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对缺血性肝炎诊断的意义: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

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对缺血性肝炎诊断的意义: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

一、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在缺血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附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苗珍[1](2021)在《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也称河蟹,因其风味与营养俱佳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溶氧昼夜变化剧烈以及水环境控制不当,使得河蟹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从而影响河蟹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力,导致体色差、规格小、体质下降而易继发感染致病微生物甚至死亡,最终导致回捕率低、养殖效益差。DO是河蟹养殖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河蟹的存活、生长、代谢、消化和免疫能力。本文采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监测了河蟹池塘DO变化以及河蟹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了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和不同组织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对低氧-复氧条件下河蟹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低氧诱导因子,为进一步揭示河蟹响应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耗氧量是甲壳动物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窒息点是甲壳动物耐低氧的指标,本研究测定了池塘溶解的变化,结果显示夜间池塘溶氧在较长时间内均低于4mg/L,最低可降至1.6mg/L(凌晨6:00点),即处于低氧阶段;采用流水呼吸室法和静态呼吸室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部分规格的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结果显示,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与体重呈现负相关关系,大规格类别河蟹的窒息点和耗氧率显着低于小规格类别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河蟹夜间耗氧率均值显着高于白天平均耗氧量。2.为了确定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将河蟹进行低氧-复氧处理,测定河蟹体内SOD、T-ATPase、ALP、ACP活力以及MDA、LDH含量。结果显示低氧处理1h后,河蟹体内SOD、ACP活力显着性降低,MDA、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性显着升高。低氧处理6h后,MDA含量持续升高,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力降低,SOD、ACP活力与低氧处理1 h时相当;复氧后SOD活力先升高再下降,MDA、LDH含量和ALP活力降低后上升,T-ATPase、ACP活力则在复氧阶段升高。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和复氧恢复都会对河蟹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使河蟹启动的抗氧化应激系统和优化供能代谢等调控手段。线粒体组织显微观察显示,低氧胁迫6 h后,河蟹肌肉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嵴模糊且排列紊乱,部分峭消失,基质稀薄,复氧处理12 h后,线粒体损伤加剧,出现空泡化;低氧胁迫6h后,河蟹鳃组织线粒体内嵴部分被破坏,复氧处理12h外膜扭曲变形,部分嵴消失,髓样变形,部分线粒体仅剩微泡或残膜。结果表明低氧会对河蟹线粒体造成严重损伤,且在复氧12 h后不能恢复,损伤甚至进一步加剧。3.为了揭示低氧-复氧下河蟹的响应分子机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复氧下河蟹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49.19 Gb的clean data,组装得到27,233个新转录本的功能注释。其中26,819条序列与Nr蛋白数据库基因同源;16,299条序列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84个代谢通路。在低氧阶段,在暴露于严重低氧1h和6h分别检测到103和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复氧阶段,在1h和12 h的复氧处理期间分别鉴定出462和673个差异表达基因。低氧应激对低氧6 h组的57条通路有显着影响。其中,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PPAR signaling pathway”,“Gapjunction”和“Phototransduction-fly”。在复氧阶段,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ECM-receptor interaction”,“Lysosome”和“Phagosome”。17 个差异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上下调趋势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4.根据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鉴定出河蟹低氧应答的关键基因Hif 1α、Hif-1β,cDNA全长分别为5,377bp、2,868bp,三个ORF分别编码1,057和551个氨基酸残基;两个基因均包含一个HLH结构域和两个PAS结构域。对可以与河蟹Hif-1基因发生互作的蛋白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76个蛋白(包括71个DEGs)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河蟹Hif-1发生相互作用,GO富集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路径都与细胞进程有关,例如“oxidoreductase activity”、“transferase activity”和“small molecule binding”。表明低氧胁迫激活了河蟹体适应低氧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此外,对水草生长良好的池塘和无水草池塘中河蟹的Hif-1α、Hif-1β基因表达差异以及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蟹Hif-1α、Hif-1β在胃、肝、肠、鳃、眼柄、心脏、肌肉、血液中均有表达,在心脏、血液、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眼柄中表达量最少。与有水草池塘河蟹相比,无水草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Hif-1α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2.22、0.99、0.69倍,Hif-1β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5.76、3.34、2.24倍。结果表明,无水草环境会对河蟹机体产生影响,导致河蟹启动应对低氧环境的分子调节机制。

杨庆煌[2](2018)在《住院患儿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福州地区儿科住院患儿的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肝功能检查的重视,为肝功能异常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并且在入院48小时内进行肝功能检查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肝功能检查结果及临床诊断、治疗经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6例患儿纳入研究,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34.36%(1033/3006);男女患儿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8.04%(462/796)、34.38%(341/992)、19.95%(78/391)及18.38%(1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53,P=0.00)。肝功能异常严重程度:(1)26.48%(796/3006)患儿AST升高,其中,边缘性异常79.40%(632/796),轻度异常15.95%(127/796),中度异常4.27%(34/796),重度异常0.38%(3/796);10.78%(324/3006)患儿ALT升高,其中,边缘性异常56.79%(184/324),轻度异常29.32%(95/324),中度异常13.27%(43/324),重度异常0.62%(2/324)。(2)ALT>40U/L患儿中,52.78%(171/324)AST/ALT≥1;(3)5.82%(175/3006)患儿胆红素水平升高,其中,轻度异常52.57%(92/175),中度异常有12.57%(22/175),重度异常12.57%(22/175),极重度异常22.29%(39/175);2.26%(68/3006)患儿DBIL>17μmol/L。(4)4.59%(138/3006)患儿ALB下降;197例住院期间进行PT检测,其中,30.96%(61/197)PT延长。5例肝功能衰竭,参照ALT,2例正常、2例轻度异常、1例中度异常;参照AST,3例轻度异常、2例中度异常;参照AST/ALT比值、TBIL和/或DBIL、ALB和/或PT检测结果,5例患儿均为严重肝功能异常。不同系统疾病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率差异明显,前三位分别为肝脏疾病98.84%(85/86)、造血系统疾病68.42%(13/19)及泌尿系统55.84%(43/77)。1033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儿中,有197例(19.07%)住院患儿在出院时做出临床诊断,其中,135例(68.53%)明确病因,诊断共涉及26种疾病,前三位分别为EB病毒感染37例(27.4%),巨细胞病毒感染31例(23.0%),胆道闭锁13例(9.6%);836例(80.93%)患儿出院时未做出肝功能异常临床诊断,82.89%(693/836)存在现症感染,62.92%(526/836)近期有药物应用史。结论:本地区住院患儿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发生率高,且多见于婴幼儿;儿童肝功能异常以边缘性异常及轻度异常为主;可通过AST、ALT、AST/ALT比值、TBIL、DBIL、ALB及PT检测对肝功能异常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除肝脏疾病外,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以造血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最高。引起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复杂,部分患儿难以确定病因,感染,特别是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药物应用为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最常见病因。临床中工作中应重视小儿常规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决策。

刘颖翰,林佃相,古玉茹,石栓柱,刘海春,孔素花[3](2016)在《36例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又称休克肝(Shock liver)、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HH),是继发于低血压或休克而出现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1],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极其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肝炎患者36例的临床特

樊和斌,陈彩云,縢光菊,李智,吴娟娟,田展飞,严福明,章涛[4](2014)在《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病房收治的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缺氧性肝炎的常见病因。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对入院时年龄、性别、SOFA评分进行比较,入院后监测生化指标,并比较其峰值。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导致缺氧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依次为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热休克、蜜蜂蛰伤。所有患者监测到的血清ALT及AST均急剧升高。住院期间(28 d)的短期病死率为33.8%。两组比较,入院时年龄(P<0.001)、SOFA值(P<0.001)、入院后胆红素(Bil)(P<0.001)、ALP(P<0.001、GGT(P=0.001)、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乳酸脱氢酶(LDH)(P<0.001)、ALT(P=0.013)、BUN(P<0.001)等7项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同时加强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论缺氧性肝炎的预后较差,短期病死率高,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为心源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及突发的心脏填塞。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预防感染等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雷凌[5](2014)在《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的临床特点并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较,提高I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降低IH的误诊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整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IH58例及2010-2012年期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2例患者的住院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入院前全身基础病变情况、发病时临床表现、后期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治疗情况、预后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H的临床特征并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比较。结果:58例IH的发病年龄范围为1-83岁,平均年龄(48.19士22.74)岁,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8例,占65.51%。男性44例,女性14例(男:女=3.1:1)。IH临床表现除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及黄疸、肝肿大的体征,还伴随有低血压,呼吸困难,意识改变、少尿或无尿、水肿、颈静脉充盈等表现;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最高值与正常值上限的倍数关系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0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41倍,胆红素(TBIL):10.5倍,碱性磷酸酶(ALP):13倍,谷氨酰转肽酶(GGT):14.5,乳酸脱氢酶(LDH):86倍。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IH的患者死亡率与无MOD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H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进行比较,两者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碱酯酶(CHE)、AL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H主要在44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发生;IH临床表现以原发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主,肝炎的表现不突出;其肝功能指标中血清转氨酶呈现速升速降的特点;IH多数死于原发疾病的加重,伴有MODSIH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无MODS的。IH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较,肝功能中TBIL、ALP升高不明显,ALB、CHE下降明显。

黄隽敏,雷焦,舒克钢,陈秀娟,聂浩,龚权[6](2014)在《橙皮苷对扑热息痛和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橙皮苷(HDN)对扑热息痛(APAP)和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PAP组、CCl4组、HDN+APAP组、HDN+CCl4组,每组各10只。HDN+APAP组和HDN+CCl4组首先均给予HDN悬浊液500 mg/kg灌胃,其他各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灌胃,均1次/d,连续10 d。末次给药2 h后,APAP组和HDN+APAP组腹腔注射APAP 175mg/kg,CCl4组和HDN+CCl4组腹腔注射0.4%CCl40.1 mL/10 g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同体积0.5%CMC-Na溶液。制模16 h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血清ALT、AST、LDH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HDN+APAP组、HDN+CCl4组血清ALT、AST、LDH水平低于APAP组及CCl4组(P<0.05或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亦轻于APAP组、CCl4组。结论 HDN对APAP和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卢崟,孙晓惠,陈庆堂,卓丽红,刘铭超,黄志海,丘小惠[7](2013)在《何首乌配伍黑豆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何首乌及其配伍不同剂量黑豆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A组(空白)、B组(何首乌2g/ml)、C组(何首乌2g/ml配伍低剂量黑豆0.2g/ml)、D组(何首乌2g/ml配伍高剂量黑豆0.4g/ml)。雌雄各半,每日灌胃主药20g/kg,连续给药30d。测定TG、TP、ALB、PAB、STB、TBA、ALT、AST、ALP、GGT、LDH等肝功能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PAB值B组与A组比较极显着升高(P<0.01),D组与B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STB值B组与A组比较极显着升高(P<0.01),C组与B组比较极显着降低(P<0.01),D组与B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ALT值C组与B组比较极显着降低(P<0.01);AST值B组与A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ALP值B组与A组比较极显着升高(P<0.01);GGT值D组与B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LDH值B组与A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各组肝脏病理切片光镜下未见异常。结论何首乌可导致大鼠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影响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的代谢或排泄),而配伍黑豆对其有一定的减轻作用。

杜金梁,曹丽萍,贾睿,殷国俊[8](2012)在《丹参提取物对CCl4诱导建鲤肝损伤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丹参提取物对建鲤肝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无伤的建鲤120条,随机分成6组,每组20条。5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每日饲喂2次,连续饲喂8周。I组(CCl4)、II组(0.5%丹参提取物)、III组(1%丹参提取物),按0.05 mL/10g体重体内注射30%CCl4;IV组(0.5%丹参提取物)、V组(1%丹参提取物)体内不注射CCl4,只注射同体积植物油;VI为空白对照组,也注射同体积植物油。注射72h后采集建鲤的血清及肝组织进行化验。结果表明:与I组(CCl4)相比,III组(1%丹参提取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活性有所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显着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显着提高(P<0.05)。而IV,V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这说明1%丹参提取物对于抗CCl4诱导的肝损伤有较好的效果。

陈丽,罗二平,朱海超,黄小平,甘建和[9](2010)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我院37例ACLF患者病程早、中、晚期血清中LDH的变化;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LDH水平的差异;分析患者血清LDH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及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血清LDH值在ACLF早、中、晚期逐渐升高(F=10.93,P<0.001);ALT/LDH值逐渐降低(F=21.09,P<0.001);死亡组LDH(365.0 u/L±237.6 u/L)显着高于存活组(209.6 u/L±71.7 u/L)(t=4.88,P<0.001);LDH升高程度与凝血酶原时间、MELD评分、SIRS发生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3、0.856、0.97、0.96;P值分别为<0.001、<0.001、0.02、0.035)。结论LDH在ACLF早、中、晚期逐渐升高;LDH升高提示ACLF预后不良。

侯丰灏[10](2010)在《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之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100万以上的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中国每年因乙型肝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但迄今对慢性乙型肝炎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乙型肝炎仍是21世纪将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环节是抗病毒、保护肝细胞、调控免疫和阻止纤维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抗病毒。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阻断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性病变,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命质量。长期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报道日益多,且取得疗效。其优越性表现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且能通过多靶点作用发挥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抗病毒的作用,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临床研究也发现,湿热阻滞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医临床证型,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以复方代表治则,在辨证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该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观察分析。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已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患者40例案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复方茵苓贯桑饮;对照组给予功效相似的龙胆泻肝汤。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参照“中医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药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脘闷、腹胀等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肝功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ALT、AST、AKP、G、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乙肝标志物检测指针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HBsAg阴转率5.6%,HBeAg阴转率11.8%,HBV-DNA阴转率10%;对照组HBsAg阴转率0,HBeAg阴转率5.6%,HBV-DNA阴转率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毒副作用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研究结论:茵苓贯桑饮治疗肝脾湿热证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改善证候、恢复肝功能的作用,从整体上起到保肝降酶及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应用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改善患者脘闷、腹胀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有较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结果说明茵苓贯桑饮组方,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和结局中,具有明显减轻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二、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在缺血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附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在缺血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附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1.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河蟹产业整体概况
    1.2 低氧及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2.1 低氧的发生
        1.2.2 低氧对水生动物行为的影响
        1.2.3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1.2.4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3 低氧诱导因子Hif研究概况
    1.4 养殖池塘低氧调控
        1.4.1 处理池塘底泥
        1.4.2 控制放养密度
        1.4.3 合理投喂
        1.4.4 培育优良水草
        1.4.5 机械增氧
        1.4.6 使用微生物制剂
        1.4.7 培育抗逆品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2章 河蟹养殖池塘DO日变化以及耗氧率和窒息点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3.2 耗氧率的测定
        2.3.3 窒息点的测定
        2.3.4 实验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4.2 河蟹耗氧率
        2.4.3 河蟹窒息点
    2.5 讨论
第3章 低氧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3.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3.3.3 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测定
    3.4 结果
        3.4.1 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2 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低氧对河蟹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4.3.2 总R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4.3.3 全长转录组量测序及序列分析
        4.3.4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4.3.5 转录组数据验证
        4.3.6 缺氧相关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3.7 河蟹Hif-1α、Hif-1β组织分布
        4.3.8 水草对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4 结果分析
        4.4.1 全长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分析
        4.4.2 Illumina RNA-Seq与低氧-复氧潜在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4.3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4.4.4 低氧-复氧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特征
        4.4.5 Hif-1基因的蛋白互作
        4.4.6 河蟹Hif-1α、Hif-1β的表达和组织分布
        4.4.7 水草对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住院患儿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肝功能检查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3.3 肝功能异常类型和程度
    3.4 各系统疾病患儿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3.5 临床诊断与病因构成
4 讨论
    4.1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4.2 肝功能异常严重程度评价
    4.3 各系统疾病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发生
    4.4 住院患儿肝功能异常病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36例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临床特点
    二、实验室指标
    三、心脏源性与失血低血容量性缺血性肝炎的生化指标比较
    四、预后情况
讨论

(4)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选病例情况
    2.2 实验室检测指标
    2.3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5)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橙皮苷对扑热息痛和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何首乌配伍黑豆对大鼠肝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一般观察
    2.3 肝功能和病理切片的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观察大鼠一般情况
    3.2 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
    3.3 大鼠肝脏检测
4 讨论

(9)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背景
    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及诊断分型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种类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4. 慢性乙型肝炎的饮食治疗
第二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脾湿热证的研究进展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脾湿热证探讨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脾湿热证临床治疗
第三章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疗法理论基础
    1.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
    2. 茵苓贯桑饮的组方分析
第四章 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之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资料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在缺血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附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D]. 苗珍. 扬州大学, 2021(09)
  • [2]住院患儿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 杨庆煌.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3]36例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J]. 刘颖翰,林佃相,古玉茹,石栓柱,刘海春,孔素花. 肝脏, 2016(02)
  • [4]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分析[J]. 樊和斌,陈彩云,縢光菊,李智,吴娟娟,田展飞,严福明,章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11)
  • [5]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D]. 雷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6]橙皮苷对扑热息痛和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黄隽敏,雷焦,舒克钢,陈秀娟,聂浩,龚权. 山东医药, 2014(06)
  • [7]何首乌配伍黑豆对大鼠肝脏的影响[J]. 卢崟,孙晓惠,陈庆堂,卓丽红,刘铭超,黄志海,丘小惠. 时珍国医国药, 2013(03)
  • [8]丹参提取物对CCl4诱导建鲤肝损伤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杜金梁,曹丽萍,贾睿,殷国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6)
  • [9]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临床意义[J]. 陈丽,罗二平,朱海超,黄小平,甘建和.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0(04)
  • [10]茵苓贯桑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湿热证之临床研究[D]. 侯丰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对缺血性肝炎诊断的意义:12例缺血性肝炎误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