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年第3卷作者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娜[1](2020)在《我国处方药销售监管问题研究 ——以荣成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药品与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安全合理用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如何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现阶段零售药店违法违规销售处方药问题突出,监管难度大,滥用或误用处方药而危及生命健康的事件随处可见,因此,在现阶段国情下研究药品零售行业处方药销售监管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研究以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为例,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四个要素,即监管主体、监管依据、监管对象、监管方式进行解释剖析,阐明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内涵,并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寻租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说明对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通过基层药品监管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概况处方药销售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处方药销售监管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处方药销售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处方药销售部分环节监管缺位等问题,以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为例,从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部门情况、零售药店监管情况、执业药师配备监管情况等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分析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及启示启发作用。并对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处方药销售监管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体系、执业药师作用发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找到共同点和优势所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分析对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监管借鉴作用。在分析荣成市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与借鉴国外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从完善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处方药销售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几点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郭东[2](2020)在《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倡导分级诊疗与医药分开的背景下,社会药房功能日益完善。慢病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到社会药房购买药物,慢病患者对于慢性病药学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药房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管是从慢性病患者需求层面,还是国家政策层面,都对社会药房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的:本文以郑州市为调查样本,通过对该地区社会药房药师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前来购药的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社会药房在提供慢病药学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社会药房提升慢性病药学服务能力,保证慢病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参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以及国家执业药师发展中心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制定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及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在郑州市区内社会药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地区药学服务模式与社会药房慢病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可供我国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的经验。结果:本研究共调查郑州市5大城区100家社会药房的药师、以及前来购药的300名慢病患者。共发放社会药房药师问卷101份,获得有效问卷93份,共发放慢病患者问卷300份,获得有问卷288份。使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五大城区内社会药房药师整体学历较低,专业性不够强;在药学服务完成度方面,在用药指导、用药交代等基础药学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良好,而在用药随访、提供慢性病相关资料等药学服务项目完成情况不佳,药师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执业药师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提供相关人员与设备,患者对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缺乏信任;在对慢病患者药学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慢病患者对于社会药房提供的药学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患者在购药过程中接收到的药学服务以基础指标检测和用药咨询与交代为主,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结论:目前,我国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加强执业药师管理、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提高执业药师执业能力。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对执业药师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专业形象等方面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药师在慢病用药管理与科学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让慢病患者受到更加全面的慢性病药学服务,促进社会药房与慢病患者共同受益。
屈晓远[3](2018)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抗兰药物,会增加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细菌耐药小仅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和患者病死率,还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占用更多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重负担。随着全球化发展,人员流动加速了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造成细菌耐药不断发展。全球重点监控的五种多重耐药兰,除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各种多重耐药菌发性率均处于全球中高水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政府实施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接连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制,并于2005年建立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进行监测。但因为药品流通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与供需方在药物利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医院依然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等问题。2011年,在配合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包,原卫生部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开展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其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设置了一系列目标,在政策实施一段时期后,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从政策要素及规制实施情况的角度开展系统性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下我国药物应用问题及影响抗兰药物应用规制实施的因素与原因。因此,木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从2011年实施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之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实际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综合系统的探讨,以对问题实现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为:(1)分析国家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达到政策规定目标,明确药物应用问题;(2)构建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3)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4)提出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科学性建议。研究方法本论文以高价值政策制定的逻辑思路为基础,以政策制定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作为分析思路,按照总结反馈、明确问题、分析根源机制和提出政策方案的逻辑开展研究。本研究为面上监测数据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151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季度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为2011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将数据按照ATC/DDD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编码和DDD赋值,最后形成标准化可分析的数据结构形式。典型调查的样本医疗机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从山东省的6所监测医院中选择2所省级和2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共4所医院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调查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等。定性研究的开展是在每所三级医院共抽取至少10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其中医院领导(主管副院长等)1名,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3名,临床医生2名,临床药师1名(如果没有则增加临床医生数量),感染管理部门人员1名,检验科1名,药剂科人员1名。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分析、简单回归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和DU90%分析。第二个是构建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在“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法的模糊联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是对访谈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框架法和和PES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工具有Excel 2016、SPSS23.0和Statal4.0统计软件。主要研究结果1.政策梳理结果。2001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共发布与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相关的政策58部。政策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04年,主要特点是从抗菌药物使用环节入手,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和居民用药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1月-2010年11月,主要特点足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国家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规范抗兰药物应用管理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这.阶段的特点是以优化用药结构、解决用药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针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全过程、不同科室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框架,且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保障性法规,抗菌药物应用符理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管理之路。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特点是抗兰药物的应用管理将由医疗卫生部门及机构为主体的管现控制向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管理控制转化,从抗菌药物全方位控制变为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1)药物品种配置指标。2011-2014年,全国所测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从157种降至132种,总降幅为15.92%,年均复和增长率为-3.14%。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为23.77%。山东省监测医院总降幅为40.8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全国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占比较多的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索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东部地区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数最多。山东省使用最多的品种数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所有的监测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已经达到了政策规制目标。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部分医院的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配置品规未达到要求。(2)药物用量和费用指标。全国监测医院药物用量和费用均在政策实施中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第2季度是用量和费用高峰。山东省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从201 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了 43.13%和41.06%,后逐渐上升,用量和费用分别上涨了 88.06%和56.67%,每年的第2季度为用药高峰。相较2011年,2014年时全国范围、地区和山东省的窄谱青霉素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下降,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酮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增多,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和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26.36%与27.52%,碳表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增加幅度最大,用量占比分别增加了 1.80倍和1.62倍,费用占比分别增加了 44.97%和35.21%。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监测医院最多,为6.17%和18.85%。相较2011年,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的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均增长。2011-2014年,全国范围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比从80.39%增至85.79%,金额占比从97.62%增至98.37%。东部地区倾向于应用较昂贵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山东省监测医院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和费用占比减少,占比分别为74.56%和96.60%。全国范围内,目录外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变化在政策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264),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占比和费用占比在政策实施后每月显着增加0.696%和0.258%(P=0.0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与费用出现显着上升(P<0.01)。特殊使用级药物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最高。山东省监测医院从分级管理政策实施后,不再使用目录外药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每季度显着下降0.528%与0.840%(P<0.01)。2014年时全国医院和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窄谱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比值均大于2011年,全国分别为6.84和8.83,山东省分别为4.94和9。(3)使用强度指标。2014年,有70.86%的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控制在40DDDs/100人天以下,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西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差。山东省有一半监测医院未控制好使用强度。各地区内部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全国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品种数之间在2011、2013和2014年均相关(P<0.05)。(4)应用规范指标。全国范围内,进入使用量占比前10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复方药,第一至四代头孢兰素(含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平均为74.63%,并且从2012年开始依从性比例逐渐降低。相较2011年,2014年各地区监测医院DU90%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依从性均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依从性最低。山东省监测医院每年用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DU90%的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的年均为86.57%。3.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实施结果等3个1级指标,组织构成、技术支撑体系构成,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及监测管理、门(急)诊处方指标、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标等12个二级指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住院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百分比和l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55个三级指标。共咨询19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77和0.775,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57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可取。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后,在一级指标屮,实施结果的相对重要性最大,权重为0.3957,其次是制度执行指标,权重为0.3238。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评价结果。参与调查的4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抗菌药物符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抗菌药物品种配置方面,都已达到政策规范要求。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3所医院临床药师配置人数为3人,1所医院为4人,其工作多为处方点评、参与查房和接受咨询,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应用监测重点-处方点评工作,各医院均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所有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控制较好,但在住院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方面,3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上,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主要给药途径,4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平均用量占比为88.38%,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整体用量占比(74.56%)。4所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的用量平均占比(13.9%)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平均占比(8.09%)。2016年,4所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比都较高,平均占比(7.78%)已经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整体占比(5.10%)。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大于本院的总体平均住院天数。通过使用基于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的模糊联合法进行评价,4所医院中过程指标表现最好的D医院最接近最优水平。5.政策情景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工作在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药师不足和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过程方面,在病原微生物送检、门诊限制用药和处方点评等政策的执行上以及医务人员规制政策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结果方面,主要问题为门急诊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好控制的问题。结合访谈提纲运用PEST分析法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在政治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药品政策、产业政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设置,经济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城乡经济发展、抗菌药物行业特点,卫生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医疗保险,社会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居民用药知识和行为,临床医生的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和零售药店管理。技术环境方面,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应用,抗菌药物研发、基层用药和监督、微生物检测技术,行政部门监管、ASPs项目实施等。结论1.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不同地区和山东省,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目标均未完全达到。在政策实施后,监测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出现减少,但是药物利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临床上建议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作为特殊使用级管理的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均有所增加。2.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指导所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验证,可以作为评价医疗机构抗菌应用规制情况的依据,以发现规制问题,提高规制效果。3.外部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因素,在政治维度中,影响抗菌药物规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要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经济维度中,医院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影响较大,社会维度中,医患双方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核心,技术维度中,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两个方面,其中ASPs项目实施情况影响最大。政策建议(1)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系统性。从本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病人是流动的,耐药菌也是流动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级别机构用药管理,在做好本级别机构用药管理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余机构的用药管理。这就要去我们根据系统整合的观点去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制管理形成闭环管理。(2)提高政策的可及性。政策的可及性即为政策目标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问题。从本研究看来,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还存在规制政策无法兼顾的问题,在未来的政策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可及性。(3)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力度。亟需建立以医院临床药物利用信息决策系统为支撑,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相关机构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规制的人才素质。最后是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管理。(4)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教育主要针针对患者,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改变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教育不能仅仅是街边的宣传,而应是山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学校、社会、自媒体等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沈宁[4](2017)在《Meta分析的综合评价—Meta分析及其原始研究的统计学解析和报告规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全面反映国内外在完成Meta分析类研究课题过程中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操作规程、质控策略和常规做法,并展示其发展历程、评价其质量状况和呈现其标准模式,以期促进Meta分析的推理过程更加科学严谨、使其所产出的证据更加充分、报告形式更加科学规范,最终的目的是使其所获得的结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方法]以已经发表的中、英文Meta分析文献及其纳入的原始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审视Meta分析文章形成的过程和报告的呈现形式,发现其中的优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解读和推荐优秀的Meta分析文章,并针对Meta分析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重要环节,推荐规范化的做法和报告模板。这几个方面包括:(1)从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重要环节(伦理学问题、研究类型问题、把握“三要素”问题、遵循“四原则”问题、设计类型问题、比较类型问题、操作规程问题和质量控制问题等方面)对Meta分析文章及其对应的原始文献进行剖析;(2)从原始文献来源的角度,包括数据库种类与特征、研究语种问题和检索策略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3)从两种统计学派(即频率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视角,对Meta分析文章及其对应的原始文献进行分析;(4)从网状Meta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等与经典Meta分析的区别角度,对Meta分析文章及其对应的原始文献进行分析;(5)从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的角度,对Meta分析证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原始研究的研究类型不同,其质量评价规范不同,报告规范有差异,所以不建议对具有不同研究类型的原始文献直接合并进行Meta分析;在对Meta分析的证据进行GRADE质量评级时,研究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证据的推荐等级;原始研究是否符合伦理学要求、是否正确把握了“三要素”和严格遵循了“四原则”,将直接影响其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原始研究的设计类型和比较类型选定得是否合理,与统计分析方法选择息息相关。前述内容在纳入原始研究质量评价时,需要重点审查。如果以新药临床试验研究(通常涉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作为Meta分析的来源,需要认识到优效、等效和非劣效研究的统计学假设与一般的差异性检验有区别,一般不应将采取不同比较类型的原始研究进行简单合并,后者可能会成为引发异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搜集Meta分析原始文献时,需要认识到数据库收录期刊的规则方面的偏倚会影响研究纳入的可能性;而在研究纳入的时候,课题组内分析者语言的限制会影响研究的纳入;Meta分析文献查全的前提必须保证纳入优势国家和/或单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扩展和补充。(3)贝叶斯法是通过综合未知参数的总体信息、先验信息和样本信息,依据贝叶斯定理,获得未知参数的后验分布,依据后验分布推测未知参数的统计学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即利用后验概率对欲分析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在网状Meta分析中得以充分利用。(4)与经典Meta分析相比,网状Meta分析应该更加注重对相似性(transitivity)和一致性(consistency)的检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效应量合并和亚组分析方案;网状Meta分析还需要注意对证据网络开环的单独节点(single standing nodes)的处理和评价说明;在结果报告部分最好给出证据网络图并对于各证据节点上干预措施进行解读。同时,网状Meta分析能对多种干预措施对比后给予推荐排名是其优势,给出表面积累积排名曲线(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s)清晰明了并更容易应用于临床实践。(5)GRADE证据质量评价体系是对主、次要结局指标得到的证据进行评级和推荐。原始文献的质量评价与GRADE证据质量评价互相补充能促进优质Meta分析结果的产出。但GRADE体系在新兴的Meta分析方法中的应用还不成熟,需要更多实践予以完善。[结论]本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审读和剖析了以中、英文发表的Meta分析类文章(n=814篇),还深入挖掘分析了部分Meta分析文章的源研究文献(n=693篇)。从Meta分析的文章来看,在文章结构、操作程序和报告形式等方面,已基本上有一定规范,但在证据的充分性和报告的规范化等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从Meta分析引用的原始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和结论的得出,在“科学、完善、系统、全面”和“高质量、规范化”等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基于充分了解国内外Meta分析的现状,并基于广义综合评价(指对课题从构思、设计、实施、分析、结论、报告等全过程的评价)的理念,博采众家之长,为更好地完成Meta分析类研究课题,推荐科学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模板,以供参考;同时期望通过此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批判性评估“纳入证据”和“产出证据”的途径。
孙利昆[5](2017)在《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中医药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族药。中药疗效受品种、药效部位、产地、采收、炮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药味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在使用125种药物的患者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0%~20%,最高达28%。据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出现不良反应而住院,其中19.22万人死亡,病死率为7.69%。据医院统计报道,因用药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约40%。为此要保障中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中药师参与医疗团队,提供个体化治疗技术对疾病的诊治、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最小毒性防治疾病的作用,此即是临床中药学内涵实质。根据临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与医院中药学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是相一致的,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目标。为能够胜任现代医院中药学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中药学基本理论与医院药学实践结合。探讨医院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尝试性建立以医院药学服务为导向的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基于此,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药学实践和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药学实践研究。主要有绪论、中日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总结了医院药学发展背景、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医院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由传统的"药品供应"药学服务向以"患者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转变,是医院药学服务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以中日医院药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对中日医院药学服务结构,服务内容,药事法律法规制度,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设施仪器配置,工作考核标准等方面通过实践轮转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三级甲等医院,中日医院药学服务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对比分析看,药学服务结构较完善,药学部门科室齐全,具备基本药学服务和专科药学服务能力。治疗药物监测作为专科药学服务重要技术,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治疗药物监测虽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的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药学部作为医院重要组成机构自然也要转变观念和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在保障广大患者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和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小金丸专题研究。在中日医院药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使用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患者人群较多,小金丸方原名为小金丹,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版《药典》(1953版)改名小金丹为小金丸,截止现在最新的2015版《药典》记载有小金丸、小金片及小金胶囊等不同剂型。具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之效;用于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岩、乳癖,症见肌肤或肌肤下肿块一处或数处,推之能动,皮色不变,肿硬作痛。从文献综述研究看,小金丸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包括妇科疾病(乳腺增生症),外科疾病(胸腺炎性包块),内科疾病(甲状腺病),皮肤疾病(筋膜炎)。其中以治疗乳腺增生病发文量为190篇,占该文献总量的89%,是小金丸临床治疗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为了进一步全面探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收集、整理的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横断面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Meta分析评价,探讨分析单用小金丸和联用其他中成药、西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中国药典》记载的其它中成药、西药治疗比较其疗效差异。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周广治[6](2014)在《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首次以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改革策略作为独立对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界定了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基本任务、演变历程、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在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系统内部,以研究药事管理系统要素有关的活动和管理问题为主体,并在动态管理中不断的拓展研究内容和领域。因为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主题——药学部门——作为要素来讲对医院整体而言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性,因此,军队医院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军队医院大多数药学部门几十年来仍停留在原来的调制剂为主的模式,影响了药事管理效能的提高和发展。系统外部来看,现行国家和军队的综合协调能力偏弱,药事管理的系统体系较散。由于药品渠道与军队医院之间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进行规范,而且国家尚未出台一部可以同时约束军地双方的权威法律,因此军队医院药事管理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军队医院药学部门市场运作功能比较弱。在平战结合保障方面,平战转换的时机没有科学区分,缺乏相关的预案演练。在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动因方面,新军事变革、国家新医疗体制改革以及技术的变化都推动着军队医院药事管理向现代化转型。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军队医院药学部门的工作及其管理模式已由解放前作战沿袭下来的模式转变为以保障药品安全为核心的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逐步由以临床药学为核心的医院药学模式转变。因此,必须从药学教育、药学技术人员编制等根本上加强医院药学队伍建设。而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所采取和确立的发展方式。由一系列分析得出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是军队卫生状况变化的要求,是军队卫生体系内部协调的要求,是军队卫生体系与外部体系统一的要求。因此,军队医院药事管理体系转型必须与其他外部系统改革相配套,决不能让医药卫生体制与其他后勤体制之间存在“错位”。从外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药品平均价格能够低于其他国家,取得了较好控制药品费用的结果。政府在限定部分药价的同时,必须同步解决医院的经济补偿问题,要解决医院因选择价格更高的替代药品而造成药品费用上升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真正促进合理用药的医疗市场制衡体系。从外国军队医院药事改革经验可以看出,加强对药品采购环节的控制可以堵塞漏洞,充分利用商业渠道,使用招标等社会化方式减少自主采购带来的弊端,并将整个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军队医院还应该加大在药品保障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机制,使药品物尽其用,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不同类型特需药品勤务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构建合理的生产、储备,形成高效的供应保障体系。从我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经验可以看出,明确医疗服务费可以实现零差价实施军队医院药品供应,实施药品采购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分为三权,可以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这些经验的取得,对我国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具有巨大意义,一是体现出医院药事管理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医院药事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表现出药房独立运行要循序渐进,因此“医药分业”的过渡形式也应具有完备的配套制度和健全的监管机制作保障。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应符合实际。在具体要素分析方面,随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迅猛发展,药事管理方式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药学部门履行使命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药学部门的组织机构属于直线型组织结构类型,领导通过部门主管控制各具体岗位的工作人员,其直接管理的幅度比较小,要根据业务活动的职能和目标设计新的药事管理模式。目前药学部门的人员编制方案已使用30多年,但其任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面向病人的临床药学工作成倍增加,为了保证开展正常工作,各类人员的比例应当进一步合理化,首先是医院临床医务人员与药剂人员之间的比例合理,其次是药学部门内部不同层次人员的比例适当。军队医院药学部门人才结构调整可以经过多条途径实现。药剂管理工作占药学部门业务工作的50%-70%,其工作的质量反映药学部门的保障能力,也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因此,药剂管理一直是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将来要实施的药学保健并不否认药学部门的主要工作,例如,药剂管理仍然是药学部门工作的必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临床药师制度将推动组织形式等要素发展。在改革策略研究方面,建议总部明确维持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正常运行的标准经费,推行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务必注重平战衔接,必须建立权威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才能为我军医院药事管理的运行开辟道路。与此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这对我军医院药事管理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加以防范。总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必须与其他外部系统变化相配套,决不能让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错位。
《医药导报》编辑部[7](2012)在《其他》文中研究说明
庞挺[8](2008)在《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药学服务作为卫生保健领域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药师的需求日渐旺盛,以培养药师为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和比邻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药学教育模式和目标已出现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滞后现象,药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成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本论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规模发展规划。这一基础和前沿探索性研究对于指导我国药学教育改革,推进药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以使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能够以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培养更多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1)综合分析了我国现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为药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政治环境和现实环境。对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药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本课题的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了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握,参照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建构数据模型,对药师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以期能够为制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奠定基础,提供参考的主旨。(2)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总结。在明晰了现时的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已把Pharm.D.职业学位教育作为药学学生的第一学位教育后,作出了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美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的判断。随后,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初步掌握了药学人才培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即美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完成从B.S——B.S+Pharm.D——Pharm.D的过渡的。通过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应该面对当代市场的需求,积极地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同未来药学实践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3)对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明确了日本药学教育的六个发展阶段: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接下来,又对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明晰了日本现时药学教育的特点。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药学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服务型药师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对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对药学服务质量和数量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美国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将4年制的药学教育改为6年制的趋势已悄然兴起。泰国是亚洲第一个引入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国家,1999年率先在Naresuan大学登陆,迄今为止已有5所学校采纳了该学制体系。其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无疑来自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当然也离不开专业学会乃至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尽管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滞后数十年,但是与其自身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需求是相适应的。(5)对印度药学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药学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与中国药学教育的处境有较大的相似性。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学教育同样都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但印度现在已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推动药学教育改革,向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滞后。(6)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史、药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明确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了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药学教育,转变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调整传统的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7)阐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程序等基本问题,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分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情况。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探求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规律。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药剂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验证、统计药剂师的发展变化轨迹与所筛选的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其次,运用偏相关分析探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独立性,剔除不相干指标,分别找出影响药剂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两个国家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分析了造成影响两国药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原因。第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第四,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确两个国家药师发展现状处于的阶段。日本药师发展与美国药师发展处于同一阶段,但日本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阶段,其药师发展情况仍然处于高速调整发展阶段,这与日本国家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因此断定,日本药师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趋于稳定。而美国药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分类情况来看,其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8)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首先,对中国药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相关统计方法,构建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按现状发展的回归方程,验证了中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显着矛盾。其次,运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速度的原因。从影响药师型药学服务型人才发展的所在行业投入占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分析我国与美、日两国之间的差距,合理的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逐步探讨出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非常态发展的重要的变化数率指标。第三,运用时间序列法探讨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结合前面得到的各国预测回归方程,我们得到美、中、日三国自然发展状态下的药师发展模型,此模型求得的美国2016年药师人员数与美国官方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药师人员预测数进行比照,其相近程度为98.14%。第四,采用最小二乘法原则对各变化数率指标进行拟合回归,得到三个主要因子与时间序列的关系模型分别为:Y1=e-0.023-0418x,Y2=0.001X+0.02,Y3=-0.049+0.028*ln(x)。优化后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数学模型为:Y=k1Y1+k2Y2+k3Y3+C。经过拟合可求得上述常值,并进行预测和控制未来10-18年药师规模的发展情况。第五,利用C语言编写了三国预测与控制模型系统软件,经过运算得出:在2020年,中国的药剂师人数约为67.22人/十万人,在置信度为100*(1-0.05)%时,药剂师人数/十万人其可信区间为[63.4,71.02],同时该结果经过SPSS软件检验,结果相近度接近于98.9%。证明软件运行的可靠性。第六,依据社会需求和药师人力资源发展预测结果,对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以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教育规模为基本资料,以1983——2006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历史演变轨迹作为两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按照对2020年药师需求总数预测的结果,预测药学专业毕业(药剂师)人力的发展状况,给出了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招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91%,相当于平均每年需增加3万人左右,并且所有药学专业毕业人力都作为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才能达到前面按照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药师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满足人们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王昆[9](2008)在《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的细菌耐药问题尤为突出。细菌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造成细菌耐药的根源。起始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导致控制感染不利,从而导致细菌耐药。因此抗生素经验治疗在呼吸科的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际上提出的降阶梯治疗就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抗感染经验治疗,即避免了因细菌耐药而造成的抗生素反复调试,又最大可能地保障抗感染治疗的最佳疗效。目的建立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疾病与抗生素使用和细菌耐药的监测数据库,分析研究呼吸科5年来抗生素用量与疾病的变化,为临床初始治疗选用合理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的调查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房所有住院病人病例,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分析感染性疾病种类、抗生素消耗量、细菌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呼吸科病房的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奈瑟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近年来呼吸病房抗生素用量最大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邝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次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结论呼吸科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奈瑟茵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尚未发现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痰培养因为取材等诸多原因限制,培养结果往往有口腔正常菌落干扰,影响用药抉择,而因为痰培养的滞后性,经验的初始用药选择更为重要。呼吸科抗生素目前消耗量最大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次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呼吸科细菌近年已经对青霉素类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及非复合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及多肽类及复合制剂的三代头孢仍有较好的敏感性。
田丽娟[10](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二、《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年第3卷作者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年第3卷作者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处方药销售监管问题研究 ——以荣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 处方药销售监管理论分析 |
1.1 概念界定 |
1.1.1 相关概念 |
1.1.2 我国处方药销售监管内涵 |
1.2 处方药销售监管的理论依据 |
1.2.1 市场失灵理论 |
1.2.2 寻租理论 |
1.2.3 公共物品理论 |
2 处方药销售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2.1 处方药销售监管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 |
2.1.1 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规定不细致 |
2.1.2 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规定存在空白点 |
2.1.3 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 |
2.2 处方药销售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
2.2.1 监管机构目标多元化 |
2.2.2 监管部门配合协调不畅 |
2.2.3 监管力量专业性不足 |
2.2.4 监管主体单一 |
2.3 处方药销售部分环节监管缺位 |
2.3.1 处方来源监管缺位 |
2.3.2 执业药师作用发挥监管缺位 |
3 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与启示 |
3.1 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 |
3.1.1 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部门情况 |
3.1.2 荣成市零售药店监管情况 |
3.1.3 荣成市执业药师配备监管情况 |
3.2 荣成市处方药销售监管启示启发 |
4 部分发达国家处方药销售监管经验总结和借鉴 |
4.1 健全的药品监管体制经验 |
4.2 完善的药品法律体系经验 |
4.3 注重执业药师作业发挥经验 |
5 完善我国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5.1.1 细化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5.1.2 出台缺位的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法律规定 |
5.1.3 规范处方药销售监管处罚自由裁量权 |
5.2 健全处方药销售监管体制机制 |
5.2.1 完善药品监管体制 |
5.2.2 建立多部门监管联动机制 |
5.2.3 提升执法队伍能力专业性 |
5.2.4 构建多元处方药销售监管主体 |
5.3 加强处方药销售监管相关制度建设 |
5.3.1 建立互联网+药学服务监管制度 |
5.3.2 推进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建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加重,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
1.1.2 我国“医药分开”政策实施现状 |
1.1.3 医药分开视角下药师的角色转换与职责扩展 |
1.1.4 医药分开视角下慢病患者日益提升的药学服务与健康服务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设计 |
1.5.1 问卷调查设计 |
1.5.2 样本获取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法律法规 |
2.1 相关理论 |
2.1.1 社会药房 |
2.1.2 执业药师 |
2.1.3 药学服务 |
2.1.4 社会药房慢性病管理服务 |
2.2 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药房药学服务模式与慢病管理介绍及经验借鉴 |
3.1 美国 |
3.1.1 社会药房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模式 |
3.1.2 美国社会药房慢病管理服务 |
3.2 英国 |
3.2.1 英国社区药房服务 |
3.3 中国台湾 |
3.3.1 “药事照护”专业服务模式 |
3.4 经验借鉴 |
3.4.1 加强与医疗机构以及专业机构的合作 |
3.4.2 健全药学服务流程,优化慢病患者的用药管理 |
第四章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以郑州市为例 |
4.1 基于药房药师慢性病药学服务的开展现状调查 |
4.1.1 描述性分析 |
4.1.2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项目开展现状 |
4.1.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
4.2 基于慢病患者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内容调查 |
4.2.1 描述性分析 |
4.2.2 受访者患病情况 |
4.2.3 慢病患者对所患疾病与用药知识了解程度 |
4.2.4 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情况 |
4.2.5 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不足 |
4.2.6 药学服务接受情况 |
4.2.7 满意度情况 |
4.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 |
4.3.2 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 |
4.3.3 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 |
第五章 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 |
5.2 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 |
5.3 加强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的监管 |
5.4 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 |
5.4.1 完善慢病长期处方制度 |
5.4.2 建立健全社会药房慢病用药档案建立制度 |
5.5 全面提升执业药师的执业能力 |
5.5.1 改革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健全药学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
5.5.2 优化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
5.5.3 建立健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 |
5.6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 |
5.7 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执业药师职业认同感 |
5.7.1 完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为慢病人群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
5.7.2 加大执业药师社会宣传,提高执业药师专业形象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社会药房慢病患者用药现状及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抗菌药物 |
1.2.2 规制 |
1.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 |
1.2.4 政策要素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1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2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1 药物利用方法学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3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国外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2.4.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特点 |
2.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已解决问题 |
2.4.3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存在不足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规制动因的公共利益理论 |
3.1.2 规制理论 |
3.1.3 系统论与控制论 |
3.1.4 “结构-过程-结果”研究原理 |
3.1.5 情景分析理论 |
3.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及逻辑框架 |
3.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 |
3.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逻辑框架 |
第四章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4.2.1 监测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情况 |
4.2.2 典型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 |
4.3 质量控制 |
4.3.1 研究设计阶段 |
4.3.2 开展调查阶段 |
4.3.3 数据录入阶段 |
4.3.4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
4.4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
4.4.1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
4.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4.3 定性分析方法 |
4.4.4 分析工具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五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梳理与要素分析 |
5.1 抗菌药物应用政策梳理 |
5.1.1 政策梳理逻辑 |
5.1.2 政策的系统性分析 |
5.1.3 政策规制的阶段与特点 |
5.2 政策要素提取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 |
6.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评估指标的设置 |
6.2 国家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2.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2.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2.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2.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3 地区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3.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3.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3.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4 山东省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4.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4.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4.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4.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5 问题总结 |
6.6 小结 |
第七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7.1 指标筛选原则 |
7.2 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7.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建立 |
7.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
7.3.2 咨询专家结果分析 |
7.3.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5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
7.4 确定指标权重 |
7.5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
7.6 小结 |
第八章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及影响分析 |
8.1 调查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现状分析 |
8.1.1 调查医院基本情况 |
8.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构分析 |
8.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过程分析 |
8.1.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果分析 |
8.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
8.2.1 改进TOPSIS评价结果 |
8.2.2 秩和比法评价结果 |
8.2.3 模糊联合法评价结果 |
8.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3.1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8.3.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8.3.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果存在的问题 |
8.4 政策情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 |
8.4.1 政治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2 经济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3 社会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4 技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5 不同维度下影响因素频率分布 |
8.5 小结 |
第九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9.1 方法学讨论 |
9.1.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基础指标的选取 |
9.1.2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
9.1.3 指标体系构建与赋值方法讨论 |
9.1.4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的运用 |
9.1.5 抽样研究地区选择的讨论 |
9.2 针对研究主要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1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问题的讨论 |
9.2.3 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原因讨论 |
9.3 结论 |
9.4 政策建议 |
9.5 创新与不足 |
9.5.1 研究创新 |
9.5.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Meta分析的综合评价—Meta分析及其原始研究的统计学解析和报告规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范围及深度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Meta分析内容概述 |
2.1 Meta分析的流程 |
2.2 Meta分析选题 |
2.3 提取文献信息和数据 |
2.4 原始研究质量评价 |
2.5 实施Meta分析及描述结果 |
2.6 呈现Meta分析结果报告 |
第3章 从研究设计角度对Meta分析原始文献的分析 |
3.1 对原始文献中处理伦理学问题的分析 |
3.2 对原始文献中处置研究类型问题的分析 |
3.3 对原始文献中处置设计类型问题的分析 |
3.4 对原始文献中处置比较类型问题的分析 |
3.5 对原始文献中处置三要素问题的分析 |
3.6 对原始文献中四原则问题的分析 |
3.7 对原始文献中处置质量控制问题的分析 |
第4章 从文献来源角度对Meta分析的分析 |
4.1 对Meta分析文献检索涉及数据库的分析 |
4.2 对Meta分析中原始文献所用语种的分析 |
4.3 对检索文献的策略的分析 |
第5章 从原始文献中提取信息角度对Meta分析的分析 |
5.1 对Meta分析文章中对数据提取者资质和提取方式的呈现分析 |
5.2 对Meta分析文章中信息提取方案的内容分析 |
5.3 对Meta分析文章中对原始研究质量分析的呈现内容分析 |
第6章 基于Meta分析方法进行的对比分析 |
6.1 Meta分析方法的概述与分类 |
6.2 经典Meta分析方法与贝叶斯Meta分析方法的比较 |
6.3 经典Meta分析方法与网状Meta分析方法的比较 |
6.4 经典Meta分析方法与Meta回归的比较 |
第7章 实施Meta分析的统计软件的介绍 |
7.1 软件简述 |
7.2 实施Meta分析时软件选择及软件相关内容在文章中的呈现分析 |
第8章 与Meta分析有关的体系-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 |
8.1 GRADE概述 |
8.2 GRADE体系证据分级的定量标准 |
8.3 GRADEprofiler软件使用步骤简介 |
8.4 对原始文献为RCT和观察性研究进行GRADE评价的注意事项 |
8.5 对Meta分析文章中GRADE体系评价内容的呈现分析 |
8.6 与Meta分析有关的注册平台和网站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药学实践——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
1 医院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
1.1 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
1.2 药学服务相关依据 |
2 医院药学组织机构 |
3 基本药学服务分析 |
3.1 药品调剂 |
3.2 医院制剂 |
3.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
3.4 医院代煎药服务 |
3.5 药品供应 |
4 专科药学服务分析 |
4.1 临床药学服务 |
4.2 药品质量检验 |
4.3 治疗药物监测服务 |
5 医院药事管理分析 |
5.1 医院药事管理概念 |
5.2 医院药事管理内容 |
第三章 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
1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
2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
3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
2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
3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
4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
5 中日医院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比较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1 小金丸的现代研究概况 |
1.1 小金丸临床应用研究 |
1.2 小金丸实验研究 |
1.3 小金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4 小金丸不良反应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乳腺增生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
2.2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 |
2.4 物理疗法 |
2.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七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选择标准 |
3 文献检索 |
4 文献筛选 |
5 资料提取 |
6 质量评价 |
7 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评估 |
8 统计分析 |
9 统计软件 |
第八章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
3 诊疗、纳入和排除标准 |
4 随访情况 |
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6 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 |
6.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总疗效Meta分析 |
6.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最佳疗效Meta分析 |
6.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
6.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
6.5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
6.6 敏感性分析 |
6.7 发表偏倚评价 |
6.8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
6.9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累积Meta分析 |
6.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
7 随机对照试验(RCTs) Meta分析 |
7.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Meta分析 |
7.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最佳疗效Meta分析 |
7.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
7.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
7.5 不同疗效标准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Meta分析 |
7.6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疗效亚组分析 |
7.7 敏感性分析 |
7.8 发表偏倚分析 |
7.9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
7.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累积Meta分析 |
7.1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
8 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
8.1 纳入NMA分析RCTs情况 |
8.2 网状关系图(Network Plot) |
8.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8.4 最佳疗效的Meta分析 |
8.5 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网状分析比较 |
8.6 疼痛缓解率的Meta分析 |
8.7 肿块缩小1/2及以上的Meta分析 |
8.8 诊断收敛图 |
8.9 轨迹图和后验分布密度图 |
8.10 16种治疗措施疗效排序概率图 |
8.11 敏感性分析 |
8.12 一致性分析 |
8.13 网状Meta分析应用GRADE系统证据评级 |
9 Meta分析森林图解读 |
10 不良反应 |
第九章 讨论 |
1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分析 |
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效果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技术路线 |
六、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一) 药师 |
(二) 药事 |
(三) 药事管理 |
(四) 军队药事管理 |
(五)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 |
二、 系统论在军队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 |
(一) 系统论概述 |
(二) 系统具有整体性 |
(三) 系统又富有动态联系 |
(四) 系统的目的在于最优化 |
(五) 系统的特点分析 |
三、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系统的任务、内容与演变 |
(一)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任务 |
(二)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内容 |
(三) 军队医院药事系统的演变 |
第二章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背景与动因分析 |
一、 我军医院药事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一) 形成了各级组织,但其职能有待加强 |
(二) 形成了法律规范,但其约束力有待提高 |
(三) 采取了市场运作,但主动性有待提高 |
(四) 提出了纳入社会保障,但程度有待提高 |
(五) 实现了平战药品保障,但衔接有待顺畅 |
二、 新军事变革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影响分析 |
(一) 新军事变革 |
(二)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应符合新军事变革的要求 |
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影响分析 |
(一)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统观 |
(二) 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军队医院药事管理发展 |
四、 组织及技术发展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的影响分析 |
(一) 药学组织和技术发展趋势 |
(二) 药学组织与技术发展促进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水平提高 |
五、 用系统论分析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
(一)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是医药卫生状况变化的要求 |
(二)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是其内部协调的要求 |
(三)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是其与外部体系统一的要求 |
六、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的经验借鉴研究 |
一、 外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经验 |
(一) 美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二) 德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三) 日本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四) 韩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五) 澳大利亚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六) 印度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特点 |
(七) 国外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发展的启示 |
二、 外国军队医院药事改革经验借鉴 |
(一) 法军药品保障方式与机制 |
(二) 俄军药品保障方式与机制 |
(三) 美军药品保障方式与机制 |
(四) 日本自卫队药品保障方式与机制 |
(五) 外军药品保障的启示 |
三、 我国公立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经验 |
(一) 北京试点模式 |
(二) 芜湖试点模式 |
(三) 深圳试点模式 |
(四) 公立医院试点的启示 |
四、 对我国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借鉴 |
(一) 医院药事管理组织要与时俱进 |
(二) 医药分业要循序渐进 |
(三) 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应符合实际 |
(四) 调剂业务转型要结合技术发展 |
(五) 药师的素质应全面提高 |
(六) 药学部门应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关键问题研究 |
一、 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 |
(一)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
(二) 军队医院的药学部门 |
(三) 药事管理组织及药学部门的系统层次 |
(四) 药事管理组织的系统运作模式 |
二、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 |
(一) 药学部门的人员编制 |
(二) 药学部(药剂科)人员的职责分工 |
(三) 编制及人员配置改革分析 |
三、 药剂管理 |
(一) 调剂工作 |
(二) 处方管理 |
(三) 医院制剂管理 |
(四) 药品的采购与保管 |
四、 药品的经济管理 |
(一) 管理办法 |
(二) 重点统计管理是要建立重点药品统计制度 |
(三) 实耗实消是要加强药品核算手段 |
五、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一)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概述 |
(二) 药学保健 |
(三) 药物临床应用的改革策略分析 |
六、 军队医院平战时药品保障管理 |
(一) 医院基本药品的筹措 |
(二) 医院新特药品的筹措 |
(三) 战时药品筹措 |
七、 本章小结 |
(一) 确保任务方向 |
(二) 完善组织及部门建设 |
(三) 改进人员配置管理 |
(四) 规范药剂管理 |
(五) 保证用药安全 |
第五章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策略研究 |
一、 构建我军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
二、 我军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
(一) 军队医院使命任务需求牵引保障方向 |
(二) 落实药品经费提高保障能力 |
(三) 依托社会化加强保障水平 |
(四) 建立军地协调理顺保障渠道 |
(五) 强化部队监督严守保障质量 |
三、 我军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 |
(一) 先行转变组织领导 |
(二) 大力提倡市场运作 |
(三) 着重落实法律规范 |
(四) 持续强化动力激励 |
(五) 积极探索纳入融合 |
(六) 切实做好平战转换 |
结语 |
一、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文献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凸现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重要性与迫切性 |
1.1.2 国际上药学教育发展动态 |
1.1.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2.4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历史回顾及启示 |
2.1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
2.1.1 完备的Pharm.D.职业学位教育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 |
2.1.2 动态发展又相对平衡的药学院校管理模式 |
2.1.3 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
2.2 美国药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
2.3 美国药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研究 |
3.1 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
3.1.1 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 |
3.1.2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 |
3.1.3 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 |
3.1.4 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 |
3.1.5 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 |
3.1.6 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 |
3.2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
3.2.1 学术型人才与药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学制体系建制 |
3.2.2 药房药师、医院药师和药学院校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态势促进了药师终身学习理念和药学学生临床意识的培养 |
3.2.3 以培养高层次药剂师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日本未来药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
3.3 比较中、日两国药学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教育现状概述 |
4.1 东南亚药学教育现状概况 |
4.1.1 药学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教学路径 |
4.1.2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数量及2000,2006年药学毕业生数 |
4.1.3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药学教育体制 |
4.1.4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
4.1.5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剂师考试情况 |
4.2 菲律宾的临床药学教育进展 |
4.2.1 临床药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
4.2.2 引入以"病人"为中心,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年制教学体系 |
4.2.3 新学士学位课程和Pharm.D.课程设置的特点 |
4.3 泰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
4.4 韩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
4.5 新加坡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
4.6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药学教育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印度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 |
5.1 印度药学教育概况 |
5.1.1 印度药学教育历史简介 |
5.1.2 印度药学教育现状 |
5.2 印度药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
5.3 印度药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我国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的认识 |
6.1 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
6.1.1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时期 |
6.1.2 药学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
6.1.3 药学教育恢复重生时期 |
6.1.4 药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度变革时期 |
6.2 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
6.2.1 药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
6.2.2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大矛盾 |
6.2.3 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
6.2.4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
6.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6.3.1 中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 |
6.3.2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
6.3.3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
7.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方法 |
7.1.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概述 |
7.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
7.2 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
7.2.1 国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
7.2.2 国内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
7.3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
7.3.1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7.3.2 美、日药剂师人力资源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偏相关分析 |
7.3.3 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
7.3.4 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比较——聚类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优化模型 |
8.1 中国药师发展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 |
8.1.1 中国药师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
8.1.2 影响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偏相关性分析 |
8.1.3 建构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
8.1.4 中国药师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
8.2 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间序列法 |
8.2.1 三国各指标同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对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影响 |
8.3 建立预测与控制模型 |
8.3.1 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时间序列法) |
8.3.2 建构自然状况下各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模型 |
8.3.3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 |
8.4 药剂师数学模型软件的实现 |
8.5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
8.5.1 运用回归分析法探求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变化规律 |
8.5.2 制定药师人力培养规模发展规划 |
8.6 讨论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
9.3 关于药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四、《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年第3卷作者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处方药销售监管问题研究 ——以荣成市为例[D]. 宋丽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2]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东. 郑州大学, 2020(03)
- [3]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D]. 屈晓远. 山东大学, 2018(02)
- [4]Meta分析的综合评价—Meta分析及其原始研究的统计学解析和报告规范分析[D]. 沈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5]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D]. 孙利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策略研究[D]. 周广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7]其他[J]. 《医药导报》编辑部. 医药导报, 2012(12)
- [8]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 庞挺.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0)
- [9]我院呼吸科病房2003年~2007年抗生素用药分析[D]. 王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