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绿色合成丙酸异丁酯的研究

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绿色合成丙酸异丁酯的研究

一、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丙酸异丁酯的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纪超[1](2019)在《镍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及其不对称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农药和化工品中。许多畅销药物(如Lidoderm,Crestor,Abilify和Gleevec)中都含有芳胺骨架。传统的芳胺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亲核取代、胺和羰基化合物的还原胺化以及Buchwald-Hartwig和Ullman类型的C-N键偶联反应。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惰性sp3 C-H键的胺基化策略能直接引入C-N键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传统的C-H键胺化策略大多需要预先安装极性导向基,并且一般局限于导向基附近发生反应,相比较,远程惰性sp3C-H直接胺化仍是一个十分挑战性的课题。烯烃是十分易得、容易制备的原料,近年来由金属氢诱导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逐渐发展起来,基于我们课题组前期发展的镍氢催化的烯烃远程氢芳基化策略,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利用烯烃作为远程的无痕导向基通过合适的胺基偶联试剂来实现烯烃的远程惰性sp3 C-H键胺基化。我博士期间的课题主要围绕镍催化的烯烃远程氢胺化反应研究展开,以工业上十分廉价易得的硝基芳烃作为胺源,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烯烃远程苄位胺基化。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镍氢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和相关不对称反应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发展了镍氢催化的体系,实现了烯烃和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该体系以NiI2为催化剂,6,6’-二甲基-2,2’-联吡啶(2-L1)为配体,Me(MeO)2SiH为氢源,DMPU/DMA为溶剂,温和条件下以较好收率和高区域选择性得到远程的苄位胺化产物,将工业上十分廉价易得的两种原料烯烃和硝基芳烃直接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胺。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为芳胺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放大实验和烯烃异构体混合物的汇聚式合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合成策略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我们通过一系列控制实验、氘代实验和中间体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机理。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镍催化的烯烃和硝基芳烃的不对称远程氢胺化反应,设计并合成了 100多个手性氮配体,通过系列配体筛选和条件优化,以高选择性、中等收率和对映选择性初步实现了该不对称转化。通过对系列配体的筛选,我们发现手性的Box和Pyrox结构类型的配体可以得到中等的不对称诱导效果,相比较Pyrox类型配体对映选择性更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Pyrox配体的骨架结构与对映选择性两者之间的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的配体设计和改造提供了参考。

朱永昌[2](2019)在《石榴叶纳米铁非均相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化废水是煤焦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成分复杂,毒性较强,污染危害严重,是煤化工废水中典型的难处理废水。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AOTs)因其反应快速,处理效果好等特点,在废水处理领域中逐渐得到应用。基于纳米铁系材料的类Fenton反应,可以充分利用纳米铁(Fe NPs)吸附性能好、反应活性高等特点,对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植物提取液制备的纳米铁具有环保、低成本且无毒等优点。本研究通过石榴叶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作为类Fenton氧化催化剂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降解,同时探讨了温度、pH、纳米铁用量、H2O2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纳米铁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氧化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以及通过表征对纳米铁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分析苯酚降解机制,最后将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应用于实际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石榴叶纳米铁吸附对苯酚去除率达到63%,类Fenton氧化对苯酚去除率提高到86%。经条件优化后得到苯酚降解最优条件:纳米铁的用量为100 mL,温度为323 K,H2O2浓度为10 mM,pH为3。(2)对纳米铁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氧化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热力学表明Langmuir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Fe NPs对苯酚的去除过程,Fe NPs对苯酚的去除过程是一个有利于吸附的反应过程。纳米铁对苯酚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它是由苯酚和氧化铁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或离子交换引起的速率控制步骤,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对苯酚的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种动力学模型均适合模拟苯酚降解,纳米铁类Fenton氧化苯酚为吸热反应,这主要是电子在溶液中从纳米铁颗粒表面迁移到H2O2。(3)采用SEM-EDS、TEM、FTIR、XPS等表征技术手段对纳米铁表面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苯酚降解的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后的纳米铁出现了腐蚀团聚现象,合成的纳米铁表面包覆着来自石榴叶提取液中的有机物质,纳米铁是由零价铁和铁氧化物组成,在酸性条件下,纳米铁表面溶蚀,释放出Fe2+/Fe3+,与H2O2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继而氧化苯酚,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苯酚降解机理过程。(4)将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应用于实际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结果表明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对焦化废水原水及生化出水有机物去除效果显着,可以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性质稳定,难降解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的处理。

王倩倩[3](2019)在《基于自由基机理的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合成酮及酯类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酮和酯类化合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制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基于自由基机理的C–H键官能化反应因具有无需对底物进行预活化和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常用策略和手段之一。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研究了一些基于自由基机理的C–H键官能化反应,并利用这些反应为酮的α-位烷基化以及2-氨基二苯甲酮和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新方法,论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综述了酮的α-位烷基化以及2-氨基二苯甲酮和酯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这些方法作了简单类比和总结。第二部分:研究并发现了一种酮的α-位烷基化新方法。研究表明,含有α-氢的酮可在过氧化物的促进下与环烷烃发生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生成相应的α-环烷基取代酮类产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α-位环烷基化酮类产物的生成可能经历了酮羰基α-位自由基和环烷基自由基的原位生成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值得强调的是,该反应的完成无需借助任何金属催化剂和酸、碱等促进剂。因此,这一新的酮α-位烷基化方法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原子经济性好、副产物少、环境负担小等优势。第三部分: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合成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二价钯的催化下,苯胺可与亚硝酸叔丁酯及α-氧代羧酸发生一锅三组分串联反应并区域选择性地生成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用铁粉和氯化胺直接处理该体系,可以有效去除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中的亚硝基,从而实现了从简单原料出发的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一锅法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生成可能首先经过了苯胺的N-亚硝基化。随后,原位生成的N-亚硝基苯胺在N-亚硝基的导向和活化作用下发生区域选择性酰基化生成相应产物。在该过程中,亚硝酸叔丁酯起到了亚硝化试剂和氧化剂的双重作用,而α-氧代羧酸则被用作一种温和且绿色的酰基化试剂。值得强调的是,该一锅串联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分离和纯化任何中间体,具有起始原料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等特点。第四部分: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制备酯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表明,醛和卤代烃可在过氧化物促进下发生氧化-缩合串联反应,从而高效生成相应的酯类化合物。值得强调的是,该合成方法底物适用范围广,适用于芳醛、伯卤代烃等底物,也适用于脂肪醛、仲卤代烃,从而得到结构多样化的酯类产物。另外,反应可在水相中顺利完成,避免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上述反应可方便、高效地合成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总之,这一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具有起始原料廉价易得、官能团耐受性好、所用氧化剂较为绿色且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等优势。第五部分:初步研究并发现了一种以苯甲醛为酰基化试剂的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表明,在二价钯催化剂存在下,苯胺可与亚硝酸叔丁酯及苯甲醛发生一锅三组分串联反应并区域选择性地生成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化合物。与文献方法相比,这一新合成策略的优势是原子经济性高。目前,该合成反应的进一步优化工作正在进行中。总之,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一些基于自由基机理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并利用这些反应为酮的α-位烷基化、2-氨基二苯甲酮以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发展了经济、高效、原子经济性好、原料价廉易得的新方法。

郑岚[4](2018)在《1,6-烯炔自由基串联环化合成碳杂环化合物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烯炔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合成磺酰化环化产物以及氧杂环庚烯类七元环产物的方法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在第一章中,我们阐述了烯炔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一般来说,烯炔的环化方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炔环化过程,另一种是自由基参与的烯炔环化过程。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炔环化主要涉及三种途径:a)金属同时与双键和三键络合的氧化环金属化途径,b)涉及到乙烯基金属中间体的烯基金属途径,c)金属π-烯丙基途径。另外,自由基参与的烯炔环化过程从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上分为: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分别作为优先的自由基受体的反应过程。第二章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磺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从磺酰基的来源入手,分别介绍了磺酰肼,磺酰氯,亚磺酸钠,亚磺酸,硫醇,DMSO以及其他一些磺酰基来源与不同的反应底物作用,得到多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磺酰基化合物。其中,磺酰肼和亚磺酸钠作为磺酰基来源最为常见。第三章在第三章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碘促进/参与的1,6-烯炔与磺酰肼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得到了五元和六元环的磺酰化环化产物。该反应利用水为溶剂以良好至极高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此外,使用I2/TBHP体系避免了昂贵、有毒催化剂的使用,并且该反应一步构建了新的C-S和C-I键。该方法还是合成在药物和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的砜类化合物的一种简便方法。第四章在第四章中,我们介绍了烯炔环化构建七元环的反应。从构建七元环的烯炔底物的分类入手,对七元环骨架的合成方法进行阐述。其中,最常见的利用烯炔构建多官能团化的七元环的方法是过渡金属催化的[5+2]环加成反应。第五章在第五章中,我们利用1,6-烯炔与α-溴代-1,3-二羰基化合物在铜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2+2+3]环化合成了七元氧杂环庚烯衍生物。通过该自由基串联环化过程形成了两个新的C-C键和一个C-O键。所得到的七元氧杂环庚烯类化合物是合成药物ETPs和一些广泛存在的天然产物的重要骨架。

付培培[5](2016)在《呋喃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加香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12种新型的呋喃酯类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法对酯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并对其中的部分产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热裂解分析和卷烟加香试验。研究的最终结果如下:1让α-呋喃丙烯酸与大茴香醇、香叶醇、叶醇、顺-6-壬烯醇、壬醇、正辛醇、异丁醇、苯甲醇、苯乙醇等香味醇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了9个α-呋喃丙烯酸酯类衍生物,并对影响产物产率的因素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酸醇摩尔比进行了考察,得出合成α-呋喃丙烯酸酯的最佳工艺:二氯甲烷为溶剂,α-呋喃丙烯酸与香味醇摩尔比为1:1.2,常温下,反应6 h,产物收率最高。2以2,5-呋喃二甲酸为原料,在浓盐酸的催化作用下,80℃下回流反应9 h,生成了3个2,5-呋喃二甲酸二酯类衍生物。3以3b,3c,3d,3i,6b和6c这6个化合物为代表,采用TG-DTG-DSC分析其热稳定性,研究其质量失重变化规律。4以3b,3c,3d和3g 4种化合物为代表研究了α-呋喃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热裂解行为,主要研究了300℃、600℃和900℃三个温度下的热裂解,并推测了其可能的热裂解机理。热裂解结果显示:热裂解产物中的多种裂解成分为致香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有效的提高卷烟中的香气物质含量,改善卷烟的吸食品质。5对合成的部分目标化合物进行卷烟加香评吸试验,结果表明:在烤烟型卷烟制品中添加适宜浓度的呋喃类化合物对卷烟的吸食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增加烟草的本香,减轻杂气,减少刺激性,改善卷烟吸食品质,增强烟气的细腻性与柔和性,丰满并协调香气。3b,3c,3d在卷烟中的适宜添加浓度为0.08‰,而3g的适宜添加浓度为0.12‰。

朱彬,王天丽[6](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姜维[7](2015)在《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丙烯酸酯乳液拥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透明,耐老化性,耐光性,耐候性,耐腐蚀,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应用范围广,符合环保要求。广泛应用于胶黏剂、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等工业领域。但也存在耐水性能差、耐污性能差,低温条件下容易变脆、高温条件下容易失去粘性等缺点。从组成、工艺等角度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改善其不好的性能,或者赋予其其它方面的性能,使丙烯酸酯乳液性能更加优异,应用更加广泛、更加环保成为研究开发的大趋势。本文分别从乳化剂和单体组成两个方向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具体方法如下:以环保型乳化剂烷基多苷1214(APG1214)代替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选用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与环保型非离子型乳化剂APG1214复配为乳液聚合用的乳化剂,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作为主要组成单体,用过硫酸钾(KPS)作为引发剂,碳酸氢钠(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新型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优化了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表征,并主要讨论了APG1214和HFMA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环保型APG1214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OP-10,以环保型α-烯基磺酸钠(AO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SDS,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为乳化剂,以BA,MMA为主要单体,以KPS为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工艺,合成了新型环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优化了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表征,并主要讨论了乳化剂组成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OMA),BA为主要组成单体,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G04)为功能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HPMA)为交联单体,以SDS和OP-10复配作乳化剂,以KPS作为反应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制备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及乳液性能方面的测试。以MMA和BA为主要组成单体,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甲基丙烯酸酯基烷氧基磷酸酯(PAM-200)为功能性单体,选用OP-10和SDS复配为乳液乳化剂,选用KPS作为反应的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制备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及性能方面的测试。对以上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乳液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且研究结果还表明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乳液从性能和环保方向更优异于改性前的乳液。

徐彬[8](2015)在《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及其在不对称卡宾插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迁移过程广泛存在于有机反应中。由于氢原子体积小、反应速度快、迁移途径多等特点,实现氢迁移过程的有效手性控制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使用人工合成的手性催化剂仍然难以实现对高活性反应中间体质子迁移过程的直接立体控制。金属卡宾对含有孤对电子X?H键(X=O,N,S,P等)的不对称插入反应是高效构筑碳?杂原子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反应的立体化学决定步骤就是叶立德中间体的不对称质子迁移过程。由于叶立德中间体稳定性差,反应活性高,使用传统的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很难实现对其质子迁移过程的有效手性控制,因此严重限制了该反应的不对称催化研究进展。本论文以不对称插入反应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手性质子梭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对叶立德中间体质子迁移过程的直接立体控制,进而完成了几类挑战性不对称插入反应,为质子迁移过程的直接立体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我们首先研究了手性螺环双恶唑啉配体和铜的络合物催化的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实现了一系列α-烷基-α-重氮酯对苯胺N–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获得了高达98%ee的对映选择性。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了氮叶立德中间体,通过分步过程完成了插入反应,反应决速步骤是产生新手性中心的1,2-质子迁移步骤。根据上述机理研究的关键信息,我们提出了新颖的手性质子梭催化剂概念,即通过具有接收质子和释放质子功能的质子梭催化剂直接介入反应活性中间体的质子迁移过程,从而实现反应的手性诱导。为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环磷酸作为质子梭催化剂。手性螺环磷酸的羟基部分可以作为质子给体,而磷酰基可以作为质子的受体,从而实现对质子迁移过程的催化。而在螺环磷酸骨架的6,6’-位可以方便地引入各种取代基,因而有可能对质子迁移过程实现有效的手性控制。我们将手性螺环磷酸作为质子梭催化剂,应用于铑催化α-重氮酯对酰胺N?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中,获得了很高的活性(催化剂用量可以降低至0.1%,反应在1 min内结束,收率最高达97%)和对映选择性(90?95%ee)。在该反应中,非手性的双铑催化剂分解重氮生成金属卡宾,产生相应的氮叶立德中间体,手性螺环磷酸则催化该氮叶立德中间体的1,2-质子迁移过程,进而高效地实现了反应的手性诱导。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和非手性双铑络合物协同催化α-重氮酮化合物对酰胺N?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获得了高达95%ee的对映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合成价值的手性α-氨基酮化合物。这是首例α-重氮酮化合物对含有孤对电子X?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报道。随后,我们研究了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和非手性双铑络合物协同催化α-重氮酯对S?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获得了高达98%ee的对映选择性,这代表了目前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的最好结果。我们通过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合成价值的手性α-巯基酯化合物,并高效合成了重要的含硫手性化合物(S)-Thiomandelate和手性药物(S)-Efucimibe。此外,我们运用在线红外监测、核磁31P NMR等方法,证实了手性螺环磷酸是独立发挥手性催化诱导作用的。然后,我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DFT Calculations),获得了协同催化X?H键插入反应的机理历程、关键活性中间体以及不对称质子迁移过渡态等重要反应信息,合理解释了反应的高活性、高对映选择性以及手性产物的绝对构型等实验现象。机理研究表明,手性螺环磷酸在反应过程中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质子迁移过程中的能垒,并通过催化剂周围的手性环境,实现了反应的高效手性控制。这些结论都为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除了卡宾对X?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我们还成功将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应用于卡宾对苯环C(sp2)?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中,以高达97%ee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非手性双铑络合物催化α-重氮酯对取代苯环C(sp2)?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这是分子间金属卡宾对苯环C(sp2)?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的首例成功报道。该反应的成功实现说明手性质子梭催化剂能够很好地诱导偶极子中间体等其它活性中间体的不对称质子迁移过程,在不对称质子转移控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成功发展了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并使用该催化剂实现了一系列挑战性卡宾插入反应,为多种重要手性砌块提供了新的高效合成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人们对质子转移过程的认识,表明使用合理设计的催化剂,可以实现对活性中间体质子转移过程的有效立体控制。手性质子梭催化剂有望在不对称质子迁移反应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对发展新的不对称诱导模式及手性催化剂产生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杨一可,李空军,何建英,陈丹云[9](2012)在《固体酸La2O3-Ga2O3/硅胶的研制及其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自制固体酸La2O3-Ga2O3/硅胶为催化剂催化丙酸与异丁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丙酸异丁酯,并采用IR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为La2O3∶Ga2O3∶硅胶=5∶20∶75(质量比),500℃焙烧2 h。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种类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0.20 mol丙酸,催化剂用量1.00 g、醇酸物质的量比1.8,反应时间90 min,酯化率可达98.2%。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10](2011)在《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评述了硫酸、对甲苯磺酸、十二烷基磺酸铁、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磺化苯膦酸锆、六水三氯化铁、树脂负载三氯化铝、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硫酸钛、硫酸铈、硫酸镓、一水硫酸氢钠、硫酸氢钾、钼镍粉催化剂、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离子液体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的合成方法.

二、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丙酸异丁酯的绿色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丙酸异丁酯的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镍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及其不对称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烯烃异构化的机制
    2 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1 锆催化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2 铑和铱催化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3 钌催化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4 铁催化的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5 钴催化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6 银催化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7 钯催化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2.8 镍催化烯烃远程官能团化
    3 芳胺的合成方法
        3.1 胺的直接烷基化
        3.2 还原胺化
        3.3 Buchwald-Hartwig & Ullmann类化
        3.4 亚硝基作为胺源的胺化反应
        3.5 羟胺作为胺源的胺基化反应
        3.6 硝基作为胺源的胺基化反应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镍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
    1 引言
    2 反应条件优化
    3 反应的适用性和应用
    4 机理研究
    5 本章小结
    6 实验部分
    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镍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不对称氢胺化反应研究
    1 引言
    2 反应条件优化
    3 本章小结
    4 实验部分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 未知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代表性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三 已发表论文
致谢

(2)石榴叶纳米铁非均相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焦化废水概述
        1.1.1 焦化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
        1.1.2 焦化废水污染控制技术
    1.2 Fenton氧化技术及其发展
        1.2.1 传统的Fenton氧化技术
        1.2.2 非均相类Fenton氧化技术
        1.2.3 纳米零价铁类Fenton氧化技术
        1.2.4 绿色合成纳米铁类Fenton氧化技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石榴叶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温度对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2.4.2 pH对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2.4.3 H_2O_2 浓度对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2.4.4 纳米铁投加量对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榴叶纳米铁类Fenton氧化苯酚的降解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石榴叶纳米铁的合成
        3.2.2 氧化降解实验
        3.2.3 纳米铁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铁吸附和类Fenton氧化对苯酚的去除效果
        3.3.2 纳米铁吸附热力学
        3.3.3 吸附动力学和氧化降解动力学
        3.3.4 纳米铁表面形貌变化
        3.3.5 纳米铁表面成分变化
        3.3.6 石榴叶纳米铁类Fenton氧化降解苯酚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榴叶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处理实际焦化废水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石榴叶纳米铁的合成
        4.2.3 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原水研究
        4.3.2 纳米铁类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自由基机理的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合成酮及酯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酮的重要性及合成方法
        1.1.1 α-烷基酮的合成
        1.1.2 官能团化二芳基酮的合成
    1.2 酯的重要性及合成方法
        1.2.1 醛和醇的氧化酯化
        1.2.2 醛和醛的氧化酯化
        1.2.3 醛与其他化合物氧化酯化
        1.2.4 醇与醇之间的氧化酯化
        1.2.5 其它方法
第二章 基于自由基机理的酮羰基α-位烷基化新方法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C(sp~3)–H键和C(sp~3)–H键的交叉脱氢偶联
        2.1.2 问题提出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筛选
        2.2.2 底物普适性考察
        2.2.3 反应机理推测
        2.2.4 克级试验
        2.2.5 产物衍生化
    2.3 实验部分
        2.3.1 产物的合成步骤
        2.3.2 产物结构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三章 基于自由基机理的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TBN参与的亚硝化反应
        3.1.2 问题提出
    3.2 结果和讨论
        3.2.1 反应条件筛选
        3.2.2 底物普适性考察
        3.2.3 反应机理推测
        3.2.4 产物衍生化
        3.2.5 克级试验
    3.3 实验部分
        3.3.1 产物的合成步骤
        3.3.2 产物结构与表征
    3.4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四章 基于自由基机理的酯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TBHP/TBAI参与的自由基反应
        4.1.2 问题提出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筛选
        4.2.2 底物普适性考察
        4.2.3 反应机理推测
        4.2.4 产物衍生化
    4.3 实验部分
        4.3.1 产物的合成过程
        4.3.2 产物结构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五章 基于自由基机理的N-亚硝基-2-氨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钯催化下芳醛作为芳酰基源的芳酰化反应
        5.1.2 问题提出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筛选
        5.2.2 底物普适性
        5.2.3 反应机理推测
    5.3 实验部分
        5.3.1 产物的合成过程
        5.3.2 产物的结构和表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测试仪器及使用条件
实验试剂一览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1,6-烯炔自由基串联环化合成碳杂环化合物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烯炔串联环化合成碳杂环化合物反应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炔环化反应
        1.2.1 氧化环金属化途径
        1.2.2 烯基金属途径
        1.2.3 π-烯丙基途径
    1.3 涉及自由基机理的烯炔环化反应
        1.3.1 烯炔的碳-碳双键首先与自由基作用
        1.3.2 烯炔的碳-碳三键首先与自由基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磺酰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磺酰肼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3 亚磺酸盐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4 磺酰氯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5 DABSO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6 亚磺酸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7 DMSO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2.8 其他SO_2源参与的磺酰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碘促进下水相中1,6-烯炔与磺酰肼选择性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反应适用范围考察
        3.2.3 反应机理研究
        3.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3.3 本章总结
    3.4 实验及数据
        3.4.1 仪器和试剂
        3.4.2 底物制备
        3.4.3 产物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烯炔环化构建七元环反应研究进展
    4.1 .前言
    4.2 过渡金属催化下烯炔环化构建七元环
        4.2.1 含有乙烯基环丙烷结构的烯炔环化构建七元环
        4.2.2 1 ,4-烯炔和烯基(炔基)的[5+2]环加成反应生成七元环
        4.2.3 其它类型的烯炔环化生成七元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铜催化下1,6-烯炔与α-溴代-1,3-二羰基化合物的[2+2+3]环加成反应合成氧杂环庚烯类化合物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反应适用范围考察
        5.2.3 反应机理研究
        5.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5.3 本章总结
    5.4 实验及数据
        5.4.1 仪器和试剂
        5.4.2 底物制备
        5.4.3 产物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呋喃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加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呋喃的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
    1.2 呋喃类化合物的应用
        1.2.1 在食品、日化品中的应用
        1.2.2 在香精香料方面的应用
        1.2.3 在农药方面的应用
        1.2.4 在医药中的应用
        1.2.5 在材料方面的应用
    1.3 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以1,4-二羰基化合物为前体合成呋喃环
        1.3.2 以烯衍生物为前体合成呋喃环
        1.3.3 以炔衍生物为前体合成呋喃环
        1.3.4 以炔基环氧化物为底物制备呋喃衍生物
        1.3.5 偶联法
        1.3.6 其他制备方法
    1.4 呋喃类香料的合成
        1.4.1 酯类香料的合成
        1.4.2 含硫呋喃类香料的合成
        1.4.3 酰基呋喃类香料的合成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3.2 试验路线
        3.2.1 合成路线一
        3.2.2 合成路线二
    3.3 反应检测及产品的分析
        3.3.1 反应的检测
        3.3.2 产品的分析方法
    3.4 酯化条件的优化
    3.5 Py-GC/MS条件
    3.6 热重分析
    3.7 化合物卷烟加香实验
    3.8 合成
        3.8.1 α-呋喃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3.8.2 2 ,5-呋喃二甲酸二酯的合成
        3.8.3 合成产物结构式
4 结果与分析
    4.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1 α-呋喃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2 2,5-呋喃二甲酸酯的谱图特征
    4.2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4.2.1 α-呋喃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4.2.2 2,5-呋喃二甲酸二酯类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4.3 化合物的热裂解分析
        4.3.1 化合物3b的热裂解行为
        4.3.2 化合物3c的热裂解行为
        4.3.3 化合物3d的热裂解分析
        4.3.4 化合物3g的热裂解分析
    4.4 呋喃类化合物单料烟加香效果
        4.4.1 化合物3b的感官评价结果
        4.4.2 化合物3c的感官评价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α-呋喃丙烯酸的酯化反应
        5.1.1 浓硫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
        5.1.2 DCC/DMAP酯化法
    5.2 2,5-呋喃二甲酸的酯化反应
    5.3 热重分析
    5.4 呋喃类化合物的热裂解及卷烟加香效果
附图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无机盐催化剂
    1.1 Na HSO4·H2O催化剂
    1.2 F e C l3·6 H2O、N H4F e (S O4) 2·1 2 H2O、F e2 (S O4) 3·H2O催化剂
    1.3 Sn Cl2·2H2O、Sn Cl4·5H2O催化剂
    1.4 Cu SO4·5H2O催化剂
    1.5 Al2 (SO4) 3·18H2O催化剂
    1.6 无水Ca Cl2催化剂
2 固体酸催化剂
    2.1 分子筛催化剂
    2.2 杂多酸催化剂
    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2.4 天然基负载酸催化剂
    2.5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4 结语

(7)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乳液聚合
        1.2.1 乳液聚合的特点
        1.2.2 乳液聚合的原理
        1.2.2.1 分散阶段
        1.2.2.2 阶段Ⅰ
        1.2.2.3 阶段Ⅱ
        1.2.2.4 阶段Ⅲ
    1.3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组成
        1.3.1 单体
        1.3.2 乳化剂
        1.3.3 引发剂
        1.3.4 乳液聚合体系中其他组分
        1.3.4.1 调节剂
        1.3.4.2 电解质
        1.3.4.3 螯合剂
        1.3.4.4 终止剂
        1.3.4.5 pH调节剂和pH缓冲剂
    1.4 乳液聚合工艺
        1.4.1 间歇乳液聚合
        1.4.2 半连续乳液聚合
        1.4.3 连续乳液聚合
        1.4.4 预乳化工艺
        1.4.5 种子乳液聚合
    1.5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应用
        1.5.1 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粘合剂
        1.5.2 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涂料
        1.5.3 纺织及织物加工中的应用
        1.5.4 造纸工业及纸品加工中的应用
        1.5.5 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1.5.6 其他应用
    1.6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及目的
        1.6.1 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现状
        1.6.2 本论文的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基础配方
    2.2 实验装置
    2.3 反应机理
    2.4 乳液聚合工艺的选择
    2.5 测试与表征
        2.5.1 乳液的性能测试
        2.5.1.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2.5.1.2 乳液转化率的测定
        2.5.1.3 乳液凝聚率的测试
        2.5.1.4 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2.5.2 乳胶膜性能的测试
        2.5.2.1 乳胶膜吸水率
        2.5.2.2 乳胶膜耐水性
        2.5.2.3 乳胶膜附着力
        2.5.3 乳液的表征方法
        2.5.3.1 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2.5.3.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FT-IR分析)
        2.5.3.3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5.3.4 热重分析(TGA)
        2.5.3.5 接触角测试(CA)
第三章 环保型乳化剂改性丙烯酯乳液
    3.1 引言
    3.2 APG121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3.2.1 APG121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表征
        3.2.2 APG1214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转化率的影响
        3.3.2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
        3.3.3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粒径的影响
        3.3.4 HF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热稳定性能
        3.3.5 HF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接触角测试
    3.4 APG1214和AOS复配制备丙烯酸酯乳液
        3.4.1 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表征
        3.4.2 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3.5 APG1214和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结果与讨论
        3.5.1 APG1214和AOS乳液的乳化剂的含量的影响
        3.5.2 AOS1214乳液的乳化剂的配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组成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4.1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4.1.1 反应机理
        4.1.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4.1.2.1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
        4.1.2.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4.1.2.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的影响
        4.1.2.4 IBOMA对丙烯酸酯乳液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1.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测试
        4.1.3.1 IBOMA含量对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4.1.3.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成膜性
        4.1.3.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耐水性
    4.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4.2.1 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4.2.1.1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
        4.2.1.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4.2.1.3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
        4.2.1.4 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膜接触角
        4.2.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4.2.2.1 PAM-200的含量对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4.2.2.2 PAM-200的含量对乳液附着力的影响
        4.2.2.3 KH-570的含量对有机硅磷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及其在不对称卡宾插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含有氢迁移过程的反应简介
        1.1.1 加成反应
        1.1.2 环化反应
        1.1.3 不饱和化合物的异构化反应
        1.1.4 迁移重排反应
    第二节 不对称质子迁移反应简介
        1.2.1 酶催化的不对称质子迁移反应
        1.2.2 当量手性质子给体控制的不对称质子化反应
        1.2.3 催化的不对称质子迁移反应
    第三节 含孤对电子的杂原子?氢键(X–H)的不对称插入反应简介
        1.3.1 金属卡宾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1.3.2 金属卡宾对O?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
        1.3.3 金属卡宾对S?H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
    第四节 立题思想
第二章 手性铜络合物催化α-重氮酯对苯胺N?H键插入反应的机理研究
    第一节 底物范围及合成应用
        2.1.1 底物范围
        2.1.2 合成应用
    第二节 手性铜络合物催化剂的结构研究
        2.2.1 手性铜络合物催化剂的单晶结构
        2.2.2 手性铜络合物催化剂的质谱分析
        2.2.3 非线性效应实验
    第三节 反应机理研究
        2.3.1 底物电子效应实验
        2.3.2 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第一节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设计
    第二节 手性螺环磷酸的合成
        3.2.1 螺环酚羟基的保护
        3.2.2 螺环6,6’-位取代基的引入
        3.2.3 甲氧甲基保护基的脱除
        3.2.4 手性螺环磷酸的合成
    第三节 手性螺环磷酸的单晶培养与解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在α-重氮酯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4.1.1 反应条件的建立
        4.1.2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实验
        4.1.3 双铑催化剂实验
        4.1.4 手性螺环磷酸和双铑络合物的相对用量实验
        4.1.5 溶剂实验
        4.1.6 温度实验
    第二节 底物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在α-重氮酮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5.1.1 反应条件的建立
        5.1.2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实验
        5.1.3 双铑催化剂实验
        5.1.4 溶剂实验
        5.1.5 温度实验
        5.1.6 底物相对用量实验
    第二节 底物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手性α-氨基酮产物的合成应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在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6.1.1 反应条件的建立
        6.1.2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实验
        6.1.3 双铑催化剂实验
        6.1.4 温度实验
        6.1.5 溶剂实验
        6.1.6 底物相对用量实验
    第二节 底物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S–H键不对称插入产物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控制质子迁移过程的机理研究
        6.4.1 基于~(31)PNMR的核磁控制实验
        6.4.2 螺环磷酸铑络合物的反应表现
        6.4.3 基于DFT计算的机理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在苯环C(sp~2)?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7.1.1 反应条件的建立
        7.1.2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实验
        7.1.3 金属催化剂实验
        7.1.4 溶剂实验
        7.1.5 温度实验
        7.1.6 底物相对用量实验
    第二节 底物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论
第九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试剂
        9.1.1 实验仪器
        9.1.2 溶剂及试剂
    第二节 反应底物的合成
        9.2.1 α-芳基-α-重氮乙酸酯的合成
        9.2.2 α-烷基-α-重氮乙酸酯的合成
        9.2.3 α-重氮酮的合成
    第三节 手性铜络合物催化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9.3.1 铜催化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典型操作
        9.3.2 铜催化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数据
        9.3.3 铜催化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转化
        9.3.4 催化剂单晶结构
        9.3.5 反应机理历程研究
    第四节 手性螺环磷酸的合成
        9.4.1 (R)-7,7′-二(甲氧基甲醚)-1,1′-螺二氢茚的合成
        9.4.2 (R)-6,6′-二取代-7,7′-二(甲氧基甲醚)-1,1′-螺二氢茚的合成
        9.4.3 (R)-6,6′-二取代-1,1′-螺二氢茚-7,7′-二酚的合成
        9.4.4 手性螺环磷酸的合成
        9.4.5 手性螺环磷酸的单晶培养及结构参数
    第五节 协同催化α-重氮酯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9.5.1 酰胺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典型操作
        9.5.2 酰胺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数据
    第六节 协同催化α-重氮酮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9.6.1 重氮酮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典型操作
        9.6.2 重氮酮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数据
        9.6.3 重氮酮对N?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转化
    第七节 协同催化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9.7.1 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典型操作
        9.7.2 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数据
        9.7.3 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的单晶培养及结构参数
        9.7.4 S?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转化
        9.7.5 手性质子梭催化剂控制质子迁移过程的机理研究
    第八节 协同催化苯环C(sp~2)?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
        9.8.1 富电子芳环C(sp~2)?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典型操作
        9.8.2 富电子芳环C(sp~2)?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产物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2 无机物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2.1 三氯化铁
    2.2 三氯化铝
    2.3 铁铵矾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
    2.4 硫酸钛
    2.5 硫酸铈
    2.6 硫酸镓
    2.7 一水硫酸氢钠 (钾)
    2.8 钼-镍粉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4 杂多酸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5 分子筛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6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
7 结束语

四、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丙酸异丁酯的绿色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镍催化的烯烃与硝基芳烃的远程氢胺化反应及其不对称反应研究[D]. 肖纪超. 南京大学, 2019(01)
  • [2]石榴叶纳米铁非均相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 朱永昌. 山西大学, 2019
  • [3]基于自由基机理的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合成酮及酯类化合物[D]. 王倩倩.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1,6-烯炔自由基串联环化合成碳杂环化合物反应研究[D]. 郑岚. 兰州大学, 2018(11)
  • [5]呋喃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加香应用研究[D]. 付培培.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4)
  • [6]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朱彬,王天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7]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姜维.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8]手性质子梭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及其在不对称卡宾插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 徐彬. 南开大学, 2015
  • [9]固体酸La2O3-Ga2O3/硅胶的研制及其催化合成丙酸异丁酯[J]. 杨一可,李空军,何建英,陈丹云. 稀土, 2012(05)
  • [10]合成丙酸异丁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  

十二烷基磺酸铁催化绿色合成丙酸异丁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