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翠[1](2020)在《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后,对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 IL-2R)、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在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直肠癌、结肠癌ASAI~II级患者共计64例,分为输异体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组(Ⅰ组,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300~450 ml)、未输血组(Ⅱ组)各3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输血前、术后1、3、7d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IAP、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 IL-2R、IL-6,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4+/CD8+比值及CD56+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的(P>0.05)。2.两个组患者输血前的T细胞及其亚群和NK细胞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d,两个组的CD3+、CD4+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CD3+、CD4+、CD4+/CD8+及CD56+各指标均有明显恢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3、7d,IAP和IL-6、s IL-2R的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较轻的抑制作用,患者术后恢复快。因此在当今血液匮乏的时期尽量做到能不输血则不输,把有限的血液资源用到真正需要它的患者身上,让临床用血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图11幅;表12个;参91篇。
袁园[2](2020)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CD4+T,CD8+T,NK细胞上免疫检查点分子PD-1、LAG-3、TIM-3的表达情况;2.了解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Treg)细胞上免疫检查点PD-1,LAG-3及CD39分子的表达情况;3.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淋巴细胞亚群与检查点分子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4.了解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CD8+T,NK细胞上PD-1、LAG-3、TIM-3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5.了解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上CD39,PD-1及LAG-3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6.探讨输血前后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TIM-3的表达;2.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CD39的表达;3.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细胞亚群与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4.患者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临床输血、输血后效果评价;5.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PD-1,LAG-3,TIM-3的表达变化;6.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CD39的表达变化情况;7.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3-T比例升高,CD3+T细胞比例降低,NK细胞比例降低,CD4+T,CD8+T,B细胞差异不大;2.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T,CD8+T,NK细胞上的PD-1,LAG-3,TIM-3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检查点双阳性的“耗竭”CD4+T比例增高;3.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上免疫检查点分子CD39,PD-1,LAG-3高表达;4.肿瘤患者PD-1高表达与CD4+T、NK细胞比例负相关,与Treg细胞比例正相关。PD-1,LAG-3,TIM-3,CD39分子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5.肿瘤患者同种异体输血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LAG-3+CD8+T细胞、PD-1+CD8+T细胞比例升高,双阳性“耗竭”CD4+T细胞亚群比例降低;6.同种异体输血导致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PD-1+Treg细胞、LAG-3+Treg细胞、PD-1+LAG-3+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输血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点分子PD-1,LAG-3,TIM-3,CD39的变化与患者年龄、血型、输血种类、WBC变化、HB变化有关。结论1.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固有免疫细胞受抑制程度高于适应性免疫细胞。PD-1,LAG-3,TIM-3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免疫抑制情况严重。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受到多条抑制性通路的影响,单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多靶点联合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肿瘤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增强,靶向Treg细胞使其数量减少、功能限制的免疫治疗方案将在未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3.肿瘤患者高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不仅可以调节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且各分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调节关系。4.肿瘤患者输血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进一步失衡,输血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固有免疫系统影响更大,PD-1,LAG-3,TIM-3,CD39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加重免疫抑制情况,可能导致预后不良。5.加强肿瘤患者血液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精准和差异化输血。肿瘤患者的输血需由以往的“自由经验式输血理念”向“限制性输血理念”转变。
徐维宇[3](2019)在《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to-albumin ratio,FAR)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54例于200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明确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等生物学标记物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Kaplan-Meier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进行GBC患者预后相关的分析。结果:ROC曲线显示术前FAR的最佳临界值为0.08。术前FAR与年龄(P=0.045)、黄疸(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2)、肿瘤切缘状态(P<0.001)、T分期(P<0.001)、TNM分期(P<0.001)、CA199(P<0.001)以及白蛋白水平(P<0.001)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切缘状态[风险比(hazard ratio,HR):2.3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532-3.581,P<0.001],TNM 分期(P=0.035),术前白蛋白水平(HR=0.595,95%CI:0.385-0.921,P=0.020)和 FAR(HR:2.813,95%CI:1.765-4.484,P<0.001)是G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FAR升高与GBC患者不良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而术前白蛋白水平升高是GBC患者的保护性预后因素。术前FAR作为一种易获取、高性价比且无创的指标,在临床上可用于预测GBC患者的预后。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rcinoma,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例GBC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确定术前血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来明确与GBC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计算得到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值的相对值,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同时升高的GBC患者被分配得分为2.1;单独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单独CA199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1,而没有这两者异常的患者得分为0。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7g/L和25.45U/ml〇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 7JC平升高与更差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HR=1.71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4-2.627,P=0.014和HR=1.842,95%CI:1.111-3.056,P=0.018)。当我们把这两个参数结合起来应用时,ROC曲线下面积从0.735(仅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0.729(仅限术前CA199)增加到0.765。当该组合变量被添加到多因素分析中时,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P<0.001),肿瘤切缘(P<0.001)和TNM分期(P=0.010)是接受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独应用相比,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可以作为术后GBC患者更有效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7年间在我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4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计数除以单核细胞计数,来计算患者术前血液样本的LM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LMR在G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中的最佳截断值。利用Kaplan-Meier方法来评估OS,并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组间患者OS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得到与GBC患者OS相关的独立的预后指标。结果:ROC曲线表明术前外周血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76。与LMR>4.76(风险比(hazard ratio,HR):0.3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0.265-0.602,P<0.001)的患者相比,必0岁且LMRS4.76的GBC患者OS明显更差;尽管如此,LMR的预后价值在整个研宄队列或60岁以上的患者中均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21,与LMR>4.21(HR:1.830,95%CI:1.129-2.967,P=0.014)的患者相比,我们观察到在>60岁且LMRS4.21的患者中OS明显较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年龄分层产生较高和较低的LMR截断值的生物标记物LMR为不同年龄段GBC患者的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72,95%CI:0.105-0.704,P=0.007;和HR:0.544,95%CI:0.330-0.895,P=0.017)。结论:术前LMR作为GBC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其最佳截断值具有一定的年龄依赖性。背景: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认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和基因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从而在癌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ce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竞争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材料和方法:通过检索NCBI GEO数据库获得有关人类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IncRNA、miRNA和mRNA数据集表达数据。对上述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取交集以获得ICC差异表达的IncRNA、miRNA和mRNA。通过差异表达的IncRNA和mRNA共表达分析、miRNA靶基因预测分析和ceRNA关系整合的方法构建与ICC相关的ceRNA调节网络(ceRNA regulating network,ceRNET),并对网络中的差异表达mRN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然后根据差异表达RNA的网络节点排名和在各GEO数据集之间的表达趋势是否一致,结合其倍数变化的对数值(logfold change,logFC)及ceRNA关系,以及既往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结果,得到我们要验证的与ICC相关的核心调节通路。将此调节通路分别用ICC患者的10对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10例外周血浆标本及10名配对的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衆标本和88例ICC患者的石错切片标本进行实时定星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验证。结果:构建的ICC相关ceRNET包含340个IncRNA-miRNA-mRNA调控关系,对ceRNET中的44个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RP11-328K4.1-hsa-miR-27a-3p-PROSl是本研究确定的与ICC相关的ceRNET中的核心调节通路。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lncRNARPll-328K4.1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低表达(p<0.05);hsa-miR-27a-3p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高表达(p<0.05);mRNAPROSl在ICC患者癌组织中显着低表达(p<0.05),然而在外周血浆中无明显降低(p>〇.〇5)。mRNA对应的蛋白在ICC患者的癌组织中虽表达略有降低,但在ICC患者的外周血中表达确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C患者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较于癌旁组织,PR0S1蛋白在癌组织中染色为阳性。结论:构建ceRNET是研宄ICC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ICC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调控有关,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参与了ICC的发病过程。IncRNA RP11-328K4.1的表达上调可通过海绵吸附作用去除致癌性miRNA hsa-miR-27a对mRNA PR0S1表达的抑制,从而发挥IncRNA RP11-328K4.1在ICC中的抑癌基因的角色。核心调节通路中的IncRNA RP11-328K4.1,miRNA hsa-miR-27a-3p和mRNA PR0S1均为ICC相关的ceRNET中的连接度较髙的中枢节点,是今后研究和发现ICC患者诊断、预后和治疗靶点的理想候选生物标记物。
杨世明,张勇萍,崔颖[4](2005)在《微柱凝胶法检测疾病对ABO血型抗原的影响及血清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疾病对ABO血型抗原性的影响及其血清学特性分析。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单克隆抗体血型分型试剂和RBC试剂,对100例患者和30例献血员的RBC(检测抗原)和血清(检测抗体)进行正反定型,测定血型抗原性和抗体效价。对血型抗原性极度减弱导致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血液,进行吸收放散、血型物质测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和抗球蛋白试验。结果:100例患者中血型抗原性减弱者占24%,其中白血病患者占40%(12/30),恶性肿瘤患者占36.67%(11/30),其他疾病患者占2.50%(1/40)。抗原性减弱在ABO血型中的分布:A型为40.48(17/42),B型为16.67%(5/30),O型为7.14%(2/28);献血员血型抗原性减弱者为3.33%(1/30)。100例患者中血清血型抗体效价降低者2%,献血员血清血型抗体效价降低者为0%。结论: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对血型抗原性的影响较其他疾病大,患者ABO血型抗原性减弱正定型时容易导致血型误判,但其血清中仍存在着规则的抗A或抗B抗体,唾液中含有血型物质,应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正反定型,同时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和血型物质的测定,能提高血型检测的准确性。
肖瑞卿,林武存,赵树铭,许聃,吴建君,曾杰,胡绍毅,梁后杰[5](2003)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对红细胞血型抗原和抗体的变化。方法 检测 1 0 4例患者化疗前后ABO血型抗原效价、抗 A、抗 B抗体效价 ,A型和O型患者化疗前后抗原抗体效价与积分做了比较 ;抗原检测法 ,将标准血清做倍比稀释加患者的红细胞 ,离心肉眼观察 ,不凝集的前 1管为抗原效价 ,同时以健康人的红细胞做对照 ;抗体检测方法 ,将A型者的血清做倍比稀释后加对应的红细胞 ,观察结果同抗原方法。结果 O型抗 A、抗 B效价与积分无差异 ,A型血型抗原化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 ,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 ,P <0 .0 5。O型、A型、B型男女患者抗原抗体效价与积分进行比较 ,O型与B型男女抗原抗体、效价与积分无差异 ;A型男女抗 B抗体效价与积分有显着性差异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提示在给肿瘤患者 ,特别是A型患者配血、鉴定血型时遇有正反不符、前后不符时要考虑是A抗原减弱 ,在给这些患者配血时 ,最好输注O型红细胞 ,已防输错血 ,防止发生意外。
杨世明,杨枨林,解华[6](1994)在《恶性肿瘤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的观察》文中认为恶性肿瘤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的观察杨世明,杨枨林,解华(唐都医院血库)关键词抗原强度改变,ABO血型,恶性肿瘤中图法分类号R446.62自VanLoghem等1957年首次发现有的急性白血病的红细胞A抗原减弱以来,国内已有许多白血病引起血型变化的个...
刘艺[7](2021)在《进展期宫颈癌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一项前瞻性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进展期宫颈癌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研究背景目前,临床分期仍然是进展期宫颈癌(Advanced cervical cancer,ACC)最常用的诊断体系,以指导临床诊疗决策。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cCRT)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推荐的ACC标准治疗方案,包括体外照射(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近距离后装照射和铂类药物化疗。长期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即使分期相同的ACC患者预后结局亦存在显着个体化差异。这说明临床分期对预后的提示能力尚有不足之处。因此,建立一个理想的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可以为预后不良的ACC患者提供更为积极、有力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生存结局。目前,临床肿瘤研究首选的生存分析方法,仍然是基于线性关系假设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CPH)。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大量非线性相关现象有待发掘和研究。深度学习法可以捕获复杂、非线性数据关系,近年来开始被尝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影像学阅片、病例诊断、疗效评估等,但在肿瘤患者生存分析领域应用很少。相信深度学习技术对肿瘤复杂、多类别临床数据的分析预测能力强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1)建立真实世界ACC大样本临床数据集;(2)以深度学习为技术方法,为接受cCRT的ACC患者建立个体化的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Deep survival learningmodel,DSLM);(3)以线性假设为基础的传统生存预测模型和常用机器学习模型为基线,评估DLSM的预测性能。研究方法1.建立进展期宫颈癌患者大样本临床数据集(1)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8970余份宫颈癌住院病例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根据入组条件筛选出1143名ACC初治患者纳入此次研究;(2)收集并汇总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类别数据,使用相关性矩阵排除重复变量,最终确定49项风险因素,组成ACC患者cCRT大样本临床数据集;(3)通过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评估风险因素权重,根据临床认知验证数据集可信度;(4)所有数据资料按4:1比例随机分配、组成训练集(n=914,80%)和测试集(n=229,20%),训练集用来建立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验证集用来独立检验模型性能。2.开发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以神经多任务logistic回归模型(N-MTLR)为基础,建立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同时建立CPH模型和RSF模型作为基线,对比、评价新模型性能。内、外部验证(模型性能评估)方法:(1)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不同模型的预测精度,使用综合Brier得数(IBS)评估新模型表现;(2)绘制生存/死亡校准曲线,用于测量每个时间窗口预测事件与真实事件的误差;(3)应用DSLM对测试集患者进行风险分型,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常规临床分期比较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4)应用DSLM绘制ACC个体患者生存预测曲线。研究结果1.临床病例及随访数据统计1143 例 ACC 患者(FIGO 分期 ⅡB-IVA 期),其中 201 例(17.7%)接受 IMRT联合后装照射,903例(79.7%)接受EBRT联合后装照射,单纯后装治疗29例(2.6%)。随访时间>5年,期间死亡268例(23.4%),5年生存率为76.6%,其中ⅡB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为86%,Ⅲ期患者为75%,IVA期患者为52%。2.数据集危险因素评估结果符合临床认知,数据集可信度高将49项特征变量作为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发现与生存结局相关性最大的15个因素,按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淋巴结转移(影像学/体格检查证据支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影像/体格检查证据支持),病理类型、D-二聚体、血清白蛋白、临床分期、血小板计数、肿瘤直径、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证据支持)、血红蛋白、持续住院天数、纤维蛋白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放射治疗、舒张压。数据集符合临床认知。3.DSLM的性能显着优于传统及常用生存预测模型CPH模型和RSF模型的C-index分别是0.70和0.74,IBS分别为0.15和0.14;而DSLM(训练集)C-index到达0.82,测试集达到0.65,IBS分别为0.13和0.14;在校准曲线中,DSLM预测死亡曲线与实际死亡曲线的中位(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21(0.38),预测生存曲线几乎完全绘制在实际生存曲线的可信区间内,中位(平均)绝对误差仅为2.3(3.1)。4.DSLM的风险分层较传统临床分期更为科学、精准DSLM根据风险因素权重给测试集患者赋予风险值,按照风险值大小,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4个亚组的生存曲线可以清晰地区分开(P<0.05),而且ROC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69,临床分期仅为0.596。5.DSLM能够为患者个体提供生存预测在4个亚组中分别随机选取一名ACC患者,将其49个特征变量输入DSLM即可绘制出该患者个体的生存预测曲线。该生存曲线可以给出患者个体任意时间点的生存概率,而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生存概率逐渐下降,高危和低危亚组患者的预测生存率下降亦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深度学习研究是建立ACC患者cCRT生存预测模型的重要方法。2.与CPH模型及RSF模型相比,DSLM具有更可靠的预测性能。3.DSLM能够提供精确的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生存预测。第二部分Th17细胞与进展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持续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是发生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其致癌机制主要是宿主基因组与HPV DNA整合,E6、E7癌基因表达和抑癌基因P53、Rb功能抑制,最终导致细胞永生化和癌变。事实上,感染HR-HPV的患者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发展为宫颈病变及宫颈癌。这表明宿主免疫功能、肿瘤微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Th17(T-helper 17)细胞作为较晚发现的一类免疫辅助T细胞,一直是抗肿瘤免疫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的热点。Th17细胞触发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多种疾病相关。在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阶段,Th17细胞应答产生IL-17及其他促炎细胞因子,为细胞癌变创造了适宜环境。前期研究发现,宫颈癌(Ⅰ-ⅡA期)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女性,并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Th17细胞在局部病变组织中也有异常聚集,而且以上现象均与临床分期相关。进展期宫颈癌(Advanced cervical cancer,ACC)通常指FIGO分期ⅡB-ⅣA期,这类患者以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cCRT)为规范治疗方案,但是临床疗效和预后个体化差异显着。因此,如何优化ACC临床疗效及预后预测方法是妇科肿瘤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Th17细胞作为与宫颈癌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的一类免疫辅助T细胞亚群,是否与进展期宫颈癌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以及可能具备的预测潜力有待挖掘。研究目的1.检测ACC患者cCRT前、后外周血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growth factor-β,TGF-β),IL-10,IIL-23,IL-6和IL-22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和随访数据,分析cCRT后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与临床疗效及预后(随访时间>3年)的相关性。2.参照论文第一部分数据集特征变量设置,将研究组ACC患者49项特征变量和Th17细胞变量(即cCRT后Th17细胞比例下降,1=显着下降,0=非显着下降)纳入数据集,分别建立包含与不包含Th17细胞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CPH),通过性能参数比较,探讨Th17细胞变量对生存预测及模型性能的影响,并再次验证论文第一部分建立的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Deep survival learning model,DSLM)性能,探讨Th17 细胞变量与 DSLM联合应用的预测前景。研究方法1.49名ACC初治患者(FIGO分期ⅡB-ⅢB)纳入研究组,23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ACC患者均接受NCCN指南推荐的cCRT规范治疗方案,并于治疗方案完成后1月内,接受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年的预后随访,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用于预后评价。2.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low cytometry,FCM)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ACC 患者 cCRT 前及治疗完成后1周内外周血Th17细胞(CD3+CD8-IL17+T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TGF-β,IL-10,IL-23,IL-6 及 IL-22 表达水平;3.统计学分析(1)应用独立/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配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与ACC患者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2)首先建立单因素CPH模型,逐一分析包含Th17细胞变量(cCRT后Th17细胞比例下降,1=显着下降,0=非显着下降)在内的50项临床特征变量,从中筛选风险因素(P≤0.05);(3)以筛选出的风险因素联合或不联合Th17细胞变量组成数据集,分别建立多因素CPH模型,比较两者挖掘高风险因素的能力及模型精度(C-index),同时与论文第一部分己建立的DSLM进行性能比较。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与随访基本情况初始入组ACC患者49例,其中5例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实验,4例失访,最终有40名患者完成同步放化疗和随访计划。治疗有效率为92.5%。6、12、24、36 个月 PFS 分别为 87.5%、82.5%、77.5%和 70.0%。6、12、24、36 个月 OS 分别为 95.0%、85.0%、82.0%和 70.0%。2.cCRT后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变化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在cCRT后显着降低(P<0.05)。根据Th17细胞百分比降低比率(Descendingrate,DR)的大小,将ACC患者分为显着下降(Obviously decreasing,OD)组和非显着下降(Non-obviouslydecreasing,NOD)组。通过统计分析,OD组治疗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NOD组。3.cCRT后ACC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cCRT前ACC患者外周血IL-6,IL-10,IL-22和TGF-β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IL-23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CRT后,外周血IL-6,IL-10,IL-17,IL-23水平较cCRT前显着升高,同时TGF-β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4.Th17细胞比例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CRT 前 Th17 细胞百分比与 IL-17(r=0.493,P=0.001)、IL-22(r=0.622,P<0.001)、IL-23(r=0.347,P=0.028)和 TGF-β(r=0.358,P=0.023)表达水平分别呈正相关。cCRT后Th17细胞比例降低,IL-6、IL-10、IL-17、IL-2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GF-β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变化与IL-17、IL-22、IL-6、IL-10、TGF-β变化趋势呈正相关。5.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P值<0.05的7个预后风险因素:FIGO分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合并症、婚姻状态、身高、治疗后宫颈外观、单核细胞计数。Th17细胞变量的P值为0.1558。将筛选出的7个预后风险因素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该模型C-index值为0.7159。随后,将cCRT后Th17细胞比例是否下降作为风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模型C-index值提升至0.7449,可见模型挖掘高(独立)风险因素的能力显着增强。虽然模型性能较为理想,但是仍明显低于论文第一部分已建立的、不含Th17细胞变量的DSLM(C-index训练集0.82、测试集0.65)。研究结论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下降与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并且能够作为免疫学指标显着提升ACC患者cCRT生存预测模型的性能。
马晨[8](2020)在《探讨淄博地区HLA、HPA基因配型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基因型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并探究和剖析以HLA、HPA基因配型为原则的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y,PTR)患者的输注效果,有望在血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使PTR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30名因免疫因素引起的PTR患者,检测患者的抗体性质并进行统计。随机选择淄博市中心血站200位无亲缘关系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并采集EDTA抗凝血5ml,提取DNA后,采用基于序列的分型-聚合酶链反应(PCR-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技术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技术分别对HLA-A、HLA-B位点和HPA1-17系统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频率进行整体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淄博地区人群和其它区域人群中基因分布的差异。同时,将30名PTR患者分为三组同血型组(Blood group,BG)、交叉配型组(Cross match,CM)和同基因型组(Same gene,SG),BG组采取同ABO血型随机输注方式进行血小板输注,CM组采取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方法进行血小板输注,SG组采取同基因型血小板配型方式进行血小板输注,并通过测定输注前1小时和输注后24小时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结合输注到体内的血小板数量,通过公式进一步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观察输注效果,同时利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淄博地区PTR患者血清中检测到HLA抗体、HPA抗体和血小板自身抗体。HLA抗体阳性患者为18名,阳性率为60%,HPA抗体阳性患者为12名,阳性率为40%,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为2名,阳性率为6.6%。(2)共检出HLA-A位点等位基因15个,HLA-B位点等位基因29个,其中HLA-A位点基因频率前五位的是A*02,A*24,A*11,A*30,A*33,基因频率分别为0.260 0,0.172 5,0.137 5,0.135 0,0.070 0;HLA-B位点基因频率前五位的是B*13,B*15,B*40,B*44,B*51,基因频率分别为0.160 0,0.132 5,0.130 0,0.067 5,0.062 5。(3)在HPA1-17中,HPA4a,7a-14a,16a,17a呈单特异性,未检测出相应的对偶基因抗原HPA-b;在HPA1-17中,HPA15系统的杂合度是最高的,基因型为HPA15a/15a,HPA15a/15b,HPA15b/15b,它们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275,0.530,0.195;杂合程度第二的是HPA3系统,基因型为HPA3a/3a,HPA3a/3b,HPA3b/3b,他们的频率分别是0.345,0.500,0.155。(4)淄博地区HLA-A、HLA-B部分等位基因频率与广东、北方汉族、宁夏回族、中国满族地区相比较,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山东临沂地区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淄博地区HPA基因频率与上海、重庆、中国台湾、英国、美国黑人地区相比较,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山东潍坊地区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实验中,BG组CCI为-1.53±2.06,CM组CCI为1.65±1.29和SG组CCI为7.95±2.14,CM组SG组输注效果与BG组相比,P<0.05,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SG组输注效果与CM组相比,P<0.05,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淄博地区PTR患者中血小板同种抗体的性质以HLA抗体为主,其次是HPA抗体,少数患者体内同时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2)通过探究HLA-A、HLA-B和HPA1-17的分布特点,通过与不同区域的基因频率进行的比较,说明淄博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LA基因分布和HPA基因分布具有区域性特点,建立淄博地区HLA、HPA血小板供者信息库很有必要。(3)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PTR患者,选择同基因型血小板配型方式进行血小板输注,其输注效果会更优于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和同ABO血型随机输注,更有利于PTR患者的治疗,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血液资源。
付泽圣[9](2020)在《CD31、Ki67与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癌标本EPR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将我院由病理科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标本蜡块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处理,运用病理学科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对切片进行CD31及Ki67抗体免疫染色,观察CD31及Ki67染色程度,并计算赋予各自染色分值。2.回顾性整理并分析前期相关实验中,进行的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循环灌注中,载有普罗碘铵的高分子纳米胶束碘富集量数据。3.将CD31及Ki67免疫染色结果与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中,载有普罗碘铵的高分子纳米胶束富集量进行对应,根据染色结果程度的不同,进一步研究探讨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中,增强渗透保留效应(即EPR效应)与CD31、Ki67免疫学指标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1.查阅我院泌尿外科前期相关病例资料,筛选出肾透明细胞癌标本40例,记录各标本相应的病理编号,并由我院病理科协助完成肾透明细胞癌组织蜡块的切片、装片等基础工作。2.在病理学科专业资深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切片CD31、Ki67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赋值。3.查阅前期已经完成的相关科研工作中,所记录的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中,载有普罗碘铵的高分子纳米胶束富集量数值。4.按照CD31及Ki67抗体染色程度的不同将其分组,一一对应高分子纳米胶束富集量数值,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结果。结果1.本实验成功的对40例肾透明细胞癌蜡块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并成功进行CD31及Ki67抗体免疫染色,染色效果及差异程度理想,达到实验要求。2.对于CD31抗体染色组CD31阳性表达例数为32例,阴性表达例数为8例。分别将各自表达阳性例数与阴性例数与原始数据对应,实验组碘富集量峰值(3.49±1.05)×100ug/cm3,对照组碘富集量峰值(2.47±0.68)×100ug/cm3,二者峰值存在差异(t=2.602,P<0.05)。实验组碘富集量达峰值所需时间(3.42±0.89)h,对照组碘富集量达峰值所需时间(3.77±0.90)h,二者在所达各自峰值所需时间上并无差异(t=0.994,P>0.05)。3.对于Ki67抗体染色组Ki67阳性表达例数为30例,阴性表达例数为10例。分别将各自表达阳性例数与阴性例数与原始数据对应,实验组碘富集量峰值(3.60±1.01)×100ug/cm3,对照组碘富集量峰值(2.34±0.54)×100ug/cm3,二者峰值存在差异(t=3.500,P<0.05)。实验组碘富集量达峰值所需时间(3.51±0.75)h,对照组碘富集量达峰值所需时间(3.83±0.93)h,二者在所达各自峰值所需时间上并无差异(t=1.017,P>0.05)。4.CD31及Ki67抗体免疫染色赋予分值与其对应的EPR效应碘富集量峰值程正相关(CD31 r=0.9453,Ki67 r=0.9502)。结论1.CD31作为标记肿瘤区血管内皮标记物(表达定位于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和胞浆中),适用于证明肾透明细胞癌瘤区血管内皮细胞组织的存在,并且能够用于评估肾透明细胞癌瘤区血管情况。2 Ki67作为表示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程度的指标(表达定位于各期增殖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中),适用于表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程度。可用于评估肾透明细胞癌瘤区细胞增殖情况,反应肿瘤生长状态。3.根据实验结果数据显示肾透明细胞癌EPR效应的强弱(载有普罗碘胺的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的灌注富集量测得值)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血管情况正相关。4.根据实验结果数据显示肾透明细胞癌EPR效应的强弱(载有普罗碘胺的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透明细胞癌标本的灌注富集量测得值)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癌细胞增殖程度正相关。
王梦[10](2020)在《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在机器学习下建立预测模型,切实地解决血小板输注临床实际需求的问题,为临床医生输注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避免血小板过度治疗及浪费从而使临床治疗、血小板库存管理及经济效益得到优化。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输血资料、检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输入值,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输出值,运用机器学习中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框架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总计2068次血小板输注记录,选择了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储存时间外的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功效的27个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和输血产品相关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检验。结果显示该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精度,预测性能良好。结论:本研究实时整合大数据分析下的经验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实现已知信息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二、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 |
1.2.2 两组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变化 |
1.2.3 两组患者围术期IAP数量变化 |
1.2.4 IL-6、s IL-2R变化 |
1.3 讨论 |
1.3.1 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1.3.2 NK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1.3.3 输血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输血相关的主要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
2.1 输血相关知识 |
2.2 免疫学相关知识 |
2.3 溶血性输血反应 |
2.3.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
2.3.2 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 |
2.4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2.4.1 输血后发热性反应 |
2.4.2 输血后变态反应 |
2.4.3 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TRIM) |
2.5 血液储备引发的输血反应 |
2.6 肿瘤免疫学相关知识 |
2.6.1 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
2.6.2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
2.6.3 肿瘤的免疫逃逸 |
2.7 异体输血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输血与肿瘤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 |
第一章 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术前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意义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中附表 |
综述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竞争性内源性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微柱凝胶法检测疾病对ABO血型抗原的影响及血清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方法 |
1.3.1 ABO血型抗原性及血清中血型抗体效价的测定 |
1.3.2 吸收试验 |
1.3.3 放散试验 |
1.3.4 血型物质测定 |
1.3.5 不规则抗体筛选 |
1.3.6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
2 结果 |
2.1 血型抗原性及血型抗体的检测 |
2.2 5例患者ABO血型的检测 |
2.3 吸收试验 |
2.4 放散试验 |
2.5 唾液中血型物质的测定 |
2.6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球蛋白试验 |
3 讨论 |
(5)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7)进展期宫颈癌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一项前瞻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基于深度学习的进展期宫颈癌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h17细胞与进展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PAPERⅠ |
PAPERⅡ |
(8)探讨淄博地区HLA、HPA基因配型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标本选择 |
1.2 标本收集 |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
3.2 提取血样DNA |
3.3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3.4 HLA-A、HLA-B位点的基因分型 |
3.5 HPA基因分型 |
3.6 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 |
3.7 血小板值的检测及CCI的测定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PTR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分析 |
2 HLA-A、HLA-B位点基因频率 |
3 淄博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LA-A、HLA-B部分高频等位基因与中国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比较 |
4 HPA1-17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 |
5 淄博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基因频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
6 血小板交叉配型效果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
致谢 |
(9)CD31、Ki67与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癌标本EPR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章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组织蜡块切片及CD31、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
1.1 临床资料与实验准备 |
1.1.1 临床资料 |
1.1.2 实验前准备 |
1.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CD31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免疫组化染色 |
1.2.2 Ki67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免疫组化染色 |
1.2.3 结果判定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本次实验中选取的肾透明细胞癌病例的临床特征 |
2.2 CD31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 |
2.3 Ki67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 |
2.4 CD31染色结果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碘富集量值及关系 |
2.5 Ki67染色结果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碘富集量值及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关于CD31 染色赋值结果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碘富集量值间比较结果分析 |
3.2 关于Ki67 染色赋值结果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区碘富集量值间比较结果分析 |
3.3 关于CD31染色赋值结果相关肿瘤血管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文献综述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输注效能预测 |
1.1.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现状 |
1.1.1.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
1.1.2.血小板输注的难治性 |
1.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及机制 |
1.2.1.免疫相关性因素 |
1.2.2.非免疫性因素 |
1.2.2.1.患者相关因素 |
1.2.2.2.输注产品特性相关因素 |
1.2.3.血小板质和量 |
1.3.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 |
1.3.1.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 |
1.3.2.血小板输注效能评估模型 |
1.3.3.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
1.4 总结及展望 |
附表 |
第二章——机器学习下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
2.1.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1.研究对象 |
2.1.1.1.入组标准 |
2.1.1.2.剔除标准 |
2.1.2.血小板采集及处理 |
2.1.2.1.献血者 |
2.1.2.2.血液采集 |
2.1.2.3.血液制备 |
2.1.2.4.血液检测 |
2.1.2.5.单采血小板储存、发放、运输 |
2.1.2.6.单采血小板质量 |
2.1.3.观察指标 |
2.1.4.血小板输注指征 |
2.1.5.输出结果 |
2.1.6.机器学习技术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 |
2.1.6.1.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
2.1.6.2.研究流程设计 |
2.1.6.3.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2.2.结果 |
2.2.1.数据处理 |
2.2.2.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
2.2.3.模型搭建 |
2.2.4.模型评估 |
2.3.讨论 |
2.3.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3.2.本研究在预测性问题中的优越性 |
2.3.3.研究的局限性 |
2.3.3.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
2.3.3.2.数据的局限性 |
2.3.3.3.模型建立的条件及局限性 |
2.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林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D]. 袁园.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徐维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微柱凝胶法检测疾病对ABO血型抗原的影响及血清学特性分析[J]. 杨世明,张勇萍,崔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5(06)
- [5]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型抗原和抗体分析[J]. 肖瑞卿,林武存,赵树铭,许聃,吴建君,曾杰,胡绍毅,梁后杰. 重庆医学, 2003(12)
- [6]恶性肿瘤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的观察[J]. 杨世明,杨枨林,解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06)
- [7]进展期宫颈癌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一项前瞻性相关性研究[D]. 刘艺. 山东大学, 2021(12)
- [8]探讨淄博地区HLA、HPA基因配型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D]. 马晨. 青岛大学, 2020(01)
- [9]CD31、Ki67与高分子纳米胶束在离体肾癌标本EPR效应研究[D]. 付泽圣.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D]. 王梦.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