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格[1](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指出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欧阳军[2](2018)在《大和战舰的覆灭》文中认为这是一场被丘吉尔称为"军事史上最惨烈、最着名的战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使德、意、日轴心国濒临崩溃的边缘。盟军在各条战线上展开大规模反攻。太平洋战场上,强大的美海军舰队在赢得了菲律宾海战、中途岛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辉煌胜利后,乘胜追击。4月,先头部队在冲绳群岛的几个岛屿登陆成功。结束太平洋战争的伟大时刻即将到来。山雨欲来暮色笼罩着日本的港口城市九州,夕阳的余辉给街上的垃圾
陈铁军[3](2014)在《老佛爷的遗产》文中研究指明1许多事情,就怕颠三倒四地想。你比如这事儿,正着想肯定是坏事,但颠倒过来呢,说不定就成了好事。我说的这事儿,是指当年修建颐和园。我在对这件事情进行颠倒性的思想时,正站在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和这天略稍偏西的太阳一起,隔着流金溢彩的昆明湖,远远注视着对面的万寿山和佛香阁。
刘彤[4](2009)在《现代汉语双音动词组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现代汉语动词搭配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汉语语法学家已经开始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许多学者主要是根据布龙菲尔德(1926)论述的“语序、形类、关系”这一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词搭配形成的某一种句法结构关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现代汉语双音动词组合形成的句法关系是最为复杂的,无论是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会对其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尝试着运用现代语言学、语法学的理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双音动词组合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本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综合叙述汉语语法学界对于现代汉语双音动词搭配研究的论述(包括现状分析,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等)。并对以上的各种观点加以评述。2、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中双音动词的调查分析得出: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动词搭配所形成的内部结构关系是最复杂的,而且搭配的语序也极其灵活,其中搭配后形成的述宾关系所占比例最多。文章还从语体的角度阐述了报道性新闻标题的求简动因是形成双音动词搭配的重要原因之一。3、从现代汉语语法和语义的层面对双音动词组合结构关系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寻找各类结构关系的形成条件。初步得出结论:动词在语义范畴上的表达功能发生迁移对双音动词组合关系种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处于“Vb”位置的动词如果发生“自指”或“转指”,则会导致“Va+Vb”组合形成述宾关系)。4、我们从历时角度取点观察,发现双音动词组合原先比较单一的句法关系在“五四运动以后建国以前”和“建国、改革开放以后”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对历时语料进行分析,并从认知事理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表达功能的拓展和汉语动词音节的延长是“Va+Vb”组合关系多元化的原因所在。最后:结语,总结全文。
张致铖[5](2004)在《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文中指出 生不逢时 日本海军的轻巡洋舰的使用方法较为特殊,通常是配属给驱逐舰队和潜艇部队当旗舰,在日本人看来,这种使用方法好处不少。首先巡洋舰比起驱逐舰有更强的火力、射程和轻型装甲,能先发制人,另外日本的巡洋舰在传统上相当重视鱼雷攻击能力,如果发生战斗,巡洋舰将和驱逐舰一起发动鱼雷攻击。其次,轻巡洋舰有能力搭载飞机,高速的舰载侦察机能有效地强化分舰队的侦察力,还有就是巡洋舰的强大的通信能
二、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
三、对外扩张 |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
小结 |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
小结 |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
二、江藤淳之“批判” |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
小结 |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
一、战争中的日常 |
二、日常中的战争 |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
小结 |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
一、何谓“集体文本” |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大和战舰的覆灭(论文提纲范文)
山雨欲来 |
“菊水一号”行动 |
大和号的末日 |
尾声 |
(4)现代汉语双音动词组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前人对现代汉与双音动词搭配的研究 |
1.1.1 "双音动词组合搭配的理论基础 |
1.1.2 前人从"形类"和"语序"两个要素的角度对句法关系的研究 |
1.1.3 前人对"V_a+V_b"组合中结构关系的的研究 |
1.2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意义及价值 |
第二章 "V_a+V_b"组合的统计分析 |
2.1 "V_a+V_b"组合中动词句法分布位置的统计分析 |
2.1.1 统计结果 |
2.2 "V_a+V_b"组合中所形成的句法结构关系的统计分析 |
2.2.1 操作方法 |
2.2.2 统计结果 |
2.3 新闻标题语体中双音动词搭配的特殊体现 |
2.3.1 标题语体的功能特征概述 |
2.3.2 报道性标题的求简动因所形成的双音动词搭配现象 |
2.3.3 新闻标题与报道正文之间的抽样对比分析 |
第三章 "V_a+V_b"组合中各类句法关系形成条件的分析 |
3.1 "V_a+V_b"组合中"主谓"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1.1 "主谓"关系中V_a、V_b的分布情况统计 |
3.1.2 "V_a+V_b"主谓关系中动词的音节构成条件分析 |
3.1.3 "V_a+V_b"组合中主谓关系的语义条件分析 |
3.2 "V_a+V_b"组合中"述宾"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2.1 述宾关系中V_a位置动词的语义类型 |
3.2.2 述宾关系中V_b位置动词的语义类型 |
3.2.3 "V_a+V_b"述宾关系中Vb发生的"自指"现象 |
3.2.4 "V_a+V_b"述宾关系中动词音节构成情况的分析 |
3.3 "V_a+V_b"组合中"连动"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3.1 "连动"关系中V_a、V_b的分布情况统计 |
3.3.2 "V_a和V_b"的时间性 |
3.3.3 "V_a+V_b"组合中连动关系的语义条件分析 |
3.4 "V_a+V_b"组合中"偏正"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4.1 能够作状语的V_a有哪些及其语义类别 |
3.4.2 "V_a+V_b"偏正关系中动词的音节构成条件分析 |
3.4.3 "V_a+V_b"形成偏正关系后内部结构关系是否具有稳定性 |
3.5 "V_a+V_b"组合中"联合"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5.1 "V_a+V_b"联合关系内部语序的稳定性 |
3.5.2 "V_a+V_b"组合的联合短语内部语义关系 |
3.5.3 "V_a+V_b"组合形成的联合短语内部无标记的原因 |
3.6 "V_a+V_b"组合中"述补"句法关系的形成条件 |
3.6.1 "V_a+V_b"组合形成的述补关系中,V_a、V_b语义条件分析 |
3.6.2 "V_a+V_b"述补关系中动词的音节构成条件分析 |
第四章 "V_a+V_b"组合所形成的原型句法关系分析 |
4.1 客观事件的性质对"V_a+V_b"组合所形成的原型句法关系的影响 |
4.1.1 客观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过程性 |
4.1.2 客观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场景性 |
4.2 《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双音动词组合的"V_a+V_b"在明清时代的使用情况 |
4.2.1 材料的来源 |
4.2.2 《动词用法词典》的双音动词组合在明清时代的使用情况统计 |
4.2.3 统计结果 |
4.3 《动词用法词典》中双音动词"V_a+V_b"组合关系从五四运动到建国期间的变化情况 |
4.3.1 材料来源 |
4.3.2 《动词用法词典》中"V_a+V_b"组合关系从五四运动到建国期间的变化情况统计表 |
4.3.3 统计结果 |
4.4 "V_a+V_b"组合句法关系发生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
4.4.1 语言表达功能的拓展是"V_a+V_b"组合关系发生多元化的根本条件 |
4.4.2 汉语动词音节的延长(双音化)是"V_a+V_b"组合关系多元化的次要条件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大和战舰的覆灭[J]. 欧阳军. 军事文摘, 2018(05)
- [3]老佛爷的遗产[J]. 陈铁军. 青春, 2014(02)
- [4]现代汉语双音动词组合关系研究[D]. 刘彤. 贵州大学, 2009(S1)
- [5]帝国夕阳 联合舰队最后旗舰“大淀”号的末日[J]. 张致铖. 国际展望,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