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潘尧[1](2020)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更多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的发生。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摩擦不仅与企业的微观经营与决策密切相关,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等国计民生重大事项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全面、完整、清晰、洞察性与关联性地理解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决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宏微观管理需要。案例作为一种先验经验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信息充分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有效工具。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信息较为分散,且未曾发现相关案例库的现状,同时考虑到现有案例库构建技术存在案例结构化和聚合不足、案例信息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问题,采用网络爬虫和文本相似度计算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了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文本信息采集和基于人机交互的案例库构建关键技术,提出了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构建的技术框架,为案例库的实际构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论文主要开展了四个部分的研究:(1)通过文献调研、各类案例库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案例库的功能。(2)确定农产品贸易摩擦信息源和采集策略,实现了基于Scrapy框架的案例信息采集。(3)针对传统文本表示方法存在的不足,结合Word2Vec分布式表示和TF-IDF关键词提取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关键词文本矩阵KTRM表示方法,据此进行文本相似度计算以实现案例信息处理和聚合。(4)运用自动分词、命名实体识别、关键词抽取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案例文本信息抽取,实现人机交互的半自动化案例构建。通过上述研究,论文形成了一个基于网络信息爬取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机交互式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建设解决方案,基本完成了案例库的设计和原型系统构建。论文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及其关键技术可有效提高案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案例构建以及检索的效率,为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进行后续的研究、应用与分析奠定了基础。
祖歌言[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推动建设经济繁荣共同体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交流与合作成果尤为显着。近年来由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断施压,俄罗斯逐渐将农产品贸易重心转移至亚洲地区,中国在俄罗斯农产品进口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争端,中国农业对外开放进程受到严峻挑战,更加凸显出俄罗斯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性。总揽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历史发展机遇期,中国必须有效利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提升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趋势,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水平及非效率影响因素,并依据“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提出提升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本研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分析相结合,详细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非效率影响因素。其中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影响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及检验,验证提出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力大小,并具体阐释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作用如何。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出口贸易额多为正向增长,俄罗斯市场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显着提升。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最高的是水果、蔬菜类农产品,按类别划分最高的是植物类农产品。经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整体贸易效率水平较低,在样本国家中排名靠后,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提升空间较大。中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俄罗斯人口规模、共同边界、金融自由度、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互联网普及率、物流绩效指数、孔子学院(课堂)个数、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提升对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推动作用显着。最后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五通”政策,全面提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贸易畅通便利化、构建贸易设施联通网络、拓展贸易资金融通渠道、推动民心相通交流建设、强化贸易政策沟通布局的对策建议。
苏静萱[3](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迅速,与工业产品不同的是,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17年,美国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与出口市场。自2018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对原产自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清单,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双方累计公布了三张加征关税商品清单,清单几乎涵盖中美双边贸易所有农产品,这一决策可能会使中国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本文首先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中美贸易发展历程特征和未来可能的走向,之后结合定量研究方法梳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使用贸易强度指数(TII)、基尼-赫希曼指数(GHI)、比较优势指数(RTA)测算2001-2017年中美贸易农产品贸易强度和产品、地域结构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贸易优势。之后,引入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GTAP,结合2018年中美双方分三次公布的加征关税清单,根据HS编码与GTAP行业分类的对应规则,计算GTAP行业分类下的征税税率,之后按照实际落地政策设定三种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本文获取了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一年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将会给中美两国国内宏观经济和社会福利带来负面影响,GDP、社会福利、居民就业等指标均受影响。就农业部门而言,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更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均发生小幅度上涨,但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减幅较小,但进口减幅超过50%。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格局,缺口较大的油料(大豆)进一步向巴西、阿根廷转移,对替代品的进口规模扩大。就国家层面而言,首先要认清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不容乐观,做好两国间长期贸易摩擦的准备,坚定立场扞卫自身利益。同时,积极开展经贸磋商工作,借助国际协议与舆论的力量,合理运用多边机制,妥善解决贸易争端问题。就农业产业层面,首先要统筹考虑大豆和饲料的缺口问题,对内,要动用中储粮的库存大豆,对外,拓展大豆进口源和发展油料作物的替代物,以走出眼前困境。其次要调整国内农业种植结构,保证主粮供给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以增加国内供给。最后,应有意识的调节农产品进口结构,增加肉类及肉制品进口量,通过减少国内饲料养殖业对蛋白和能量原料的用量的方式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同时对于任何一种农产品,不能过度依赖单一贸易合作伙伴,分散进口渠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
吴婷[4](2019)在《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韩两国隔海相邻,经贸往来历史悠久,贸易规模飞速增长。在中韩贸易领域中,农产品贸易占有重要地位。自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韩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同时韩国也是中国农产品的第四大出口目的国。中国两国农业互补性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潜力巨大,发展农产品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为保护本国农业,韩国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措施,使得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这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和韩国农产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研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对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及深化中韩合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明确思路和方法,表明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并对两国农产品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综述国内外有关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比较优势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文献。第三部分从出口贸易规模和出口贸易结合度、竞争性、互补性着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贸易指数,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发现中国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顺差优势明显,对韩出口贸易互补性强,但农产品对韩国市场依赖程度高,竞争优势有所下降。第四部分在回顾和梳理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事件的基础上,探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频发,一方面中国自身农产品质量和出口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但韩国形式多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过于严苛,并且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摩擦的发生。接着第五部分就目前中国发展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韩方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韩国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设置了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显着抑制了中国农产品对其出口贸易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根据前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并就阻碍和制约两国农贸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中方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思路,给出对策及建议。
晋乐[5](2018)在《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文中指出入世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以增产为导向的粮食国内支持体系。然而,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这种国内支持方式正面临较大国内外压力。国内方面,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国际竞争力不足,在缺乏有效边境保护条件下,以增产为导向的国内支持面临生产、进口、库存“三量齐增”的尴尬局面。国际方面,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与影响。美国于2016年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起诉,声称中国在2012-2015年间粮食国内支持水平已超过“入世承诺”规定上限。同时,作为Wto贸易谈判重要参考的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每年向全球发布、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也显示出中国粮食生产者支持水平处于历史高位。贸易规则的“天花板”已开始对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构成实质性约束。面对国内外双重挑战,粮食国内支持政策急需调整,如何调整国内支持政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研究目标是甄别出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与国际公认的农业政策评价体系,又能缓解国内粮食产业“三量齐增”现实压力的最优政策,以期为今后粮食国内支持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根据国际惯例,“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市场价格支持、收入支持和农业综合服务支持。三种政策选择中,哪种政策将是今后符合国际规则的调整重点?作为选择之一的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保障国内粮食生产具有显着效果,但同时具有较强的贸易扭曲效果,故属于Wto限制的“黄箱”政策,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同时使用该政策还会导致Oecd生产者支持这一国际主流农业政策评价指标上涨,带来较大Wto、Oecd农业政策评估压力。作为选择之二的收入支持政策,对保障农民收入具有一定效果,但以目标价格补贴为代表的挂钩收入支持,具备较强贸易扭曲效果,会增大Wto、Oecd农业政策指标评价压力;以直接补贴为代表的脱钩收入支持,虽然贸易扭曲效果较小,但仍会增大Oecd农业政策指标评价的压力。作为选择之三的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属于Wto与Oecd均允许并倡导的农业支持方式,但是这种政策不针对特定品种,通常短期内无法使得产量与农户收入显着增长,往往被认为“支持效果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为此,本文将对市场价格支持、收入支持与农业综合服务支持这三种“国内支持”政策缓解国内外压力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比较。通过构建中国主粮局部均衡模型、政策评估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量化比较生产成本上涨条件下,三种政策对Wto、Oecd这两种国际主流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及对国内压力的缓解效果,以期甄别出符合国际规则的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最优政策选择。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第一,市场价格支持政策面临较大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政府干预价格收购政策会增大Wto、Oecd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压力,尤其在生产成本上涨时期,生产成本与干预收购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将加剧政策面临的两种国际主流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一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由边境政策与国内支持政策共同组成,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彼此替代,因此提升关税水平或是缓解“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压力的路径之一。但本研究发现,增加关税只能缓解Wto指标评价压力,不能缓解Oecd指标评价压力。不仅如此,模拟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韩国不同,在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条件下,65%的最高配额外关税水平仍不足以让粮食产业免受进口冲击,一旦叠加政府干预价格收购政策,Wto“国内支持”指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给我国市场价格支持政策使用带来更大的国际压力。根据通货膨胀水平,调整基期参考价格是缓解Wto指标评价压力的另一路径。测度显示,对1996~1998年基期价格进行平减后,中国三种主粮2011~2015年Wto“国内支持”水平均不超过8.5%的微量允许上限。但是,此次中美主粮的“国内支持”贸易争端能否调整基期参考价格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第二,收入支持政策仍将面临Wto、Oecd指标评价上涨压力。目标价格、直接补贴是两种典型的“收入支持”政策。现阶段目标价格政策采用“生产成本+合理利润”的方式制定目标价格,但理论分析与美国经验数据均表明,在生产成本上涨阶段,根据生产成本制定目标价格将会使补贴陷入扩张式增长,增加Wto、Oecd指标评估压力。直接补贴政策虽不计入Wto综合支持总量指标,但仍将计入Oecd生产者支持指标,生产成本越高,为达到相同的激励效果直接补贴数量也会增加,随之Oecd生产者支持评估压力增大。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收入支持”政策并不能缓解中国面临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基于土地给付的“收入支持”增加,会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带动产品生产成本上涨。以玉米为例,单位玉米收入支持增加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将上升0.6%。生产成本上升会触发更加强劲的“国内支持”投入需求,增加国际指标评估压力。政策评估模型显示,即使考虑在减少“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同时增加“收入支持”政策,在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涨的条件下,Wto与Oecd“收入支持”指标评价仍可能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第三,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农业综合服务”不针对特定产品与特定生产者,不增加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但也往往被认为支持效果不直接。对比发现,现实中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家“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普遍低于具有竞争优势国家、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如印尼、越南、中国等)。但实证结果表明,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方式,能通过直接替代私人投入、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种效应降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从根本上缓解两种国际主流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例,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增加1%,粮食生产成本降低0.4%。其中,着力改善水土条件的Wto新增“绿箱”政策更倾向节约劳动投入,传统“绿箱”政策(电力、道路)更倾向节约资本与物质资料投入;Wto新增“绿箱”政策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能显着降低三种主粮生产成本;改善水利条件的新“绿箱”对玉米的节本效应更为突出。故结合Wto规则变化、根据不同粮食主产区地域特征、成本结构特征,有针对性的增加农业公共投资,可更高效地发挥政策效果,缓解主粮“国内支持”指标评估压力。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逐步优化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水平与结构。依据市场规律,适度调减“市场价格支持”政策;根据国际贸易规则与国内政策需求,更谨慎地论证使用农民从事粮食种植的收入保障政策;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投资。第二,有的放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投资力度。在考虑国际规则变化、种植成本结构差异、主产地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粮食主产区制定相区别的农业公共投资方案。第三,持续关注、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国内支持”规则构建。在全球贸易谈判中立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呼吁将关税水平、通货膨胀等“非国内支持”因素纳入政策评价体系,并通过国际协商谈判寻求改善。
刘婷[6](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苏瑞娜[7](2014)在《论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演化 ——兼论市场中的权力与全球粮食安全》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粮价全面上涨与剧烈波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问题。以往大多数研究偏向于从市场供求平衡的角度来分析粮食价格波动,这类研究将市场视为一个自发调节的独立系统,在分析中剔除了权力因素对市场的控制作用。粮食制度理论则修正了这一缺陷,将市场纳入更广泛的权力体系中进行考察。在粮食制度理论看来,权力塑造了市场的特定结构,供求关系是在这个特定的市场中以一种被束缚、被限制的方式产生作用,因而讨论粮食价格波动时需要关注塑造市场长时段趋势的权力因素。但粮食制度理论在考察权力的作用时,将关注点集中在具有普遍性的国家单位之上,并不太关注区分市场内部经济权力与市场外部政治权力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解释市场变化时稍嫌不足。本文认为应将国家理解为阶级的中介工具,进而本文将对权力主体的分析集中在阶级上。这样当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属于同一阶级时,它们便具有了一致性。在市场中获得经济权力优势的阶级会进一步借助国家的政治权力来强化自身的经济优势并实现对市场的控制。因而,市场往往是被最具控制力的主导阶级所塑造的,服务于主导阶级的利益,并随主导阶级力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本文以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为例,着重分析控制小麦市场体制的主导阶级,探究主导阶级是如何塑造并控制着小麦市场体系的运转。遵循粮食制度理论的分析路径,本文划分出两个不同时段的全球小麦市场体系:英国主导下的全球小麦市场体系与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小麦市场体系。第一个市场体系中的主导阶级是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对廉价粮食的需求推动英国在全球建立一个自由贸易的小麦市场体系,因而这一阶段的国际粮价维持着一个低价趋势。第二个市场体系中的主导阶级是美国的私营资本,私营资本先是在二战后借助干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国家干预的小麦市场体制以解决生产剩余、打开国际市场;而后又推动战后带有国家干预色彩的小麦体系朝向自由贸易的国际小麦市场体系发展,以满足私营资本谋求控制世界小麦市场、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美国主导的这两阶段市场体系下,国家干预的小麦市场体系满足美国对外倾销以解决国内生产剩余为目的,因而此阶段的全球小麦价格维持着相对低价的趋势;而自由贸易的国际小麦市场体系则是以自由竞争为导向,满足私营资本借助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因而随着市场体系的发展,国际小麦价格也开始逐步上扬并呈现出剧烈波动的态势。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与剧烈波动正是现阶段的主导阶级——跨国私营资本通过自由贸易的粮食市场体系来控制国际粮食供应以获取垄断利润的一个外在表现。私营资本对垄断利润的追求主导着现今全球粮食市场的发展趋势,这是造成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持续动荡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未来全球粮食市场继续服务于跨国私营资本攫取垄断利润的需求,那么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将会继续维持目前这种高位震荡的局面。这种服务于私营资本垄断全球市场、提取高额利润的粮食市场体系也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稳定供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要维护国内粮食安全,除了要实现生产自主、储备自足之外,还应当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通过参与国际制度的制定来使得市场体系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以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
姚蕾[8](2011)在《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贸组织成员诉诸争端解决机构(DSB)的贸易争端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农产品贸易争端仍旧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中之重。1995-2009年,农产品贸易争端数占总争端数的40.8%,远远大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开展对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机制的研究对预防争端的发生和有效解决争端,从而推动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1995-2009年WTO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的归纳和总结,建立了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库,该案例库包括争端的基本事实和相关指标的测算,为本文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对农产品贸易争端主要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从争端涉及的产品特征、主要成员以及争端双方的经济类型三方面展开,得出:农产品贸易争端以畜产品和经济作物为主,二者合计所占比例近五成,并且争端所涉及的产品向细微化和综合化两个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成员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仍旧是争端的焦点,也是发生最频繁的争端类型,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开始更多的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在对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根据争端双方当事国经济类型的不同、在争端中扮演角色的不同,把研究样本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四类农产品贸易争端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无论作为起诉方还是被诉方,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大的国家是主要的争端当事方;发展中国家无论作为起诉方还是被诉方,国家农业有效政治力量都是影响争端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中,本文从争端解决机制已有的进步、仍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三方面进行阐述,为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向更加科学的方向上前进做了铺垫。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策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规避贸易壁垒,灵活应对贸易争端,促进农业生产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张秀芳,王滕,刘兆鹏[9](2009)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和对策》文中指出农产品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和对策,在回顾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其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此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王滕[10](2009)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研究 ——基于行业协会的视角》文中指出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农产品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中之重。因而研究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中国禽肉熟制品“封关”6年重返欧盟市场的案例分析等,从行业协会视角探讨了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提出研究问题、概括研究综述、描述研究内容、指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分析,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概况、争端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的优劣势分析。第四章案例分析。第五章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中的作用及内外制约因素分析。第六章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分析表明: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中涉及最多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涉及世贸组织协议或协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检疫措施实施协议》。同时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特点表现为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以水产品和经济作物为主、以政府解决主体为主。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专业人才储备、谈判主体等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很好的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更好的应对国外诉讼,化解贸易争端。案例分析显示:中国熟制禽肉制品重返欧盟市场是中方与欧盟积极磋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政府在建立监管体系、实施标准生产、跟进外围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建立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药物残留监控体系为重返欧盟市场做出努力。行业协会在引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挥信息优势、帮助企业争取公正待遇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中国禽肉熟制品“封关”6年重返欧盟市场的案例分析,从实证角度证明了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行业协会在代表企业应对国外诉讼、运用保障机制维护行业权益、建立预警机制避免损失、协调行业企业整体利益、拓展行业国际市场与生存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协会的外部制约因素涉及立法滞后导致的行业协会市场地位不明、规定不完善导致的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政府干预导致的行业协会运行机制不灵。行业协会的内部制约因素包括协会会员实力弱、协会覆盖面窄、协会专业人才匮乏等。有效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中的作用,需要改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外部环境,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机制。
二、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农产品贸易摩擦研究现状 |
2.1.1 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类型 |
2.1.2 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
2.1.3 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对策 |
2.2 案例库应用及构建研究现状 |
2.2.1 案例库的应用 |
2.2.2 案例库构建方法 |
2.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2.3.1 信息采集 |
2.3.2 信息聚合 |
2.3.3 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案例结构分析与设计 |
3.1.1 专家访谈及分析 |
3.1.2 案例数据库设计 |
3.2 案例库业务流程分析与功能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信息采集 |
4.1 信息采集来源 |
4.2 信息采集策略 |
4.2.1 基于关键词的聚焦爬虫 |
4.2.2 采集页面解析 |
4.3 信息采集实现 |
4.3.1 网络爬虫框架 |
4.3.2 基于Scrapy框架的信息爬取 |
4.3.3 数据过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信息聚合及案例构建 |
5.1 基于文本相似度计算的案例信息聚合 |
5.1.1 关键词文本表示矩阵KTRM表示方法 |
5.1.2 基于KTRM文本表示的相似度计算 |
5.2 案例构建 |
5.2.1 预处理 |
5.2.2 国家及类型抽取 |
5.2.3 提取关键词 |
5.2.4 命名实体识别 |
5.2.5 时间抽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构建 |
6.1 案例库总体架构 |
6.2 功能模块设计 |
6.3 案例构建功能模块 |
6.4 案例检索功能模块 |
6.4.1 简单检索 |
6.4.2 高级检索 |
6.5 案例推荐功能模块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一带一路”倡议 |
2.1.2 农产品 |
2.1.3 贸易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1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
3.1.1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 |
3.1.2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地位 |
3.1.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率 |
3.2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
3.2.1 按农产品类别划分 |
3.2.2 按农产品品种划分 |
3.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 |
3.3.1 按农产品类别划分 |
3.3.2 按农产品品种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因素定性分析 |
4.1 新时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升面临的机遇 |
4.1.1 “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政策扶持 |
4.1.2 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助力 |
4.1.3 其他有利因素 |
4.2 新时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升面对的挑战 |
4.2.1 农产品附加值低 |
4.2.2 贸易畅通便利化水平较低 |
4.2.3 贸易设施联通发展落后 |
4.2.4 贸易资金融通渠道有限 |
4.2.5 贸易民心相通程度不足 |
4.2.6 贸易政策沟通布局发展缓慢 |
4.3 本章小结 |
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定量分析 |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5.1.1 随机前沿分析 |
5.1.2 时变随机前沿分析 |
5.1.3 贸易非效率模型 |
5.2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1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核心变量 |
5.2.2 贸易非效率模型变量 |
5.2.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实证结果 |
5.3.1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5.3.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3.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测算 |
5.4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5.5 本章小结 |
6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政策建议 |
6.1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
6.1.1 坚持对外开放 |
6.1.2 提高农产品对俄输出能力 |
6.1.3 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 |
6.2 增强贸易畅通便利化 |
6.2.1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6.2.2 提升延边地区开放水平 |
6.2.3 拓展贸易合作领域 |
6.3 构建贸易设施联通网络 |
6.3.1 加强传统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6.3.2 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6.4 拓展贸易资金融通渠道 |
6.4.1 保持物价稳定 |
6.4.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6.4.3 开展跨境金融合作 |
6.5 推动民心相通交流建设 |
6.5.1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
6.5.2 构建多元教育合作机制 |
6.5.3 创建双边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
6.6 强化贸易政策沟通布局 |
6.6.1 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6.6.2 提升中国农业对俄影响力 |
6.6.3 加速中俄自贸实验区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关税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 |
1.2.2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 |
1.2.3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
1.2.4 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5 文献综述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贸易摩擦 |
2.1.2 农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关税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2.2.3 可计算的一般均衡理论 |
2.3 数据来源 |
第三章 中美农产品双边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
3.1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贸易摩擦 |
3.1.1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历程 |
3.1.2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 |
3.2 中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特点 |
3.2.1 中美农产品贸易规模 |
3.2.2 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 |
3.3 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
3.3.1 中美两国农产品总体贸易优势 |
3.3.2 中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 |
3.3.3 美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 |
4.1 中美贸易摩擦征税清单特征 |
4.1.1 美国公布清单特点及范围 |
4.1.2 中国公布清单特点及范围 |
4.2 GTAP模拟情景设定 |
4.2.1 地区分类 |
4.2.2 部门分类 |
4.2.3 模拟方案设计 |
4.2.4 征税政策确定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 |
4.3.2 中美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影响 |
4.3.3 中美国内农产品产量的影响 |
4.3.4 中国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
4.3.5 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
5.1 市场结构变化 |
5.2 产品结构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农产品分类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
2.2 中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1 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
3.2 出口贸易结合度分析 |
3.3 出口贸易竞争性分析 |
3.4 出口贸易互补性分析 |
4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出口贸易摩擦事件 |
4.2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中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2 韩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3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 |
5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中高端市场 |
6.2.2 借力中韩FTA政策优势,扩大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 |
6.2.3 合作建立技术信息库,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 |
6.2.4 建立健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6.2.5 发展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
6.2.6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国内支持”政策 |
2.1.2 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体系 |
2.1.3 粮食品种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
2.2.2 贸易保护理论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WTO农业“国内支持”测度与评价研究 |
2.3.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测度与评价研究 |
2.3.3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
2.3.4 近期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
3.1 研究背景 |
3.1.1 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体系面临国际规则的约束与压力 |
3.1.1.1 WTO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 |
3.1.1.2 OECD农业政策评估的压力 |
3.1.2 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体系面临国内的压力与挑战 |
3.1.2.1 国内粮食生产、进口、库存三量齐增压力凸显 |
3.1.2.2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不足的挑战 |
3.2 分析框架 |
3.2.1 政策选择一: 市场价格支持 |
3.2.2 政策选择二: 收入支持 |
3.2.3 政策选择三: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 |
3.2.4 缓解国际、国内压力的政策选择 |
第四章 评价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际指标体系: WTO与OECD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分析 |
4.1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国际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4.1.1 WTO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4.1.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国际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
4.2.1 WTO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
4.2.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
4.3 “国内支持”政策选择与WTO、OECD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 |
4.3.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是两种指标体系的测度重点 |
4.3.2 “收入支持”政策在两种指标体系中占比不断上升 |
4.3.3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等政策免受两种指标体系约束 |
4.4 “非国内支持”因素与WTO、OECD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 |
4.4.1 两种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前提假设比较 |
4.4.2 “非国内支持”因素与两种农业“国内支持”核心指标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
5.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5.1.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调整 |
5.1.2 WTO、OECD“市场价格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5.1.2.1 “市场价格支持”总量: WTO与OECD指标评价的国际比较 |
5.1.2.2 特定产品“市场价格支持”: WTO与OECD指标评价的国际比较 |
5.2 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
5.2.1 收购价格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5.2.2 收购数量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5.2.3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中国主粮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5.2.3.1 关税水平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机制 |
5.2.3.2 通货膨胀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机制 |
5.3 中国主粮干预收购政策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
5.3.1 干预收购政策、“非国内支持”因素与“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
5.3.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定 |
5.3.2.1 模型构建 |
5.3.2.2 参数设定 |
5.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3.1 自由贸易情形 |
5.3.3.2 最高关税情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收入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
6.1 “收入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6.1.1 收入支持政策调整 |
6.1.2 WTO、OECD“收入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6.1.2.1 “收入支持”总量: WTO与OECD的对比分析 |
6.1.2.2 特定产品“收入支持”水平: WTO与OECD的对比分析 |
6.2 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
6.2.1 目标价格政策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6.2.2 直接补贴政策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6.2.3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6.3 中国主粮收入支持政策对两种“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
6.3.1 收入支持政策、粮食生产成本与“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
6.3.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3.2.1 模型构建 |
6.3.2.2 数据说明 |
6.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6.3.3.1 中国主粮“收入支持”政策与国际指标评价的关系检验 |
6.3.3.2 中国主粮由“市场价格支持”调整为“收入支持”影响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
7.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7.1.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调整 |
7.1.2 WTO、OECD“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
7.2 两种“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
7.2.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对两种“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7.2.2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两种“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
7.3 中国农业综合服务政策对主粮产品“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例 |
7.3.1 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
7.3.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7.3.2.1 模型构建 |
7.3.2.2 变量选择 |
7.3.2.3 数据说明 |
7.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3.1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私人成本替代效应 |
7.3.3.2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成本结构的调整效应 |
7.3.3.3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总成本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全文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逐步优化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水平结构 |
8.2.2 有的放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投资力度 |
8.2.3 持续关注、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国内支持”规则构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
导论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
一、自愿标识制度 |
二、强制标识制度 |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
三、SPS协议的适用 |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
一、侵权保障 |
二、联邦法制 |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
一、初期监管 |
二、中期监管 |
三、公约义务 |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
一、标识的性质 |
二、标识的特点 |
三、链条式监管 |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
一、层级监管 |
二、政治考量 |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
第三节 中国路径 |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论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演化 ——兼论市场中的权力与全球粮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一章 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与写作框架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和写作框架 |
第二部分 论市场与权力 |
第二章 论市场 |
第一节 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市场的理解: 以交换为核心的市场 |
第二节 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交换的理解: 交换的互利性 |
第三节 对交换互利的批判: 等量交换背后的不平等 |
第四节 国际市场中的交换: 比较优势下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
第三章 论权力 |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中对权力的三种理解 |
第二节 三种权力概念的异同 |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 |
第四章 论市场中的权力 |
第一节 作为一种权力系统的市场: 垄断中的经济权力 |
第二节 政治权力对市场的渗透: 经济权力的固化或消解 |
第三节 全球粮食市场中的权力 |
第三部分 论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演化 |
第五章 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英国主导下的全球小麦市场与塑造市场的权力 |
第二节 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小麦市场与塑造市场的权力 |
第六章 二战后全球小麦市场体制制度化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全球小麦市场制度的规则基础: 美国国内农业政策 |
第二节 全球小麦市场制度与美国农业政策的一致性 |
第三节 总结 |
总结: 论全球粮食安全与对中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 |
1.3.2 论文的不足 |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4.1 农产品 |
1.4.2 农产品贸易争端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 国际贸易摩擦理论研究现状与分析 |
2.1.1 国际贸易摩擦微观理论分析 |
2.1.2 国际贸易摩擦宏观理论分析 |
2.1.3 国际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 |
2.2 农产品对外贸易理论研究现状与分析 |
2.3 WTO 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现状与分析 |
3 WTO 成员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主要特征分析 |
3.1 农产品贸易争端的案例库(1995-2009) |
3.1.1 发达国家成员之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2 发达国家成员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3 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4 中国农产品贸易争端典型案例分析 |
3.2 农产品贸易争端主要特征分析 |
3.2.1 争端涉及的产品特征分析 |
3.2.2 争端涉及的主要成员分析 |
3.2.3 争端双方的经济类型情况 |
4 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体系建立 |
4.2 数据来源 |
4.3 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4.3.1 变量相关性检验 |
4.3.2 主因子数目的确定 |
4.3.3 主因子命名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WTO 协议下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
5.1 农产品贸易争端涉及的主要协议 |
5.1.1 农产品贸易争端涉及的主要协议概述 |
5.1.2 《农业协议》分析 |
5.1.3 其他涉及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相关协议分析 |
5.2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优劣 |
5.2.1 对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肯定 |
5.2.2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 |
5.2.3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后WTO 时代我国应对农产品贸易争端策略 |
6.1.1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现状 |
6.1.2 我国应对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策略 |
6.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WTO 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库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分析 |
1.1 定性研究 |
1.2 定量研究 |
2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对策分析 |
2.1 政府的角度 |
2.2 企业的角度 |
2.3 行业协会的角度 |
3 评述 |
3.1 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 |
3.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0)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研究 ——基于行业协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分析 |
2.1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概况 |
2.2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特点分析 |
2.3 小结 |
3 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优劣势分析 |
3.1 政府参与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的优劣势分析 |
3.2 企业参与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的优劣势分析 |
3.3 行业协会参与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的优劣势分析 |
3.4 小结 |
4 案例分析---中国禽肉熟制品“封关”6 年重返欧盟市场 |
4.1 争端背景 |
4.2 案例分析 |
4.3 小结 |
5 行业协会的作用与制约因素分析 |
5.1 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中的作用 |
5.2 行业协会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5.3 行业协会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
5.4 小结 |
6 对策建议 |
6.1 改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外部环境 |
6.2 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机制 |
6.3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四、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库构建研究[D]. 潘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D]. 祖歌言.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D]. 苏静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
- [4]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吴婷. 海南大学, 2019(06)
- [5]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D]. 晋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论全球小麦市场体制的历史演化 ——兼论市场中的权力与全球粮食安全[D]. 苏瑞娜. 南京大学, 2014(05)
- [8]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机制研究[D]. 姚蕾. 宁波大学, 2011(11)
- [9]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和对策[J]. 张秀芳,王滕,刘兆鹏. 农业科技管理, 2009(04)
- [10]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主体研究 ——基于行业协会的视角[D]. 王滕.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