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坎昆会议回顾:建立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系,促进全球农产品公平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孙龑[1](2018)在《WTO主席案文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WTO规则,多哈回合谈判由贸易谈判委员会监督其下设的谈判小组,分议题展开谈判。然而谈判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则,目前依靠各谈判小组主席提出主席案文的方式凝聚共识、推动谈判前进。各谈判小组主席提出主席案文,反映成员间的共识与分歧,并作为下一步谈判的出发点或基础。然而由于缺乏对主席案文的控制机制,何时推出主席案文、主席案文的内容、对各成员意见的取舍,均由主席一手掌控。而主席的行为、WTO成员的行为都缺乏法律规则,这导致谈判各方在无规则的前提下基于实力展开博弈,主席案文的公正性无从保证,并进而导致了谈判僵局的产生。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详细论述了主席案文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多边贸易的谈判模式由主要供应国原则向主席案文规则的转变,以及主席案文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地位的变迁。第二章对主席案文做出定义:主席案文是在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由负责谈判事务的主席提出的,作为谈判基础的一种草案文本。随后对该定义展开论述:将定义中涉及的“谈判”界定为定期发起的贸易回合谈判。将主席的范围限定为与贸易谈判相关的主席,具体包括TNC主席(由WTO总干事兼任)、WTO部长级会议主席、WTO总理事会主席、TNC下设各谈判小组的主席。主席案文以条约草案为表现形式,而内容必须涵盖其所属谈判议题的全部内容,不能有明显的缺失。而主席选择提出主席案文的时机则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主席在其认为适当的时机、成员方要求主席提出主席案文、主席根据谈判既定日程提出主席案文、以及部长级会议上的主席案文。GATT/WTO成员方对主席案文的权利包含三项:1.成员方有权表示是否接受以该案文为基础展开下一步谈判;2.对主席案文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3.要求主席提出主席案文。主席的作用则包括谈判的客观需要以及弥合各方分歧。最后对主席案文的特点进行总结:1.由临时性措施演化为基础谈判工具;2.谈判中的关键环节;3.始终游离在WTO规则体系之外。谈判之所以出现主席案文,是由于肯尼迪回合本身谈判模式的转变导致难度大幅上升,仅依靠各缔约方之间展开常规性的多边磋商不足以确保谈判成功。在谈判规则体系没有提供促进共识达成的制度性手段的背景下,负责谈判进行的主席以及各缔约方只能采用正式规则之外的手段打破僵局,促进公式达成,主席案文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主席案文与多边谈判模式都在肯尼迪回合谈判中出现,相互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但主席案文与谈判的组织形式无关,多边谈判并不是主席案文出现的前提条件,而是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为主席案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绿屋会议”则与主席案文的生成机制相结合,强化了少数大国对谈判过程的控制。主席案文的性质可分为四个层面:就谈判过程而言,主席案文以及基于主席案文所构建出的运行规则是多边贸易谈判中的一套主流谈判程序;就形式与内容而言,主席案文是正式条约的草案状态;就技术性层面而言,主席案文是由主席所掌握的,用于弥合分歧、打破僵局的技术手段;就谈判的结果而言,主席案文是主席参与谈判进程,影响谈判结果的工具。而主席案文的法律功能分为三个方面,1.主席案文是WTO规则形成的基础;2.主席案文不断用文本的方式锁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并为谈判取得进一步共识提供了基础与前提条件;3.当谈判陷入僵局时以外力介入的方式弥合各方分歧、打破谈判僵局。第三章探讨了关于国际谈判中主席的理论以及单一谈判文本理论。国际谈判中设立主席这一职位,是为了解决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两大问题:议程失败和谈判失败。而“单一谈判文本”(Single Negotiating Text,SNT)是多边谈判中由调解人提出的综合性文本。主席案文就是单一谈判文本在多边贸易谈判领域的具体体现。根据单一谈判文本理论,谈判的最终结果将受到以下三个要素的影响:第一份单一谈判文本、调解人、谈判各方的力量对比。而上述三个要素对谈判结果的影响,则具体反映在每一份主席案文的内容上。第四章对多哈回合启动以来主席案文推动谈判前进的效果下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指出主席案文在早期之所以能够推动谈判前进,是由于主席案文的形成基于实力博弈,而发展中国家实力弱小,导致发达国家能够影响主席,生成偏向发达国家利益的主席案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实力弱小,在面临发达国家强大压力时,事实上无法通过协商一致原则否决主席案文。随着WTO谈判成员集团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借助参加谈判集团获得了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抗衡的能力,开始有能力否决不符合本国利益的主席案文,这一谈判形势的变迁导致多哈回合中的主席案文无法发挥效果。第五章指出,由于主席案文规则的缺失,主席案文处于无规则运行的状态,表现为:1.主席案文的法律地位不明;2.成员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制;3.主席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制。WTO的多边贸易谈判所遵守的规则分为原则性的决策机制与具体的谈判机制两个层次。协商一致原则是决策机制,而具体的谈判机制则始终没有完善,谈判实践中采用决策机制进行弥补。而决策机制并不能很好的使用于谈判程序,无法促使共识形成。面对这一实际问题,参加谈判的多边贸易体制成员与组织谈判的主席只能依靠主席案文、“绿屋会议”等非正式的手段促进共识形成。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参与主席案文的历程进行,对完善主席案文制度提出了建议。指出主席案文规则导致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深层次原因是WTO的内部治理问题。建立完善的主席案文机制应该从两个层面着手。在部长会议层面,应专注于制定主席案文规则;TNC则应切实履行责任,在部长会议决策缓慢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多哈回合的主席案文规则。
张晓京[2](2013)在《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国际贸易作为粮食供给和获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粮食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的推进,贸易自由化究竟是有利于粮食安全,还是破坏了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农业协定》实施评估期间,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是成为经济学家、决策者和谈判成员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贸易自由化支持者认为,贸易自由化能够保障粮食充足、稳定供给,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效率和福利水平,增加收入,降低粮食不安全程度;批评贸易自由化的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收入差距,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从而破坏了其粮食安全。为厘清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文章从法律与政策的视角出发,分析论证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并考察WTO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本文主要通过四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来探讨上述问题。第一部分研究了GATT时期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对GATT农业贸易规则以及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析,文章指出,因农业被排除在GATT体制之外,国际农产品贸易实际上受到各国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支配。主要发达国家奉行高度保护的农业贸易政策,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则对农业实行“负保护”政策。这些政策虽为实现国内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产生,但政策实施产生的“溢出效应”却扭曲了世界农业贸易秩序,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因粮食供给不平衡引起的粮食短缺、因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引起的粮食供给波动、因出口收入锐减引起的粮食获取能力下降。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虽能从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中短期获益,但长远来看,也存在粮食安全忧患。因此,国家对农业的高度干预和保护并不能起到保障粮食安全的效果。消除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贸易扭曲,制定适当的国内农业政策,可能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二部分研究了WTO体制下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文章通过对WTO农业贸易规则实施效果的分析,考察了《农业协定》与《马拉喀什决议》基于粮食安全关注考虑的实际效果,探讨了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下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实际影响。文章指出,WTO农业贸易规则关于粮食安全关注的具体安排虽然认识到农业贸易改革不能忽略粮食安全问题,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灵活性,但是这些安排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并未产生应有的实际效力;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推行,虽然为粮食安全的保障提供了可预见的制度环境,增加了世界贸易流量,有利于保证粮食的供给,但自由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却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促进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继续存在的贸易扭曲和支持依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粮食的供给和获取。因此,WTO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兼存,而发展中国家受益甚微。第三部分研究了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变革。文章在分析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谈判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框架协议》以及具体模式阶段达成的共识对粮食安全的积极意义和潜在负面影响,指出多哈回合与乌拉圭回合相比,更能全面深入地推进农业贸易自由化,且部分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注和农业发展需要的考虑,但它并不能根本实现包含粮食安全在内的发展使命,要实现WTO体制下的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关注的协调,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贸易改革,包括完善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农业贸易规则,促进《马拉喀什决议》的有效实施,增强农业委员会在贸易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在贸易和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协作等等。第四部分研究了WTO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文章结合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入世和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后续农业谈判中的应对之策,以及在国内层面上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和制度完善。文章指出,入世不仅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且还对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或直接从国际市场获取粮食;另一方面,中国的粮食国内供给会因入世承诺的全面履行受到较大冲击,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空间受限,政府对粮食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多哈发展议题的确立,虽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需要,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不利因素(包括关税削减和国内支持政策)仍然存在。对此,中国应在国际层面进一步推进贸易改革,同时辅之以国内层而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安全策略。基于上述研究,文章认为,完全不受约束的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并不利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在为粮食安全保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威胁和负而效果,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义务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就保证粮食安全而言,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本身并不存在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什么情况下这些改革是恰当的,以及怎样更好地推进这些改革来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在目前的改革阶段,关键是要确保发展中国家不能过早地将其农业部门置于激烈的竞争之下,而没有充备的制度机制来预防潜在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根本改革WTO体制下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的国内政策空间,公平、自由的贸易将会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中国而言,入世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立足国内粮食生产,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曾文革,王热[3](2012)在《入世十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的反思与展望》文中认为入世十年,我国切实履行了农业贸易的各项承诺。回顾十年来WTO农产品贸易规则的执行情况,我们认为,WTO《农业协定》所追求的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的目标尚未达到,目前不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入世以来,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法制建设成效显着,农产品贸易的各领域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还存在许多不足。同时,新时期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需要我国积极应对。未来我国一方面应当积极参与新一轮农业谈判,为我国争取公平的农产品贸易国际法制环境,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国内立法,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创造完善的国内法制环境。
曾文革,张婷[4](2010)在《论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文中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影响下,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果及时地反映了这一重大趋势,肯定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各国发展其贸易与经济关系的目标之一。对于农业这样一个特殊而又极其复杂的部门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国际农业贸易正在逐步尝试从GATT背景下不可持续的贸易方式向WTO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初步确立了以《农业协定》为代表的新的农业贸易规则体系。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不够,农业可持续贸易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面临着谈判和实施的双重困境,致使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对农业可持续贸易未能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只有坚持多哈回合既定的精神理念——发展,坚持多哈回合的制度基础——多边贸易体制,坚持WTO运作的改革方向——规则的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国际农产品市场,进而实现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条主线,对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展开讨论。文章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如何引入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可持续贸易的内涵。作者认为,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体制之下的贸易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贸易领域的延伸和运用,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实现对外贸易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包括了公平贸易、自由贸易和绿色贸易三层内涵。文章第二部分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多边贸易体制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以《农业协定》和《SPS协定》为代表的WTO下农业贸易规则体系的合理性与缺陷。文章第三部分进一步讨论了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对农业可持续贸易作出努力的历程以及其未能就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实质性进展的原因: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不够,农业多边贸易规则在谈判上面临谈判的集团化趋势加强、谈判决策的程序缺陷以及区域化、双边化贸易谈判的加剧等三方面的困境;在实施上也面临着多边贸易法纪不被遵守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第四部分探寻了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并提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理论依据,以促进全球和各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建立新的国际农业贸易理论。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王东辉[5](2010)在《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WTO农业多边谈判为主线,从多个层面出发,研究了多哈农业协议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的谈判立场与策略选择。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5个方面:(1)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分GATT谈判历程、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达成、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谈判框架形成等3部分剖析了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历程和主要特征;讨论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存在的局限性;指出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与多哈回合模式草案4点主要差异。(2)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综合分析了多边协议实施对我国农业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国加入WTO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农产品贸易高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文中从正反两方面对加入WTO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3)模式草案的主要条款及其影响分析。对于国内支持条款,作者详细测算了目前的国内支持水平,并做了系统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基础OTDS和非特定产品AMS限制均远高于目前能够提供的支持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财政资源有限是我国支农政策的主要约束条件。在市场准入方面,作者设计了分层公式削减我国农产品关税的效果研究方案,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分层公式使平均约束税率从15.76 %削减到10.38%;使用新成员条款,削减后的平均税率上升到12.34%;灵活性条款使削减后的平均约束税率上升到13.30%,净削减幅度为15.6%。此外,还对特殊保障机制的使用进行了模拟分析,对特殊产品条款和新成员待遇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4)多哈回合模式草案对WTO主要成员的影响,以及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分析。论文选择美国、欧盟、印度、巴西为主要对象,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它们受多哈回合模式草案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式草案对于各方的影响较小,多哈农业谈判改革力度有限。文中对美国、欧盟、G20、G10、凯恩斯集团、G33等6个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利益关注和方案主张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在这种复杂谈判格局下的策略思路。(5)我国在WTO框架下实施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研究。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以市场准入条件为主,探讨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我国参加多边谈判的目标、核心关注和谈判立场,从总体策略定位、实现途径选择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我国参与多边谈判的策略体系和主要措施;二是从国内支持政策出发,探讨符合WTO框架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选择,提出了“支持、保护、调控、促进”四位一体的政策思路。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3点设想。
李勤昌[6](2009)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保护程度依然很高,平均约为工业品的四倍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农业实施高保护政策,严重扭曲了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威胁到它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时九年至今仍未完成谈判目标,不仅给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蒙上了阴影,还对当前萧条的世界经济恢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机理,预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正确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农业多边谈判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问题。在贸易制度的研究中,传统贸易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产生的政治过程及原因,但是两者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揭示当前顽固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因此,如何改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并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地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根源、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制度,预测其未来走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手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地,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使用的是规范的分析方法和归纳逻辑手段,在对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过程和典型民主政治制度下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的归纳,提炼和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对美国、欧盟、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分析中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演绎、归纳逻辑手段,验证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利用该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未来的可能演化趋势。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主要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辅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首先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加入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重点从利益集团、政府和国际贸易制度三个因素在贸易政策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入手,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机理、主要决定因素,结合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历史考察,揭示该保护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以及WTO农产品贸易制度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本文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第1、2章)。其中,第1章除了说明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外,主要内容是对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及后文分析汲取营养,同时提出现有文献的有待深入研究问题,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第2章为理论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归纳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思想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它们作为分析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工具。本部分还重点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现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并且在该框架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制度”因素,构建了“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本章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做出如下理论判断:1.任何经济开放国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和绝对的保护贸易,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如此。它们是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一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性倾向或保护性倾向,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就会主张或赞成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弱、竞争力差的,就会追求保护贸易。3.一般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大于工业品,因为农业利益集团组织良好,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工业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持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会极力阻挠农产贸易自由化。4.为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等宏观因素考虑,政府往往倾向于农业保护。5.农产品贸易大国及人口大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更加敏感,因而将是多边农业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政策取向决定了多边谈判的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文中选取美国和欧盟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它们的农业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历史、政策决策机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偏好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顽固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根源,并对它们的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同样的思路,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同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本部分的基本结论是:第一,WTO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制约能力脆弱;第二,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将继续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第三,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仍将具有相当的贸易保护特征,为成员国实施一定的农产品贸易支持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本文第三部分(第6章)分析了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WTO贸易制度框架下的政策运用空间,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参与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建议。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下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任何贸易政策都是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决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尤其是这样;第二,WTO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是经济领域内的贸易规则和纪律,该制度建立与变迁的驱动力源于成员国间的国家总体利益博弈;第三,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比优势和市场波动,该因素决定着农民的相对收入,从而影响它们寻求政府保护愿望的强烈程度;二是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它决定着政府提供保护的经济能力、保护的政治成本(来自反对派的阻力大小)和政治组织能力;三是政治体制及其组织架构,它决定着农业利益集团政治行为对政府的影响效果;第四,随着WTO制度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来自成员国内部的改革动力在逐步衰减,有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它们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制度。因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将呈加速递减趋势,最终,一定程度的农业及贸易保护制度将成为常态;第五,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大幅削减或消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和粮食净进口国而言,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谈判立场,不轻易承诺削减,更要维护和加强特殊保障机制;第六,未来的WTO农业谈判仍将是主要国家利益集团间反复斗争的过程,但最终结果应当是在当前的主席方案水平上达成某种妥协,这意味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自由化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相比,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弱势特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坚持粮食自主原则,以保证农业人口就业、福利水平提高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在研究的理论工具上,采用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能够更全面涵盖并接近贸易政策的实际形成过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分析工具上,改进了现有的分析模型,加入了国际贸易制度新的要素,构建了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增强了贸易政策走向预测的准确性;第二、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长期性的结论;第三、指出了WTO贸易制度的脆弱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做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观点。
赵建华[7](2008)在《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外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日益巨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瓶颈。21世纪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农业在这一阶段要实现转型,农产品要实现升级,这种质的变化是在WTO的外部环境和人类环境保护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复杂性和严峻性备受世人瞩目,能否选择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跨越绿色壁垒对拥有13亿人口、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以技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绿色壁垒日益制度化的外部环境中如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走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农产品绿色壁垒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必然产物,是平衡人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工具,我们应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来适应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通过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来实现农产品升级和农产品新的竞争力的培育。绿色农业的实现机制是市场拉动、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启动。其中的关键是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规制手段和政策资源建立互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农户走发展绿色农业之路。龙头企业、农户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实施者,行业协会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上述四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强[8](2008)在《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问题,因此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尽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却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欧美之间的农产品出口补贴战。直到1986年,在GATT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农产品贸易才被正式纳入到谈判范围。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取得了突破。自此,农产品贸易不再是贸易自由化的例外领域,各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必须履行入世时所承诺的对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各项削减义务:诸多农业边境保护措施将被取消,农产品市场准入将逐步扩大。同时,现行的与WTO规则不一致的国内农业支持措施也需做出调整,特别是目前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最重要手段——价格支持政策的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在入世后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将会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对农民的利益影响又是如何?中国当前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入世后,中国作为正式成员之一,全面参与了WTO新一轮农业谈判,此轮谈判中,谈判集团按照各自利益提出了不同的削减方案,中国应当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对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分析,本研究运用GTAP模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采用了最新的GTAP6数据库,并采用Holt-Winters外推预测方法对GDP、人口等外生宏观变动做出预测,进而采用动态递归的方法来改善一般均衡在比较静态下的局限性。此外,本研究还根据Elbehri和Pearson于2002年提出的方法,对模型的结构和数据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模拟关税配额变动产生的影响。入世后,棉花成为贸易逆差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国内棉花贸易政策不仅事关棉花产业本身和棉农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贸易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运用改进后的GTAP模型,着重分析了入世后棉花的市场准入制度变化对其产业本身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该贸易政策变动对棉农收入和就业带来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积极按照入世承诺履行削减义务将能够更好地确保各方利益。当前棉花产业以及棉农利益受到冲击在于配额外关税没有按照入世承诺实行高关税,而是采用了与配额内等同的低关税。模拟结果还表明,在未来棉花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只要严格履行配额外的高关税,政府就能够通过关税配额数量的限制有效调控棉花进出口市场。这一结论对中国今后农产品关税配额政策方面的制定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本研究还模拟了入世后的“三补两减免”政策给中国粮食生产、贸易以及农民收入和就业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入世后的“三补两减免”政策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减少了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并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该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农民收入及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加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能够显着提高农民收入,但对粮食产量以及农民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相反,未来加强粮食投入品补贴政策能够显着地促进粮食产量以及农民就业,但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很小,这使得政策实行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粮食投入品补贴政策还不能完全代替粮食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最后,本研究对新一轮农业谈判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以及出口补贴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根据谈判所形成的不同力度的削减方案,模拟了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农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第一,在三种模拟方案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和进口从整体上都得到了提高,且贸易壁垒削减力度越大,出口和进口增长的幅度就越大,但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要远远低于出口的增长幅度,这表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成功将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由于绝大部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加幅度以及绝对数量都不明显,因此仅靠其它国家贸易壁垒的削减并不能实现中国农产品贸易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二,在三种模拟方案下,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有限。同时,农产品产量也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相应调整,但所有农产品产量增减的幅度都非常小,因此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不会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过大的影响。第三,在三种模拟方案下,农民收入总量呈上升趋势,但主要集中在粮食、果蔬和肉类产业。同时,农民收入的变动也给农民就业带来了相应变化。可见,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会提高中国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民就业。总体看来,更有力度的削减方案将给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带来利益,但是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成功给中国带来的最积极影响是,比较优势将在农业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资源更为有效的配置。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力图为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与农民利益和谐统一的发展。
王凯园[9](2007)在《WTO框架下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发展中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农业贸易政策与利益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泛滥,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和考虑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选择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的被动选择。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全球化中的弱势群体,而农业又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弱势部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经济利益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巴西、印度和中国,农业贸易的利益关注点也不相同。多边贸易体制对于发展中成员来说,并不是一艘顺风大船。虽然多边贸易体制是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体系,这些规则适用于WTO的所有成员,但由于这些规则是在美国等发达成员主导下制定的,充分反映了发达成员的利益,因此,在貌似公平的规则下,并没有能够给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带来公平的发展机会。发展中成员对多边贸易谈判参与以及乌拉圭回合的实践经验证明,乌拉圭回合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和协定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其执行出现诸多漏洞,给发达成员回避某些改革义务提供了机会。而发展中成员的实践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在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其自身农业改革政策。自身成功改革是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中成员积极参与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给发展中成员带来的影响不同,也并不能解决如农业领域原已存在的问题。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给发展中成员提供了一个对抗大国不公正贸易措施的法律武器,但对于发展中成员来说,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此外,发达成员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发展中成员成为贸易保护的受害者。新一轮农业谈判给发展中成员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期望中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和削减贫困的作用非常地有限,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并未大幅度改善。研究发现新一轮谈判中中国农业是贸易自由化受负面影响最大的行业。研究使用联合国贸发组织的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ATPSM),采用谈判中最有利于发展中成员的G20方案进行模拟,中国仍是发达和发展中成员中所获福利最小的。在农产品市场开放度已经很高,新一轮农业谈判仍需继续开放的背景下,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中国农业的根本选择。
张宁[10](2007)在《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别比较及世界农产品谈判的走势分析》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农业的重要地位也使得农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过去,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业常常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品。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业不仅可以享受WTO各成员方在开放贸易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如最惠国待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更可以灵活地运用WTO有关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我国利益,遏制少数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行动和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如何在世贸组织规则之下,充分利用对我国有利的相关条款,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合理措施以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如何在多边贸易规则谈判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以争取更有利于中国的决策参与地位等问题就变得意义深远。本文从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美、日、欧的农业概况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入手,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谈判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并分别从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出口竞争三方面对美、日、欧的农业支持与保护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比较。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保护贸易政策的存在根源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世界农产品谈判的理想结果和走势分析对如何在利益博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最大化我国利益,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战略思考。结果表明,虽然美国、欧盟、日本由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政治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农业支持与保护措施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其发展的趋势具有共性,这一方面证明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谈判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多哈回合”被迫中止的情况下更坚定了我们重启“多哈”的信心。总之,在利益博弈的世界农产品谈判中坚定我国立场、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利用规则才是我国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途径。
二、坎昆会议回顾:建立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系,促进全球农产品公平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坎昆会议回顾:建立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系,促进全球农产品公平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1)WTO主席案文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主席案文的形成与演进 |
第一节 主席案文出现前的多边贸易谈判 |
一、“主要供应国原则”概述 |
二、对“主要供应国原则”的评价 |
第二节 早期的主席案文 |
一、主席案文出现的历史背景 |
二、“怀特建议” |
三、“怀特妥协” |
第三节 乌拉圭回合以来的主席案文 |
一、“德泽乌案文”提出之前的各方出价 |
二、“德泽乌案文” |
三、“邓克尔案文” |
四、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主席案文 |
第二章 主席案文的性质与功能 |
第一节 主席案文的定义 |
一、对谈判及主席的界定 |
二、主席案文的形式与内容 |
三、主席案文的形成 |
四、主席案文的作用 |
五、主席案文的特点 |
六、成员方综合性提案问题 |
第二节 主席案文出现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原因 |
一、谈判难度大幅上升 |
二、制度供给不足与谈判实际需要的矛盾 |
第三节 主席案文与WTO其他谈判规则的关系 |
一、WTO谈判规则的构成 |
二、主席案文与多边谈判的关系 |
三、主席案文与协商一致原则的关系 |
四、主席案文与“绿屋会议”的关系 |
第四节 主席案文的性质 |
一、一种谈判程序 |
二、未来正式条约的草案 |
三、促成共识的谈判手段 |
四、主席影响谈判结果的工具 |
第五节 主席案文的法律功能 |
一、WTO规则形成的基础 |
二、促进共识形成 |
三、弥合分歧 |
第三章 主席案文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谈判中的主席理论 |
一、谈判的结构性困境 |
二、WTO主席的职责 |
三、主席的特权 |
四、主席对谈判的影响 |
第二节 单一谈判文本理论 |
一、单一谈判文本的定义 |
二、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 |
第三节 其他国际谈判中的单一谈判文本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中的单一谈判文本 |
二、戴维营谈判中的单一谈判文本 |
第四章 主席案文运行效果减弱问题 |
第一节 多哈回合主席案文推动谈判的能力减弱 |
一、“夏秉纯案文”问题 |
二、“德贝兹案文”问题 |
第二节 导致主席案文效果减弱的原因 |
一、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分配不均 |
二、缺乏规则约束导致主席案文公正性缺失 |
三、发展中国家通过谈判集团增加影响力 |
第五章 主席案文程序规则缺失问题 |
第一节 主席案文的法律地位不明 |
一、现行规则缺乏对主席案文的界定 |
二、谈判实践中主席案文法律定位矛盾 |
第二节 主席与成员均缺乏法律规制 |
一、主席参与主席案文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制 |
二、成员的谈判行为缺乏法律规制 |
第三节 WTO谈判机制缺失问题 |
一、决策机制与谈判机制的关系 |
二、决策机制适用范围扩大化问题 |
第六章 完善WTO主席案文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主席案文分析 |
一、中国参与主席案文制度的历程 |
二、中国面对主席案文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主席案文机制 |
一、完善谈判机制是WTO的内在要求 |
二、完善主席案文机制的意义 |
三、完善主席案文机制的建议 |
附录 WTO成立以来主席案文列表 |
一、与部长级会议有关的主席案文 |
二、其余总理事会或 TNC 级别的主席案文 |
三、农业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四、NAMA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五、服务贸易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六、TRIPS谈判主席案文 |
七、规则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八、原产地规则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九、争端解决机制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十、贸易便利化议题谈判主席案文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资料 |
二、外文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两种不同的观点 |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1 粮食安全概述 |
2.1.2 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理论 |
2.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2.2.1 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联 |
2.2.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
2.2.3 争论中的粮食安全政策路径: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 |
2.2.4 评价 |
2.3 小结 |
3 GATT时期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历史回顾 |
3.1 农业与GATT |
3.1.1 农业被排除在GATT的有效约束之外 |
3.1.2 历轮GATT农业贸易谈判无果而终 |
3.2 GATT时期各国的农业贸易保护主义 |
3.2.1 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 |
3.2.2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负保护政策 |
3.3 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
3.3.1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
3.3.2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3.3.3 基于农业贸易保护政策效应的评价 |
3.4 小结 |
4 WTO农业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成就与不足 |
4.1 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 |
4.1.1 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 |
4.1.2 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 |
4.2 《农业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4.2.1 《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
4.2.2 《农业协定》下的粮食安全关注 |
4.2.3 《农业协定》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实效性分析 |
4.3 《马拉喀什决议》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4.3.1 《马拉喀什决议》的产生 |
4.3.2 《马拉喀什决议》的主要内容 |
4.3.3 《马拉喀什决议》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实效性分析 |
4.4 《SPS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4.4.1 《SPS协定》的产生 |
4.4.2 《SPS协定》的主要内容 |
4.4.3 《SPS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4.5 小结 |
5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粮食安全:进展与影响 |
5.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概况 |
5.1.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目标 |
5.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程 |
5.1.3 主要谈判方及其立场 |
5.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与粮食安全 |
5.2.1 议题谈判阶段各方关于粮食安全的关注与斗争 |
5.2.2 框架谈判阶段取得的成果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 |
5.2.3 具体模式谈判阶段的进展及其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
5.3 基于粮食安全关注的WTO农业贸易改革路径 |
5.3.1 完善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农业贸易规则 |
5.3.2 推动《马拉喀什决议》的有效实施 |
5.3.3 增强农业委员会在贸易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职能 |
5.3.4 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在贸易和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协作 |
5.4 小结 |
6 纳入WTO体制的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 |
6.1 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现状 |
6.1.1 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目标 |
6.1.2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
6.2 入世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
6.2.1 中国农业入世承诺 |
6.2.2 入世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6.2.3 入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
6.3 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及应对 |
6.3.1 中国在多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 |
6.3.2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 |
6.3.3 后续农业谈判中我国的应对之策 |
6.4 WTO框架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完善 |
6.4.1 WTO框架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
6.4.2 WTO框架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完善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3)入世十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的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入世承诺的履行及产业影响 |
(一) 我国农产品贸易入世承诺的履行 |
(二) 入世以来WTO农产品贸易规则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
1.正面影响。 |
2.负面影响。 |
二、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变革的不足 |
三、新时期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
(一) WTO农业贸易谈判利益多元化, 谈判阻力增大 |
(二) 跨国农业贸易公司的垄断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被操控的风险 |
(三) 农产品贸易的金融化增加了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
四、我国的未来对策 |
(一) 积极参与新一轮农业谈判, 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法制环境 |
(二) 积极加强立法, 创造完善的国内农产品贸易法制环境 |
五、结语 |
(4)论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体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 |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其发展 |
(二)多边贸易体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 |
(三)多边贸易体制下可持续贸易的内涵 |
1. 多边贸易体制之下的可持续贸易是一种公平贸易 |
2. 多边贸易体制之下的可持续贸易是一种自由贸易 |
3. 多边贸易体制之下的可持续贸易是一种绿色贸易 |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多边贸易体制产生的影响 |
(一)GATT背景下传统农业贸易的不可持续性 |
(二)农业可持续贸易理念在乌拉圭回合中的体现 |
1. WTO下农业贸易规则体系的初步确立 |
(1)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
(2)《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注 |
2. 对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的评价 |
三、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对农业可持续贸易作出的努力及其困境 |
(一)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对农业可持续贸易作出努力的历程 |
(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背景下农业可持续贸易的困境分析 |
1. 农业贸易规则的谈判困境 |
(1)谈判的集团化趋势加强 |
(2)谈判决策的程序缺陷 |
(3)区域化、双边化农业贸易谈判的加剧 |
2. 农业贸易规则的实施困境 |
四、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探寻 |
(一)坚定“发展”理念 |
1. 切实落实“特殊和区别待遇”原则 |
2. 坚持平等性原则 |
(二)坚持多边贸易体制 |
(三)注重农业贸易规则的可持续性 |
1. 农业贸易规则在制定时要遵循民主和透明的谈判机制 |
2. 农业贸易规则在内容上要体现非贸易关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 |
3. 增强农业贸易规则的约束力 |
五、结语 |
(5)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贸易理论基础 |
1.2.2 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的基础 |
1.2.3 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相关研究综述 |
1.2.4 多边农业协议对中国影响的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分析 |
2.1 GATT 农业谈判历程 |
2.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
2.2.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基本框架 |
2.2.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内容 |
2.2.3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局限性 |
2.3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谈判框架 |
2.3.1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 |
2.3.2 多哈农业谈判的框架 |
2.4 多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的内容 |
2.4.1 国内支持 |
2.4.2 市场准入 |
2.4.3 出口竞争 |
2.4.4 其他议题 |
2.5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与多哈回合模式草案的比较 |
2.5.1 背景不同但目标相同 |
2.5.2 框架相同但内容不同 |
2.5.3 矛盾类似但阵营有变 |
2.5.4 方向相同但力度不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 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
3.1 我国的入世承诺 |
3.2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 |
3.3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变化情况 |
3.3.1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变化情况 |
3.3.2 入世后我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的贸易变化 |
3.3.3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
3.4 入世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
3.4.1 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
3.4.2 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
3.5 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3.5.1 农业进一步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
3.5.2 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式草案的国内支持条款及其影响分析 |
4.1 我国的国内支持水平 |
4.2 农业模式草案中的国内支持条款 |
4.3 国内支持条款对我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式草案的市场准入条款及其影响分析 |
5.1 我国参与市场准入谈判的基础 |
5.2 市场准入措施 |
5.3 分层公式、敏感产品与特殊产品 |
5.4 分层公式对我国农产品关税的削减效果 |
5.5 关税升级和热带及多样化产品 |
5.6 市场准入模式草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式草案的其他关键议题及其影响分析 |
6.1 特殊保障机制议题 |
6.1.1 特殊保障机制的含义 |
6.1.2 特殊保障机制对我国的意义 |
6.1.3 我国特殊保障机制的模拟分析 |
6.2 特殊产品条款 |
6.2.1 特殊产品条款的含义及意义 |
6.2.2 特殊产品设置的效果分析 |
6.2.3 特殊产品谈判的可能结果对我国的含义 |
6.3 新成员议题 |
6.3.1 我国在新加入成员问题上的立场 |
6.3.2 模式草案中有关新成员特殊待遇的条款 |
6.3.3 新成员特殊待遇对我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哈回合模式草案对WTO 主要成员的影响分析 |
7.1 比较分析的基本框架 |
7.1.1 主要成员的选择 |
7.1.2 主要议题的选择 |
7.2 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分析 |
7.2.1 主要成员的关税水平及削减义务 |
7.2.2 主要成员的关税削减分析 |
7.3 国内支持方面的影响分析 |
7.3.1 农业模式草案对欧盟和美国的影响 |
7.3.2 农业模式草案对印度和巴西的影响 |
7.4 出口竞争方面的影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WTO 主要谈判方的立场与我国策略研究 |
8.1 主要WTO 成员及谈判集团的立场 |
8.1.1 美国 |
8.1.2 欧盟 |
8.1.3 G20 |
8.1.4 G10 |
8.1.5 凯恩斯集团 |
8.1.6 G33 |
8.2 我国的谈判目标和立场分析 |
8.2.1 我国的谈判目标 |
8.2.2 我国的核心关注 |
8.2.3 我国的谈判立场 |
8.3 我国的谈判策略分析 |
8.3.1 我国参与新一轮谈判的总体策略定位 |
8.3.2 我国谈判策略的实现途径选择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9.2 我国符合WTO 框架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选择 |
9.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
1.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艰难曲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 |
1.1.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美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加强 |
1.1.4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自由化改革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顽固立场 |
1.1.5 中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与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
1.1.6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产品贸易实践的严重背离 |
1.2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 |
1.2.1 农产品贸易保护 |
1.2.2 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概念的理解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一般性论述——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 |
1.3.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 |
1.3.3 关于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
1.3.4 国际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 |
1.3.5 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
1.3.6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分析方法 |
1.4.3 结构安排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6.1 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 |
1.6.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问题 |
1.6.3 如何处理WTO农业贸易制度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问题 |
1.6.4 绿箱的本质、改革与借鉴问题 |
2 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学解释 |
2.1.1 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
2.1.2 保护贸易理论的解释 |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2.2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 |
2.2.3 国内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对贸易制度的影响 |
2.2.4 对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评价 |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
2.3.2 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 |
2.3.3 制度变迁理论对国际贸易制度解释的评价 |
2.4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的扩展 |
2.4.1 国家利益集团对一国贸易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影响 |
2.4.2 国际贸易制度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
2.4.3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经济背景 |
3.1.1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3.1.2 美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
3.2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
3.2.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
3.2.2 美国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
3.2.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尝试 |
3.2.4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回归 |
3.2.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强化 |
3.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3.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
3.3.2 二战后美国贸易思想领域的政治斗争及其影响 |
3.3.3 美国贸易制度决策机构的政治行为 |
3.3.4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
3.3.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4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1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
4.1.1 不断深化的欧盟经济一体化 |
4.1.2 欧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4.1.3 欧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
4.2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
4.2.1 共同农业政策前西欧的两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高潮 |
4.2.2 欧盟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
4.2.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改革 |
4.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3.1 欧盟层面贸易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及其作用 |
4.3.2 欧盟贸易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
4.3.3 欧盟机构在欧盟对外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4 成员国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5 农业利益集团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6 国际贸易制度对欧盟农业政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5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创建 |
5.1.1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回顾 |
5.1.2 二战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
5.1.3 GATT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建立 |
5.1.4 乌拉圭回合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
5.2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化努力 |
5.2.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
5.2.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艰苦历程 |
5.2.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步成果 |
5.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主张 |
5.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特点 |
5.3.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4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趋势 |
5.4.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基本走势 |
5.4.2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
5.4.3 农产品贸易保护不可能根本消除 |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农业政策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战略思考 |
6.1 世界农业发展失衡的现实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考 |
6.1.1 人口急剧膨胀与营养不良和温饱问题的矛盾突出 |
6.1.2 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
6.1.3 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及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6.2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弱势特征 |
6.2.1 城乡收入剪刀差呈扩大趋势 |
6.2.2 农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
6.2.3 农业内部谷物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
6.2.4 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
6.2.5 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
6.2.6 生产要素水平相对落后 |
6.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现状与评价 |
6.3.1 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6.3.2 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措施调整 |
6.3.3 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调整 |
6.4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思考 |
6.4.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可能影响 |
6.4.2 中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原则立场 |
6.4.3 国际农业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背景 |
1.1.2 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
1.3 研究框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理论研究 |
2.1 绿色壁垒的内涵 |
2.1.1 绿色壁垒的概念 |
2.1.2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
2.1.3 绿色壁垒的特点 |
2.1.4 绿色壁垒的本质 |
2.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内涵 |
2.2.1 农产品的特性 |
2.2.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概念 |
2.3 农产品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 |
2.3.1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社会背景 |
2.3.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经济背景 |
2.3.3 绿色壁垒的政治背景 |
2.3.4 绿色壁垒的法律背景 |
2.4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作用机理 |
2.4.1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社会福利保护功能 |
2.4.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环境保护功能 |
2.4.3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制度化趋势 |
3.1 相关国际公约及组织 |
3.1.1 相关国际公约 |
3.1.2 相关国际组织 |
3.1.3 我国已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 |
3.2 WTO 相关约束的制度化 |
3.2.1 WTO 相关约束的发展进程 |
3.2.2 相关协议 |
3.3 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
3.3.1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
3.3.2 关于健康和安全的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
3.4 各国国内相关规制 |
3.4.1 美国 |
3.4.2 欧盟 |
3.4.3 日本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壁垒视角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
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4.1.1 农产品贸易规模 |
4.1.2 市场集中度 |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性质 |
4.2 我国农产品面临的绿色壁垒 |
4.2.1 边境上措施 |
4.2.2 边境后措施 |
4.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4.3.1 总体影响 |
4.3.2 威胁与机遇 |
4.4 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
4.4.1 我国农业的特点 |
4.4.2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
4.4.3 优势与劣势 |
4.5 最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和部署 |
5.1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 |
5.1.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
5.1.2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
5.1.3 绿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
5.1.4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目标 |
5.2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路径 |
5.2.1 绿色化 |
5.2.2 区域化 |
5.2.3 产业化 |
5.2.4 集约化 |
5.2.5 标准化 |
5.2.6 信息化 |
5.3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实现机制 |
5.3.1 市场拉动 |
5.3.2 政府推动 |
5.3.3 龙头企业带动 |
5.3.4 农民启动 |
5.4 参与方协调机制 |
5.4.1 目标及目标的协调 |
5.4.2 基于目标的工作分解 |
5.4.3 角色和责任的分担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
6.1 观念的转变 |
6.2 完善立法 |
6.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 |
6.2.2 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立法 |
6.2.3 市场准入及竞争规则立法 |
6.2.4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
6.2.5 农业科技促进法 |
6.3 制度建设 |
6.3.1 发展绿色农业基础制度环境的营造 |
6.3.2 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的完善 |
6.3.3 农产品标准化制度的完善 |
6.3.4 农业基础设施及公共产品的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6.3.5 信息沟通服务机制 |
6.4 政策引导 |
6.4.1 农业产业政策 |
6.4.2 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
6.4.3 农业补贴政策 |
6.4.4 创新激励政策 |
6.5 对外博弈 |
6.5.1 充分运用WTO 规制维护自身利益 |
6.5.2 制衡机制的建立 |
6.5.3 加强国际合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
7.1 龙头企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特殊作用 |
7.2 龙头企业的作为 |
7.2.1 树立绿色观念 |
7.2.2 实施战略管理 |
7.2.3 差异化营销 |
7.2.4 实行标准化生产 |
7.2.5 信息沟通与反馈 |
7.3 农户的作为 |
7.3.1 观念的转变 |
7.3.2 特色化经营 |
7.3.3 农业技术的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
8.1 利益集团理论 |
8.2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
8.3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 |
8.3.1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 |
8.3.2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
8.4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性质 |
8.5 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
8.5.1 组建农业行业协会的意义 |
8.5.2 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
8.5.3 建立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的民间快速反应机制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以吉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 |
9.1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概况 |
9.1.1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及在全国的地位 |
9.1.2 吉林省出口农产品品种结构 |
9.1.3 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 |
9.1.4 出口企业性质 |
9.2 吉林省农产品面临的绿色壁垒现状 |
9.2.1 吉林省农产品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及其影响 |
9.2.2 吉林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3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 |
9.3.1 外部环境分析 |
9.3.2 内部环境分析 |
9.3.3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方向 |
9.4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实施 |
9.4.1 政府的作为 |
9.4.2 龙头企业的作为 |
9.4.3 农户的作为 |
9.4.4 行业协会的作为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8)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世界与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
2.1 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艰难历程 |
2.1.1 肯尼迪回合 |
2.1.2 东京回合 |
2.1.3 乌拉圭回合 |
2.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回顾 |
2.2 中国与WTO农业谈判 |
3 农产品贸易理论分析 |
3.1 自由贸易理论 |
3.1.1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
3.1.2 新自由贸易理论 |
3.2 农产品贸易保护理论 |
3.2.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传统理论 |
3.2.2 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理论 |
3.3 农产品贸易理论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
4 研究方法及数据 |
4.1 一般均衡(CGE)模型 |
4.1.1 GTAP模型 |
4.1.2 TRQs在GTAP模型中的处理 |
4.2 数据及其改进 |
4.2.1 GTAP_6数据库 |
4.2.2 数据的动态递推 |
4.2.3 TRQs数据的处理 |
5 入世后的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及其影响分析 |
5.1 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入世承诺 |
5.1.1 农产品关税的入世承诺 |
5.1.2 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入世承诺 |
5.2 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承诺的履行 |
5.2.1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承诺的履行 |
5.2.2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履行 |
5.3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
5.4 农产品市场准入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5.4.1 关税的经济学分析 |
5.4.2 关税配额的经济学分析 |
5.5 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影响分析—以棉花为例 |
5.5.1 模拟方案设计 |
5.5.2 模拟结果和分析 |
5.6 本章结论 |
6 入世后的国内支持及其影响分析 |
6.1 WTO框架下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基本目标 |
6.2 中国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6.2.1 入世前中国国内支持的发展 |
6.2.2 入世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调整 |
6.3 国内支持政策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6.3.1 价格支持与直接收入支持的经济影响比较 |
6.3.2 投入品补贴与直接收入支持的经济影响比较 |
6.4 入世后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分析—以“三补两减免”政策为例 |
6.4.1 模拟方案设计 |
6.4.2 模拟结果和分析 |
6.5 本章结论 |
7 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
7.1 多哈回合的阶段性成果 |
7.1.1 国内支持 |
7.1.2 市场准入 |
7.1.3 出口补贴 |
7.2 模拟方案设计 |
7.3 模拟结果和分析 |
7.4 本章结论 |
8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全文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WTO框架下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主题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农业贸易状况 |
2.1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
2.1.1 国家的分类 |
2.1.2 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标准 |
2.1.3 发展中国家类型和利益的多样性 |
2.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位 |
2.2.1 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弱势集团 |
2.2.2 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 |
2.3 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特点 |
2.3.1 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下降 |
2.3.2 世界农产品贸易仍由发达国家主导 |
2.3.3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加 |
第三章 乌拉圭回合与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 |
3.1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进程 |
3.1.1 GATT的发起和推动是发达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 |
3.1.2 多边贸易体制本身存在设计与应用的缺陷 |
3.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特殊重要性 |
3.2.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
3.2.2 农业协议存在的问题 |
3.3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的分析 |
3.3.1 乌拉圭回合之前 |
3.3.2 乌拉圭回合之后 |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发展中成员的实践 |
4.1 发展中成员的经济改革 |
4.1.1 中国 |
4.1.2 印度 |
4.1.3 巴西 |
4.2 主要农业支持政策 |
4.2.1 印度 |
4.2.2 巴西 |
4.2.3 中国 |
4.3 巴西、印度、中国的农业生产与贸易状况 |
4.3.1 巴西 |
4.3.2 印度 |
4.3.3 中国 |
4.4 多边框架下相互的关系 |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中成员利益 |
5.1 多边贸易体制法律框架中的例外 |
5.1.1 GATT关于区域贸易的有关规定 |
5.1.2 WTO新一轮谈判对RTA规则的发展 |
5.2 区域贸易发展迅速的动因 |
5.2.1 多边贸易体制步履维艰 |
5.2.2 追求近期利益的选择 |
5.2.3 非经济因素的考虑 |
5.3 区域贸易协定与发展中国家 |
5.3.1 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 |
5.3.2 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
5.4 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 |
5.4.1 不同类型区域贸易组织的的影响 |
5.4.2 模型模拟研究结果 |
5.4.3 对管理成本的影响 |
5.5 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利益 |
5.5.1 区域贸易协定并未完全包括农产品领域 |
5.5.2 区域贸易协定并没有解决农业的扭曲问题 |
5.5.3 区域贸易中仍然存在贸易障碍 |
第六章 贸易救济措施与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 |
6.1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涉及的相关协定和基本程序 |
6.1.1 主要法律依据 |
6.1.2 争端解决的程序 |
6.2 贸易争端解决案例的特点 |
6.2.1 农业贸易争端占较大比重 |
6.2.2 农产品贸易争端呈现集中的特点 |
6.2.3 以发达成员之间的争端居多 |
6.2.4 发展中成员积极参与 |
6.3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优势及不足 |
6.3.1 优势表现 |
6.3.2 存在的不足 |
6.4 发展中成员的实践(巴西诉美国的陆地棉补贴案) |
6.4.1 案件基本情况 |
6.4.2 裁定结果 |
6.4.3 分析 |
第七章 相关协议与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 |
7.1 TBT协议与SPS协议 |
7.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与问题 |
7.1.2 技术壁垒的发展动向 |
7.2 知识产权保护 |
7.2.1 地理标识 |
7.2.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八章 新一轮农业谈判与发展中成员的农业利益 |
8.1 新一轮谈判立场和焦点 |
8.1.1 主要谈判集团与立场 |
8.1.2 谈判的主要矛盾和焦点 |
8.1.3 主要成员提案内容 |
8.2 新一轮农业谈判影响分析 |
8.2.1 对削减方案本身的模拟 |
8.2.2 国际研究机构对多哈回合影响的模拟 |
8.2.3 利用ATPSM模型进行的影响模拟 |
第九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中国农业发展 |
9.1 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
9.1.1 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短缺 |
9.1.2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
9.1.3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
9.1.4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
9.2 中国的市场开放度高 |
9.3 中国农业面临着多重压力 |
9.3.1 进口剧增的压力 |
9.3.2 出口市场壁垒的压力 |
9.3.3 进一步开放的压力 |
9.4 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9.4.1 进一步强化和调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
9.4.2 调整农业战略性结构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9.4.3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
9.4.4 改善农产品贸易环境 |
9.4.5 推进农业配套改革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PTSM模型模拟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别比较及世界农产品谈判的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2 世界农产品贸易与农业谈判的历史概况 |
2.1 世界农产品贸易概况 |
2.1.1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 |
2.1.2 美、欧、日农业概况 |
2.1.3 世界农产品贸易概况 |
2.2 世界农业谈判的历史概况 |
2.2.1 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 |
2.2.2 乌拉圭回合及其成果 |
2.2.3 《农产品协定》的局限性 |
3 农产品支持与保护的国别比较 |
3.1 农产品支持与保护的方式 |
3.1.1 国内支持 |
3.1.2 出口竞争 |
3.1.3 市场准入 |
3.2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别比较 |
3.2.1 农业支持与保护措施的比较 |
3.2.2 《农产品协定》执行情况的国别比较 |
4 农业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4.1 农业贸易政策的传统经济学分析 |
4.1.1 前提条件 |
4.1.2 局部均衡分析 |
4.2 农业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2.1 自由贸易的现实困境 |
4.2.2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 WTO农产品谈判的走势分析 |
5.1 多哈回合及相关协定 |
5.1.1 多哈回合的背景 |
5.1.2 多哈回合及其主要成果 |
5.2 WTO农产品谈判的走势分析 |
5.2.1 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理想结果 |
5.2.2 对多哈回合农产品谈判的预测 |
6 我国在农产品谈判中的立场及顺应措施 |
6.1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状况 |
6.1.1 我国农业概况 |
6.1.2 我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
6.2 我国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措施 |
6.2.1 国内支持 |
6.2.2 市场准入 |
6.2.3 出口补贴 |
6.3 我国入世时的农产品承诺及农业谈判立场 |
6.3.1 我国入世的农产品承诺 |
6.3.2 我国农业谈判的立场 |
6.4 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策略的若干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坎昆会议回顾:建立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系,促进全球农产品公平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1]WTO主席案文法律问题研究[D]. 孙龑.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3)
- [2]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D]. 张晓京. 武汉大学, 2013(10)
- [3]入世十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的反思与展望[J]. 曾文革,王热.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7)
- [4]论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J]. 曾文革,张婷. 国际商法论丛, 2010(00)
- [5]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D]. 王东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6]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7]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D]. 赵建华. 吉林大学, 2008(07)
- [8]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D]. 吴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WTO框架下发展中成员农业利益研究[D]. 王凯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10]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别比较及世界农产品谈判的走势分析[D]. 张宁.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