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维溴铵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匹维溴铵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一、匹维溴胺和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金孟灵[1](2021)在《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价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临床起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予醒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BS症状尺度表、IBS大便性状问卷、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IBS生活质量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各项评分,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结果 1.共纳入134例脾虚湿阻型IBS-D患者,符合FAS为133例,其中治疗组66例,对照组67例。PPS患者126名,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56.06%、46.27%;PPS分别为54.84%、5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87.88%、55.22%;PPS分别为90.32%、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IBS-BSS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前改善(P<0.01),生活干扰度单项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4周与治疗2周相比,治疗组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上表现更优(P<0.01),对照组在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度及总积分上表现更优(P<0.01)。3.大便性状疗效及排便情况:治疗2周后,两组均有改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80.30%、59.70%,PPS分别为85.4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S为P<0.05,PPS为P<0.01),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93.94%、70.15%,PPS分别为93.94%、7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疗效更优(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排便情况较前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排便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排便情况更优(P<0.01),对照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在排便急迫天数、大便性状等级2项有显着改善(P<0.05,P<0.01)。4.生活质量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积分和总积分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情绪状况、精神状态及总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4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更优(P<0.01),治疗组在情绪状况、精神状态、日常社交、工作影响及总积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对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日常运动及饮食影响两项有所改善(P<0.05)。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倦怠乏力外其余各项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泄泻、腹痛、口气及总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上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抑郁烦躁外其余各项及总积分均有改善(P<0.05,P<0.01)。6.焦虑状态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积分也有所下降(FAS为P<0.05,PPS为P<0.01,P<0.05)。7.抑郁状态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优(FAS为P<0.01,P<0.05,PPS为P<0.01);治疗4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积分也有所下降(FAS为P<0.05,PPS为P<0.01,P<0.05)。结论 醒脾化湿汤能发挥醒脾疏肝功效,能有效治疗IBS-D脾虚湿阻证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肠道症状,改善大便性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脾虚湿阻证候,缓解抑郁及焦虑状况;降低IBS-D脾虚湿阻证患者复发率。

宋雄[2](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戴桃李[3](2021)在《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最新的罗马Ⅳ分型将IBS分为IBS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IBS 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IBS 混合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和IBS 不定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unclassified,IBS-U)。我国人群中 IBS的患病率约为1.4%-1 1.5%,其中IBS-D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亚型。腹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目前针对IBS-D的治疗药物种类虽然繁多,但疗效评价不一。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Meta分析临床常用药物(止泻药、解痉药、益生菌、抗抑郁药、5-HT3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激动剂、氨基水杨酸)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利用Meta分析一种抗抑郁药联合一种常用药物对比单用一种常用药物治疗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上述7种药物的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中国知网、Pubmed、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等文献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的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应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Rev Man)5.3软件中的Q检验和I2对纳入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异质性较高则进行敏感性分析排除相关数据,再进行异质性检验,直至数据间符合同质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纳入文献的不同种类药物对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通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纳入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20篇,共19390例患者,包含止泻药、解痉药、益生菌、抗抑郁药、5-HT3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激动剂、氨基水杨酸等7类药物。结果显示:抗抑郁药[RR=1.73,95%CI(1.32,2.25),P<0.0001]、解痉药[RR=1.72,95%CI(1.41,2.10),P<0.00001]、益生菌[RR=1.57,95%CI(1.22,2.03),P<0.0001]、阿片受体激动剂[RR=1.63,95%CI(1.45,1.83),P<0.00001]在治疗IBS-D时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安慰剂。止泻药[RR=1.20,95%CI(1.01,1.44),P=0.04]对患者总体症状的改善率比安慰剂优势较小。氨基水杨酸RR=1.11,95%CI(0.79,1.56),P=0.56]对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率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5-TH3受体拮抗剂对女性IBS-D患者[RR=1.52,95%(CI(1.45,1.59),P<0.00001];阿洛司琼应用 0.5mgqd 或 1mg qd 或 1mgbid治疗fIBS-D女性患者对整体症状的改善率均显着高于安慰剂,但雷莫司琼无论是1ug qd或5ug qd或l0ug qd对女性患者仅在治疗4周时疗效略高于安慰剂[RR=1.55,95%CI(1.08,2.22),P=0.02],继续使用则疗效与安慰剂相当;雷莫司琼作用于IBS-D男性患者对整体症状的改善率显着高于安慰剂[RR=2.10,95%CI(1.86,2.38),P<0.00001]均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发现5-TH3受体拮抗剂治疗IBS-D患者不良反应效应量[RR=1.26,95%CI(1.17,1.36),P<0.00001]略高于安慰剂,其余各类药物治疗IBS-D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IBS-D患者疗效更好,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然而由于目前抗抑郁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对照试验的研究不多,未能涵盖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种类,故而进行第二部分研究。第二部分共纳入一种抗抑郁药与一种常用药物联合治疗对比单用该药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28篇,共2748例患者。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联合用药实验组1029例,对照组949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联合用药实验组 105例,对照组100例;5-羟色胺与去加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联合用药实验组 223 例,对照组213例;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noradrenaline and specific serotonin receptor antagonist,NASSA)联合用药实验组53例,对照组53例。抗抑郁药联合常用药物治疗IBS-D患者整体症状的改善率均大于单独应用常用药物治疗,RRTCAs=1.28,95%CI(1.23,1.34),P<0.00001;其它抗抑郁药RR=1.33,95%(CI(1.23,1.44),P<0.00001。纳入文献描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TCAs,不良反应发生率效应量 RR=2.54,95%CI(1.31,4.93),P=0.006。而 SNRI 类和 NASSA 类联合用药的原始资料文献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未计入统计。研究结论:抗抑郁药、阿片受体激动剂、5-TH3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能明显提高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小剂量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优势明显;解痉药、益生菌单药治疗IBS-D疗效相当,较安慰剂优势不大;止泻药、氨基水杨酸单药治疗IBS-D患者整体症状改善情况不佳。5-TH3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IBS-D患者不良反应略高于安慰剂,阿洛司琼仅用于女性患者。其余种类单药治疗IBS-D安全性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TCAs或SSRI或SNRI或NASSA抗抑郁药与常用药物治疗IBS-D疗效均较常用药物单独治疗明显提高。TCAs或SSRI联合常用药物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略有增加。总体来看,抗抑郁药联合常用药物治疗IBS-D可显着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由于纳入文献篇数少,SSRI或SNRI或NASSA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赵琪[4](2020)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旨在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估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脾肾阳虚IBS-D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以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两组进行连续2周的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血清IL-6、IL-8进行检测。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腹泻、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症状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对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在腹痛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2)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BS-SSS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IBS-SSS量表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血清炎性因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4)临床疗效:基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基于IBS-SSS量表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匹维溴铵疗效更显着,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2)火龙灸联合久泻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该方法安全可行,在临床治疗中可进一步应用、推广。

梁琪[5](2020)在《“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各项指标来判断“附子温肾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并根据“附子温肾方”的组方特点探讨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考,希望可以为受困于此的患者提供福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予“附子温肾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进行常规剂量口服。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在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1例、2例及13例,总有效率为53.3%;实验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3例、6例及15例,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整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而言,二者在治疗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食量减少、倦怠乏力这五项症状时疗效相当(P>0.05);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分别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对照组共随访16人,2周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8.8%,1个月后复发7人,复发率为43.8%;实验组共随访24人,2周后复发1人,复发率为4.2%,1个月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2.5%。两组相比,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1个月后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两组在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情况、食量减少及疲倦乏力方面治疗效果相当,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疗效优于对照组。“附子温肾方”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也较西药而言更加长远,复发率低,整个治疗过程中具备安全性。

蔡林坤[6](2020)在《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加味资生颗粒对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揭示该药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资生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肛管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BS-SS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内脏敏感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VSI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肛管直肠动力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I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RP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RP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2.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中医症状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3.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指标。4.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内脏敏感指数、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5.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保护肠组织。

罗骄[7](2020)在《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药饼灸(成分为: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木香)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比较,观察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人,采用药饼灸,对照组35人,口服匹维溴铵片。盲法为单盲法,观测记录、治疗操作、数据分析相分离。操作:治疗组:将备好的药饼取出,取天枢、脾俞、肾俞、上巨虚八个穴位,并穴位分为两组,Ⅰ组(脾俞、肾俞)、Ⅱ组(天枢、上巨虚),两组间隔一天施灸。施灸时,Ⅰ组取俯卧位,Ⅱ组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穴位,用棉签蘸取酒精或碘伏于穴位常规消毒后,在各穴位均放置一个药饼,然后点燃艾条,将艾柱条放入艾灸盒中,将艾灸盒固定在药饼上施灸,施灸时应根据患者感觉适当调整灸距,灸毕将灸盒及药饼取下,并嘱患者3小时内施灸处防寒避水。每次施灸4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周末不进行治疗,总共治疗4周,共计20次。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日3次,1次1粒,饭前半小时整片吞服,连续服用20天。治疗分2个疗程,第1个疗程为1-2周,第2个疗程为2-4周。观察指标:主要指标: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或腹部不适程度;次要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测试表(IBS-QOL)。观察节点:受试者入组时记录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例资料、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等,并对受试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于第1疗程结束时统计受试者的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或腹部不适、中医证候积分;于第2疗程结束时统计受试者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或腹部不适、中医证候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测试表积分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每次评价时间点的数据都采用该时间点前1周的数据。结果:1.综合疗效:两个疗程治疗结束,药饼灸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1.42%,痊愈28.57%,显效45.71%,有效17.14%,匹维溴铵组总体有效率为82.86%,痊愈5.71%,显效31.42%,有效4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总积分:药饼灸组与匹维溴铵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药饼灸组与匹维溴铵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分:两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饼灸和匹维溴铵片均能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组都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且药饼灸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匹维溴铵片。

李娅玲[8](2020)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因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因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治疗,且符合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即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即西药治疗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手术方式、病情轻重、病程等基线水平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予以饮食指导、情志疏导、生活方式调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煎剂口服,主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情况以及粪便脂肪球计数情况,并制定相关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腹泻复发情况。结果:1.因各种原因,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各自剔除2例,脱落3例,两组最终有效病例各为32例。2.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有效率96.88%,对照组有效率90.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组间比较,两组在大便性状、大便频率、腹胀、胁肋胀痛、腹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志、情志与腹泻关系、嗳气、食欲、精神、体力、舌脉方面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睡眠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嗳气(P>0.05)外,其余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病情分级方面,治疗后,病情轻度的观察组有31例,对照组19例,病情中度的观察组1例,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体重指数方面,胆囊切除术后,两组BMI值较术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BMI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BMI仍低于术前水平。6.在大便脂肪球计数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大便脂肪球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大便脂肪球计数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方面,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3人,对照组复发10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在改善肝郁脾虚型PCD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均能改善PCD患者BMI值,安全性均较好,两者均能有效降低大便脂肪球计数,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且前者复发率更低。本研究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予以验证。

孙雪妹[9](2020)在《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筛选出72例受试者,来自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一、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均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将72例受试者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黄芩汤加味颗粒制剂,对照组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然后在治疗开始前,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IBS-QOL)、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以及安全性指标。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以上观察指标,并密切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停药后随访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79.41%,表明黄芩汤加味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分析: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表明黄芩汤加味和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但黄芩汤加味效果更显着。(3)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分析: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腹痛及腹泻次数积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便性状积分、情志异常积分、脘闷不舒积分、口干不欲饮积分、肛门灼热感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中医单项证候大便性状、情志异常、脘闷不舒、口干不欲饮、肛门灼热感方面更具有优势,且治疗组改善更显着。(4)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但黄芩汤加味组下降更显着(P<0.05)。(5)生活质量(IBS-QOL)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黄芩汤加味组升高更显着(P<0.05)。(6)患者复发情况分析: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45%,表明黄芩汤加味能显着降低复发率(P<0.05)。(7)安全性评价: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可以使患者获益。

杨秋萍[10](2020)在《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古今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将“脾虚湿盛”作为病机切入点,初步探讨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将收集的门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内服参苓白术风香汤,对照组服用参苓健脾胃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比较4周后患者大便次数和性状积分、腹痛程度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SAS)和抑郁(SDS)自测量表积分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2周、4周时大便性状和腹痛应答率以客观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生命体征)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试验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73.5%,经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性状和腹痛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4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应答率(74.3%)和腹痛应答率(85.7%)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2.9%、58.8%)(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单项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试验组疗法在改善患者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腹痛隐隐、肠鸣、身重困倦五项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缓解神疲乏力、纳差两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均较前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疗效优于参苓健脾胃颗粒,可以有效缓解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腹痛隐隐、肠鸣、身重困倦等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匹维溴胺和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匹维溴胺和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辨证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标准
        7. 脱落标准
        8. 终止研究标准
        9. 脱失病例的处理方案
    (二) 研究方法
        1. 分组及样本量估算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判方法
        4. 依从性和不良反应观察
        5. 复发情况观察
        6. 统计学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特征
        1. 患者性别比较
        2. 患者年龄比较
        3. 患者病程比较
    (二) 总体疗效比较
        1. 两组患者的IBS-BSS总体疗效比较
        2. 患者IBS-BSS积分比较
    (三) 患者大便性状疗效及排便情况比较
        1. 患者大便性状疗效比较
        2. 两组患者排便情况比较
    (四) 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五)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及各项积分比较
        1. 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 患者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六) 焦虑状况比较
    (七) 两组患者抑郁状况比较
    (八)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比较
    (九)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 IBS-D的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二) 观察疗程的确立
    (三) 对照组的确立
    (四)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辨证标准
    (五)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六) 醒脾化湿汤的解析
        1. 药性及药理
        2. 药对配伍
    (七) 醒脾化湿汤临床疗效分析
        1. IBS-BSS评价
        2. IBS-DSQ评价
        3. TCM-PES评价
        4. IBS-QQL评价
        5. HAMA评价
        6. HAMD评价
        7. 安全性评价
    (八)问题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疗效Meta评价
    研究背景
    研究资料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种抗抑郁药与一种常用药物联合治疗IBS-D疗效Meta分析
    研究背景
    研究资料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文检索词摘要表
附录2 英文检索词摘要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证候积分
        3.2 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
        3.3 炎性因子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IBS-SSS量表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分布比较
    2 治疗结果统计
        2.1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2.4 两组炎性因子(IL-6、IL-8)指标比较
        2.5 疗效比较
        2.6 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IBS-D脾肾阳虚证型的认识
    2 久泻方的组方分析
        2.1 久泻方组成
        2.2 久泻方方解
        2.3 久泻方中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3 火龙灸的应用依据
    4 肠道炎症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5 研究结果与理论依据结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单味中药治疗效果列举
        1.3 经典方剂治疗列举
        1.4 经验方药治疗列举
        1.5 中成药治疗列举
        1.6 外治法
    2 西医对IBS-D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临床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
        5.4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3 复发情况比较
        8.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1.1 关于病因病机
        1.2 关于治疗及用药特点
        1.3 关于附子用量问题
        1.4 关于病后调理
    2 “附子温肾方”组成及方义
    3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4.1 本次研究缺陷
        4.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中医病名
        1.2 IBS-D的中医病因机制
        1.2.1 先天禀赋不足
        1.2.2 外邪入侵
        1.2.3 情志失调
        1.2.4 饮食不节
        1.3 IBS-D的中医病机
        1.4 IBS-D的中医药治疗
        1.4.1 辩证论治
        1.4.2 经方验方
        1.4.3 中成药
        1.4.4 中医外治疗法
    2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2.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2.1 内脏高敏感性
        2.2.2 胃肠动力异常
        2.2.3 脑-肠轴功能失调
        2.2.4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免疫炎症
        2.2.5 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2.2.6 精神心理因素
        2.2.7 其他
        2.3 IBS-D的治疗
        2.3.1 一般治疗
        2.3.2 药物治疗
    3 IBS-D的治疗难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中医症状积分
        2.4.2 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
        2.4.3 内脏敏感性评估
        2.4.4 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检测
        2.4.5 血清5-HT水平检测
        2.4.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检测
        2.4.7 安全性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VSI得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RP、ASP、AMCP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RP、IRP比较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水平比较
        4.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
        4.10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IBS-D脾虚肝郁证的病机及论治
    2 加味资生颗粒的方义解析
    3 加味资生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IBS-SSS得分的影响
        4.2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内脏敏感指数的影响
        4.3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动力指标的影响
        4.4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的影响
        4.5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1.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1.2.5 剔除及脱落标准的处理
        1.2.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2.5 对照方法
    2.6 研究流程图
    2.7 治疗方案
        2.7.1 分组和选穴
        2.7.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7.3 对照组治疗方案
        2.7.4 观察周期
        2.7.5 合并用药方案
    2.8 观察指标
        2.8.1 一般项目
        2.8.2 疗效指标
        2.8.3 安全性指标
        2.8.4 研究评价指标
    2.9 质量控制与保障
        2.9.1 质量控制
        2.9.2 保证依从性
        2.9.3 不良事件的处理
    2.10 数据录入及管理
    2.11 统计分析
    2.12 伦理学原则
        2.12.1 知情同意
        2.12.2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3 结果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3 疗效指标分析
        3.3.1 症状积分
        3.3.2 中医证候积分
        3.3.3 生存质量分析
    3.4 安全性评估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2.1 病因
        1.2.1.1 感受外邪
        1.2.1.2 饮食所伤
        1.2.1.3 情志失调
        1.2.1.4 脾胃虚弱
        1.2.1.5 肾阳不足
        1.2.2 泄泻的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泄泻的中医治则
        1.3.2 中医内治法
        1.3.3 中医外治法
        1.3.3.1 针刺
        1.3.3.2 艾灸
        1.3.3.3 穴位贴敷
        1.3.3.4 推拿
        1.3.3.5 灌肠
        1.3.3.6 穴位埋线、穴位注射
        1.3.3.7 耳穴压贴
    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治疗方法
        2.3.1 一般治疗
        2.3.2 药物治疗
        2.3.3 心理行为疗法
    3 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
    4 药饼处方的确立依据
    5 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导师审核论文证明书

(8)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两组剔除、脱落及终止情况比较
    3.2 基线指标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胆囊的生理病理
        2.1 胆囊的生理
        2.2 胆囊的病理
    3 胆囊切除的现状
        3.1 胆囊切除的指征
        3.2 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
        3.3 胆囊切除后的并发症
    4 PCD诊疗现状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6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立方依据
        6.1 导师治疗PCD(肝郁脾虚型)的经验总结
        6.2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的方义解析
        6.3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治疗PCD有关的药理研究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附录3 Bristol粪便评分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
        1.6 病例终止和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IBS-QOL量表积分比较
        3.7 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3.8 治疗前后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古代医籍对湿热泄泻的记载
        4.2 现代医家对脾胃湿热型IBS-D的认识
        4.3 脾胃湿热型IBS-D的中医临床症状
        4.4 田旭东主任医师对脾胃湿热型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4.5 黄芩汤加味的提出
        4.6 黄芩汤加味组方遣药分析
        4.7 对照药物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选择依据
        4.8 生活质量、症状严重程度量表选择依据
        4.9 结果分析与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IBS-D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IBS-D治疗方面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认识
        2.3 病机认识
        2.4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2.6 中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5.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5.2 祖国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5.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5.4 参苓白术风香汤方义分析
    5.5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5.6 研究结果分析
    5.7 问题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2
附录
致谢

四、匹维溴胺和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金孟灵.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D]. 戴桃李. 山东大学, 2021(12)
  • [4]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D]. 梁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林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罗骄.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8]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D]. 李娅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黄芩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孙雪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秋萍.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匹维溴铵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