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规模化务实,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

全行业,规模化务实,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

一、全行业 大规模 务实性 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杨腾[2](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我国国家治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农业关乎全国十三亿多人民的温饱,关乎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关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全党全国人民的意义十分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组织,其新型生产组织关系为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划了一条路径。始于罗虚代尔贫苦工人的创造,合作社这一制度安排为弱者提供了自保的机会。相较于二、三产业,农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弱势地位需要合作社来平衡,农村经济的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社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进步与变革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推动。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基础,回顾其历史,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景展望,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同时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先进经验,分析得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制度建设的成就与不足,总结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面临的障碍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制度体系,有利于确保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得到妥善安排,有利于促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促进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类型,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时期待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市场经济理论农村基层经济制度的理论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级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董敏[3](2014)在《石宝铁矿战略发展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钢铁产量己多年居世界第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实体经济下滑,基础建设投资放缓,钢铁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严重,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品同质化、资源控制力弱等诸多问题。作为钢铁的上游行业,铁矿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游钢铁产业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我国铁矿业资源禀赋低,行业集中度低,赋税高的制约和国外铁矿石的冲击,这些因素使得我国铁矿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石宝铁矿创建于1988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铁精粉生产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石宝铁矿走过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企业,国有控股阶段,民营股份制阶段,业务由刚开始的铁矿石采选也扩展到钢铁业,并涉及铸造业、牧业、金融业等。从创业走向成熟,面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石宝铁矿企业发展战略经历了数次变更。现在石宝铁矿面临着宏观经济形势低迷,资源储备大量消耗储备不足,一体化涉足钢铁行业举步维艰等问题,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进行战略的定位和选择,关系着石宝铁矿的兴衰成败。本文首先描述了企业所在行业——铁矿石行业和钢铁业的基本状况,接着在详细记述石宝铁矿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讨石宝铁矿集团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石宝铁矿的发展状况,将石宝铁矿划分为:创业期[1988年-1990年]、成长前期[1991年-1995年]、成长后期[1996年-2002年]、成熟前期[2003年-2008年]和成熟后期[2009年-2013年]。采用宏观环境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多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石宝铁矿的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变迁进行研究。通过对石宝铁矿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变迁进行梳理,找出石宝铁矿成长中的战略制定和实施中的有益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石宝铁矿现状和所处环境,对石宝铁矿未来发展战略和战略措施提出建议。

齐欢[4](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郑季良[5](2007)在《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在工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又是70%工业废物排放的来源地。绿色制造是世界制造业界为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而提出的生产新理念,在我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研究。由于绿色制造是从工业部门提出的,大多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如技术理论体系、技术实现机理、技术评价体系和技术应用等,使其影响力很有限。绿色制造实质上是技术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所以,应注重从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将其与循环经济建设关联起来,使其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从管理的角度,绿色制造系统可理解为一个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系统,是联系绿色制造理论与先进制造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桥梁。在先进制造系统理论的视角下,绿色制造系统是先进制造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之一,集成化是发展的方法,网络化是发展的道路。在循环经济理论的视角下,绿色制造系统是生态工业系统、循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可得,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是必然趋势,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此,本论文对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即绿色集成制造系统构建、综合绩效评价、博弈分析。依据产业组织和管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最终形成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呈现出网络化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系统的另一种表述,其包括要素集成、企业集成。企业集成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是产业的生态集聚过程,产生产业集聚生态效应,目标是使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少产业集聚外部不经济性,以相对扩充区域环境容量。绿色集成制造系统是最大化地产生和培育产业集聚生态效应的系统,涉及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产业的“块集聚”和“条集聚”。本文认为,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结构要素集成是基本形态,集成要素包括物质、水、能量、技术、信息等,企业的集成是通过要素的集成来实现的,形成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的集成形成工业共生网络,这样使废物或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在生态产业链和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过程中,企业生态位、关键种企业、产业集聚活性因子、支持服务链、废物或副产品的种类、数量、成份变动等都是影响网络系统形成和稳定的因素。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构建需要加强集成管理,目标是实现集成系统内的循环、共生、开放、替代。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追求的是综合绩效,这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过程。绩效包括环境绩效、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相结合的综合绩效。依据集成发展的阶段,可分为绿色制造系统内部的环境绩效和综合绩效、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环境绩效和综合绩效。为此,论文从绿色制造系统的环境绩效目标入手,在绿色制造系统的四项功能即绿色能源、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产品回收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环境绩效的三级目标结构以及第三级目标的测量指标体系的模型。并选用基于价值思考法(Value-focused thinking,VFT),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分析,该方法以价值思考为特征,简化了多目标分析过程。其次,论文基于环境绩效的公共性特征和双绩效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企业双绩效目标运作的一个数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不能独立存在,经济绩效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实现环境绩效目标需要得到政府必要的激励或补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统一。从而奠定了对绿色制造系统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设计了一套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绿色供应链管理、非财务绩效等。绩效评价要分阶段实施,应当将短期、中期、远期目标衔接起来。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必然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所以论文进行了绿色企业集群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博弈分析,以探究博弈过程的机制建设,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企业集成的角度,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表现为绿色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它是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以及企业与非集群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博弈分析,在企业集群内部,从合作机制(多次博弈)、合作利益、交易和共生成本、信任关系建立、集成管理、环境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在企业集群外部,对绿色企业与非绿色企业的非合作博弈、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博弈等进行了思考。通过博弈分析以及实现其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的分析,提出应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二元机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耦合机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从企业提高环境绩效水平、建设和完善绿色制造系统,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企业一起共同促进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依据本论文所提出的观点、理论及方法,其应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即行业型的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新建型的长沙黄兴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型的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分析了上述三个园区的系统结构、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集成要素等方面,并对其经济—环境绩效、管理机制和方式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讨论。之后,就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这一应用分析,可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弄清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构筑过程。第二,对云南冶金与化工产业的绿色制造系统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冶金与化工产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属于高耗能产业,特点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因此是开展绿色制造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云南冶金产业主要包括铜产业、锡产业、铅锌产业、钢铁产业,云南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磷化工和煤化工产业。在分析了两大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制约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各产业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的综合效益情况、产业重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产业绿色制造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重点从加强三废治理和利用、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通过这一应用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清云南省冶金与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为该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总而言之,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及机制建设、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建设、企业综合绩效目标运营和评价等都是较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其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实践都处于探索发展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集成。本论文在这些方面尝试作了一些基础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有些工作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另外,鉴于笔者知识积累不足,水平和时间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赐教,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无为,叶茂,魏明孔,蓝鸥,月泉,于立,芳平,尚达[6](1995)在《199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1994年度中国经济史论着,无论数量或质量,大抵不下于往年。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从研究领域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传统热门课题论着减少,商品经济与农业经济、区域史、民族史与民族交往史等逐渐成为新的热点;从研究时段看,虽然仍以断代史的论着为主,但总论性和跨代研究明显增多。兹把后者简介如下: 社会经济形态 中外比较研究 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发表了三篇文章:田昌五/破除中国历史东方类型说,振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苏凤捷/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学说和魏特夫对

二、全行业 大规模 务实性 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行业 大规模 务实性 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典文本探究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以聊城开发区为例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外对比研究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就与制约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石宝铁矿战略发展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宝铁矿发展历程
    2.1 石宝铁矿简介
        2.1.1 集团介绍
        2.1.2 地理和资源状况
    2.2 石宝铁矿发展历程
        2.2.1 1988年—1990年:乡镇企业阶段
        2.2.2 1991年—1999年: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阶段
        2.2.3 2000年—2002年:国有控股阶段
        2.2.4 2002年—2012年:民营股份制企业阶段
第三章 石宝铁矿各发展阶段划分和非股份制阶段战略概述
    3.1 石宝铁矿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
        3.1.1 石宝铁矿各阶段划分依据
        3.1.2 石宝铁矿生命周期划分
        3.1.3 石宝铁矿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和战略概述
    3.2 创业期(1988年—1990年)
        3.2.1 石宝铁矿的起步
        3.2.2 创业期的战略
        3.2.3 创业期战略实施效果
    3.3 成长前期(1991年—1995年)
        3.3.1 成长前期发展状况
        3.3.2 SWOT分析
        3.3.3 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
    3.4 成长后期(1996年—2002年)
        3.4.1 成长后期发展状况
        3.4.2 SWOT分析
        3.4.3 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
第四章 石宝铁矿股份制阶段战略研究
    4.1 成熟前期(2003年-2008年)
        4.1.1 环境分析
        4.1.2 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
    4.2 成熟后期(2009年-2013年)
        4.2.1 环境分析
        4.2.2 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
第五章 石宝铁矿现阶段战略研究
    5.1 环境分析
        5.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5.1.2 产业环境分析——五力竞争分析法
        5.1.3 SWOT分析
    5.2 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
        5.2.1 战略定位
        5.2.2 战略实施
第六章 评价和建议
    6.1 评价
        6.1.1 战略决策
        6.1.2 战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绿色制造及相关领域的认识、实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2 多视角下的绿色制造系统及对系统集成发展的思考
    2.1 绿色制造理论视角下的绿色制造系统
    2.2 先进制造系统视角下的绿色制造系统
    2.3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制造系统
    2.4 对绿色制造系统的再认识
    2.5 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思考
    2.6 小结
3 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绿色集成制造系统
    3.1 产业集聚理论概述
    3.2 产业集聚生态效应
    3.3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与产业集聚生态效应
    3.4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结构及其分析
    3.5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集成管理
    3.6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产业组织形式——绿色企业集群分析
    3.7 小结
4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绩效评价
    4.1 企业环境绩效
    4.2 绿色制造系统的环境绩效目标及评价分析
    4.3 绿色制造系统的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目标集成及模型
    4.4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及评价
    4.5 小结
5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博弈分析
    5.1 绿色企业集群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
    5.2 绿色企业集群合作利益的博弈分析
    5.3 绿色企业集群交易成本和共生机理的博弈分析
    5.4 绿色企业集群中信任关系形成的博弈分析
    5.5 绿色企业集群集成管理与环境支持的博弈分析
    5.6 绿色企业集群运营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5.7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运营中企业、政府、消费者的合作博弈分析
    5.8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机制建设
    5.9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发展的对策
    5.10 小结
6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分析
    6.1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6.2 我国典型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结构分析
    6.3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绩效评价
    6.4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机制和管理方式分析
    6.5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6.6 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6.7 小结
7 云南冶金与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分析
    7.1 云南工业建设绿色制造系统的优先产业选择
    7.2 云南冶金与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7.3 云南冶金与化工产业绿色制造系统建设分析
    7.4 云南冶金与化工产业建设和发展绿色制造系统的对策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四、全行业 大规模 务实性 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D]. 杨腾. 聊城大学, 2018(09)
  • [3]石宝铁矿战略发展案例分析[D]. 董敏.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4]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5]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发展研究[D]. 郑季良.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6]199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J]. 无为,叶茂,魏明孔,蓝鸥,月泉,于立,芳平,尚达.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5(02)

标签:;  ;  ;  ;  ;  

全行业,规模化务实,首届中国种植业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