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古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鹏,吴文明,刘建中,杜远生,张亚冠,付勇,陈国勇,李磊,谭代卫,王大福,潘启权,汪小勇,黄毅,万大学[1](2021)在《黔中地区震旦系洋水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文中研究指明为重建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古海洋环境,选取小河磷矿(XH)、息烽磷矿(XF)含磷岩系剖面,通过系统采样及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揭示古海洋环境对磷块岩沉积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磷矿成矿受黔中古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的无障壁海岸海滩环境控制。陡山沱期洋水组磷块岩Sr/Ba值一般大于1,均值分别为1.90 (XH)和0.95 (XF),而澄江组沉积物Sr/Ba值均小于1,均值分别为0.11 (XH)和0.18 (XF),说明沉积环境由澄江期的湖泊相转变为陡山沱期的海相。小河剖面V/Cr和Ni/Co均值分别为1.77和2.17,息烽剖面V/Cr和Ni/Co均值分别为1.26和2.83,均位于弱氧化—氧化区间。息烽磷矿磷块岩δCe为0.75~0.95,均值0.85,小河磷矿磷块岩δCe为0.74~1.09,均值0.88,Ce负异常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显示沉积环境由次氧化—氧化的转变。这种氧化转变不仅造成了浅水富磷海岸大洋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促使与生物作用相关的磷块岩沉积,同时造成的生命演化也改变了大洋含氧结构,因此成磷环境的氧化转变是对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与生命演化的响应。
杨海英,肖加飞,胡瑞忠,夏勇,何洪茜[2](2020)在《黔中瓮安早震旦世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瓮安磷矿为鄂—湘—黔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黔中古陆的东侧,其中,大塘矿段位于发育完整的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中,该组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白云岩段、A矿层、上白云岩段和B矿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A矿层P2O5高于B矿层,而Sr含量、Mg/Ca值却相反,表明从A矿层到B矿层,气候干旱炎热程度升高。碳酸盐C、O同位素表明:δ13C、δ18O和Z值在A矿层分别为-4.30‰~-2.03‰、-11.30‰~-7.53‰、112~119,B矿层分别为-1.16‰~1.49‰、-8.41‰~-2.26‰、123~129,表明A矿层的盐度较低,B矿层的盐度较高。Ceanom在A矿层均大于-0.1,在B矿层均小于-0.1,另外,Mo、U、V元素在A矿层高于B矿层,表明氧化还原条件从A矿层的还原转变为B矿层的氧化条件。A矿层稀土元素呈"左倾型"配分曲线和热水元素的富集,指示海相热水输入; Si、Al、Ti含量占一定比例,指示了陆源风化物质输入;δ13C阶段性变化指示了上升洋流带来的深海海水,因此,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矿物质可能有多个来源。A矿层"左倾型"稀土配分曲线以及磷酸盐球状、团块状结构和较高磨圆度,表明其成矿作用机制主要为海水机械动力; B矿层稀土元素呈"帽型"配分模式和大量微生物碎屑发育,表明其成矿机制主要为微生物生长成矿作用,伴随海水机械动力。
张亚冠,杜远生,刘建中,王泽鹏,邓超[3](2020)在《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及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的耦合》文中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末期历经"雪球地球"和大气、海洋增氧事件后,发生了全球性成磷事件,贵州省震旦系陡山沱组大规模磷矿床沉积是本次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然而现阶段对贵州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机制研究存在诸多争议,成磷事件与同期古海洋环境转变之间的关联研究也较为薄弱。作者以贵州省瓮安、遵义和丹寨地区陡山沱组原生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陡山沱早期成磷作用被限制在浅水海岸,瓮安地区A矿层球粒磷块岩中大量的含铁自生矿物黄铁矿、海绿石以及无Ce负异常指示的贫氧沉积水体环境均表明,Fe-氧化还原泵成磷模式在富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陡山沱晚期磷块岩分布扩散至较深水陆棚—斜坡沉积相区,磷块岩与富有机质岩层共生,矿物晶体形态特征与矿石内富含的大量生物化石均表明,有机质沉降聚磷作用和生物成磷作用促使磷块岩大量沉积,较明显的Ce负异常值也指示了海水氧气含量的提升。成磷作用模式的转变和磷块岩分布的扩展是对海洋增氧事件的沉积响应,同时造成的多细胞动物演化也影响了深部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反映了贵州省陡山沱组磷块岩大规模沉积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密切的耦合关系。
娄方炬[4](2020)在《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稀土元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稀土来源的磷块岩型稀土矿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磷块岩最早出现于古元古代,在我国华南地区主要沉积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和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我国早寒武世磷块岩主要分布在贵州织金、遵义、金沙、铜仁以及云南昆阳等地。其中贵州织金磷矿因稀土富集而广受关注,前人在其矿床地质特征、稀土赋存状态、富集特征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而稀土富集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产于早寒武世筇竹寺阶底部(肖滩阶中上部),大地构造背景为扬子陆块之黔中隆起西南端。含磷层位为戈仲伍组,底部为灯影组白云岩,顶部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矿物组合主要为磷灰石-白云石,矿物结构多为生物碎屑结构、颗粒结构,矿石构造多为块状、条带状构造,磷酸盐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磷矿中含丰富的小壳生物化石,且与云南昆阳磷矿相似,均有大量遗迹化石的产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成磷事件与地球大气氧演化的关系探讨寒武纪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伊迪卡拉纪磷矿的原因,从磷块岩沉积、成岩作用过程探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在对织金磷矿进行野外和室内详细的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LA-ICP-MS对磷块岩样品中不同矿物(磷酸盐、碳酸盐岩)相关主、微量元素进行原位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对磷灰石结晶性进行全面分析。根据磷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古地理环境,沉积结构、构造特征,与同时代的昆阳、坝黄磷矿以及不同时代的开阳、瓮安磷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织金磷矿(40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620.10 ppm,具有铈的负异常(δCe平均值0.35),稀土配分具MREE富集和HREE分异的特征(La N/Sm N平均值为0.97、Sm N/Yb N平均值为1.73),Th、Zr含量高,且LA-ICP-MS分析的磷酸盐和白云石矿物稀土元素存在差异。反映磷块岩形成于氧化环境,且白云石矿物形成于海水中,磷酸盐矿物形成于孔隙水中,磷酸盐对孔隙水中MREE和HREE选择性摄取,磷块岩中存在大量黏土等陆源碎屑物质。寒武纪时期磷矿(织金、昆阳、坝黄)稀土元素含量(53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577.49 ppm)明显高于伊迪卡拉纪时期磷矿(瓮安、开阳)(68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127.70 ppm)。同时,寒武纪磷灰石δCe值(δCe平均值0.41)明显小于震旦纪时期(δCe平均值0.78)。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碳酸盐岩Ce异常和其他地球化学证据相似,表明全球早寒武世相比伊迪卡拉纪大气和海水氧浓度要高得多。寒武纪时期磷矿中大量遗迹化石的出现,代表该时期较强的生物扰动,而伊迪卡拉纪无生物扰动或扰动作用极弱,以及磷块岩形成于相对缺氧的水体环境。研究认为,早寒武世成磷期氧化环境和生物扰动,增强了海洋有机质的微生物矿化作用,导致沉积物中磷埋藏量增加而有机质埋藏比降低,使矿化的有机质中稀土元素释放进入孔隙水,进而结合到碳氟磷灰石中,造成寒武纪磷块岩稀土含量远高于之前的伊迪卡拉纪形成的磷块岩。同为早寒武世的昆阳、织金、坝黄磷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其稀土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加,与现代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随水深变化的趋势一致,反映深部富稀土水体经上翻洋流携带在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相比昆阳磷矿,织金磷矿中发现显着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矿物结晶性较差、矿物中含大量碎屑矿物、以及中稀土富集的“帽型”特征更显着,各磷矿Sm/Yb比平均值:织金(1.73)均大于昆阳(1.23)、坝黄(0.69)、以及开阳(0.74)、瓮安(1.10)磷矿。表明织金磷矿稀土特征受后期的成岩作用影响更大。研究认为,较长的成岩作用时间是织金磷矿相比同期昆阳磷矿更富集稀土元素的主要原因。磷灰石晶格中的钙对孔隙水中不同稀土元素的选择性吸附,是造成织金磷矿MREE富集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织金磷矿稀土富集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大量浮游生物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沉积的有机质在海底被降解,释放其稀土元素于孔隙水中;其次是受早期成岩作用时间长,使孔隙水中的磷灰石有充分的时间吸附稀土元素,造成稀土元素富集。
陈蕤[5](2020)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风化作用与古海洋的协同演化研究 ——来自深水剖面地球化学指示》文中认为风化作用搬运的物质在合适的条件下沉积成岩,改变海洋的物质组成及氧化还原介质,也为生物的演化提供了物质保障,是地球各圈层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风化作用,扬子地台碳酸盐台地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暴露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普遍存在暴露侵蚀不整合面,部分地区还发育了岩溶不整合。因此,扬子地台贵州地区是研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陆风化作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和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深水剖面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质观察、微量元素和镁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刻画该时期的风化作用与古海洋地球化学之间的耦合关系,也为我们揭示缺氧事件、生物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结合锆石U-Pb年龄及Re-Os同位素年龄等年代地层学资料,对台内凹陷区、斜坡相、盆地相等不同相带内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地层进行了精确对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征这一过渡时期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以微量元素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协同变化关系为根据,构建沉积地层剖面微量元素异常变化曲线。在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时,斜坡相(松桃道坨ZK102)海洋环境逐渐由相对弱氧化的状态变为还原的状态,局部出现硫化环境;盆地相(天柱美郎―亚进矿区ZK901)主要表现为缺氧环境,伴随短暂的氧化、贫氧环境,局部可能存在硫化环境。斜坡相镁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δ26Mg值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向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呈逐渐增大趋势,且留茶坡组硅质岩顶部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底部的δ26Mg值较大,表示镁同位素能够有效地约束风化作用,自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风化作用逐渐增强,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较为强烈。综合分析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和大陆风化作用强度变化,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规模的风化作用促进洋流输入,有机生产力升高,沉积大量黑色岩系,因有充足的有机质而促使硫酸盐还原作用繁盛,产生大量硫化氢,海水环境从氧化状态变为还原状态,逐渐进入硫化状态,表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能够驱动陆源输入硫酸盐的供给,导致有机生产力提高,硫酸盐还原作用增强,进而促使硫化水体扩张,由近岸至远洋以垂直分层的方式楔状发育,对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硫化水体发育促使有机碳和黄铁矿埋藏量增加,氧气消耗减少,间接提高大气氧含量,风化作用增强,陆源输入的硫酸盐和有机质增加,进而影响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大陆风化作用及强度变化与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时空动态变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邓超[6](2019)在《贵州瓮福地区震旦系磷矿石类型及沉积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研究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收集研究区基础地质与磷矿勘查成果为基础,以野外地质调查和取样测试为重要补充,以解决关键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解决瓮福磷矿主要矿石类型、成矿地质作用、沉积古地理条件、成矿规律和圈定找矿靶区为最终目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及结论:瓮福磷矿位于贵州省中部,南北长约20 km,东西宽3.8 km。区域上分布于近南北向的白岩-高坪大背斜上,近年实施的各类勘查,探明各类别磷矿资源总量近40亿吨,已构成世界级巨型磷矿床。本次主要对研究区磷块岩结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更细致、更详细和更具理论性的划分。由于瓮福地区磷块岩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其成因、沉积环境上各不相同。通过本次研究分析,结合前人学者磷块岩成因类型划分原则,将瓮福地区磷块岩初步划分为原生沉积成因和再造沉积成因两种类型。其中原生沉积成因磷块岩又包括生物-化学沉积成因磷块岩(条带状砂屑磷块岩、碳泥质磷块岩)和含生物化石的生物成因磷块岩(多细胞藻类磷块岩、生物球粒磷块岩),再造成因磷块岩主要为内碎屑磷块岩。贵州陡山沱期聚磷事件与黔中地区古地理环境及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瓮福地区磷质海岸环境为磷质的富集、沉积及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古地理条件。瓮福地区陡山沱期地处黔中古陆北东缘,北东连接扬子地台广海,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使深部海水含有丰富的磷质,冰期后上升洋流携带富磷海水进入浅水透光层,并在生物作用的影响浅水区域下进一步富集磷质,为磷矿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陡山沱期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使磷矿石受到多期次的暴露、淋滤、冲刷及再胶结、再沉积作用,使磷矿床受后期进一步富矿作用影响,形成了厚度大、品位高的磷矿床。通过综合分析瓮福地区各类型磷矿石,宏观把握,整体研究瓮福磷矿成矿来源、成矿地质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特征,解释磷矿成矿作用及成矿地质条件,并圈定优势成矿带,为探矿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张亚冠[7](2019)在《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文中认为黔中磷矿为震旦纪陡山沱期形成的大型富磷矿沉积区,矿石产量大、品位高,是国内外重要的磷矿资源产区。在新元古代末期全球性成磷事件背景下,黔中陡山沱组磷矿床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磷矿沉积成矿事件。对黔中陡山沱组沉积型磷块岩的沉积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作用研究不仅解释了磷块岩沉积成矿地质过程,为磷矿资源找矿探矿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大洋磷循环过程为探究深时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解析窗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1812402)、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16501)和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技项目(编号:No.[2013]56)的支持下,本研究对贵州省开阳、瓮安、福泉、息烽、遵义和丹寨等地区震旦纪磷矿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岩芯观测和编录、样品采集等工作,通过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对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与实际找矿应用相结合,取得了以下创新与研究成果:(1)将黔中陡山沱组磷块岩根据矿石成因类型划分为自生类磷块岩相和再造类磷块岩相。自生类磷块岩为海水中磷灰石自生沉降而形成的富磷沉积物,主要包括泥晶质磷块岩和与生物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类型,一般发育于较低能的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海域或障壁海沉积环境。再造类磷块岩一般呈碎屑颗粒结构,为原生磷块岩在高能水流条件下破碎、簸选、搬运和再沉积的沉积产物,是构成开阳高品位磷矿石的主要矿石类型。再造作用形成的磷质碎屑颗粒早期成岩过程中受磷质和白云质胶结固结岩化,并经历成岩后期硅化作用或暴露淋滤作用。(2)重新厘定了磷块岩沉积期古地理环境。位于黔中古陆北缘的开阳地区地处高能海岸沉积环境,磷矿层中分布最广泛、品位最高的矿石类型为砂屑磷块岩,为富磷沉积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遭受多期次冲刷破碎、暴露淋滤及堆积胶结的产物。瓮安地区为黔中古陆东北缘的障壁海岸沉积环境,浅水透光带丰富的磷质成分为生命演化和爆发提供了适宜的正常环境,矿石类型以原生含生物化石磷块岩为主。遵义和丹寨均处水深较大的陆棚沉积相区,磷矿石以泥晶磷块岩夹层产出于泥页岩、泥晶白云岩层中,由于水动能较低,水流簸选聚集成矿作用较弱,难以形成大型磷矿床沉积。(3)黔中磷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与上升洋流有关,且与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磷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面黔中磷矿沉积符合上升洋流成矿模式。通过有机沉降模式或“Fe-氧化还原泵”模式自生沉积的磷灰石在扬子地台的时空分布记录了海洋中磷循环转变和大洋通氧过程。深海逐步氧化过程造成的氧化还原界面的下降使成磷作用可以向深海不断扩散,同时水体中磷的去除反过来控制了初级生产力和大洋氧气需求,增强了深海的氧化作用,进而加强了真核生物的进化。因此,黔中陡山沱组磷块岩的沉积分布记录了大氧化事件对生命演化爆发和海洋磷循环变化的控制。(4)建立了黔中高品位磷块岩的动态沉积成矿过程,即“三阶段成矿”过程。第一阶段初始成磷作用,为在新元古代大规模成磷背景下,上升洋流携带深部富磷海水进入滨浅海地区,并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使磷质聚集并形成原生磷块岩沉积;第二阶段簸选成矿作用,高能波浪、风暴水流对原生磷块岩持续的破碎、磨蚀、搬运和再沉积过程中,簸选去除了原生沉积物中的陆源细碎屑、砂泥质成分,保留并聚集磷质碎屑颗粒,形成品位较高的碎屑状矿石;第三阶段为淋滤作用阶段,海平面升降变化使之前形成矿石受暴露事件影响,遭受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碎屑状磷矿石内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和白云石条带被淋滤运移,导致矿层发育大量溶蚀孔洞,甚至形成土状磷块岩,矿石品位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三阶段成矿作用随古地理条件和海平面变化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多期次、动态进行,最终形成工业价值极高的磷矿石。
杨旭,谢宏,王志罡,周忠容[8](2018)在《铜仁坝黄磷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指出贵州铜仁坝黄磷矿富含稀土元素,且伴生Ni,Mo,V,U等有益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研究区含磷岩系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磷块岩稀土总量较高,高于下伏老堡组硅质岩及近矿围岩,并富集重稀土元素Y,ΣREE与P2O5成正相关关系,推测稀土元素可能赋存于碳氟磷灰石中;磷块岩稀土配分曲线略左倾,具有明显Ce的负异常,LREE/HREE较低,Eu具弱负异常至弱正异常,此外在REE-La/Yb关系图上,磷块岩落于沉积岩-玄武岩-花岗岩交汇区域,表明磷块岩具热水沉积特征;剖面上Ce异常及ΣREE的变化特征,揭示磷块岩形成于较深水的陆缘海环境,且在新元古代末到早寒武世,坝黄矿区经历过一次明显的海侵-海退过程;磷块岩Ceanom均小于-0. 1,沉积速率低于近矿炭质页岩及下伏硅质岩,说明坝黄磷块岩形成于相对氧化且沉积速率低的环境。
杨海英,肖加飞,李艳桃,和景阳[9](2017)在《黔中地区陡山沱期开阳、瓮安磷矿区成矿作用研究现状探讨》文中提出在震旦纪陡山沱期,扬子地台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磷事件,广泛发育磷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磷质岩在黔中、鄂西等地构成了超大型矿床,代表了地球历史中最早出现的成磷事件。文章通过分析总结瓮安、开阳地区陡山沱期形成磷矿床的古地理环境、物质来源、成矿机制、成矿模式等,旨在于讨论磷块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中存在歧义的原因,以此探讨成矿模式构建的具体研究方向,提出适宜的研究方法。陡山沱期黔中地区磷块岩研究主要有以下焦点:1)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质,海水氧化-还原分层模式;2)成矿物质来源存在多种观点,没有证据否定任何一种物质来源,但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磷的来源;3)多种成磷机制的观点并存,成磷作用为生物成磷作用、海相热水成磷作用、机械成磷作用和生物化学/化学成磷作用,但其相互作用之间关系不清楚。目前的成矿模式观点有"上升洋流成矿模式"、"沉积-成岩成矿模式",两种成矿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古地理环境、物质来源、成矿机制方面的研究值得深入讨论。构建黔中地区完整的海相沉积磷块岩的成矿模式,将在今后的扬子地台成矿系统讨论和矿床的找寻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爽[10](2017)在《贵州省瓮安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贵州磷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瓮安磷矿属三大产磷区瓮福磷矿的一部分,代表碳酸盐型含磷岩系沉积体系,是典型的海相碳酸盐磷矿床。该区域曾多次开展过磷矿勘查工作,为研究此类型磷块岩形成机制提供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受古地理条件制约,瓮安磷矿主要赋存于翁招坝海湾、大湾海湾及聚磷台地,矿体厚且稳定,分为上/下旋回两层磷矿层。经各处钻探工程揭露,靠近瓮福古岛区域,以及海湾与广海的接触地带仅存上旋回磷矿层或下旋回磷矿层。此外,瓮安磷块岩矿石种类、矿物成分复杂,且纵向剖面上存在粒序变化。其蕴含的地质信息,反映了成岩期的沉积环境及经历的成矿作用。元素的迁移形式、赋存状态可反映成岩期古气候、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与此同时,矿物中的元素含量还与物质来源有关。研究瓮安磷矿磷块岩矿物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及含量,探讨磷质来源、聚磷作用,研究成矿机制,进一步论述其成矿模式,为同一类型磷矿床的寻找提供资料。本论文在总结前人有关磷块岩观点的基础上,调查区内构造、地层单元,结合典型地质剖面、深部钻探岩芯、磷矿石岩矿鉴定,分析主要成磷期地层陡山沱组在各赋矿地带的地层纵向剖面特征、矿石地质特征;分析磷块岩中元素含量,并对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别以平均地壳、北美页岩成分进行标准化,探讨元素间相关性、各成分的赋存形式,以及磷质聚集成矿过程中,各成分对磷质聚沉所起到的作用;此外,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探讨磷质来源、古气候条件,分析瓮安磷矿沉积环境,论述其成矿机制。(1)瓮安磷矿矿物成分以胶磷矿、白云石为主,次为石英、黄铁矿、绿泥石、水云母、炭质。矿石类型以内碎屑磷块岩为主,次为炭泥质磷块岩、致密状磷块岩。具微晶胶状结构、泥质结构、细晶砂屑结构,有块状、层状和条带状三种构造。其中,微晶胶状结构是磷酸盐在相对低能环境中,直接从介质中析出,在胶体聚沉、藻类粘结作用下形成。(2)磷块岩富P2O5、CaO,两者成正相关关系,证明碳酸盐岩台地是磷质聚集的前提,Ca/Ca+Fe值与P2O5含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高盐度的海洋环境更利于磷质沉积。SiO2、K2O、TiO2及Al2O3构成粘土矿物,与P2O5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粘土物质以胶结物形式胶结于颗粒间孔隙中,阻碍磷质的胶结;较高的SiO2含量,反映成岩期经历了较强的硅化作用;出现轻微的δCe负异常,且Ceanom值与Nd含量参数散点投图,反映磷酸盐以较高的沉积速率在氧化—还原的过渡性环境下形成,且上旋回磷矿层的沉积环境较下旋回磷矿层有较强的氧化性。(3)海底火山喷发大量磷质,被上升洋流带至浅表,由东向西漫向碳酸盐台地,浅海充氧环境下,藻类生物聚磷,缺氧,死亡,转移聚沉海底,磷质初次富集成矿。其后,发生大规模海侵、海退旋回,波浪对磷块岩进行机械簸选,导致磷质颗粒化及物理机械富集,能量减弱,在浅滩、海湾等有利场所沉积下来,成高品位工业磷块岩,且成岩后期发生较强的硅化作用。
二、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古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古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黔中地区震旦系洋水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 古海洋环境分析 |
4 结论 |
(2)黔中瓮安早震旦世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地球化学特征 |
3 讨论 |
3.1 古环境条件分析 |
3.1.1 古气候条件 |
3.1.2 环境的古盐度 |
3.1.3 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
3.2 成矿物质来源 |
3.3 成因机制 |
4 结论 |
(3)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及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的耦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岩相学特征 |
3.1.1 球粒状磷块岩 |
3.1.2 泥晶磷块岩与磷质页岩 |
3.1.3 含生物化石磷块岩 |
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 讨论 |
4.1 成磷作用模式 |
4.2 成磷事件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 |
5 结论 |
(4)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成磷事件与地球大气氧演化 |
1.2.2 成磷作用与稀土富集机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古生物演化 |
2.3 古海洋环境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成分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章 织金磷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白云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2 磷酸盐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特征 |
第5章 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 |
5.1 成磷环境与稀土来源 |
5.1.1 磷灰石Ce异常与地球大气氧演化 |
5.1.2 沉积环境与稀土来源 |
5.2 成岩作用及稀土元素富集 |
5.2.1 MREE富集与成岩作用 |
5.2.2 成岩速率与稀土元素富集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风化作用与古海洋的协同演化研究 ——来自深水剖面地球化学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陆风化作用 |
1.2.2 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 |
1.2.3 风化作用与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的耦合关系 |
1.2.4 风化作用地球化学手段新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3 岩相古地理 |
第三章 典型剖面的沉积特征与地层对比 |
3.1 织金戈仲伍剖面 |
3.2 遵义松林大竹流水剖面 |
3.3 瓮安瓮福磷矿剖面 |
3.4 松桃道坨剖面(ZK102) |
3.5 天柱美郎―亚进矿区剖面(ZK901) |
3.6 地层对比 |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
4.1 地球化学实验 |
4.1.1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 |
4.1.2 镁同位素测试 |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微量元素特征 |
4.2.2 稀土元素特征 |
4.2.3 镁同位素特征 |
第五章 古海洋地球化学异常变化与风化作用 |
5.1 古海洋地球化学演化 |
5.1.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系数、V/Cr、Ce_(anom) |
5.1.2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 |
5.2 古海洋地球化学异常变化与风化作用 |
5.2.1 风化过程中镁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
5.2.2 镁同位素对风化作用的约束 |
5.2.3 古海洋地球化学异常变化与风化作用的耦合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贵州瓮福地区震旦系磷矿石类型及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瓮福磷矿沉积学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述 |
2.2 含磷地层概述 |
2.3 区域地质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层 |
2.3.3 节理 |
3 磷矿石类型及成因 |
3.1 磷块岩矿物组成 |
3.1.1 矿石矿物 |
3.1.2 副矿物 |
3.2 矿石化学成分 |
3.2.1 有益组分P2O5 含量 |
3.2.2 主要杂质组分 |
3.3 磷矿石类型划分 |
3.3.1 条带状砂屑磷块岩 |
3.3.2 内碎屑磷块岩 |
3.3.3 多细胞藻类磷块岩 |
3.3.4 生物球粒磷块岩 |
3.3.5 碳泥质磷块岩 |
3.4 矿石成因分析 |
3.4.1 原生沉积成因 |
3.4.2 再造沉积成因 |
4 沉积古地理特征 |
4.1 主要含矿层位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4.1.1 盆地内部磷矿层 |
4.1.2 盆地边缘磷矿层 |
4.2 沉积古地理控矿作用 |
4.2.1 沉积古地理分布 |
4.2.2 古地理控矿作用 |
5 成磷模式及有利成矿靶区预测 |
5.1 初始成磷:生物-化学成磷作用 |
5.2 机械富集:破碎搬运作用 |
5.3 有利成矿靶区预测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贵州磷矿概述 |
1.2 磷块岩沉积—成矿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区域地层概述 |
2.2.2 陡山沱组含磷层序 |
2.2.3 地层对比与划分 |
2.3 矿体分布特征 |
2.3.1 开阳磷矿 |
2.3.2 瓮福磷矿 |
2.3.3 丹寨矿床 |
2.3.4 松林矿床 |
2.4 沉积古地理背景 |
2.4.1 全球古大陆背景 |
2.4.2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 |
第三章 成矿地质特征 |
3.1 磷块岩矿物组成 |
3.1.1 主要矿物成分 |
3.1.2 伴生矿物 |
3.2 磷块岩类型划分与对比 |
3.2.1 磷矿石类型划分 |
3.2.2 磷块岩胶结物结构类型 |
3.2.3 磷块岩成岩结构类型 |
第四章 沉积古地理特征 |
4.1 沉积岩相类型与沉积环境分析 |
4.1.1 陆源碎屑相 |
4.1.2 碳酸盐岩相 |
4.1.3 磷块岩相 |
4.2 沉积岩相分布与古地理特征 |
4.2.1 开阳地区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 |
4.2.2 瓮福地区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 |
4.3 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
4.3.1 定量指标选择及编图 |
4.3.2 古地理时间单元选择 |
4.3.3 岩相古地理恢复 |
4.4 古地理控矿作用 |
第五章 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模式 |
5.1 初始成磷作用 |
5.1.1 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2 磷质来源分析与上升洋流成矿 |
5.1.3 生物-化学成矿作用 |
5.1.4 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与成磷作用 |
5.2 簸选成矿作用 |
5.2.1 成矿作用机制 |
5.2.2 元素迁移规律 |
5.2.3 成矿作用分布规律 |
5.3 淋滤成矿作用 |
5.3.1 成矿作用机制 |
5.3.2 元素迁移规律 |
5.3.3 成矿作用分布机制 |
5.4 磷矿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
5.4.1 开阳地区磷矿床成矿模式 |
5.4.2 瓮福地区磷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图版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铜仁坝黄磷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及分析 |
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稀土总量 |
3.2 稀土配分特征 |
4 稀土元素地质意义 |
4.1 古水介质 |
4.2 古海平面变化 |
4.3 沉积速率 |
4.4 热水作用 |
5 结论 |
(9)黔中地区陡山沱期开阳、瓮安磷矿区成矿作用研究现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古地理环境 |
1.1 成矿古地理 |
1.2 成矿古环境 |
2 成矿物质来源 |
3 成磷机制 |
3.1 生物成磷作用 |
3.2 海相热水沉积作用 |
3.3 机械成矿作用 |
3.4 化学/生物化学成磷作用 |
3.5 成磷机制讨论 |
4 成矿模式探讨 |
5 结语 |
(10)贵州省瓮安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1.1 岩性特征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层 |
2.3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章 瓮安磷矿地质特征 |
3.1 陡山沱组含矿系剖面特征 |
3.1.1 翁招坝海湾 |
3.1.2 大湾海湾 |
3.2 矿层结构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成分 |
3.3.2 矿石结构 |
3.3.3 矿石构造 |
3.4 矿石类型 |
3.4.1 内碎屑磷块岩 |
3.4.2 炭泥质磷块岩 |
3.4.3 致密状白云质磷块岩 |
第4章 瓮安磷矿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
4.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常量元素 |
4.2.2 常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常量元素的聚类分析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磷块岩形成机制探讨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成矿地层条件 |
5.1.2 古构造条件 |
5.1.3 岩相古地理条件 |
5.1.4 古气候条件 |
5.2 沉积环境分析 |
5.2.1 岩相与沉积环境 |
5.2.2 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 |
5.3 磷质来源 |
5.3.1 化学蚀变指数(CIA)分析 |
5.3.2 磷质长期积蓄和储备 |
5.3.3 海底热水 |
5.3.4 磷的富集 |
5.4 成矿机制 |
5.4.1 下旋回磷矿层 |
5.4.2 上旋回磷矿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古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黔中地区震旦系洋水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J]. 王泽鹏,吴文明,刘建中,杜远生,张亚冠,付勇,陈国勇,李磊,谭代卫,王大福,潘启权,汪小勇,黄毅,万大学. 古地理学报, 2021(03)
- [2]黔中瓮安早震旦世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J]. 杨海英,肖加飞,胡瑞忠,夏勇,何洪茜. 古地理学报, 2020(05)
- [3]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及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的耦合[J]. 张亚冠,杜远生,刘建中,王泽鹏,邓超. 古地理学报, 2020(05)
- [4]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D]. 娄方炬. 贵州大学, 2020(04)
- [5]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风化作用与古海洋的协同演化研究 ——来自深水剖面地球化学指示[D]. 陈蕤. 贵州大学, 2020(04)
- [6]贵州瓮福地区震旦系磷矿石类型及沉积环境研究[D]. 邓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7]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D]. 张亚冠.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铜仁坝黄磷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杨旭,谢宏,王志罡,周忠容. 中国稀土学报, 2018(06)
- [9]黔中地区陡山沱期开阳、瓮安磷矿区成矿作用研究现状探讨[J]. 杨海英,肖加飞,李艳桃,和景阳. 地质找矿论丛, 2017(04)
- [10]贵州省瓮安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D]. 高爽.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