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修正

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修正

一、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韦惠金[1](2021)在《中国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政策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李肖汝[2](2021)在《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OFDI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与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这使得汇率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一条纽带,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近年来,得益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步将经济发展重心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如今我国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更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以及更成熟的经济制度等,而对外直接投资为获取这些要素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基于此,本文把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试图对汇率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路径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基于实证结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发展现状分析与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首先从巴萨效应出发分析了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影响,其次从多个理论出发,分别分析了汇率变动对OFDI以及O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对汇率、OFDI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总体呈升值趋势,OFDI规模不断增加,且更倾向于投资亚洲国家、第三产业;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高级化程度均有所提高。在实证分析中,首先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发现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即人民币升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分别用逐步回归分析、Sobel检验法、Bootstrap检验法三种方法实证分析OFDI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OFDI在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汇率变动与高级化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即OFDI是人民币升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然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分样本回归,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OFDI在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汇率变动与高级化之间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着。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李晓鹏[3](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荣婧[4](2021)在《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工业绿色效率的有效提高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以消耗大量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工业绿色效率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劳动、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经济产出和污染减排能力在削弱,尚未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工业绿色效率提高面临较大困境。基于此,以工业绿色效率为研究对象,依据扩展的索洛模型厘清工业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系统梳理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层级结构,分析影响路径及驱动机理;运用EBM模型评估工业绿色效率,分析我国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运用核密度方法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收敛特征,并运用马尔科夫链研究动态演进规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结论显示:(1)2005-2016年间,工业绿色效率值由0.322上升至0.659,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布来看,大体上以黑河和腾冲为线,工业绿色效率水平由东向西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性;行业分布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高,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来看,各地区工业绿色效率的分布在2005年呈明显“双峰”状,2016年各地区的双峰特征慢慢消失,各省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在不断提高,地区间工业绿色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水平转移体现出来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工业绿色效率较高水平邻域对周围省市的工业绿色效率具有一定带动作用,水平较低的邻域则有一定消极作用;处于低水平的省市更容易陷入低水平马太效应;高水平省市间相邻更容易呈趋同效应。行业来看,2005-2016年间,我国整体各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地提高,部分行业提升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更强的自我锁定效应,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自我锁定效应相对较低,而且资源密集型行业提升效应不足。(3)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扩大、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因素可以显着驱动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高,行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显着抑制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发展。区域整体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有工业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的有行业结构、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的有能源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因素,能源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4)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可以显着推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所有制结构抑制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升,但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人力资本即期显着推动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但是滞后一期显着抑制了其发展,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滞后一期影响也显着为负,其他影响不显着。环境规制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而且存在非线性影响,但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对其他行业影响均不显着。外商直接投资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发展。研发投入当期显着抑制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滞后一期后起到了促进作用。(5)基于系统动力学工业绿色效率路径分析结论表明,从工业绿色增加值角度和工业增加值来看,创新-结构-环保驱动路径是最优路径,该模式兼顾了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既保证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又可以有效从源头和末端对工业三废污染进行控制,降低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助于帮助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向绿色效率、环保、集约型增长转变。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看,创新-环保驱动路径的工业污染经济损失模拟值最小,是最佳路径,说明与创新-结构-环保协同路径相比,资本深化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综上,本文从系统论出发,将EBM模型、核密度方法、马尔科夫链、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进行方法集成,在解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工业绿色效率的环境规制、技术、结构等各项影响因素,并将线性规划维度扩展为涵盖人口、社会、工业经济、资源与环境多维度的工业绿色效率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八种情景模式下工业绿色效率进行仿真模拟与预测,定量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识别最优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费冒盛[5](2021)在《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亦是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制度之基。建立于1994年分税制基础之上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虽然通过财权上移与事权下解的非对称逆向运动,增强了中央政府财力集中度与宏观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始终受制于过高财政压力的约束。这一分权体制叠加政治集权的影响,导致地方官员始终徘徊于地区间横向“竞好竞争”和“政治晋升激励”、地方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美好诉求与自身收入水平有限的多重体制机制约束之中。由此,根源于非对称性收支分权与晋升压力基础之上的地方政府竞争,显着推动了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异化。一方面,地方政府或放松税收努力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与提升经济增速,或提升税收努力增加自有财力水平以满足自身支出需求,由此利用地区间实际税负差异开展税收竞争。另一方面,过高财政收支压力之下,地方官员为实现自身晋升利益也将不断异化支出行为,将财政资金积极投向高回报、短周期项目以迅速获得出色的经济绩效,即通过调整自身支出结构和规模开展支出竞争。而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的新阶段,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也将逐步转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解以往增速至上发展模式引致的负面效应维度上来,由地方政府竞争驱动的收支行为调整将显着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因而,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际贸易局势动荡不定与疫情防控风险不确定性持续升级等多维因素影响下,如何通过引导地方政府竞争规范有序与校正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偏差,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平稳转换,进而实现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鉴于非对称性收支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将通过调整自身收支行为展开横向竞争,因而文章分别选取税收努力、支出结构和规模作为两方面行为调整的代理变量,阐述其在地方政府竞争作用下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首先,文章立足于中国式财政分权这一典型化事实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间的非线性或多重作用机制,并分别针对税收努力与支出行为调整两方面提出研究假说。其次,立足“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30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测度与趋势研判,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绝对水平偏低与增长态势缓慢的基本特征,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同时在对已有文献测度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以GDP为基础构建指标对地方政府竞争程度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竞争程度绝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负相关。在这之后,依次选择税收努力与地方政府竞争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收入行为调整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伴随其自身努力程度的提升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显着的非线性负效应。具体而言,当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超过门槛值1.4516时,这一负向抑制效应显着攀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因政府竞争程度的加剧也对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显着的非线性负效应,但此时的负向抑制效应却伴随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的提升而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最后,分别选择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作为中介变量,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竞争与支出行为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一是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优化显着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但支出规模的增加却显着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二是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调整的影响效应截然相反,竞争程度的提升在阻碍支出结构优化的同时助推了规模的扩张;三是虽然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但却能够通过影响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和规模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且间接作用均呈现出抑制效应。

吴玮怡[6](2021)在《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常态现象,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基础、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等方面的差异。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绝对差距仍不断扩大。因此,研究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差异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促进广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已有研究成果,考虑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空间可视化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反映其县域单元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揭示不同产业在县域单元的空间差异特征;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兴趣点数据、交通路网等数据源,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广东省县域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定量与定性分析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表现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结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显着“高-高”型主要集中珠三角地区,显着“低-低”型县域主要聚集在北部山区。(2)从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来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特征与整体经济发展基本保持一致,高值区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地区。而第一产业的空间格局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高值区主要位于西翼地区。第一产业的进步并不会显着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在趋向集聚的过程中会缩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对周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扩散作用相对第二产业较弱。(3)从整体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来看,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和经济基础是影响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货币流通度和商业规模对东翼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交通接近度、交通穿行度和经济活跃度主要作用于北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而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度对珠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限。(4)从产业结构分解的驱动机制来看,自然地理因素和气候环境条件是影响广东省县域第一产业的主导因素,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更容易受交通区位状况、经济发展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杨天娇[7](2021)在《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中国已步入“十四五”的发展新征程,“2030年前与2060年前先后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和短板,加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要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因此,实现国家整体减排目标,不仅需要重视全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更需要立足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除工业、交通外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建筑行业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抓手。与此同时,建筑能源基础数据也成为测算碳排放量、分析节能潜力、制定节能目标的关键基础支撑。但当前,国内建筑能源的基础数据存在着可用性不足、精细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不仅阻碍着深层次了解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情况,也给分类、分层、分区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研究中引入了灯光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出中国区30个省、360个市、2778个县的灯光亮值,探索建立建筑碳排放与灯光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其次,据此模型测算出省级、市级、县级三种尺度的建筑碳排放量,借助空间探索性分析与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综合分析不同尺度建筑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可视化揭示建筑碳排放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与重心演化规律。最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影响不同省市建筑碳排放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效果,并针对不同区域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出相关减排策略与建议,为国家、地方政府制定因地制宜、精细有效的节能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不同地区节能工作的协同、平衡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筑碳排放与灯光亮值间存在一种均衡的平稳关系。东部、中部与西部3个区域的碳排放与灯光亮度面板数据集均通过平稳性检验,且均为1阶单整的平稳序列,说明建筑碳排放与灯光亮度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平稳关系。(2)中国民用建筑的碳排放总量虽呈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率正逐渐放缓。2000年至2003年,中国建筑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9.61%。2003年后,建筑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03年至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1.82%,2007年至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09%。而到2012年后,碳排放量增速逐渐放缓。到2018年,中国民用建筑的碳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60%。(3)中国省、市、县3种尺度的建筑碳排放的时空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均呈现向东部转移趋势。从建筑碳排放的时空方向性分析结果看,国内省、市、县级尺度的建筑碳排放均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差异性特征,同时不同尺度建筑碳排放的标准差椭圆面积相差不大,结果表现一致,说明各尺度建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椭圆分布整体均呈现向东部变化的趋势。(4)不同因素对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效果。在建立碳排放影响因素的GTWR回归模型后发现: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例、居民消费水平、每百户家庭电器拥有量、建筑面积6个影响因素在同一时期但不同空间、同一空间但不同时期建筑碳排放量的回归系数并不相同,各个影响因素呈现差异化的作用效果。

贺蕾[8](2021)在《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并不总是增长。城市收缩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城市收缩概念,用以描述全球范围内的城市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某些地区已不可持续,部分资源型城市、外向型工贸城市、大都市外围城市出现了人口、经济、空间等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给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城市收缩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城市收缩具有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城市和区域收缩的空间识别及机制研究。本文以中国2000-2015年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多维度指标进行测度和空间识别,构建人口收缩度、经济收缩度、空间收缩度指标,从三个维度识别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判别单维度收缩型城市。借助MATLAB软件进行多边形面积法计算综合收缩度,识别栅格层面中国综合收缩度空间分布,判别中国综合收缩型城市,并探索其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类型收缩城市,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中国城市收缩的驱动因素,分析形成机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有108个,其中人口收缩型城市88个,经济收缩型城市32个,空间收缩型城市33个,综合收缩型城市22个。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表明东北三省的一些城市在2000-2015年人口、经济、城市空间都出现不同时段、不同程度收缩,是中国不同维度收缩城市的高频区。综合来看,2000-2015年中国的城市收缩演化基本表现为三种轨迹:以东北资源型经济为代表的整体性收缩,以中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及以西部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市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2)人口收缩型城市以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50万人<100万人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东北地区呈团状集中分布;煤炭资源城市中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占比居首位。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收缩空间特征,本文发现中等城市出现收缩现象的频率最高,反映出中等城市是中国城市收缩现象的高发区;出现收缩现象的资源型城市中,以人口收缩型城市为主,并且煤炭资源型城市最多,非可再生资源城市数量居多,其他收缩型城市也以非可再生资源城市数量居多。(3)中国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可根据城市收缩程度、收缩维度、规模等划分为:调整收缩型城市、精明收缩型城市、限制收缩型城市、扩展收缩型城市以及全面收缩型城市五类。不同收缩型城市空间上呈现东北部以全面收缩型城市为主、中南部以调整收缩型城市为主、中部和西北部城市多种收缩类型城市并存的分布特征。整体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收缩类型为调整收缩型,即人口规模在收缩,但经济和用地规模在扩大,这类型城市多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西等省份,在广东省分布最为集中。而黑龙江省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多为全面收缩型。(4)中国城市收缩的集聚现象在空间上存在正向自相关关系。利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法分析收缩型城市的集聚状态,中国城市收缩现象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高-高(H-H)集聚和低-低(L-L)集聚;局部集聚特征呈现团状分布,城市收缩地区主要集聚在东北三省、西部地区;非收缩地区主要在城市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他类型集聚区呈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带状分布转为组团分布,由沿海零星分布,逐渐变为以东南沿海片区集聚的特征。(5)中国城市收缩形成因素复杂多样,但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两大因素对中国城市收缩有着显着影响。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城市收缩受人口增长率、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区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了两个主要因素,多个辅助因素的影响体系。

王一佼[9](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我国经济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均具有迫切需求。我国在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中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而交通运输作为衔接供需两端的重要纽带,其在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以及提高供需匹配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强化交通运输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与先导作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要深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同时基于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将迎来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是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创新引领新产业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实现我国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能够有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而且也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理论层面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因此从实证角度探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并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二者之间的机制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为研究背景,进行研究的总目标在于:一是,测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和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验证“一带一路”倡议分别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着的政策影响,从而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重要的政策背景。二是,从动态视角下考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短期和长期互动关系。三是,基于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互动关系的讨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并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二者之间的机制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政策影响评价。该部分内容首先利用RAM模型对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经济与环境联合效率进行测度,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两个维度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进行衡量。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假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分别对我国沿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后利用DID模型对以上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着促进了我国沿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显着促进作用。(2)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基于测度得到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利用PVAR模型从动态角度对二者之间在短期和长期的互动关系进行讨论。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结合短期和长期的互动关系分析结果,得出全国样本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着的相互促进关系,而分地区来看该结果存在异质性情况。具体地,东部地区样本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没有显着促进作用,相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则能显着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提升;中、西部地区样本下均存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着的相互促进关系。(3)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该部分内容首先从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视角基于理论分析假设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改善资源错配和进行技术创新三条作用路径来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然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以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所得结论与理论分析存在一定差异,现实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未能通过改善资源错配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假设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市场需求水平、资源配置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三个中介变量产生影响的路径会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调节,然后利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以上假设进行了论证。(4)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机制分析。该部分内容首先从交通运输需求变化的视角基于理论分析假设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通过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作用路径来间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提升,然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以上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证;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假设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中介变量产生影响的路径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调节,然后利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以上假设进行了论证。本文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促进效应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效应;如何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善资源错配和强化技术创新;如何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从供给侧角度优化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相关对策建议。

薛芳芳[10](2020)在《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增量最大的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较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增加能源供给解决高需求导致的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利用效率,缩小能源供需缺口,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就要求重视经济结构升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从国内的能源使用情况来看,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探讨提高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有利于较大程度地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缺口,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是因为配置不合理,不合理配置则说明要素价格未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由此可见,要素市场扭曲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必然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7年西部地区11个省市(除西藏外)面板数据,探讨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首先,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机制;其次,运用C-D生产函数测算要素市场扭曲,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以及西部各省市之间的变动差异。发现西部地区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负向扭曲,能源利用效率最低,且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下降趋势明显;再次,利用sys-GMM和偏差校正LSDV法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并得到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负向直接影响,并且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弱化技术进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这一实证结果与东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抑制技术进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同,说明在要素市场扭曲这一市场现实下,技术进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同时说明西部地区属于低技术低能效区,亟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2)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OFDI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研究思路
        2.论文框架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二)文献评述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汇率、OFDI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及影响机理分析
    (一)相关概念
    (二)汇率--产业结构影响机制
        1.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2.汇率影响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三)“汇率--OFDI--产业结构”传导机制分析
        1.汇率对OFDI的影响
        2.O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OFDI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汇率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整体的发展情况
        2.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分布情况
        3.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的分布情况
    (三)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OFDI及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
    (二)研究模型设定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变量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3.汇率、OFDI及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工业绿色发展与工业绿色效率研究
        1.3.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3.3 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效率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2.1.1 效率与经济效率
        2.1.2 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效率
        2.1.3 绿色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与驱动机理分析
    3.1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分析
        3.1.1 工业绿色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3.1.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析
        3.1.3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分析
    3.2 工业绿色效率驱动机理分析
        3.2.1 工业技术追赶效应
        3.2.2 绿色结构调整效应
        3.2.3 环境规制激励效应
        3.2.4 绿色创新外溢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
    4.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方法选择
        4.1.2 EBM模型构建
        4.1.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分析
        4.2.1 区域异质性分析
        4.2.2 行业异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核密度方法
        5.1.2 马尔科夫链
    5.2 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3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3.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3.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动态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诊断
        6.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2 模型检验与选择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基于动态面板的全样本检验
        6.4.2 分区域样本的异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动态面板模型与数据来源
        7.1.1 模型设定
        7.1.2 估计方法选择
        7.1.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7.2 模型诊断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
    8.1 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
        8.1.1 系统动力学
        8.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8.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2.1 系统边界构建模型选择
        8.2.2 系统边界确定及基本假设
        8.2.3 因果回路图
        8.2.4 系统动力学流图
        8.2.5 模型方程及参数确定
    8.3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8.3.1 直观检验
        8.3.2 运行检验
        8.3.3 历史性检验
    8.4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仿真模拟
        8.4.1 调节参数与情景设置
        8.4.2 不同路径仿真模拟与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展望
附录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地方政府竞争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收支行为调整
        三、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社会效应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或有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质量
        一、概念界定
        二、特征分析
        三、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税收努力与经济增长质量
        一、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
        一、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二、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三、地方政府竞争与支出行为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三章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争指标测度与结果分析
        一、测度方法梳理
        二、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测度与结果分析
        一、测度方法梳理
        二、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说明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四章 地方政府竞争、税收努力与经济增长质量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一、核心解释变量:税收努力
        二、其他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第三节 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门槛效应分析
        一、面板门槛模型形式检验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门槛效应分析
        一、面板门槛模型形式检验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一、核心解释变量: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
        二、其他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
        一、实证结果分析
        二、作用机制识别与影响效应比较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质量
        一、实证结果分析
        二、作用机制识别与影响效应比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官员绩效考评机制,合理引导地方政府竞争规范有序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财税体制,规范地方政府收支行为
        三、注重多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软环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尺度
        1.2.2 区域经济差异的评价指标
        1.2.3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广东省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1.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2 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
        3.2.1 总体经济的空间差异分析
        3.2.2 总体经济的空间聚类分析
    3.3 基于产业结构分解的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特征
        3.3.1 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分析
        3.3.2 产业结构的空间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1.1 评价指标选取说明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总体经济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
        4.2.2 基于产业结构分解的县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5.1.2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5.1.3 模型建立的基本准则
    5.2 基于广东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2.1 空间回归模型精度对比
        5.2.2 空间回归模型带宽对比
        5.2.3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回归系数的空间格局分析
    5.3 基于广东省县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3.1 第一产业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5.3.2 第二产业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5.3.3 第三产业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1.2.2 碳排放的空间化研究
        1.2.3 灯光亮度与能源的关系研究
        1.2.4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数据源现状
    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范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地理学定律
        2.2.2 空间效应理论
    2.3 建筑碳排放数据源现状
        2.3.1 能源统计数据源
        2.3.2 专项调查数据源
        2.3.3 模型测算数据源
        2.3.4 现存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数据测算模型
    3.1 基础数据的处理及适用性分析
        3.1.1 数据的来源渠道
        3.1.2 数据的处理方法
        3.1.3 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3.2 碳排放分区测算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建立前提与假设
        3.2.2 数据获取与平稳性检验
        3.2.3 碳排放测算模型的建立
    3.3 碳排放分区测算模型的结果
        3.3.1 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
        3.3.2 模型的选择设定结果
    3.4 碳排放分区测算模型的精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
    4.1 多尺度下建筑碳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
    4.2 多尺度下建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碳排放空间关联性特征
        4.2.2 碳排放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建筑碳排放时空变化总体特征分析
        4.3.1 碳排放的整体变化趋势
        4.3.2 碳排放的重心移动轨迹
        4.3.3 碳排放的时空分布方向
    4.4 本章小结
5 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5.1 GTWR模型的选择与确定
        5.1.1 空间权重函数选择
        5.1.2 带宽的确定与优化
    5.2 影响因素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2 变量数据的处理
        5.2.3 回归模型的建立
        5.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 GTWR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各因素影响分析
        5.3.3 回归结果总结
    5.4 建筑碳减排策略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收缩
        2.1.2 精明收缩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第3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人口和GDP格网数据
        3.1.2 夜间灯光数据及预处理
        3.1.3 建成区提取
        3.1.4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城市收缩测度
        3.2.2 Slope趋势分析
        3.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3.2.4 地理探测器
第4章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格局
    4.1 城市收缩空间识别与演化特征
        4.1.1 人口收缩格局
        4.1.2 经济收缩格局
        4.1.3 空间收缩格局
        4.1.4 综合收缩格局
        4.1.5 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趋势分析
        4.1.6 不同区域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 不同类型收缩城市空间格局
        4.2.1 不同规模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2 不同资源型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3 不同收缩型城市
    4.3 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
    5.1 中国城市收缩的主导因素地理探测
        5.1.1 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1.2 驱动因子对城市收缩变化的指示作用
        5.1.3 影响因子对城市收缩变化的交互作用
    5.2 中国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
    5.3 政策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径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交通基础设施相关问题的研究
        2.1.1 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
        2.1.2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评价方法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关问题的研究
        2.2.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的影响
        2.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
    2.3 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政策影响评价
    3.1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产生的影响
        3.1.1 研究假设
        3.1.2 范围调整度量模型
        3.1.3 双重差分模型
        3.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5 稳健性检验
        3.1.6 区域异质性分析
    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的影响
        3.2.1 研究假设
        3.2.2 双重差分模型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4 稳健性检验
        3.2.5 区域异质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分析
    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设定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4.3.2 GMM估计结果
        4.3.3 脉冲响应分析
        4.3.4 方差分解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5.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市场需求水平的中介作用
        5.1.2 资源配置水平的中介作用
        5.1.3 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作用
        5.1.4 “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作用
    5.2 相关模型设定
        5.2.1 中介效应模型
        5.2.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5.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4 中介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5.4.1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5.4.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中介效应检验
        5.5.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模型的设定、识别与估计方法的选择
        5.6.2 检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机制
    6.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
        6.1.2 “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作用
    6.2 相关模型设定
        6.2.1 中介效应模型
        6.2.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6.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中介效应检验
        6.4.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6.5 稳健性检验
        6.5.1 模型的设定、识别与估计方法的选择
        6.5.2 检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要素市场扭曲
        2.1.2 能源利用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
        2.2.2 资源配置逐效率论
        2.2.3 帕累托均衡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要素市场扭曲文献综述
        2.3.2 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
        2.3.3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程度的研究
        2.3.4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渠道识别研究
    2.4 文献简评
第三章 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和能源效率的现状分析
    3.1 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测算及现状分析
        3.1.1 理论模型设定
        3.1.2 变量及数据说明
        3.1.3 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现状
    3.2 能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3.2.1 理论模型的设定
        3.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3.2.3 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现状
第四章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能源效率的机理与测度模型
    4.1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机理
    4.2 要素市场扭曲通过中介变量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4.2.1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4.2.2 技术进步效应
    4.3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测度模型
        4.3.1 动态面板模型
        4.3.2 中介效应模型
第五章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总效应实证分析
        5.2.3 中介效应实证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政策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D]. 韦惠金. 广西大学, 2021
  • [2]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OFDI路径研究[D]. 李肖汝.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4]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荣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5]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D]. 费冒盛.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6]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研究[D]. 吴玮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7]城镇民用建筑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D]. 杨天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D]. 贺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研究[D]. 王一佼. 长安大学, 2021(02)
  • [10]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 薛芳芳.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西部产业结构的偏差与修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