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 Accurate and Safe Small Raman Gain Measurement for Installed Fiber Optic Cables(论文文献综述)
赵璐[1](2016)在《基于新型调制技术的WDM-PON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量的持续增长,用户端对接入网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把WDM(波分复用技术)应用在PON(无源光网络)系统中成为了光接入网NG-PON2的研究热点。WDM-PON系统传输速率高,安全性好,传输量大,成为解决未来光接入网带宽“最后一公里”瓶颈的主流方案。但是,WDM-PON系统接入技术的引入间接导致色散及非线性效应的加强,采用先进的光调制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损伤因素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联合传输码型的应用,不仅使得WDM-PON系统的传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使WDM-PON系统的商用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论文主要针对高速光传输系统中各种光调制技术以及先进调制技术在再调制WDM-PON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对强度调制、相关编码调制和相位调制三种调制格式的产生方式与解调原理进行介绍,同时对光纤传输时的损伤因素进行了阐述,着重对强度调制格式及相位调制格式中部分码型的色散容限与非线性容限进行仿真对比。根据仿真结果,结合系统搭建难易程度等因素,选择强度调制格式中非线性容限较好的反归零调制格式(IRZ)与色散容限较好的相关编码调制格式—双二进制调制格式(Duobinary)结合起来,组成一种先进的联合调制格式—双二进制反归零调制格式(IRZ-duobinary),并对其残留色散与系统所需光信噪比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IRZ-duobinary对系统光信噪比要求不会随着色散容限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在实际应用时更具经济效益。其次,将先进的联合调制格式IRZ-duobinary与高速WDM-PON传输系统和组播再调制系统结合,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在高速WDM-PON传输系统中,采用IRZ-duobinary下行,IRZ码上行的再调制方案,在基于IRZ-duobinary下行的组播再调制系统中,采用IRZ-duobinary码同时承载单播业务和组播业务,通过马赫曾德调制器对组播业务进行控制。总之,两种系统仿真结果均表明,采用先进联合调制格式—IRZ-duobinary码作为调制码型改善了WDM-PON系统整体性能,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对推动WDM-PON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未来高速传输系统的发展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贺伟[2](2011)在《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电缆温度监测系统及其数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电缆在电力系统中特别在城市配电网中应用愈来愈广,然而电力电缆在高电压、强电场、大电流以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由于铜损、介质损耗发热会导致电缆温度升高、绝缘老化和恶化加剧,因此通过监测电缆温度来实现监测电缆绝缘性,是预防电网故障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光时域反射原理和后向拉曼散射原理,利用微型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labview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了一个分布式光纤测温软件系统,完成对输电电缆温度的测量,并通过获得的温度判断其绝缘状态,实现电缆的全寿命管理。由于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输出信号小,受干扰影响大,如何消除白噪声,提高温度测量精度,是高精度测温系统存在的难题。对此,本文采用了基于小波多分辨分解的HRP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和累积平均算法相结合,对采样信号进行处理,有效地抑制噪声,减少了系统的运算时间,提高了测温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论文对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及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仿真验证,利用labview和matlab软件分别进行了监测系统设计和算法仿真分析,得到的温度曲线,表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霍佳雨[3](2007)在《基于LiNbO3外调制器的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手段,在通信网中起着重要作用。高锟和Hockham在1966年首先讨论了利用光纤作为通信介质的可能性,1970年激光器和低损耗光纤这两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光纤通信开始从理想变成可能。目前,10Gbit/s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10Gbit/s光传输设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很多复用系统都是基于10Gbit/s的传输链路。对于10Gbit/s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一个10Gbit/s光纤传输系统平台,实现了10G光信号无中继、无误码传输。进行了系统的传输实验,得到了系统的各项指标参数,分析了影响系统传输质量的因素,研究了传输系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系统采用NRZ码、高性能的GaInAsP多量子阱DFB激光器、LiNbO3电光调制器。无中继距离为80km,采用了WDM技术对信号进行复用。在误码率为10-12时,接收机的最小接收光功率可达到-26.76 dBm。系统的功率代价为0.49dB,没有出现误码率平台。
薛梦驰[4](2006)在《近年来光纤和光缆的ITU和IEC的研究动态综述》文中指出ITU-T SG6、ITU-T SG15、IEC TC/SC86A等标准化研究组织是国际上在进行光纤与光缆的标准制定方面最为活跃的组织。本文主要是回顾了近年来ITU和IEC的最新会议对光纤和光缆的标准研究的进展,以此为国内光纤和光缆标准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An Accurate and Safe Small Raman Gain Measurement for Installed Fiber Optic Cabl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Accurate and Safe Small Raman Gain Measurement for Installed Fiber Optic Cable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调制技术的WDM-PON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调制技术概述 |
1.3 论文结构 |
2 WDM-PON技术原理 |
2.1 WDM-PON的组网原理 |
2.2 WDM-PON的特点 |
2.3 WDM-PON中的关键技术 |
2.3.1 下行光源 |
2.3.2 无色ONU技术 |
2.3.3 波分复用器 |
2.4 无色ONU实现方案 |
2.4.1 基于波长可调谐激光器技术 |
2.4.2 基于宽谱光源分割式技术 |
2.4.3 基于FP-LD激光器技术 |
2.4.4 基于波长重用的光环回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光调制格式的产生及性能分析 |
3.1 强度调制格式 |
3.1.1 RZ和CSRZ调制格式 |
3.1.2 IRZ调制格式 |
3.2 相关编码调制格式 |
3.2.1 Duobinary(DB)调制格式 |
3.2.2 Modified duobinary(MDB)调制格式 |
3.3 相位调制格式 |
3.3.1 DPSK调制格式 |
3.3.2 DQPSK调制格式 |
3.4 几种调制格式性能对比 |
3.4.1 光纤传输时的损伤因素 |
3.4.2 性能分析 |
3.5 先进光调制格式 |
3.5.1 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 |
3.5.2 先进调制格式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先进光调制格式的WDM-PON系统 |
4.1 基于IRZ-duobinary下行的高速WDM-PON再调制系统 |
4.1.1 系统结构 |
4.1.2 系统性能分析 |
4.2 基于IRZ-duobinary的WDM-PON组播系统 |
4.2.1 系统结构 |
4.2.2 系统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电缆温度监测系统及其数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电缆监测技术状况 |
1.2.1 电缆监测技术的发展 |
1.2.2 现有电缆绝缘监测技术的特点 |
1.2.3 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中的噪声干扰 |
1.4 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光纤的电缆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
2.1 光纤测温原理 |
2.1.1 自发拉曼散射的机理 |
2.1.2 关于自发拉曼散射的描述 |
2.1.3 光时域发射原理 |
2.1.4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原理 |
2.1.5 光纤测温技术 |
2.1.6 测温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 |
2.2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 |
2.2.1 labview 平台 |
2.2.2 信号处理功能模块 |
2.2.3 数据的存储、管理模块 |
2.2.4 温度显示输出模块 |
2.2.5 报警模块 |
2.3 电缆绝缘状态监测系统 |
2.3.1 系统测温 |
2.3.2 温度信号处理 |
2.3.3 电缆绝缘状态监测 |
2.3.4 电缆的全寿命管理 |
第三章 基于改善的小波分析在电缆温度数据上的去噪 |
3.1 小波变换的理论与特点 |
3.2 小波消噪原理 |
3.3 利用改善的小波变换去噪声的理论依据 |
3.3.1 算法的基本思想 |
3.3.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
3.3.3 白噪声小波变换模极大值随尺度的传播特性 |
3.3.4 母函数的选取 |
3.3.5 电缆故障点检测信号白噪声抑制算法 |
3.4 利用多分辨小波分解算法实现HRP 的快速分解 |
3.4.1 利用多分辨小波分解算法实现HRP 的快速分解的参数 |
3.4.2 基于小波分解快速算法的HRP 算法快速实现步骤 |
3.5 改善的小波分析去噪基本步骤 |
3.6 电缆温度信号的小波多尺度分析仿真 |
第四章 电缆温度监测的仿真分析 |
4.1 程序的设计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4.2.1 对正常运行电缆温度仿真分析 |
4.2.2 对含故障点的电缆温度仿真分析 |
第五章 电缆温度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绝缘性能诊断程序 |
5.2 界面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LiNbO3外调制器的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光纤通信的发展简史 |
1.3 光纤通信的优点 |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
1.5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特性 |
2.1 光纤的群速度色散 |
2.2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
2.3 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方程 |
2.3.1 非线性脉冲传输 |
2.3.2 高阶非线性效应 |
2.4 群速度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影响 |
2.5 非线性效应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影响 |
2.6 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共同作用 |
2.7 偏振模色散 |
第三章 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原理 |
3.1 光纤传输系统设计 |
3.1.1 概述 |
3.1.2 功率预算 |
3.1.3 时间预算 |
3.2 系统中器件的选择 |
3.2.1 光纤的选择 |
3.2.2 光源的选择 |
3.2.3 调制器的选择 |
3.2.4 光检测器的选择 |
3.3 系统性能的评价体系 |
3.4 10Gbit/s 光纤传输系统设计 |
3.5 10Gbit/s 光纤传输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
第四章 基于LiNbO_3外调制器的10 Gbit/s 光纤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的建立 |
4.1.1 实验装置的建立 |
4.1.2 实验设备的介绍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实验眼图 |
4.2.2 发送端和接收端光谱 |
4.2.3 系统的入纤光功率对误码率的影响 |
4.2.4 接收机灵敏度 |
4.2.5 光信号的消光比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 |
4.3 光源对系统误码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An Accurate and Safe Small Raman Gain Measurement for Installed Fiber Optic Cable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调制技术的WDM-PON系统研究[D]. 赵璐.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2]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电缆温度监测系统及其数据处理研究[D]. 贺伟.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5)
- [3]基于LiNbO3外调制器的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研究[D]. 霍佳雨. 吉林大学, 2007(02)
- [4]近年来光纤和光缆的ITU和IEC的研究动态综述[A]. 薛梦驰. 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