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文献综述)
沈英丽[1](2020)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进入融媒体时代。本研究以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一般理论为指导,以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借鉴英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经验,尝试提出了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要素涉及到主体、媒介、客体、内容四个要素。具体而言,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主体包括高等院校正规的新闻院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等等。媒介则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传统媒介,还包括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等。客体就是各级新闻工作者。内容包括:人民立场、认识媒体性质、熟悉新闻生产、懂得传播规律、用好建设思维和营造监督氛围。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为主。三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统一。调研表明,尽管近年来H省广播电视台采取了专题培训、专题报告、骨干培养等多种措施提高新闻队伍融媒体素养,但整体上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极少提供有系统且正式的教育训练;各类非正式训练教育“充斥”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时代资深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供给制式化;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方法采用“干中学”居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媒体素养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正规教育,实施准入把关制度,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职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这些都是提高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的有效途径。建议H省新闻工作者管理单位要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入口培训关和在职培训关,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提升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融媒体素养:一是把素养教育前置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及时将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标准;新闻宣传机构与高校携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新闻宣传机构积极向高校和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媒体文化。二是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在职培训关口,包括:新闻工作者主动学习提升新媒体操作能力;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发挥好学术团体的行业平台和训练作用。三是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包括: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和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导向激励。具体而言,就是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要综合运用管理学需求层次激励理论、双保健因素激励理论和期望理论原理,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新闻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不能只从管理者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不顾新闻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制定激励措施,这样,并不能达到组织激励的目标。
张兰[2](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指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黄晓慧[3](2019)在《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道德对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新闻工作者作为具有较强能力、较大的社会责任及较广泛活动范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新闻媒体工作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尽管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这一话题属于老生常谈,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处于目前深刻变化的经济社会及媒体逐渐面临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对此更应提高认识,本文针对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杨惠瑾[4](2017)在《浅论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媒体融合环境下,受众对新闻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好新闻事件,适应时代新需求,传播社会正能量。
张馨艺[5](2017)在《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及其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新闻工作者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它是网络活动中新闻事实与网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纽带。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是根据网络新闻工作者特定的身份地位以及伦理关系从而行成的角色权责定位、伦理期待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新闻出现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道德失范现象。这都是由于新闻工作者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着角色异化、角色冲突、角色伦理缺失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面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角色伦理困境及道德失范问题,亟待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建设的研究。本文从角色伦理的视角,运用伦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权责定位、伦理期待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分析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实现路径。旨在为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扮演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为营造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良好环境有所裨益。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三部分论述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及其实现路径。第一部分,从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理论阐述出发,探讨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内涵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从而明确其角色的伦理定位和伦理期待。通过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概念界定,分析网络新闻工作者与受众、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伦理关系,揭示网络新闻工作者不但具有采访报道权以及舆论监督权,而且还要承担通过网络新闻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明确网络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正确舆论导向的角色伦理期待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第二部分,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指出了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角色异化、角色混淆和角色道德失范的伦理困境,以及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角色异化、角色混淆、角色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分析了其伦理困境和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缺失、网络和网站权责不到位、网络新闻媒体角色伦理监管不到位、网络社会缺乏角色伦理氛围。第三部分,从角色伦理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实现路径。一是要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教育,即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认知,引导新闻工作者建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强化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责任,激发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道德自觉,培养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精神。二是要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内外调控机制和道德行为规范。三是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和网站的管理,即要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培训,建立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制度,健全网络和网站的责任制。四是营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伦理文化氛围。只有加强网络工作者角色伦理建设,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才能使网络新闻工作者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报道真实的新闻信息,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发扬正义廉洁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引导网民乃至整个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阮黄梅(Nguyen Hoang Mai)[6](2017)在《越南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越南共产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将新闻和出版视为思想文化阵地上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是越南共产党始终坚持的观点。新闻是动员人民参加革命运动、鼓励表扬典型模范、反抗恶势力的有效宣传工具,而出版则因其特殊性对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闻出版活动已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数量与质量均有显着的增加,其地位及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虽然越南国内外演变复杂快速,但是新闻出版仍然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导向,仍能贴近生活和改革事业,而且激发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大关注。此外,新闻出版活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维护及发展工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已经或正在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职业道德方面上看,大部分新闻出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总体上已充分表现了对党、国家、人民利益的忠诚;发现和报道了许多新因素和先进典型;积极斗争反对社会生活中的恶劣现象、消极表现;有意识主动保护和发挥越南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在新闻出版活动中,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始终保持与单位、人民、公众的紧密联系,创作出有价值和意义或具有高社会政治素养的作品日益增多。新闻出版活动的这些成果和贡献均有利于提高党、国家以及制度的公信力,为国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建设与发展创造出强劲的驱动力。长期以来越南新闻出版在活动实践上存在着不少缺点和令人担忧的缺陷,尤其是违背职业道德问题。其表现如下:有一部分新闻出版单位的活动缺乏敏锐性,不仅尚未做好思想、文化功能和参加管理、社会监督职能,而且还具有远离宗旨、目的、远离党领导和国家管理的表现。一部分新闻出版单位被卷入商业化潮流,过于追求满足部分受众的低级嗜好;所公布的信息存在漏洞、缺陷,恶势力利用来对抗、妨碍党和国家。然而反对错误的言论和信息的工作仍未受到高度的注重,仍然缺乏敏锐性和说服力。一部分新闻机构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布出失实信息,严重危害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或企业组织的信誉和利益,危害到个人名誉和自尊。侵犯着作权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印刷、复制侵权盗版现象日益增多。因此,除了继承并发展党与国家所制定的文件中具有道德内涵的标准和崇高的传统道德准则以外,也要革新从业人员的标准以及工作在不同领域的职业道德准则,尤其是新闻出版领域,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满足时代的潮流、任务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要求。
邓舒月[7](2017)在《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提升策略》文中认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其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自我,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
孙磊[8](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与物质文明建设达到同步速度,道德的话题是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产生和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不仅在理论上指导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建设,并且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正在高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可以深刻认识到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发展走向。本文的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基本理论的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及其实践指导意义,为实践性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做好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解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建设现状,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当今社会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深入新闻工作者当中,为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研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建设的问题需要通过以下三点来解决,一是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理论思想的培育,二是需要新闻工作者从自身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三是明确完善法律规范,对新闻行业进行严格管理。习总书记提出的“舆论观”“方法论”,即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是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新闻行业建设的客观实际,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特点相符合的新闻职业道德观思想。
吴奕晓[9](2016)在《新闻媒体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新闻媒体道德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在社会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闻媒体扮演公共传播者、社会监督者、道德教育者的社会角色。加强新闻媒体道德,有利于培养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新闻媒体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出现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炒作泛滥、媚俗与低俗取向、新闻内容缺乏人文关怀、侵犯个人隐私等道德失范问题。究其原因,包括经济利益的驱使、行政权力对媒体的不当干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淡薄、新闻媒体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监督机制的缺失等。为此,需要从加强新闻媒体行业道德建设、营造群众舆论监督氛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新闻媒体道德问题的治理经验四方面入手,着力弘扬和培育新闻媒体行业道德自律精神,提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加强新闻媒体公信力建设,改革媒体体制,提升受众媒体素养,建立受众舆论监督机制,规范新闻媒体法律法规,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道德监管力度。
朱印[10](2016)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媒体、新闻与民众相互沟通协调的衡量准则,在调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好社会风气。但是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改变让一些新闻工作者走向了极端,民众舆论开始攻击新闻行业,社会公信力下降。文章主要阐述了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新闻职业道德的生存环境,提出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二、谈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融媒体 |
(二)新闻工作者 |
(三)媒体素养教育 |
(四)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 |
一、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浅析 |
(一)关于职业素养的构成 |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培育 |
二、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一般理论 |
(一)融媒体的特点与内容 |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
(三)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要素 |
三、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要求 |
(一)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 |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为主 |
(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统一 |
四、媒体素养教育的路径分析 |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
(二)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 |
(三)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
第二章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基本现状 |
一、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
(一)专题培训班: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 |
(二)千人培训计划:巡回授课 |
(三)年度岗位培训考试:线上与线下结合 |
(四)新闻工作者骨干培训:省委党校专题班 |
二、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普通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渴望再度进修、进修机会少 |
(二)资深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供给制式化 |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方法采用“干中学”居多 |
四、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新闻工作者理念与角色转变存在着路径依赖 |
(二)内外部环境变迁对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出要求 |
(三)新闻工作者媒体融合素养教育提升途径有限 |
第三章 发达国家或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 |
一、英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
二、美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
三、日本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
四、中国香港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
五、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经验 |
(一)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实施准入把关制度 |
(二)社会组织在媒体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的对策 |
一、把素养教育前置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 |
(一)及时将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标准 |
(二)新闻宣传机构与高校携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
(三)新闻宣传机构向高校宣传正能量的媒体文化 |
二、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在职培训关口 |
(一)新闻工作者主动学习提升新媒体操作能力 |
(二)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 |
(三)发挥好学术团体的行业平台和训练作用 |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 |
(一)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 |
(二)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导向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
1.4.2 解决措施 |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
2.2.1 场域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
4.1.1 “认同”的概念 |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
5.2.1 新闻品质下降 |
5.2.2 职业失范频发 |
5.2.3 “离职潮”时现 |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
6.2 预备性研究 |
6.2.1 深度访谈法 |
6.2.2 扎根理论 |
6.3 实证检验 |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
7.2 变量的测量 |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
8.1 数据分析 |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
8.2 研究假设检验 |
8.2.1 相关分析 |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
8.3 管理建议 |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期刊论文 |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五、其他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
二、对专家的访谈 |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新闻工作者积极营造提高职业道德自律的适宜环境 |
二、新闻工作者应建立职业道德修养机制并不断健全 |
(一)在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方面应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
(二)对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理论机制不断完善 |
(三)建立正确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 |
(四)在舆论教育方面建立正确有效的导向机制 |
(五)有关约束机制建立后,应深化其实施 |
三、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制度并加以完善 |
结语 |
(4)浅论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新闻报道失实, 制造虚假新闻 |
(二) 有偿新闻 |
(三) 新闻娱乐化 |
二、新闻职业记者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分析 |
(一) 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
(二) 新闻媒体的商业属性和利益的影响 |
(三) 职业道德约束机制不完善 |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 |
(一) 加强学习, 加强品德修养,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
(二) 深入基层群众, 了解社情民意 |
(三) 加强自律, 保持清正廉洁 |
(四) 尊重新闻同行, 反对不正当竞争 |
(五) 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
(六) 加强党的领导是提高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 |
(5)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2. 系统科学的方法 |
3. 学科交叉的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理论阐释 |
(一)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界定 |
1. 新闻工作者的概念界定 |
2.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概念界定 |
3.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的特性 |
(二)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及其伦理关系 |
1.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界定 |
2. 网络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伦理关系 |
3. 网络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媒体的伦理关系 |
4. 网络新闻工作者与社会的伦理关系 |
(三)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的伦理定位和期待 |
1.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的伦理定位 |
2.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的伦理期待 |
3.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行为规范 |
二、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困境及成因 |
(一)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困境 |
1.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
2.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异化 |
3.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混淆 |
4.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行为失范 |
(二)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困境的成因 |
1. 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缺失 |
2. 网络和网站权责不到位 |
3. 网络新闻媒体角色伦理监管不力 |
4. 网络社会缺乏角色伦理氛围 |
三、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实现路径 |
(一) 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教育 |
1. 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认知 |
2. 强化角色伦理责任 |
3. 激发角色道德自觉 |
4. 培养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伦理精神 |
(二) 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内外调控机制 |
1. 建立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
2. 健全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社会调控机制 |
3. 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媒体的道德规范 |
(三) 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和网站的管理 |
1. 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培训 |
2. 建立网络新闻媒体监管制度 |
3. 建立健全网络和网站的责任制 |
(四) 营建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的良好环境 |
1. 营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
2. 营造良好的网络伦理文化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越南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革新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严峻性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任务、目标、方法和创新 |
第1章 道德素质对新闻出版活动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职业道德 |
一、职业道德概念 |
二、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
第二节 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
一、促进维护政治稳定并确保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方向 |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
三、有助于越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 |
第三节 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
一、新闻出版是以信息为主的特别政治活动 |
二、新闻出版既是文化活动又是经营活动 |
第2章 马克思、列宁、胡志明以及越南共产党对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观点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越南新闻出版活动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 |
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
二、建设和保护越南社会主义过程中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胡志明对于新闻出版职业德道的核心观点 |
一、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
二、与人民紧密联系,成为人民的声音 |
三、真实、客观、尊重事实 |
四、不断学习和磨练 |
第三节 越南共产党对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观点 |
一、政治、思想定向上的观点 |
二、工作原理 |
三、管理组织上的观点 |
四、党对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新要求 |
第3章 越南改革阶段的新闻出版活动(1986 年至今) |
第一节 越南改革阶段的新闻出版活动概况 |
一、新闻活动质量与数量猛速提升 |
二、社会化出版活动日益明确正确方向 |
三、伯尔尼公约带来的新动力 |
第二节 影响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素养的新客观因素 |
一、大众媒体的飞速发展 |
二、全球化和民主化趋势的影响 |
三、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
四、社会利益集团的发展及强大分化 |
五、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活动潜力(社会政治组织和国家机构以外)越来越大 |
第4章 越南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的积极与消极表现及其成因 |
第一节 积极的表现 |
一、维护政治稳定,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的政策、途径 |
二、惩恶扬善 |
三、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人才、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 |
第二节 消极的表现 |
一、背离宗旨、目的及活动功能 |
二、贸易化、直奔经济利润的倾向 |
三、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严重后果 |
四、侵权现象 |
五、非法印刷、生产伪劣产品问题 |
第三节 限制的原因 |
一、无视政治、教育、自我教育 |
二、管理的不足之处 |
三、其他客观原因 |
第5章 越南革新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准则简介 |
第一节 新闻出版职业道德上的政治和信念素质 |
一、忠于党和人民、保护祖国 |
二、恪守法律法规 |
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及公民义务 |
第二节 新闻出版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 |
一、以民族、社会文化、读众的利益为重 |
二、忠实、客观、尊重事实 |
三、按照法律规定严守国家秘密、信息源和相关的其它机密 |
四、具备求是意识和终身学习精神,以丰富知识并完善自我人格 |
第6章 提高越南新闻出版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
第一节 自我教育、自我培养革命道德素质 |
一、提高自身政治、文化、道德意识 |
二、以胡志明道德品质及思想为模范来学习,成为越南各新闻出版工作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 |
第二节 革新、加强党的领导及国家的管理 |
一、提升党在政治思想取向上的领导效力和效果 |
二、提高国家对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效率,并限制缺乏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的行为 |
第三节 从业工作人员培养、训练规划 |
一、宏观方案 |
二、微观方案 |
第四节 为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
第五节 严格督查、清查与加强社会监管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
1.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有偿新闻 |
2.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
3.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政治修养 |
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
1.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个人操守 |
2.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理论概述 |
1.1 新闻职业道德观的产生与发展 |
1.1.1 新闻职业道德观的产生与发展 |
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观的产生与发展 |
1.2 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
1.2.1 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与特征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建设情况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现状 |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发展的现状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面临的问题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
2.2.1 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
2.2.2 新闻工作者道德的失范 |
2.2.3 法律监管约束不够 |
2.3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引领 |
2.3.1 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与党的发展路线 |
2.3.2 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与人民的基本关系 |
2.4 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与时代的发展 |
2.4.1 新闻行业的改革 |
2.4.2 新闻核心思想的建设 |
2.4.3 新时代新闻行业的发展 |
第三章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的措施 |
3.1 培育新闻职业道德观精神 |
3.1.1 明确新闻职业道德观意识 |
3.1.2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观建设 |
3.2 加强新闻工作者个人修养 |
3.2.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3.2.2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3.2.3 加强法律观念意识 |
3.3 完善法律监管制度 |
3.3.1 建立健全新闻立法 |
3.3.2 明确舆论监督部门的法律地位 |
3.3.3 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法律义务及权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新闻媒体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新闻媒体道德及其在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 新闻媒体与新闻媒体道德 |
2.1.1 新闻媒体的内涵 |
2.1.2 新闻媒体道德的内涵 |
2.2 新闻媒体道德在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
2.2.1 公共传播者 |
2.2.2 社会监督者 |
2.2.3 道德教育者 |
2.3 新闻媒体道德在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
2.3.1 有利于培养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
2.3.2 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
2.3.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谐发展 |
3 当前我国新闻媒体道德失范及其原因探析 |
3.1 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表现 |
3.1.1 虚假新闻 |
3.1.2 有偿新闻 |
3.1.3 炒作泛滥 |
3.1.4 媚俗与低俗取向 |
3.1.5 缺乏人文关怀 |
3.1.6 侵犯个人隐私 |
3.2 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
3.2.1 经济利益的驱使 |
3.2.2 行政权力对媒体的不当干预 |
3.2.3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道德观念淡薄 |
3.2.4 新闻媒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
3.2.5 新闻媒体法制不完善 |
3.2.6 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的缺失 |
4 我国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治理策略 |
4.1 加强新闻媒体行业道德建设 |
4.1.1 培育行业道德自律精神 |
4.1.2 提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平 |
4.1.3 加强新闻媒体公信力建设 |
4.1.4 深化新闻媒体体制改革 |
4.2 营造受众群体舆论监督氛围 |
4.2.1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
4.2.2 建立受众舆论监督机制 |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
4.3.1 规范新闻媒体法律法规 |
4.3.2 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道德监管力度 |
4.4 借鉴发达国家新闻媒体道德问题的治理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职业道德的涵义 |
2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
2.1法律缺失,媒体公信力下降 |
2.2经济诱惑出现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
2.3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缺失 |
3我国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
3.1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完善自我 |
3.2出台新闻法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3.3强化思想教育 |
3.4加强社会监督 |
4结束语 |
四、谈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 沈英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3]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J]. 黄晓慧. 新闻传播, 2019(13)
- [4]浅论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J]. 杨惠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5]网络新闻工作者角色伦理及其实现路径[D]. 张馨艺.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8)
- [6]越南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阮黄梅(Nguyen Hoang Mai). 河北大学, 2017(08)
- [7]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提升策略[J]. 邓舒月. 中国报业, 2017(04)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D]. 孙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新闻媒体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D]. 吴奕晓.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10]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J]. 朱印. 新媒体研究, 2016(09)
标签: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