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芳[1](2015)在《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各门类艺术领域涌现出的无数名家杰作之所以为人敬仰,缘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类艺术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创造。追求独创性风格,历来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风格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也是众多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热门论题。目前,关于古代艺术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门类艺术的具体研究或断代研究上,而将古代各门类艺术视作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对其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至今付诸阙如。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古代各门类艺术所具有的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影响古代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作了系统性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风格的形成与事物发生的原因之间具有共通性,可从地点、时间、人物三个维度予以思考。风格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创作主体通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呈现出的稳定而独特的整体风貌与艺术特色,由此提出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创作主体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艺术风格是三者融会贯通、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从类型学意义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作了研究。本文在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发展脉络梳理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之间具有类型化的趋向,划分的依据与角度不同,所得风格类型也不同。由此提出从“形”、“意”、“文”、“法”、“气”五个方面来建立古代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简约与繁丰、含蓄与明快、素朴与华丽、谨严与疏放、阴柔与阳刚,以实现多重审美角度下对古代艺术风格的全面观照。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对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和品评特征作了研究。风格一般特征是各门类艺术都具有的共性特征,任何层面的艺术风格都必然具备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变异性以及归属性特征;对风格品评特征的概括,基于古人对风格品评的重视,常采用“以物譬喻”、“分级品第”的方式品评作家、作品风格,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风格品评的意象化、品第化特征,代表了古人认识与理解风格特征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对风格发展的规律、路径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作了研究。本文认为古代艺术风格不断承传发展,符合辩证法发展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就是“通变”;由于不同时代创作主体始终秉持“师古”、“师造化”、“师心”的发展路径,推动艺术风格在保持历史继承性的同时不断发展嬗变。古代艺术风格影响后世艺术创作是必然的,且历时越久,风格面目越多,为后世所提供的资源储备与典型范式也就愈加丰厚,受顾颉刚“层累说”思想启发,本文提出古代艺术风格以“层累”态势影响后世艺术创作,且主要通过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体现为内容的衍生、演变与形式的延续、拓展。
朱立新[2](2007)在《高中生词汇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由语音、语法和词汇三大要素构成。语言的掌握和应用离不开词汇。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发展。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郑树堂等,1996)。词汇学习一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感棘手、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阅读理解、听力理解、翻译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多由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差而引起。本研究是对高中学生的词汇能力进行的一次实证研究。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词汇能力细化、量化,设计了中学生词汇能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笔者试图掌握高中学生词汇能力的状况、词汇能力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词汇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笔者对319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词汇能力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2)高中生的词汇能力与语言能力大致呈正相关,语言能力随他们的词汇能力的提高而提高。(3)男女生之间的词汇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的词汇量和词汇能力都高于男生。(4)文理科学生之间的词汇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文科学生的词汇能力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学生。(5)高中学生的词汇能力与词汇量呈中等相关、与综合测试成绩也呈中等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国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能力培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对高中英语词汇能力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能力观念,增强学习词汇能力意识,在课堂内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词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词汇过程中得到愉悦、得到幸福感。笔者还就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本刊编辑部[3](2003)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研究表明
本刊编辑部[4](2003)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提出
本刊编辑部[5](2003)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研究表明
本刊编辑部[6](2002)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研究表明
本刊编辑部[7](2002)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指出
本刊编辑部[8](2002)在《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9](2002)在《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10](2002)在《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风格”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 |
第一节 地理环境 |
一、土地各以其类生——自然地理的印记 |
二、声以俗移——人文地理的影响 |
三、江山之助与艺术风格 |
第二节 时代环境 |
一、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
二、经济兴衰与艺术风格 |
三、主流思想与艺术风格 |
四、统治者干预与艺术风格 |
第三节 创作主体 |
一、从类型化风格到个性化风格 |
二、主体个性与艺术风格 |
三、“文如其人”的再思考 |
第二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 |
第一节 占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演进 |
一、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萌芽先秦、两汉 |
二、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形成——魏晋六朝 |
三、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衍展:唐至明 |
四、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总结:清 |
第二节 五对基本风格类型 |
一、简约与繁丰 |
二、含蓄与明快 |
三、素朴与华丽 |
四、谨严与疏放 |
五、阴柔与阳刚 |
第三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 |
一、独特性 |
二、多样性 |
三、稳定性 |
四、变异性 |
五、归属性 |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品评特征 |
一、风格品评的意象化 |
二、风格品评的品第化 |
第四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 |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规律 |
一、“通变”的哲学基础 |
二、“通变”的理论阐释 |
三、“通变”规律的本质:“通”与“变”的辨证统一 |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路径 |
一、师古:尚“古”的文化传统 |
二、师造化:求“真”的现实基础 |
三、师心:创“新”的开拓精神 |
第三节 古代艺术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一、“层累说”的启示 |
二、影响的两种方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
(2)高中生词汇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语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1.1.3 对词汇和词汇能力的认识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词汇习得 |
1.2.2 词汇能力 |
1.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
1.4 本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2.1 词汇量 |
2.2 词汇知识模块 |
2.2.1 构词法 |
2.2.2 词的语音、拼写、意义 |
2.2.3 词的深层含义 |
2.2.4 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异 |
2.2.5 词的搭配 |
2.3 词汇运用 |
第三章 研究和设计过程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3.4.1 问卷和测试卷的编制 |
3.4.2 答卷要求 |
3.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5.1 词汇量、词汇能力现状分析 |
3.5.2 男女生在词汇量和词汇能力成绩方面的差异分析 |
3.5.3 文理科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能力成绩的差异分析 |
3.5.4 词汇量、词汇成绩和综合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英语词汇能力与英语教学 |
4.1 高中生词汇能力调查情况分析 |
4.2 高中生词汇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
4.3 影响词汇能力的因素 |
4.4 词汇能力的可教性 |
4.5 词汇能力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
4.6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5.4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四、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 东南大学, 2015(08)
- [2]高中生词汇能力的调查研究[D]. 朱立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3]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3(03)
- [4]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3(02)
- [5]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3(01)
- [6]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2(12)
- [7]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2(11)
- [8]2002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2(10)
- [9]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2(06)
- [10]2001年中考题选编(续)[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