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忽视“折角验印”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唐雅雯[1](2021)在《G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李丹丹[2](2020)在《邮储银行H分行公司支付结算业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刘丽娟[3](2017)在《加强资金结算部门稽核工作》文中研究指明结算中心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把内部不同开户单位的现金进行集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配置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资金结算、监督以及创效都可以被实现,这样能够使企业的资金得到更好的保障。企业资金在企业的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生产管理等处于同等地位。
李哲[4](2016)在《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对外扩大,经济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大大提高了融资的需求,这些需求使银行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一个创新的市场正在迅速壮大。在国外银行业已有经验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国民经济在经历过一段持续发展的过程后,我国银行在金融行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中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在全面和快速的完善中。本文所研究的中国A银行佛山分行,它是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位于华南地区的地级市分行。近十多年来,佛山分行现行的员工绩效考核一直在延用过去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需求已经不能相配套,并且已经不能适应佛山分行自身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文献回顾法、案例研究方法、访谈法、数量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五种方法对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基于员工的业务量和业务质量,结合本人所在佛山分行的绩效管理特点,并结合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具体措施方案优化柜台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柜台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有五个部分,对“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的绩效考核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是有关员工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首先介绍有关绩效以及绩效考评理论的一系列知识,为本篇论文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提出其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是对于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A银行佛山分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本文力求通过对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现状的研究,提出其考核方法的不足并且具体设计措施方案加强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的管理,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使银行和银行员工达到共赢的状态。
乔燕[5](2016)在《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银行行业的特殊性,货币流动本质上就是物流流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电子货币。对于银行业,物流面对的核心就是货币,而货币交易即货币运输是货币流动的载体。银行业务即货币流动,银行货币流动流程就是其业务流程,是银行业物流组织的体现。目前,商业银行服务与营销客户的主要渠道仍然集中在营业网点的柜面。2007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实施细则》正式生效,中国银行业正式全面开放。在借股改上市的机遇中,国内商业银行纷纷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战略合作伙伴。与国内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和拥有理念不同的外资银行的涌入以及战略合作伙伴的陆续引入,激化了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竞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国内银行的发展甚至存亡,各家银行应对挑战的首选是“优化货币流动流程打造流程银行”。本文主要以物流和企业流程再造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分析了当前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货币流动流程改造的研究的现状,及工厂化和流水线生产相关理论的研究;阐述了目前商业银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主要做法,并从流程优化业务的范围、前台人力资源、前台压力等方面指出了商业银行现阶段进行的流程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商业银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必要性;从客户体验分析、柜员体验分析、效率分析、风险控制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影响因素分析,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过程;最后,阐述了优化的建行河北省分行的主要货币流动流程,包括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主要任务、基本思路,主要业务环节、优化的机制与规则,并结合实际从多方面集中进行了效果分析。
艾明阳[6](2014)在《《票据法》框架下的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鉴于目前票据影像交换制度发展停滞不前,使得其本身所具有的秩序和效益价值难以发挥,本文将从法律制度层面分析其缺陷所在,结合国外做法,提出完善建议,期许能一定程度上解除发展的瓶颈。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撰写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的法理基础,从票据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始阐述票据的性质、功能、严格,保证文章写作中能够始终把握票据本质,这样才能更好研究票据交换制度,如特征、种类、功能,同时将其同电子票据进行对比,这样对于票据影像制度有一个宏观性的把握。文章第二部分阐述我国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的现状,针对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运行以来出现退票居高不下、金额限制过于严格、形式要求过于严苛、票据拒付制度过于严格、提示付款期限过于严格等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是票据影像的效力尚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票据影像交换参与者法律责任不明确,票据影像体系不健全,配套制度不完善,票据的信用基础差。文章第三部分,针对我国目前票据影像交换制度存在缺陷,结合国外在这几个方面的做法,提出了几点见解:确立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明确票据影像交换的法律地位,需要在《票据法》中明确票据影像交换具有同实物提示付款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完善票据影像交换体系,建立票据综合处理中心,综合处理各项业务,实现票据的集约化处理,同时要完善银行机构电子印鉴核验系统,使用小额支付系统完成票据清算;完善票据影像退票制度,规范退票行为,制定与票据影像相关的行业标准,明确退票责任;建立票据的全国信用制度,主要为建立票据全国信用体系、将退票信息纳入征信体系。
王洁[7](2014)在《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入世时的承诺,我国金融业于2006年底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驻不仅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先进的金融理念,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与挑战,为了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首选。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做法,借助先进IT技术,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陆续实施前后台业务分离这一重要举措。作为第一家在全国所有网点推广前后台业务分离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前后台业务分离始于2006年,目前,该项工作仍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论文首先分析了建设银行的柜面业务现状以及国内外同业关于前后台业务分离的实践;其次,探讨了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具体模式和流程设计;再次,论文实证分析了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前后台业务分离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柜面业务前后台业务分离在建设银行实践以来,客户体验和业务处理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柜面人员交易核算量大幅下降、营销服务时间明显增加,无论是行外客户还是行内前后台人员都对新流程持满意态度,但不可忽视的是,新的流程也带来了风险控制的变化。最后,针对如何构建并稳步推进前后台业务分离提出了相关措施,并就推进此项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翁巧燕[8](2013)在《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操作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由于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是相当难以量化和控制,操作风险也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特别是在近期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情况下,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的重要根源和管理难点。近几年来,在中国银监会的要求和指导下,国内各家银行先后展开了多轮案件专项治理和“拉网式”大检查,国内银行案件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是屡有发生。随着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不断出现,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业三大重要管理的风险之一,操作风险正逐渐成为理论家和银行界关注的焦点。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将控制与防范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相关部门对这其中存在的隐形风险日益重视,加强了对操作过程中的潜在危机的辨别和计算衡量等方面的研究,以此防止操作风险以及在发生情况下将其危害降到最小,研究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银行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国内其他地区农村合作银行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本文主要以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潜在危机为背景来深入调查,首先通过视察现场,辨别、猜测、推断、评估这个行业出现潜在危险的频率情况,从两个方面了解了当前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的操作风险现状,一方面是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整体的风险分布状况,另一方面是对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某支行操作风险的具体案例分析;其次,本文又进一步分析了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员工败德失职,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及案件防范意识存在误区等;最后,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人员管理机制建设,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信息技术开发,充分发挥审计等七项完善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期望为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进一步解决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的潜在危机,保持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强劲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全面提高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的综合性市场竞争力。
沙轶英[9](2009)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传统功能之一。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金流转速度的提高,银行系统对市场参与主体交易之间的桥梁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复杂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存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阐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及其风险识别方法;接着分别从账户管理、支付工具、支付系统、监督管理和支付规则五个方面说明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降低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对策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完善法规体系、构建信用系统、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和健全监督制度。
马君[10](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支付结算工作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础,银行支付结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好坏。银行结算风险的出现使银行资金直接造成损失。近年来,银行结算案件发生呈上升趋势,防范结算风险的重要性受到各银行的重视,已经作为银行内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结算风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首先,论述了对结算风险研究的意义以及结算的产生与发展,强调了对结算风险防范的认识是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基础。 其次,对国内外结算方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国内外结算方式,利于我国银行的会计人员对国外结算方式的学习和了解。 第三,对国内外结算风险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在收集大量案例,结合作者十多年工作经验,参阅大量资料,形成的。 第四,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结算风险的策略进行了论述。防范结算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部门的相互配合来完成的。本文将从内、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防范化解结算风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的防范措施具有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银行会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二、不可忽视“折角验印”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可忽视“折角验印”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4)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绩效管理 |
2.1.1 绩效管理内容及理念 |
2.1.2 绩效管理关键要素 |
2.1.3 绩效管理实施原则 |
2.1.4 绩效管理误区 |
2.2 绩效管理的方法 |
2.2.1 目标管理法 |
2.2.2 360度考评法 |
2.2.3 平衡计分卡 |
2.2.4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3 激励理论 |
2.3.1 激励内容理论 |
2.3.2 激励过程理论 |
2.4 绩效与激励的关系 |
第3章 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现状 |
3.1 A银行佛山分行概况 |
3.2 A银行佛山分行人力资源概况 |
3.3 A银行佛山分行绩效管理现状 |
第4章 A银行佛山分行绩效管理问题诊断和成因分析 |
4.1 A银行佛山分行绩效管理问题诊断 |
4.1.1 绩效管理指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
4.1.2 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存在的问题 |
4.1.3 绩效管理反馈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
4.1.4 绩效管理员工参与度存在的问题 |
4.1.5 绩效管理绩效面谈存在的问题 |
4.1.6 绩效管理考核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
4.2 A银行佛山分行绩效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绩效管理指标问题原因分析 |
4.2.2 绩效管理考核方案问题原因分析 |
4.2.3 绩效管理反馈环节问题原因分析 |
4.2.4 绩效管理员工参与度问题原因分析 |
4.2.5 绩效管理绩效面谈问题原因分析 |
4.2.6 绩效管理考核结果运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章 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
5.1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方法及优化工具 |
5.1.1 优化方法 |
5.1.2 优化工具 |
5.2 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流程 |
5.2.1 绩效计划 |
5.2.2 绩效实施 |
5.2.3 绩效考核 |
5.2.4 考评结果的应用 |
5.3 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措施 |
5.3.1 完善经济效益的相关指标 |
5.3.2 完善绩效管理后期的反馈环节 |
5.3.3 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提高员工参与度 |
5.3.4 采用激励约束方式运用考核结果 |
5.3.5 重视绩效反馈面谈 |
5.3.6 合理使用绩效考评原则 |
5.3.7 采用绩效工资分配方法 |
5.4 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效果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借鉴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精益物流理论借鉴 |
2.4 工厂化作业理念借鉴 |
2.4.1 流水线的相关概念 |
2.4.2 工厂化作业设计方法 |
2.4.3 工厂化作业调研和启示 |
2.5 企业流程再造(BPR)理论借鉴 |
2.5.1 企业流程再造(BPR)的相关概念 |
2.5.2 企业流程再造(BPR)的设计和改造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建行货币流动流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目前银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主要做法 |
3.2 河北建行货币流动流程现状 |
3.3 银行货币流动流程问题分析 |
3.3.1 业务涉及范围局限性 |
3.3.2 配套人力流失 |
3.3.3 工作压力居高不下 |
3.4 银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必要性 |
3.4.1 潜在的营销服务 |
3.4.2 降低运营成本 |
3.4.3 风险防控需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 客户体验分析 |
4.1.1 柜面营销服务能力 |
4.1.2 客户引导措施 |
4.1.3 客户办理业务时间 |
4.1.4 客户等候服务 |
4.1.5 结果反馈及回单领取方式 |
4.1.6 退票业务的认定及后续处理 |
4.1.7 客户跨机构提交业务的品种和范围 |
4.2 柜员体验分析 |
4.2.1 柜员操作处理事项 |
4.2.2 前后台交互 |
4.2.3 业务回流 |
4.2.4 日始日终处理 |
4.2.5 前台操作风险控制 |
4.2.6 客户引导及退票等服务 |
4.2.7 业务培训 |
4.3 效率分析 |
4.3.1 流程环节设计 |
4.3.2 系统自动化程度 |
4.3.3 操作异常处理 |
4.3.4 业务回流情况 |
4.3.5 验印通过率 |
4.3.6 前台业务流程组织管理 |
4.3.7 后台业务流程组织管理 |
4.4 风险控制分析 |
4.4.1 货币流动流程风险分布情况 |
4.4.2 影响流程优化的风险因素 |
4.4.3 具体风险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方案 |
5.1 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主要任务 |
5.2 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
5.2.1 业务处理模式 |
5.2.2 业务集中模式 |
5.3 流程优化后的主要货币流动流程 |
5.3.1 前台业务主流程业务环节 |
5.3.2 系统自动处理流程 |
5.3.3 后台处理 |
5.4 流程优化的机制与规则 |
5.4.1 参数管理 |
5.4.2 机构用户管理 |
5.4.3 日始日终管理 |
5.4.4 运行监控 |
5.4.5 质量效率管理 |
5.4.6 档案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票据法》框架下的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之法理基础 |
1.1 票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
1.1.1 票据的概念及其特征 |
1.1.2 票据的沿革 |
1.1.3 票据的性质与功能 |
1.2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的法律分析 |
1.2.1 票据交换的概念及其种类 |
1.2.2 票据影像交换的法律界定及其特征 |
1.2.3 票据影像交换的种类 |
1.2.4 票据影像交换的价值 |
1.3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与电子票据的关系 |
1.3.1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与电子票据的联系 |
1.3.2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与电子票据的区别 |
2 我国影像交换制度之现状 |
2.1 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的发展现状 |
2.2 我国影像交换制度之缺陷 |
2.2.1 票据影像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
2.2.2 票据影像交换参与者法律责任不明确 |
2.2.3 票据信用基础环境差 |
2.2.4 票据影像体系不健全 |
3 我国票据影像交换制度之完善 |
3.1 确立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 |
3.2 明确票据影像交换的法律地位 |
3.3 完善票据影像交换体系 |
3.3.1 建立票据综合处理中心 |
3.3.2 完善银行机构电子印鉴核验系统 |
3.3.3 使用小额支付系统完成票据清算 |
3.4 完善票据影像退票制度 |
3.5 建立票据的全国信用制度 |
3.5.1 建立票据全国信用体系 |
3.5.2 退票信息纳入征信体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一般理论 |
2.1 国内外同业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业务处理的实践 |
2.1.1 国外同业实践 |
2.1.2 国内同业实践 |
2.2 商业银行前后台分离理论 |
2.2.1 银行再造理论 |
2.2.2 商业银行前后台分离理论 |
第3章 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设计模式及基本内容 |
3.1 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处理的现状分析 |
3.2 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本模式 |
3.3 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业务分类 |
3.4 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流程设计 |
3.4.1 流程设计原则 |
3.4.2 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流程设计 |
3.5 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应用分析 |
3.5.1 调查数据 |
3.5.2 调查结果总体评价 |
第4章 建设银行开展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对策 |
4.1 如何构建并有效推进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 |
4.1.1 建立柜面业务前后台有效高速的运转机制 |
4.1.2 搭建适应新流程的处理平台 |
4.1.3 同步建设配套制度 |
4.1.4 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宣传和客户适应 |
4.1.5 积极稳妥逐步推进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 |
4.1.6 选择合适的后台集中处理中心的模式和地点 |
4.2 柜面业务集中处理的前后台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
4.2.1 前后台主要风险 |
4.2.2 风险控制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相关定义 |
2.1.2 操作风险的内容 |
2.1.3 操作风险的特点 |
2.1.4 操作风险管理理论 |
2.1.5 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2.2.2 操作风险原因分析、识别和建模 |
2.2.3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4 目前防范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 |
2.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国外大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3.1 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
3.1.1 操作风险管理目标 |
3.1.2 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
3.2 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
3.2.1 美洲银行的操作风险组织结构 |
3.2.2 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组织结构 |
3.3 国外大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4章 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分析 |
4.1 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简介 |
4.2 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现状 |
4.3 鄞州市银行下属XX支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
4.3.1 案件经过 |
4.3.2 案例分析 |
第5章 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
5.1 理论原因——信息不对称 |
5.2 现实原因一——人员因素 |
5.2.1 管理意识淡簿,片面追求业务发展 |
5.2.2 部分员工败德失职,素质低下 |
(1) 道德缺失,缺乏自我约束,玩忽职守 |
(2) 法制观念淡薄,明知故犯,牟取私利 |
5.2.3 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缺乏 |
5.3 现实原因二——制度因素 |
5.3.1 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 |
5.3.2 内控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
5.3.3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
5.3.4 违规惩处不严、问责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 |
第6章 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
6.1 注重员工素质、加强道德修养 |
6.2 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合规机制 |
6.3 紧抓风险管理、保障业务发展 |
6.4 加强信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
6.5 加强审计职能、完善监督机制 |
6.5.1 监督要有力 |
6.5.2 避免过分依靠内部审计,加强外部审计力量 |
6.6 培育合规文化、务实发展基础 |
6.7 推行经济资本方法、提升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1.1.2 论文的写作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目标 |
2.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
2.2 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商业银行结算管理的定义及目标 |
2.2.2 商业银行结算管理的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及其风险的识别 |
3.1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内容 |
3.2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识别 |
3.2.1 支付结算风险识别的影响因素 |
3.2.2 支付结算风险识别的流程分析 |
3.3 支付结算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银行结算账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支付工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 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 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现存在的问题 |
4.5 支付规则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内部因素 |
5.1.1 片面强调收益 风险观念淡薄 |
5.1.2 设备更新缓慢 操作风险加大 |
5.1.3 忽视风险管理 内控漏洞较多 |
5.1.4 用人机制欠妥 员工素质不高 |
5.2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外部因素 |
5.2.1 结算法规不够完善 增加结算风险隐患 |
5.2.2 社会控制机制薄弱 违法结算行为泛滥 |
5.2.3 支付工具更新加快 管理创新相对滞后 |
5.2.4 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不能恪守诚信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6.1 完善法规建设 确保有章可循 |
6.2 构建信用体系 培育信用环境 |
6.3 提高人员素质 技能品质并重 |
6.4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管理体制 |
6.5 健全监督制度 实施科学监督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建国以来银行结算的发展 |
1.2.1 1989年以前的银行结算 |
1.2.2 新的银行结算 |
1.3 银行结算风险研究的概述 |
1.3.1 银行结算风险概念 |
1.3.2 国内外结算风险研究的概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现行银行结算方式分析 |
2.1 银行结算方式 |
2.1.1 结算概述 |
2.1.2 国内结算方式 |
2.1.3 国际结算方式 |
2.2 国内结算风险与国际结算风险的比较分析 |
2.2.1 国内结算与国际结算之比较 |
2.2.2 国内外结算风险类型之比较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银行结算风险的特点和成因 |
3.1 我国银行结算风险的概况 |
3.2 国内结算风险的特点 |
3.3 国内结算风险的成因分析 |
3.3.1 外部因素对结算风险的影响 |
3.3.2 内部因素对结算风险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防范我国银行结算风险的策略 |
4.1 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加大支付结算法规约束力 |
4.2 整顿金融秩序,加速培育社会信用 |
4.3 提高业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严格遵守各项法规、制度 |
4.4 健全内控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
4.5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支付结算工作重点的转移 |
4.6 加大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的力度 |
4.7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
4.8 小结 |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个人主要经历 |
四、不可忽视“折角验印”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G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唐雅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邮储银行H分行公司支付结算业务优化策略研究[D]. 李丹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加强资金结算部门稽核工作[J]. 刘丽娟.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05)
- [4]A银行佛山分行柜台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李哲.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5)
- [5]建行河北省分行货币流动流程优化研究[D]. 乔燕.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6]《票据法》框架下的票据影像交换制度研究[D]. 艾明阳. 宁波大学, 2014(03)
- [7]建设银行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研究[D]. 王洁. 湖南大学, 2014(09)
- [8]鄞州市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翁巧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D]. 沙轶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10]中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D]. 马君.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