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商标意识 发挥商标功能 更好地为农业科技转制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吕丹[1](2020)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普及之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借助电子商务的交易便捷、信息互联等特性,有效减少了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的繁冗环节,拓宽了农产品的价格空间,推动了农业高质量生产与标准化建设进程。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食物多样性与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利用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及农村地区相融合的扶持政策,力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相较于普通农户更具备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能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进城”的规模,而且还能发挥带动作用以推动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然而,有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不足五成,且其中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举步维艰。就在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电商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情形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缘何仍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此提出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深入剖析擎肘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根本原因,甄别和区分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决定性条件;然后,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与收入变动的关系,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作用机理,其目的是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增长着手,探讨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源动力;随后,进一步明晰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程度的增收效应;最后,综合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条件和增收效应两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广泛而深入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即“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是本研究需要深入而系统阐释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这一研究目标,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收入变动测度—增收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将全文布局如下: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研究的缘起、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旨在阐明选题的研究目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性;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理论与文献史进行梳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第二部分(第4、5章)回答“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的问题。通过对理性行为理论、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等技术采纳理论的整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开展实证分析,明晰影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第三部分(第6章)回答“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等问题。从技术踏车理论和数字经济特征视角,设定收入决定方程,分别测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收入变动方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社员或签约农户收入变动关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的内在转化“黑箱”。第四部分(第7章)回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这一问题,解释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增收效应异质性。基于IT吸收理论,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概念,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根据不同电子商务吸收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各阶段的增收效应。第五部分(第8章)结合前文研究结论,针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以及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增收效应的各因素,提出形成“采纳→增收→采纳”动力循环的对策建议。通过开展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具有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人才、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资金以及政策扶持等要素,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条件。其中,对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其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因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则更看重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等因素。(2)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投入,将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收入的增加,但现阶段还不及对土地面积、劳动力、品牌建设等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增收效果显着。不过,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正向影响,将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加深而同步增长。特别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高级阶段,网络规模效应将逐步得到释放,边际成本递减也会显着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比资金投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更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于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主观认同感,相比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为显着。(4)流通渠道、交易费用和信息互联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动态能力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环境动态性会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发挥作用。(5)农产品电子商务适销性、物流条件、粉丝社群、入驻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等因素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不同阶段中,均对增收效应产生了显着影响。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获得收入增长的根本条件,但是,针对所处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各阶段,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是获得增收的关键一环。(6)只有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才能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扩大增收效应的根本是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即从本质上而言,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针对电子商务采纳理论无法较好地解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产品的属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征等因素纳入理论范畴,延伸了技术采纳理论的适用边界,较为全面地提供了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机理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电子商务应用动态能力提升→产生增收效应→更广泛、更深入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动力循环机制。(2)针对现有研究多以单一农户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分类开展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各主体之间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的差异特征。(3)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过程中收入变动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引入IT吸收理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之后,不同发展程度所呈现的增收效应阶段性差异进行阐释,明晰了各阶段的资源配置对增收的作用强度。(4)从实践层面,探索性地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以提升增收效应的建议,其中,对于“电子商务适应化”的解释为科学地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供了创新思路。
覃先莉[2](2020)在《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研究 ——以重庆C家庭农场为例》文中提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2013年至2020年,连续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了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2019年9月,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很多家庭农场主也意识到了家庭农场品牌化是实现农产品溢价的关键,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文件指导家庭农场主如何进行品牌塑造。因此,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品牌创建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对策方面,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方面的研究却非常稀少,尤其是针对品牌外部要素的塑造策略,理论支撑不足。本文对于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的研究,引入了品牌资产模型,主要从品牌塑造的第一阶段——外部品牌要素,对家庭农场的品牌塑造策略提供指导,旨在充实家庭农场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结合家庭农场的品牌塑造特色,提出了“基于消费者——家庭农场品牌互动的品牌资产模型”,用于指导家庭农场的品牌塑造。鉴于我国家庭农场的品牌塑造尚处在初级阶段,故本文着重研究该模型的第一阶段——“品牌要素”,对于二、三阶段的“品牌互动”和“品牌关系”仅在论文中做方向指导性论述。在第三章重点对该模型的第一层次品牌要素的厂商名称、商标、广告语三个品牌要素进行设计指导、申请注册、运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期将家庭农场品牌塑造成有竞争力、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品牌。第四章以重庆C家庭农场为例,用新建的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分析重庆C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促进C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也为其他家庭农场品牌创建提供借鉴和参考。家庭农场的品牌化发展,可以提高其竞争力以拓宽国际市场,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不出问题、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为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添砖加瓦。
叶雯[3](2019)在《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农业消费转型升级的有力措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业国际化趋势也明显地加快,国外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对我国农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资收入提高,开始对农产品品牌给予更多的重视,此时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需要被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我国政府相关机构开始积极探索建立有识别功能的农产品品牌的发展道路,并取得可观的成效。本文在回顾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基础之上,选取诸暨具有代表性农产品品牌的“冠军香榧”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和AHP层次分析法,研究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情况和影响因素,具体结论如下:(1)通过对诸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发现诸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进展显着,“三品一标”认证数、认证总面积等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在对诸暨市香榧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诸暨市香榧品牌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包括香榧生产集约化水平低,年产量悬殊;香榧品牌传统特色退化,企业品牌意识不强;香榧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且附加值不高;高端知名品牌缺乏,品牌带动能力不强;政府扶持力度减弱,后期缺乏持续性系统性扶持。(2)基于对诸暨香榧代表性品牌“冠军香榧”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冠军香榧”品牌建设中的一些具有指导价值的实践,例如高端品牌定位、建立加工销售产业链、树立品牌核心价值、严格把关产品质量、注重产品研发、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品牌传播推广。由此得出相应的香榧品牌建设启示,包括明晰香榧产品品牌定位、加强品牌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以及加强品牌传播推广力度。(3)从香榧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来看,文章总结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为品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行业外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和其他因素,影响权重分别为0.40、0.24、0.14、0.14、0.08;通过指标的细分,总结出更为细致的二级影响因素17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香榧品种、经营模式、采制加工工艺与香榧树龄,影响权重占比分别为0.20、0.14、0.10、0.10。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诸暨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建议:(1)加快立法,加强对古榧林的保护;(2)加强香榧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3)注重香榧农产品产地保证,建立专业香榧基地;(4)提高香榧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香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5)加强香榧农产品品牌定位、宣传与推广力度;(6)加强香榧农产品品牌保护。
李昕[4](2019)在《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时期,农业农村经济逐渐向数量和质量并重、兼顾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特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产地、品质、品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生态农产品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迫切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特别是要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形成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与高质量生产的良性循环。浙江省温州市农业资源丰富,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运用实地调研法,深入温州市各县(市、区)调研农产品在品牌方面的培育和发展情况;与此同时,还对福建省宁德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予以关注,深入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典型性分析。本文系统阐述了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概括总结了温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优势条件和当前发展情况。研究发现,温州市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意识淡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监管体系不健全,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借鉴“它山之石”,本文选取了新西兰佳沛奇异果、“丽水山耕”的案例,从中获得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提升路径,分别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主体分析、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农产品销售环节提出品牌提升构想,本章最后尝试论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的对策。
向丽华[5](2019)在《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其有效路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四川省攀枝花市近年来紧紧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线,以不断提升攀枝花芒果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大力推进芒果产业发展,建设芒果区域公用品牌。但从实际成效看,攀枝花芒果目前所处的市场位置和品牌影响度,还远未达到特色、品质、稀缺性等优势应该达到的水平。本文在查阅大量研究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现有自然资源,通过实地调研该市芒果产业发展状况和品牌建设情况,着重对该市芒果品牌建设的基本现状,以及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该市在此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经分析,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经营水平不高,品牌抗风险能力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品牌打造存在隐忧;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够清晰;宣传推广措施不多,品牌战略作用不显;品牌缺乏有效管理,识别体系尚未建立;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品牌打造任重道远等。对此,本文从推动规模经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芒果品牌价值;大力拓展市场,扩大芒果品牌影响;注重统筹引导,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广区域品牌,打造地区整体形象;加大支持力度,营造品牌成长环境七个方面着手,对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傅柏钧[6](2019)在《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各级政府把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攀枝花市更是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之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的运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如林果业、蔬菜和烟草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攀枝花市的农业经营水平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不足,农业品牌的规模效应影响不大。如何进一步增强商标意识,壮大农业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农业品牌效应,是攀枝花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一个重要路劲。本文以“攀枝花市农业品牌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剖析攀枝花市农业和农业品牌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其面临的机遇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找出攀枝花市的农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即农产品品牌发展意识淡薄、特色农产品品质亟待提升、农业品牌现代营销理念缺乏、标准化生产建设不高、农产品品牌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文章以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案例,围绕其基本情况、实施、经验对攀枝花的农业品牌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攀枝花市农业品牌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一是全方位更新农业品牌发展理念;二是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品质;三是全面提高特色农业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范锦标[7](2018)在《对新形势下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数千年来小农社会中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尤其在我国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完整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与前期的农业积累密不可分,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幕后,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清晰地认知到,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是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代价的。在感知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形成切实体会。作为依附于生态环境而得以发展的农业,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会给其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尽管乐昌市仍存在诸多缺陷,但该市整体农业经济的提升却是毋庸置疑的,生态农业也有所发展,只是速度较为缓慢。因近期以来,当地政府就环保问题进行了大力宣传,民众的环保意识已有所提升。在农产品不断增产的形势下,农民也开始关注产品品质问题,质地优良的绿色农产品能带来显着的经济成效,进而为农民选择生态农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培植质量优良的产品。由此也在经济、整体社会发展的层面上为当地生态农业的快速推进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只需立足于基础设施、法制、资金以及技术等层面进行改善,深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注重本土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工作,就能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乐昌市顺应决胜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积极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生态农业视为农业长足发展以及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对乐昌市相关农业数据的统计,对该市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当前乐昌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该市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从其他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汲取先进经验,就乐昌市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乐昌市应立足于基础设施、法制、资金以及技术等层面进行改善,深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注重本土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工作,就能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李霞[8](2018)在《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农业新常态下,赣州脐橙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措施、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促进以脐橙为代表的赣州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内容:本文以赣州脐橙产业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概述赣州脐橙产业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现状、效果,研究其他省市农特产品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对比赣州不同年间科技创新的不足,针对相应问题提出科学性对策。结果:本文首先总结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技术创新周期理论、技术创新转移与扩散理论、农业技术变迁理论、公共品供给理论、技术传播理论、农业科技推广规律、制度变迁理论、科技资源配置理论等。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现状优势明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及赣州脐橙产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赣州脐橙品牌营销效果欠佳,品牌保护措施落后;脐橙保鲜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物流运输不足;脐橙种植品种单一;脐橙深加工模式和脐橙产业链尚未形成;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根据赣州脐橙转化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拓展脐橙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品牌宣传,扩大赣南脐橙影响力;开展果品质量安全教育,保证果品质量;拓宽果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产业效益;推广预防病虫害和保鲜的新技术;引导农户大胆尝试新品种新技术,推进脐橙果园升级和标准化建设,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加强脐橙产业链延伸;政府完善脐橙产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结论:在我国政府引导农业技术改革和创新的环境下,赣州脐橙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也在不断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了颇多成就,并已经促使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了赣州脐橙的品牌价值和农民收入。赣州市在脐橙产业的农业创新中有成功的探索,也存在不足之处,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
史秋行[9](2016)在《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家庭农场后,国内各界对如何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农场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发展家庭农场是解决“谁来种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助推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本文选取资中县作为研究对象,资中县作为农业大县,经营的农地面积较大,形成了一定规模生产水平,数量较多的家庭农场,2014年全县共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19户,其中种植业105户,养殖业168户,种养结合34户,其他12户,家庭农场数居全市第一,较好地带动了该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其宝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基于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选取资中县辖区内粮食种植、生猪养殖、水果种植、水产养殖四个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以农业生产化理论、农业集约化理论、规模经营理论、土地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得出该县家庭农场管理状况、科技水平、市场销售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认识不到位、经营规模小,土地流转困难、收入水平偏低,金融支持不足、农场主素质偏低,年龄分布不均衡、服务体系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强等五点,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宣传引导力度、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流转管理服务、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培养职业农民、加强品牌培育力度,拓宽产品营销渠道等促进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研究概况与方法作简单说明;第二章对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简要描述;第三章基于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对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特点及具体做法进行简单剖析;第四章对资中县辖区内粮食种植、生猪养殖、水果种植、水产养殖四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五章分析了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根据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资中县发展家庭农场的实际,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游玉林[10](2015)在《湖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工业或者服务业的发展,知识都是其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是农业大国,经济要发展,要提高综合国力,要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品味,就一定要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目标。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各地政府日益重视农业发展,经过十七大、十八大至今,国家和各地政府始终在不断地增加农业投入,以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加强了农业支持力度。湖南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这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概况、厘清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以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湖南农业知识产权现状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研究与分类研究法,研究了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构建符合湖南省农业化现实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通过研究,设立了独特的评价指标,对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典型案例分析,最终提出了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的对策与路径。
二、提高商标意识 发挥商标功能 更好地为农业科技转制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商标意识 发挥商标功能 更好地为农业科技转制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2.2 电子商务采纳 |
1.2.3 增收效应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理论基础 |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增收的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 |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 |
2.2.3 农民增收内涵 |
2.2.4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现状分析 |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3.1.1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 |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 |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因素梳理及量表设计 |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技术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1.3 外部因素 |
4.1.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 |
4.1.5 控制变量设定 |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
4.2.1 初始量表设计 |
4.2.2 调查问卷设计 |
4.2.3 调查问卷前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本数据来源 |
5.1.1 样本地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
5.1.2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采集方法 |
5.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SEM分析 |
5.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2 实证分析与假说检验 |
5.2.3 检验结果分析 |
5.3 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组间恒等性检验和多群组SEM分析 |
5.3.2 多群组SEM实证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分析 |
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 |
6.1.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分析 |
6.1.2 变量选取与样本统计 |
6.1.3 收入影响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1.4 研究结论 |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分析 |
6.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模型构建 |
6.2.2 变量测量与数据统计 |
6.2.3 增收机理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2.4 研究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吸收的增收效应分析 |
7.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增收效应的理论分析 |
7.1.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内涵 |
7.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程度的划分 |
7.1.3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
7.2 研究设计 |
7.2.1 变量设定 |
7.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因子分析 |
7.3.2 模型检验 |
7.3.3 研究结论 |
7.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案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对策与措施 |
8.1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思路 |
8.2 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 |
8.2.1 客观条件方面 |
8.2.2 主观意识方面 |
8.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措施 |
8.3.1 政府部门应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机制 |
8.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着力提升电子商务动态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9.2.1 研究不足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研究 ——以重庆C家庭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
1.1.2 支持家庭农场品牌建设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的现实意义 |
2.1 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2.1.1 家庭农场概念的界定 |
2.1.2 家庭农场的特征 |
2.2 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 |
2.2.1 坚持并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
2.2.2 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济效益 |
2.2.3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2.2.4 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 |
2.3 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的必要性 |
2.3.1 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
2.3.2 在目标市场中建立品牌忠诚度 |
2.3.3 稳定市场地位并创造新价值 |
2.3.4 形成品牌资产 |
2.3.5 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拓宽国际市场 |
2.4 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的可行性 |
2.4.1 家庭农场主品牌意识增强 |
2.4.2 公众品牌意识的增强 |
2.4.3 信息化发展带来新契机 |
2.4.4 政府对品牌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 |
3 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 |
3.1 品牌以及品牌塑造的概念 |
3.1.1 品牌的概念 |
3.1.2 品牌塑造的概念 |
3.2 品牌资产模型的构建 |
3.2.1 构建模型的总体思路 |
3.2.2 构建模型的理论依据 |
3.2.3 维度选择 |
3.2.4 模型图及其逻辑关系 |
3.2.5 模型使用的限制条件 |
3.3 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分析 |
3.3.1 家庭农场商标策略分析 |
3.3.2 家庭农场厂商名称策略分析 |
3.3.3 家庭农场广告语策略分析 |
3.3.4 品牌互动与品牌关系策略分析 |
4 重庆C家庭农场品牌塑造案例分析 |
4.1 重庆C家庭农场简介 |
4.1.1 发展现状 |
4.1.2 典型示范意义 |
4.2 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 |
4.2.1 注册商标分析 |
4.2.2 厂商名称分析 |
4.2.3 广告语分析 |
4.2.4 品牌互动与品牌关系分析 |
4.3 重庆C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建议 |
4.3.1 商标塑造策略建议 |
4.3.2 厂商名称塑造策略建议 |
4.3.3 广告语塑造策略建议 |
4.3.4 品牌互动“个人”层面的策略建议 |
5 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
5.1 结论 |
5.2 主要对策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名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农产品品牌相关概念研究 |
1.2.2 农产品品牌化的必要性研究 |
1.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方法 |
1.2.4 农产品品牌发展影响因素 |
1.2.5 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
1.2.6 综合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 |
1.6 研究特色及难点 |
1.6.1 研究特色 |
1.6.2 研究难点 |
2 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发展及建设现状 |
2.1 诸暨市概况 |
2.2 诸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
2.2.1 诸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
2.2.2 诸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主要做法 |
2.3 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
2.3.1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
2.3.2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历程 |
2.4 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问题 |
2.4.1 香榧生产集约化水平低,年产量悬殊 |
2.4.2 香榧品牌传统特色退化,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
2.4.3 香榧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且附加值不高 |
2.4.4 高端知名品牌缺乏,品牌带动能力不强 |
2.4.5 政府扶持力度减弱,后期缺乏持续性系统性扶持 |
3 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分析——以“冠军香榧”为例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冠军香榧”品牌建设分析 |
3.3.1 “冠军香榧”品牌建设历程 |
3.3.2 “冠军香榧”品牌建设实践 |
3.4 “冠军香榧”品牌建设启示 |
3.4.1 明晰香榧品牌的定位 |
3.4.2 加强香榧品牌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
3.4.3 加强香榧品牌传播推广力度 |
4 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模型选择 |
4.2 香榧品牌建设因素影响分析及选择 |
4.2.1 品质因素 |
4.2.2 企业内部因素 |
4.2.3 行业外部因素 |
4.2.4 市场营销因素 |
4.2.5 其他因素 |
4.3 香榧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构建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
4.3.2 准则层Ⅰ的指标构建与分析 |
4.3.3 准则层Ⅱ的指标构建与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快立法,加强对古榧林的保护 |
5.2.2 加强香榧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 |
5.2.3 注重香榧农产品产地保证,建立专业香榧基地 |
5.2.4 升级香榧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香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
5.2.5 加强香榧农产品品牌定位、宣传与推广力度 |
5.2.6 稳固香榧农产品品牌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质量兴农战略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
1.1.2 农业竞争力提升亟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立 |
1.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个尚待破解的公共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依据 |
1.4 文献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4.3 文献评价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
2.1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条件 |
2.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2.1.2 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 |
2.2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情况 |
2.2.1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状况 |
2.2.2 温州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状况 |
2.2.3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实施情况及成效 |
第三章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 |
3.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意识淡薄 |
3.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政府扶持 |
3.1.2 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未树立品牌观念 |
3.1.3 消费者品牌化意识淡薄 |
3.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 |
3.2.1 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
3.2.2 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
3.2.3 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
3.3 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
3.3.1 尚未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
3.3.2 营销手段单一,网络销售渠道局限性较大 |
3.3.3 企业缺乏品牌经营管理能力 |
3.4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不足 |
3.4.1 品牌宣传流于形式 |
3.4.2 宣传方式单一 |
3.4.3 文化挖掘不够 |
第四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4.1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品牌建设路径 |
4.1.1 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组织模式 |
4.1.2 加强品牌的规划指导 |
4.1.3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 |
4.1.4 坚持创新保持品牌生命力 |
4.1.5 深挖品牌的文化内涵 |
4.2“丽水山耕”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路 |
4.2.1 建立品牌标准化体系 |
4.2.2 精准的品牌定位 |
4.2.3 打造质量追溯体系 |
4.2.4 多渠道的宣传工作 |
4.2.5 打通品牌供应链 |
4.3 主要启示 |
4.3.1 明确品牌规划和定位 |
4.3.2 加强农产品质量保障 |
4.3.3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第五章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路径研究 |
5.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的构想 |
5.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的总体思路 |
5.1.2 主体分析 |
5.1.3 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 |
5.1.4 农产品销售环节 |
5.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的对策 |
5.2.1 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
5.2.2 健全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监管体系 |
5.2.3 建立高效的品牌营销机制 |
5.2.4 制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问卷 |
附录B 实地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的概念界定 |
2.1.1 品牌的发展轨迹 |
2.1.2 品牌的概念解析 |
2.1.3 农产品品牌概念 |
2.2 品牌建设相关理论 |
2.2.1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2 品牌识别理论 |
2.2.3 品牌定位理论 |
3 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攀枝花市区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1.1 区位现状 |
3.1.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2 攀枝花市芒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芒果产业发展概况 |
3.2.2 芒果产品主要结构 |
3.3 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
3.3.1 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概况 |
3.3.2 芒果品牌建设的比较优势 |
3.3.3 芒果品牌建设的相对劣势 |
4 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
4.1 产业经营水平不高,品牌抗风险能力差 |
4.2 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品牌打造存在隐忧 |
4.3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够清晰 |
4.4 宣传推广措施不多,品牌战略作用不显 |
4.5 品牌缺乏有效管理,识别体系尚未建立 |
4.6 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品牌打造任重道远 |
5 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的策略 |
5.1 推动规模经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
5.2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芒果品牌价值 |
5.3 大力拓展市场,扩大芒果品牌影响 |
5.4 注重统筹引导,增强品牌建设意识 |
5.5 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
5.6 推广区域品牌,打造地区整体形象 |
5.7 加大支持力度,营造品牌成长环境 |
5.8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农业品牌 |
2.1.3 品牌农业 |
2.1.4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1.5 与农业品牌相关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2 品牌学理论 |
2.2.3 农产品营销学理论 |
2.3 农业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 |
2.3.1 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品牌的特色定位 |
2.3.2 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品牌的产业支撑作用 |
2.3.3 农业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
3 攀枝花农业品牌发展现状 |
3.1 攀枝花农业基本情况 |
3.1.1 自然资源情况 |
3.1.2 农业资源情况 |
3.1.3 特色农产品概况 |
3.2 攀枝花农业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
3.2.1 品牌群体的形成 |
3.2.2 高新产品的培育 |
3.2.3 支柱产业的壮大 |
3.3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机遇 |
3.3.1 攀枝花市历史文化深厚农产品丰富 |
3.3.2 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 |
3.3.3 农业品牌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融合 |
3.4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成效 |
3.4.1 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
3.4.2 农业品牌产业链条初步构建 |
3.4.3 农业品牌产业初具规模 |
4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品牌发展意识淡薄 |
4.2 特色农产品品质亟待提升 |
4.3 农业品牌欠缺现代营销理念 |
4.4 标准化生产建设有待提高 |
4.5 农产品品牌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
5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的案例分析—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5.1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 |
5.2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的实施 |
5.2.1 规模化经营与标准化发展 |
5.2.2 绿色品牌的形成 |
5.2.3 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
5.3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5.3.1 取得的成效 |
5.3.2 存在的问题 |
5.4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分析 |
5.4.1 坚持政府引导、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品牌经营主体 |
5.4.2 坚持质量为本、鼓励创牌、保护产权 |
5.4.3 坚持注重营销、发挥效应 |
6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全方位更新农业品牌发展理念 |
6.1.1 遵循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观 |
6.1.2 培养发展农业品牌意识 |
6.1.3 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 |
6.2 着力提升农业产品品质 |
6.2.1 保持农产品天然本色 |
6.2.2 构建快速便捷冷链运输系统 |
6.2.3 锻造精致农业产品 |
6.3 全面提高农业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
6.3.1 深化农业品牌识别设计 |
6.3.2 运作筹划农业品牌 |
6.3.3 拓展农业品牌营销网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对新形势下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生态农业概述 |
2.1.1 生态农业的含义 |
2.1.2 生态农业的特点 |
2.1.3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农业的整体结构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3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3.1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
3.1.1 经济发展状况 |
3.1.2 自然环境状况 |
3.1.3 农业发展状况 |
3.2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3.2.1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
3.2.2 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
4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
4.1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
4.1.1 耕地总量下降,土壤退化 |
4.1.2 水资源量少,利用不合理 |
4.2 政府引导机制不健全 |
4.2.1 政策措施不完善 |
4.2.2 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够 |
4.3 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
4.3.1 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民投资缺位 |
4.3.2 生态农业发展信贷支持不足 |
4.4 生态农业技术支持相对缺乏 |
4.4.1 农民的学历层次低,对生态农业并不具备良好的接纳能力 |
4.4.2 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短缺 |
4.5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
4.6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
4.6.1 生态农业设施缺失 |
4.6.2 信息化建设滞后 |
5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对乐昌的借鉴 |
5.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
5.1.1 美国 |
5.1.2 德国 |
5.1.3 日本 |
5.1.4 英国 |
5.1.5 澳大利亚 |
5.2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
5.2.1 广西的“猪一沼一果”模式 |
5.2.2 山东的“四位一体”模式 |
6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与路径建议 |
6.1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6.1.1 农民主体原则 |
6.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6.1.3 效益为主原则 |
6.2 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
6.2.1 改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 |
6.2.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2.3 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
6.2.4 提升农民总体技术水平 |
6.2.5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
6.2.6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2.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的举措与成绩 |
2.1 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农业科技创新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2 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的举措 |
2.2.1 专利的申请和使用 |
2.2.2 产学研用体系 |
2.2.3 脐橙国家标准与制度建设 |
2.3 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的特色与成功经验 |
2.3.1 政府的领导与监督 |
2.3.2 树立典型模范作用 |
2.3.3 鼓励科技创新活动 |
2.3.4 鼓励新品种种植 |
3.赣州脐橙农业科技推广的举措与成绩 |
3.1 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
3.1.1 农业科技推广相关概念 |
3.1.2 科技推广的基本理论 |
3.2 赣州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的举措 |
3.2.1 推广优良脐橙品种 |
3.2.2 宣传科学管理的技术要点 |
3.2.3 推广体系需要各部门间合作 |
3.2.4 多种途径共同推广 |
3.3 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与成功经验 |
3.3.1 积极与其他省市地区交流 |
3.3.2 通过先进的网络途径宣传推广 |
4.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 营销推广效果欠佳 |
4.2 脐橙保鲜技术欠缺 |
4.3 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足 |
4.4 脐橙种植品种单一 |
4.5 脐橙深加工模式和脐橙产业链尚未形成 |
4.6 脐橙品牌保护措施落后 |
5.改进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建议 |
5.1 加大品牌宣传,扩大赣南脐橙影响力 |
5.2 开展果品质量安全教育,保证果品质量 |
5.3 推广预防病虫害和保鲜的新模式 |
5.4 引导农户大胆尝试新品种新技术 |
5.5 加强脐橙产业链延伸 |
5.6 完善脐橙产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访谈提纲 |
(9)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研究主要观点和结论 |
1.2.2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概况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数据来源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家庭农场的涵义与特征 |
2.1.1 家庭农场的涵义 |
2.1.2 家庭农场的特征 |
2.2 家庭农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农业集约化理论 |
2.2.3 规模化经营理论 |
2.2.4 土地产权理论 |
3. 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
3.1 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3.2 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呈现特点 |
3.2.1 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 |
3.2.2 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
3.2.3 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为专业合作社 |
3.2.4 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 |
3.3 主要做法 |
3.3.1 明确发展目标 |
3.3.2 保障政策支持 |
3.3.3 推进制度改革 |
3.3.4 创新管理服务 |
3.3.5 探索特色产业 |
3.3.6 推进品牌建设 |
3.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3.3.8 重视环境保护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分析一:资中县盘石种植家庭农场 |
4.1.1 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农场优势 |
4.1.3 面临问题 |
4.1.4 下一步打算 |
4.2 案例分析二:资中首创种植家庭农场 |
4.2.1 基本情况介绍 |
4.2.2 农场优势 |
4.2.3 面临问题 |
4.2.4 下一步打算 |
4.3 案例分析三:资中县申久红生猪养殖家庭农场 |
4.3.1 基本情况介绍 |
4.3.2 农场优势 |
4.3.3 面临问题 |
4.3.4 下一步打算 |
4.4 案例分析四:资中县绿湖大鲵生态养殖家庭农场 |
4.4.1 基本情况介绍 |
4.4.2 农场优势 |
4.4.3 面临问题 |
4.4.4 下一步打算 |
4.5 本章小结 |
5. 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5.1 发展不平衡,认识不到位 |
5.2 经营规模小,土地流转困难 |
5.3 收入水平偏低,金融支持不足 |
5.4 农场主素质偏低,年龄分布不均衡 |
5.5 服务体系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强 |
6. 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对策建议 |
6.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宣传引导力度 |
6.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流转管理服务 |
6.3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
6.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6.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
6.6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培养职业农民 |
6.7 加强品牌培育力度,拓宽产品营销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调查问卷 |
附件2:访谈录 |
致谢 |
(10)湖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分析方法 |
1.4.2 案例分析方法 |
1.5 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观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
2.1.1 知识产权的定义 |
2.1.2 知识产权的范围 |
2.1.3 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
2.1.4 农业知识产权的标准 |
2.1.5 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 |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
2.2.1 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同质性 |
2.2.2 与其它知识产权的异质性 |
2.3 农业知识产权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现状评析 |
3.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评价的指标选择 |
3.2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水平指标分析 |
3.2.1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度 |
3.2.2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认同度 |
3.2.3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依赖度 |
3.3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农业科技创新度指标分析 |
3.3.1 农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量 |
3.3.2 农业商标的申请与授权量 |
3.3.3 植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量 |
3.4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强度指标分析 |
3.5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指标的总体评价 |
第4章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分析 |
4.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平江酱干为例 |
4.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式制度的充要条件 |
4.2.1 市场规模的局限 |
4.2.2 人际关系化交换 |
4.2.3 消费偏好的经验化 |
4.2.4 案例总结 |
4.3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4.3.1 农业专利产品市场选择弱化 |
4.3.2 农业商标中有标商品与无标识商品共存 |
4.3.3 农产品商标保护多元化 |
第5章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 |
5.1 坚持战略纲要,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1.1 坚持知识产权的总体发展规划 |
5.1.2 坚持知识产权的地区发展规划 |
5.1.3 坚持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规划 |
5.2 转变发展路径,开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新思维 |
5.2.1 国际化被动立法向市场化主动立法转变 |
5.2.2 工业产权化保护向农业知识产权个性化保护转变 |
5.3 重塑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个性化制度体系 |
5.3.1 地区差异下的保护制度创新 |
5.3.2 农业产业化中的保护制度创新 |
5.3.3 农产品差异视角下的保护制度创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提高商标意识 发挥商标功能 更好地为农业科技转制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吕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家庭农场品牌塑造策略研究 ——以重庆C家庭农场为例[D]. 覃先莉.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3]诸暨市香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叶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4]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研究[D]. 李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5]攀枝花市芒果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 向丽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 傅柏钧.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对新形势下乐昌市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思考[D]. 范锦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赣州脐橙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研究[D]. 李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资中县家庭农场发展调查研究[D]. 史秋行.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10]湖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游玉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