水体积约为2278万方。在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李哥庄地区已有的降雨、蒸发、地下水开采和水文地质参数等资料,利用Visual MODFLOW中SEAWAT模块建立了研究区的变密度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模型。运用实际监测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识别和检验,效果较好,示范区内的拟合结果也能符合要求,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研究区内地下水运动和溶质运移的状态,可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分析。同时,此模型可用于示范区内咸水修复的数值模拟。2011年9月18日至10月11日,在示范区内进行了为期20天的咸水体的修复试验,修复效果不够显着,利用建立的模型对修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制定了三种方案,方案一是在改变野外试验中的抽注水井布局基础上制定的,方案二和方案三是在注水井连线上增加井。三种方案在运行110天后,抽注水井包围区域内的咸水面积缩至很小,对咸水体的修复均有较好的效果。方案三中咸水退缩最快,在处理单位面积咸水体所需的抽水量和注水量方面,方案一和方案二相差不大,方案三所需量最小,抽水量可减少近22%,同时可节约6%的注水量。综合分析,方案三要略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采用不同的方案。

张小岳[4](2012)在《黄骅市苦咸水资源评价及其利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骅市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由于黄骅市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当地的浅层苦咸水分布广泛,该地区苦咸水的矿化度和含氟量偏高,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无法直接利用,而地表水资源无法满足用水量增长的需要,深层地下水被大量开采,随着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加剧,水位逐年下降,致使机井越打越深,取水成本日益提高,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同时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被咸水覆盖的部分农村,不得不饮用苦咸水,对当地的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大大制约了黄骅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为了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使当地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个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地下咸水则是一项变“废”为宝、减轻危害、增加水资源、改善环境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开发利用苦咸水的前提是对其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苦咸水的利用途径。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划分不同矿化度的苦咸水,分析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利用水矿化度的限值,界定苦咸水标准,分析苦咸水资源的特性,探讨苦咸水资源概念。(2)根据地下水补给、排泄相互之间关系,研究黄骅市苦咸水地下水系统。根据研究区下垫面利用情况、地质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对研究区的地下水系统进行分析,包括苦咸水成因、存储情况及其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根据黄骅市苦咸水资源地下水系统,分析影响该系统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灌溉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的因素,参考相关资料,选取合适该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4)苦咸水资源评价。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参数,分项计算不同矿化度苦咸水资源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合适可开采系数,计算不同矿化度苦咸水资源可开采量。(5)根据计算出不同矿化度苦咸水可开采利用资源量以及不同矿化度苦咸水的分布,得到该地区苦咸水资源的分布规律。(6)苦咸水资源的利用。基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对苦咸水资源的利用,分析不同矿化度的苦咸水资源在农业上、工业上、生活上、养殖业和种植业上的利用。

唐合琪[5](2012)在《基于海岸带地下咸水与淡水混合的养殖用水处理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莱州地区地下咸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地下咸水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确定莱州地区地下咸水中的有害物质,尝试去除有害物质,使水质达到养殖标准。该试验对试验水样主要指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获得其中的成分含量数据,根据分析结果知,水样盐度过高需进行咸淡水混合,并且水样中的铅离子严重超标而铅离子不仅会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也会因为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需要加以去除。对此进行了以下试验研究:1、咸淡水混合试验中试验选用的淡水、地下淡水盐度分别为59856mg/l、8246 mg/l,不同的比例各种量的变化不同,趋势基本相同;混合后2-8h,溶液的pH约在7.5-8.6之间;淡水体积比在50%-70%之间时,所得到的盐度在22-35之间,适宜大菱鲆对水中pH、盐度的需求。2、地下咸水及与其混合的淡水初始的pH偏酸性,铅离子溶解其中,而当混合水样处在开放体系中后,pH增大,OH-增多,小部分铅离子与其反应生成氢氧化铅沉淀而去除。使得铅离子含量降低,当水中的pH值基本稳定后,水中的铅离子基本无变化,但混合水样中铅离子含量仍未达标;混合水样处于开放体系中,混合溶液中C02的释放使更多的HCO3-转化为CO32-,CO32与溶液中的钙镁等离子生成沉淀,降低了溶液中离子总量,使得溶液中pH值升高。3、对比了地下咸水中去除铅离子的各种方法,分析了烧碱、消石灰、明矾、硫酸亚铁、粉煤灰、膨润土、沸石的性质及应用,最终选择用消石灰、沸石对地下咸水中的铅离子进行去除试验。4、斜发沸石的改性试验表明:斜发沸石的最佳改性浓度为1.2mol/l NaCl、0.6mol/l NaOH、1.2mol/l HCl、0.9mol/l NH4Cl;改性1h后NH4Cl改性的沸石对淡水中铅离子的吸附能力最强。5、改性沸石对淡水中铅离子的静态吸附试验表明:四种改性方法对淡水中的铅都有很高的去除率,去除率最高为NH4Cl改性沸石,在80min时,最低剩余浓度为0.016mg/l,去除率达98.40%,其次为NaOH改性沸石,去除率为96.10%;0-5min时段内,NH4Cl降幅最大、降幅最高,其次为NaOH;5-10min时段内HCl降幅最大,其次为NaCl:10min后,NH4Cl最先达到稳定,而且铅离子剩余浓度最低。综上,改性沸石对淡水中铅离子有较强的去除能力。6、改性沸石对模拟地下咸水中的铅离子的静态吸附试验,试验表明:四种改性方法对模拟地下咸水中的铅离子去除率较低,四种改性方法相比,NH4Cl改性的沸石去除率稍高,其剩余浓度最低为0.770mh/l,去除率仅为23.0%。7、消石灰对咸、淡水中铅离子进行沉淀的试验,试验确定了消石灰处理含有1mg/l铅离子咸、淡水时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400mg/l与800mg/l;咸淡水中经过消石灰处理后铅离子的最低剩余量为0.076、0.074;试验还发现地下咸水中的高浓度的Mg2+不会与Pb2+竞争性沉淀,而高矿化度环境会影响低浓度的铅离子与OH-发生反应。

牛冬瑜[6](2011)在《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本底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对路域生态本底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原和山区,针对滨海平原的研究较少。黄河三角洲以其资源的稀有性、生态的脆弱性而成为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工程建设已经造成了原生湿地生境的损失和环境的衰退,成为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生态保护的矛盾焦点之一。传统的路域生态系统研究,费时费力,针对性差。针对上述特点,本文拟采用RS-GIS综合技术,对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以及路域内的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环境与公路工程之间的影响关系,选取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地形坡度、土壤退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综合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灰度联系理论,提出了生态本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的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以2004年9月高分辩率Landset7卫星E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应用主成分分析、NDVI计算、波段组合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结合非监督分类、RS与GIS数据集成等方法,处理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的基础数据,并提取了各指标的信息数据。应用ArcGIS9.3软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制作了各个指标等级图。对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制作了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综合评价等级图,并结合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杨凯[7](2010)在《“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抗白斑病的SRAP分子标记》文中认为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 WSS)是由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引起的一种对虾传染性疾病,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虾甲壳内侧出现0.52.0 mm的白色斑点。该病不仅传染性强、病程短,而且致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同样受到WSSV的影响,感染该病毒后产量严重下降。本研究以河北省环渤海区分布的主要的对虾品种——中国对虾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采取抽样和有针对性的进行WSS的流行病学调查;然后监测了中国对虾在发病高危时期的主要水质参数变化特点;最后应用SRAP技术进行了中国对虾抗WSSV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对河北省环渤海区共8个中国对虾养殖场进行的WSSV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该地区WSS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规律。选取沧州鑫海养殖场的两个条件良好的池塘作为实验水质监测池塘,2008年6月至8月对其中国对虾养殖水体进行了溶解氧、氨氮值和亚硝酸盐氮值的监测。结果发现:在7月末8月初时,当水温在25℃左右、pH值在7.858.12、溶解氧在7.18.4mg/L、亚硝酸盐氮值在0.290.32mg/L、氨氮值在0.650.75之间时,WSSV疫情极有可能发生。用以上参数为WSSV中国对虾水质预警值,成功的预警了2009年秦皇岛昌黎江鹏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的发生,降低了养殖场的经济损失。改良了中国对虾病毒DNA的提取方法,从中国对虾肌肉组织中就可以提取适合质量和浓度的病毒DNA供PCR监测之用,而且取样时间可以延长到3天5天。通过SRAP分子标记技术,用筛选后的扩增多态性良好的52对引物对中国对虾WSSV感病组(人工投喂感染)和抗病组进行SRAP-PCR,然后聚丙烯酰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银染,共找到了11条特异性序列可能与中国对虾WSSV抗性相关。进一步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NCBI公共数据库上比对,找到编号为40.3、4.20、25.14的标记序列分别与表达大西洋鲑的重金属外排蛋白、表达绵羊的免疫球蛋白、表达斑点叉尾鮰的醛脱氢酶的基因的部分序列相似度为93%、100%、87%。可以推断它们参与中国对虾表达相应的功能蛋白来间接提高对WSSV的抗性。可以作为筛选中国对虾抗WSSV的分子标记进行苗种选育。本研究结果为以后中国对虾WSSV的预防和优良苗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兴钰[8](2010)在《青岛新河地区海水入侵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新河镇是青岛市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海水入侵经历了初步发展、加速发展和减缓发展三个阶段。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海侵,特别是黄骅和献县海侵在该地区形成的古海水成为海水入侵的主要“咸源”,该地区的地貌主要为山前洪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包括全淡水区、咸淡水多层结构区和全咸水区三个水文地质区,该地区的海水入侵主要以咸(卤)水入侵为主,伴随有现代海水入侵。2007年7月到2009年6月,我们对新河地区的海水入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监测,主要方法是水化学法和高密度电法。水化学法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氯离子浓度、矿化度、电导率、PH值和水位等。本文选取了2008年一年的监测数据作为依据,对该地区的海水入侵现状进行了研究,综合水化学法和高密度电法的监测数据显示,新河地区海水入侵严重,且一直处于缓慢持续发展的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现场的调查发现,海水入侵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海水入侵也使得当地的生态平衡失调。本文根据监测数据以及历史研究资料,对新河地区的海水入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地区的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减少,直接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同时也有地质地貌、风暴潮以及海水养殖等原因。结合监测数据以及当地的实地考察情况,本文对新河地区的海水入侵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重点就是要合理开采地下水,同时注意生态防治。

陈广泉[9](2010)在《基于GIS的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海水入侵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滨海地带含水层的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破坏了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海水或高矿化度的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内陆方向侵入的过程和现象。莱州湾地区气候干旱、地势低平、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和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咸水,加之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使该区成为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的地区。本文采用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定期监测的水位与水质野外调查数据,对莱州湾地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Cl-浓度与矿化度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地下水水位分布图与地下水矿化度分布图。选取C1-浓度和矿化度2个指标建立海水入侵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目前研究区内已发生海水入侵面积达4392 km2,严重入侵区面积达3092km2。详细分析并说明了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水入侵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全淡水界限以北,海拔高程在0~10m之间的冲积海积平原区域,以及全淡水界限以南地下水负值区一带,时间变化规律在年际时间段内并不明显;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以及埋藏的地下咸水、低洼的地势以及干旱的气候构成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环境背景: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是海水入侵灾害发生的动力条件。在对莱州湾地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它们与海水入侵灾害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海水入侵灾害的影响,选取了地面高程、沉积物类型、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水位、水井密度、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单位面积GDP、城市化水平以及地下水用水量占地区用水量比重等10个指标,建立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并根据莱州湾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海水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分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危险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将莱州湾地区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5个海水入侵灾害风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内中、高危险区占评价区面积的40%以上;较高危险区与较低危险区分界为寿光-寒亭-昌邑-新河一带;莱州湾滨海平原广泛分布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是该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发生的物质来源和入侵通道,人工抽取地下水是发生海水入侵灾害的诱发条件。本论文通过使用海水入侵调查监测数据和基础信息数据,基于.NET与ArcGIS Engine平台,开发了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海水入侵灾害一键式风险评价功能。为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预警预报与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余云军[10](2010)在《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州湾是中国近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典型的半封闭海湾,其保护与管理面临着海湾面积逐年缩小、纳潮量下降,近岸水域污染严重、水质日益恶化等主要问题。而目前胶州湾地区的部门管理模式,尚不能根本解决上述问题。从日前公布的青岛市城市发展目标看来,胶州湾保护的难度必将进一步加大。有鉴于此,探讨胶州湾及环湾流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系统论、GIS技术、DPSIR框架和SWOT分析法等关键技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分析和评价胶州湾及环湾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管理现状,阐述了以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途径来管理胶州湾及环湾流域的可能路径选择、相关制度设计和战略分析。本文回顾了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胶州湾及环湾流域的研究进展;以系统论为基本出发点,提出和解释了流域——海岸连续统的概念,说明了此概念对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论文提出了环胶州湾流域的概念,初步在地理分布上确定了环湾流域的边界,分析了流域边界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并提出按照现行政区划来开展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论文运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系统地阐释了环湾流域与胶州湾的相互作用,分析和评价了胶州湾及环湾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管理现状。①研究的驱动力包括国家层面促发展的政策、地方的人口增长、经济尤其是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环境压力为在环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与影响;状态和影响这两个指标主要指环湾流域与胶州湾环境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胶州湾所产生的影响;响应主要指针对上述影响,已采取的保护和管理措施。②青岛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水质和水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这些压力使胶州湾和环湾流域的环境状态发生了剧烈变化,主要表现在环湾流域水质和入海流量、胶州湾营养盐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营养盐结构、胶州湾的面积和纳潮量等方面的变化上;而此类环境状态的改变,对胶州湾的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即污染日益加剧且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浮游植物的结构和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关部门已就胶州湾和环湾流域的保护和管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加强环湾河流的生态改造、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力度,但这些措施局限于部门管理的视角,没有将环湾流域和胶州湾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胶州湾环境退化的趋势,本研究认为应该采取更根本的措施,从流域—海岸带系统的角度来保护和管理胶州湾和环湾流域。基于上述认识,本论文提出了在胶州湾和环湾流域实施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设想:①建议通过设立“大沽河—胶州湾管理委员会”、“胶州湾伙伴论坛”、“胶州湾环保基金”等新的制度安排在环湾地区规划和实施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这种安排将解决在管理上割裂流域与海湾的问题,将克服水资源管理和海岸带管理中部门管理的缺陷、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将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推动民主和参与式管理的发展,还将能够促进环保基金的筹措、克服环境保护中财政投资不足的问题;②根据SWOT分析法,分析了实施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即在胶州湾地区实施这种新战略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科技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且面临国际和区域推动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公众环保意识蓬勃发展等机遇,同时具有环湾河流构成复杂、流域内高污染产业发展现状和陆域科研不足等劣势以及面临国内缺乏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国际经验不能全盘照抄照搬等挑战,建议通过必要的能力建设来有效利用现有优势和机遇、克服有关劣势和挑战,促进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的实施。

二、河北利用地下咸水养虾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利用地下咸水养虾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北方地区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蜇池塘养殖的兴起
2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
    2.1 大规格海蜇苗种培育技术
    2.2 海蜇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
    2.3 多茬养殖技术
        2.3.1 两次投苗,两茬收获
        2.3.2 三次投苗,三茬收获
        2.3.3 多次投苗、多茬收获
3 海蜇池塘养殖模式
    3.1 单养模式
    3.2 生态立体混养模式
4 海蜇池塘养殖环境条件
    4.1 水质环境条件
    4.2 生态环境条件
5 海蜇池塘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5.1 提高海蜇品质,加强海蜇良种选育
    5.2 开展海蜇饵料相关研究,加快海蜇人工饲料的开发
    5.3 新型养殖技术和模式开发

(2)天津市盐碱水成因及养殖资源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盐碱水分布现状
2 天津市盐碱水成因分析
3 天津市盐碱水养殖现状
4 天津市盐碱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地表盐碱水资源本底不明确
    4.2 养殖废水处理力度不足
5 结语

(3)大沽河下游地下咸水治理工程示范及其方案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问题的数值模拟
        1.2.2 变密度过渡带模型
        1.2.3 地下咸水治理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的环境背景
    2.1 气象特征
        2.1.1 气温变化规律
        2.1.2 降水分布
        2.1.3 蒸发强度
    2.2 水文
    2.3 地层与构造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下水埋藏条件
        2.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3 研究区内水位和水质的监测
    3.1 水位和水质的监测
    3.2 水位监测及动态特征
        3.2.1 监测方法
        3.2.2 监测结果分析
    3.3 水质监测及动态特征
        3.3.1 监测方法
        3.3.2 监测结果分析
4 地下水水流-水质模型的建立
    4.1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4.1.1 边界和内部结构概化
        4.1.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1.3 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
        4.1.4 初始条件
    4.2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4.3.1 SEAWAT 的程序结构
        4.3.2 数值模型的计算及检验
5 咸水治理示范性试验和及其方案优化
    5.1 咸水治理示范工程概况
        5.1.1 示范区环境概况
        5.1.2 水文地质钻探
        5.1.3 咸水治理的工程示范
    5.2 咸水体修复的优化研究
        5.2.1 野外初始方案效果
        5.2.2 咸水治理优化方案
        5.2.2.1 抽注水方案一
        5.2.2.2 抽注水方案二
        5.2.2.3 抽注水方案三
    5.3 总结及方案比较分析
6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黄骅市苦咸水资源评价及其利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研究
        1.2.2 苦咸水研究
        1.2.3 地下水系统研究
        1.2.4 苦咸水资源利用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及解决关键问题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3.3 本文解决关键问题
2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条件
    2.2 黄骅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2.3 地质环境条件
        2.3.1 地质构造
        2.3.2 地质条件
    2.4 水文地质条件
3 苦咸水资源概念及评价方法
    3.1 苦咸水
        3.1.1 苦咸水成因
        3.1.2 苦咸水分类及界定其标准
        3.1.3 苦咸水资源概念
    3.2 评价方法
4 苦咸水资源系统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4.1 地下水系统分析
    4.2 苦咸水存储及其分布
        4.2.1 苦咸水存储
        4.2.2 苦咸水分布
    4.3 黄骅市苦咸水资源地下水系统输入、输出分析
    4.4 黄骅市苦咸水资源地下水系统
    4.5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5.1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4.5.2 灌溉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
        4.5.3 潜水蒸发系数C
        4.5.4 河道损失补给系数γ
5 苦咸水资源评价及其利用
    5.1 各项补给量计算
        5.1.1 降水入渗补给量
        5.1.2 河道渗漏补给量
        5.1.3 井灌回归补给量
        5.1.4 库、塘补给量
    5.2 排泄量计算
        5.2.1 潜水蒸发量
        5.2.2 苦咸水资源实际开采量
    5.3 苦咸水资源均衡分析
    5.4 苦咸水资源可开采量估算
    5.5 苦咸水资源分布规律
    5.6 苦咸水资源利用
        5.6.1 农业苦咸水利用
        5.6.2 工业苦咸水利用
        5.6.3 生活苦咸水利用
        5.6.4 养殖业和种植业苦咸水利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海岸带地下咸水与淡水混合的养殖用水处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地下咸水的利用与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地下咸水资源现状
        1.2.2 微咸水的利用与研究
        1.2.3 地下咸水的利用与研究
    1.3 本次试验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内容及目的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岸带地下咸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
        2.1.4 气候条件
        2.1.5 河流水系
        2.1.6 该地区海产养殖的养殖方式及品种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地下咸水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2.2.3 样品分析结果
第三章 咸淡水混合初步处理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pH随时间变化曲线
        3.2.2 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3.2.3 咸淡水混合8h后的全盐量
        3.2.4 混合水样中铅离子随时间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咸淡水混合水体中铅离子去除试验
    4.1 地下咸水中铅的来源
    4.2 地下咸水中铅的危害
        4.2.1 铅的物理化学性质
        4.2.2 铅对鱼类等生物的危害
        4.2.3 铅对人类的危害
    4.3 地下咸水中铅的处理方法
        4.3.1 处理方法介绍
        4.3.2 处理方法的选择
    4.4 改性沸石去除铅离子试验
        4.4.1 沸石的结构及性能
        4.4.2 沸石的改性方法
        4.4.3 沸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4.4 含铅地下咸、淡水的配制
        4.4.5 沸石的改性试验
        4.4.6 沸石静态吸附试验
    4.5 消石灰的沉淀试验
        4.5.1 消石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5.2 试验材料与装置
        4.5.3 试验原理
        4.5.4 试验准备
        4.5.5 淡水中消石灰沉淀试验
        4.5.6 咸水中消石灰沉淀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环境特征与现状
        2.1.1 区域概况
        2.1.2 路域地形地貌
        2.1.3 路域气象水文
        2.1.4 路域土壤特征
        2.1.5 路域植物与动物资源
    2.2 黄河三角洲公路对路域生态本底环境的影响分析
        2.2.1 公路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对公路的影响
    2.3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方法
        2.3.1 路域生态本底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2.3.2 路域生态本底评价基本方法
    2.4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
        2.4.1 路域生态本底指标选取的原则
        2.4.2 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定义
        2.4.3 路域生态本底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三角洲路域数据处理
    3.1 路域生态本底识别的原理与方法
        3.1.1 基本原理与技术步骤
        3.1.2 RS、GIS处理软件
        3.1.3 数据源的选取
    3.2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识别与分类
        3.2.1 遥感图像预处理
        3.2.2 遥感非监督分类
        3.2.3 RS与GIS数据集成
    3.3 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3.1 植被覆盖指标的信息提取
        3.3.2 土壤退化指标的信息提取
        3.3.3 地形坡度指标的信息提取
        3.3.4 土地利用类型指标的信息提取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评价研究
    4.1 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1.1 植被覆盖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1.2 土壤退化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1.3 地形坡度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1.4 土地利用类型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1.5 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4.2 路域生态本底状况综合评价
        4.2.1 生态本底状况综合指标计算
        4.2.2 路域生态本底状况等级分化及评价
        4.2.3 黄河三角洲公路路域生态本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抗白斑病的SRAP分子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WSSV 的病原学特征
        1.1.1 一般特征
        1.1.2 WSSV 的基因组结构
        1.1.3 WSSV 编码蛋白及其特征
    1.2 WSSV 的流行病学
        1.2.1 传染源
        1.2.2 传播途径
        1.2.3 流行情况
    1.3 WSSV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1 临床症状
        1.3.2 病理变化
    1.4 发病机理
    1.5 诊断技术
        1.5.1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
        1.5.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5.3 免疫学方法
    1.6 防治措施
        1.6.1 一级预防
        1.6.2 二级预防
        1.6.3 三级预防
    1.7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7.1 分子标记的概念
        1.7.2 分子标记的历史
        1.7.3 SRAP 分子标记概述
2 河北省环渤海区中国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WSSV 的流行病学调查
        2.2.2 中国对虾病毒病的PCR 法鉴定
        2.2.3 中国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跟踪监测
    2.3 小结
3 “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抗白斑病的SRAP 分子标记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虾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2 中国对虾SRAP 引物的筛选
        3.2.3 中国对虾基因组的SRAP-PCR 扩增
        3.2.4 回收的序列及其NCBI 在线的Nucleotied BLAST 比对结果
    3.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青岛新河地区海水入侵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及本地区海水入侵研究概况
    1.1 国外关于海水入侵的研究
    1.2 国内关于海水入侵的研究
    1.3 本地区海水入侵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
    2.2 水文
    2.3 第四纪地质
    2.4 区域地貌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海水入侵机制及类型
第三章 海水入侵现状监测
    3.1 水化学方法
        3.1.1 氯离子浓度监测
        3.1.2 矿化度监测
        3.1.3 电导率监测
        3.1.4 pH 值的监测
        3.1.5 水位监测
        3.1.6 降雨量的监测
    3.2 高密度电法
        3.2.1 高密度电法理论依据
        3.2.2 咸淡水分界面特征值的确定
        3.2.3 海水入侵界面确定的依据
    3.3 小结
第四章 海水入侵的危害影响
    4.1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4.2 对农业的影响
    4.3 对工业的影响
    4.4 自然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第五章 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5.1 自然因素
        5.1.1 持续干旱少雨
        5.1.2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5.1.3 第四纪地质
        5.1.4 地貌因素
        5.1.5 风暴潮影响
    5.2 人为因素
        5.2.1 超量开采地下水
        5.2.2 上游人工蓄水工程的影响
        5.2.3 海水养殖、晒盐的影响
第六章 海水人侵的防治对策
    6.1 合理开采地下水
    6.2 调整产业结构
    6.3 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
    6.4 加强河道管理,防止海水顺河倒灌
    6.5 合理开发利用海岸滩涂
    6.6 生态防治
    6.7 化工基地的建设
        6.7.1 化工基地具体位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9)基于GIS的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项目由来
    0.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0.3 基本概念
    0.4 关键技术及难点解决方案
1 引言
    1.1 海水入侵灾害产生的环境背景
    1.2 国外关于海水入侵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关于海水入侵的研究现状
    1.4 基于GIS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背景简介
    2.1 研究区范围
    2.2 地形地貌
        2.2.1 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2.2.2 陆地地貌类型
        2.2.3 海岸地貌类型
    2.3 地层岩性
        2.3.1 地层概述
        2.3.2 第四纪地质
    2.4 地质构造
        2.4.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4.2 褶皱构造
        2.4.3 断裂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全淡水区(Ⅰ)
        2.5.2 咸、淡水多层结构区(Ⅱ)
        2.5.3 全咸水区(Ⅲ)
    2.6 气候
        2.6.1 气温
        2.6.2 降水
        2.6.3 蒸发量
3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调查与分布规律研究
    3.1 海水入侵灾害发展概况
    3.2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调查
        3.2.1 剖面与监测井设置
        3.2.2 调查内容
        3.2.3 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
    3.3 海水入侵灾害现状评价
    3.4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成因分析
        3.4.1 自然因素
        3.4.2 人为因素
    3.5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3.5.1 空间分布规律
        3.5.2 时间分布规律
        3.5.3 自身发展规律
4 海水入侵相关影响因子研究
    4.1 海水入侵与第四纪地层的关系
    4.2 海水入侵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4.3 海水入侵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4.4 海水入侵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4.5 海水入侵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5 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与数据
        5.1.1 分析方法
        5.1.2 数据
    5.2 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 风险等级划分与指标权重计算
        5.3.1 风险等级划分
        5.3.2 指标权重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海水入侵危险性评价
        5.4.2 海水入侵易损性评价
        5.4.3 海水入侵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5.4.4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风险评价
6 基于GIS风险评价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概述
        6.1.1 建设背景
        6.1.2 建设目标
    6.2 系统的总体设计
    6.3 数据描述
        6.3.1 静态数据
        6.3.2 动态数据
        6.3.3 数据采集与更新
    6.4 系统数据库设计
        6.4.1 空间数据库建立
        6.4.2 属性数据库建立
    6.5 系统功能设计
        6.5.1 用户管理模块
        6.5.2 基本功能模块
        6.5.3 数据管理模块
        6.5.4 统计分析模块
        6.5.5 风险评价模块
        6.5.6 打印输出模块
        6.5.7 帮助模块
    6.6 主要功能实现
        6.6.1 用户登录界面
        6.6.2 系统运行界面
        6.6.3 数据导入功能
        6.6.4 统计分析功能
        6.6.5 权重计算功能
        6.6.6 风险评价功能
        6.6.7 打印输出功能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
    1.2 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点、预期结果与不足
2 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流域与海岸带的自然系统分析
        2.1.1 系统论简介
        2.1.2 流域与海岸带的自然系统
        2.1.3 海岸系统
        2.1.4 流域
        2.1.5 流域—海岸连续统
        2.1.6 流域与海岸带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2 流域与海岸带的界面
        2.2.1 流域对海岸带的影响
        2.2.2 海岸带对流域的影响
    2.3 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的流域与海岸带管理战略
        2.3.1 自然资源管理的三条基本原则
        2.3.2 管理的三要素
        2.3.3 构建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
    2.4 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规划
        2.4.1 规划的阶段性
        2.4.2 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流程
    2.5 流域与海岸带管理的执行措施与方法
        2.5.1 信息管理
        2.5.2 制定规划
        2.5.3 执行规划
    2.6 本章小结
3 环胶州湾的自然环境特点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点
        3.1.1 自然环境
        3.1.2 气候特征
        3.1.3 河流概况
        3.1.4 胶州湾概况
    3.2 环胶州湾流域分割实验
        3.2.1 数据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环湾流域与胶州湾的相互作用
    4.1 驱动力
        4.1.1 促发展的国家政策
        4.1.2 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
    4.2 环境压力
        4.2.1 土地资源
        4.2.2 水资源
    4.3 环境状态的改变
        4.3.1 环胶州湾流域环境状态的变化
        4.3.2 胶州湾的环境演变
    4.4 对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影响
        4.4.1 污染加剧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4.4.2 生境退化且生物多样性降低
        4.4.3 浮游植物结构和组成变化较大
    4.5 响应
        4.5.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4.5.2 环胶州湾的环境保护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环胶州湾ICARM的制度设计
    5.1 系统的信息化
    5.2 ICARM制度设计
        5.2.1 管理现状
        5.2.2 新制度安排的设计
        5.2.3 实施ICARM战略的SWOT分析
        5.2.4 能力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河北利用地下咸水养虾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北方地区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 李云峰,李玉龙,周遵春,田梅琳,鲍相渤,赫崇波. 水产科学, 2020(02)
  • [2]天津市盐碱水成因及养殖资源开发现状[J]. 霍达,乔之怡,周文礼,贾磊. 科技创新导报, 2016(27)
  • [3]大沽河下游地下咸水治理工程示范及其方案的优化研究[D]. 刘玉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4]黄骅市苦咸水资源评价及其利用初步研究[D]. 张小岳.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5]基于海岸带地下咸水与淡水混合的养殖用水处理利用研究[D]. 唐合琪. 山东建筑大学, 2012(01)
  • [6]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D]. 牛冬瑜. 长安大学, 2011(01)
  • [7]“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抗白斑病的SRAP分子标记[D]. 杨凯.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8]青岛新河地区海水入侵综合研究[D]. 姜兴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0(03)
  • [9]基于GIS的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陈广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10]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 余云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河北成功利用地下盐水养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