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在线”网站各页面综合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覃国孙[1](2021)在《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我国诸如“山东假疫苗”、“过期汉堡”等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类大小突发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信息在各类网络和媒体中传播发酵,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时刻在考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舆情监管能力。目前国内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舆情监测大多针对的是网络媒体,缺乏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获取关于食品药品舆情的技术手段,如何及时、有效地掌握食品药品安全舆情信息在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动态已成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设计一种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首先围绕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业务流程和用户需求,使用UML建模的方法完成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接着基于B/S架构完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并对系统的业务流程、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其中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的食药舆情快速检索发现的技术方法,通过应用音视频处理和语音识别的相关技术实现了从广播电视媒体播出的新闻类、法治类、专题类等特定节目中识别检索出有关食药舆情信息的音视频内容;然后选择Java编程语言,采用基于MVC模式的SSH框架完成系统的整体开发;最后,通过接入实际的广播电视信号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最终实现了数据采集、节目自动识别、舆情快速检索、舆情分析和综合展示等业务功能,系统功能实用,可基本满足舆情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广播电视媒体开展舆情监测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1)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广播电视音视频为监测和识别检索基础数据的食品药品安全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补充了国内基于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开展食药舆情监测的研究成果;(2)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的食药舆情快速检索发现的技术方法,系统实时性高,可有效提升舆情监测监管的工作效率。
王蕾[2](2021)在《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可读性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为理论框架,构建一套普适性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明确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期为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提供科学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为其设计、选择和修订高可读性的健康教育网页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检索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相关文献,以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为基本理论框架提取相关指标,初步拟定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变异系数(CV),结合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筛选、修改指标,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IBM 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有效问卷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来判断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以此检验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第二阶段: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采用国外学者使用的可读性评价工具信效度检验方法,对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信效度检验。依据指标体系形成《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以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为研究对象实施可读性评价,计算Cohen’s Kappa系数检验评定者间信度,计算Cronbach’sα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依据在信度检验中随机选择的30个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的内容编制《知识测试问卷》,在高、低健康素养社区居民中实施读者测试,计算读者答题正确率;在第二次信度检验的30个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中,使用汉语可读性公式计算其文本难度系数,采用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计算可读性评价工具测量结果与读者答题正确率、汉语可读性公式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来检验结构效度,以此确定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第三阶段: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以“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层,所有的一级指标为准则层,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方案层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结合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利用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得分均数的差值确定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使用yaahp 12.3(标准版)软件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及组合权重系数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立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第一阶段: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共提取7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邀请20位专家参与德尔菲研究,16位专家完成三轮咨询,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为4.31~5.00,变异系数为0~0.11,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为3.94~5.00,变异系数为0~0.20,专家意见集中,专家权威程度为0.872,一级、二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59,0.231(P<0.05)。结合专家修改意见和建议,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阶段:本研究借鉴国外已被广泛使用的可读性评价工具信效度检验方法,选择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进行了可读性评价,计算出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04,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66,0.742,0.744,0.731,0.655,0.650,0.846;总体Cohen’s Kappa系数为0.63,各条目Cohen’s Kappa系数范围为0.62~1.00。通过实施读者测试及汉语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计算得出可读性评价结果与高、低健康素养读者答题正确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0.424(P<0.05);与汉语可读性公式测量结果相关系数为-0.369(P<0.05),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第三阶段: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权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文字表达、内容设计、可操作性、组织布局、排版设计、视觉辅助、数值应用,权重系数分别为0.2713,0.2220,0.1816,0.1331,0.0819,0.0643,0.0458。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位于前4位的依次为行为指导明确具体、使用通俗易懂的字词、使用简短的句子、信息内容科学准确,组合权重系数分别为0.1014,0.0974,0.0682,0.0651。一致性检验CR值为0.0000~0.0304,均<0.10,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好,权重分配合理。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和权重计算,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科学合理,信效度良好,权重计算准确可靠,为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设计、选择和修订高可读性的健康教育网页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提升网络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奠定了基础。
仲璐[3](2020)在《双创背景下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的用户体验研究也受到各界关注,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教育产业,并成立用户体验相关部门。近几年,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政策的提出,双创背景推动了人们对设计类知识技能的自主学习需求,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导致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用户体验研究。互联网产品的日益丰富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产品体验的看法,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平台的基础学习功能和解决共性问题,“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思想与平台体验不足形成较大差距,因此,设计类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份行之有效的用户体验评价模型。本研究针对如何精确介入平台设计要素、如何高效优化平台用户体验等,从用户行为研究、用户体验评价维度、在线教育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理论基础,进行平台设计要素分析、评价测量量表构建、评价模型构建、并根据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对平台优化提出设计策略。本文首先通过用户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从用户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反馈三个阶段挖掘用户的使用需求;其次通过桌面调研和用户需求的归纳总结平台主要设计要素,将设计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用户体验的基础维度为视觉体验、内容体验、功能体验、过程体验四个维度;根据用户体验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组成的评价结构模型,针对措施层的19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李克特量表法分析其必要性,通过判断矩阵专家调查确认最终测量量表和各项权重;研究最后,以虎课网、巧匠设计、勤学网为对比样本进行实证验证,利用最终的用户体验评价模型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对用户体验相关领域研究有一定程度上的充实与完善,为设计类在线教育的设计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意义。
刘璋[4](2020)在《7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研究中数据管理水平低下、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使用率较低的问题,总结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选择方法。建立七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队列研究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建立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队列,探究中医药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调查的方式,查阅临床研究和数据管理相关文献,分析国内临床研究应用数据管理软件存在的问题和中医临床研究应用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取得的进展,总结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选择方法。将软件选择方法应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选择及替代机制研究(No.81774047)”(以下简称课题项目)的数据管理工作中。使用Epidata收集七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数据,将研究数据迁移至由Python+Django+My SQL构建的网络数据库,建立七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队列研究数据库。使用数据库建立样本量和失访率符合要求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队列,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统计方法探究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总结出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的选择方法,并应用于课题项目队列研究数据管理工作。构建了基于网络的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临床数据库,在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数据库的基础上快速建立了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队列。2.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队列共纳入632例患者,失访70例,失访率为11.08%。住院期间NYHA分级(OR=1.161,95%CI=1.035-1.834)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死亡相关因素。随访期间年龄(OR=1.052,95%CI=1.025-1.079)、NY HA分级(OR=1.681,95%CI=1.092-4.749)和糖尿病(OR=1.790,95%CI=0.323-1.932)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OR=0.456,95%CI=0.214-0.971)、年龄(OR=1.027,95%CI=1.009-1.117)、NYHA分级(OR=1.525,95%CI=1.831-2.801)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衰再入院相关因素。结论:1.总结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的选择方法,建立了7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数据库。2.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随访期间心衰再入院的发生。
戴柏清[5](2020)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型文化服务范式,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21世纪伊始,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国文化部发起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惠民项目。其中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支持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推动下,形成了国家级工程发展中心、各省级分中心等覆盖全国的文化资源供给网络。由于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长期处于文化资源与服务设施的配置阶段,海量、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和群众期盼缺乏有效对接,导致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活力不足、服务效能不高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用户体验研究,意在回答公共数字文化用户体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用户体验水平如何衡量?存在何种问题?应提出何种优化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是用户体验价值引领公共数字文化创新服务的过程,更是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良好诠释和具体实践。通过政策梳理和文献调研,本文提出公共数字文化用户体验是用户针对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产品交互和服务体验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印象和主观感受。通过对用户体验经典模型的对比分析,构建了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以该指标体系为蓝本,选择文化共享工程主站国家数字文化网为研究对象,设计用户体验测评实验。利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60名用户参与试验并完成用户体验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测试结果表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界面设计繁杂;文化资源建设重复;性能稳定性差;用户交互性差、留存价值低;用户隐私受到威胁。针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要求,亟需从优化平台界面设计;注重资源内容质量;加强平台用户交互;改进平台使用性能;提高平台留存价值;注重用户隐私保护六个方面提升用户体验。本文旨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内容,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人民群众提供集成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数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胡敏[6](2020)在《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出现为众多行业发展线上平台、扩展生存空间提供了良好契机,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消费、沟通交流、甚至是解决自身健康问题。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需要尽快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在线健康社区也应运而生,为人民健康问题的解决和深层次健康需求的满足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在线健康社区发展相伴而来的信息服务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用户疾病隐私泄露、医生诊断失误、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力求建立一套兼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在线健康社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提供有效的对策。首先,本文对在线健康社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知识;其次,通过研究信息服务质量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经过问卷预调研进行指标筛选,以此确立了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假设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后对评价假设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以丁香医生为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对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在理论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构建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上,选取丁香医生为实证对象进行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并分析信息服务整体水平,针对信息服务弱项提出信息服务质量提升建议。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能够应用于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中,有助于为在线健康社区及时找出信息服务的不足之处和有效的改进方法提供参考。
张冀[7](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钟涵宇[8](2020)在《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用户群体变化以及在线教育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转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未来趋势和必然结果。它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技术,使用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培养用户结构化思维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了提高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本文以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利用SPSS、EXCEL软件将两次调查结果汇总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改善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和用户体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是针对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微信以及其他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分析。第四部分是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主体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信息意识方面,用户、高校图书馆两个主体应该提高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内容方面,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建立特色课程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寓教于乐,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共享方面,建立统筹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馆员方面,应加强馆员课程体系建设,定期举办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提高馆员信息能力;平台利用方面,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方面,提高资源分类整序能力,使网页设置规范化,补充MOOC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评估方面,建立“三位一体”评估机制。
郭碧玉[9](2020)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倒逼着高校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国家“双一流”战略决策顺应了时代发展,将学科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基地,自觉地承担起了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与知识服务的重要任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提供学科资源与学科知识服务的重要媒介,也是联系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重要纽带。学科馆员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图书馆拥有的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与加工整理,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呈现给用户,并提供专业化的学科知识与情报服务。学科用户在使用资源的同时利用平台传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将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学科馆员。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战略性、特色性、精准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根据高校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情况将其分为四类,对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调查。首先从总体上调查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发现大部分图书馆都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半数以上图书馆提供了学科馆员信息,只有少数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然后详细分析了图书馆对学科博客、自建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及其他平台共五种类型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随后重点分析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存在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平台维护力度不足、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最后从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完善学科知识服务、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五方面提出建议,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韩策[10](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志愿服务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志愿服务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推动和互联网的进步,志愿活动中产生了海量志愿服务数据。如何处理和利用志愿服务数据,对志愿用户的行为进行指导,为志愿事业的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信息一体化工作也逐渐开展。对海量的志愿服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构建志愿服务领域的知识图谱,一方面以图谱的形式将复杂的结构化的志愿服务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将互联网信息表达成更接近人类认知的形式,便于更好的理解、管理数据;另一方面,知识图谱将现实的语义和关系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进而提供包括个性化推荐、智能检索在内的智能服务,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挖掘志愿服务数据,抽取志愿服务领域中的实体及关系,搭建志愿服务领域的知识图谱,对志愿服务推荐工作进行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模型提出推荐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志愿服务推荐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一、基于志愿服务大数据,完成知识抽取工作,并建立志愿服务领域的知识图谱。对志愿服务数据源进行分析得出,志愿服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建立志愿服务领域知识图谱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依据志愿服务数据的特点人工定义层次结构模式,然后按照该模式抽取出实体、属性及关系,最后以MySQL数据库和Neo4j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对知识抽取的结果进行存储,完成知识图谱的构建。二、基于志愿服务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表示学习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ransH的推荐方法。先是对常用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模型在志愿服务数据集上的性能进行评估,其中TransH算法性能最佳。然后考虑到现有推荐算法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TransH的推荐方法,将表示学习模型与经典的协同过滤相结合,引入兴趣值的概念,解决了冷启动问题,并利用项目时间属性建模时间衰减函数使得推荐过程更贴近真实场景。最后,构建稠密和稀疏两种数据集对所提算法进行性能测试,在稠密数据集上,所提算法相比传统的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覆盖率指标上分别提升29.91%、42.22%和23.81%,在稀疏数据集上提升38.78%、42.50%、24.55%,说明所提算法不仅在推荐准确性和挖掘冷门物品能力上表现出色,而且可以缓解数据稀疏性问题。三、基于知识图谱和推荐算法,实现了志愿服务推荐系统,该系统为志愿者用户提供了数据可视化服务与项目推荐和检索服务。首先设计了系统的三层架构: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服务层,数据层采用MySQL和Neo4j数据库,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和MyBatis,应用服务层是以Web页面形式呈现。然后完成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志愿者注册登录模块、志愿图谱信息展示模块、志愿服务数据展示模块、和志愿服务项目检索推荐模块,介绍了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并对各个模块的页面进行展示。
二、“中医药在线”网站各页面综合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在线”网站各页面综合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总体业务目标分析 |
2.2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2.2.1 用户类型分析 |
2.2.2 业务流程总体分析 |
2.2.3 业务用例分析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实时性需求 |
2.3.2 业务响应时间需求 |
2.3.3 系统界面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思路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硬件部署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E-R关系模型 |
3.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3.5 基于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的食药舆情快速检索发现方法设计 |
3.5.1 总体思路与方法流程 |
3.5.2 具体技术方法设计 |
3.6 主要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3.6.1 节目识别 |
3.6.2 音视频内容翻译 |
3.6.3 关键字与字幕定位播放 |
3.6.4 关键帧定位播放 |
3.6.5 舆情片段截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
4.2 系统总体实现 |
4.3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4.4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 舆情检索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1 节目识别 |
4.5.2 音视频内容翻译 |
4.5.3 音视频内容定位 |
4.5.4 舆情片段截取 |
4.6 舆情分析功能模块的实现 |
4.7 报表统计功能模块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运行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频道监看模块测试 |
5.2.2 特征提取模块测试 |
5.2.3 节目识别模块测试 |
5.2.4 音视频内容翻译模块测试 |
5.2.5 舆情检索模块测试 |
5.2.6 舆情展示与分析模块测试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4 舆情自动识别发现效果验证测试 |
5.4.1 测试内容及方法 |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网络是公众寻求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 |
1.2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至关重要 |
1.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的定义 |
1.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 |
1.4.1 评价工具种类 |
1.4.2 评价工具的应用现状 |
1.5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存在的不足及研究趋势分析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 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 |
1.1 文献研究法 |
1.1.1 制定检索策略 |
1.1.2 整理分析文献,提取相关指标 |
1.2 德尔菲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
1.3 质量控制 |
1.3.1 文献研究阶段 |
1.3.2 德尔菲法实施阶段 |
2 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评价对象 |
2.1.2 读者测试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2.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 |
2.2.2 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汉语可读性公式 |
2.2.3 2009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
2.3 信度检验 |
2.4 效度检验 |
2.4.1 实施读者测试 |
2.4.2 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 构建判断矩阵 |
3.3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德尔菲法的结果 |
1.1 专家基本情况 |
1.1.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1.1.2 专家积极程度 |
1.1.3 专家权威程度 |
1.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1.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1.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1.4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 |
2 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结果 |
2.1 读者测试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
2.2 信度检验结果 |
2.3 效度检验结果 |
2.3.1 读者测试结果 |
2.3.2 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结果 |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3.2 判断矩阵的构建 |
3.2.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
3.2.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3.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3.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2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
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可靠性 |
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5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初稿(摘选) |
附录2 德尔菲函询专家邀请函 |
附录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5 第一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评分统计表 |
附录6 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评分统计表 |
附录7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3)双创背景下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 |
1.1.2 双创背景下的设计类在线教育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体验研究现状 |
1.2.2 用户体验评价维度研究综述 |
1.2.3 在线教育研究现状 |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3.1 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
1.3.2 用户体验评价维度研究综述 |
1.3.3 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理论意义 |
1.4.3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与研究综述 |
2.1 设计类在线教育相关概述 |
2.1.1 设计类在线教育定义和分类 |
2.1.2 设计类在线教育特征 |
2.2 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特征概述 |
2.2.1 用户行为分析 |
2.2.2 初始采纳意愿相关研究理论 |
2.2.3 持续使用相关研究理论 |
第三章 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研究模型构建 |
3.1 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维度 |
3.1.1 用户体验影响因素预调研和分析 |
3.1.2 用户体验评价维度的确定 |
3.2 测量指标细化与获取 |
3.2.1 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设计要素分析 |
3.2.2 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体验指标获取 |
3.2.3 评价指标内容的具体说明 |
3.3 评价指标信效度检验 |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4.2 权重的确定 |
第四章 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实证验证 |
4.1 样本选取 |
4.2 样本用户体验评价调研 |
4.2.1 数据采集 |
4.2.2 调查问卷的综合评价数据分析 |
4.3 对比结果分析 |
第五章 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设计策略提出 |
5.1 设计类在线教育视觉体验提升的设计策略 |
5.2 设计类在线教育内容体验提升的设计策略 |
5.3 设计类在线教育功能体验提升的设计策略 |
5.4 设计类在线教育过程体验提升的设计策略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设计类在线教育体验评价用户访谈摘要 |
附录C: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指标问卷调查 |
附录D: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指标矩阵判断调查表 |
附录E: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对比问卷 |
附录F:设计类在线教育平台对比问卷原始数据 |
附录G: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7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的应用概况和选择方法分析 |
1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
2 两种临床研究数据管理方式的对比 |
2.1 传统临床研究数据管理方式的弊端 |
2.2 现代临床研究数据管理方式的优势 |
3 国内外临床研究中数据管理软件的应用概况 |
4 中医临床研究应用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的探索 |
5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管理软件的选择方法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建立七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数据库 |
1 队列研究方案设计 |
1.1 研究对象和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标准 |
1.5 治疗药物 |
1.6 观察指标 |
2 资料收集 |
2.1 住院期间的资料收集 |
2.2 随访期间的资料收集 |
3 整理调查表 |
4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4.1 根据数据来源分析数据管理需求 |
4.2 根据数据特点分析数据管理需求 |
4.3 其它管理需求 |
4.4 总结管理需求 |
5 建立数据库 |
5.1 选择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软件 |
5.2 应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 |
5.3 建立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站点 |
6 迁移数据 |
7 讨论 |
第三部分 应用数据库开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数据管理 |
3 统计方法 |
4 住院期间 |
4.1 一般资料特征 |
4.2 暴露划分情况 |
4.3 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
4.4 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
4.5 住院期间研究结果分析 |
5 随访期间 |
5.1 一般资料特征 |
5.2 暴露划分情况 |
5.3 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
5.4 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相关性分析 |
5.5 随访期间研究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中医药治疗 |
6.2 研究心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公共数字文化用户体验的理论分析 |
2.1 公共数字文化概述 |
2.1.1 公共数字文化内涵和特征 |
2.1.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概念和分类 |
2.1.3 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服务内容和特点 |
2.2 用户体验概述 |
2.2.1 用户体验概念 |
2.2.2 用户体验要素 |
2.2.3 用户体验经典评价模型 |
第3章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用户体验评价维度的确定 |
3.3 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用户体验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章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实验设计及评价过程 |
4.1 实验目的与思路 |
4.2 实验对象选择说明----以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例 |
4.3 实验样本与工具 |
4.4 实验任务的设计 |
4.5 用户体验问卷设计 |
4.6 用户体验评价过程 |
第5章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结果及分析 |
5.1 用户体验测试的基本情况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5.3 各体验维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 用户体验水平差异性分析 |
5.5 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体验存在的问题 |
5.5.1 平台界面设计繁杂,浏览出现迷航 |
5.5.2 平台资源建设重复,缺乏档案资源 |
5.5.3 平台性能稳定性差,缺乏智能检索 |
5.5.4 平台用户交互性差,页面提醒较少 |
5.5.5 平台感知价值较高,留存价值较低 |
5.5.6 用户隐私受到威胁,缺乏页面说明 |
第6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改进策略 |
6.1 优化平台界面设计 |
6.1.1 改变界面风格,提高视觉审美 |
6.1.2 调整信息密度,完善导航层级 |
6.1.3 优化图标样式,做好视觉引导 |
6.2 注重资源内容质量 |
6.2.1 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广 |
6.2.2 实现文化资源内容的跨界与融合 |
6.2.3 加快整合数字档案文化资源内容 |
6.3 加强平台用户交互 |
6.3.1 增加社交与互动模块 |
6.3.2 改进用户的反馈机制 |
6.3.3 增加个性化延伸服务 |
6.4 改进平台使用性能 |
6.4.1 升级浏览器的兼容性 |
6.4.2 加强浏览器的容错性 |
6.4.3 深化站内的检索功能 |
6.5 提高平台留存价值 |
6.5.1 打造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 |
6.5.2 提供价值链上的高频功能 |
6.5.3 建立平台用户的激励行为 |
6.6 注重用户隐私保护 |
6.6.1 设置平台的弹出提醒窗口 |
6.6.2 提示登录密码的安全等级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在线健康社区 |
2.1.1 在线健康社区的定义 |
2.1.2 在线健康社区的类型 |
2.1.3 在线健康社区的优势 |
2.2 信息服务理论 |
2.2.1 信息服务的内容 |
2.2.2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
2.3 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 |
第3章 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3.1 评价指标初选与假设模型构建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指标选取依据 |
3.1.3 指标初选 |
3.1.4 初选指标预调研 |
3.1.5 构建评价假设模型 |
3.2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数据分析 |
3.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2 主成分分析 |
3.4 修正评价假设模型 |
3.5 权重赋值 |
第4章 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4.1 综合评价简述 |
4.1.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2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
4.2 案例选择 |
4.2.1 丁香医生简介 |
4.2.2 丁香医生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1 样本统计 |
4.3.2 确定评价集和判断矩阵 |
4.3.3 二级指标的评价 |
4.3.4 一级指标的评价 |
4.3.5 模糊综合评价总分 |
4.4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第5章 提升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
5.1 提升用户感知收益,节省感知成本 |
5.2 加强医生资源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
5.3 提升交互服务效率,保持交互质量 |
5.4 加强检索功能开发,完善导航设计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B 在线健康社区服务质量研究 |
致谢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概况 |
0.2.2 国外研究概况 |
0.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0.3 选题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 |
0.4.1 研究内容 |
0.4.2 研究方法 |
0.4.3 创新之处 |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相关理论概述 |
1.1 研究核心概念内涵 |
1.1.1 信息素养概述 |
1.1.2 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
1.1.3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
1.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
1.1.5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相关概念 |
1.2 用户研究相关理论 |
1.2.1 用户体验的内涵 |
1.2.2 用户体验的构成 |
1.2.3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
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
2.1 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2.1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服务平台调查分析 |
2.2.2 网页信息素养教育调查情况 |
2.2.3 微信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
2.2.4 MOOC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
3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分析 |
3.1 调查情况的说明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设置过程 |
3.1.3 调查样本分析 |
3.1.4 效度分析 |
3.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分析 |
3.2.1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
3.2.1.1 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实体图书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1.2 信息意识层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1.3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层面调查数据现状分析 |
3.2.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差异性分析 |
3.2.2.1 不同教育程度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所就读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
3.2.2.2 不同专业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使用学术软件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
4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
4.1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欠缺 |
4.1.1 高校图书馆用户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
4.1.2 高校图书馆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建设意识不够 |
4.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 |
4.2.2 内容缺乏特色 |
4.2.3 内容趣味性不足 |
4.2.4 内容缺乏针对性 |
4.3 共享性不足 |
4.4 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
4.5 平台利用不充分 |
4.6 资源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
4.7 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估体系 |
5 提高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
5.1 多方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 |
5.1.1 高校图书馆用户方面 |
5.1.2 高校图书馆方面 |
5.2 加强在线信息素养内容建设 |
5.2.1 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
5.2.2 建立特色资源,突出内容“特色性” |
5.2.3 寓教于乐、推陈出新 |
5.2.4 按不同年级、专业、教育程度个性化教学 |
5.3 建立统筹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
5.4 加大馆员培养力度 |
5.5 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
5.5.1 网页平台 |
5.5.2 新媒体平台 |
5.5.3 自建平台 |
5.6 提升资源组织管理能力 |
5.7 建立“三位一体”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与难点 |
0.4.1 创新点 |
0.4.2 难点 |
1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相关论述 |
1.1 “双一流”战略背景概述 |
1.2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内容 |
1.2.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
1.2.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
1.2.3 搭建线上线下学科平台 |
1.2.4 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
1.2.5 促进学科成果转化 |
1.2.6 加强社会参与及国际合作 |
1.3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特点 |
1.3.1 战略性 |
1.3.2 特色性 |
1.3.3 精准性 |
1.3.4 知识性 |
1.3.5 开放性 |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调查分析 |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2 学科服务情况总体分析 |
2.2.1 学科服务 |
2.2.2 学科馆员 |
2.2.3 学科服务平台 |
2.3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
2.3.1 学科博客 |
2.3.2 自建学科服务平台 |
2.3.3 Lib Guides学科服务平台 |
2.3.4 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 |
2.3.5 其他平台 |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及问题 |
3.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
3.1.1 武汉大学图书馆:Lib Guides+ 纬度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
3.1.2 重庆大学图书馆:“学部+学院”数字图书馆 |
3.1.3 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网页 |
3.1.4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方略学科导航平台 |
3.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 |
3.2.1 平台搭建不完善 |
3.2.2 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 |
3.2.3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 |
3.2.4 平台维护力度不足 |
3.2.5 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
4.1 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
4.1.1 树立平台建设意识 |
4.1.2 明确学科服务平台定位 |
4.1.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平台类型 |
4.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
4.2.1 丰富学科资源内容 |
4.2.2 深化学科分析与学科评估 |
4.2.3 加强特殊资源建设 |
4.3 完善学科知识服务 |
4.3.1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
4.3.2 探索多样化学科服务方式 |
4.3.3 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
4.4 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 |
4.4.1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
4.4.2 组建学科服务团队 |
4.4.3 加强技术维护 |
4.5 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
4.5.1 促进区域共建与行业共建 |
4.5.2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
5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志愿服务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2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志愿服务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 |
2.1 志愿服务数据源介绍 |
2.1.1 数据源综述 |
2.1.2 数据源分析 |
2.2 知识图谱及其构建技术 |
2.2.1 知识图谱简介 |
2.2.2 志愿服务领域应用价值 |
2.2.3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 |
2.3 志愿服务领域图谱构建 |
2.3.1 层次结构设计 |
2.3.2 知识数据抽取 |
2.3.3 存储方案设计 |
2.4 知识图谱构建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的推荐方法研究 |
3.1 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算法研究 |
3.1.1 表示学习概念 |
3.1.2 表示学习算法 |
3.1.3 性能测试与评价 |
3.2 常用推荐算法及问题 |
3.2.1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
3.2.2 基于内容的推荐 |
3.2.3 基于图的推荐 |
3.2.4 基于模型的推荐 |
3.2.5 稀疏性和冷启动问题 |
3.3 基于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的推荐算法 |
3.3.1 方案分析 |
3.3.2 兴趣值 |
3.3.3 时间衰减函数 |
3.3.4 基于TransH的推荐算法 |
3.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3.4.1 数据集构建 |
3.4.2 评价方案 |
3.4.3 基线算法 |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志愿服务推荐系统 |
4.1 系统架构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开发工具 |
4.1.3 系统开发准备 |
4.2 志愿者注册登录模块 |
4.2.1 模块构建方案 |
4.2.2 模块数据表结构 |
4.2.3 模块后端实现 |
4.2.4 模块界面展示 |
4.3 志愿图谱信息展示模块 |
4.3.1 模块构建方案 |
4.3.2 模块数据表结构 |
4.3.3 模块后端实现 |
4.3.4 模块界面展示 |
4.4 志愿服务数据展示模块 |
4.4.1 模块构建方案 |
4.4.2 模块数据表结构 |
4.4.3 模块后端实现 |
4.4.4 模块界面展示 |
4.5 志愿服务检索推荐模块 |
4.5.1 模块构建方案 |
4.5.2 模块数据表结构 |
4.5.3 模块后端实现 |
4.5.4 模块界面展示 |
4.6 系统功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医药在线”网站各页面综合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覃国孙. 广西大学, 2021(12)
- [2]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蕾.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双创背景下设计类在线教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研究[D]. 仲璐. 江南大学, 2020(01)
- [4]7家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D]. 刘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研究[D]. 戴柏清. 湘潭大学, 2020(02)
- [6]在线健康社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胡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钟涵宇. 辽宁大学, 2020(01)
- [9]“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郭碧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志愿服务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D]. 韩策.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