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0)在《手术治疗心房黏液瘤2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心脏黏液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疾病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归纳总结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心脏黏液瘤诊疗认识提供参考及帮助。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心脏黏液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归纳总结心脏黏液瘤的基本疾病特点、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及远期症状缓解、肿瘤复发转移、生存及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为心脏黏液瘤的临床诊治进行指导。结果:在26例心脏黏液瘤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为1:2.7,平均年龄(53.58±9.31)岁,所有病例中合并贫血26.92%、合并高血压病30.77%、合并房颤11.54%、合并乳腺疾病7.69%(黏液性癌、未定性乳腺肿物各1例)、既往存在脑梗塞病史19.23%。临床表现为无症状占11.54%、新发周围血管栓塞症状19.23%、血流动力学阻塞相关症状69.23%(其中包括气促、心悸、胸痛或间断性胸痛者、乏力、晕厥)。心脏听诊可闻及明显心脏杂音61.54%,多数心脏杂音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者,其中杂音位于心尖部56.25%。心脏超声提示均为左房单发性心房黏液瘤,瘤体最大直径平均值为(55.83mm±14.87mm);瘤蒂均位于房间隔上;瘤体在舒张期可突入二尖瓣者11例(42.31%),突入左室者4例(15.38%)。26例均为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条件下行正中开胸心脏黏液瘤切除手术。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2例;左乳腺肿物切除术1例。术后出现低钠血症1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心包压塞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30.41±77.70)min、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为(65.58±30.43)min、平均阻断时间为(43.00±20.64)min。在手术过程中,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8例,占69.23%,在近3年的10例黏液瘤手术中自动复跳90%。随访时间为2个月—117个月,失访3例,除1例偶发劳累后胸闷及3例无症状患者外,其余19例均表示经手术治疗后当时术前主诉症状缓解。对随访对象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术后心功能分级,与术前心功能分级相比,与术前心功能分级相同或好转者19例,占73.08%。随访成功病例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1.心脏黏液瘤多发生于左心房,男女患病比例为1:2.7。2.心脏黏液瘤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周围血管栓塞表现为多见。3.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远期预后良好。
卫慧静[2](2017)在《53例小儿心脏肿瘤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与分析心脏肿瘤(CTs)患儿的临床资料,为该病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1981年0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53例CTs患儿的资料,归纳总结CTs的类型、生长特点和临床表现,评价超声心动图(UCG)及磁共振显像(MRI)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手术治疗组、非手术治疗组和观察组,随访2月8年2月,分析各组患儿的预后。结果1.53例CTs中良性肿瘤45例(84.9%),包括横纹肌瘤23例(43.4%),粘液瘤15例(28.3%),纤维瘤3例(5.7%),脂肪瘤、血管瘤、畸胎瘤、囊肿各1例(1.9%);恶性肿瘤8例(15.1%),包括转移性心脏肿瘤(MCTs)7例(13.2%)、原发性心脏肿瘤(PCTs)1例(1.9%)。2.CTs的位置以多房室(16/53例,30.2%)最常见,单发为主(33/53例,62.3%)。横纹肌瘤均位于心室壁和(或)室间隔,常多发(17/23例,73.9%);粘液瘤多带蒂(14/15例,93.3%),好发于心房(9/15例,60.0%);MCTs多位于右心房(6/7例,85.7%)。3.初诊时无任何表现者8/53例(15.1%),存在心血管系统表现27/53例(50.9%)且以心脏杂音(20/27例,74.1%)最多,呼吸、神经系统表现各15/53例(28.3%)。胸片、心电图均无特异性。4.52/53例(98.1%)行UCG检查,其中36/52例(69.2%)明确CTs类型,7/52例(13.5%)诊断MCTs,9/52例(17.3%)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13/53例(24.5%)行MRI检查,均明确肿瘤性质,其中9/13例(69.2%)确定CTs类型,1/13例(7.7%)囊肿误诊为粘液瘤。5.手术治疗组16/53例(30.2%),远期随访死亡1/16例(6.3%),完全切除(13/16例,81.3%)或部分切除(3/16例,18.7%)对远期预后无影响(P=1.000)。非手术治疗组17/53例(32.1%),其中放弃手术者死亡5/9例(55.6%),明显多于手术治疗组(P=0.012)。观察组20/53例(37.7%)均为横纹肌瘤,其中15例随访者均存活。结论小儿CTs大多呈良性,横纹肌瘤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UCG是初步评估CTs的首选检查方法;MRI作为补充可进一步鉴别CTs性质,明确横纹肌瘤、纤维瘤等较常见的CTs类型;病理组织检查仍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小儿CTs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肿瘤类型特殊(粘液瘤、巨大纤维瘤、畸胎瘤等)或存在血流梗阻、明显临床表现的患儿,手术切除治疗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无手术治疗指征者应定期随访观察。
李杰[3](2016)在《165例心脏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健康人群例行体检以及非心脏疾病患者接受心血管方面的检查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心脏肿瘤近年来的查出率相比以前也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从1896年,德维希雷恩为一例心脏外伤的病人进行缝合至今,心脏外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心脏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心脏肿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肿瘤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分析,而对其年龄分布特点、肿瘤大小、肿瘤分布部位等研究尚欠缺。另外,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变异性比较大,诊断比较困难,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带来挑战,临床上误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肿瘤分布部位的特殊性又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多挑战。近年来,我中心遇到好几例此类情况。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近5年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规律以及临床经验和教训,了解心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以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我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势,通过临床病历管理系统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约100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筛选,通过整理分析,选取在我中心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心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5例(33.33%),女性110例(66.67%),男:女为1:2,年龄为3月-82岁,平均(50.01±14.89)岁,对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和远期预后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65例心脏肿瘤患者中,有156例为良性肿瘤,9例为恶性心脏肿瘤。良性肿瘤中,粘液瘤有146例,其中包括左心房粘液瘤120例,右心房粘液瘤24例,右心室粘液瘤2例,脂肪瘤3例,1例血管瘤位于心包,1例嗜铬细胞瘤位于右心房,1例子宫内膜异位位于右心室,2例平滑肌瘤均位于右心房,1例畸胎瘤位于心包,1例胸腺瘤位于心包。9例恶性肿瘤中,1例腺癌,位于右心室,2例鳞癌均为心包占位,3例淋巴瘤,均在右心房,2例滑膜肉瘤,都是心包占位,另外1例横纹肌肉瘤的肿瘤部位在右心房和肺动脉。围术期有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21%。1例为右心房粘液瘤合并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63岁男性患者,另外1例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心房B细胞性非何奇金淋巴瘤的59岁女性患者。其余16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2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6.69%,随访期内粘液瘤复发2例,复发率为(2/145,1.38%),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3月和术后2年。随访期间内死亡患者5例,1例主要因脑梗塞死亡,3例为恶性肿瘤复发,1例的具体死亡原因不详。随访期间死亡率为4.00%,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率为2.40%,占恶性肿瘤患者的42.86%(3/7)。良性肿瘤的患者中没有因为肿瘤复发引起患者死亡的情况发生。结论外科手术切除的治疗策略目前仍然是心脏肿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粘液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死亡率以及远期的复发率是比较低的,其他良性心脏肿瘤的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而恶性心脏肿瘤的临床预后较差。然而,对于心脏肿瘤患者来说,及早的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可能有一定的提高。
张本,徐同毅,刘洋,李志刚,韩林,徐志云[4](2013)在《右心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右心室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长海医院手术治疗的右心室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全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48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黏液瘤2例,右心室占位性病变5例。手术全部采用胸部正中切口行完整切除或取活检,切除手术于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结果全组占同期手术治疗心脏肿瘤患者的4.96%。手术完整切除肿瘤5例,取活检2例,包括黏液瘤2例,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间叶肉瘤2例,未分化肉瘤1例。全组无院内死亡,随访151个月(中位时间38个月),死亡3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余者无复发,一般状况良好。结论右心室肿瘤的恶性肿瘤比例较高,心脏超声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恶性肿瘤预后差,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
王欣,常诚,王仲伦,郑捷[5](2012)在《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及心包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及心包肿瘤较为少见,但由于肿瘤发生在心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同时易诱发心律失常、栓塞和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并发症,即使是良性肿瘤也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影响,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小儿心脏肿瘤的诊治,成为了小儿心外科的一项重要内容。
安永,肖颖彬,钟前进,王学峰,陈林,郝嘉[6](2003)在《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文中研究指明
杨有优[7](2000)在《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和方法:自1995年7月至1999年2月,我院行EBCT检查12024例,共诊断心脏肿瘤40例(占0.33%)。本研究重点对有手术、尸检和临床随访结果的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从5个月至72岁,平均41.9±22.6岁。17例(77.4%)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3例(13.6%)单纯行单层增强,1例(4.5%)电影序列,1例(4.5%)单层平扫。结果:22例EBCT均做出准确定量和定位诊断,10例粘液瘤病例,全部做出正确的组织病理学定性诊断;7例非粘液性良性肿瘤,6例(85.7%)具特征性征象而提示正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5例恶性肿瘤,4例(80%)做出正确组织学诊断,并显示了邻近脏器受累情况。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除对心脏粘液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外,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非粘液瘤性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尚有明显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脏器受累情况。对缺乏特异性的心脏肿瘤,诊断仍有其局限性和难度。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我院经EBCT检查,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不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右室双出口病例14例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
曹德柔[8](1978)在《原发性心肌病》文中研究表明 心肌病是目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当中常见多发病之一。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病人的发现亦不断增加,但由于本病不典型,常易误诊为风心、冠心、先心,心包炎等等,从而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因此,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提高对心肌病的认识,探讨战胜心肌病的疗法,把临床上对心肌病认识的一些粗浅体会,结合文献
纪蓝[9](2013)在《77例心脏粘液瘤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脏粘液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心脏粘液瘤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及猝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7例心脏粘液瘤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超声特点、血小板、凝血功能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77例心脏粘液瘤患者,女性50例(64.9%),男性27例(35.1%),年龄15-76岁(47.5±14.2)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2例(2.6%)、胸闷18例(23.4%)、心悸38例(49.4%)、乏力14例(18.2%)、气促(劳力性气促为主)32例(41.6%)、下肢水肿11例(14.3%)、血栓栓塞10例(13.0%)(脑栓塞7例,下肢血管栓塞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0例(13.0%)。77例CM患者均为单发粘液瘤,其中心房粘液瘤有73.例(94.8%),左心房粘液瘤有67例(87.0%),右心房粘液瘤6例(7.8%),右心室粘液瘤4例(5.2%)。凝血功能检查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于正常者有36例(46.8%),血小板(PLT)>300×109/L26例(33.8%),200×109/L<PLT<300×109/L有28例(36.4%),比较发生栓塞事件与未发生栓塞事件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描述肿瘤大小为(56.8±14.0)×(36.0±10.9)mm2,手术所见肿瘤大小平均为(52.0±18.6)×(40.4±16.9)×(29.0±16.1)mm3,最大径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所描述的瘤蒂部位与术中所见吻合度达81%。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心脏粘液瘤发病有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好发于30-60岁,但各个年龄段均可见,左心房粘液瘤多见。心脏粘液瘤常伴发栓塞事件,以脑栓塞多见,栓塞事件的发生与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有一定相关关系。超声心动图是心脏粘液瘤最常用和高效的诊断方法,手术是最常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玉兰[10](2021)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新生儿危重症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遗传病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及线粒体病。遗传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再新生儿时期更不典型,且多数属于危重症,预后差,不仅临床诊断不容易,救治难度也相当大。是婴幼儿期或围生期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且遗传病患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传统细胞遗传性技术根本无法精准检测基因突变。85%的人类致病基因变异发生于外显子区。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可以精准地检测覆盖范围内的绝大多数(约98%)点突变,以及大多数的拷贝数变异。WES能高效快速地确定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有助于快速筛选遗传性疾病。目的通过搜集近3年入住我院的疑似遗传病或诊断不明确的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在危重新生儿遗传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危重新生儿,疑似遗传病或诊断不明确的新生儿。共纳入研究的新生儿有66例,其中男34例(52%),女32例(48%),胎龄28周+1~41周+3,出生体重0.97kg~3.9kg,发病年龄1d~28 d。临床表现患儿均在新生儿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阳性结果有:黄疸持续不退、胆汁淤积13例,喂养困难4例,反复抽搐4例,皮肤异常7例,肌张力异常3例,不明原因呼吸困难3例,内脏异位1例,巨舌1例,口腔及外观畸形14例,心脏结构严重异常3例,血或尿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异常7例,胎儿期染色体异常1例,反复低血糖及代谢性酸中毒3例,反复全血三系减少2例。医学伦理学审批本研究获得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新生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患儿及其父母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2方法2.1研究对象筛选纳入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辅助检查,高度怀疑遗传病患儿,或其有阳性家族史、近亲结婚家系;(2)临床诊断明确且该疾病遗传特异性高或患儿表型为非特异性。排除标准:(1)已达到纳入标准,但患儿监护人签字不同意者;(2)目标疾病致病基因不在WES检测范围。2.2标本采集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静脉血2~3 m L,EDTA/柠檬酸盐抗凝,于2~8℃环境中冷藏保存。填写患儿及其父母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将标本快递至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高通量WES检测。2.3检测方法2.3.1 WES血标本冷藏送达检验中心后,用QIAamp DNA Mini KIT试剂提取外周血DNA,用酶切方法片段化g DNA,将特异序列的接头加在片段化的DNA上,IDT厂家生产的x Gen Exome Research panel v1捕获探针捕获出目标基因,由Illumina厂家生产的Next Seq 500二代测序仪对全外显子组进行测序。2.3.2验证经WES检测出的基因变异位点及父母相关基因位点进行一代Sanger测序加以验证。2.3.3数据库比对采用十分庞大的数据作为对照,其中包含了国外多个人群的数据和大量中国人群的数据。金域实验室采用的突变/变异数据库主要包括:金域数据库,以中国人遗传病患者为主;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以病人为主的变异数据库;Clin Var数据库(综合性),与疾病相关的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ESP6500数据库(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外显子组测序计划),以一般人群为主,主要用于心、肺、血液相关疾病的研究;G1000数据库(千人基因组计划),以一般人群为主;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 SNP),以一般人群为主,是单碱基替换及短插入、删除多态性的资源库。2.3.4解读对所检测到的基因变异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是否有临床意义。临床医生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及WES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读,参考2016年第2版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ACMG)指南,给出最后报告。致病性基因变异:指特定病人携带的引起了疾病状态的病理性变异。可疑致病性基因变异:指很可能具有致病倾向的变异,但证据尚不充分。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为目前没有报道,无相关数据库表明其临床意义,但未来在临床过程中可能有意义;且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是否会引起患者的疾病,尚有待科学的发展、数据的积累及更深入的功能研究。2.4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气分析、血氨、血乳酸、胰岛素、同型半胱氨酸、串联质谱、X片、心脏彩超、头颅MRI、脑电图等。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研究的新生儿患者共有66例,其中男34例(52%),女32例(48%),发病年龄1~28 d,确诊为基因遗传病的新生儿有15例(阳性率23%),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确诊年龄为(37±9)d。2临床资料66例患儿经WES检测出有基因变异14例,阳性率为21.21%;1例患儿经WES检测未见有基因变异,但因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色素失禁症,联合多重连接酶探针依赖扩增技术检测出基因变异。根据检测出的基因变异位点与疾病的相关性,结合一代Sanger测序加以验证,再辅以Clin Var数据库、OMIM数据库、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分析、家族史、大样本量调查所获得的变异频率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某些变异位点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估,临床医生结合患儿的表型及WES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解读,最终确诊为基因遗传病患儿有15例。主要临床诊断存在皮肤、颅骨及神经遗传病5例;存在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2例;染色体病1例。15例确诊基因遗传病患儿中有13例行染色体检查,其中只有1例染色体异常,其余12例染色体检查无异常。3基因遗传病患儿的基因突变信息在基因遗传病患儿基因变异分类中,致病性基因变异10例,占67%(10/15);可疑致病性基因变异1例,占7%(1/15);基因变异意义未明4例,27%(4/15)。其中有1例患儿WES检测未见有致病性基因,因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色素失禁症,再应用多重连接酶探针依赖扩增技术,检测样本特定基因的各个外显子,检测到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突变(表1)。在含有致病性基因变异的10例患儿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例(4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例(30%),X-连锁显性遗传病1例(10%),基因片段缺失2例(20%)。其中有3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父母均杂合携带致病基因;2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儿父母不携带致病基因,该变异可能为新发变异,同时不排除其父母为生殖细胞嵌合型携带者的可能;另5例患儿父母未做相应基因检查,无法进一步验证患儿致病性变异基因的来源。结论1、WES检测技术是寻找疑似或诊断不明的危重新生儿遗传病的重要工具;2、WES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其他测序方法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
二、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治疗心房黏液瘤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手术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2.1 症状及体征 |
2.2.2 辅助检查 |
2.3 手术治疗 |
2.4 随访结果 |
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表现 |
3.3 手术治疗 |
3.4 预后及复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53例小儿心脏肿瘤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165例心脏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在读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及心包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横纹肌瘤 |
2 心脏纤维瘤 |
3 心脏黏液瘤 |
4 心脏畸胎瘤 |
5 心脏恶性肿瘤 |
6 心包肿瘤 |
(7)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
第三部分 电子束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
第四部分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
研究生简历 |
致谢 |
(9)77例心脏粘液瘤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新生儿危重症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对象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标本采集 |
3.研究方法 |
4.关键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临床资料 |
3.基因遗传病患儿的基因突变信息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子诊断技术在新生儿期遗传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术治疗心房黏液瘤26例临床分析[D]. 张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2]53例小儿心脏肿瘤临床病例分析[D]. 卫慧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3]165例心脏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D]. 李杰. 郑州大学, 2016(03)
- [4]右心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 张本,徐同毅,刘洋,李志刚,韩林,徐志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10)
- [5]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及心包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进展[J]. 王欣,常诚,王仲伦,郑捷. 药品评价, 2012(33)
- [6]原发性左心室横纹肌瘤二例[J]. 安永,肖颖彬,钟前进,王学峰,陈林,郝嘉.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1)
- [7]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D]. 杨有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11)
- [8]原发性心肌病[J]. 曹德柔. 广西医学院学报, 1978(02)
- [9]77例心脏粘液瘤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D]. 纪蓝.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10]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新生儿危重症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陈玉兰.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