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采集十个指纹

科学采集十个指纹

一、科学采集十指指纹(论文文献综述)

左琦,周宇[1](2020)在《基于AFIS的汗孔特征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AFIS十指指纹数据库中汗孔特征的稳定性。方法通过AFIS查重功能,检索同一人不同时间被采集的指纹图像,观察汗孔特征在20余年间位置、形态、大小的变化,测量指纹图像中汗孔特征与细节特征构成的距离与角度,用变异系数和偏离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汗孔特征的形态、大小变化大,稳定性差,汗孔特征的位置变化较小。汗孔特征与细节特征间距离与角度的变异系数小于8%,偏离度多数小于9%,其位置变化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汗孔特征的生理变化远没有捺印压力、捺印方式变化引起的变化大。以细节特征为参考定点考察汗孔特征,其位置在一定生理阶段内保持稳定,汗孔位置的生理稳定性为利用汗孔特征辅助指纹同一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胡裕岭[2](2020)在《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文中提出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科学技术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政治变革,而且事关民族兴亡、文化存续。反观中国近代法律大变革的历史,是时,既有国体衰败,列强侵扰,传统频遭质疑,政改瞬息万变,又有实业兴邦,人权浪潮,租界法权失落,西学持续涌入。1904年香港警察开始使用英国亨利制指纹分析法押印指纹,1905年,青岛巡捕局开始使用德国汉堡式指纹分析法查证犯罪嫌疑人,1918年夏全印赴上海公共租界学习亨利制指纹分析法……然而对这一时期指纹证据技术的系统性梳理尚处空白。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技术分歧、本土探索等,不仅可丰富近代法律的研究,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本文以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1904年至1949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一系列史料考据和问题探讨,试图厘清中国指纹证据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早期实践和应用情况,阐释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路径和发展动因,分析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争议与分歧,反思指纹证据技术引入发展与分歧视角下的检警关系、科学技术与司法关系等问题,以求补正指纹证据技术学术史上的部分漏误,探索证据科学发展规律以及为当下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司法改革尤其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中国为何要引入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法制的冲突首先是文化的冲突。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在清末时期引入中国并非易事。帝制中国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大国之说,已让士大夫阶层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他们视传统制度和经验为正统,稍有抵触者即视为异端。但随着西学东渐,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传统经验已暴露出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科学性问题。直至康熙三年“历法狱案”爆发,表面上是历法较量,实则是中学与西学的话语权之争。然而如何看待和引入较为科学的西学,同时扞卫传统政体,统治者必须为其寻得合理的文化解释。“西法中源”,西方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源自中华传统文明的学说首先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拾得文化自信,但很快就在逻辑上不攻自破,既没有看到科学发展的普遍性,也未能解释为何西学在当时更先进于中学。直到鸦片战争再一次将“中弱夷强”的现实问题随着炮火摆在统治者面前。“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固有政治文化传统“体”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用”的学说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存在洋务派的“补救”论和维新派的“会通”论等多种解释,但它一样没有回答“西学”何以领先“中学”何以落后的原因,甚至掩盖了体制上的弊病。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号召“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主张“博采西学”。“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警察制度、检察官侦查机制等一系列近代刑事司法制度开始引入并建立起来,指纹证据技术自此被“名正言顺”地引入中国。在当时西方指纹证据技术何以领先于中国?中华文明或是世界上最早将手印或指纹印痕应用于证据领域的文明地区之一。从现有的中西方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是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的国家。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民间契约中以按捺手印为凭证的方法,这些凭证往往成为案件诉讼过程中的关键证据。按捺手印为凭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又称“下手书”“画指券”“画指节”“手摩”等。据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而且在指纹纹线特征的识别与鉴定领域十分发达,曾被应用于司法个案。这种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领先地位,辐射影响极其深远。但中国古代对指纹的认识经验判断大于科学分析,始终未能成为一种科学,甚至存在经久失传的现象。如在清代曾有文献认为“画十字”与按捺指纹同义。直至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对指纹的科学认知。指纹证据技术便在近代皮纹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高尔顿——亨利、武塞蒂赫等不同的指纹分类系统。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的特性,使之得以应用到证据科学领域。阿根廷、印度、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将指纹正式纳入到证据体系中。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实践几乎与世界同步。据史料记载,至迟自1904年始,指纹证据技术在青岛、上海、香港等地区的侦查活动中得以实践。而且随着《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等近代报刊报道,指纹证据技术为国人所知并逐渐在中国萌芽兴起。中国是通过何种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的?没有证据科学支撑的法律制度难以实现其司法价值。清末民初政府虽然先后效仿日本等国家建立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但当拷讯技术逐步废除,一时间失去证据科学的支撑,司法效能极其低下,司法官员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派员学习西方催眠术以资审案的闹剧。从中可见当时对西学证据科学的渴望。世界指纹证据技术应用的第一人、武塞蒂赫指纹分类系统的发明者胡安·武塞蒂赫访华传学,留学生归国以及租界地区的早期实践为统治者提供了指纹证据技术这门科学。民初司法部与内务部掀起在全国范围内学习传授指纹证据技术的热潮。政府通过开办指纹传习所、讲习所,在警校办设指纹专科、开设指纹课程,派遣惠洪、夏全印等赴租界学习,派遣留学生先后赴日本、奥地利、德国、美国学习指纹证据技术等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同时,夏勤、伍冰壶、张元枚等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凭借一己之力为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和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经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指纹证据技术短短几年在中国得以实践,并几乎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保持相当水平,且涌现出一大批指纹专家。司法部先后颁布《办理指纹须知》《试办指纹法令》作为指导手册以将其固定、统一下来,全面推广。上海、南京、天津、汉口、北平、重庆、青岛、汉口等城市警察部门先后建立起指纹专门机构。指纹证据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大成效,在各地破获多起案件。何种指纹证据技术最为适合中国国情?民国政府尤为重视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在司法领域三令五申鼓励和支持该技术的推广,而且还曾将指纹证据技术应用于身份证件识别等领域。教育部甚至通令全国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省教育厅酌设指纹学科。指纹证据技术的知识甚至还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然而,中央政令不行、国家内政不一的政治环境在给了各地得以分别实践世界不同指纹证据技术的同时,也给发挥指纹证据技术功能、实现跨区域犯罪侦查协作带来重大障碍。指纹证据技术不仅在各省市存在地域之差,而且同一省市的监狱部门与警察部门所应用的技术标准也是五花八门。根据1935年的史料统计,在全国19个提供指纹办理情况的警察部门中,所采用的指纹技术标准有英国亨利制、德国汉堡式、法国爱蒙培尔制、阿根廷武塞蒂赫制以及中华式等多种,而且其中亨利制也有英式和夏全印式之分;汉堡式还有德式、日式之分。通过分析不同种指纹分析的初步(基本)、二步(附属)和三步(次附属)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武塞蒂赫制最为简单,基本分析仅有四大类,但难以应对较大的指纹样本量,因而有附属分析又分十六种,难免前者过于简单,后者又过于复杂。汉堡式与亨利制指纹分类基本相同,在斗形纹的区分上有所差别。在编码技术上,武塞蒂赫制依然最为简单,但查找起来每次至少要找出五个号码,而亨利制第一步仅需确定计数或不计数即可。如果到第二步继续查找,武塞蒂赫制恐怕要找出二十五个号码,而亨利制仅四个号左右即可查出。相比之下汉堡式则也非常简单,仅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即可,但本质上与亨利制并无较大差异。分析发现,中华式并没有根据中国人的指纹特点加以本土化,而是将亨利制和爱蒙培尔制加以综合,甚至存在许多错误。1933年民国政府开启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统一之路,发现并决定以中国人指纹之特性定立指纹技术标准。然而技术的分歧与争议远远超过了技术探讨本身。分歧的背后却是师承关系、学源背景等力量的交织角逐。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政部通令警察部门采用亨利制标准,但并未与司法部达成一致意见。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标准未能实现实质统一。透过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我们可以反思哪些问题和经验教训?回顾与反思1905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可以看出其盲目性、重复性、世界性和依赖性的发展特征。从本文第一章西学引入文化解释的局限性中亦可以分析出其对指纹证据技术引之不谓来由、发展不问现实和争议流于人事的问题影响。同时,政治需求、学科教育、职业团体以及个人作用都对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民国指纹证据技术诸多未竟之路也给我们当下带来些许启示。如指纹鉴定标准的统一应尽早确立,且应以国人指纹特征为依据;指纹鉴定标准的确立应有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除此之外,在指纹证据技术推广中,如何看待学历制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利弊对当今警察教育乃至其他职业教育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历史镜鉴意义。短期的在职培训能够顺应技术与知识拿来主义之需,不仅见效快成本低,而且能够快速顺应社会的发展变革,但从根不上不能解决技术与知识的研发问题。然而学历教育完成了这一问题吗?似乎还值得更多地反思。透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分歧纷争,不仅可以窥见民国时期检警关系之变化以及侦查权力的扩张与异化,而且更可以从中探析科学和司法的关系,可以为指纹鉴定标准和采信规则的确立、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的发展以及司法改革中中国特色法治路径话语权的探索提供些思路。

李峰风[3](2017)在《异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交换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案件指纹是揭露犯罪和认定犯罪的重要物证。加强案件指纹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对于提高刑事案件破案率具有重要作用。案件指纹主要分散于各地公安机关的刑侦部门,指纹查询比对工作只能在较小的局部范围内进行,而且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utomati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AFIS)类型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和互用,严重地制约了案件指纹信息作用发挥,影响案件的侦破。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异构联网查询和管理的方法研究方面,提出异构AFIS系统的互联互查核心方法,围绕基于间接查询技术和直接查询技术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在满足公安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基于两种查询技术实现各异构AFIS系统之间实时、异步发起查询请求,并满足异构AFIS系统之间数据互操作的能力。(2)根据全国指纹信息化现状,采用SOA架构设计全国部、省两级异构AFIS系统交换共享平台,解决不同AFIS系统的互联互查、指纹与其他信息的共享。本文设计和实现的异构AFIS系统交换共享平台已经在全国省级及以上上公安机关投入使用,并已实现关键全国性刑事案件的侦破。平台的运转能够满足公安实战业务流程闭环化要求、数据本地化要求、业务状态事务性要求、业务数据传输自动化要求、指纹数据标准化要求、业务业绩透明化要求以及平台兼容性、扩展和安全性等要求,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陈梅,李莉,吴燕芳[4](2017)在《浅析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的特征变异问题》文中指出采用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具有快速建库、即时比对、即时破案的特点,因此活体指纹采集仪在国内警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但是用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的指纹图像数据会产生不可预见的、无法矫正的伪随机失真,会丢失细节特征,增加伪特征,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魏明,万里鹏[5](2016)在《浅谈如何提高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比中率》文中研究说明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已成为侦查破案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比中率,是现阶段刑事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谭晃[6](2015)在《胡景辉——以系统扩容升级为契机,加快推动指纹信息工作深入开展》文中指出胡景辉1963年12月生,江西省鄱阳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历任江西省安全厅外联处处长,江西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三十多年来,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六次;被授予第三届"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卫士",第二届"江西十大杰出青年卫士",首届"江西优秀青年卫士",首届"南昌市十大杰出青年",全

陈小光,王琳,汪周武[7](2015)在《一种基于连通域分析的卡片指纹图像分割算法》文中认为十指指纹卡片捺印是公安部门采集指纹的常用方式.随着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的广泛使用,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卡片指纹进行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连通域分析的卡片指纹图像分割方法.对于扫描得到的卡片图像,先进行预处理以获取候选指纹区域,然后通过连通域分析得到有效指纹区域,最后进行指位匹配.在大量指纹卡片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分割出十指指纹图像,非常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谭晃[8](2012)在《高占国——进一步加强指纹工作质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精确打击效能》文中研究表明高占国男,1955年出生,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技术专家,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纹检验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痕迹检验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并分别在河北省法医学会、河北医科大学法医系等机构担任常务理事、客座教授等职务。他有2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有18项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21项成果获国家专利,主编专着2部,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得"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

王林宾,康丽萍,陈帅,冯文俊[9](2012)在《安徽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联网建设与应用》文中提出阐述了安徽省NEC PC AFIS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联网建设规划目标、应用成效、经验做法、切身体会等。

张博知[10](2012)在《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刑事科学技术在公安系统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纹检验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由于指纹检验有着较于其他痕迹易提取,储存方便,比对过程耗时短,对实验室环境要求低等特性,使得这项技术在公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指纹的检验的前提是:需要采集大量犯罪嫌疑人的十指指纹以及技术人员从现场中提取到的现场指纹,采集存储这两类指纹不但可以为侦查破案提供依据,更可大大提高指纹破案的成功率。如何采集、存储并共享这些指纹信息,使其能高效、准确的被技术人员利用,是指纹检验工作的必要基础。针对如何管理公安系统所涉及到的大量指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的问题,本文对指纹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捺印指纹的管理、现场指纹的管理、查询数据的管理、工作量的统计以及指纹信息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实际应用,提出指纹信息采集和管理的方案,部分开发和测试了以oracle数据库为基础的,c/s架构下的指纹信息采集系统。文章主体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产生的背景、指纹档案管理在国内外的相关发展现状、设计本系统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准备采用的相关技术方法;第二章系统中设计的相关技术,较详细的介绍了系统所使用的开发平台、数据库的类型和系统框架结构;第三章系统的总体设计,本章结合了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仔细考虑了系统在应用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整体的分析与设计,初步确定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第四章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设计,根据第三章构建的各个功能模块,设计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相关配置;第五章系统的实现与测试,将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一一运行、并对测试结果加以分析评价。文中以直观的系统分析结构图展示了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以及各个模块的功能,并详细介绍了每项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该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核心部分由用户数据库、捺印数据库、现场数据库、查询数据库、以及源数据备份库组成,用户数据库不仅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属性对用户进行分组,更可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工作;捺印数据库可以添加、删除、修改犯罪嫌疑人的十指指纹指纹相关信息;现场数据库则可用来添加、删除、编辑和修改现场指纹及其文字信息;查询数据库可以查询捺印库和现场库中的指纹信息,还可以查询用户对某条记录的操作信息;数据备份则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以免数据的丢失,整个系统根据公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设计,基本解决了公安工作中指纹技术运用方面的相关问题。

二、科学采集十指指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采集十指指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FIS的汗孔特征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对象
        1.2.1 选取实验对象
        1.2.2 选取观察测量的指纹
        1.2.3 选取参考定点及局部汗孔
    1.3 观察测量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5号汗孔特征位置、形态、大小变化分析
    2.2 0号特征与汗孔距离、角度变异系数分析
    2.3 0号特征与汗孔间距离、角度偏离度分析
    2.4 0号特征与汗孔间距离、角度偏离度区间分布比较分析
3 结论

(2)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价值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识: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解释与基础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文化解释
        一、西法中源
        二、中体西用
        三、博采西学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制度准备
        一、警察制度建立
        二、检察官侦查权的创设
        三、刑事证据制度的法律探索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传播的教育基础
        一、留学制度
        二、警察学校与司法传习所
        三、翻译学术着作、创办警务杂志
第二章 萌芽:指纹证据技术的滥觞与早期实践
    第一节 中华文明或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纹印痕的文明地区之一
        二、中华文明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三、中国古代手印证据应用的特征与局限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科学发展起源于西方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二、指纹证据技术的诞生与应用
    第三节 西方指纹证据技术的传入与实践
        一、近代报刊的报道
        二、租界等地的实践
第三章 发展:指纹证据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考据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曲折前页
        一、拷讯技术的存废之争
        二、学习催眠术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播途径
        一、发明者亲授
        二、官方办学
        三、遣员学租界
        四、派遣留学生
        五、国内与国际交流
        六、个人研究传播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实践情况
        一、司法行政部门
        二、警察部门
        三、刑事案例考察
        四、指纹证据技术实践的问题
第四章 分歧:指纹证据技术的标准之争
    第一节 争议基础——各地实践差异
        一、标准不同实践受阻
        二、各地实践统计情况
    第二节 争议焦点——技术标准之差
        一、亨利制指纹分析法
        二、武塞蒂赫制指纹分析法
        三、汉堡式指纹分析法
        四、爱蒙培尔制指纹分析法
        五、中华式指纹分析法
        六、几种分析方法的评述
    第三节 争议背后——学说派系之争
        一、师承关系与学源背景
        二、人事关系
        三、着说情况
        四、地域差异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统一之努力
        一、技术标准的选择
        二、技术统一计划
        三、形式上的仓促统一
第五章 反思: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镜鉴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特点
        二、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问题与文化因素
        三、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其它因素
        四、民国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承与培育方式
        一、学术研究规范对技术传承的影响
        二、技术培育方式的问题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检警关系
        一、检警指纹证据技术的并行发展
        二、技术分歧下侦查权的扩张与异化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科学与司法关系
        一、证据科学于司法的价值
        二、证据科学于司法的局限性
        三、司法于证据科学的采信
参考文献
译名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异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交换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2.1 国际AFIS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AFIS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台相关技术研究
    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2.1.1 SOA体系架构
        2.1.2 服务设计与开发
        2.1.3 服务集成与管理
    2.2 异构数据交换技术
        2.2.1 Web Service交换
        2.2.2 FMQ交换
    2.3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相关标准
        2.3.1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标准介绍
        2.3.2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标准组成
        2.3.3 异构AFIS系统交换相关技术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
    3.1 异构AFIS系统交换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2 异构AFIS系统交换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3.2.3 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3.2.4 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3.2.5 数据交换共享设计
        3.2.6 安全访问集成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关键模块的实现
    4.1 平台服务功能实现
        4.1.1 平台业务服务组件实现
        4.1.2 平台业务服务流程实现
    4.2 平台接口实现
        4.2.1 接口总体实现
        4.2.2 接口约束
        4.2.3 内部接口实现(部向省提供接口)
        4.2.4 内部接口实现(省向部提供接口)
        4.2.5 外部接口实现(部级平台)
        4.2.6 外部接口实现(省级平台)
    4.3 平台数据库构建
        4.3.1 平台数据库总体逻辑构建
        4.3.2 平台核心业务数据库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的测试与使用
    5.1 平台测试环境
    5.2 平台测试内容与结论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测试
        5.2.3 测试结论
    5.3 平台使用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4)浅析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的特征变异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简介
2 对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产生特征变异问题的探讨
3 对指纹检验鉴定工作的警示

(5)浅谈如何提高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比中率(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各类人员十指指纹卡的采集数量和质量
2 提高现场指纹提取的质与量
3 整合全国各地十指指纹卡资源
4 集各家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之所长
5 熟练操作掌纹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各项功能
6 做好各级刑事技术人员的培训及硬件配备

(7)一种基于连通域分析的卡片指纹图像分割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扫描图像的预处理算法
    1.1下采样
    1.2二值化
2捺印指纹的分割算法
    2.1连通域确定及几何属性的计算
    2.2非正常连通域的删除
    2.3面积过大连通域的分割
    2.4连通域形状规则化
    2.5第1指关节处分离
3动态指位匹配算法
    3.1滚动捺印区域的指位匹配
    3.2平面捺印区域的指位匹配
4实验结果与分析
5结束语

(10)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背景
    1.2 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指纹信息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3.1 指纹档案涉及的相关内容
        1.3.2 指纹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1.5 主要研究工作
        1.5.1 工作目标
        1.5.2 系统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1.5.3 预期成果
第2章 系统中涉及的相关技术
    2.1 指纹系统开发的环境
        2.1.1 选择 Eclipse 作为系统开发的工具
        2.1.2 C++简介
        2.1.3 Oracle 数据库
        2.1.4 J2EE 技术
    2.2 系统架构
    2.3 指纹检验技术的简介
第3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的分析与设计
    3.2 数据库设计
    3.3 其他相关功能的流程设计
        3.3.1 工作量、信息统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3.3.2 工作量、信息统计设计结构图
        3.3.3 系统中的备份功能
    3.4 系统开发的环境
第4章 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设计
    4.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4.1.1 添加用户
        4.1.2 添加用户组
        4.1.3 修改用户
        4.1.4 删除用户
        4.1.5 修改用户的密码
    4.2 数据库管理设计
        4.2.1 捺印数据库
        4.2.2 现场数据库设计
        4.2.3 查询数据库功能设计
        4.2.4 管理数据库
    4.3 工作量、信息统计模块
        4.3.1 工作统计
        4.3.2 信息统计
    4.4 数据备份
        4.4.1 备份前的准备
        4.4.2 备份任务的配置
第5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用户管理
    5.2 数据库管理界面
        5.2.1 捺印数据库
        5.2.2 现场数据库
        5.2.3 查询数据库
        5.2.4 管理数据库
    5.3 工作量、信息统计界面
        5.3.1 工作量统计
        5.3.2 信息统计
    5.4 数据备份
第6章 结论
    6.1 系统特性的总结
    6.2 系统功能的总结
    6.3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科学采集十指指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FIS的汗孔特征稳定性研究[J]. 左琦,周宇. 中国司法鉴定, 2020(06)
  • [2]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D]. 胡裕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异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交换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峰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 [4]浅析活体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的特征变异问题[J]. 陈梅,李莉,吴燕芳. 广东公安科技, 2017(02)
  • [5]浅谈如何提高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比中率[J]. 魏明,万里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5)
  • [6]胡景辉——以系统扩容升级为契机,加快推动指纹信息工作深入开展[J]. 谭晃. 警察技术, 2015(05)
  • [7]一种基于连通域分析的卡片指纹图像分割算法[J]. 陈小光,王琳,汪周武.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5(01)
  • [8]高占国——进一步加强指纹工作质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精确打击效能[J]. 谭晃. 警察技术, 2012(06)
  • [9]安徽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联网建设与应用[J]. 王林宾,康丽萍,陈帅,冯文俊. 警察技术, 2012(06)
  • [10]指纹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博知.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科学采集十个指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