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BN飞机发动机整流罩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1](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飞机机翼装配工艺规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飞机等复杂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划及其实施中,针对面向装配过程的可视化装配工艺文件构建需要,以某型号飞机机翼部件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孪生的相关技术理念,通过在数字空间中建立数字孪生装配过程模型,指导物理空间的实际装配进程;并通过明确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实现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联。以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二者之间的关联建立为基本要素,提出面向机翼装配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解决方案。通过融合产品模型与关键工装模型(型架模型)并综合考虑与装配过程关联的人员、工具、工艺标准、检验验证要求等相关构成元素,规划产品装配过程并进行仿真验证,在数字空间,形成以可视化装配工艺文件为表达形式,且与实际装配现场(物理空间)装配过程一致的数字孪生装配过程模型;依据数字空间制定的装配过程模型及相关装配指令文件,物理空间实施装配过程,并通过连接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信息交互接口反馈装配进程信息及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完善和改进装配工艺,形成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闭环连接与良性循环;通过构建连接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信息交互接口,架构连接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实现接收工艺指令、执行装配过程并反馈各类装配进程信息。依据基于数字孪生的飞机机翼装配工艺规划及实施总体技术方案,通过研究分析机翼装配结构特点,划分零部件装配结构层次并确定装配工艺顺序,以达索公司的工艺规划与仿真软件DELMIA为支撑平台,进行装配工艺设计与装配过程仿真,生成包含详细工序内容的可视化三维装配工艺文件,用于指导物理现场的实际装配进程;物理装配现场依据可视化装配工艺文件确认装配现场相关信息、执行装配工艺指令,完成产品的装配;通过分析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交互信息的构成,构建信息流模型,并以VB.NET程序开发语言构建信息交互接口,实现装配信息传递与反馈。
樊冬梅[2](2021)在《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航空运输业中,为各类型号飞机提供动力装置的发动机一直扮演着飞机心脏的角色,各国在飞机发动机方面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在快速发展的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中,数亚太市场增长最快,而中国又是亚太区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有关数据预测,“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20年内飞机和发动机需求市场的最大买家”。为了提升航空运输的性价比,发动机生产商不断的研发新的发动机型号,作为世界级发动机生产商之一的RR公司计划新研发一款最新型发动机,RR有意就新机型配套的M型组合件项目和FST公司进行合作完成。对于FST公司来说,如果能投入专项资金研发M型组合件项目,也是一次难得的可实现其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机会。通过开发组合件项目,引进高性能设备,不仅能提升其工艺实力、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稳定性,促进FST公司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范围,形成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生产交付能力,有利于企业参与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抓住市场机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基于FST公司当前的发展战略,分析研究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市场动态,结合计划开发的组合件项目,从产品特点、技术要求、工艺能力、相关投资、资源消耗、人员及环境要求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分析,然后就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最后综合分析研究开发组合件项目的可行性。
顾名坤,何巍,唐科,王会平,鄢东洋,冯韶伟[3](2021)在《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结构系统是运载火箭关键系统之一,对运载效率提升具有显着作用。深入研究了国外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现状,根据我国运载火箭发展需求,结合我国航天发展和基础工业实际情况,从材料、结构形式、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结构系统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关键技术,对提升运载效率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郭志远[4](2020)在《整流罩板材充液成形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机器性能,许多机械构件进行了材料的轻量化设计与改进,铝合金作为轻质材料在航空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该材料塑性低,成形难度大,特别是在一些结构复杂的薄壁类零件成形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起皱、破裂等缺陷,传统的成形工艺已经不能满足零件的生产要求。充液拉深成形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适合各种复杂结构,多曲率薄壁零件的成形技术,能够提高零件的成形极限,并保证零件的成形质量。本文以2A12铝合金板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材料进行了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通过单向拉伸实验和刚性模胀形实验,得到此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和成形极限图。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了整流罩零件充液拉深成形的过程,分别研究了压边间隙、摩擦系数、液压加载曲线对零件壁厚分布、成形质量、成形缺陷等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2A12铝合金整流罩零件充液成形过程。获得了压边间隙为1.1t(1.32mm)时,零件壁厚分布均匀,壁厚最大减薄率为9.1%,零件成形质量较好,1.1t为较好工艺参数;摩擦系数为0.04时,零件壁厚分布均匀,壁厚最大减薄率为7.65%,零件成形质量较好,0.04为较好工艺参数;液室压力为6MPa时,零件壁厚分布均匀,壁厚最大减薄率为6.4%,零件成形质量较好,6MPa为较好工艺参数。通过整流罩零件充液拉深试验结果表明:压边间隙在1.1t(1.32mm)时零件的成形性能最好,无起皱破裂现象,压边间隙1.0t(1.2mm)时零件出现破裂现象,压边间隙1.3t(1.56mm)时,零件法兰区域出现明显皱纹,从零件成形的表面质量分析该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相吻合;液室压力加载曲线在6MPa时,可以得到壁厚均匀分布,零件最小壁厚为1.129mm,零件的最大减薄率为6.3%,数值模拟测得的零件壁厚分布与试验得到的结果相近,成形零件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同时还分析了充液拉深过程的起皱和开裂等缺陷形式,得到了合理的成形工艺参数,控制了起皱和开裂缺陷。
张建明,党晓娟[5](2019)在《芳纶纸蜂窝芯材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夹层结构作为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它由上下2层较薄的面板和较厚的轻质芯材组成,芯材连接上下面板使之成为一种整体结构,让面板在承担较高的拉压应力时不发生屈曲,同时将剪切应力从面板层传递到芯材内层,因此,夹层结构具有质量轻、弯曲刚度和强度大、抗失稳能力强等优点[1,2]。该结构形式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如英国的"蚊式"轰炸机上就采用了全木质的夹层结构[3]。
崔永龙[6](2020)在《民机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ACA进气口以其低迎风阻力、高进气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对NACA进气口的设计及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文献和专利调研,提出NACA进气口的研究方案及设计流程。按照设计方案,基于CATIA二次开发生成NACA进气口参数化设计平台,并基于ICEM二次开发构建NACA进气口结构化网格自动生成平台。(2)为探索进气口多参数结构参数对进气口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NACA型进气口性能评价方法及指标,并研究多结构参数对进气口性能指标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建立进气口涡流理论分析模型,从数学的角度对NACA进气口的卷吸涡进行分析,进而对NACA型进气口的流场特征进行机理性分析。(3)基于全因子实验设计对NACA进气口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建立多结构参数的性能数据库。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和混合粒子群优化模型,提出适用于NACA进气口结构参数优化的方法,基于该算法获得最终的优化构型,并通过数值计算结果进行验证。(4)对优化后的构型进行了非设计点的校核。同时,基于环境参数和飞行姿态对通过校核的构型进行性能研究,获得了飞行姿态对NACA进气口影响的一般性规律。该研究成果将参数化设计与分析技术应用到进气口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并将卷吸涡理论引入冲压空气进气口性能的机理性分析中,提供了冲压空气进气口设计的理论依据。提出的多参数优化算法及飞机全包线的飞行工况验证为进气口的优化设计及其生产制造提供了参考。
赵培晔[7](2019)在《耐高温聚酰亚胺蜂窝芯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对飞行器材料耐高温性能、力学性能和轻质要求越来越高。蜂窝夹层结构材料是一种高效的轻质、高强、高刚度材料,既可用作结构件,也可用于隔垫、降噪等功能件的制造。但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铝蜂窝和芳纶蜂窝耐温等级在200℃以下,而金属蜂窝密度高,均无法满足结构耐热、结构减重的应用需求。我国对轻质耐300℃高温蜂窝的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本文主要探究了耐高温聚酰亚胺玻璃钢蜂窝芯的制备工艺。本文首先开展了玻璃纤维织物的预处理工艺探究。通过试验确定BTDA-ODA树脂合成工艺为: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5hr,酸酐:二胺=1.02。当BTDA-ODA树脂含量为4.0wt%7.0wt%时,试验制备得到的预处理织物平整光滑,没有出现透胶现象。将BTDA-ODA树脂与SW110玻璃布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在300℃下,其弯曲强度为184MPa,保持率为50.4%;层间剪切强度为151.MPa,保持率为43.3%。试验表明预处理树脂BTDA-ODA与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次开展了耐高温蜂窝芯条胶的制备研究。试验通过在原树脂中添加10wt%的TPPI树脂,得到的树脂在300℃下拉剪强度达到6.58MPa,与原树脂相比提高了11.34%;冲击强度由23.18MPa提高到27.5MPa。同时在树脂体系中添加了2wt%的纳米无机填料,树脂在300℃下的拉剪强度达到8.17MPa,提高了24.2%,芯条胶的高温力学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最终获得耐高温芯条胶XTJ-300。通过动态DSC测得XTJ-300芯条胶的起始固化温度为195.8℃,固化峰顶温度为254.1℃,固化终止温度为305.4℃。固化反应速率方程为:dα/d t=2.57×106exp(﹣13663.7/T)(1﹣α)0.9507。结合XTJ-300的固化动力学特征和黏温特性,研究了固化压力和固化时间对蜂窝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芯条胶的固化制度为:RT→140℃160℃/30min,加压0.60.8MPa→250℃270℃/2h。最后开展了蜂窝芯子浸渍及固化工艺研究和蜂窝芯子性能表征。随着浸渍树脂比重的增大,蜂窝芯子的容重也逐渐增大。当固化升温速率相对较快时,树脂亚胺化加快,小分子放出速率块,从而出现严重的树脂鼓泡现象。当固化升温速率降为0.5℃/min,浸渍树脂比重为0.94时,制得的蜂窝芯子密实,光滑。研究掌握了浸渍树脂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KH308固化温度为300320℃,固化时间为34h。300℃下,试验制得的蜂窝芯子的平压强度为2.13MPa,L向剪切强度为1.17MPa,W向剪切强度为0.62MPa。研究结果表明新研制的蜂窝芯子力学性能优于国内同类材料,性能与国外的同类材料接近,为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材料和工艺基础。
李东升[8](2019)在《整流罩模拟结构件的激光熔覆成形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整流罩是航空航天等超高速飞行器的发动机上必不可少的部件。整流罩属于异形薄壁复杂结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有铸造、焊接、铆接、线切割等,采用传统加工方法成形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材料浪费严重。激光熔覆成形技术采用逐层堆积方法,可以在三维空间自由成形,无需模具即可成形出各种尺寸形状、结构复杂且组织性能较好的零件,在发达国家都已成为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得到应用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本文基于中空激光光内送粉熔覆技术,对整流罩模拟结构件的3D成形工艺展开研究。研究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熔道形貌的影响,分别得到在不同扫描速度和不同离焦量下熔道宽度和高度的实验数据。设熔覆层高度与扫描速度之间、熔覆层宽度与加工离焦量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分别成近似线性关系,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建立了熔覆层高度与扫描速度之间、熔覆层宽度与离焦量之间的工艺参数模型。提出随形分层的堆积方法,可以在不同位置处根据不同扫描速度得到不同的高度。采用随形分层法可以不用考虑基体的复杂程度而直接成形,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水平分层。基于随形分层的堆积方法,采用分段变速的方法,在非平整异形基面上成功熔覆成形薄壁结构,并保证了上表面的基本水平。为解决从高处向低处扫描时激光与已成形部分产生干涉而导致薄壁结构末端产生塌陷,改为以最低位置作为扫描起始端,采用扫描路径首末段设置空行程以及激光启停位置减速的方法,解决了因为反复启停激光而产生凹凸缺陷的问题,实现了非平整异形基面上的薄壁结构堆积。采用法向分层方法和顶端封口技术,熔覆成形整流罩模拟结构件内层的圆台、圆筒以及圆锥连接结构。法向分层方法能够消除圆台和圆锥成形过程中的台阶效应,采用间歇熔覆和分段扫描的方法,解决了圆锥在封口处在堆积时熔覆层产生热集聚效应而导致的封口处塌陷的问题。采用异形基面上成形薄壁结构的工艺方法,成形了基于圆台和圆筒为基体的水平筋结构。基于斜定向熔覆工艺,进行了对于水平直墙结构的圆筒封闭。采用熔覆喷头偏转16°的斜定向熔覆方法,避免了聚焦激光束与直墙端部的干涉;采用中空激光环形光斑外径与直墙端部相切的熔覆方法,成功完成了水平直墙结构的圆筒封闭。在成形圆台封闭水平直墙结构的基础之上,对整流罩模拟结构件内环辐射多筋结构进行包络封闭熔接成形,实现了整流罩模拟结构件的整体成形。对整流罩模拟结构件进行尺寸检测发现,成形件整体质量良好、各部分的尺寸最大绝对误差为0.21以内mm,最大相对误差为8%以内。对整流罩筋条结构、筋条与包络圆筒封闭结合处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发现,显微组织致密均匀,无裂纹、气孔等缺陷。对整流罩模拟结构件各部分进行显微硬度分析发现,各部分显微硬度值相差不大,显微硬度均保持在670~720HV之间。
李彬[9](2019)在《中低频下圆柱形声腔无源降噪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运载火箭向大推力、高载重比方向发展,整流罩腔内精密仪器等有效载荷所处的噪声环境日趋恶劣,腔内中低频段噪声控制变得尤为迫切。目前各国主要采用以多孔材料为主的无源噪声控制技术,该技术缺点在于不能消除峰值噪声且传递损失较小。因此,在采用多孔材料敷设方案控制噪声总体声压级的同时,如何降低特定频率峰值噪声成为腔内降噪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含三聚氰胺泡沫(Melamine Foam,MF)与号筒状Helmholtz共鸣器的圆柱形声腔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00-400Hz中低频段下MF材料与号筒状Helmholtz共鸣器的声学特性、降噪规律及敷设策略等问题,并通过腔内降噪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基于多孔材料Johnson-Champoux-Allard(JCA)声传播模型,开展了声波在多孔材料中传播特性的研究。通过多孔材料声传播理论与吸声性能试验相结合,得到了MF材料开孔孔隙率、静态空气流阻、高频动态曲折因子、黏性特征长度与热效特征长度等声学参数。研究了MF厚度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材料厚度增大声抗率减小,当声波频率大于400Hz时,不同厚度的MF声抗率曲线趋于一致,材料吸声系数增幅明显减小。研究了全频段下影响MF材料吸声性能的主要声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频段下,材料流阻率在10000-13000Pa?s/m2且热效特征长度相对较小时,材料吸声性能较好;在中低频段下,材料流阻与曲折因子较大,且两种特征长度较小时,材料吸声性能较好。(2)开展了铝(Al)圆柱壳与Al/MF圆柱壳腔内声学特性的研究。采用圆柱形声腔基本声学理论,将MF衬里等效为局部与非局部阻抗边界,分别推导了两种边界条件下声腔简正频率与简正模式。研究了100-400Hz频段下Al与Al/MF圆柱壳的声腔响应,研究结果表明20-40mm MF材料在低频范围仍具有4.16-7.54dB的降噪效果。建立了Al圆柱壳与Al/MF圆柱壳腔内噪声分析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腔内降噪试验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非局部阻抗理论下MF材料的实体单元建模方法。在100-400Hz中低频范围内,研究了MF材料不同敷设厚度与敷设面积对腔内降噪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材料敷设质量一定时,单位厚度降噪量随敷设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材料敷设面积一定时,单位面积降噪量随敷设厚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增幅逐渐减小。(3)开展了腔内MF材料中低频降噪性能及其敷设策略的仿真分析与声学试验研究。在腔内噪声减缓装置质量低于总质量2%的限制条件下,研究了MF敷设率、敷设位置以及同比重率下不同厚度MF材料的中低频降噪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中低频下不同敷设策略,主要对声波波长λ与声腔长度L的相近频段产生明显影响。参照腔内低频降噪方案,扩展分析了其对高频降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敷设率始终是决定腔内降噪的关键因素,而敷设方式与同比重率下敷设厚度的差异仅对中低频降噪产生较大影响。(4)开展了腔内Helmholtz共鸣器低频吸声性能及不同安装策略的研究。通过对共鸣器吸声特性与共振频率变化规律的深入分析,发现颈部黏滞阻尼是共鸣器声能耗散的关键因素,指数型颈部截面类型为腔内降噪的最优类型。研究了共鸣器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对圆柱壳腔内降噪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异共振频率共鸣器联合降噪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声腔响应反节点位置,安装3个同共振频率共鸣器,再配合安装相应数量的异共振频率共鸣器,可获得较好的低频降噪效果。研究了MF材料与Helmholtz共鸣器的协同降噪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共鸣器的安装能够较好吸收峰值噪声,并将腔内降噪量进一步提高2.35dB。
樊振中[10](2019)在《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介绍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民用航空以及商业航天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与镁合金熔模精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侧重介绍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比阐述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与增材制造、半固态成形、注射成形等新型工艺技术,展望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与热点。
二、TBN飞机发动机整流罩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BN飞机发动机整流罩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孪生的飞机机翼装配工艺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机机翼结构及其装配工艺规划 |
1.2.2 数字孪生技术的提出与应用发展 |
1.2.3 数字化装配工艺规划及其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数字孪生的机翼装配工艺规划 |
2.1 典型机翼部件装配结构分析及其装配工艺规划 |
2.1.1 机翼装配结构分析 |
2.1.2 机翼总体装配工艺规划 |
2.2 基于DT的机翼装配工艺规划与实施技术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翼装配过程建模与仿真 |
3.1 机翼本体装配层次划分 |
3.2 机翼本体装配工艺规划 |
3.2.1 机翼本体装配的关键定位分析 |
3.2.2 机翼本体总体装配工艺规划的制定 |
3.2.3 装配工序设计 |
3.3 装配过程仿真 |
3.4 可视化装配工艺文件的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翼装配工艺规划实施与装配进程信息反馈 |
4.1 装配工艺执行过程 |
4.2 装配信息获取与装配进程信息反馈 |
4.2.1 物理装配现场信息的构成 |
4.2.2 装配准备信息的获取与反馈 |
4.2.3 装配进程信息反馈 |
4.3 装配工艺执行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实施过程与数字孪生模型的信息交互 |
5.1 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信息交互分析 |
5.1.1 数字空间向物理空间的信息传递 |
5.1.2 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信息反馈 |
5.1.3 信息流模型 |
5.2 交互接口构建及其功能构成 |
5.2.1 交互接口功能构成 |
5.2.2 交互接口构建 |
5.2.3 信息交互示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项目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项目开发的背景 |
1.1.2 项目开发的意义 |
1.2 项目及相关企业简介 |
1.2.1 FST公司简介 |
1.2.2 RR公司简介 |
1.2.3 M型组合件项目简介 |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涵义及其发展阶段 |
1.3.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涵义 |
1.3.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发展阶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市场分析 |
2.1 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分析 |
2.2 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发展预测 |
2.3 公司产品国际市场分析 |
第三章 组合件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项目情况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3.1.1 项目情况 |
3.1.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1) |
3.2 产品特点及技术要求 |
3.2.1 产品特点 |
3.2.2 产品技术要求 |
3.3 产品结构及工艺分析 |
3.3.1 产品结构 |
3.3.2 工艺能力分析 |
3.4 特种工艺分析 |
3.4.1 喷漆与粘接工艺 |
3.4.2 NDT |
3.4.3 焊接 |
3.4.4 真空热处理 |
3.5 工艺说明及设备选择 |
3.5.1 工艺说明 |
3.5.2 设备选择 |
第四章 组合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所需资源分析及供应 |
4.1.1 项目建设地理环境及区域概况 |
4.1.2 总图、土建及物流 |
4.1.3 资源消耗及供应 |
4.1.4 节能措施 |
4.1.5 环境保护 |
4.1.6 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
4.2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及劳动定员 |
4.2.1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
4.2.2 劳动定员 |
4.3 项目时间计划及成本管理 |
4.3.1 项目时间计划 |
4.3.2 项目的成本管理 |
4.3.3 项目投资估算 |
4.3.4 融资方案 |
4.4 项目经济分析 |
4.4.1 项目经济分析的特点及基础数据 |
4.4.2 经济计算 |
4.4.3 财务效益分析 |
4.4.4 财务不确定分析 |
4.4.5 经济分析结论 |
第五章 组合件项目的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
5.1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
5.1.1 社会效益评价目的与原则 |
5.1.2 社会效益评价与结论 |
5.2 组合件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 |
5.2.1 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
5.2.2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5.2.3 其他风险分析 |
第六章 分析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主要设备购置明细表 |
(3)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现状 |
1.1 结构总体技术 |
1.2 壳段 |
1.2.1 材料应用 |
1.2.2 结构形式 |
1.2.3 制造工艺 |
1.3 贮箱 |
1.3.1 材料应用 |
1.3.2 结构形式 |
1.3.3 制造工艺 |
1.4 分离装置 |
1.5 设计工具与自动化装配 |
2 我国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需求分析 |
2.1 运载效率提升需求 |
2.2 型号研制需求 |
2.3 商业竞争需求 |
3 我国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方向 |
3.1 结构总体技术 |
3.1.1 载荷、布局及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 |
3.1.2 面向先进测发模式的箭地接口设计技术 |
3.1.3 大型助推器捆绑传力优化设计技术 |
3.1.4 发动机推力结构与箭体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 |
3.1.5 新一代紧固连接技术 |
3.2 壳段 |
3.2.1 高性能壳段材料应用技术 |
3.2.2 基于创新结构形式的壳段设计技术 |
3.2.3 先进壳段制造工艺技术 |
3.3 贮箱 |
3.3.1 高性能贮箱材料应用技术 |
3.3.2 高效率贮箱结构形式优化技术 |
3.3.3 低成本、高精度贮箱制造工艺技术 |
3.4 分离装置与机构 |
3.4.1 大承载线性分离装置设计技术 |
3.4.2 刚性包带设计技术 |
3.4.3 气囊式分离装置设计制造技术 |
3.4.4 助推器主捆绑装置设计技术 |
3.5 设计工具与自动化装配 |
3.5.1 结构系统协同设计与制造技术 |
3.5.2 “脉动式”总装生产技术 |
3.6 小结 |
4 结论 |
(4)整流罩板材充液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板材充液拉深成形研究现状 |
1.2.1 板材充液拉深成形技术原理 |
1.2.2 板材充液拉深的特点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铝合金曲面件成形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力学性能及充液拉深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2A12 铝合金板材单向拉伸实验 |
2.3 2A12 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极限图 |
2.4 充液拉深理论分析 |
2.4.1 减小等效应力(?) |
2.4.2 改变接触或润滑方式 |
2.4.3 坯料法兰边缘径向压力的加载 |
2.4.4 降低弯曲应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流罩板材充液拉深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充液拉深数值模拟 |
3.2.1 零件几何特征 |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3 充液拉深数值模拟研究方案 |
3.3 工艺参数对整流罩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 |
3.3.1 压边间隙对整流罩零件成形的影响 |
3.3.2 摩擦系数对整流罩零件成形的影响 |
3.3.3 液压加载路径对整流罩零件成形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流罩充液拉深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整流罩充液拉深试验模具 |
4.3 整流罩充液拉深试验设备 |
4.4 整流罩充液拉深试验 |
4.4.1 压边间隙对零件成形质量的影响 |
4.4.2 液室压力对零件壁厚分布和成形质量的影响 |
4.4.3 成形缺陷分析及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芳纶纸蜂窝芯材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芳纶纸蜂窝芯材制备技术 |
1.1 生产工艺流程 |
1.2具体工艺过程 |
1.3芳纶纸蜂窝常见缺陷 |
2 芳纶纸蜂窝芯材的应用研究 |
2.1 航空航天领域 |
2.2 轨道交通领域 |
2.3 其他领域 |
3 结语 |
(6)民机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不同型号冲压空气系统调研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民机NACA型进气口参数化建模和数值方法 |
2.1 基于CATIA的 NACA型进气口参数化建模 |
2.1.1 几何模型参数分解 |
2.1.2 基准模型计算方法 |
2.1.3 CATIA二次开发 |
2.2 NACA型进气口网格 |
2.2.1 NACA进气口网格划分 |
2.2.2 ICEM二次开发 |
2.3 数值求解方法 |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
2.5 算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流场计算分析 |
3.1 评价指标 |
3.2 基于设计点的基准模型计算 |
3.3 NACA进气口涡流理论分析 |
3.3.1 速度环量 |
3.3.2 涡旋压力损失 |
3.4 单一设计变量对进气口性能的影响 |
3.4.1 斜坡倾角 |
3.4.2 宽高比 |
3.4.3 唇口型面参数 |
3.4.4 开口长度 |
3.4.5 扩张角 |
3.5 质量流量对冲压效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参数优化 |
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DOE基本原理 |
4.1.2 DOE规划 |
4.1.3 DOE分析 |
4.2 基于LS-SVM的 NACA进气口模型预测 |
4.2.1 LS-SVM的原理 |
4.2.2 核函数的选取 |
4.2.3 基于LS-SVM的 NACA进气口模型预测 |
4.3 基于GA-PSO的参数优化 |
4.3.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4.3.2 遗传算法概述 |
4.3.3 GAPSO算法的改进 |
4.4 基于GAPSO-LS-SVM的 NACA进气口参数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包线下NACA型进气口性能研究 |
5.1 全包线下非设计点的校核 |
5.2 基于环境参数及飞行姿态的性能研究 |
5.2.1 马赫数 |
5.2.2 动量边界层厚度 |
5.2.3 攻角 |
5.2.4 侧滑角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NACA0012 翼型数据 |
附录 B VB调用EXCEL的关键代码 |
附录 C VB对 CATIA连接的相关代码 |
附录 D 扩张侧壁生成的代码 |
附录 E 全包线下非设计点的参数及计算结果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耐高温聚酰亚胺蜂窝芯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综述 |
1.1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研究发展现状 |
1.1.1 酮酐型聚酰亚胺 |
1.1.2 聚酰亚胺的改性 |
1.1.3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应用 |
1.2 热固性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 |
1.2.1 热固性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国外发展现状 |
1.2.2 热固性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国内发展现状 |
1.3 蜂窝夹层结构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蜂窝芯子的种类及特点 |
1.3.2 蜂窝夹层结构 |
1.3.2.1 蜂窝夹层结构的破坏模式 |
1.3.2.2 蜂窝夹层结构的研究进展 |
1.3.2.3 蜂窝夹层结构的应用现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超薄纤维织物预处理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BTDA-ODA预处理树脂的合成 |
2.4.2 BTDA-ODA预处理树脂的性能表征 |
2.4.3 玻璃织物的预处理工艺 |
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5.1 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预处理树脂黏度的影响 |
2.5.2 不同单体配比对预处理树脂黏度的影响 |
2.5.3 BTDA-ODA红外光谱分析 |
2.5.4 BTDA-ODA示差量热扫描分析 |
2.5.5 BTDA-ODA/SW110 玻璃布层合板性能表征 |
2.5.6 BTDA-ODA预处理树脂含量对玻璃布抗弯刚度的影响研究 |
2.5.7 BTDA-ODA预处理树脂含量对蜂窝性能的影响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蜂窝芯条胶的制备及固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原材料 |
3.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4 试验方法 |
3.4.1 TPPI改性树脂拉剪强度的测试 |
3.4.2 冲击强度的测试 |
3.4.3 SEM测试 |
3.4.4 蜂窝芯条胶的印制与固化工艺 |
3.4.5 蜂窝芯条胶的示差量热扫描热测试 |
3.4.6 蜂窝芯条胶的热重分析 |
3.4.7 蜂窝芯条胶的黏温特性 |
3.4.8 蜂窝芯子胶条分离强度的测定 |
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1 热塑性聚酰亚胺对树脂拉剪强度的影响 |
3.5.2 热塑性聚酰亚胺对树脂韧性的影响 |
3.5.3 纳米添加剂对树脂拉剪强度的影响 |
3.5.4 纳米添加剂对芯条胶渗透性和流动性的影响 |
3.5.5 稀释剂对芯条胶工艺性能的影响 |
3.5.6 XTJ-300 芯条胶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3.5.7 XTJ-300 芯条胶的黏温特性与热重分析 |
3.5.8 固化压力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3.5.9 固化时间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蜂窝芯子的浸渍及固化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材料 |
4.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蜂窝芯子的浸渍工艺 |
4.4.2 浸渍后蜂窝芯子的固化工艺 |
4.4.3 蜂窝芯子的性能表征 |
4.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5.1 浸渍树脂的比重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4.5.2 亚胺化升温速率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4.5.3 固化温度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4.5.4 固化时间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4.5.5 预处理树脂含量对蜂窝芯子性能的影响 |
4.5.6 耐高温聚酰亚胺蜂窝芯子性能表征 |
4.5.7 不同种类浸渍树脂对蜂窝性能的初步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整流罩模拟结构件的激光熔覆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整流罩结构件成形现状 |
1.2.2 薄壁结构件成形现状 |
1.2.3 多筋搭接结构件成形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整流罩模拟结构件激光熔覆成形系统 |
2.1 激光熔覆成形系统 |
2.2 整流罩模拟结构件激光熔覆成形系统结构 |
2.2.1 光内送粉喷头 |
2.2.2 IPG YLS-2000--TR光纤激光器系统 |
2.2.3 GTV PF 2/2M型送粉器 |
2.2.4 KUKA机器人系统 |
2.2.5 层高控制系统 |
2.2.6 制氮系统 |
2.2.7 箱式电阻炉 |
2.2.8 回转工作台 |
2.3 检测设备 |
2.3.1 线切割机及磨样抛光机 |
2.3.2 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SEM电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内送粉激光熔覆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光内送粉熔覆喷头 |
3.2.1 中空激光环形光斑能量分布 |
3.2.2 中空激光光粉耦合特性 |
3.3 工艺参数对熔覆层形貌的影响 |
3.3.1 激光功率对熔覆层外观形貌的影响 |
3.3.2 扫描速度对熔覆层外观形貌的影响 |
3.3.3 离焦量对熔覆层外观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形基面上成形薄壁平顶结构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随形分层法 |
4.3 端部防塌陷方法 |
4.4 扫描方向的选择 |
4.5 平顶薄壁结构成形工艺 |
4.5.1 熔覆层高度与扫描速度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 |
4.5.2 熔覆层宽度与离焦量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 |
4.5.3 零件异形基面平顶结构模型 |
4.5.4 分段变速路径规划 |
4.5.5 成形实验及成形件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流罩模拟结构件成形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圆台、圆筒和圆锥连接结构成形 |
5.2.1 几何模型 |
5.2.2 激光熔覆成形方案 |
5.2.3 圆台、圆筒和圆锥连接结构激光熔覆成形 |
5.3 以圆台和圆筒为基体的薄壁平顶筋结构成形 |
5.3.1 几何模型 |
5.3.2 筋结构激光熔覆成形方案 |
5.3.3 筋结构激光熔覆成形 |
5.4 圆筒封闭平顶筋结构的成形 |
5.4.1 几何模型 |
5.4.2 圆筒封闭平顶筋结构激光熔覆成形方案 |
5.4.3 圆筒封闭筋结构激光熔覆成形 |
5.5 成形件检测 |
5.5.1 尺寸检测 |
5.5.2 显微硬度检测 |
5.5.3 显微组织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低频下圆柱形声腔无源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无源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圆柱壳结构声振抑制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多孔材料声学理论及吸声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1 多孔材料声学理论 |
2.1.1 多孔材料吸声特性 |
2.1.2 多孔材料中声传播特性 |
2.2 多孔材料孔隙声学参数的确定 |
2.3 多孔材料吸声性能影响因素 |
2.3.1 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理论与试验研究 |
2.3.2 孔隙声学参数对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圆柱壳腔内声学特性研究 |
3.1 圆柱形声腔内衬多孔材料吸声理论 |
3.1.1 局部阻抗下圆柱形声腔内衬理论 |
3.1.2 非局部阻抗下圆柱形声腔内衬理论 |
3.2 圆柱壳噪声试验的建立 |
3.2.1 试验声学环境 |
3.2.2 试验装置的搭建 |
3.2.3 试验模型与测点的布置 |
3.3 圆柱壳声振耦合特性试验研究 |
3.3.1 圆柱壳内外声场声学特性分析 |
3.3.2 结构振动对内声腔响应的影响 |
3.3.3 圆柱壳内衬MF材料声振特性分析 |
3.3.4 圆柱形声腔内衬MF对简正频率的影响 |
3.4 圆柱形声腔声学特性仿真分析 |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2 仿真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 |
3.4.3 单位厚度与单位面积降噪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圆柱壳内衬MF材料降噪策略研究 |
4.1 圆柱壳内衬多孔材料降噪性能仿真研究 |
4.1.1 敷设率的影响 |
4.1.2 敷设位置的影响 |
4.1.3 比重率对敷设方式的影响 |
4.2 腔内敷设多孔材料中低频降噪试验研究 |
4.2.1 不同敷设位置降噪试验 |
4.2.2 同比重率下不同敷设厚度降噪试验 |
4.3 中低频降噪规律高频适用性探讨 |
4.3.1 敷设方式的影响 |
4.3.2 敷设率与敷设位置的影响 |
4.3.3 同比重率下不同敷设厚度的高频降噪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腔内Helmholtz共鸣器中低频降噪研究 |
5.1 Helmholtz共鸣器降噪特性 |
5.1.1 Helmholtz共鸣器降噪特性 |
5.1.2 Helmholtz共鸣器颈部截面类型的确定 |
5.2 Helmholtz共鸣器腔内中低频降噪策略研究 |
5.2.1 Helmholtz共鸣器腔内安装位置研究 |
5.2.2 Helmholtz共鸣器腔内安装位置声学试验验证 |
5.2.3 Helmholtz共鸣器腔内安装数量研究 |
5.3 腔内MF材料与Helmholtz共鸣器协同降噪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1.1 总结 |
6.1.2 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
(10)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研究应用 |
金属合金的精密铸造 |
1 高温合金 |
2 钛合金 |
3 铝合金 |
4 镁合金 |
增材制造技术 |
半固态成形技术 |
注射成形技术 |
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四、TBN飞机发动机整流罩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孪生的飞机机翼装配工艺规划技术研究[D]. 黄龙.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M型组合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 樊冬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规划研究[J]. 顾名坤,何巍,唐科,王会平,鄢东洋,冯韶伟. 宇航总体技术, 2021(02)
- [4]整流罩板材充液成形工艺研究[D]. 郭志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5]芳纶纸蜂窝芯材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张建明,党晓娟. 新材料产业, 2019(12)
- [6]民机NACA型冲压空气进气口优化设计[D]. 崔永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耐高温聚酰亚胺蜂窝芯制备技术研究[D]. 赵培晔.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8]整流罩模拟结构件的激光熔覆成形工艺研究[D]. 李东升.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中低频下圆柱形声腔无源降噪研究[D]. 李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樊振中. 航空制造技术,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