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陆贾对儒学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袁宝龙[1](2019)在《西汉中前期学术思潮的嬗变及其与边疆经略的互动》文中研究指明西汉以布衣将相创基立国,其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反而为治国思想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儒、道、法等诸家学说均于秦末烽火之余,重新进入生发壮大的发展轨道。无论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黄老"之学,还是儒、法诸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均对当时的边疆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边疆思想的发展走向。汉初学术思想与边疆思想的互动始于陆贾,此后贾谊、晁错等人承陆贾遗志,继续推动着边疆思潮从"无为"向"有为"的演进与嬗变,从而为汉武帝时期的"大有为"边疆经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孙珊珊[2](2016)在《陆贾政治理想研究》文中认为秦王朝的速亡以及汉初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问题,引发汉初政治家、思想家们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如何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以及巩固新生的政权,使之不重蹈覆辙。陆贾作为总结秦亡教训的第一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许多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对汉初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至德之世”。他主要从无为政治、仁义治国、道德教化这三个方面来构建他所憧憬的理想政治。其中,仁义德治是其最为核心的要素,而道德教化则是实现无为政治的有效途径,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是陆贾在分析汉初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结合先秦诸子思想理论之长,在“因世而权行”的指导思想下对传统政治理论重新设计的结果。陆贾理想政治模式的提出,虽然还不够完善,含有一定的空想成分,但为汉初经济的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陆贾的政治理想与其后的贾谊相比,两者既含有继承关系,又有因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和创新。西汉建国之初,承秦之弊,国穷民困,经济残破不堪。而到文帝时期,经过汉初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经济已经有所恢复,政权有所巩固,但同时又存有新的社会矛盾。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了其政治理想的不同。从陆贾的“至德之世”到贾谊的“礼制王国”,是汉初政治由“无为而治”向有为政治过渡的客观反映。
吕金钊[3](2016)在《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文中研究说明西汉,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儒家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的巨大灾难之后,在这一时期慢慢走向复兴,并且最终取得了西汉统治思想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本文认为西汉之所以能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与汉代儒学呈现出的体系化特点息息相关。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形成了一套包含哲学基础、政治模式、纲常伦理秩序、践行主体、延续措施的完备理论体系。体系设计极为完整,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得一整套体系运行起来,生命力极其顽强,能够迅速扎根于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异常稳定。而这正是汉代其他学派所不具有的优点。秦末连年战争,致使社会经济疲惫不堪。所以,汉初的统治者取得天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至于选择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汉初的统治者积极吸取秦朝因法而亡的惨痛教训,希望对法家思想敬而远之,但是“汉承秦制”的汉初政治现实要求新的指导思想必须要能对法家思想客观影响汉初政治给与合理的解释。于是,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学”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黄老思想在肯定法制作用的同时,主张“清静无为”,由此而在汉初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儒家思想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不断的恢复和发展。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汉初儒生积极发挥儒家的“入世”精神,对儒家传统礼制加以改造,制定出符合汉初政治的“礼仪制度”,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是儒家登上汉代政治舞台的开端。其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需要,以达到“入世”的方法,开汉代儒生改造儒学之先河,此后的儒学一改先秦儒学的理想化特点,和现实政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陆贾和贾谊将儒家和道家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迨至武帝,儒家体系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迎合武帝转变统治思想的需求,经学大家董仲舒以传统儒家理论为基础,融合道、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精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这个体系以天人理论为基础,董仲舒从《春秋》中提炼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观点,认为“君权神授”,在肯定天的权威的基础上,提高君主的地位。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政治主张,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阴为阳之助,所以统治者应该顺应天道,实行“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统治模式。儒家纲常伦理思想是这个体系所提倡的社会秩序,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是天道秩序在人道中的体现,所以,人君作为天的代言人,应该在人道中维护纲常伦理以维护天道秩序。儒生政治是该体系的践行主体,董仲舒认为政府选拔官员应该以儒家的“德”“才”为标准,做到“录德以定位,量才以授官”,让儒生更多的参与到现实政治之中。最后,在儒学体系的保障和延续方面,董仲舒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化的作用。首先,设立太学,提高经学的地位;再以博士为师,对官员进行儒学教育;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学校,教授儒家经典,而在社会教育方面,他则建议树立“忠孝”典范,鼓励人们崇尚儒家伦理。这个新儒学体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大一统”,政治一统于中央,权力一统于皇权,文化则一统于儒家。董仲舒所构建的“新儒学”是一套非常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理论基础,政治建设,伦理建设,践行主体,延续手段,终极目的。所以,即使其中有一两项暂时没有得到采纳,其他环节也会慢慢的将其拉起来,从而完成一整套体系的确立。武帝虽然部分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在他在位的中、后期“多任法”的政策倾向,使他偏离了新儒学所提倡的“德主刑辅”的政治轨道,新儒学和儒生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昭宣时期,经过三十余年儒学选官制度和儒家教育的发展,儒生群体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利,要求国家回到新儒学所主张的政治轨道之中。这一时期新儒学体系的完善,集中表现在儒生政治的崛起和“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政治模式的实践上。宣帝时期,经学权威的树立,标志着新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在西汉最终确立。自此,儒学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董仲舒对新儒学体系的构建居功至伟。
李娜[4](2015)在《《新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魏晋以后朝代更替与文人着述变迁之间的关系,前贤多有关注,然而,秦汉易代之际的这一关系受关注度却相对不高。陆贾的《新语》便产生于此时。我们有必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新语》一书的价值做全面研究。本文第一部分是关于《新语》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成书过程的介绍。秦汉更迭,百废待兴,在刘邦亟需一套治国政策之时,陆贾作《新语》,为刘邦献上治国良方。《新语》亦可被认为是陆贾的谏诤陈辞,本属于口头的“语”,经史官书于简策,便形成书面文章。可见,《新语》的成书经历了由口头陈辞到书面文章这一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关于《新语》思想价值的探究。《新语》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新语》一书所体现的思想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陆贾在《新语》当中所阐释的儒家思想对汉初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其次,《新语》体现了黄老思想由“重法”到“轻法”,并开始重视“德治”的转变,同时,《新语》当中所提倡的这种转变后的黄老思想对汉初休养生息,刑威并重的统治策略亦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新语》所体现的质朴务实的文风,对汉初的文学创作则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第三部分是关于《新语》文献价值的探究。《新语》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语》记载了战国、秦汉间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有关扁鹊的事迹,赵高指鹿为马事件,以及有关谶纬的现象,这些事件或证实、或补充了一些史书对这些史实的记载。二是《新语》征引了先秦时一些典籍资料。其中一些材料补充了现存典籍所遗缺的内容,如《新语·道基》引《谷梁传》文,“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此句不见于今本《谷梁传》,《十三经拾遗·春秋谷梁氏传遗文》收录此句,并标明采自《新语》。可见,《新语》对文献的补遗有一定帮助。第四部分是关于《新语》文学价值的探究。首先,《新语》梳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类相从”的特点,其叙述说理亦具有严密的章法结构。其次,《新语》中的一些篇章以“过秦”为主题,这是对屈原圣主贤臣共兴祖国的美政理想的继承和弘扬;同时,在虐政与美政的对比中提出政治理想的言说方式,亦影响到后世贾谊、晁错等人的文章、说辞的主题及写作方式。第五部分是关于《新语》几种文体的研究。《新语》的文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若从文体形态来看,《新语》最初的文体形态当属口头的“语”,其十二篇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这与《论语》《国语》等这类材料汇编性质的“语”不同;如若从文体功能来看,则是政论散文中实用性极强的奏议,其体现了汉初的奏议之美;如若从语言特征来看,《新语》整个的行文以散文为主,又间杂或骈或赋的文风。
胡月[5](2015)在《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秦朝速亡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震撼,它还启示后人怎样维护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于是,在秦朝之后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过秦”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历代过秦思想中,西汉王朝对秦亡的反思力度最强、讨论热度最高,成为流行一时的思想思潮。在这一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中,陆贾与贾谊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二人的过秦思想的内容却是不尽相同的。陆贾深谙经历秦朝暴虐极端统治后如何使国家统治进入稳定发展是关键,因此,他的过秦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不仅成功促进汉初统治的转变,还掀起并促进过秦思想的发展。与陆贾相比,贾谊则生活在西汉建立初期,政权面临着外有匈奴侵扰,内有同姓诸侯国虎视眈眈偷窥中央最高权力的危险。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贾谊纵向探索,整体上把握秦兴亡的历史规律,其过秦思想从纵向总结王朝兴亡规律,有利于解决西汉面临的现实问题,还为以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因此通过比较二人的过秦思想,可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过秦思想的内涵以及汉初时局的微妙变化。
张蕾[6](2015)在《陆贾及其《新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陆贾是汉代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一方面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另一方面他也是汉代杰出的政治思想家。陆贾作为汉初杰出的政治人物,不仅为汉代国家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汉代儒学的复兴做了众多的基奠。他的思想主要见于现存的《新语》一书。陆贾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社会大转折的背景下,其思想也融合了儒家“仁义为本”及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陆贾认为秦代对儒学的压制和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排斥,以及国家深入地对社会进行控制造成了秦的灭亡。《新语》一书作为陆贾向汉初统治者提供的治国宝典与历史兴亡的教训总结,它包含了陆贾对中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陆贾通过其一生丰富的政治活动积极地对战国以来儒家思想进行修正,以建立适应汉初政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儒学体系”。随着陆贾等汉初思想家的努力,儒家思想逐步为统治阶层所接受并得到推广。最终至董仲舒时,儒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分析陆贾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政治事件以及《新语》一书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最终对陆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所占据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本文由五部分构成:一是绪论;二是陆贾及《新语》的时代背景;三是“仁义为本”治道思想;四是陆贾“无为而治”治世思想;五是陆贾及其《新语》历史地位及作用。
王新娟[7](2014)在《21世纪以来陆贾与《新语》思想属性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陆贾与《新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者们关于陆贾与《新语》的思想属性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哲学思想属性、政治学思想属性和史学思想属性。这对深入研究陆贾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陈家红[8](2013)在《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朝吴郡陆氏家族作为江东世族之首望,其在引领吴地文化形态、开拓六朝形式诗学传统等方面均有独特创造。然而,学术界在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方面对于陆机、陆云兄弟,尤其是对于陆机及其《文赋》的过份关注,遮蔽了对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活动及文学创造的整体研究。本文拟将六朝吴郡陆氏家族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把握绵延于其家族内部的文化传统,从时代、地域、家族、文学集团等多重维度观照其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品格,并进而审视其家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品格统摄下的文化活动与文学创造,寻求其家族成员的文化活动及文学创造的家族根源,以期对与其家族相关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及文学创造问题提供更为通达的解释。本文绪论部分陈述了本题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梳理了本题研究相关资料及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对六朝吴郡陆氏家族进行整体研究与述论。前三章对吴郡陆氏家族进行历时性的描述。第一章分析六朝吴郡陆氏家族远祖陆贾天人合策的天道观、仁义为本的政教观、统物通变的实践观及若即若离的出处观,这虽与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并无直接联系,然而根植其中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却是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起点与传承因子,从而将其家族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第二章分析吴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两条儒学实践路线的冲突与消长,并导致其家族的速荣速朽:逊、抗父子在孙吴政坛上的突出作为对于其家族极盛局面的推动,却最终导致了机、云兄弟在西晋政治中的步履维艰;机、云兄弟在西晋文坛上的巨大声名对于其家族引领江东士人的标示意义,却最终导致了其人在诸王争权中的惨遭罹难,从而最终促成其家族文化的转型。第三章分析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在文化转型后会通三家、顺应时变的文化活动与文学创作,最终在梁陈时期重新以文化的优势获得了家族发展的最盛期。第四、第五两章对六朝吴郡陆氏家族进行总体性的论述。第四章着重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家族意识、文化成就四个方面分析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特征,每个角度都折射出其家族既固守传统又追求新变、既保守又开放的文化品格。第五章则意在建构陆机、陆云、陆厥所代表的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陆机文学自觉论一方面开启了“诗缘情”的诗学道路,一方面又引领了六朝形式诗学的发展方向,对六朝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学都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陆云文学境界论则在反拨机“绮靡”诗论的基础上,标举“文贵清省”与“先情后辞”,成为中国文学意境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有着重要的贡献;陆厥则重申机、云诗学主张,将“情”置于文学的核心地位,在反拨永明文学的同时,直接影响了锺嵘《诗品》的批评形态。机、云、厥的文学理论构成了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学批评的自洽体系,从而成为其家族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文化特色。第六章试图从年岁排行、人生经历、家族责任的角度比较陆机、陆云文学创作的动机、策略及其特征,从而构成了陆机以古诗乐府为拟诗对象、以以赋为诗为创作手法、诗文风格浑灏沉厚与陆云以诗经楚骚为拟诗对象、以以诗为赋为创作手法、诗文风格清丽玄远的不同分野,而两者在两晋乃至六朝诗歌发展史上所代表的不同的诗歌发展阶段、不同的诗学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方面。下篇两章对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梳理与考论。第七章梳理吴郡陆氏家族世系、姻娅、着述及流传等相关资料,并附陆云《与兄平原书》校勘内容。第八章考证吴郡陆氏家族籍贯、陆机入洛时间、次数及原因等相关问题,并就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所预文学集团及文化活动、陆机《拟古诗》创作时间、动机及特色进行考述。附录部分编制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年表,勾勒出自汉末至陈隋四百余年间吴郡陆氏家族寄寓其间的文化生态及其家族成员置身其中的文化活动,作为正文的文献基础,为正文立论提供了较为正确翔实的文献资料。
薛俊武[9](2013)在《贾谊政治哲学研究》文中认为西汉初期的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大汉帝国急需得到巩固,构建统一、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思想家的重要课题。贾谊是汉初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于汉初治国方略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关于贾谊的思想,前人已经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对于贾谊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贾谊的思想进行继续研究,以期对西汉初期的政治变迁有新的认识,并试图探讨贾谊对中国政治建设的影响。对贾谊政治哲学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共六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对以往贾谊研究状况予以回顾和总结,并指出目前需要继续进行研究的问题;同时,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思路、研究的难点等做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论述贾谊政治哲学的形成。西汉初期,经济从凋敝慢慢走向复苏,政治上革除秦制弊端,开始建立汉制,思想上由黄老的无为思想,逐步向有为方向过渡。贾谊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他吸收、融合前人的思想,在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影响下,又深受荀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以黄老道家为方法”的独特思想。在各家之学的影响下,贾谊慢慢建立了自己哲学的理论基础,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衡虚无私的认识论出发,到材性可分为三等的解读,以及要求汉初统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的政策去求得长治久安。这些都构成了贾谊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论述贾谊政治哲学的内容。针对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再联系汉初社会道德沦丧,风俗败坏,统治阶级无所作为的现实情况。贾谊大声疾呼,要行先王之道,从古代帝王的实行仁政、德治的角度,道出了政治如何达到理想的境界;汉初的诸侯割据与匈奴入侵对西汉王朝带来极大的危害,面对这些危害,贾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天下一统,具体实施就是:割地定制、三表五饵、定经制。这些方法对于统治者稳定社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于民众的力量,贾谊也做了深入的思考,总结了先秦的民本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探求治国方略时,贾谊认为“礼”是根本,同时,法也有辅助作用,因而主张建立“礼法并用”的社会。第五章到第六章,主要论述贾谊政治哲学汉初的表现和历史地位。贾谊的政治哲学总结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为汉初统治者提出了恰当的治国方略。他总结了汉初政治指导思想由无为向有为转变,发展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推进了汉初民本思想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这些对巩固汉初社会的安定团结,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不断的总结治国的经验与教训,概括出自己的丰富的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哲学。贾谊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礼法并用、仁政治国的思想,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不仅体现了汉初政治思想的精髓。对后来的整个封建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贾谊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问题的建议,对未来理想政治的建设,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林芳[10](2013)在《陆贾及其《新语》研究》文中指出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前170年)是西汉初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跨战国、秦、汉三代,历高、惠、文三帝,颇具传奇色彩,其智辩、博学与文采在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文化荒原上闪耀着不同寻常的光芒。陆贾着述涉及政论、历史、兵法、赋等诸多领域,并多有首开风气之处,《新语》是其所陈奏的一部政策集,该书分十二篇,每篇对应一个主题,主要论述治国为君处政的一系列“命题”,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先秦至汉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及典籍,以论为主,杂以叙说,是一部杂叙杂议的政治论策集。自问世以来,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一直受到重视,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也开始得较早。历来关于陆贾及其《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思想学方面,只将其看作单一的政治文献,忽视古代文章所具有政论适用性,文学审美性,思想形而上性、历史实用性等多重性特征,而且未能将单一文本或单一人物放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地、宏观地看待。陆贾除了《新语》外还有《楚汉春秋》九篇,赋三篇,所以对陆贾及其作品文学性的考量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但考虑到只有《新语》保存较完整(虽然有对《新语》为伪作的论断且《汉书·艺文志》有“陆贾二十三篇”的记载)所以对陆贾和其作品的研究也多是以《新语》为窗口,而在对《新语》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这既是因为各个时代的局限对文学认同的差异以及《新语》文本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更是由于缺乏一种自觉创新的审视。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于文本,结合对陆贾的全面解析,揭示《新语》所具有的文学性及其整体价值。从文本自身出发并且联系整个前后历史背景,分析其价值。期望对《新语》有更全面的了解。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首先对《新语》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说苑》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梳理,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特色。第一章:《新语》的创作动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分析《新语》产生的动因,一方面是陆贾的传奇独特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转型变革的社会思潮,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主观并客观的视野,明确《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最终目的。第二章:《新语》的文本结构。立足于文本,全面深入的解析作品,在此之前,先对陆贾所写《新语》的背景进行梳理,与前一章的创作动因所述的时代与生平背景不同,此处重点是以文本所属的文学特性为发展背景,叙述《新语》写作同时代的文本特征及状况。然后具体研究《新语》的文本叙述方式,包括《新语》的选材方式和剪辑方法,对其外在结构形式和文本内在逻辑进行解析。第三章:《新语》的文本价值。此章阐析的有关《新语》的文本价值,既包括了它的政治价值又包含了其文学价值,分析的重点在于后者,从整个文学发展史背景和文本自身情况出发,试图探讨《新语》具有的价值,除了第二章所论述的有关《新语》的编撰形式与体例的特殊价值外,其文学性的过渡作用却常常被忽视。因此,文章在前文概括归纳《新语》的材料来源及对前代文献的引用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承前启后视域下的对比,多角度具体分析其价值表现。结语:通过对《新语》在创因,创制,创建以及陆贾其人、其事、其功等全方位的政治艺术的研究,重新审视其在中国文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价值。
二、试论陆贾对儒学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陆贾对儒学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西汉中前期学术思潮的嬗变及其与边疆经略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初“无为而治”统治思想的确立与儒学复兴 |
1.“黄老无为”理念与汉初儒学。 |
2. 陆贾的边疆主张。 |
二、“无为”边疆思想践行时期的“有为”理论探索 |
1. 从“无为”到“有为”的理论基础。 |
2. 贾谊的边疆主张。 |
三、西汉中期学术思潮与边疆经略的互动 |
1.“有为”边疆思想的现实探索: |
2. 边疆经略视野下的汉初学术思潮之争。 |
(2)陆贾政治理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陆贾及其《新语》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陆贾生平及建业 |
第二章 陆贾政治理想产生的历史维度—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 |
一、经济凋敝 |
二、承秦之制 |
三、边患困扰 |
第三章 陆贾政治理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政治理想”产生的渊源 |
第二节 陆贾政治理想的思想属性辨析 |
第四章 陆贾政治理想的建构 |
第一节 治道之“无为” |
第二节 治国以仁义为本 |
第三节 实现无为的重要途径——道德教化 |
第五章 陆贾与贾谊政治理想的比较研究 |
一、陆贾与贾谊对仁政主张的比较 |
二、陆贾与贾谊民本思想的比较 |
三、陆贾“无为而治”与贾谊“有为”政治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汉初黄老之学下的儒学发展 |
2.1 黄老之学应运为治国指导思想 |
2.1.1 儒家、法家不合时宜 |
2.1.2 黄老之学应运而盛 |
2.2 儒家思想崭露头角 |
2.2.1 叔孙通儒学入世精神 |
2.2.2 陆贾对儒学的称说 |
2.2.3 贾谊对黄老之学的挑战 |
第3章 武帝时期汉代新儒学体系的构建 |
3.1 武帝的用儒倾向 |
3.2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构建 |
3.2.1 天人理论体系的构建 |
3.2.2 阴阳五行理论的引入 |
3.2.3 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新解读 |
3.2.4“大一统”思想的提出 |
3.3 武帝对新儒学体系的有限采纳 |
3.3.1 武帝所采纳的新儒学内容 |
3.3.2 新儒学和儒生地位的边缘化 |
第4章 昭宣时期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 |
4.1 儒生政治的崛起 |
4.2 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
4.2.1 宣帝推行“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 |
4.2.2 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第5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陆贾的生平及《新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陆贾的生平 |
第二节 《新语》的成书过程 |
第二章 《新语》的思想价值 |
第一节 《新语》的思想内涵 |
一、《新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
二、《新语》所体现的黄老倾向 |
三、《新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 |
第二节 《新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一、《新语》对汉初文化教育的启蒙 |
二、《新语》对汉初政治策略的影响 |
三、《新语》对汉初务实质朴文风的影响 |
第三章 《新语》的文献价值 |
第一节 《新语》关于战国、秦汉历史的文献价值研究 |
一、《新语》关于战国、秦汉历史的记载 |
二、《新语》关于战国、秦汉历史的文献价值 |
第二节 《新语》所引典籍内容的文献价值研究 |
一、《新语》引用典籍资料分析 |
二、《新语》所引典籍内容的文献价值 |
第四章《新语》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新语》的叙述模式 |
一、《新语》的材料构成 |
二、《新语》的叙述方式 |
第二节 《新语》“过秦”的主题及其影响 |
一、《新语》“过秦”产生的原因 |
二、《新语》“过秦”主题所产生的影响 |
第五章 《新语》的几种文体研究 |
第一节 《新语》的“语”体特色 |
一、明“语”之体 |
二、从“语”的角度认识《新语》 |
第二节 《新语》体现了汉代奏议之美 |
一、明奏议之体 |
二、从奏议角度认识《新语》 |
第三节 《新语》间杂或骈或赋的文学特征 |
一、《新语》的赋化倾向 |
二、《新语》的骈对特征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
(一) 陆贾过秦思想的基本内涵 |
1. 重刑罚而民苦之 |
2. 任用奸臣乱国 |
3. 统治者骄奢靡丽,自乱制度 |
4. 对外兴兵征伐,举措太众 |
(二) 贾谊过秦思想的基本内涵 |
1. 肯定秦朝统一功业 |
2. “四维不张”,天下大乱 |
3.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
4. 二世“无道”,海内叛之 |
5. 子婴孤立,无贤人辅佐 |
(三)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特点 |
1. 陆贾过秦思想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
2. 贾谊过秦思想的整体性与理论性 |
二、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产生差异的原因 |
(一) 时代赋予的过秦任务不同 |
1. 陆贾吸取秦亡之鉴与确立新的统治政策 |
2. 贾谊总结王朝兴亡规律与巩固西汉中央集权统治 |
(二) 二人性格特点与人生经历各异 |
1. 陆贾性格特点与人生经历 |
2. 贾谊性格特点与人生经历 |
三、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价值 |
(一) 陆贾过秦思想的价值 |
1. 促进汉初统治的转变 |
2. 奠定秦鉴思想的基调 |
3. 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
(二) 贾谊过秦思想的价值 |
1. 剖析秦朝盛衰规律 |
2. 解决西汉现实问题 |
3. 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陆贾及其《新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
(二)陆贾思想研究史综述 |
(三)创新与不足 |
一、陆贾及《新语》的时代背景 |
(一)陆贾其人及其着作 |
(二)陆贾《新语》所作思想背景 |
二、“仁义为本”的治道思想 |
(一)治道的核心:仁义为本 |
(二)“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 |
三、“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 |
(一)治世的基础:无为而治 |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
四、陆贾及其《新语》历史地位及作用 |
(一)陆贾及其《新语》对新儒学的影响 |
(二)陆贾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21世纪以来陆贾与《新语》思想属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哲学思想属性 |
(一)儒家 |
(二)道家 |
二、政治思想属性 |
三、史学思想属性 |
(8)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本文选题的意义与思路 |
二、 本文相关资料与研究现状综述 |
三、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上篇 |
第一章 陆贾: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奠基者 |
第一节 “功德相参,天人合策”:陆贾苞举万物、贯通三才的天道观 |
第二节 “逆取顺守,仁义为本”:陆贾以儒相统的政教观 |
第三节 “统物通变,因世权行”:陆贾因时制宜的实践观 |
第四节 “陆子优繇,从容暇豫”:陆贾若即若离的出处观 |
第二章 儒学实践的两条路线:吴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盛衰浮沉 |
第一节 “在乱犹显,意不忘忠”:吴郡陆氏家族追求事功的路线 |
第二节 “玄静守约,冲退澹然”:吴郡陆氏家族崇尚节操的路线 |
第三节 机、云兄弟与晔、玩兄弟的分野:两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
第三章 崇儒博学与顺乎时变: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建设 |
第一节 “崇儒博学,会通三家”: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学术开拓 |
第二节 “顺乎时变,南北交融”: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交流 |
第三节 “儒学根柢、渐入清丽”: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学递嬗 |
第四章 既故且新的中和品格: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特征 |
第一节 即离之间: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时代特征 |
第二节 南北兼综: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地域特色 |
第三节 家国一体: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家族意识 |
第四节 众学并举: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
第五章 儒玄相济的文学理论形态: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缘情绮靡”:陆机《文赋》的文学自觉论 |
第二节 “文贵清省”:陆云《与兄平原书》的文学境界论 |
第三节 “识文情状”:陆厥《与沈约书》的诗歌声律论 |
第六章 “二陆”文学创作比较: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双子星座”的分野 |
第一节 古诗乐府与诗经楚辞:机、云兄弟拟诗对象比较 |
第二节 以赋为诗与以诗为赋:机、云兄弟创作手法比较 |
第三节 浑灏沉厚与清丽玄远:机、云兄弟诗文风格比较 |
下篇 |
第七章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相关资料整理 |
第一节 吴郡陆氏家族世系表 |
第二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姻亲表 |
第三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着述表 |
第四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着述现存版本知见录 |
第五节 陆云《与兄平原书》内容整理 |
第八章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相关问题考述 |
第一节 吴郡陆氏家族籍贯考 |
第二节 陆机入洛时间、原因、次数考——兼论左思《三都赋》的完成时间 |
第三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所预文学集团及其活动 |
第四节 陆机《拟古诗》考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年表 |
后记:解脱的沉沦与沉沦的解脱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9)贾谊政治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贾谊其人其说 |
第一节 贾谊所处的时代 |
一、经济复苏和发展 |
二、政治上革弊图治 |
三、思想上无为到有为 |
第二节 贾谊生平 |
一、少年得志 |
二、被贬长沙 |
三、任职梁王太傅 |
第三节 《新书》简论 |
一、《新书》真伪考辨 |
二、《新书》的流传与版本系统 |
第二章 贾谊政治哲学的形成 |
第一节 贾谊思想的学术渊源与思想属性 |
一、贾谊思想的学术渊源 |
二、贾谊的思想属性 |
第二节 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影响 |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
二、对道、法、阴阳家思想的吸收 |
第三章 贾谊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道论和认识论 |
一、道生万物的道论 |
二、“衡虚无私”的认识论 |
第二节 人性论 |
一、贾谊人性论渊源 |
二、贾谊的人性论思想 |
第三节 矛盾观 |
一、变化因时 |
二、天命论 |
第四章 贾谊政治哲学的内容 |
第一节 先秦理想政治 |
一、圣王之治 |
二、仁义治国 |
三、德治思想 |
四、礼与德 |
第二节 贾谊理想的治国观念 |
一、理想的君王观 |
二、大一统观 |
三、民本观 |
四、礼法观 |
第五章 贾谊政治哲学的汉初表现 |
第一节 汉初治国方略的转变 |
一、汉初社会的突出问题 |
二、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 |
三、政治体制从分封到集权 |
第二节 汉初儒家的德治 |
一、陆贾的德治 |
二、贾谊的仁政、礼治 |
三、董仲舒的德政思想 |
第三节 汉初民本思想的发展 |
一、陆贾的民本思想 |
二、贾谊对民本思想的推进 |
三、董仲舒对民本思想的总结 |
第四节 汉初“大一统”论的发展 |
一、大一统观念的由来及发展 |
二、陆贾的“大一统”思想 |
三、贾谊的“大一统”思想 |
四、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第六章 贾谊政治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贾谊政治哲学的历史地位 |
一、贾谊政治哲学的历史影响 |
二、贾谊政治哲学的历史评价 |
第二节 贾谊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 |
一、民为邦本 |
二、农本思想 |
三、吏制建设 |
四、法制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陆贾及其《新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语》的创作动因 |
第一节 陆贾生平 |
第二节 析社会思潮探《新语》的产生 |
第三节 《新语》的写作背景 |
第二章 《新语》的叙事结构 |
第一节 《新语》的选材方式 |
第二节 《新语》的剪裁方式 |
第三章 《新语》的文本价值 |
第一节 《新语》的继承现象 |
第二节 《新语》的启示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试论陆贾对儒学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汉中前期学术思潮的嬗变及其与边疆经略的互动[J]. 袁宝龙. 社会科学论坛, 2019(04)
- [2]陆贾政治理想研究[D]. 孙珊珊. 淮北师范大学, 2016(02)
- [3]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D]. 吕金钊. 南昌大学, 2016(03)
- [4]《新语》价值研究[D]. 李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5]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D]. 胡月.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6]陆贾及其《新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D]. 张蕾. 吉林大学, 2015(08)
- [7]21世纪以来陆贾与《新语》思想属性研究综述[J]. 王新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8]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陈家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9]贾谊政治哲学研究[D]. 薛俊武.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10]陆贾及其《新语》研究[D]. 林芳. 西南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