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川西岩浆活动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和内生矿物的关系

藏东川西岩浆活动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和内生矿物的关系

一、藏东川西地区岩浆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内生矿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弟成,王青,詹琼窑,谢锦程[1](2021)在《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汤谨晖[2](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喻伟[3](2020)在《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沿甘孜-理塘缝合带发育,构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义敦-沙鲁里岛弧带的边界,对于理解东特提斯洋松潘-甘孜造山带属性和演化具有关键性构造意义。本文对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主要岩组,包括村戈岩组、擦岗隆洼岩组、达森隆洼岩组、斗巫巴岩组和变质石英砂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学等各个方面展开详实的研究与调查,进而对其形成的大地构造属性和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村戈岩组基性岩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上为向右缓倾曲线,轻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到高,普遍TiO2含量>1%,(La/Sm)N>1.3,重稀土分异程度中等,Nb比La相对富集,具有洋岛型玄武岩(OIB)的特征。擦岗隆洼岩组基性岩在TAS图解中绝大多数样品落在玄武岩区域内,通过SiO2-K2O图解对亚碱性系列岩石进一步投图,大部分落入低钾拉斑系列区间,个别点向钙碱性系列迁移,具有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达森隆洼岩组测得玄武岩的锆石U-Pb结晶年龄238.8±5 Ma(n=12),基性岩样品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十分显着明显,((La/Yb)N=3.27~11.70,无明显Eu异常((δEu=0.86~1.17),其中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斜式配分曲线与板内玄武岩(WPB)较为一致,构造判别图解中,多数样品点落入WPB板内玄武岩范围。斗巫巴岩组变质石英砂岩碎屑锆石U-Pb最新年龄为484±5 Ma,表明至少已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物质沉积。在本文新的数据资料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早古生代扬子陆块可能与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相邻,其间仅为陆表海相隔。奥陶纪沉积了研究区内最古老地层,即奥陶纪斗巫巴岩组。泥盆纪早期,甘孜-理塘洋从扬子陆块西缘开始裂解,至中晚泥盆世形成深水海盆。早石炭世发育形成大洋洋壳,并于二叠—早三叠纪进入洋盆扩张阶段。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理塘蛇绿混杂岩群中形成各类构造环境的岩石建造。事实上,扬子陆块西缘的陆棚背景在上述提到的理塘洋盆扩张时期就出现局部拉张裂陷,但是其是以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俯冲消亡,而非进一步拉张形成洋壳。

詹琼窑[4](2020)在《川西九龙地区晚三叠世高Sr、低Y花岗岩成因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初始生长》文中研究说明地壳内的岩浆作用通常贯穿了整个地壳,形成穿地壳岩浆系统。在穿地壳岩浆系统中,由于深部地壳具有高的热效应,岩浆成分分异总地来说发生在深部地壳。因而地壳厚度对岩浆成分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岩浆成分重建地壳厚度。重建造山带古地壳厚度对于探讨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地球化学大数据统计发现岩浆岩Sr/Y和(La/Yb)N比值与地壳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定量重建造山带古地壳厚度。高Sr/Y比值的花岗岩通常被认识是高压下岩浆作用的产物,从而指示增厚地壳的存在。然而,源区成分对于高Sr/Y 比值的影响没有被很好地限定。现今的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褶皱带具有显着增厚的地壳和高的海拔,其增厚地壳和高海拔是何时开始形成的存在较大争议。厘定松潘-甘孜褶皱带内晚三叠世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广泛的岩浆活动是否标志着高原的初始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源区成分和压力对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内晚三叠世高Sr/Y 比值花岗岩成因的控制需要进行限定。本文通过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大量中、酸性岩浆岩的Sr/Y 比值定量重建了当时的地壳厚度。同时以松潘-甘孜褶皱带东南部九龙地区的日鲁库高Sr/Y比值花岗岩为例,探讨了源区成分和压力对高Sr/Y比值花岗岩的成因控制。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现今显着增厚的地壳和高的海拔通常被认为形成于新生代的脆性地壳增厚或塑性下地壳流。然而本文通过松潘-甘孜褶皱带内大量中、酸性岩浆岩的Sr/Y比值限定的晚三叠世地壳厚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在当时就存在增厚的地壳。在大约220 Ma到190 Ma期间,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地壳厚度为44±6 km到67±9 km。该时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为55±2 km,根据Airy均衡限定的平均海拔为2,600±300 m。晚三叠世增厚的地壳和高的海拔可以得到独立的地质证据支持,包括强烈的构造缩短,近同期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前陆盆地的形成。这表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最初形成于晚三叠世,这一区域具有长时期的地壳增厚和造山历史。松潘-甘孜褶皱带东南部的日鲁库岩基侵位于约207 Ma,侵位深度约为14 km。来自岩基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r(481-1195ppm),低Y(6.62-20.6ppm)以及高Sr/Y 比值(35-112)和(La/Yb)N比值(15-113)的特征。富集的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表明这些高Sr/Y比值的花岗岩不是起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低的Cr含量(0.8-1.0ppm),Ni含量(0.9-3.2ppm)以及低的Mg#(24-41)表明它们同样不是起源于增厚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些高Sr/Y 比值的花岗岩具有高的Rb含量(>150 ppm)和低的Sr/Rb比值(<5),与低压下地壳岩石在注水熔融条件下斜长石优先于云母熔融不一致。基于大量实验岩石学的地球化学模拟表明源区成分对于限定日鲁库高Sr/Y 比值花岗岩的起源深度具有重要影响。综合研究表明在不能限定源区成分的前提下,单独的高Sr/Y 比值花岗岩岩体不能简单用来推断增厚地壳的存在。而根据一个造山带中大量近同期并具有不同Sr/Y 比值的中、酸性岩浆岩成分并结合基于全球数据拟合的经验公式可以更加合理地重建造山带古地壳厚度。

严松涛,谭昌海,段阳海,李虎[5](2020)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文中指出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东缘,是研究古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地质学者瞩目。本文以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洋岛型岩石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以及沉积特征分析将研究区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依次划分为台地相村戈岩组、斜坡相达森隆洼岩组、坡脚相阿达隆岩组。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形成时代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均有分布,暗示甘孜-理塘洋盆在早二叠世时期就已存在成熟洋壳,并且洋岛火山活动一直持续至晚三叠世。根据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分布特征以及变质变形上的差异,推测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洋岛残片不应该归属于单个古洋岛,而应是不同时期、不同古洋岛相继俯冲、消减和就位后的残片。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演化内容,为正确认识甘孜-理塘洋盆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严松涛,秦蒙,谭昌海,刘陇强[6](2019)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晚古生代硅质岩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东缘,为研究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理塘地区交阔隆洼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质岩样品中SiO2含量为88.19%~94.57%,Al2O3含量为1.60%~5.33%,TiO2含量为0.05%~0.19%,(Ce/Ce*)SN值为0.63~1.77,(La/Yb)SN值为0.35~1.11,总体上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V/Y等微量元素含量则与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交阔隆洼硅质岩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应为大陆裂谷盆地。通过古生物化石鉴定,从硅质岩中发现了大量的晚古生代牙形石和放射虫化石,表明中晚泥盆世中咱地块已逐步裂离扬子陆块,并在其西缘形成裂谷盆地。

任强[7](2019)在《西藏永珠蛇绿构造混杂岩与成矿》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藏北高原腹地,那曲地区班戈县和申扎县境内。本文依托西藏1:5万班戈县西南地区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收集前人资料,开展野外路线调查,利用地质学、岩石学、成矿理论等多学科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发现该区成矿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勘查的重要远景区域。本次研究选择了发育较好和保存完整的永珠蛇绿岩带,首次在该带的东南段发现了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开展地质填图和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等研究。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主要岩石组成包括变质橄榄岩、变质辉长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单元为钙碱性系列,各岩石单元之间具有同源演化特征。利用席状岩墙群中的辉长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显示锆石成因为岩浆成因,锆石U-Pb谐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2.8±1.8Ma和164.5±25.3Ma,初步判定该席状岩墙群的成岩年龄可能为中侏罗世。对各岩石组成单元进行的构造环境及成因图解投点均位于洋脊或洋脊与岛弧过渡区。综合室内研究与野外观察,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形成于弧后(弧间)盆地,属SSZ型蛇绿岩。研究区位于两条巨型缝合带之间,经历了晚三叠世(或中侏罗世)-晚白垩世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构造单元划分为1个三级构造单元(永珠蛇绿混杂岩带)和4个四级构造单元(补嘎错古生代断隆、郎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却隆-龙郊古生代断隆和查贡-将溪曲早白垩世岩浆弧带)。该区构造单元的研究丰富了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的演化历史。研究区的成矿作用与沉积、岩浆和变质有密切关系,利用各类矿化和蚀变信息,初步确定成矿类型及时代。在永珠蛇绿混杂岩带内及附近发现12个矿点,其中9个产于永珠蛇绿岩中,另外3个与永珠蛇绿岩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有一定联系。对这些矿点进行成矿规律分析,在该区初步圈定5处成矿远景区:补嘎错硼成矿远景区、补嘎错铅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布且拉铁铜成矿远景区、布尔卡-贡玛-下吴弄巴硼、砂金成矿远景区和芒热隆巴铜成矿远景区。

聂飞[8](2019)在《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孜-理塘造山带是“三江”构造-岩浆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Au-Cu多金属成矿带,本次论文通过对其南段的蛇绿岩、梭罗沟造山型金矿、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详细的研究,总结出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的构造演化与成矿模式,并对蛇绿岩岩石成因,梭罗沟大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代、成矿流体特征,德工牛场铜矿含矿斑岩岩石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获得如下成果:1.梭罗沟大型金矿围岩为一套蛇绿岩套,其岩性组合为橄榄岩、MORB型玄武岩、OIB型玄武岩、硅质岩、灰岩。其中,橄榄岩为方辉橄榄岩,在形成过程中局部熔融程度低,并且在甘孜-理塘洋俯冲时受到壳源的流体作用的影响;枕状玄武岩是由正常的、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受到富集组分的影响而形成的;岩石形成过程中消减组分加入基本没有关系,主要与源区幔源性质及形成过程地幔部分熔融及有关。2.确定梭罗沟大型金矿为造山型金矿,成矿年龄为238±52Ma,证明在晚印支期,甘孜-理塘带存在一期Au-Cu成矿作用;其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并且壳源的混染,与围岩中的蛇绿岩密切相关;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中-高温、富CO2的变质热液向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CO2逃逸以及硫化物的沉淀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3.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侵位年代在214Ma左右,岩石成因为俯冲带之上的幔源岩浆既提供热量诱发(下)地壳本身重熔,又与该地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并且说明此时的甘孜-理塘洋盆还没有关闭;黄铜矿δ34S值与黄铁矿δ34S值均与陨石S同位素组成相近,落于幔源硫范围,证明硫的来源为深部岩浆。同时,铅同位素特征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造山带的壳幔混源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早-中期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V-L和L-V体系热液系统,与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引发了铜为主的斑岩成矿作用。晚期仅发育低温、中低盐度的L体系热液系统,该期次不存在矿化。

黄豪擎[9](2019)在《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甘孜-理塘结合带是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义敦岛弧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的场所。本论文选取西南三江北段中部地区的蛇绿混杂岩为研究对象,以大洋板块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厘定甘孜-理塘结合带的大洋板块地层系统。按照物态、时态、相态及变质变形特征的显着不同,将测区中部的理塘蛇绿混杂岩解析为奥陶纪斗巫巴岩组(Odw)、二叠纪村戈岩组(Pcg)、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PTc)、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Tds)、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Tsm)和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Tyc)。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擦岗隆洼岩组和达森隆洼岩组的基性、超基性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岩组形成构造环境,讨论区域上蛇绿混杂岩构造演化。对擦岗隆洼岩组(PTc)中辉石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且强烈亏损Na、K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18.64×10-6180.4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表现出两种分布形态:(1)轻稀土微弱富集,曲线略右倾,(La/Yb)N=2.133.42,稀土总量较高;(2)轻稀土微弱富集,个别轻微亏损,曲线较平坦,(La/Yb)N=0.822.68,稀土总量偏低。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洋中脊(MORB)环境,但可能受到岛弧(OIB)环境物质的不同程度混染。对达森隆洼岩组(Tds)中玄武岩、辉绿岩和斜长岩等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Ti为特征,MgO含量变化范围大,稀土总量较高(121.05×10-6312.3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为缓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3.2711.70,无明显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较富集,贫高场强元素Nb、Ta、Hf。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裂谷(WPB)环境;获得玄武岩锆石U-Pb年龄238.8±5Ma,显示该期裂谷在中三叠世已存在。晚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扬子陆块西缘裂解,洋盆持续发育,区内最早可能在石炭纪形成理塘洋盆,持续至中三叠纪时期发育深水盆地,形成以擦岗隆洼岩组(PTc)为代表的洋中脊火山岩建造;在三叠纪时期,理塘洋盆东部陆缘再次发生张裂,发育以达森隆洼岩组(Tds)为代表的陆缘裂谷火山-沉积组合,并可能导致斗巫巴岩组(Odw)从扬子西缘裂离。

严松涛,段阳海,谭昌海,文浪[10](2019)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三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上义敦岛弧带与扬子板块间的重要界线。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主要为晶屑熔结凝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少量的硅质岩、玄武岩,各端元之间均呈整合接触。对基性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SiO2含量为47.16%~54.30%,TiO2含量为2.76%~5.66%,MgO含量为5.29%~6.65%,K2O含量介于0.82%~3.66%之间,Na2O含量在2.52%~3.66%之间变化,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REE=195.21×10–6~341.81×10–6,(La/Yb)N=11.75~13.62,无明显铕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于OIB。基性火山岩微量元素判别表明其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起源于地幔源区而没有遭受明显的陆壳物质混染。晶屑熔结凝灰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5.1±1.5) Ma,这表明该洋岛型基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内容,为区域上甘孜—理塘洋盆中三叠世时期构造演化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证据。

二、藏东川西地区岩浆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内生矿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东川西地区岩浆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内生矿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江北段区域地质简况
2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岩浆作用
    2.1 松潘-甘孜褶皱带
    2.2 义敦地体
3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岩浆成因和构造背景的不同观点
4 几个相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4.1 甘孜-理塘洋的属性和闭合时间
    4.2 金沙江洋的属性和闭合时间
    4.3 同位素空间变化趋势与金沙江洋的东向俯冲
    4.4 碰撞后岩浆作用与地壳生长
    4.5 晚三叠世碰撞造山与地壳增厚
4 主要认识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三叠系
        2.2.2 古近系
        2.2.3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岩脉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5 构造
        2.5.1 主要断层特
        2.5.2 构造变形期次
3 理塘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3.1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3.2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3.3 二叠纪村戈岩组
    3.4 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3.5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3.6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4 理塘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二叠纪村戈岩组
    4.2 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4.3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5 理塘蛇绿混杂岩年代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 达森隆洼岩组玄武岩
    5.3 斗巫巴岩组变质石英砂岩
6 晚古生代-中生代理塘洋盆演化分析
    6.1 早古生代奥陶纪被动陆缘沉积盆地
    6.2 晚古生代-中生代理塘洋盆
        6.2.1 洋中脊基性火山岩相
        6.2.2 洋岛-海山火山—沉积岩相
        6.2.3 陆缘-深海盆地火山—沉积岩相
        6.2.4 陆缘裂谷火山-沉积岩相
    6.3 洋盆演化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川西九龙地区晚三叠世高Sr、低Y花岗岩成因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初始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地壳厚度对岩浆岩成分的控制
        1.1.2 源区成分与压力对高Sr/Y花岗岩类成因的控制
    1.2 论文选题
    1.3 研究现状
        1.3.1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
        1.3.2 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生代岩浆岩
    1.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 取得的认识和意义
    1.7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阿尼玛卿缝合带
    2.2 甘孜-理塘缝合带
    2.3 金沙江缝合带
    2.4 龙门山断裂带
    2.5 松潘-甘孜褶皱带
3 分析方法
    3.1 锆石分选、制靶、透反射和阴极发光拍照
    3.2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3.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5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6 单矿物成分分析
4 晚三叠世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初始生长
    4.1 定年结果
    4.2 数据集组成及数据处理
    4.3 古地壳厚度计算结果
    4.4 讨论
        4.4.1 现今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在晚三叠世存在增厚的地壳
        4.4.2 青藏高原东部晚三叠世地壳厚度差异的原因
        4.4.3 青藏高原东部晚三叠世海拔
        4.4.4 大地构造意义
    4.5 小结
5.源区成分和压力对日鲁库岩基花岗岩高Sr/Y比值的控制
    5.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5.2 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5.2.1 锆石U-Pb年龄
        5.2.2 锆石微量元素
        5.2.3 锆石Hf同位素
        5.2.4 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
        5.2.5 矿物成分
    5.3 讨论
        5.3.1 日鲁库岩基花岗岩的年龄
        5.3.2 日鲁库岩基高Sr/Y花岗岩结晶条件
        5.3.3 关于日鲁库岩基高Sr/Y花岗岩的不同成因解释
        5.3.4 地球化学模拟
        5.3.5 对青藏高原东部晚三叠世地壳厚度的指示意义
    5.4 小结
6.主要认识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认识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洋岛型岩石组合
3 形成环境分析
4 年代探究
5 讨论
6 结论

(6)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晚古生代硅质岩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岩相学特征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4 化石鉴定结果
5 讨论
    5.1 硅质岩沉积环境
    5.2 地质意义
6 结论
图版说明

(7)西藏永珠蛇绿构造混杂岩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条件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1.1.2 研究区自然条件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项目依托及选题
        1.2.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选题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1.3.2 蛇绿岩研究现状
        1.3.3 永珠蛇绿岩带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岩石地层特征
    2.3 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野外样品采集
    3.2 样品分析测试
        3.2.1 成矿元素分析
        3.2.2 岩矿鉴定分析
        3.2.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3.2.4 同位素定年分析
第4章 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
    4.1 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
        4.1.1 地质特征
        4.1.2 岩石学特征
        4.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2 朗么-多布松果蛇绿构造混杂岩的演化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4.2.1 演化特征
        4.2.2 构造环境判别
第5章 永珠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构造及演化
    5.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5.1.1 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
        5.1.2 分界断裂特征
        5.1.3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5.2 地质构造发展史
    5.3 永珠蛇绿岩带的演化历程
第6章 永珠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成矿远景
    6.1 矿产概况及特征
        6.1.1 矿产概况
        6.1.2 矿产及分布特征
    6.2 主要矿产讨论
        6.2.1 沉积变质型布且拉铁铜矿床
        6.2.2 热液型补嘎错铅多金属矿点
        6.2.3 热液型芒热隆巴铜矿点
        6.2.4 金矿化萨卡1 号金矿(化)点
        6.2.5 基性岩墙群中(贯入式)石英脉型铜矿化-昌拉铜矿点
    6.3 区域成矿规律
        6.3.1 成矿地质背景
        6.3.2 找矿远景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特征
3 梭罗沟蛇绿岩特征
    3.1 蛇绿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2 蛇绿岩与洋岛玄武岩大地构造背景
    3.3 梭罗沟蛇绿岩形成时代的讨论
4 梭罗沟大型金矿特征
    4.1 梭罗沟金矿发现历史
    4.2 矿区地质特征
    4.3 矿体特征
    4.4 矿石类型及成矿阶段
    4.5 围岩蚀变
    4.6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4.7 成矿流体特征
    4.8 成矿年代学特征
    4.9 成矿物质来源
    4.10 矿床成因类型
5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特征
    5.1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发现历史
    5.2 矿区地质特征
    5.3 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体岩石成因
    5.4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来源
    5.5 德工牛场斑岩铜矿成矿流体特征
6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6.1 蛇绿岩带对梭罗沟金矿的成生关系
    6.2 蛇绿岩带对德工牛场铜矿的成生关系
    6.3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
    6.4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1.2.2 甘孜-理塘结合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及岩石地层划分
    2.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2.1 义敦-沙鲁里岛弧
        2.2.2 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2.2.3 雅江残余盆地
    2.3 地层
        2.3.1 三叠系
        2.3.2 侏罗系
        2.3.3 古近系
        2.3.4 第四系
    2.4 岩浆岩
    2.5 变质岩
3 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
    3.1 非史密斯地层填图单位的建立
    3.2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3.3 二叠纪村戈岩组
    3.4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3.5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4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辉石橄榄岩
        4.1.2 玄武岩
        4.1.3 辉长岩
        4.1.4 辉绿岩
        4.1.5 硅质岩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杏仁状玄武岩
        5.1.2 辉绿岩
        5.1.3 辉石橄榄岩
        5.1.4 玄武质凝灰岩
        5.1.5 硅质岩
        5.1.6 泥晶灰岩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 年代学研究
6 甘孜理塘蛇绿岩带构造演化
    6.1 蛇绿混杂岩带构造环境分析和时代分析
        6.1.1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6.1.2 二叠纪村戈岩组
        6.1.3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6.1.4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6.1.5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6.1.6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6.2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
        6.2.1 稳定陆缘演化阶段(O)
        6.2.2 裂谷盆地阶段(D)
        6.2.3 洋盆形成、二次裂谷发育阶段(C_1-T_2)
        6.2.4 洋壳俯冲消减阶段(T_2-T_3)
        6.2.5 弧陆碰撞造山阶段(T_3-J?)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三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2 岩石学特征
    2.1 岩石组合
    2.2 岩相学特征
3 年代学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 讨论
    5.1 岩石成因
    5.2 构造环境
    5.3 地质意义
6 结论

四、藏东川西地区岩浆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内生矿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J]. 朱弟成,王青,詹琼窑,谢锦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02)
  •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3]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喻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4]川西九龙地区晚三叠世高Sr、低Y花岗岩成因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初始生长[D]. 詹琼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J]. 严松涛,谭昌海,段阳海,李虎. 地质学报, 2020(02)
  • [6]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晚古生代硅质岩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J]. 严松涛,秦蒙,谭昌海,刘陇强. 地质学报, 2019(09)
  • [7]西藏永珠蛇绿构造混杂岩与成矿[D]. 任强. 吉林大学, 2019(10)
  • [8]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D]. 聂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 黄豪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三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J]. 严松涛,段阳海,谭昌海,文浪. 地球学报, 2019(06)

标签:;  ;  ;  ;  ;  

藏东川西岩浆活动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和内生矿物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