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夏汾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丕栋[1](2020)在《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衰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交通和复杂的环境导致的病害频发,路用性能逐年下降。本研究依托冀西南地区的邢临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检测项目,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冀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交通特征、路面结构与材料等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层状体系理论对典型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同时结合多尺度界面理论选择不同界面尺寸下影响路面结构性能的指标进行室内外实验和检测分析,最终建立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变模型,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依托邢临高速公路检测项目,对其自然地理概况、区域交通特征、路面结构与材料以及路面病害特征进行汇总,分析发现该地区典型路面病害为裂缝、车辙和松散病害,其中整体路网最为突出的为裂缝病害,主要与路用材料和交通量有关,而车辙病害主要与高温和重载交通有关。2.采用BISAR3.0软件对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可知,面层的各力学响应值变化幅度比基层的明显,其中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中面层处,在层间粘结不完全状态下剪应力值约为连续状态下的3倍,同时在超过标准轴载80%以后上面层表面的竖向变形急剧增加。3.选取不同尺度下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和检测分析,发现前期温度对于各指标的影响远大于湿度的影响,级配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影响较大,其中细粒式的抗变形能力最小,中粒式和粗粒式的大体相同;在超过60℃和0.9MPa的环境中,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变形速度急剧增加,总变形量也增大一倍多。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得到各分项指标与车辙深度指数的关联性:车辙变形量>路面结构强度>沥青膜厚度>集料棱角性,回归分析得到冀西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衰变模型为(?).
力海英[2](2018)在《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我国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促使我国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快速突破。南广高铁是《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线路技术标准为双线电气化Ⅰ级铁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预留250km/h。而特大桥是我国高铁建设中首座大跨度双线钢桁梁斜拉桥,其质量标准高,施工技术新、施工技术难度大,成为南广高铁的控制工程,而主桥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的优化设计就成为斜拉桥施工质量的保证,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即着重研究优化了钢桁斜拉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控制方案。从施工总体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以及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机、料、法、环及资金的分析评价,对其进行优化配置,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方案,并在工程施工中验证和完善该理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便更精准的指导大桥施工。其次,对大桥的重点工程、难点工程、关键工序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分解节点工程,结合整体规划,提出施工控制方案。其次,研究了钢桁梁加工制造及运输技术。从钢梁制造工艺、钢梁制造进度计划、钢梁运输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钢梁加工制造中的难点:焊接和安装就位进行分析研究及参考其它工程的经验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后,针对本桥的一些技术难点和特殊工法进行创新性研究。该部分研究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无覆盖层桥梁低桩承台深水基础的施工难题,分析了塔梁同步快速施工的配套工装,探讨了精确控制钢桁斜拉桥线性和应力的技术,钻研了高耸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控制技术以及索道管口精确定位等难点项目。通过以上研究优化,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钢桁斜拉桥的安全、高效、优质的建成通车。
李文良[3](2013)在《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现代重载交通要求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和耐久性,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通过改性沥青增强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在矿质集料结构和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方面成果缺乏。本文针对当前沥青混合料强度不足和路面结构组合不合理的问题,对密级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从强度机理、设计方法和结构性能等几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矿质集料的结构组成特性,提出了矿质集料结构作用机理,确定了集料按嵌挤、填充作用的分组和关键控制点;以此为基础,将贝雷法的粗细分界改为嵌挤、填充分界,利用旋转压实仪提出了沥青混合料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经动态模量试验、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疲劳试验表明,该方法设计的LSAM和AC路用性能优良;鉴于LSAM的优良路用性能,本文讲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以LSAM为核心中间层的重载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经试验路和实体工程检验,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高低温稳定性和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结构—性能设计方法适用于各种粒径的沥青混合料,与所提出的新型重载沥青路面结构搭配使用,可为我国的重载长寿命沥青路面建设提高重要参考途径。
魏莘欣[4](2013)在《基于LCCA理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过渡层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诸多,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成为一种主流的改造方法。与此同时,多种防止反射裂缝的方法也随之出现,主要有在水泥路面与沥青路面之间铺设碎石封层、土工织物、STRATA以及玻纤格栅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经济性能与路用性能却没有被合理评价过。为了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必须评价过渡层的经济效果。该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确定出各个加铺方案的经济性能。通过阐述道路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包括初建费用、养护费用、用户花费和残值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型。并用该模型计算夏家营至汾阳高速公路加铺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四种常用的加铺方案:土工织物、玻纤隔栅、STRATA、碎石封层以及不铺设过渡层第五种情况下其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表明,土工织物和STRATA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低于其它3种方案,其成本是其它3种方案的50%左右,不铺设过渡层的路面路用性能下降速度很快,需要实行养护的年份最早,为修建后的第9年,其它方案在10年以后。因此,在夏汾高速上推荐使用土工织物或者STRATA作为过渡层进行加铺改造。同时发现,在道路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用户花费是一项巨大的费用,占整个全生命周期成本的70%以上,成为道路经济效益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大中修次数少,路用性能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良好状态的路面结构至关重要。
王慧,沈佳[5](2013)在《高弹性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的抗反射裂缝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大比例尺反射裂缝疲劳试验,对比分析了高弹性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聚酯玻纤布、SAMPAVE应力吸收层3种反射裂缝防治措施的温度疲劳、荷载疲劳性能,并根据实体工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局部处治旧混凝土路面的加铺结构的荷载疲劳性能最优,温度疲劳性能与设置SAMPAVE应力吸收层的加铺结构相当。同时,采用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的经济性最优。
阎淑芸[6](2012)在《大道如虹——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显着成就》文中认为老家在运城垣曲的李俊平在太原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班,他离开故乡已经10余年了。谈起回家路,他有太多的话要说:2000年,李俊平还是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每年寒暑假,他都会从太原乘坐长途汽车回到地处晋南大山里的垣曲县。十多年过去了,已过而立之年的李俊平,还会在节假日回老家探望父母。这十几年间,他的回家路从
刘清平[7](2012)在《山西公路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山西交通经济。由于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建立道路。春秋战国时的晋国作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霸主,经济空前繁荣,水陆交通得到极大的开发,形成了以太原盆地为中心枢纽通向四方的交通路线,驿传制度也开始创立。唐代时的山西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形成以“北都”太原为中心通往长安、北塞、河北、河南、陕西的道路交通网。明清时的山西驿站交通发达,而且都自下而上设定了管理交通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比较严密的交通制度。辛亥革命后的山西在阎锡山的统治下,开始修筑贯通山西南北的公路干线,铁路和航空业也得到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现代山西交通经济发展史的新篇章。建国初期,限于财力物力,公路建设采取“先求其通,后求其好”的方针,重点对于线公路进行初步的整修恢复。“七五”时期,随着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晋煤外运量的增加,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修建了纵贯南北的大运公路。“八五”时期是山西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建设了山西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太旧高速公路,形成了以大字型为骨架的“二纵六横”路网。21世纪的前10年,山西交通业依靠科技进步逐渐向高效、高速、大型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综合运输能力。山西交通运输业的未来将会更加快速,交通通信会朝着“五化”的方向前进。山西交通业的发展进程中,公路交通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而在20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在山西公路交通中更加显示了惊人的能量。它与铁路、水运共同承担通道运输任务;为小批量、门对门运输提供快速及时、高频率、安全舒适的服务;满足工业化的多样化、高质量运输需求。截止2010年,山西省高速公路已经突破了3000公里大关,但与国内其它省份,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发展相比仍显不足。进入21世纪,山西省高速公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对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可以说,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财政收入、产业结构调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速公路及其运输形成的特殊性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正是这种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高速公路经济带可以开发和有效整合沿线资源;改善和升级地区产业结构;有效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沿线土地升值。同时,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存在几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投融资;路网布局;管理体制。针对以上对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制约因素的分析,指出高速公路上市的可行性分析,通过股权融资和上市地选择制定上市方案。同时,山西省高速公路上市也需要政策支持,包括盈利的政策支持措施和风险保障的政策支持。希望通过这些建议促使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有效带动山西省经济的全面腾飞。
王跃伟[8](2010)在《重载交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交通的旧水泥路面加铺改造技术研究》为省交通厅的科研项目,夏汾高速为省内第一条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的路面改造工程,通过生产路段和试验路中7种结构的实体工程实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为探索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层提供了依据。
石中生,郭富平[9](2010)在《用智慧和激情绘就交通运输新画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是山西省公路建设成果最丰硕的一年,也是交通运输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绩显着、令人欣喜、值得自豪的一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坚强领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应国家体制的新要求,再掀公?
赵队家,毛新虎[10](2009)在《一种有效提升公路工程质量的新型组织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标准日益提高,进入复杂地带建设高速公路的比重增大,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新的矛盾不断出现,要求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探讨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多,建设单位无论是从内外环境还是从市场需求等方面,都迫切需要一支在技术上能够提供方案诊断以及通过全过程跟踪并提供决策依据的队伍,充实到建设单位管理中来,这就是我省近年来一种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组织措施,即专家技术咨询组辅以现场试验检测中心的模式。
二、山西夏汾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夏汾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论文提纲范文)
(1)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质条件 |
2.1.2 气候特点 |
2.2 高速公路交通特征 |
2.2.1 交通量 |
2.2.2 轴载特性 |
2.3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及材料 |
2.3.1 路面结构 |
2.3.2 路面材料 |
2.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分析 |
2.4.1 指标选取 |
2.4.2 评价情况 |
2.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特性及成因分析 |
2.5.1 路面病害特性分析 |
2.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研究理论及指标分析 |
3.1 沥青路面性能研究理论概述 |
3.1.1 沥青路面设计理论 |
3.1.2 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变研究 |
3.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
3.2.1 沥青路面基本力学模型 |
3.2.2 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
3.2.3 不同轴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
3.2.4 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
3.3 基于力学响应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指标选择 |
3.3.1 微观尺度下沥青路面的指标选择 |
3.3.2 细观尺度下沥青路面的指标选择 |
3.3.3 宏观尺度下沥青路面的指标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尺度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变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1.1 气候及交通概况 |
4.1.2 结构设计及材料配比 |
4.1.3 路面性能与病害情况 |
4.2 多尺度的沥青路面性能实验方法 |
4.3 多尺度的沥青路面实验设计 |
4.3.1 温度变化设计 |
4.3.2 湿度变化设计 |
4.3.3 荷载变化设计 |
4.4 多尺度的沥青路面实验 |
4.4.1室内实验 |
4.4.2 室外检测 |
4.5 多尺度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变分析 |
4.5.1 微观尺度下沥青路面性能衰变分析 |
4.5.2 细观尺度下沥青路面性能衰变分析 |
4.5.3 宏观尺度下沥青路面性能衰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衰变模型研究 |
5.1 沥青路面性能衰变模型研究 |
5.2 沥青路面性能衰变模型的确定 |
5.2.1 模型比选 |
5.2.2 参数确定 |
5.3 基于结构性能衰变的车辙仿真分析 |
5.3.1 分析模型及参数选取 |
5.3.2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钢桁斜拉桥的发展及理论研究现状 |
1.2.1 钢桁斜拉桥的发展 |
1.2.2 国内外钢桁斜拉桥的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主桥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
2.1 工程概述 |
2.1.1 工程简介 |
2.1.2 主要工程数量 |
2.2 施工总体布置及组织管理 |
2.2.1 施工总体布置 |
2.2.2 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构 |
2.3 施工总体方案 |
2.3.1 各工程排序原则及顺序 |
2.3.2 施工方案概述 |
2.4 施工进度计划 |
2.5 资源配置计划 |
2.6 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
2.6.1 栈桥及其它工程 |
2.6.2 桩基础施工 |
2.6.3 钢围堰设计与施工 |
2.6.4 主墩承台及塔柱施工 |
2.6.5 钢梁架设 |
2.6.6 斜拉索的挂索及张拉 |
2.6.7 钢梁主跨合拢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桁梁加工制造及运输技术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施工总体规划 |
3.3 钢梁制造工艺 |
3.4 钢梁制造进度计划 |
3.5 钢梁运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桥施工中技术难点和特殊工法的分析研究 |
4.1 桥梁深水基础安全、快速施工技术 |
4.1.1 桥梁深水基础桩、堰平行施工技术 |
4.1.2 对传统水下吸泥和清渣设备的改进思路 |
4.2 基于单向不对称拼装的钢桁梁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技术 |
4.2.1 钢桁梁斜拉桥单悬臂、不对称施工 |
4.2.2 钢桁梁无应力合拢技术 |
4.2.3 对传统斜拉桥吊喂装置的改进思路 |
4.3 墩头锚钢丝束预应力体系端头锚箱的结构设计及张拉工艺 |
4.3.1 预应力体系预制和安装 |
4.3.2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 |
4.4 集高速、货运于一体的钢桁斜拉桥全桥精细化施工控制技术 |
4.5 无覆盖层河床群桩基础栈桥和大型平台设计及施工技术 |
4.6 高耸混凝土结构物防开裂控制理论深化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简历 |
(3)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 |
1.3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1.3.1 NCHRP Report 386 |
1.3.2 大马歇尔设计方法 |
1.3.3 基于骨架接触度和骨架稳定度的 LSAM 综合设计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质混合料结构作用机理 |
2.1 对于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概念的理解 |
2.2 矿质混合料的结构嵌挤特性研究 |
2.2.1 集料结构的抗剪切试验 |
2.2.2 单粒径集料结构的抗剪切能力研究 |
2.2.3 不同粒径集料合成结构的抗剪切能力研究 |
2.3 矿质混合料结构的填充密实特性研究 |
第三章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研究 |
3.1 路面结构性能要求 |
3.2 LSAM 混合料结构—性能要求 |
3.3 沥青胶结料及其它关键原材料的评价选择 |
3.3.1 沥青材料要求 |
3.3.2 集料技术要求 |
3.4 现有嵌挤型矿质混合料设计方法 |
3.4.1 贝雷法级配设计理论 |
3.4.2 主骨料空隙填充法级配设计方法(CAVF 法) |
3.4.3 现有嵌挤结构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
3.5 矿质混合料的结构—性能设计研究 |
3.5.1 嵌挤、填充集料的区分 |
3.5.2 嵌挤密实结构的关键点控制 |
3.5.3 改进的贝雷法设计 |
3.7 配合比设计 |
3.7.1 技术指标要求 |
3.7.2 合成集料结构设计步骤 |
3.7.3 最佳沥青含量设计步骤 |
3.8 LSAM-25 的结构—性能设计分析 |
3.8.1 初步计算粗细料组成比例 |
3.8.2 考虑粗料中含细料和细料中含粗料对组成比例进行调整 |
3.8.3 考虑 0.075mm 通过率对集料比例进行调整 |
3.8.4 合成级配及结构—性能评价 |
第四章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4.1 LSAM-25、Superpave25、ATB-25 的高温性能试验分析 |
4.1.1 高温性能试验结果 |
4.1.2 动态模量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有效性分析 |
4.2 LSAM-25、Superpave25、ATB-25 低温性能评价 |
4.2.1 低温弯曲试验评价指标分析 |
4.2.2 试验结果 |
4.2.3 动态模量对混合料低温性能的评价有效性分析 |
4.2.4 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评价分析 |
4.3 LSAM-25、Superpave25、ATB-25 抗疲劳性能评价 |
4.3.1 试验结果 |
4.3.2 混合料疲劳性能分析 |
4.4 LSAM-25、Superpave25、ATB-25 水稳定性试验分析 |
第五章 实验路及实体工程铺筑 |
5.1 试验路 |
5.1.1 试验路结构选择 |
5.1.2 试验路拟定 |
5.1.3 配合比设计 |
5.1.4 铺筑前准备 |
5.1.5 试验路铺筑 |
5.1.6 试验路技术总结 |
5.1.7 试验路的跟踪观测 |
5.2 实体工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设计标准 |
5.2.3 路面结构组合和混合料结构选择 |
5.2.4 配合比设计 |
5.2.5 铺筑前准备 |
5.2.6 实体工程铺筑和检验 |
5.2.7 实体工程的跟踪观测 |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LCCA理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过渡层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道路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 |
2.1. 道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项目确定 |
2.2 道路全生命周期成本经济计算方法 |
2.3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优势 |
2.4 生命周期成本计算的步骤 |
2.4.1 建立可供选择的计划 |
2.4.2 确定重建计划 |
2.4.3 估计花费 |
2.4.4 计算生命周期成本 |
2.4.5 分析结果 |
2.5 LCCA 的问题 |
2.5.1 政府数据需求量大 |
2.5.2 不确定性 |
2.5.3 用户花费 |
2.6 我国实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要做的工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概况 |
3.1 道路几何参数 |
3.2 交通量预测 |
3.3 夏汾高速车型组成及分析 |
3.4 可供选择的加铺改造方案 |
3.5 五种材料的初建费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式路面过渡层的养护费用 |
4.1 道路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4.1.1 确定型模型 |
4.1.2 概率型模型 |
4.2 各个比选方案的 PCI 预测 |
4.3 比选方案养护费用 |
4.3.1 养护费用的计算方法 |
4.3.2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
4.3.3 比选方案养护费用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式路面过渡层的用户花费 |
5.1 用户花费的概念 |
5.2 用户花费的计算方法 |
5.2.1 延迟时间值 |
5.2.2 增加的油耗价值 |
5.2.3 可能产生交通事故的值 |
5.3 夏汾高速用户花费的计算 |
5.3.1 工作区参数 |
5.3.2 比选方案的用户花费 |
5.4 残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生命周期费用与可靠度分析 |
6.1 各个比选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较 |
6.2 可靠度分析 |
6.3 方案推荐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弹性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的抗反射裂缝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加铺层大比例疲劳试验的结构与材料设计 |
1.1 大比例疲劳试验的结构形式 |
1.2 反射裂缝防治夹层材料性能 |
1.2.1 高弹性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 |
1.2.2 聚酯玻纤布 |
1.2.3 SAMPAVE应力吸收层 |
1.3 开级配大粒径改性沥青碎石性能分析 |
2 温度疲劳性能研究 |
2.1 试验原理 |
2.2 试验结果 |
3 荷载疲劳性能研究 |
3.1 试验原理 |
3.2 试验结果 |
4 实体工程应用研究 |
4.1 试验路跟踪观测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5 结 论 |
(6)大道如虹——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显着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就是卖了省委大楼, 也要把太旧高速路修好!” |
行路难呀, 让多少三晋景点“养在深闺人未识”! |
总里程全国第七, 山西铆足了劲往前奔 |
(7)山西公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 理论基础 |
1.4 学术史回顾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建国前的山西公路交通 |
2.1 山西交通概述 |
2.2 古代的山西公路交通 |
2.3 近代的山西公路交通(1912~1949) |
2.4 近代山西公路的特征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山西公路交通(1949~1978) |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西公路(1949~1957) |
3.1.1 公路建设 |
3.1.2 公路运输 |
3.1.3 养路费征收 |
3.2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山西公路(1958~1965) |
3.2.1 公路建设 |
3.2.2 公路运输 |
3.2.3 公路养护 |
3.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山西公路(1966年~1978年) |
3.3.1 公路建设 |
3.3.2 二级公路兴起 |
3.3.3 公路养护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山西公路(1979~1995) |
4.1 “六五”时期(1981年~1985年) |
4.2 “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 |
4.3 “八五”时期(1991~1995年) |
4.4 山西高速公路的兴起 |
4.4.1 高速公路的概念 |
4.4.2 高速公路的功能 |
4.4.3 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别 |
4.4.4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
4.4.5 山西高速公路发展史 |
第五章 高速发展的山西公路(1996~2008) |
5.1 “九五”时期 |
5.1.1 公路建设 |
5.1.2 资金筹措 |
5.1.3 交通改革 |
5.2 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1996~2008) |
5.2.1 发展背景 |
5.2.2 快速发展的山西高速公路 |
5.2.3 山西省高速公路投融资 |
5.2.4 山西高速公路运营状况 |
5.2.5 高速公路运营效益分析 |
5.2.6 山西高速公路运行模式——上市 |
第六章 山西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Ⅰ |
6.1 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 |
6.1.1 高速公路经济带概念 |
6.1.2 高速公路经济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6.2 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
6.3 高速公路经济带与现代物流 |
第七章 山西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Ⅱ |
7.1 山西高速公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 |
7.1.1 山西省高速公路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7.1.2 山西高速公路对GDP增长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
7.2 山西高速公路建设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7.3 山西高速公路建设对财政收入影响分析 |
7.4 山西高速公路对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分析 |
7.4.1 山西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对山西省第一产业的影响分析 |
7.4.2 山西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对山西省第二产业的影响分析 |
7.4.3 山西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对山西省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 |
7.4.4 山西高速公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7.5 山西高速公路建设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分析 |
7.6 山西高速公路建设对居民收入和民民消费影响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对山西公路发展史的总结 |
8.1.2 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图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重载交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改善沥青混合料面层高、低温性能的措施 |
2 改善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反射裂缝措施 |
3 改善层间黏结性能的措施 |
4 试验路面结构型式 |
5 经济效益分析 |
6 结束语 |
(10)一种有效提升公路工程质量的新型组织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家技术咨询组工作的重要性 |
2 专家技术咨询组工作职能及其实例 |
3 专家技术咨询组的工作机制 |
4 结论与建议 |
四、山西夏汾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衰变研究[D]. 王丕栋. 河北大学, 2020(08)
- [2]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D]. 力海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3]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路用性能研究[D]. 李文良. 长安大学, 2013(07)
- [4]基于LCCA理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过渡层方案比选研究[D]. 魏莘欣. 长安大学, 2013(06)
- [5]高弹性橡胶玛蹄脂应力吸收带的抗反射裂缝疲劳性能研究[J]. 王慧,沈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3(02)
- [6]大道如虹——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显着成就[J]. 阎淑芸. 前进, 2012(09)
- [7]山西公路发展史研究[D]. 刘清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8]重载交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研究[J]. 王跃伟. 山西交通科技, 2010(01)
- [9]用智慧和激情绘就交通运输新画卷[N]. 石中生,郭富平. 中国交通报, 2010
- [10]一种有效提升公路工程质量的新型组织模式探讨[J]. 赵队家,毛新虎. 山西交通科技,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