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存这张图片

如何保存这张图片

一、如何保存这幅图片(论文文献综述)

安娜(Tarasenko Anna)[1](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韩聪一[2](2021)在《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波斯细密画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由书籍插图艺术发展而来。13-14世纪蒙古人因统治需要编写《史集》等着作时,大力推进了波斯细密画艺术的发展。波斯细密画也在此时突破了古代伊斯兰国家关于人物形象的限制,开始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往的研究者从其技法、构图、色彩、人物身份、外来因素等诸多关于波斯细密画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其文化背景、历史语境、文化艺术及社会心理等宏观方面深入分析,从而考察13世纪后我国文化对波斯细密画发展的影响及亚欧大陆各文化圈层间交流的历史盛况。13-14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政权,为各文化圈层之间的交流扫清障碍;各文化圈层客观上也从此进入“相互了解、联动发展”的新时代。蒙古人进入波斯地区后对波斯细密画艺术乃至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美术作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跨文化视角”的研究课题正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对研究古代绘画史、艺术史、文化交流史乃至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史都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了“蒙古人形象”和由蒙古人引入的其它外来元素是如何被波斯细密画引进、吸收并最后有机融合为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过程;其次对以“蒙古人形象”为代表的外来元素进入波斯地区乃至世界更广范围的具体传播路线、途径、方式等历史线索展开研究与论证;最后证明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等蒙古元素,是由蒙古西征及之后的频繁往来传入波斯地区及亚欧大陆更广的范围内,并受当地传统文化影响及独特文化心理融合构成的具有各地方特色的形象样式。不同地域、文化圈层间受种族区别、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影响所形成的“蒙古人形象”概念虽然可以找到部分共性元素,但总体来说是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蒙古人形象”更像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间相互交流交融的图像媒介概念。因此,我们不能将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局限在某种绘画或种族意义上。它涉及到13-14世纪及更长时间内亚欧大陆东西之间文化交流与交融频繁往复的历史语境。“蒙古人形象”绝不是现实意义上蒙古族人物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图像,更是自东向西过程中的各种文化传播媒介的混合物,包含着各地域、各文化圈层对神秘东方世界的各种想象。

许乘铭[3](2021)在《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当代绘画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观念的表达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图像元素、表达形式三个层面对与绘画空间相关的理论、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重视对传统绘画空间观念理论来源的梳理和对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力图以绘画性空间这种空间的基本形态来阐述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现的缘起与意义。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绘画作品的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和比较,期望重新理解当代绘画创作中的空间表现与视觉活动的能动性,揭示绘画空间建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意向性,及其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深远意义。论文的第一章简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介绍。第二章对绘画艺术的空间观念表达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其一,阐述古希腊时期以“数”为本源的绘画空间观念的理论来源。其二,梳理透视法则下中西方不同的客观再现的空间观念,论述图像空间在透视法则下不同的处理方法与空间意义。其三,绘画的创作形式在科技进步中得到丰富之后所引发的关于绘画性空间的思考,以及反透视法则下绘画性空间的起源、建构与表现,从空间构成、形式构成和纯粹视觉揭示绘画性空间的自主性。第三章以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论述当代绘画空间观念新的意向性——知觉形式的对称概念,以及当代艺术家对空间概念由被动的理解到主动认知的过程。第四章比较阐述了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多元空间形式,从创作形式的角度分析当代绘画对于二维平面的维度突破,从内容表达的角度梳理当代绘画视觉建构的表现形式。阐明当代绘画空间表现走向多元化拓展之路的过程。第五章分别从物理形态的空间和观念形态的空间两个角度总结当代绘画空间观念在不同形态下完成空间化转向的内在逻辑,以及绘画性空间对于其它领域——建筑设计的转译过程。阐明当代绘画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由图像或作品建构起来的结构性联系的观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绘画的先行者突破传统观念已形成对未来绘画的探索之势。总结当代绘画空间形式的多元化表达,探究空间观念的维度突破,将“空间”这一重要因素凸显为明确的方法论概念,对把握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呈现所引发的观念转向和艺术变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张小娟[4](2021)在《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我国育人目标的新要求,是我国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目光开始集中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图片史料因其形象直观、内涵丰富等特点,被看作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以期能够使图片史料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关于本选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对图片史料的相关概述,主要阐释了与图片史料相关的概念、图片史料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图片史料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关系,认识图片史料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和策略,在遵循科学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循序渐进的原则上采取有效的图片史料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第四部分主要对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反思,提出在图片史料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今后图片史料教学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图片史料教学的发展。

都日斯木吉[5](2021)在《蒙古国画家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蒙古国的绘画艺术结合了蒙古高原文化和东方游牧文化,蒙古国画家自几百年前传承至今的蒙古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欧洲的绘画技巧、形式、空间等因素,加以不同的思想文化结合,表现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后进行更深度的研究,探讨色彩搭配与造型理论。蒙古国的艺术家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初步接触西方的油画技巧,开始创作关于民族历史、自然生活场景、人物肖像等主题的艺术作品,形成具有特色的蒙古国绘画艺术。在蒙古国油画艺术史中,画家策布克扎布的油画艺术创作十分重要。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多样,被称为蒙古国20世纪现实绘画主义画家的代表。策布克扎布前期的绘画风格偏写实,有扎实规范的专业基础,以表现生活为主。1969年,他的绘画作品开始进入转变期,尝试创作一些抽象作品。这与他以往作品的形式风格有很大区别,具有一定的研究内容和学术价值。策布克扎布艺术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用于揭示表情的方法对整个表情的位置、颜色和观点的描绘、拟人化图像的创作非常重要。表现主义在形式和艺术风格的把握上是哲学性的,他的《种马的斗争》、《驯马》、《斗牛》、《第一那达慕》和《摔跤手》等作品带来进化的本质,从真正意义上积极促进了历史目标图像和绘画艺术形式的发展,为蒙古国美术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特点的发展规则和反映现实人物生活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究策布克扎布的艺术历程和油画创作题材,对他一生的风格转变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梳理、总结,分析其艺术追求和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认识归纳策布克扎布的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

薛增智[6](2021)在《汉画像骆驼图像研究》文中提出汉画像一般指的是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图像资料。狭义上一般指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多存在于全国各地的汉代墓室画像、祠堂画像、石阙上,汉画像中存有非常丰富的骆驼图像,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汉墓室中。骆驼作为外来的物种,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融入中国的图像体系,而且在各区域又出现了不同的图像特点。文章依据考古发现的图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汉画像骆驼图像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目标是骆驼图像在汉画像中的功能和意义。基于“骆驼”在汉画像中的图像表现,采用图像志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参考汉代中西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学术成果,对不同种类的骆驼图像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梳理研究,达到图像与文字互证的目的。首先对汉画像中骆驼图像的出现进行了分期整理,可以发现,骆驼图像于西汉初期出现,盛行于东汉时期;然后对骆驼图像进行分地区研究,发现骆驼图像沿着黄河流域分布,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同步进行图像的传播;其次对汉画像骆驼图像与伴生图像进行研究,与大象、龙、马等形象一起出现,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断出骆驼在汉代的地位可能较高,也可能是汉代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最后,探讨汉画像中骆驼图像的形成过程,结合两汉社会状况、多种宗教信仰等文献史料,可发现骆驼图像是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宗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对汉画像骆驼图像的研究过程中,讨论该图像的引入、发展、衍变到最终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图像之一,对两汉时期人们的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看到文化开放的精神成就了两汉磅礴而波澜不惊的时代气度。

张振江[7](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胡小龙[8](2021)在《11至13世纪西藏帕拉风格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天翼[9](2021)在《保罗·克利艺术研究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将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保罗·克利的艺术绘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作为蓝骑士的成员,包豪斯建筑学院教授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保罗·克利(Paul Klee)的艺术在德国艺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案将对克利艺术创作和他的艺术教学做出分类研究。保罗·克利独一无二的艺术之路是源自他的时代塑造,他触及人心的作品与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成果,表现出当时德国艺术的精神极点,用保罗·克利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和为之奋斗的应该是艺术的形式,它比创作的灵感更加重要,形式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而艺术家只有经历巨大的努力才能够驾驭它。因为在创作灵感和最终艺术表现之间有着无限的差距,我无法克服它,我只有等待”。通过对德国现代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 Klee)艺术风格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的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保罗·克利个人艺术创作的转变背景以及理论与创作研究的经验,最后由论文分析生成总结与对笔者创作产生的重要启示。第一章导论部分对保罗·克利的艺术发展经历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由时代背景到艺术家个人的剖析。包括艺术家生平与主要艺术成就、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对保罗·克利所处的时代及其艺术成长经历过程中对他产生影响的一些人物或艺术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首先是对克利初在慕尼黑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和他的早期创作(作品)做出分析;其次是他的意大利之行对他后来的艺术转变有什么关系。包括他的巴黎之行,进一步澄清当时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对他的影响。其次论述意大利之行对保罗·克利的影响。第三章重点阐述克利的重要成就,主要是他在“蓝骑士”期间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主要风格作品的解析。作为对一位在世界艺术史做出特殊形式探究的艺术家的分析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保罗·克利在担任包豪斯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期间所做的艺术教育方面的教学探索研究,分析其后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他在各时段的思考与实践。第四、五、六章着重于保罗·克利作品分析。以克利对哲意的、童话和相关精灵的形象描绘做出相应的探究解析。通过其作品的语境及绘画语言,如具体的“线条”、“色彩”、“时间”与“空间”等隐喻表达,对保罗·克利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创作动机与法则做出探究分析。本论文力求在各章节过渡转述的衔接中,穿插、引入克利在音乐与诗文写作方面的内容,将克利完整的人文精神和个人志趣的阐述以作为他艺术生成发展的补充内容,形成一个侧面的引导,以丰富和加强论据的弹性。第七章总结保罗·克利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创作过程中的“实践理念”。第八章结论与启示。本文结合了笔者的毕业创作体验,对克利绘画艺术研究总结做出个人的判断。其中包括论文涉及的克利形式表现对笔者在技术与创作意识方面的反馈,集中阐释创作必须经历的图式规划,以及绘画线条、色彩、平面构成关系和绘画动机与思想主题的关系。

史依华[10](2021)在《2018年上海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地图册是与历史教科书配套印发的历史辅助教材,是历史课程中的基本课程资源。随着统编版历史教科书投入使用,上海地区也在2018年出版了上海版历史地图册作为师生上课时的参考。新版历史地图册综合了上海地区一期、二期课改的先进经验和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材料选择、内容板块和使用方法上,更需要使用者的注意。所以本文以上海2018版历史地图册为研究对象,整理了2018版历史地图册的内容,希望通过整理分析和新旧对比认识到2018版历史地图册的特点和不同以往的使用方法,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地图册中包含的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部分综合整理了历史地图册中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文字部分这三方面,并总结新版历史地图册的主要特点:历史地图注重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强调真实可靠;文字部分指向能力培养。第二部分将2018年上海历史地图册与2006年上海版的排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部分分别进行比较,并且结合历史地图册中的具体实例论述两版地图册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内容的增减,在资源的功能上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三部分则是从历史课程标准、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以及上海历史新中考这三方面,分析2018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发展原因,并且认识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初中历史教师们的历史地图册使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总结在2018版地图册使用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对历史地图册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地图册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使用上缺少编者指导等。第五部分则是根据前文的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使用历史地图册的一般方法和针对不同板块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建议。结语则是本文内容的总结,和对历史地图册发展的展望。

二、如何保存这幅图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保存这幅图片(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1.国内外有关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图文资料
        2.有关波斯细密画内容及蒙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学研究资料
        3.有关“蒙古人形象”研究的专题成果及学位论文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向
一、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历史来源
    (一)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概念
        1.波斯细密画
        2.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与东方元素
    (二)广阔时空中的历史传统积淀
        1.地理及人文环境概述
        2.多元多样的宗教信仰
        3.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
    (三)蒙古西征后对波斯细密画艺术的直接影响
二、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造型特征
    (一)从暴戾血腥到和蔼与崇敬的形象变化
    (二)从平面静态描绘到动态戏剧化表现
    (三)人物类型及场景布局等方面的变化
        1.女性人物形象的出现及位置
        2.空间布局变化
三、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变化因素
    (一)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影响下的“蒙古人形象”
    (二)波斯传统文化中神话形象的变化
    (三)从“征服者”到“文化继承者”的心理变化
四、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特殊意义
    (一)有机组合的新绘画题材及形象的产生
    (二)对波斯细密画色彩运用吸收创新的促进
    (三)推动波斯细密画空间观念的系统吸收与再创造
五、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与文化交流
    (一)各具特色的“东方宫廷”图景想象
    (二)历史典故场景中的“异域风情”
    (三)狩猎征战场景中所向披靡的“勇士”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概述
        1.2.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绘画空间观念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化
    2.1 “数”为本源的绘画空间
    2.2 透视法则下的绘画空间
        2.2.1 西方线性透视法
        2.2.2 东方非线性透视的空间表达
    2.3 反透视法则的绘画空间
        2.3.1 时间、光线、色彩的空间感
        2.3.2 多视点的空间构成
        2.3.3 时空的自由表达
    2.4 观念艺术下的当代绘画空间
        2.4.1 架上绘画空间的回归性表达
        2.4.2 观念的交融、多维空间的融合
3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研究
    3.1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空间观念解析
        3.1.1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新的意向性——知觉形式的对称概念
        3.1.2 视知觉的解构与建构
    3.2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的内在逻辑——空间的构想
        3.2.1 客观的绘画空间
        3.2.3 空间的反思——被动的理解到主动的认知
4 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达方式
    4.1 形式的绘画性空间
        4.1.1 立体的绘画空间
        4.1.2 材料的空间性
    4.2 内容的绘画性空间
        4.2.1 运动的静态表现
        4.2.2 内容的关联性表现
    4.3 绘画空间的多元融合
        4.3.1 行为介入绘画
        4.3.2 语言与绘画
5 当代绘画多维空间化转向
    5.1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
        5.1.1 绘画本质的探讨
        5.1.2 绘画的观念性表达
    5.2 理智形式空间化
        5.2.1 观念、思维与视觉相关
        5.2.2 时间与视觉相关
        5.2.3 虚拟的绘画空间
    5.3 绘画性空间的转译
6 结语
    6.1 结语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图片史料的相关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图片史料的分类
    三、图片史料的特点
第二章 图片史料与史料实证素养
    一、图片史料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关系
    二、图片史料在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中的功能价值
    三、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
第三章 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和策略
    一、运用原则
    二、运用策略
第四章 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反思
    一、应注意的问题
    二、对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蒙古国画家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策布克扎布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
    (一)策布克扎布不同时期的经历
        1.生活学习经历简介
        2.教学经历和成果简介
    (二)蒙古国20 世纪的绘画发展
二、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研究
    (一)丰富的作品题材
        1.风景题材
        2.草原人物题材
        3.革命历史题材
    (二)三个时期的风格演变
        1.积累期(1931——1957)
        2.成熟期(1958——1968)
        3.转变期(1969——1975)
    (三)作品的形式探究
        1.构图
        2.色调
        3.造型
    (四)策布克扎布与同时代画家的异同
三、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的精神和影响
    (一)策布克扎布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1.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2.对民族信仰的坚守
        3.对艺术革新的追求
    (二)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的影响
        1.为蒙古国油画发展带来的探索和成就
        2.策布克扎布艺术教学成果
        3.与内蒙古绘画的相同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6)汉画像骆驼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基础
    3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 汉画像骆驼图像的出现
    1.1 秦汉前及秦汉时期文学作品中骆驼形象的出现
    1.2 秦汉时期汉画像骆驼图像的出现
2. 汉画像骆驼图像的分地区研究
    2.1 东部地区汉画像骆驼图像
    2.2 中部地区汉画像骆驼图像
    2.3 西部地区汉画像骆驼图像
3. 汉画像骆驼与伴生图像
    3.1 “骆驼—大象”伴生模式
    3.2 “骆驼—胡人”伴生模式
    3.3 “骆驼—龙”伴生模式
    3.4 “骆驼—马”伴生模式
    3.5 “骆驼—其他”伴生模式
4. 汉画像中骆驼图像形成原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2 社会因素
    4.3 宗教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研究成果
致谢

(7)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画语
    第二节 画语转向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小结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第二节 风格迷宫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第四节 画语修辞
    第五节 物性拓展
    第六节 动态画语
    小结——无界创造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第二节 文化图像
    第三节 人物形象
    第四节 自然物像
    小结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9)保罗·克利艺术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艺术家生平及重要事件
    第二节 保罗·克利绘画艺术简析
    第三节 选题背景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价值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时代背景与影响
    第一节 保罗克利的艺术教育经历
        一、第一位老师:埃尔温·克尼尔(Erwin Knirr)对克利的影响
        二、第二位老师:弗朗兹·冯·斯托克(Franz von Stuck)
    第二节 游历之行的启示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启发
        二、巴黎之行对克利的影响
    第三节 克利艺术的流派影响分析
        一、印象主义对保罗·克利的影响
        二、象征主义的影响
        三、立体主义的影响
第三章 青骑士社时期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保罗·克利艺术风格与艺术语境分析
    第一节 保罗·克利艺术风格分析
        一、版画家保罗·克利
        二、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克利
        三、立体主义画家保罗·克利
        四、心灵主义画家保罗·克利
    第二节 保罗·克利艺术语境分析
        一、小说中的保罗·克利
        二、戏剧中的保罗·克利
        三、音乐中的保罗·克利
        四、诗中的保罗·克利
第五章 保罗·克利作品分析
    第一节 大自然的变形
    第二节 童话艺术中的机器精神
    第三节 人物故事的图像转译
    第四节 天使与幽灵
第六章 绘画语言分析
    第一节 线条
    第二节 色彩
    第三节 时间
    第四节 空间
第七章 保罗·克利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包豪斯与保罗·克利
    第二节 保罗·克利在包豪斯的教学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附录:毕业创作
保罗·克利语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10)2018年上海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2018 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的概况
    第一节 历史地图册的内容分类
    第二节 历史地图册的特点
第二章 2018 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外观排版的变化
    第二节 历史地图的比较
    第三节 历史图片的比较
    第四节 文字部分的比较
第三章 2018 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发展原因探寻
    第一节 实现课程标准的需要
    第二节 配合统编版教科书的需要
    第三节 符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第四章 2018 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使用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2018 版历史地图册使用情况问卷分析
    第二节 2018 版历史地图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2018 版上海初中历史地图册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使用历史地图册的一般策略
    第二节 使用历史地图册的内容策略
    第三节 对历史地图册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教版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四、如何保存这幅图片(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D]. 韩聪一.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空间突围—当代绘画中多维空间观念表达研究[D]. 许乘铭.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运用图片史料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研究[D]. 张小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蒙古国画家策布克扎布油画艺术研究[D]. 都日斯木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汉画像骆驼图像研究[D]. 薛增智.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8]11至13世纪西藏帕拉风格绘画艺术研究[D]. 胡小龙. 西藏大学, 2021
  • [9]保罗·克利艺术研究分析[D]. 张天翼.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10]2018年上海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研究[D]. 史依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如何保存这张图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