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速绞盘减速机多流传动系统运动学分析及网络设计

双速绞盘减速机多流传动系统运动学分析及网络设计

一、双速卷扬机减速器多流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网络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齐焕敏[1](2018)在《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2K-H(A)型单环路行星传动系统作为最常见的一类单环路系统,结构简单,传动范围大,能够传递更高的效率,在汽车、轮船、飞机等各种现代机械的传动部分均有广泛应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两个方面对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将单元支路损耗与系统效率相联系,对系统瞬态及稳态效率特性进行研究,得出一套完整的2K-H(A)型单环路行星传动系统设计准则,为单环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对2K-H(A)型单环路系统运动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单元传动比与系统传动比的关系,根据行星差动轮系与定轴单元的组合方式,推导得出了2K-H(A)型单环路系统8类合理性方案。其次,从齿轮啮合基本原理出发,对单齿对、单对齿及双对齿功率损耗进行研究,得到了当有n个齿轮对串联时的定轴单元支路功率损耗。在对差动轮系独立行星单元损耗研究的基础上,考虑载荷分布情况,得到了差动单元的功率损耗及效率大小。将支路损耗与单环路系统相结合,用啮合损耗法得到2K-H(A)型单环路系统合理方案的瞬时效率计算公式,并得到转化机构中不同功率流向时行星单元基本构件的转矩及功率瞬时关系,完成对单环路系统的瞬态研究;对不同功率流状态下的支路稳态效率进行等效,利用支路功率分配比建立了支路效率与系统稳态效率间的关系,由此探讨了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的主动设计方法,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信号流图完成单环路系统效率的简便计算,得出单环路系统主动设计的补充准则。最后,在“PX型功率分汇流和XP型功率分汇流行星传动系统测试系统”试验台上分别进行功率分汇流、逆时针环流及顺时针环流的传动试验,通过试验验证本文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的正确性。

叶威[2](2018)在《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升机能够实现不受场地限制的起降、能够实现飞行和悬停状态的切换;无论是民用抢险救援,还是配合军事行动,直升机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直升机动力系统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动系统的性能。通用型和重型直升机的减速器通常采用齿轮分流传动,如阿帕奇Block III的主减速器采用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该传动系统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等优点。分流传动系统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路功率流分配的均匀性;因此,对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分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开展了功率流计算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静力学的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基于键合图的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对比及影响分析、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分析软件开发。本文提出了面齿轮传动的当量齿形法,结合当量齿宽公式和石川模型,推导了面齿轮传动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在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的静力学分析中,将面齿轮传动的当量齿形法和刚度计算方法引入,并结合面齿轮传动位置关系和系统结构特点,形成了系统功率流分析的简化模型;同时,还推导了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啮合相位角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静力学的系统支路功率流计算分析。本文基于键合图理论,开展了单对面齿轮副的功率流分析键合图建模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对面齿轮副的功率流分析键合图模型;根据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的结构及内部能量流动的特点,建立了系统的功率流分析键合图模型;根据所建立的系统键合图模型,推导了系统的状态方程;并利用Simulink仿真工具,实现了基于键合图的系统支路功率流计算分析。本文开展了上述2种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的功率流计算方法,即:静力学方法和键合图方法,在相同系统参数下的仿真及对比研究,佐证了2种功率流计算方法的一致性。根据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了系统功率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功率流计算的键合图方法,开展了主要影响因素,例如:传动比、模数、压力角、刚度及阻尼等对系统功率流影响的分析。本文基于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2种功率流计算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功率流计算的静力学方法及键合图方法功能模块;形成了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分析软件,为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工具。

赵宇恒[3](2017)在《伺服驱动减速器强度刚度及动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2013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只占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减速器无法自给自足,由于加工水平的限制,目前只能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提供规模化且性能可靠的伺服驱动减速器部件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本文参考韩国iGB公司的机器人关节用XQ180减速器,探索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代替其传动结构,研究新型少齿差减速器的强度刚度,并应用键合图理论对其伺服驱动机电耦合系统进行动态性能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国产机器人关节伺服驱动器的研制和优化提供参考,为今后替代伺服减速器的进口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对国内键合图理论及机电耦合应用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减速器尺寸和传动比要求完成了整机模型的设计,应用国标的计算方法对两级传动齿轮副轮齿进行强度校核,并利用啮合与传动关系对整机模型进行虚拟装配及运动学仿真,观察各传动零件运动情况,验证传动比。应用齿轮啮合原理和ABAQUS软件对减速器虚拟装配整机模型进行静力学有限元分析,分析各主要零件应力分布情况,进一步验证整体结构强度及设计合理性。通过选取啮合周期多个关键特征位置和细化轮齿接触区域有限元网格来精细研究两级齿轮副等效应力、接触应力和弯曲应力的分布情况及规律,特别是针对少齿差内啮合齿轮传动的传动特点深入研究其多齿啮合状态下各轮齿应力分布。基于键合图理论对减速器伺服驱动系统进行机电一体化建模,并使用20-sim软件研究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改变系统参数对减速器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总结键合图方法在机电耦合动态仿真方面的应用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二级少齿差内啮合齿轮副的多齿啮合使得其承载能力要远大于理论计算值,应用键合图方法实现了伺服驱动机电耦合系统的多能量域动力学仿真,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国产伺服驱动减速器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宿新红[4](2011)在《盾构机双驱动大功率行星减速器的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盾构机是集机、电、液、控于一体,专门用于开挖地下隧道工程的技术密集型重大工程装备。大功率行星减速器作为盾构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盾构机的工作性能。用于盾构机的减速装置工作环境恶劣,要经受重载荷和高冲击,并且必须具备大功率、大扭矩输出等功能。其设计制造加工要求高,世界上只有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企业能生产,且成本很高。因此,研究盾构机大功率齿轮传动系统,对提高我国盾构机减速器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盾构机及其减速装置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在高度总结概括盾构机变速装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盾构机双驱动大功率行星齿轮减速器。该减速器由一个差动机构和一个两级封闭机构复合而成的多流传动系统,具有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并且能以一个减速器取代传统系统中的多套变速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机械原理及齿轮啮合原理,采用行列式法建立了系统联系图,推导了减速器的运动学方程;分析了双驱动减速器的传动特性,得到了传动比、内部转速及内部扭矩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应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及机械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差动机构、封闭机构及整体的键合图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减速器的状态方程,模拟仿真了减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了不同输入条件下系统的内部各变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应用3-D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盾构机双驱动行星减速器各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按照各构件的实际连接关系,并进行了虚拟装配。设计虚拟实验,建立了减速器的运行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了传动比的正确性,直观的反映了各构件的运动状况;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从结构静力学、非线性接触以及模态等三个方面,验证了盾构机双驱动行星减速器的结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程哲[5](2011)在《直升机传动系统行星轮系损伤建模与故障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升机被广泛应用于抗灾救援、科学研究和反恐维稳等诸多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直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动系统的运行环境恶劣多变,导致其关键部件容易产生故障,又因为传动系统的机械部件一般为无冗余设计,一旦出现故障往往引发严重事故。故障预测对于监测、预报直升机传动系统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保障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直升机传动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预测中,常常存在故障机理不明确、故障演化数据难以获取、早期损伤检测困难、预测特征难以量化选择等问题。为此,本文以直升机传动系统中的核心部件——行星轮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损伤建模与故障预测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工作。开展的主要研究包括:1.系统地研究了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建模方法,以深入分析典型损伤对行星轮系动态特性的影响。(1)研究了基于集中参数动力学理论的典型损伤建模方法。通过分析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机理及其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建立了行星轮系太阳轮齿根疲劳裂纹、点蚀、胶合和缺齿等常见损伤模式的集中参数动力学模型。(2)提出了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行星轮系典型损伤建模方法。通过分析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接触函数,建立了行星轮系太阳轮点蚀和缺齿等典型损伤模式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比研究表明,上述动力学模型有效刻画了太阳轮常见典型损伤对行星轮系动态特性的影响。2.基于损伤模型和统计分析,深入研究了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特征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早期损伤检测与模式识别方法。(1)基于行星轮系典型损伤模型的仿真数据分析,提出了基于多种变换域信息的特征生成方法,提出了基于统计算法的特征敏感度和稳定度的评估方法和特征权重方法。(2)基于所提取的特征向量,将灰色关联分析应用于行星轮系的早期损伤检测与识别。实验数据验证表明,基于损伤模型的特征生成、选择与权重方法可有效提取行星轮系太阳轮典型损伤的特征,特征的敏感度和稳定度优于常用特征指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检测和模式识别方法可有效检测和识别行星轮系早期损伤。3.针对行星轮系的退化状态识别和故障预测,提出了基于典型损伤演化信息的预测特征提取和选择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灰色关联分析和特征权值向量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灰色概率关联分析的行星轮系退化状态识别方法。研究表明,上述方法可建立预测特征提取和选择的量化标准,所提取的预测特征适于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退化状态识别。实验验证结果证实了基于灰色概率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行星轮系太阳轮齿根裂纹退化状态识别的有效性。4.针对行星轮系太阳轮齿根疲劳裂纹的故障预测问题,研究了基于损伤演化机理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提出了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1)研究了基于Paris公式的行星轮系太阳轮齿根疲劳裂纹的演化机理模型,研究了基于机理模型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准确度的评价方法。(2)将损伤演化信息与灰色模型相结合,提出了灰色模型的改进方法,并将改进灰色模型应用于行星轮系太阳轮齿根疲劳裂纹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研究表明,通过对损伤演化数据和运行剖面数据的修正,有效提高了基于机理模型预测方法的准确度。同时,与传统灰色模型相比,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5.分析了面向直升机传动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了相关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原型系统具有数据采集与状态实时监控、信号回放与特征选择、早期损伤检测与模式识别、故障趋势预测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和数据、信息、知识管理等基本功能。

柴少彪[6](2010)在《重型载货汽车行星齿轮轮边减速器动力学性能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重型载货汽车轮边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借助轮边减速器的三维模型,对影响轮边减速器结构性能的行星齿轮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研究,并对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在减小减速器体积的同时增强了减速器的强度。轮边减速器是重型载货车、越野车、工程机械等车辆中非常重要的机构,本文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其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研究,并对在载货汽车上较为常用的传动方式进行建模,为工程实际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作为机构受力环境最为复杂的部件行星齿轮结构,本文采用显式有限元算法,动态仿真行星齿轮结构在运动接触过程中应力变化,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结构分析中的最大受力部位及其在啮合接触过程中应力的传播、能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作用。行星齿轮结构作为轮边减速器的主要传动部件,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对减速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行星齿轮结构的装配体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模型在耦合约束的条件下结构的固有频率及其振型,并分析了结构中各个部件对减速器振动噪声的影响,对结构的消音降噪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手段。轮边减速器的结构尺寸直接影响行星齿轮的设计结构,本文以最小体积为目标函数,以太阳轮齿数、齿宽、模数及啮合角作为设计变量,以减速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实际工况的要求作为约束条件,采用惩罚函数法对行星齿轮系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减速器的体积体积减小了11%,结构强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胡瑞谋[7](2010)在《混合驱动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新能源是从20世纪发展形成的高新技术,它已对世界能源、电力产业的结构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风力发电的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某新型发电系统,利用行星轮系的混合驱动特性,能够降低变频系统的成本,所设计的电机将永磁体放置在内齿圈的外侧,采用电子元件换相代替机械元件换向,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借助Solid Works强大的三维实体建模功能,设计整个电机结构,特别是转子系统(这里指差动行星轮系)的结构;以功率流理论为基础,对混合驱动系统进行计算分析;在“场化路”的原则下,对电机进行电磁设计,然后分析其运行特性;由于系统内部不是单一的能量形式,采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对系统进行分析;分别建立起转子系统和直流发电机的键合图模型,并求得系统的状态方程,采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并分析仿真结果,改变键合图模型中的参数,分析主要参数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李亚强[8](2009)在《行星减速器虚拟装配与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星齿轮减速器功率经多个行星轮分流而同轴输出,减小了轴和轴承上的载荷。与其它平行轴系齿轮传动相比,具有结构紧凑、扭矩与质量比大等优点。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被广泛应用在直升机、汽车、航天器、重型机械和航海机械等众多领域。同时,传统的静态设计方法已逐渐不能适应行星减速器设计的要求,新兴的动态设计方法正越来越被认同和采用。本文从减速器的三维造型及虚拟装配、动力学分析、齿轮副接触问题有限元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SolidWorks软件的三维建模方法和虚拟装配过程。其中研究了SolidWorks软件参数化建模的两种方法和针对非标准零部件基于特征的建模方法;分析了按运动单元子装配体分解装配、按子装配体装配后再分解子装配体两种装配方案。分析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组成及其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要遵循的三个步骤;分析了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的主要功能、软件特点以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行星减速器动力学分析的建模及求解方法的研究;将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行星减速器虚拟装配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及结果分析。研究了接触问题有限元分析的算法和基本流程;分析了降低计算量和解决收敛问题的一般方法;利用ABAQUS软件对太阳轮与行星轮齿轮副进行的三维单个齿接触分析,结果表明软件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很接近,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行星减速器的设计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李君[9](2007)在《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是广泛应用于工业各领域的传动系统,它的特点是传动比大、体积小、重量轻、加工方便。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高品质的要求,对传动装置在效率高、体积小、结构紧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是一种新型的二级K-H-V型渐开线少齿差传动系统,除具有普通的二级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系统的特点外,而且解决了多级K-H-V型少齿差行星传动串联集成的难题,有效减小体积和重量,易于系列化和标准化、便于安装使用、能与伺服驱动装置集成,并能实现多级差速传动等特点。本文在阐述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基础上,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了该装置的传动特性,进行了关键零件的设计计算,用ANSYS进行了第二级少齿差齿轮传动结构的静力学分析,以ADAMS仿真软件为平台,结合Unigraphics建立了该装置的三维仿真模型,实现了装置的动力学仿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在分析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基础上,利用相对速度法推导了该装置实现单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单输出、单输入多输出、多输入多输出、单级K-H-V几种传动形式时的传动比和速比关系。②分析了少齿差内齿轮副的参数的限制条件,根据主要限制条件计算确定了第一、二级内齿轮副的变位系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内齿轮副的几何参数及整个结构的参数,进行了整个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效率分析。③在Unigraphics软件中建立了第二级少齿差齿轮传动的实体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在满载状况下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④结合在Unigraphics软件中建立的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多刚体系统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该装置的仿真模型,进行了该系统的动力学仿真,调试并输出了仿真运算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验证了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技术特性,也证明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一种新型结构的研究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为该装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袁敏[10](2006)在《基于键合图理论的2K-H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星齿轮传动具有功率分流和动轴线的运动特点,加之内啮合的合理运用,使其相对于普通定轴线齿轮传动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很多优点,如体积小、功重比大;功率损失小,效率高;可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因此,行星传动被人们广泛用来代替普通齿轮传动作为减速、增速和变速装置。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必须解决好均载浮动等问题。此外它的工作状态极为复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恶化了设备的动态性能,影响了设备原有的精度、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对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进行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来源于台湾立德管理学院资讯传播学系,基于键合图理论,对一种汽车自动变速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建立其动态模型和状态方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最后结合行星齿轮图画表示法,总结出行星齿轮系图画与其键合图之间的转换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从而得到了对行星轮系研究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①对行星齿轮变速器进行运动分析与效率计算。应用图画表示法与基本回路方法进行行星齿轮系统的运动分析,进而求得系统在不同挡位时的传动效率和系统功率流向图。②基于键合图理论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其状态方程。分析该汽车自动变速齿轮系统,结合实际动力传动路线,分别建立系统五个挡位下的键合图模型,并推导各挡位下系统的状态方程。③根据键合图模型进行动态仿真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状态方程进行求解,研究两个典型挡位下系统动态性能及影响因素。④研究行星齿轮系统键合图模型与其图画表示法转换规律。根据行星齿轮系统图画表示法,结合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方法,寻求二者转换规律,并举例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二、双速卷扬机减速器多流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网络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速卷扬机减速器多流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网络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环路行星齿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2K-H(A)型单环路系统基本理论
    2.1 运动学分析相关理论
    2.2 各单元传动比与系统传动比关系分析
    2.3 2K-H(A)型单环路系统合理性方案研究
        2.3.1 差动单元合理性方案确定
        2.3.2 定轴单元合理性方案确定
        2.3.3 2K-H(A)型单环路系统方案及功率流向
    2.4 本章小结
3 2K-H(A)型单环路系统支路瞬时损耗研究
    3.1 定轴单元支路瞬时损耗研究
        3.1.1 齿轮传动啮合过程
        3.1.2 齿轮啮合中单齿对功率损耗
        3.1.3 支路中单对齿传动功率损耗
        3.1.4 支路中定轴传动功率损耗及效率
    3.2 差动单元瞬时损耗研究
        3.2.1 独立行星单元损耗研究
        3.2.2 均载情况下行星单元效率分析
        3.2.3 非均载情况下行星单元效率分析
    3.3 单元支路瞬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研究
    4.1 基于啮合损耗法的系统瞬时效率特性
        4.1.1 单环路系统瞬时效率计算方法
        4.1.2 系统合理方案的瞬时效率计算
        4.1.3 系统瞬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 支路损耗情况与稳态传动效率探讨
        4.2.1 支路功率分配与支路功率传递
        4.2.2 支路联接关系与稳态传动效率
        4.2.3 各损耗单元对系统稳态效率损耗影响
        4.2.4 稳态效率计算实例
    4.3 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主动设计方法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引入信号流图的 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
    5.1 信号流图法基本理论介绍
        5.1.1 信号流图与传动系统之间的关系
        5.1.2 信号流图绘制与简化规则
    5.2 单环路系统信号流图建模及分析
        5.2.1 分汇流系统建模及效率计算
        5.2.2 环流系统建模及计算
    5.3 信号流图对单环路系统的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2K-H(A)型单环路系统试验研究
    6.1 单环路系统试验台概述
        6.1.1 试验台结构及基本参数
        6.1.2 试验台测试基本原理
    6.2 2K-H(A)型单环路系统试验方案的确定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面齿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功率流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静力学法的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面齿轮传动的当量齿形法
    2.3 基于当量齿形法的面齿轮传动啮合刚度及重合度计算方法
    2.4 基于静力学的系统支路功率流分配比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键合图法的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键合图基本理论
    3.3 面齿轮副的功率流分析键合图建模方法
    3.4 系统的功率流分析键合图建模方法
    3.5 基于键合图的系统支路功率流分配比计算方法
        3.5.1 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3.5.2 系统状态变量求解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对比及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4.2.1 基于静力学法的功率流计算方法仿真
        4.2.2 基于键合图法的功率流计算方法仿真
    4.3 系统功率流主要影响分析
        4.3.1 基本几何参数对系统功率流分配的影响分析
        4.3.2 刚度对系统功率流分配的影响分析
        4.3.3 阻尼对系统功率流分配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分析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5.3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3.1 静力学方法模块
        5.3.2 键合图方法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3)伺服驱动减速器强度刚度及动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少齿差行星传动的研究概况
        1.1.2 键合图理论的研究概况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结构及参数设计
    2.1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简介
    2.2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轮齿参数设计
        2.2.1 一级行星轮副齿轮传动基本参数设计
        2.2.2 二级内齿轮副齿轮传动基本参数设计
    2.3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强度校核
        2.3.1 一级行星传动齿轮副强度校核计算
        2.3.2 二级内啮合齿轮副齿轮传动强度校核计算
    2.4 伺服电机型号和参数
        2.4.1 电机型号参数
        2.4.2 伺服单元型号参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的数字化模型建立
    3.1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的三维造型
        3.1.1 零件模型的建立
        3.1.2 减速器整机虚拟装配
        3.1.3 装配干涉检查
        3.1.4 运动学仿真
    3.2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的有限元模型
        3.2.1 三维模型导入
        3.2.2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3.2.3 定义接触、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有限元分析
    4.1 整机模型有限元分析
        4.1.1 整机位移结果分析
        4.1.2 主要传动零件应力分析
    4.2 一级外啮合行星齿轮副啮合过程应力分析
        4.2.1 外啮合行星齿轮传动啮合原理
        4.2.2 外啮合行星传动齿轮副应力分析
        4.2.3 载荷为额定载荷0.6倍情况下外啮合齿轮副应力分析
    4.3 二级内啮合少齿差齿轮副啮合过程应力分析
        4.3.1 内啮合少齿差齿轮传动啮合原理
        4.3.2 内啮合少齿差齿轮副应力分析
        4.3.3 载荷为额定载荷0.6倍情况下内啮合齿轮副应力分析
        4.3.4 内啮合少齿差多齿啮合应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结构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动态仿真
    5.1 机电耦合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5.1.1 键合图基本原理介绍
        5.1.2 仿真软件20-sim介绍
        5.1.3 伺服电机子系统模型建立
        5.1.4 减速器子系统模型建立
        5.1.5 机电耦合系统模型建立
    5.2 系统键图元参数的确定
        5.2.1 转动惯量
        5.2.2 刚度系数
        5.2.3 阻尼系数
    5.3 系统动态仿真
        5.3.1 机电耦合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
        5.3.2 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盾构机双驱动大功率行星减速器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盾构机简介
        1.1.1 盾构机的工作原理
        1.1.2 国外盾构机的发展及现状
        1.1.3 国内盾构机的发展及现状
    1.2 盾构机主驱动变速装置概况
    1.3 功率键合图理论及应用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盾构机双驱动减速器的方案设计及原理分析
    2.1 盾构机变速装置的设计要求
    2.2 减速器的传动原理
        2.2.1 差动部分传动原理
        2.2.2 封闭部分传动原理
    2.3 减速器的设计特点
        2.3.1 差动部分的设计特点
        2.3.2 封闭部分的设计特点
        2.3.3 均载机构
    2.4 本章小结
3 盾构机双驱动减速器的结构优化及运动分析
    3.1 优化设计方法
        3.1.1 基本数学原理
        3.1.2 相关函数介绍
    3.2 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3.2.1 优化设计原则
        3.2.2 编程并求解
    3.3 减速器的运动学分析
        3.3.1 基本轮系的行列式方程
        3.3.2 系统的传动比、转速及扭矩关系
    3.4 减速器的传动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盾构机双驱动减速器的动力学仿真
    4.1 功率键合图理论概述
    4.2 减速器的功率键合图模型
        4.2.1 2k-H 型行星机构的建模方法
        4.2.2 减速器的功率键合图模型
    4.3 减速器的状态方程
        4.3.1 系统状态方程的列写原则
        4.3.2 系统的状态方程
    4.4 基于matlab 的动态仿真分析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盾构机双驱动减速器的三维实体造型及虚拟装配
    5.1 主要零件的三维造型
        5.1.1 渐开线和过渡曲线方程
        5.1.2 系统主要构件的三维造型
        5.1.3 其它构件的三维造型
    5.2 减速器的虚拟装配
    5.3 本章小结
6 虚拟实验研究
    6.1 运动学仿真实验
    6.2 静力学仿真实验
        6.2.1 静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6.2.2 太阳轮Ⅰ的有限元分析
        6.2.3 太阳轮Ⅲ的有限元分析
        6.2.4 行星架Ⅲ的有限元分析
    6.3 非线性接触分析
        6.3.1 接触有限元分析
        6.3.2 摩擦系数对齿轮接触应力的影响
    6.4 动力学仿真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直升机传动系统行星轮系损伤建模与故障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需求分析
    1.2 研究综述
        1.2.1 装备故障预测研究综述
        1.2.2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研究综述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工作
        1.3.1 问题提出与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直升机传动系统行星轮系典型损伤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直升机主传动系统及其行星轮系简介
        2.2.1 直升机主传动系统简介
        2.2.2 行星轮系的结构特点
    2.3 行星轮系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3.1 纯扭转振动模型
        2.3.2 模型仿真
    2.4 行星轮系典型损伤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4.1 行星轮系典型故障模式分析
        2.4.2 典型损伤对动力学模型的影响
        2.4.3 典型损伤的动力学模型
        2.4.4 典型损伤的动力学仿真
    2.5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行星轮系典型损伤建模与仿真
        2.5.1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齿轮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研究
        2.5.2 行星轮系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5.3 行星齿轮典型损伤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6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损伤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行星轮系早期损伤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模拟实验台简介
    3.3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特征生成方法
        3.3.1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特征生成方法
        3.3.2 基于小波变换和经验模式分解的特征生成方法
        3.3.3 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验证
    3.4 基于统计的特征评估和权重方法
        3.4.1 特征的评估方法
        3.4.2 特征的权重方法
    3.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早期损伤检测方法
        3.5.1 基于残差谱分析的特征生成与提取方法
        3.5.2 损伤检测的灰色关联分析算法
        3.5.3 实验数据验证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预测特征和灰色概率关联分析的行星轮系退化状态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损伤演化仿真信号的预测特征生成方法
        4.2.1 典型损伤演化仿真与分析
        4.2.2 基于仿真信号的预测特征生成方法
    4.3 基于预测特征的行星轮系点蚀损伤退化状态识别方法
        4.3.1 预测特征的选择
        4.3.2 实验数据验证
    4.4 基于灰色概率关联分析的行星轮系裂纹损伤退化状态识别方法
        4.4.1 预测特征的评估与权重
        4.4.2 基于灰色概率关联分析的退化状态识别
        4.4.3 实验数据验证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物理机理和改进灰色模型的故障预测方法
    5.1 引言
    5.2 故障预测的基本内涵
    5.3 基于演化机理模型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5.3.1 疲劳损伤的演化过程
        5.3.2 疲劳损伤演化理论
        5.3.3 基于机理模型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5.4 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5.4.1 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模型
        5.4.2 GM(1,1)模型的改进
        5.4.3 故障演化实验验证
    5.6 结论
第六章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6.1 引言
    6.2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6.3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硬件系统
    6.4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软件系统
    6.5 直升机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实验验证
    6.6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研究工作
        7.1.2 主要结论
        7.1.3 主要创新点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重型载货汽车行星齿轮轮边减速器动力学性能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齿轮动力学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齿轮动力学模型
        1.2.3 齿轮动力学分析目标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轮边减速器的结构及模型建立
    2.1 轮边减速器概述
    2.2 轮边减速器结构传动过程
    2.3 重型载货车轮边减速器三维模型
        2.3.1 行星齿轮结构设计
        2.3.2 轮边减速器三维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轮边减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三维接触分析
    3.1 引言
    3.2 行星齿轮数学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运动学
        3.2.3 运动方程
    3.3 显式有限元法
        3.3.1 LS-DYNA 软件介绍
        3.3.2 显式有限元法算法基础
        3.3.3 接触碰撞的基本算法
    3.4 行星齿轮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模型单元选择
        3.4.2 模型的网格
        3.4.3 模型加载及接触设置
    3.5 关键字介绍
        3.5.1 关键字
        3.5.2 关键字修改
    3.6 后处理
        3.6.1 求解运算
        3.6.2 查看结果
        3.6.3 分析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星轮系的动力学模态分析
    4.1 引言
    4.2 行星齿轮系动力学模型
        4.2.1 自由振动方程
        4.2.2 自由振动特性
    4.3 行星齿轮有限元模态分析
        4.3.1 自由度约束
        4.3.2 模型耦合约束的设置
    4.4 模态分析求解
    4.5 查看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星齿轮传动优化设计
    5.1 目标函数与设计变量
    5.2 约束条件
    5.3 优化模型的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混合驱动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1.2.2 键合图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混合驱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混合驱动电机转子部分的设计
    2.1 差动轮系效率分析
    2.2 传动部分分析
        2.2.1 传动部分的运动学分析
        2.2.2 功率流分析
    2.3 混合驱动轮系的设计
        2.3.1 设计参数的计算
        2.3.2 各个部件机械结构设计的Solid works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差动永磁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分析
    3.1 永磁电机的结构选择和电磁设计
        3.1.1 永磁电机的总体结构
        3.1.2 转子结构的选择
        3.1.3 永磁直流发电机的设计
    3.2 永磁电机的性能分析
        3.2.1 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稳态特性
        3.2.2 永磁直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电机的键合图的建模与仿真
    4.1 键合图基本理论简介
    4.2 系统键合图的建模
        4.2.1 行星齿轮减速箱的键合图建模原理
        4.2.2 转子系统的键合图建模
        4.2.3 差动永磁电机的键合图建模
    4.3 系统的状态方程
        4.3.1 转子系统的状态方程
        4.3.2 电机系统的状态方程
    4.4 键合图仿真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行星减速器虚拟装配与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装配
        1.2.2 减速器动力学分析
    1.3 论文基本内容
第2章 减速器的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
    2.1 三维造型的建模方法
        2.1.1 零件3D参数化设计技术
        2.1.2 参数化设计模型
        2.1.3 非标准件的建模方法
    2.2 减速器行星传动系统虚拟装配
        2.2.1 虚拟装配概述
        2.2.2 虚拟装配层次
        2.2.3 虚拟装配过程
        2.2.4 干涉检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体动力学理论及ADAMS软件
    3.1 多体动力学研究概述
    3.2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3.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3.2.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3.3 ADAMS软件
        3.3.1 ADAMS软件概述
        3.3.2 ADAMS的相关科研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动力学建模
        4.1.1 动力学分析模型分类
        4.1.2 建立模型的方法
        4.1.3 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建模
    4.2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4.2.1 数值积分方法
        4.2.2 振型叠加法
        4.2.3 封闭解法
        4.2.4 傅立叶级数方法
    4.3 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3.1 ADAMS软件动力学仿真分析流程
        4.3.2 一级行星结构的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星传动齿轮副齿面接触分析
    5.1 接触分析理论
        5.1.1 接触分析概述
        5.1.2 接触分析的算法及基本流程
    5.2 接触分析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5.2.1 计算成本
        5.2.2 收敛问题
    5.3 齿轮副的接触分析
        5.3.1 齿轮接触有限元模型
        5.3.2 齿轮副齿面接触应力计算
        5.3.3 ABAQUS三维接触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齿轮接触非线性有限元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虚拟样机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2.1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特点
    2.2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及速比关系分析
        2.2.1 单输入单输出传动
        2.2.2 多输入单输出传动
        2.2.3 单输入多输出传动
        2.2.4 多输入多输出传动
        2.2.5 单级K-H-V 传动
    2.3 本章小结
3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3.1 内齿轮副的干涉及一些参数的限制
    3.2 渐开线少齿差内齿轮副变位系数的选择
    3.3 渐开线少齿差内齿轮副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3.4 少齿差行星传动的强度校核
    3.5 转臂轴承的选择计算
    3.6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及传动分析
    3.7 传动装置的效率计算
    3.8 本章小结
4 第二级少齿差齿轮传动的静力学分析
    4.1 有限元法概述
    4.2 建立几何模型
    4.3 网格划分
    4.4 接触对的生成和边界约束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
    5.1 ADAMS 仿真的算法
        5.1.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5.1.2 运动学分析
        5.1.3 动力学分析
    5.2 建立三维模型
        5.2.1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模型的简化
        5.2.2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三维模型的建立
    5.3 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模型的约束
        5.3.1 约束类型
        5.3.2 施加约束
    5.4 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5.4.1 运动特性结果分析
        5.4.2 动力特性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键合图理论的2K-H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行星传动系统的意义
    1.2 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轮传动动力学分析研究
        1.2.2 齿轮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1.3 行星齿轮传动系统键合图建模与仿真
        1.3.1 键合图建模与仿真的理论依据
        1.3.2 键合图建模流程
        1.3.3 键合图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系统的运动分析与效率计算
    2.1 引言
    2.2 行星齿轮变速器的运动分析
        2.2.1 系统的基本回路方程式
        2.2.2 挡位分析及其传动比计算
    2.3 行星变速器的传动效率与功率流分析
        2.3.1 齿轮系的基本力矩方程式
        2.3.2 行星变速器的力矩分析
        2.3.3 行星变速器的传动效率
        2.3.4 传动效率分析程序
    2.4 本章小结
3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3.1 引言
    3.2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3.2.1 键合图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3.2.2 基本行星传动系统的建模方法
        3.2.3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3.3 系统的状态方程
        3.3.1 系统状态方程的形式
        3.3.2 系统状态方程的列写方法
        3.3.3 各挡的状态方程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4.1 引言
    4.2 基于MATLAB 的微分方程的求解
    4.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3.1 MATLAB 仿真参数的设定
        4.3.2 系统基本参数的确定
        4.3.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3.4 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行星轮系图画与其键合图之间的转换规律
    5.1 引言
    5.2 行星轮系图画表示法概述
        5.2.1 图画表示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5.2.2 行星轮系基本运动方程式
        5.2.3 基本回路方程
    5.3 行星轮系图画与其键合图转换规律
        5.3.1 键合图的变换和简化
        5.3.2 转换规律
    5.4 实例分析
        5.4.1 基本行星齿轮传动系统
        5.4.2 五杆行星齿轮传动系统
        5.4.3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双速卷扬机减速器多流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网络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齐焕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2]同轴面齿轮分汇流传动系统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D]. 叶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伺服驱动减速器强度刚度及动态性能研究[D]. 赵宇恒. 大连交通大学, 2017(12)
  • [4]盾构机双驱动大功率行星减速器的特性分析[D]. 宿新红. 重庆大学, 2011(01)
  • [5]直升机传动系统行星轮系损伤建模与故障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 程哲.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6]重型载货汽车行星齿轮轮边减速器动力学性能分析与研究[D]. 柴少彪.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7]混合驱动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D]. 胡瑞谋.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8]行星减速器虚拟装配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 李亚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9]轴装式串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研究[D]. 李君. 重庆大学, 2007(06)
  • [10]基于键合图理论的2K-H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D]. 袁敏. 重庆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双速绞盘减速机多流传动系统运动学分析及网络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