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式柱网梁截面的合理选择

廊式柱网梁截面的合理选择

一、画廊式柱网框架梁截面的合理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倩[1](2021)在《装配式建筑视角下的中小学建筑模块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传统的建造方式过程中存在质量低下、劳动力短缺、资源浪费、工期较长等问题,装配式建筑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优势逐渐体现,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但更多的指向为如何高效施工,对于建筑设计与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整合尚存欠缺,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空间、形态、材料等设计趋向单一,建筑师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缺少了创新性。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推动,建筑的装配要求由零散化转向整体化,而模块化策略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预制构部件生产、结构选型、现场施工等流程紧密相连,更具有整体性思维,避免了设计策略的独立与“碎片化”,从设计端思考模块化策略将增强与实际建造技术进程协调的高效性,使得整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由于中小学建筑具有单元空间模块化和构件标准化的特点,模块化策略适用性较高,与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优势相符合.本课题通过对装配式建筑视角下的中学建筑生产进行拆解研究,尝试将中小学建筑看作建筑产品,以期提出一种基于装配式建造方式逻辑下的,前期设计中空间和结构的模块化策略。按照“理论——研究——应用”的思路,首先对装配式建筑及模块化相关理论基础进行辨析,分析了既往相关研究的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对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要素层级与建造的关联整合性进行探讨,并通过装配式中小学建筑的设计趋势进行梳理,将模块化策略在装配式建造中的特性及不同建造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实际调研、统计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从空间形式、模块组合、建筑造型及模数协调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装配式中小学建筑的模块化策略类型和操作方式;结合模块化策略在装配式中小学建筑中运用方式,对南京河西南部中学(4#)项目中的模块化设计策略展开分析;最后,对装配式建筑视角下的中小学建筑模块化策略研究进行展望。

唐滢[2](2020)在《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特征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从诞生起就拥有地域性的特征,然而在现代主义的发展中渐渐消失。对现代主义中僵化的部分进行批判而产生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发展至今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渗透进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中。日本当代公共建筑中既包含了现代建筑的特征,也传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暂时性”建筑思想,并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成功。本文希望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师作品的分析,从而去理清日本当代建筑师是如何继承并发展“暂时性”建筑思想,尽可能展现西方发展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如何在东方具有可行性,并探索出有效的设计方法。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分析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本质,探讨其在日本语境下的适应性发展;阐述日本当代建筑基于西方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影响下形成的内容,试图描述日本当代建筑总体特征,分析“暂时性”建筑思想的形成缘由及内涵。本文认为“暂时性”建筑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日本语境下的架构,是基于日本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社会的响应。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部分:本文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其设计方法的侧重要点——物质层面、空间层面和建构层面对日本“暂时性”建筑思想的发展进行系统化分析。通过探讨建筑的设计背景、设计需求和设计师的设计手法,逐渐剖析“暂时性”建筑思想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和架构形成。最终纵向归纳理清“暂时性”建筑思想在日本当代公共建筑中的发展,对基于日本语境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拓展与“暂时性”建筑的发展进行总结。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在含有现代主义建筑内涵的日本有运用的理论基础,并适应日本传统文化从而发展出“暂时性”建筑思想。以物质为基础,空间为核心,建构为主要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行建筑整体设计,是日本当代公共建筑表现“暂时性”的主要方法。本文正文共约6,5000字,图表69幅

李娜[3](2020)在《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Reinforced Concrete Old Industrial Plant,各标题中简称RCOIP)改造项目作为延续建筑使用寿命一种重要举措,主体结构改造加固是结构自身利用、新旧元素融合、空间功能升级的综合实践,对其功能重塑起关键作用。施工中受到原有结构构件约束、设计局限、建造技术限制,亦存在人为因素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风险因素的影响又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即风险耦合。目前,以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研究,较少考虑旧工业厂房自身结构特性和风险耦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且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较大,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鉴于此,从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施工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包括设计方案、结构特征、施工环境、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五个方面,结合宝鸡市某U型厂房改造加固项目,提出一种考虑耦合效应的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安全事故致因理论和风险耦合理论,阐明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相关基础理论,在课题组及本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4个城市的8个典型案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其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分析研究,针对4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其次,建立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指标体系。根据文献研究、相关标准及调研分析,加之剖析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特性,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筛选出包含5个潜变量及25个测量变量的风险评价指标,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SEM)分析结果,最终确立5个潜变量及22个测量变量的风险耦合指标,并对其进行辨析。然后,构建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模型。借鉴风险耦合导致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采用Vensim软件对风险耦合关系定性分析,建立复杂系统中各风险耦合关系;利用耦合度测度修正模型对改造加风险耦合复杂系统定量分析,测算风险因素和子系统两个层级耦合值。最后,运用解耦原理,提出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控制策略,以宝鸡市某U型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工程加固项目为案例,提出风险耦合前、耦合中、耦合后三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论证该策略的有效性。本文建立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主体结构的风险耦合分析模型,不仅凸显了旧厂房自身结构特性,还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和子系统的耦合作用,以期为此类项目的改造加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指导。

韩旭[4](2020)在《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城市的发展、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大量以工业为支柱的城市不得不面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局部地区衰落、经济逆行、城市失去活力等问题,相反,以现代服务业或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大中型城市的主要职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更新模式迅速发展,将新的空间功能置入旧厂房的内部空间,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而且可以令更多的人了解工业时代的发展与历史。旧有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也逐渐成为一种媒介工具,为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城市文脉、推动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黄金时期,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显得愈为重要。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提出研究对象,阐述研究对象的背景、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的研究现状与总结、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展开分析,对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总结内部空间改造的五点抽象共性并加以分析后,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具象的改造核心要素。第三、四章采取对相关改造实例进行分析调研,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以理论与数据作为支持,总结归纳一套基于内部空间改造核心要素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策略来解决问题。第五章是利用实践进行验证的过程,结合笔者的工程实践,将此策略运用在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中进行分析说明。第六章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以及研究成果的量化梳理。本文以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作为研究目标,以影响内部空间改造的因素作为出发点,同时利用实际改造案例作为支持,提出了针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更为系统化的改造策略。一方面平衡了工业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完成了对工业建筑资源的整合利用,为未来相关的改造活动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的参考与帮助。

李江铃[5](2019)在《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内各大高校主要通过锅炉房实现稳定热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加剧,锅炉房逐渐被闲置废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38]锅炉房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空间的多样性与形象的标识性,在工业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绿色改造是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26]相对于推倒重建,对废旧锅炉房进行绿色改造,植入新的功能业态,提升其使用价值;在空间改造与立面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结合绿色设计方法,合理利用锅炉房建筑的独特特点,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减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单位时间的能源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符合功能、环境、生态的多重要求,符合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实践,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与模拟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实践,在项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过程中的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演绎分析与归纳总结。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明确选题背景与意义。其次,对相关绿色改造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与项目相关的绿色改造方法。然后,在梳理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改造的可行性与改造目标。最后,对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进行拆解研究,内容包括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绿色改造技术策略与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三个方面。研究在确立绿色改造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综合绿色改造技术方法,进行绿色改造设计演绎,并进行改造绿色设计评估,以验证绿色改造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为废旧锅炉房改造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参考,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的绿色改造及旧建筑的可持续再生具有较高的类比价值和代表意义。

李嘉成[6](2019)在《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与日俱增,标准层办公空间与公众的关系愈加紧密,其空间品质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而目前建筑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标准层的平面设计、核心筒的平面设计及效率设计上,对使用率最高的标准层办公空间的研究相当匮乏。建筑师对标准层办公空间关注的缺位,对结构、室内设计、设备专业等工种了解的不足也导致了办公空间品质与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办公人员对办公空间的使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首先,本文梳理了高层建筑标准层及办公空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目前标准层办公空间普遍存在净空高度不足、空间完整性有待提升、功能配置不足、空间组织灵活性不足和室内光环境与空气质量不佳等主要五个问题。然后进入优化设计阶段。认为优化高层建筑标准层空间设计是提升空间舒适性与体验性、提升经济性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进而分析了我国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所存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接着针对前文提出的五个问题具体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设计要点。针对净空高度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与设备选择及组织方式进行提升;通过优化核心体与办公空间组织形式、结构与柱网的布置方式可以提升办公空间的完整性;丰富功能空间的组织形式来提升办公空间的功能复合性可有效解决标准层办公空间功能配置不足的问题;空间组织灵活性不足则可以通过提升设备组织对空间的适应性、隔断与家具的灵活度来解决;采用“恒照度”照明模式、双层呼吸幕墙和营造“冷巷”的方法则可以提升标准层办公空间的室内光环境和空气环境。接着提出了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建筑、室内设计两大板块的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同时提出应采用装配式装修与BIM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设计到建造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品质。最后对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总结的是一套优化设计策略,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和运用。

宫青云[7](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工程类文本的长句翻译 ——《建筑结构》(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以《建筑结构》(Structure as Architecture)一书中第六、七章的英译汉实践翻译本为素材,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工程类文本中英语长句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完成的翻译实践报告。《建筑结构》的英译汉翻译是由我校老师组织的翻译项目实践组共同合作进行的真实任务翻译活动。在整个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发现工程类文本中存在大量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对这些长句子的准确理解以及对长句翻译方法的精准把握,关系到译文的翻译质量,也关系到目标语读者能否获得最接近原文的文本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译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所学,依据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所译文本中出现的长难句子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该译文的目标读者主要是从事与工程类工作相关的人群及对此类文本的爱好者。为了使译文更具准确性和可读性,译者结合国内学者们总结的长难句翻译策略及自己的翻译实践,以所译文本中的实例对工程类文本长句汉译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对所选文本中长句的汉译主要尝试采用包孕法、分切法、倒置法、拆离法和重组法进行翻译。综上所述,可概括如下:如果英语长句中后置修饰成分多,可以考虑选择包孕法;在并列成分较多,且英文的逻辑与中文逻辑基本一致时,可以适当选择分切法;英文的叙事逻辑与中文叙事逻辑相悖时,可选择倒置法或重组法等。总之,应将目标语读者群体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当的长句的翻译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吴珺[8](2018)在《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手法与技术研究 ——以南京和记洋行5号冷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发展不断深入,城市功能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许多旧工业建筑被废弃。而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不仅是对其自身价值的延续,对城市来说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问题受到更多关注。国内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关实践存在功能单一,缺乏创意等问题,本文以内部空间的重塑为切入点,研究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问题。文章首先对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的特性进行了基础研究,根据类型分析空间形式、特点、重塑可行性及意向,并梳理相关宪章及理论思想,确定了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文章重点对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策略手法及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根据改造力度不同,将重塑策略分为三类,即“维持原状,置换新功能;保留结构,原空间重组;保留外皮,新空间构成”,并进行了分类研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论证,总结出一套方法策略,并结合相关技术的分析,研究重塑策略的实际操作。最后文章以实际项目——和记洋行5号冷库为例,进行具体剖析,从建造历史、建筑特性、构造技术等角度对5号冷库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纸分析、建立模型、实地调研、方案对比的方式分析重塑策略在5号冷库中的应用,结合相关的结构和施工的技术,以论证重塑策略的可行性,为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图纸绘制的方式,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的方法策略,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王泉更[9](2018)在《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 ——以木构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倡导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世纪,但21世纪也是能源面临枯竭,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消逝的世纪。面对这样严峻的世界级挑战,中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问题巨大,需要加快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努力解决历史建筑保护的各种难题。德国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建造业与制造业技术领先的国家,同时在历史建筑保护的知识领域与实际经验也遥遥领先于他国。研究两国的相关领域,进行对比,求同存异寻找应对策略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本文第一步将通过对两国历史木构建筑体系的分析研究、进行对比总结,从而搭建起知识体系的基础;第二步通过调查研究两国历史木构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的内容与经验,建立第二个知识体系,即保护技术知识体系,作为实例对比的技术参照;最后一步,通过筛选排除,选取两国在各项建筑特征都相似、相近的历史建筑修复实例,进行深入调查,剖析实际的修复过程,验证第二步的知识体系,最终得出技术对比的可信结论。德国历史木构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在总体的历史建筑定位层面、保护修复的程度分级层面、建筑材料本身的研究层面、结构框架修复的思维方式层面和修复材料的运用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独到的特点。同时德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拥有配套的社会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关法律的帮助。这些内容,值得中国的借鉴与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和创新。

胡志鹏[10](2017)在《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架空开放空间由人类古老的巢居、干阑建筑等空间形态衍生而来,已作为典型的空间模式广泛存在于当代建筑与城市之中;且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一种标志类型,在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等湿热地区已有广泛实践。迄今为止对传统建筑、居住建筑中架空空间的研究较为成熟且资料丰富;对各类型建筑的灰空间、外部空间的研究亦有存在。但随着架空空间逐渐在文化建筑中涌现,特别是伴随着文化建筑复合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求,需要从空间建构、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营造等角度对架空空间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本论文以湿热地区的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系统讨论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的基本形态及影响因素,发掘出空间特性、气候特征、城市语境中的积极因素,激发设计构思和灵感。最终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明确的设计方法以指导实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第一、二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诠释,界定研究的范围,并确定研究方法和工作框架;第二章为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的概述,着重归纳分析架空开放空间的来源发展、空间特征,并对当前架空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界定复合型文化建筑的研究类型;分析湿热地区的气候环境特质。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为第三章,对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基本形态及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对其构成要素以及设计层面要素深入剖析: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为第四章、第五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是在国内外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的案例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架空开放空间的可行性营造模式,从文化建筑复合化的实体空间建构和湿热地区的气候适应性两方面阐述具体的设计策略;第四部分即总结和展望,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归纳,旨在从架空开放空间这一外部空间的入手,通过对复合型文化建筑及其架空开放空间的研究来分析了解新时期此类型建筑的新特点,为今后该类型建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画廊式柱网框架梁截面的合理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画廊式柱网框架梁截面的合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建筑视角下的中小学建筑模块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模块化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小学装配式建筑相关理论研究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2.1.1 装配式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2.1.2 建筑生产的工业化
    2.2 模块与模块化
        2.2.1 相关理论研究
        2.2.2 模块化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2.3 模块化设计在装配式建筑中的特性
    2.3 装配式建造与设计模块要素整合
        2.3.1 预制部件部品与预制模块
        2.3.2 部件部品组合系统与体系
        2.3.3 模数的控制
    2.4 中小学建筑装配式建设趋势
        2.4.1 国外装配式中小学趋势
        2.4.2 国内装配式中小学趋势
        2.4.3 中小学建筑中装配式与非装配式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中小学建筑模块化现状分析
    3.1 调研概况
        3.1.1 调研目的与意义
        3.1.2 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3.2 使用者特性调研分析
        3.2.1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2.2 中小学生的行为特征
        3.2.3 行为与模块化空间需求的关系
    3.3 装配式学校实例调研
        3.3.1 总图布局
        3.3.2 功能单元组合
        3.3.3 空间模块化策略
        3.3.4 造型模块化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中小学建筑的模块化设计模式研究
    4.1 中小学校园的单体建筑分析
        4.1.1 中小学建筑的系统化分级
        4.1.2 中小学建筑的空间配置构成分析
    4.2 空间模块的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功能性空间模块
        4.2.3 辅助性空间模块
        4.2.4 枢纽性空间模块
        4.2.5 空间模块的组合形式
        4.2.6 模块的空间几何形态设计
    4.3 空间模块形成功能单元
        4.3.1 功能单元
        4.3.2 形成功能单元的空间模块属性组合
        4.3.3 功能单元的组合
    4.4 立面的模块化策略
    4.5 模数网格的设计策略
        4.5.1 模数网格组成要素
        4.5.2 空间模数网格协调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南京市河西南部中学(4#)装配式模块化设计研究
    5.1 南京市装配式学校概况
    5.2 项目概况
        5.2.1 工程概况
        5.2.2 场地现状
    5.3 规划布局
        5.3.1 方案比选
        5.3.2 功能布局
        5.3.3 交通流线
    5.4 空间配置模块化设计策略
        5.4.1 空间模块设计
        5.4.2 模块组合
        5.4.3 单元组合形成建筑整体
    5.5 模数网格协调分析
        5.5.1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分析
        5.5.2 功能单元空间模数网格分析
        5.5.3 立面形态模数网格分析
    5.6 模块化约束下个性化节点空间设计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特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1.1 批判性地域主义
        1.2.1.2 “暂时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相关文献论述
        1.4.1 相关论文及期刊
        1.4.2 研究不足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暂时性”——日本语境下批判性地域主义架构
    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解读
        2.1.1 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发展
        2.1.2 批判性地域主义本质
        2.1.3 理论不足与反思
    2.2 日本当代公共建筑的特征
        2.2.1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特征
        2.2.2 现代社会影响下的特征
        2.2.3 日本当代公共建筑总体特征归纳
    2.3 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日本语境下的适应性发展
        2.3.1 特殊的场所——形式关系
        2.3.2 建构的本土化
    2.4 “暂时性”建筑思想解读
        2.4.1 “暂时性”形成缘由追溯
        2.4.2 “暂时性”内涵
        2.4.3 “暂时性”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的物质构建
    3.1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陌生化”方法论
    3.2 建筑界面
        3.2.1 轻盈的表皮
        3.2.2 流动的界面
    3.3 材料的运用
        3.3.1 轻型材料到厚重材料
        3.3.2 体现本质的材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的空间解析
    4.1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场所精神”方法论
    4.2 面向场所的空间
        4.2.1 融入自然环境
        4.2.2 回应人工环境
    4.3 空间的层次
        4.3.1 表面感知
        4.3.2 现象感知
    4.4 动态行为的空间
        4.4.1 事件容器
        4.4.2 动态存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的建构方式
    5.1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建构法”方法论
    5.2 轻快的结构
        5.2.1 新型框架体系
        5.2.2 有机结构体系
    5.3 消解的构造
        5.3.1 构件的减少
        5.3.2 构件的隐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基于日本语境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拓展
    6.2 日本当代公共建筑“暂时性”的批判性继承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插图清单
附录 B 作品年代表
致谢
作者简介

(3)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风险研究现状
        1.2.2 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与实践调研
    2.1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2.2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理论
        2.2.1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相关概念
        2.2.2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分类与特征
        2.2.3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机理
    2.3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调研分析
        2.3.1 主体结构保留现状
        2.3.2 常用改造加固技术
        2.3.3 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建立RCOIP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指标体系
    3.1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特性剖析
    3.2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2.2 评价指标初选
        3.2.3 评价指标筛选
    3.3 基于SEM的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指标确立
        3.3.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3.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3.3 风险耦合指标辨析
    3.4 本章小结
4 构建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模型
    4.1 风险耦合模型甄选
    4.2 基于耦合度测度修正模型的RCOIP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模型构建
        4.2.1 风险耦合关系
        4.2.2 功效函数
        4.2.3 耦合度测度模型修正
    4.3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控制策略
        4.3.1 风险耦合解耦原理
        4.3.2 风险耦合解耦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风险耦合度测量
        5.2.1 样本数据获取
        5.2.2 风险耦合关系
        5.2.3 风险因素耦合度
        5.2.4 风险子系统耦合度
    5.3 风险耦合解耦应对措施
        5.3.1 耦合前的消阻解耦应对措施
        5.3.2 耦合中的波动解耦应对措施
        5.3.3 耦合后的积极解耦应对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I 调查问卷设计
附录Ⅱ 调研提纲

(4)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
        1.1.1 老旧工业区的变革
        1.1.2 后工业时代下的挑战
        1.1.3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工业建筑遗产
        1.2.2 改造再利用
        1.2.3 工业建筑内部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1.3.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1.3.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1.3.3 基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与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1.5.2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
    2.1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分析
        2.1.1 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
        2.1.2 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分类
    2.2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内在影响因素
        2.2.2 外部影响因素
    2.3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价值实现
        2.3.1 内部空间改造的内在价值取向
        2.3.2 内部空间改造的外部改造动因
    2.4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与个性
        2.4.1 共性
        2.4.2 个性
    2.5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转化
        2.5.1 技术性的体现——结构要素
        2.5.2 艺术性的体现——美学要素
        2.5.3 社会性的体现——文化要素
        2.5.4 媒介性的体现——氛围要素
        2.5.5 经济性的体现——绿色改造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与提取
    3.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
        3.1.1 结构要素分析
        3.1.2 美学要素分析
        3.1.3 文化要素分析
        3.1.4 氛围要素分析
        3.1.5 绿色改造分析
    3.2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分析方法
        3.2.1 实地调研
        3.2.2 问卷调查
    3.3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要素提取
        3.3.1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3.3.2 广州海珠湾艺术中心
        3.3.3 首钢三高炉工业博物馆
        3.3.4 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3.4 问卷调研分析
        3.4.1 调研分析
        3.4.2 调研结果
    3.5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归纳总结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空间核心要素的改造策略研究
    4.1 结构要素的改造策略
        4.1.1 结构利用——再造内部空间
        4.1.2 构造选型——支持内部空间
        4.1.3 结构表现——限定内部空间
    4.2 美学要素的改造策略
        4.2.1 形体塑造——丰富内部空间
        4.2.2 色彩表达——呈现内部空间
        4.2.3 材质应用——表达内部空间
    4.3 文化要素的改造策略
        4.3.1 文化与符号——新兴的消费文化
        4.3.2 涂鸦表现——内部空间的新功能
        4.3.3 特殊标语——内部空间的时代特征
    4.4 氛围要素的改造策略
        4.4.1 灯光环境——内部空间的视觉传达
        4.4.2 家具陈设——内部空间的塑造方式
        4.4.3 知觉引导——内部空间的隐藏属性
    4.5 绿色措施的改造策略
        4.5.1 室内通风改造
        4.5.2 室内光环境改造
        4.5.3 室内热环境改造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空间改造策略应用——河北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
    5.1 背景概述及目标
        5.1.1 产业历史
        5.1.2 设计背景
        5.1.3 设计目标
    5.2 现状分析
        5.2.1 项目周边现状
        5.2.2 建筑现状与价值分析
        5.2.3 现状分析与总结
    5.3 汉光棉纺厂内部空间的改造策略应用
        5.3.1 结构要素应用
        5.3.2 美学要素应用
        5.3.3 文化要素应用
        5.3.4 氛围要素应用
        5.3.5 绿色改造应用
    5.4 设计成果
        5.4.1 效果展示
        5.4.2 设计分析
        5.4.3 技术图纸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实践前景展望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关注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图表总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项目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绿色改造案例研究
    2.1 废旧锅炉房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2.1.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1.2 徐州矿大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办公楼
    2.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为建筑创作空间案例研究
        2.2.1 上海现代申都大厦
        2.2.2 天津天友绿色设计中心
        2.2.3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办公楼
    2.3 绿色改造案例总结
        2.3.1 绿色建筑创作空间设计要求
        2.3.2 废旧锅炉房适应性改造模式
        2.3.3 绿色改造技术归纳
        2.3.4 改造绿色评价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
    3.1 项目可行性研究
        3.1.1 项目背景
        3.1.2 现状分析
        3.1.3 改造目标
    3.2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
        3.2.1 绿色改造理念
        3.2.2 绿色改造原则
        3.2.3 多方案设计比较
        3.2.4 最终方案
        3.2.5 绿色改造设计策略总结
    3.3 绿色改造技术策略
        3.3.1 结合当地气候的绿色改造技术分析
        3.3.2 被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3.3.3 主动式绿色改造技术
        3.3.4 绿色改造措施汇总
    3.4 改造设计绿色评估
        3.4.1 专项模拟计算
        3.4.2 整体对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国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认证案例
    附录二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现状图纸
    附录三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施工图(选录)
    附录四 改造方案结构核算
    附录五 不同被动式技术策略焓湿图逐月分析图
    附录六 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项目室外光环境模拟对比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办公楼数量与规模逐年递增
        1.1.2 办公人员对办公空间使用需求的变更
        1.1.3 建筑学对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关注的不足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概念与范围界定
        1.2.2 优化设计的概念
    1.3 课题研究动态
        1.3.1 国内动态
        1.3.2 国外动态
        1.3.3 创新之处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发展历程与现状调研分析
    2.1 高层建筑标准层发展与变化
        2.1.1 发展历程
        2.1.2 调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发展与现状分析
        2.2.1 发展历程
        2.2.2 调研现状与分析
    2.3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3.1 净空高度不足
        2.3.2 空间完整性有待提升
        2.3.3 功能配置不足
        2.3.4 空间组织灵活性不足
        2.3.5 室内光环境与空气质量有待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3.1 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3.1.1 提升空间舒适性及体验性
        3.1.2 经济性与开发强度的要求
        3.1.3 续存发展的要求
    3.2 标准层办公空间所存问题的症结所在
        3.2.1 根本原因:建筑师对辅助专业关注度不足
        3.2.2 直接原因:室内设计改善空间难度较大
        3.2.3 其他原因:空间平面形态表达单一
        3.2.4 其他原因:空间对设备的适应性较差
    3.3 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的目标
        3.3.1 提升净空高度
        3.3.2 提升空间形态完整性
        3.3.3 完善功能空间配置
        3.3.4 提升空间组织灵活性
        3.3.5 提升室内光环境与空气环境
    3.4 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3.4.1 人性化原则
        3.4.2 整体性原则
        3.4.3 灵活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要点
    4.1 提升净空高度的设计要点
        4.1.1 净空高度的影响要素
        4.1.2 建筑设计板块:优化结构设计
        4.1.3 室内设计板块:优化设备的选择和组织形式
        4.1.4 结构及设备组织优化小结
    4.2 提升空间形态完整性的设计要点
        4.2.1 空间形态完整性的影响要素
        4.2.2 优化核心体与办公空间平面组织关系
        4.2.3 优化结构与柱网布置
    4.3 完善办公空间功能配置的设计要点
        4.3.1 办公空间功能配置多元化的影响要素
        4.3.2 丰富功能空间组织模式
    4.4 提升空间组织灵活性的设计要点
        4.4.1 空间组织灵活性的影响要素
        4.4.2 建筑设计板块:提升设备组织对空间的适应性
        4.4.3 室内设计板块:提升隔断与家具的灵活性
    4.5 提升室内光环境与空气质量的设计要点
        4.5.1 室内光环境与空气环境的影响要素
        4.5.2 光环境优化设计要点
        4.5.3 空气环境优化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5.1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趋势
        5.1.1 更合理的净高与层高尺寸
        5.1.2 灵活性更高的空间组织
        5.1.3 更绿色健康的空间环境
        5.1.4 愈加完善的室内空间功能配置
        5.1.5 更加节能环保的设备选择和组织
    5.2 建筑设计板块优化设计策略
        5.2.1 建筑师发挥指导作用
        5.2.2 平面优化设计策略
        5.2.3 造型优化设计策略
        5.2.4 剖面优化设计策略
        5.2.5 指导结构选型与设备选择及组织
    5.3 室内设计板块优化设计策略
        5.3.1 建立模数一体化的天花、架空地板系统
        5.3.2 在架空地板内部预留上下水管道
        5.3.3 设计可移动隔断与家具
    5.4 从设计到建造:BIM与装配式装修技术的应用及优势
        5.4.1 在标准层办公空间设计中应用BIM与装配式装修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5.4.2 在上海中心大厦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5.5 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发展趋势展望
        5.5.1 标准层概念的消解
        5.5.2 功能高度复合化、城市化
        5.5.3 交通组织多样化
        5.5.4 空间可生长化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建议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工程类文本的长句翻译 ——《建筑结构》(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任务特点
    1.3 任务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制定翻译计划
        2.1.2 研读原文
        2.1.3 准备翻译工具
        2.1.4 阅读文献
        2.1.5 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对长句翻译的指导作用
    2.2 翻译过程
        2.2.1 原文语言特点分析
        2.2.2 实践难点—英语长句
    2.3 译后事项
        2.3.1 译文校对
        2.3.2 后期排版
3 案例分析
    3.1 包孕法
    3.2 分切法
    3.3 拆离法
    3.4 倒置法
    3.5 重组法
4 翻译总结
    4.1 结论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手法与技术研究 ——以南京和记洋行5号冷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内部空间重塑研究的意义
        1.2.2 和记洋行5号冷库案例的代表性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1.3.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1.3.3 和记洋行5号冷库改造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
        1.5.2 比较研究
        1.5.3 现场勘查与调研
        1.5.4 设计实践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基础研究
    2.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特性研究
        2.1.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主要类型
        2.1.2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可行性
        2.1.3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意向
    2.2 相关宪章及理论思想
        2.2.1 强调“原真性”的保护修复
        2.2.2 寻求新用途,建筑“再循环”
        2.2.3 分级保护,改造再利用
        2.2.4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策略与技术
    3.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策略
        3.1.1 维持原状,置换新功能
        3.1.2 保留结构,原空间重组
        3.1.3 保留外皮,新空间构成
        3.1.4 小结
    3.2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相关技术
        3.2.1 原构件修复与加固
        3.2.2 局部构件加建或拆除
        3.2.3 新结构置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和记洋行5号冷库建筑特性研究
    4.1 建造历史
        4.1.1 设计与筹建(英商和记洋行运营期间)
        4.1.2 维护与检修(南京纱厂租赁期间)
        4.1.3 改建再利用(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营运阶段)
    4.2 空间分析
        4.2.1 建筑功能
        4.2.2 空间形式
    4.3 技术分析
        4.3.1 结构体系
        4.3.2 构造细节
    4.4 价值评估
        4.4.1 历史价值
        4.4.2 艺术价值
        4.4.3 技术价值
        4.4.4 经济价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和记洋行5号库内部空间重塑研究
    5.1 建筑现状
        5.1.1 外部形象
        5.1.2 室内空间
        5.1.3 结构状况
    5.2 保护利用原则
    5.3 设计手法
        5.3.1 功能置换
        5.3.2 空间重构
        5.3.3 方案比较
    5.4 相关技术与施工
        5.4.1 老结构的加固与拆除
        5.4.2 新结构置换
        5.4.3 新老结构交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一:21#楼土建前期图纸
    附录二:21#楼土建前期增建一层图纸

(9)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 ——以木构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历史建筑现状
        1.2.2 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1.2.3 历史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4.1 德国历史木构建筑...半木结构领域
        1.4.2 跨国相似木结构体系的比较
    1.5 论文整体逻辑框架
2 大木作结构——中国历史木构建筑
    2.1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特征
        2.1.1 外形特征
        2.1.2 结构特征
        2.1.3 布局特征
        2.1.4 艺术特征
    2.2 建筑历史沿革:由简入繁
        2.2.1 原始社会
        2.2.2 夏、商、周、春秋时期
        2.2.3 战国、秦、汉时期
        2.2.4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2.2.5 宋、辽、金时期
        2.2.6 元、明、清时期
    2.3 建筑结构
        2.3.1 主体木构架
        2.3.2 举架
        2.3.3 屋顶结构
        2.3.4 檐角角起翘和出翘
        2.3.5 斗栱
        2.3.6 装修
        2.3.7 台基、台阶
        2.3.8 墙体
        2.3.9 屋顶瓦作
        2.3.10 彩画
    2.4 当今社会适应性分析
        2.4.1 建筑建造适应性
        2.4.2 使用功能适应性
        2.4.3 环保节能适应性
        2.4.4 安全消防适应性
        2.4.5 社会现状与意识形态
    2.5 小结
3 半木结构——德国历史木构建筑
    3.1 德国半木结构建筑特征
        3.1.1 区域分布特征
        3.1.2 形式与结构特征
        3.1.4 艺术形象特征
        3.1.5 从欧洲三种木材墙体结构看半木结构建筑
    3.2 建筑历史沿革:纷繁统一
        3.2.1 整体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发展
        3.2.2 木连接结构节点...榫卯结构的发展
        3.2.3 填充墙体结构的发展
    3.3 建筑结构
        3.3.1 墙面半木桁架
        3.3.2 木连接结构
        3.3.3 屋架结构
    3.4 当今社会适应性分析
        3.4.1 建筑建造适应性
        3.4.2 使用功能适应性
        3.4.3 环保节能适应性
        3.4.4 安全消防适应性
        3.4.5 社会现状与意识形态
    3.5 小结
4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的保护技术
    4.1 保护与修复原则
        4.1.1 文物保护工作和措施
        4.1.2 历史建筑保护基本原则
    4.2 勘测工作与修复方案
        4.2.1 损毁情况的勘查与观测
        4.2.2 设计方案的拟定
    4.3 常规木结构修复
        4.3.1 损裂预防与控制
        4.3.2 防腐与防火
        4.3.3 检查与维护
        4.3.4 修理与加固
    4.5 保护修复技术
        4.5.1 支撑结构
        4.5.2 围护结构
    4.6 小结
5 德国历史木构建筑保护技术
    5.1 保护与修复原则
    5.2 保护修复技术
        5.2.1 地下室
        5.2.2 地板层
        5.2.3 基础
        5.2.4 半木结构主体桁架
        5.2.5 荆条编织填充墙
        5.2.6 屋顶框架修复
    5.3 非结构性保护修复
        5.3.1 保温隔热
        5.3.2 木材化学保护
        5.3.3 木材防腐的预防措施
    5.4 小结
6 中德对比研究对象
    6.1 对比研究对象的筛选
        6.1.1 基本设想
        6.1.2 筛选条件
        6.1.3 筛选结果
    6.2 中国:天津蓟州区武定街41号独乐寺观音阁
        6.2.1 建筑信息
        6.2.2 建筑尺寸
        6.2.3 建筑结构
        6.2.4 建筑用料
        6.2.5 建筑整体分析总结
    6.3 观音阁的保护修复
        6.3.1 修复前期工程
        6.3.2 修复工程
    6.4 德国:奎德林堡旧城堡区Schlo?berg街11号
        6.4.1 保护项目背景及简介
        6.4.2 建筑信息
    6.5 Schlo?berg街11号的保护修复
        6.5.1 保护前期工作
        6.5.2 保护修复工作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中德历史木构建筑对比
        7.1.1 形式特征对比
        7.1.2 结构对比
        7.1.3 适应性总论
    7.2 中德历史木构建筑保护技术对比
    7.3 总论
    7.4 展望与不足
        7.4.1 研究展望
        7.4.2 研究不足
8 附录
    8.1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材、分”制度
    8.2 中国清式营造则例各构件权衡尺寸表
    8.3 中国、德国和世界林业分布图
    8.4 世界区域人均森林资源柱状图
    8.5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8.6 德国“半木结构之路”地图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复合型文化建筑
        1.3.2 架空开放空间
        1.3.3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理论现状
        1.4.2 国内外实践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整体架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概述
    2.1 架空开放空间概述
        2.1.1 架空与架空空间
        2.1.2 架空开放空间的定义及界定
        2.1.3 架空开放空间的内涵与外延
        2.1.4 架空开放空间的现状与反思
    2.2 复合型文化建筑概述
        2.2.1 复合化设计
        2.2.2 复合型文化建筑的含义
        2.2.3 复合型文化建筑特征
        2.2.4 复合型文化建筑发展及其职能
    2.3 湿热地区环境特征概述
        2.3.1 气候分区与湿热气候
        2.3.2 湿热地区所具有的气候特征
        2.3.3 湿热地区传统架空建筑设计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解析
    3.1 架空开放空间的类型划分
        3.1.1 按空间形态划分
        3.1.2 按建构形式划分
        3.1.3 按功能类型划分
    3.2 架空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
        3.2.1 空间界面
        3.2.2 场地要素
        3.2.3 支撑构件
        3.2.4 景观设施
    3.3 架空开放空间的涉及层面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微观层面
    3.4 架空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3.4.1 整体协调原则
        3.4.2 开放共享原则
        3.4.3 多元复合原则
        3.4.4 生态适宜原则
    3.5 架空开放空间的作用特征
        3.5.1 空间建构整体性
        3.5.2 功能流线连续性
        3.5.3 结构形式多样性
        3.5.4 气候环境舒适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体空间建构的架空开放空间间设计策略
    4.1 基于空间整合的架空开放设计策略
        4.1.1 与城市环境的空间融合
        4.1.2 架空建构下的空间整合
        4.1.3 结合建筑本体的场所设计
    4.2 基于功能协同的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4.2.1 多功能复合激发空间活力
        4.2.2 流线组织引导空间序列
        4.2.3 功能多义实现空间共享
        4.2.4 新旧共存实现旧建筑活化
    4.3 基于结构形式的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4.3.1 截面作用结构体系下的架空策略
        4.3.2 面作用结构体系下的架空策略
        4.3.3 向量作用结构体系下的架空策略
        4.3.4 混合结构体系下的架空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5.1 遮阳防热设计策略
        5.1.1 防热的架空形态设计
        5.1.2 合理的朝向及分区
        5.1.3 设置缓冲空间
        5.1.4 利用遮阳构件
    5.2 通风散热设计策略
        5.2.1 平面布局组织良好通风
        5.2.2 配合中庭组织聚合式通风
        5.2.3 交通空间形成线性式通风
        5.2.4 利用通风构件
    5.3 生态引入设计策略
        5.3.1 绿植的引入
        5.3.2 水体的引入
        5.3.3 综合技术运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画廊式柱网框架梁截面的合理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建筑视角下的中小学建筑模块化策略研究[D]. 张华倩.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日本公共建筑“暂时性”特征发展研究[D]. 唐滢. 东南大学, 2020
  • [3]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D]. 李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D]. 韩旭. 天津大学, 2020
  • [5]西建大废旧热力中心绿色改造策略研究[D]. 李江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高层建筑标准层办公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李嘉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工程类文本的长句翻译 ——《建筑结构》(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D]. 宫青云.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重塑手法与技术研究 ——以南京和记洋行5号冷库为例[D]. 吴珺. 东南大学, 2018(05)
  • [9]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 ——以木构建筑为例[D]. 王泉更. 郑州大学, 2018(01)
  • [10]湿热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架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胡志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廊式柱网梁截面的合理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