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清初滇南诗人仓雪

略论明清初滇南诗人仓雪

一、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金建锋[1](2021)在《论明末诗僧释明河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文中指出释明河既是明末一位着名的佛教史学家,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僧。由于释明河的诗歌一直被束之高阁,未得到当时和后世文人的阅览和品评,导致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几乎湮没无闻。释明河的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山居诗、佛事诗、赠友诗和咏物诗。释明河诗风形成与明末思想转型相关,又与其自身学识、士僧交游、多居山林寺院有关。释明河诗歌昭示明末诗僧的一种生存状态,是明末居士佛教兴盛背景下僧人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明末佛教文学兴盛的典型个案。

现了[2](2018)在《明末清初云南地区逃禅现象略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亘古至今,遗民逃禅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明末清初,云南地区的逃禅群体亦是一个结构较为复杂的社会阶层。逃禅群体不仅在信仰上具有佛教徒的身份,同时还兼具前朝遗民的身份。本文以明末清初因政权更替而导致的社会动乱及明末儒佛合流而引起的禅悦思潮是逃禅现象产生的重要背景为铺垫,经过统计得出逃禅群体的构成大部分来源于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颇深的士大夫阶层,其籍贯分布则主要来源于抗清起义严重的关中、江南、岭南、西南等地区,并指出忠于故国、避祸全生、心灰意冷成为其逃禅的具体原因。随后分析得出逃禅群体的生活方式主要分为有托而逃、避世隐居、云水天涯等三种,其心理状态主要有不敬王者、寄情山水、忠义菩提等三种,其逃禅后所作的事业则分为开堂付法、终老寺院、红尘如故等三类。而逃禅群体对佛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化传播及修建寺院促进了云南汉传佛教的传播,并促进了儒释二教的进一步融合,佛教思想则对逃禅群体人生、文学、艺术等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此还原了"逃禅"此一特殊现象在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意义。

金建锋[3](2018)在《王培孙对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校辑的文献价值》文中指出王培孙校辑的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厘清苍雪大师的生平事迹;二是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研究苍雪大师和《南来堂诗集》;三是有助于考辨《南来堂诗集》的源流;四是有助于深化和延伸苍雪大师与交游人士的研究。王培孙对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的校辑既是校辑本的典范之作,又是王培孙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世瑞[4](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耿晶[5](2018)在《回首春风总萧瑟——王时敏与苍雪读彻的交游》文中提出一、从《论画绝句》谈起清人吴修(1764-1827)《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系作者对生平所见历代名迹及画家的吟咏评述,其论王时敏(1592-1680)一首云:清供松寮奉阿师,闲窗摹古日迟迟。逃名谁似山中乐,世上风波总不知。小注云:王太常赠苍雪山水,作于楞伽山中,款云:"甲申春暮,仿大痴笔奉为苍雪大师山寮清供。"此诗第一句中的"阿师",显然也就是小

吴光正,党晓龙[6](2018)在《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佛教在明末清初呈现复兴之势,与此相应,广大僧人的诗歌创作可谓熠熠生辉。学界对此已有关注,相关成果陆续问世,绝大多数是围绕文献整理和文学探研两大面向而展开。该项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可在研究思路、研究路径、研究重点等层面继续开拓与创新。

乔立智,郑少会[7](2017)在《明末清初滇南高僧苍雪诗歌整理与研究论略》文中研究指明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文学史之探索与推进意义非凡。在明末清初诗坛上,诗僧中成就最高者非苍雪莫属。系统深入地整理和研究苍雪的诗歌,不仅是佛教文学研究与诗僧文献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文学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辅助。20世纪40年代以来,苍雪诗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鉴于苍雪的文学成就及其对明末清初诗歌、佛教文学研究之价值,对其诗歌的整理与研究仍有较大空间,这主要体现在"编年""校勘""笺注"三个方面。"编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考证、全面系定,"校勘"可在王培孙校辑的基础上再行校勘,"笺注"当以"典故""玄言禅喻""疑难字词与俗语"为核心。

何年丰[8](2016)在《清初两浙诗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初两浙诗僧不仅人数繁多而且诗歌成就突出,但目前学界对于清初诗僧的研究在地域上主要只涉及了吴中、岭南和滇黔,对于清初两浙庞大的诗僧群体只有少数个案的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共梳理出清初两浙诗僧204位,在此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的分布特点、群体类型、诗歌创作和文学贡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总体概况研究。第一章在量化统计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宗派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二章根据诗僧对清廷政权的不同政治态度把清初两浙诗僧划分为遗民诗僧、征召诗僧和方外诗僧三类,探讨了他们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其中,遗民诗僧多为明代遗民,他们追悼故明,不与新朝合作;征召诗僧是甲申后被清朝征召和扶持的大和尚,他们在政治态度上亲近新朝,成为新朝在佛门中的代言人:方外诗僧指那些在明亡前后都没有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的诗僧,他们固守僧人的方外净土,参禅弘法。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研究。第三章论述了清代两浙寺院中的天童寺、灵隐寺和净慈寺的诗歌传承现象,即寺院诗系。寺院诗系是明末清初才开始形成的一种寺院诗歌的传承现象,它一般有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等阶段,因而第三章所涉及的诗僧不仅仅局限于清初这一时期,而是涉及了整个清代各个寺院的诗僧。第四章探讨了清初两浙僧诗的题材内容,具体分析了山居山行诗、弘佛参禅诗、交游酬唱诗和政治寄怀诗。第五章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的创作特点,认为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创作具有家传师承、地域涵化和佛门沐浴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贡献,重点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对中国古代僧诗、清诗和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此外,文末有附录两个,附录一为两浙诗僧禅宗法系传承图,包括临济宗幻有正传一系和曹洞宗小山宗书一系诗僧之间的法系传承。附录二为清初两浙僧诗存目。

刘雪梅[9](2015)在《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界定明清之际遗民“逃禅”之释义角度切入,从文学、社会学、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给予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考察。在研究过程中,将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系统梳理,摸索出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进程、象征意涵以及对遗民生活、诗文以及诗文理论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总体讲,本论文仍将以文学与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采用叙述、论析、比较等多种形式,力求以尽可能翔实、完整、准确的文献资料展现明末清初社会现状、变革、演进过程对遗民“逃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据此分析和论辩其对“逃禅”遗民生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衍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过程中以文献史料的搜集、梳理和考辨为基础,力求所有观点都以较为充足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避免牵强以符理论的推衍和阐述。本论文研究将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撰作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共有九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共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目前学界关于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现状的疏理,从宏观理论角度、政治背景分析、背景分析、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五个方面展开,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第一章对明清逃禅遗民的内涵进行了认定和界定,从明清逃禅遗民得名的由来、明清逃禅遗民概念的认定、明清逃禅遗民群体的认定并研究了明清逃禅遗民的历史沿革,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对遗民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研究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生成、进程与类型,首先由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产生切入,分析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特点、交游、现实生存方式,最后论列明清之际遗民逃禅者的类型。出于不同的背景和逃禅意图,将遗民逃禅者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终身出家并嗣承住持者、终老寺院者并未开堂付法者、出家而中途还俗者、“饮酒食肉如故”者,并分别每一种逃禅者的文化、生活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介绍。相对于第一章比较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第二章的内容更加地贴近“逃禅”遗民的生活。第三章介绍了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首先介绍了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政治背景,之后分别从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明清两代的佛教制度及佛教经济状况、逃禅者自身背景分别进行分析。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使“逃禅”产生根源更加明确和清楚。第四章对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剩人情态”进行研究,因明清之际遗民身处变革动荡的年代以常“剩人”自居,其所欲表现的正是遗民痛失故国、内心悲愤郁结之情绪的外化反应,是以称之为“剩人情态”。本章分别以“怨——天地之义气、忘——沙门不敬王者、逸——遁世以游方外、逃——大道失而求诸禅、救——菩提心即忠义心”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以逃禅遗民的文学创作为基础,从文化及思想的角度分析、论辩逃禅现象的象征意涵。第五章与第六章是对“逃禅”遗民文学创作的研究,第五章是从“逃禅”遗民的诗、词创作进行研究,第六章从逃禅遗民的散文创作。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论述,探讨了“逃禅”对遗民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七章研究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及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及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分析,论证“逃禅”对遗民创作的影响,为本研究做一个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结语,将根据以上七个章节的研究论述,总结明清之际遗民“逃禅”对遗民生活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顾明义[10](2015)在《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文中指出苍雪是明末清初着名的诗僧。他以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与风骨,超绝的诗歌、绘画、书法艺术和上乘的佛法造诣而着名。本文从简要考察苍雪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入手,探究苍雪的身世经历及交游对他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所发生的影响。通过论述苍雪的诗歌风格、诗歌题材内容进而分析苍雪诗歌的艺术特点。苍雪经历了甲申乙酉之变,目睹了动荡乱世之中的凄凉与悲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早期苍雪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得益于他的经历与交游,尤其是受到“性灵”诗风的影响,他所结交的僧人文士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佛学造诣,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一般僧人诗所谓的“僧衲之气”,而是充裕着一种孤清幽静之情。当然,作为一名僧人,禅学思想对苍雪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他的禅境诗,语言朴实,却在平淡之中直见深意,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美丽的回味。苍雪着述丰富,共留下了一千多首诗,就题材来说,有写旅途见闻、民生疾苦、寄友赠答、描绘山水风物等等,他的诗歌,语言隽永,自然清新,显示出他率直洒脱悠远宏阔的诗心。国变之后,苍雪诗歌风格为之一变,展现出沉郁悲凉,慷慨忧愤的特质。在这个时期,苍雪写了大量的咏史兴亡诗,表达了他的亡国之思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期,他在江南大力宣扬佛法,广交遗民逸士,交友圈之广泛,影响力之深远,江南无人出其右。在与这些遗民逸士的交往中,苍雪的文艺诗歌书画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与增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特点。苍雪在清初乃至近代都备受崇敬,他的诗歌影响深远,在他诗中所表现出的个性、气魄和风骨,以及他丰富深厚的内心精神世界,都使得他的诗具有千古常新的魅力。

二、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2)明末清初云南地区逃禅现象略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寻本溯源:云南地区逃禅现象产生的背景
    (一) 政治背景
        1. 国变之际现实环境的压迫
        2. 文化对立引发的夷夏之辨
    (二) 思想文化背景
        1. 明代移民政策促进的儒学发展
        2. 佛儒合流引起的禅悦思潮
        3. 经世思潮所成就的忠义佛门
二、遁迹边陲:逃禅群体构成、籍贯及其逃禅之具体原因
    (一) “逃禅”群体的构成
    (二) “逃禅”群体的籍贯
    (三) 避居边陲的原因
        1. 忠于故国——道德伦理下的忠君之义
        2. 避祸全身——现实逼迫中的痛苦无奈
        3. 心灰意冷——复国无望后的绝望失意
三、方外红尘:逃禅群体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所作之事业
    (一) “逃禅”群体的生活方式
        1. 有托而逃——儒家伦理影响下的固守忠贞
        2. 避世隐居——保全志节观念下的毁形潜踪
        3. 云水天涯——复国无望情境下的身心放逐
    (二) “逃禅”群体的心理状态
        1. 不敬王者——心怀旧主故不事二君
        2. 寄情山水——山水怡情故慰藉沉痛
        3. 忠义菩提——出儒入佛故僧面儒心
    (三) “逃禅”群体所作之事业
        1. 开堂付法者
        2. 终老寺院者
        3. 红尘如故者
四、空谷余音——佛教与逃禅文人群体间的相互影响
    (一) 逃禅群体对佛教的影响
        1. 促进了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
        2. 促进了儒释二教思想的融合
    (二) 佛教对逃禅者的影响
        1. 人生修养
        2. 文学素养
        3. 艺术修养
结论

(3)王培孙对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校辑的文献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助于厘清苍雪大师的生平事迹
二、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研究苍雪大师和《南来堂诗集》
三、有助于考辨《南来堂诗集》的源流
四、有助于深化和延伸苍雪大师与交游人士的研究
五、余论

(4)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6)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有关着录、版本的考证
    (二) 对于别集的校注、总集的辑录
二、文学探研
    (一) 群体研究
    (二) 个体研究
三、结论

(7)明末清初滇南高僧苍雪诗歌整理与研究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苍雪诗歌整理研究现状
    1.1 着作
    1.2 论文
2 苍雪诗歌整理之不足及展望
    2.1 校勘方面
    2.2 笺注及释义方面
3 结语

(8)清初两浙诗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僧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价值
    四、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分布特点
    第一节 诗僧的空间分布
        一、分布特点
        二、分布成因
    第二节 诗僧的宗派分布
        一、分布特点
        二、分布成因
第二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群体类型
    第一节 遗民诗僧
        一、由“遗”而“僧”的遗民诗僧
        二、因“僧”兼“遗”的遗民诗僧
    第二节 征召诗僧
        一、征召诗僧群体的形成方式
        二、征召诗僧群体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方外诗僧
        一、方外诗僧的政治态度
        二、方外诗僧的宗教特点
第三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诗系传承
    第一节 天童诗系
        一、天童诗系的渊源
        二、天童诗系的形成
        三、天童诗系的兴盛
        四、天童诗系的衰落
    第二节 灵隐诗系
        一、灵隐诗系的渊源
        二、灵隐诗系的形成
        三、灵隐诗系的兴盛
        四、灵隐诗系的衰落
    第三节 净慈诗系
        一、净慈诗系的渊源
        二、净慈诗系的形成
        三、净慈诗系的兴盛
        四、净慈诗系的延续
第四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创作(上)
    第一节 山居山行诗
        一、住行坐卧的生活书写
        二、生态各异的景物描写
        三、超尘脱俗的心境抒发
    第二节 弘佛参禅诗
        一、弘法颂佛的佛教宣扬
        二、悟道明性的禅机参悟
    第三节 交游酬唱诗
        一、集会宴游的友朋酬唱
        二、此地分离的难舍赠别
        三、他乡故知的寓情寄怀
    第四节 政治寄怀诗
        一、家国兴亡的遗民咏叹
        二、兵燹劫后的民瘼关怀
        三、皇恩浩荡的新朝颂扬
第五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创作(下)
    第一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家传师承
        一、诗歌创作的家学传承
        二、诗歌创作的名士教化
    第二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地域涵化
        一、杭州:发乎性情,诗风清丽
        二、宁波:衲衣本色,清高野逸
        三、嘉、绍:唐贤风调,出尘云朗
        四、台、温:旷然清俊,悠然自远
    第三节 诗僧文学创作的佛门沐浴
        一、“蔬笋气”
        二、“烟霞气”
第六章 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贡献
    第一节 对僧诗发展的贡献
        一、僧诗的新发展
        二、诗系的新现象
    第二节 对清诗发展的贡献
        一、独特的创作群体
        二、深远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对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乡邦文献的繁荣
        二、乡邦文人的成长
结语
附录一 两浙诗僧禅宗法系传承图
附录二 清初两浙僧诗存目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目前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明清逃禅遗民的内涵认定
    第一节 明清逃禅遗民得名的由来
        一、 “逃禅”一词的释义
        二、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由来
    第二节 明清逃禅遗民的概念
    第三节 明清逃禅遗民群体的划定
    第四节 明清逃禅遗民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生成、进程与类型
    第一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的产生
    第二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交游
        一、 以诗会友
        二、 出世淡远
    第四节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现实生存方式
        一、 “有托而逃”型逃禅遗民的生存方式
        二、 “陶渊明式”隐居类型的生存方式
        三、 “云游四方”型逃禅者的生存方式
    第五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的类型
        一、 终身出家并嗣承住持者
        二、 终老寺院,并未开堂授法者
        三、 出家而中途还俗者
        四、 不守清规“饮酒食肉如故”者
第三章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经济背景
    第三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 禅宗的盛行
        二、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
        三、 传统“家国”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明清的佛教制度与寺院经济状况
        一、 明初佛教状况
        二、 明中后期佛教状况
        三、 清初佛教状况
    第五节 明清之际遗民逃禅者自身背景
        一、 适世行乐、随缘素位——逃禅遗民的生活理念
        二、 磊傀儶逸——遗民逃禅者的审美情趣与癖好
第四章 明清之际逃禅遗民的“剩人情态”
    第一节 怨——天地之义气
        一、 怨气之愤懑
        二、 怨气之眷恋
    第二节 逃——大道失而求诸禅
    第三节 忘——沙门不敬王者
    第四节 逸——遁世以游方外
    第五节 救——菩提心即忠义心
第五章 逃禅遗民的诗、词创作研究
    第一节 诗禅互融、空灵蕴藉——逃禅遗民诗歌创作论析
        一、 诗禅互融之禅诗论略
        二、 沉雄浑茫、空灵蕴藉——明清之际逃禅遗民诗歌创作
        (一)诗禅互融之禅境诗作
        (二)沉郁自然之咏物诗作
        (三)沉雄浑茫之兴亡诗作
    第二节 苍劲悲凉、笔力健举——明清之际逃禅遗民词作简论
        (一)苍劲悲凉、痛切凄厉——今释澹归之词
        (二)苍凉惨淡,笔力健举——方以智之词
第六章 逃禅遗民的散文创作研究
    第一节 浩瀚磅礴,自成其气——屈大均散文研究
        一、 注重叙述描写,长于刻画人物、景致
        二、 擅长议论、理性论说
        三、 重音律、语言形式繁复
    第二节 空灵晶映、冰雪之气——张岱散文作品研究
        一、 张岱散文的类型
        二、 冰雪之气、不落依傍——张岱散文的独特魅力
第七章 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与学术思想
    第一节 逃禅遗民的文学理论
        一、 平澹静和、诗禅互证——今释澹归的诗文理论
        二、 辩证融通、声以通神——方以智文论
        三、 沉浸秦汉,高古不凡——屈大均之诗文理论
    第二节 逃禅遗民的学术思想
        一、 “存道以存天下”的救世之理
        二、 “救民以言”的经世之理
结语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禅风盛行背景下的明清之际诗坛生态
    第一节 晚明时期禅学的兴盛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晚明禅学发展的状况
        二、禅学、心学思想合流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作家主体性的发现
        三、禅学、心学合流的典范——汤显祖和公安三袁
    第二节 明亡历史背景当中的逃禅及诗人创作的文学生态
        一、明亡历史背景和文人出处选择
        二、明遗民的逃禅生活
第二章 苍雪交游考
    第一节 苍雪与佛门中人
    第二节 苍雪与士大夫
第三章 苍雪诗歌研究
    第一节 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发展
        一、早期诗歌经历
        二、中期诗歌经历
        三、后期诗歌经历
    第二节 诗歌题材
        一、禅境诗
        二、山水诗
        三、咏史怀古诗
        四、兴亡诗
    第三节 苍雪的诗作风格及其在诗坛中的影响
        一、孤清之风
        二、沉郁之气
        三、想幽语隽
        四、诗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明末诗僧释明河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J]. 金建锋. 中国诗学研究, 2021(02)
  • [2]明末清初云南地区逃禅现象略探[J]. 现了. 普陀学刊, 2018(01)
  • [3]王培孙对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校辑的文献价值[J]. 金建锋. 韶关学院学报, 2018(07)
  • [4]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回首春风总萧瑟——王时敏与苍雪读彻的交游[J]. 耿晶. 中华书画家, 2018(02)
  • [6]明末清初僧诗研究综述[J]. 吴光正,党晓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1)
  • [7]明末清初滇南高僧苍雪诗歌整理与研究论略[J]. 乔立智,郑少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清初两浙诗僧研究[D]. 何年丰.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9]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D]. 刘雪梅.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D]. 顾明义. 苏州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略论明清初滇南诗人仓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