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文昭[1](2021)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文中研究指明"双高计划"的启动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教学困境依然存在,对于学生的关注仍未落到实处。由于教学实践共同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步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学、契合学习者能力发展规律,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实践共同体理论可以针对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方向。基于该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与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思考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院校高质量发展需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荆璐璐,赵旭莹,安洋洋[2](2021)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文中研究指明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1.1选题的理论意义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等教育正在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大学。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仍然存在差别,但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职业教育为我国各行各业技术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汤炜光,赵丽娟[3](2021)在《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与创新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面向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招生,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都将获得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这一举措将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详细分析高职扩招为职业院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发展措施,以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更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提高自身操作技能,获得更多优质的工作机会。
张东良[4](202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路径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信息技术以及创新性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下教育教学中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模式,并且站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探索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逐步面向国家教育市场,以求能够通过对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深入挖掘各个专业的特色以及在社会上的优势,对现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实行改进和创新,以此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效果,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所以,文章主要探索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具体路径,争取通过改革和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进程。
徐晔[5](2021)在《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系统性变革。本研究"先破后立",按照"理论分析—目标确立—实践路径"的逻辑框架,借助"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然样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应然样态: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明确提出培养"完整职业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构建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并立足我国传统实践哲学的框架,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郑伟俊[6](2021)在《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20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通知,提出了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对深化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融合了慕课(MOOC)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和实体课堂的优势,在高校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将SPOC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SPOC信息化教学理念与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了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三点:(1)通过调查中等职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情特点。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计算思维”三者融合为一体作为教学培养目标,依据建构主义、ADDIE等相关学习理论和设计原则,设计适用于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2)将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应用于广州某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线上导学、课中线下实践、课后线上巩固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并整合开发了课程的相关微视频、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实践中,采用雨课堂小程序进行线上学习,嵌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国慕课精品资源、网络视频资源、课件和习题,形成混合式教学,建立多元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环境。(3)探讨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采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后,进行教学前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访谈。同时采用T检验定量分析等方式对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等能力有明显提升。实现了本文所提以“知识、技能、计算思维”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后续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沈楠[7](2021)在《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南京X中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周保明[8](2021)在《新时期黑龙江省高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谢莉花,陈慧梅,唐慧[9](2021)在《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与发展取向探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与发展取向是决定职教教师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因素。职教教师的能力构成要求职教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背景,而最终生成的教师综合能力也与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有重要关联。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可以看出,我国及国际职教教师教育模式所采用的结构选择的共性在于:宏观发展模式上的层次上移兼具融合属性;中观办学模式上的多主体办学且责权明确;微观教学模式上的职业教育特性贯穿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模式结构选择的背后也隐含着职业性或学术性两种发展取向,不同的取向主导了不同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基于上述分析得出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可进一步扩展教师目标群体并为职业资格人员提供过渡路径,选择可行性较高的拼凑模式作为折衷的教育模式,设计专业差异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内容与过程,并以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作为入职准绳。
黄武胜[10](2021)在《“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逐渐模糊,学校的双向开放成为了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校外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学校对社会资源需求逐渐从以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发展为对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佛山市M初级中学与广州G教育科技企业所进行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校企协同教学(S-C协同模式)案例,即校企(School-Company)双方通过达成合作教学协议,共同组织学生完成特定教学计划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对该案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在中小学领域针对语文学科校企协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改进策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协同教学”、“校企协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继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校企双方语文教师以及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校企协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校企协同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考核评价体提出改进初中语文“S-C协同模式”教学策略。经过研究,”S-C协同模式“在佛山市M中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校企协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外对学习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语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取得高分段的学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协同模式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缺少有效校企沟通机制,双方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校内教师缺少时间参与协同教学;线上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校企协同模式造成师生角色困扰。学生缺乏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协同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针对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应用策略:(1)成立校企协同研究小组、创新小组以校企协同机制的力量强化校企双方教研水平;(2)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3)校企双方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4)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潜能;(5)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提升线下教学服务能力;(6)改进在线课堂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7)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课后监督,形成家校企三方合力。(8)对大班直播课堂进行有效拆分,实施分层教学;(9)减少功利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定位 |
(一)教学模式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石 |
(二)教学模式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途径 |
1.“双高计划”强调多元化教学形式 |
2.“双高计划”提倡信息化教学手段 |
二、高职院校教学问题审视——基于学生视角 |
(一)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 |
(二)输出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呈现割裂状态 |
(三)教学中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 |
三、高职院校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改革教学模式的适切性 |
(一)教学实践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成效 |
(二)教学实践共同体实现“做中学”,同步学生知识与能力 |
(三)“合理的边缘性参与”契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逻辑 |
四、“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形塑 |
(一)教学目标:同步知识与能力,统一职业与个人发展 |
(二)教学载体:典型工作任务 |
1.基于校企合作手段保证任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
2.借鉴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保证任务水平的发展性 |
(三)教学形式:相互介入式学习 |
(四)教学场所:模拟情境与实际情境交互运用 |
(五)教学评价:典型工作任务及X证书成果反馈 |
五、结语 |
(2)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
2.1 课题研究思路 |
2.2 课题研究目标 |
2.3 课题研究内容 |
3. 课题研究成果 |
4. 几点思考 |
(3)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与创新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扩招的基本概述 |
二、高职院校扩招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的发展机遇 |
(一)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获得更多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机会和能力 |
(二)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更具社会竞争力的专业特色 |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与创新路径探析 |
(一)融入创新理念,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新兴”人才的培养方案 |
(二)四位一体发展,探索拓展高职教育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
(三)线上线下齐发力,搭建混合教学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
(四)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
四、总结 |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
1.1 分类发展,对接市场 |
1.2 重视质量,面向国际 |
1.3 专业特色,适应领域 |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的发展路径 |
2.1 发展市场对接的校本课设计 |
2.2 扩增独立院校的国际间合作 |
2.3 针对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
3 结语 |
(5)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 |
二、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
(一)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
(二)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
1.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主要行动者:校企双主体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2.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关键位置:完整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框架 |
3.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重要链接:丰富数据打通人才培养的通道 |
4.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基本活动:智能教学促进培养“完整职业人” |
三、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
(一)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道”:回归育人价值定位 |
(二)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法”: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
(三)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
(四)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器”:优化智能教学环境 |
四、小结 |
(6)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4.2 SPOC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验研究法 |
1.5.4 访谈法 |
1.6 本章总结 |
2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2.1 教育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人本主义理论 |
2.1.3 深度学习理论 |
2.1.4 ADDIE模型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SPOC |
2.2.2 混合式教学 |
2.2.3 计算思维 |
2.3 本章总结 |
3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需求分析 |
3.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2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
3.2.1 前测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2 学生基于SPOC教学模式下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3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调查分析 |
3.2.4 学生基础能力调查分析 |
3.3 本章总结 |
4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
4.1 教学前端分析 |
4.1.1 教学目标分析 |
4.1.2 教学内容分析 |
4.1.3 教学环境分析 |
4.2 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
4.2.1 课前线上导学 |
4.2.2 课中线下实践 |
4.2.3 课后线下巩固 |
4.3 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 |
4.4 教学资源整合开发 |
4.5 本章总结 |
5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与评价 |
5.1 理论课教学实施 |
5.1.1 课前准备阶段 |
5.1.2 课中实践阶段 |
5.1.3 课后巩固阶段 |
5.1.4 教学反思 |
5.2 实践课教学实施 |
5.2.1 课前准备阶段 |
5.2.2 课中实践阶段 |
5.2.3 课后巩固阶段 |
5.2.4 教学反思 |
5.3 效果分析 |
5.3.1 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
5.3.2 教学成绩效果分析 |
5.4 原因分析和对策 |
5.4.1 学校因素 |
5.4.2 教师因素 |
5.4.3 学生因素 |
5.4.4 教学平台因素 |
5.5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信息技术》课程学前情况调查 |
附录2 《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9)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与发展取向探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教教师的能力构成及所需教育 |
(一)职教教师的能力构成及特性 |
(二)职教教师能力发展所需的教育背景 |
二、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一)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二)国际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1.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2. 美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3. 英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 |
(三)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比较 |
(四)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结构选择的共性 |
1. 发展模式:层次上移兼具融合属性 |
2. 办学模式:多主体办学且责权明确 |
3. 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特性贯穿全过程 |
三、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取向——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处理 |
(一)学术性与职业性并举的融合模式 |
(二)以学术性为取向的学科优先型拼凑模式 |
(三)以职业性为取向的专业实践优先型拼凑模式 |
四、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选择的可能路径 |
(一)扩展目标群体提供进入学术教育过渡途径 |
(二)选择可行性较高的拼凑模式作为折衷模式 |
(三)设计专业差异化职教教师教育内容与过程 |
(四)以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入职准绳 |
(10)“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K12 在线教辅的蓬勃发展 |
1.1.2 校外K12 在线教育的局限 |
1.1.3 S-C协同模式的萌芽 |
1.1.4 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校企协同研究综述 |
2.1 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校企协同研究 |
2.1.2 国内校企协同研究 |
2.2 研究述评 |
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协同教学 |
3.1.2 S-C协同模式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协同理论 |
3.2.2 教育传播理论 |
3.2.3 建构主义理论 |
4.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 |
4.1 校企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S-C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4.1.4 对校内语文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
4.1.5 对在线语文教师访谈过程及分析 |
4.1.6 对校企协同授课班级的线下助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
4.2 学生角度下S-C语文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
4.2.1 调查说明 |
4.2.2 问卷分析 |
4.3 学生调查结果 |
4.3.1 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 |
4.3.2 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对待课后学习态度不认真 |
4.3.3 线下合作学习质量难以把控 |
4.3.4 教学模式改变,造成师生角色困扰 |
4.4 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总结 |
4.4.1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
4.4.2 文化层面存在问题 |
4.4.3 教师层面存在问题 |
4.4.4 学生层面存在问题 |
5.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
5.1 建立协同教学机制,达成有效教学沟通 |
5.2 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
5.3 明确教学目标,合力发挥协同模式教学效果 |
5.4 校内语文教师转换角色身份,深度融入协同教学 |
5.5 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
5.6 在线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 |
5.7 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 |
6.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校内语文教师) |
附录2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在线语文教师) |
附录3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助教) |
附录4 初中语文校企协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J]. 潘文昭.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1(06)
- [2]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A]. 荆璐璐,赵旭莹,安洋洋. 首届"何以为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3]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与创新路径探析[J]. 汤炜光,赵丽娟.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5)
-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路径分析[J]. 张东良. 科技视界, 2021(20)
- [5]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 徐晔.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7)
- [6]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 郑伟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南京X中职为例[D]. 沈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新时期黑龙江省高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研究[D]. 周保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9]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选择与发展取向探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 谢莉花,陈慧梅,唐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8)
- [10]“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D]. 黄武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