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励磁机定子冲片的工艺改进及模具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泉[1](2019)在《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飞轮脉冲感应发电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轮储能系统可以长时间、小功率从电网吸收能量,短时间、大功率为负载供电,因此可作为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等需要脉冲功率的设备的供电装置,脉冲发电机则是这类飞轮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飞轮脉冲感应发电机(Flywheel Pules Induction Generator,FPIG),该电机沿轴向分布有两个定子,分别为控制定子与功率定子,当电机运行于发电状态时,可通过控制绕组对电机无功功率进行调节,而在电机转速降低时仍能保持输出端电压的稳定。本文建立了该种结构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运行特性,同时提出了该种结构电机的设计方法,并制作了样机,对其进行实验研究。首先,提出了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基本结构,分析了FPIG运行的内部物理过程进,揭示了通过控制绕组调节FPIG无功维持功率绕组输出端电压稳定的运行原理。深入分析了各绕组的自感漏感系数、绕组间的互感漏感系数等参数,建立了系统在静止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为FPIG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打下了基础。其次,研究了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运行特性,提出了由控制绕组与励磁电容共同为电机提供运行所需无功功率的励磁控制策略。分析了电机运行时的电容建压原理,并对电容励磁时影响系统输出端电压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探究了励磁电容、转速、负载变化对系统端电压的影响规律。接着,利用等效电路图法分析了电机功率平衡关系。分析了系统各部分无功功率随转速的变化规律,为电机的电磁设计及励磁控制回路的设计打下了基础。然后,分析了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设计特点,探究了其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该种结构电机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并进行了电磁设计,包括基本尺寸的确定、定子槽型设计、控制绕组与功率绕组设计、转子与飞轮设计等。最后,给出了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励磁控制回路,提出了通过合理选择励磁电容值来降低控制绕组容量的优化方法,确定了系统在一定转速运行范围内控制绕组容量最小时的励磁电容值。设计了励磁电流调节单元,即利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在电机运行转速发生变化时实时改变励磁电容值。此外,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研究,验证了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工作原理与特性分析的正确性。
姚飞[2](2018)在《基于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励磁的无刷同步电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小功率工业应用领域,作为主要机种的永磁电机存在气隙磁场难以调节和去磁风险等固有不足。并且,作为不可再生的储备资源,稀土材料价格日益昂贵,长期供应面临挑战。因此,开发不用或少用永磁材料的电励磁或混合励磁电机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传统的同步电机采用电刷和滑环励磁,可靠性低。对于电励磁同步电机和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方案,无刷化电励磁技术都是关键问题。受限于体积和成本等因素,大型发电机采用的独立励磁机不适合于中小型电机。现有的混合励磁电机采用的无刷电励磁方案存在漏磁大,电机结构复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励磁的无刷同步电机(Zero-sequence Spatial Harmonic Field Brushless Excitation Synchronous Machine,ZSHF-BESM)方案。该电机利用建立型零序谐波磁场进行无刷励磁,解决了现有电励磁电机方案中电刷滑环可靠性差,调磁性能受限等问题。根据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建立方式的不同,本论文对三次谐波电流无刷励磁同步电机(THC-BESM)和双谐波绕组无刷励磁同步电机(DHW-BESM)两种具体方案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为了实现电励磁的无刷化,提出了基于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实现励磁能量传递的THC-BESM方案。采用定子开放绕组中的同频同相附加零序电流建立谐波励磁磁场。分析结果表明,高频电流的励磁效率高于三次谐波电流和直流。然而,三次谐波电流具备构成马鞍形合成电枢电流的能力,在提高功率密度的同时,具备更好的可控性,因此更适合作为励磁电流。建立了THC-BESM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电机的系统结构。为了提高THC-BESM的励磁效率和调磁性能,改进了电机拓扑结构。定义了基波电流和三次谐波电流的三相绕组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波和三次谐波电流产生的谐波磁场。分析了考虑转子分齿特殊结构的气隙系数,研究了定、转子开槽时的齿谐波,得出分数槽电机抑制的齿谐波次数。高次电枢谐波磁场和齿谐波的削弱,极大地改进了励磁电流的调节性能。其次,对THC-BESM的并联等效磁路的耦合规律、励磁性能和功率因数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电机的励磁等性能。针对谐波磁通和主磁通的耦合问题,建立了THC-BESM的并联等效磁路模型,给出了耦合磁通的磁路计算方法,并得出了磁通调节特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励磁性能,研究了从电机的极弧系数、谐波绕组槽口宽度和径向长度等结构参数方面改善励磁性能的方法。针对谐波含量对功率因数影响较大的问题,分析了THC-BESM的功率因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改变励磁绕组匝数和定子槽口宽度等结构参数来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对直轴电流为零负载状态下的电机效率进行了实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THC-BESM的效率与相同功率等级的传统有刷励磁同步电机相差不大,并可以通过优化设计予以进一步提高。再次,为了提高ZSHF-BESM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提出了不依赖全功率变流器的DHW-BESM方案。该电机采用特殊设计的定子谐波绕组在气隙中建立等效三次谐波磁场。由于定子谐波绕组电流与电枢电流实现了解耦,因此电机系统中可以去掉全功率变流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分析了定子谐波绕组的设计规则和分布方案。研究了不同定子谐波分布方案产生的转子谐波电动势和励磁绕组电动势,得出了最优的绕组结构,并研究了确定转子谐波绕组匝数的方法。分析了谐波绕组和功率绕组之间的电磁干扰和定子铁芯饱和情况,得出了气隙磁通密度的调节特性。然后,提出了分数槽拓扑结构的双谐波励磁同步电机,在提升DHW-BESM输出能力的基础上,削弱依然存在的干扰型谐波含量。研究了分数槽定子谐波绕组的设计规律,设计的定子异距电枢绕组分布方案在保证三相输出电势对称且基波幅值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能使高次谐波部分相互抵消,极大地削弱了高次谐波含量。分析了绕组电动势和磁动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谐波磁通对电枢电动势畸变的影响。相比整数槽DHW-BESM,分数槽拓扑结构中电枢绕组槽占比得到显着提高,增强了输出能力。分析了考虑转子开槽结构的交直轴电抗参数,研究了电机在空载和不同负载状态下所需要的励磁磁动势的计算方法。最后,为了验证DHW-BESM励磁原理和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研制了两台1k W的实验样机,并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其进行测试和实验研究。测试了实验样机的交直轴电感等电气参数,以一台3k W的直流电机模拟原动机对样机进行运行测试。对不同定子谐波绕组分布方案的电机的励磁能力和励磁调节特性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分析了空载和负载状态下励磁电流的调节性能。测试了电机的空载特性和阻性负载状态下的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分数槽拓扑结构的DHW-BESM具有接近线性变化的调磁特性,且在励磁电流相同的情况下,其电枢绕组的基波电势输出能力更高。研究了电机的功率损耗,电机效率略低于有刷励磁电机,额外铁损主要由谐波引起,可通过优化设计予以进一步削弱。实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和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无刷谐波绕组励磁电机的有效性,也为该电机的进一步改进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范兴[3](2017)在《核电6 300 kW应急柴油同步发电机制造工艺》文中指出主要阐述了1E级核电6 300 kW应急柴油同步发电机的结构特点及工艺方案,以及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相关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最终确保该产品的顺利研制。
柴楠[4](2017)在《50MW小型汽轮发电机定、转子结构优化及电气参数辨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快发展的国民经济,推动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进而促使电力产业领域的疾速扩张。汽轮发电机作为一种直接电源,在电力工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型空冷汽轮发电机以其用途广泛、结构紧凑且性价比高的特殊优势正迅速占领国内外发电市场。本课题以上海电机厂承接的新疆美克50MW空冷汽轮发电机项目为依托,深入分析小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定转子结构优化。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发电机定子机座、铁心、转轴、转子护环进行了强度校核计算,验证了其结构优化的可行性,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定子机座在采用新的内外机座结构下,不仅缩小了电机的体积,而且机械强度完全满足发电机运行的要求,转轴也在缩小本体外径及长度的情况下,临界转速验证过关,齿槽部强度亦满足高转速工况下的应力强度要求;采用经验计算公式对发电机定子铁心、定子线圈、转子线圈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对新机型在绝缘系统方面得改进进行了阐述。本课题亦对优化后的小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电气参数进行了辨识。首先论述了工厂设计阶段同步发电机时进行电磁计算的大电所公式,并阐述了工厂试验的原理,同时对电气参数的设计值和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再利用simulink仿真同步发电机三相短路工况,得出电压、电流等扰动信息,借助同步发电机五阶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其电气参数进行优化,用MATLAB对电机模型进行辨识。最后,将电磁设计、工厂试验及模型辨识出的电气参数进行了对比。
龚文军[5](2016)在《交流感应励磁机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现有无刷励磁装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流变频感应无刷励磁系统,交流感应励磁机是提高无刷励磁系统强励能力的关键部件,其性能计算与设计方法是该励磁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本文围绕交流感应励磁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基本方程和坐标变换的原理,根据交流感应励磁机的数学模型以及旋转整流器的运行特点,建立交流感应励磁机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得到了适用于分析励磁机控制和输出特性的数学模型。采用交流感应励磁机在转子坐标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旋转整流器运行的三种换相状态,推导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外特性和传递函数,分析了稳态特性与频率的关系。介绍了两种常见的硅钢片材料的建模方法,分析了常系数三项式铁耗模型中不同分量随磁密和频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Maxwell软件的铁耗系数提取方法和步骤,分析了励磁机工作频率与励磁机的铁心损耗和效率的关系。编写了计算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尺寸、绕组、磁路、参数、损耗、效率的计算程序,形成一套交流感应励磁机计算机分析和设计方法,介绍了ANSYS Maxwell及其与外电路联合仿真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设计了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冲片尺寸和绕组排布,计算了额定运行状况时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参数,分析了不同励磁绕组电阻对换相重叠角的影响,研究励磁绕组与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功率匹配,计算原交流同步励磁机的空载特性,并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搭建了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实验平台,完成了励磁机静止空载实验和旋转运行的励磁实验,记录了励磁机定子侧电压、电流、转子侧电压以及直流励磁电压,并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
任武[6](2016)在《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以分数槽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转矩脉动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新颖且实用的抑制方法。从电机的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实验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诸多方面有创新和完善。全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系统总结了削弱齿槽转矩和抑制转矩脉动的方法,分析了它们使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模块化定子结构永磁同步电动机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误差。综述实验设计和稳健性设计方法,分析它们在电机设计优化中的应用现状、使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研究了引起永磁电机转矩脉动的三种来源,齿槽转矩、永磁谐波转矩和磁阻谐波转矩,分析其产生机理。基于能量法推导了齿槽转矩解析表达式;推导了永磁谐波转矩和磁阻谐波转矩表达式。研究抵消法在削弱齿槽转矩中应用,包括系数抵消和直接转矩抵消,推导了实现抵消的限制条件,研究抵消法在削弱瞬时转矩谐波的应用。3、研究削弱齿槽转矩的方法。首先,分析主要设计参数对电机齿槽转矩的影响,总结了它们的取值特点并确定影响主次顺序,建立了基于实际制造水平的综合实验参数设计法的完整设计流程。接着,重点研究两种不对称V型转子结构消弱内置式永磁电机的齿槽转矩,阐述设计原理并有限元验证,基于田口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转子结构,对比分析了电机的主要性能,评估了旋转方向的影响,样机研制并实验测试。4、研究了抵消法在抑制内置式永磁电机转矩脉动中的应用。采用不对称转子冲片构成轴向两段结构抑制电机的转矩脉动,研究了三种实用的转子结构,包括不对称“一”型结构、不对称“V”型结构、不对称"spoke"型结构,并确定优化设计参数,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并验证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并与分段斜极转子结构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研制了三种工程样机,实验测试验证设计方法。在轴向两段式转子结构基础上,研究整体式不对称转子结构,涉及四分之一圆2极交替结构和半圆4极交替结构,分析转子结构的实现方法,从气隙磁密和齿槽转矩两方面分析抵消法实现的可行性,有限元预测了电机的主要转矩特性,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5、研究了模块化定子结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制造误差对电机转矩脉动的影响。涉及7种制造误差,分别为定子内表面圆度误差、定子槽口误差、定子铁心轴向弯曲、定子拼接处附加气隙、永磁体偏移、转子偏心、铁心边缘导磁性能变化。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构建了基于国内实际制造水平的统一有限元模型,有限元预测各种误差模型的齿槽转矩和瞬时转矩,确定制造误差的主次顺序。设计了两种装配工装用以改善制造误差对齿槽转矩的影响,样机研制、实验测试,评估改进工艺的效果。6、研究了考虑制造误差影响的电机稳健性设计。田口稳健性设计中增加了方差分析,纳入统一评价体系;均匀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相结合实现了双响应曲面模型的稳健性设计,设计了内外乘积表,建立了均值和方差的回归模型。基于这两种稳健性设计方法特点,建立了综合稳健性实验设计流程。
宁银行[7](2016)在《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及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混合励磁电机是在传统永磁电机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电励磁绕组,进行结构调整而形成的,电机内永磁磁势和电励磁磁势可设计成串联关系、并联关系和并列关系等。混合励磁电机继承了永磁电机的效率高、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调压、调速等场合所需的磁场可调的特征,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和汽车等领域具有未来可期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切向磁路和径向磁路并联的切向/径向混合励磁同步电机(Tangentic/radial magnetic path hybrid excitation synchronous machine,T/R-HESM)。从T/R-HESM的基本电磁特性入手,针对励磁方案的选择、运行特性、损耗计算、效率分析和温度场的求解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解决T/R-HESM的无刷化励磁,对T/R-HESM的电磁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借鉴并改进航空领域中电励磁无刷同步电机的三级式方案。由于T/R-HESM中存在一定大小的初始永磁磁场,利用该部分磁场省去三级式方案中的永磁副励磁机,提出了两级式无刷励磁方案(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同步电机,Two-stage brushless hybrid excitation synchronous machine,T-BHESM),主电机采用T/R-HESM,励磁机采用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励磁机电能经旋转整流器整流后,为主电机提供直流励磁。鉴于主电机和励磁机磁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法作为本文电磁场计算的主要方法。首先,计算了主电机的磁场分布特征、磁场调节特性。为改善输出电压的波形品质,分别从定子斜槽和转子形状等角度入手,一是对优化前的相电势谐波进行了分析,比较了采用定子斜槽前后,相电势谐波含量的变化,二是对优化前的气隙磁场谐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主电机转子形状对气隙磁场的影响。根据主电机的计算结果,明确了(主电机)对励磁机的励磁需求,确定了励磁机的基本尺寸。对励磁机的电磁磁场进行了计算,重点关注的是带整流负载时励磁机的电流放大能力。为了研究结构参数对励磁机励磁能力的影响,计算了励磁机气隙磁场以及整流电压等,随极弧系数、气隙长度等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为了研究T-BHESM的运行特性,对电感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与传统同步电机不同,由于主电机中切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者的耦合程度高,转子上存在严重的磁饱和。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基于冻结磁导率思想的数值法计算电感,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负载工作时,电机磁饱和程度受电励磁磁势、永磁磁势和电枢磁势共同影响。为此,在对自感和互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励磁强度、负载大小等因素对交直轴电感的影响。以绕组电感为基础,建立了电机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计算了主电机的外特性。结合混合励磁电机的固有特性,本文研究了T-BHESM的损耗。首先,对电机中的典型损耗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数值法作为损耗计算的主要方法。计算了主电机空载时励磁强度、转速高低,以及带载时负载大小、负载类型对铁损的影响,并分析了铁损分量的频率特征。比较了永磁体采用不同分块方案时,对涡流损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轻载时,主电机定子铁损是损耗的主体,随着负载增大,铜损逐渐成为电机损耗的另一主要部分;仅就主电机转子而言,低速运行时,励磁损耗是损耗的主体,随着转速升高,转子铁损和永磁体涡流损耗逐渐成为转子损耗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基于上述损耗数据,计算了电机的效率,结果显示额定运行时效率高达90%以上。采用有限元法对电机的温度场进行了研究。首先,定性分析了电机的热传递路径,考虑到电机的结构特征,以电机的三维模型作为有限元计算的求解域。以前述的损耗数据作为热源,计算了电机的温度场,给出了空载时转速高低、励磁强度,以及带载时负载大小、负载类型与温升的关系。研究表明,与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相比,T/R-HESM中位于转子上的永磁体,温度环境相对恶劣,这是因为永磁体距离励磁绕组较近,励磁绕组的热量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机壳表面上的)风速、绕组槽内因素和散热筋结构参数等对温升的影响。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切向/径向混合励磁无刷变频交流同步发电机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50977044)和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研究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直驱式电力牵引系统与控制技术研究(BY2014003-09)资助。
胡军,易明星[8](2016)在《热能发电机高硅高强度冲片的冲裁质量改进》文中认为介绍针对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冲片和模具质量问题,从材料、模具零件间隙等方面作了具体描述,并提出了经实践验证的相应处理办法,现已找到了困扰企业模具零件质量问题的处理规律,并已形成整套处理流程。
曹俊[9](2016)在《超大容量高速同步无刷励磁电动机的设计及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冶金、石化和航空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应用配套的大功率风机和压缩机的大容量高速同步电动机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钢厂的高炉风机与航空领域的风洞试验机组等都迫切需要有30MW以上的大容量、高转速(1500rpm以上)的无刷励磁同步电动机。本文以上海电机厂为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4#高炉风机配套电机的研发项目为背景,对36MW、10kV、4P无刷励磁同步电动机进行产品设计及结构优化。基于上海电机厂的原最大容量的同步电机T24000-4,原最大容量的异步电机Y25000-6的电磁方案,以及综合考虑电磁负荷的数值,首先确定了36MW级无刷励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尺寸,并进一步确定了电机本体的电磁设计方案;然后完成本电机的结构设计及关键零部件机械强度和刚度的校核。相对于传统大容量同步发电机的隐极转子方案,此电动机转子为凸极结构,又由于转子外径相对较大以及转速较高,对转子相关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较高。本文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建立了极靴及极靴螺钉的力学模型并计算出所需极靴螺钉的个数、大小及材料;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极靴本身和极靴螺钉的强度进行了校核。本文还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电机转轴的挠度和临界转速进行了计算,以确认其在一个可允许的范围内,并计算了不同轴承支撑刚度对转轴临界转速的影响,为电机设计中轴承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文提出了磁极线圈极间连接的新结构。传统的连接结构是:两相邻磁极线圈出头从侧面引出,锡焊后通过径向螺栓与磁轭固定,螺栓与磁极引线之间用胶木块和环氧布管作为绝缘,其弊端为极间空间狭窄、操作困难,在相对线速度较大的高速电机,尤其是大直径转子,此处是易产生机械损坏、绝缘破损的一大隐患所在。改进后的结构为:将磁极线圈引出接头由极间移至线圈端头,与一根“L”型的导电排银焊后,通过沿轴表面的导电排与相邻的磁极线圈相连接。这块沿轴表面的导电排上下各放置一块胶木块并通过径向螺栓固定于轴表面。因为连接排被胶木板架空,所以整个连接体无需绝缘,结构简单易做,经强度校核及实机试验,此结构的机械及电气绝缘的可靠性大大增加。
王根河,杨淑霞[10](2015)在《50kW中频发电机组振动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中频发电机组振动问题,从中频发电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中频发电机组振动测试情况,探讨产生振动过大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实施效果良好,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及推广。
二、励磁机定子冲片的工艺改进及模具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励磁机定子冲片的工艺改进及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飞轮脉冲感应发电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解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数学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建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归算到功率绕组侧的数学模型 |
2.3.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励磁电容建压原理分析 |
3.3 输出端电压的影响因素 |
3.3.1 励磁电容对输出端电压的影响 |
3.3.2 转速对输出端电压的影响 |
3.3.3 负载对输出端电压的影响 |
3.4 功率平衡关系分析 |
3.5 无功功率的变化规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电磁设计 |
4.1 引言 |
4.2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电磁设计特点 |
4.3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电磁设计 |
4.3.1 技术要求 |
4.3.2 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
4.3.3 基本尺寸的确定 |
4.3.4 定子冲片设计 |
4.3.5 转子与飞轮设计 |
4.3.6 绕组设计 |
4.3.7 仿真验证 |
4.4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电磁设计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FPIG的励磁控制设计 |
5.1 引言 |
5.2 励磁电容的优化原则 |
5.3 励磁电流调节单元的设计分析 |
5.3.1 基于开关电容的励磁电流调节单元 |
5.3.2 基于开关电感的励磁电流调节单元 |
5.4 控制特性及输出特性分析 |
5.5 样机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基于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励磁的无刷同步电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同步电机励磁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1 有刷励磁方式 |
1.2.2 无刷电励磁方式 |
1.2.3 混合励磁电机 |
1.3 谐波励磁电机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谐波磁场的产生与利用 |
1.3.2 谐波磁场的抑制方法 |
1.3.3 谐波电流的注入与控制策略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零序谐波磁场励磁原理与THC-BESM拓扑结构分析 |
2.1 引言 |
2.2 THC-BESM的基本结构与零序谐波磁场励磁方法 |
2.2.1 零序谐波磁场励磁思想的提出 |
2.2.2 THC-BESM的基本结构与M次零序谐波磁场建立原理 |
2.2.3 定子附加零序电流的选取 |
2.2.4 零序电流励磁原理的2D-FEA仿真验证 |
2.3 THC-BESM的数学模型与谐波电流相位关系分析 |
2.3.1 THC-BESM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2 谐波电流和基波电流相位关系的确定 |
2.3.3 定子铁芯磁饱和状态仿真分析 |
2.4 THC-BESM拓扑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
2.4.1 齿谐波分析 |
2.4.2 分数槽THC-BESM的拓扑结构 |
2.4.3 不同拓扑结构THC-BESM电磁性能的仿真结果 |
2.4.4 不同拓扑结构THC-BESM电磁性能的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HC-BESM并联耦合等效磁路分析与结构参数研究 |
3.1 引言 |
3.2 THC-BESM的并联等效磁路建模与计算方法分析 |
3.2.1 THC-BESM的空载并联磁通路径 |
3.2.2 空载并联等效磁路建模与计算方法 |
3.2.3 数值计算结果及气隙磁通调节特性 |
3.3 转子结构参数对励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
3.3.1 极弧系数的选取 |
3.3.2 转子谐波绕组槽口宽度的影响 |
3.3.3 谐波绕组槽径向长度的影响 |
3.3.4 极靴厚度的选取 |
3.4 THC-BESM的功率因数与效率分析 |
3.4.1 功率因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励磁绕组匝数对功率因数的影响分析 |
3.4.3 气隙长度和定子槽口宽度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3.4.4 效率分析与实验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HW-BESM的整数槽谐波绕组分布与等效零序谐波磁场调制. |
4.1 引言 |
4.2 整数槽DHW-BESM的拓扑结构与双谐波绕组设计规律 |
4.2.1 整数槽DHW-BESM的拓扑结构 |
4.2.2 双谐波绕组励磁原理分析 |
4.2.3 双谐波绕组设计规律 |
4.3 整数槽DHW-BESM谐波绕组电动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定子谐波绕组的六种分布结构分析 |
4.3.2 不同定子谐波绕组分布方案的仿真结果 |
4.3.3 谐波绕组电动势与转子谐波绕组匝数的关系 |
4.3.4 励磁电流与转子谐波绕组匝数关系的仿真结果 |
4.4 整数槽DHW-BESM谐波绕组和功率绕组的干扰因素分析 |
4.4.1 各绕组所受磁场干扰量的计算和分析 |
4.4.2 定子铁芯磁饱和情况分析 |
4.4.3 空载气隙磁通密度的调节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DHW-BESM的分数槽定子绕组设计分析与电磁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数槽DHW-BESM拓扑结构及谐波绕组设计原则 |
5.2.1 分数槽DHW-BESM拓扑结构 |
5.2.2 分数槽双谐波绕组设计原则 |
5.2.3 齿谐波分析与比较 |
5.2.4 定子谐波绕组分布对谐波电势的影响 |
5.2.5 不同谐波绕组方案的励磁电流仿真结果 |
5.3 分数槽DHW-BESM的电枢绕组分布方案与特性分析 |
5.3.1 定子异距电枢绕组分布方案 |
5.3.2 电枢绕组相电势仿真验证 |
5.3.3 绕组电磁量的分析与计算 |
5.3.4 谐波磁通对电枢电动势畸变的影响 |
5.4 分数槽DHW-BESM不同负载状态特性计算与分析 |
5.4.1 空载特性计算与分析 |
5.4.2 气隙磁通密度调节特性仿真结果 |
5.4.3 负载状态分析与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DHW-BESM的实验研究与工作特性验证 |
6.1 引言 |
6.2 样机研制与实验平台的搭建 |
6.2.1 实验样机的研制 |
6.2.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6.2.3 电气参数的测试 |
6.3 DHW-BESM的励磁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1 不同定子谐波绕组分布方案产生的谐波电势 |
6.3.2 空载励磁电流测试及其调节特性分析 |
6.3.3 负载状态下励磁电流调节特性分析 |
6.4 DHW-BESM的空载特性测试与分析 |
6.4.1 电枢绕组电压测试与波形分析 |
6.4.2 整数槽DHW-BESM输出电压分析及空载特性分析 |
6.4.3 分数槽DHW-BESM的空载特性测试与分析 |
6.5 DHW-BESM负载状态输出性能的实验测试与分析 |
6.5.1 DHW-BESM的外特性测试与分析 |
6.5.2 负载功率损耗测试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核电6 300 kW应急柴油同步发电机制造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结构特点 |
2 主要零部件制造工艺 |
2.1 定子部分 |
2.1.1 定子铁心压装 |
2.1.2 定子嵌线 |
2.1.3 定子加工 |
2.2 转子部分 |
2.2.1 转轴加工 |
2.2.2 转子铁心压装及套轴 |
2.2.3 转子嵌线与打箍 |
2.2.4 转子动平衡与超速 |
2.3 总装部分 |
3 结语 |
(4)50MW小型汽轮发电机定、转子结构优化及电气参数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 国内外空冷汽轮发电机电气参数辨识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疆美克50MW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结构优化 |
2.1 小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结构 |
2.2 定子机座结构优化 |
2.2.1 定子上半机座结构强度分析 |
2.2.2 定子内机座结构强度分析 |
2.2.3 定子下半机座结构强度分析 |
2.3 定子铁心结构优化 |
2.4 定子线圈及端部结构优化 |
2.4.1 定子线圈直线部分结构优化 |
2.4.2 定子线圈端部部分结构优化 |
2.4.3 定子线圈槽内及端部固定结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美克50MW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结构优化 |
3.1 转轴结构优化 |
3.1.1 转子临界转速计算 |
3.1.2 转子截面及槽楔受力情况校核 |
3.2 护环结构优化 |
3.3 转子嵌线结构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电气参数辨识 |
4.1 发电机电磁参数设计 |
4.2 发电机工厂试验 |
4.3 同步发电机短路工况Simulink仿真 |
4.4 电气参数辨识 |
4.4.1 参数辨识的基本原理 |
4.4.2 电力系统参数辨识的特点 |
4.4.3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4.4.4 同步发电机模型的可辨识研究 |
4.4.5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原理与过程 |
4.4.6 遗传算法 |
4.4.7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实际过程 |
4.4.8 同步发电机电气参数辨识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交流感应励磁机的理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交流无刷励磁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 |
第2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数学模型 |
2.1 前言 |
2.2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基本方程和坐标变换 |
2.2.1 基本方程 |
2.2.2 坐标变换 |
2.3 交流感应励磁机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 |
2.3.1 正交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2.3.2 三相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2.3.3 三相坐标下的等效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输出特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旋转整流器运行的换相分析 |
3.3 直流输出的外特性 |
3.4 励磁系统的传递函数 |
3.5 稳态特性与频率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铁耗计算与分析 |
4.1 前言 |
4.2 励磁机铁耗的计算方法 |
4.3 Maxwell软件铁耗系数提取方法 |
4.3.1 单频铁耗系数提取 |
4.3.2 多频铁耗系数提取 |
4.4 励磁机铁耗的频率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计算方法 |
5.1 前言 |
5.2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设计特点和方法 |
5.3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磁路计算方法 |
5.3.1 参数输入 |
5.3.2 磁路计算 |
5.3.3 绕组计算 |
5.3.4 参数计算 |
5.3.5 磁路计算程序的编制 |
5.4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电磁场计算方法 |
5.4.1 Maxwell软件计算流程 |
5.4.2 Maxwell场路耦合仿真计算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设计 |
6.1 前言 |
6.2 基本尺寸和冲片设计 |
6.2.1 基本尺寸的选择 |
6.2.2 冲片设计 |
6.3 定、转子绕组设计 |
6.4 不同励磁绕组电阻对换相重叠角的影响 |
6.5 交流同步励磁机分析 |
6.6 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交流感应励磁机的实验研究 |
7.0 前言 |
7.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2.1 励磁机静止的空载实验 |
7.2.2 励磁机旋转运行的励磁实验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基本结构 |
1.3 永磁电机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研究现状 |
1.4 模块化定子永磁伺服电机的制造误差 |
1.5 电机优化方法和稳健性设计综述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结构 |
2 永磁电机转矩脉动机理及抵消法实现分析 |
2.1 引言 |
2.2 转矩脉动 |
2.3 抵消法实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通过削弱谐波转矩抑制永磁电机的转矩脉动 |
3.1 综合参数设计削弱齿槽转矩 |
3.2 不对称V型转子Ⅰ削弱齿槽转矩 |
3.3 不对称V型转子Ⅱ削弱齿槽转矩 |
3.4 不对称V型转子Ⅰ削弱磁阻谐波转矩 |
3.5 本章小结 |
4 抵消法抑制内置式永磁电机的转矩脉动 |
4.1 引言 |
4.2 两段式不对称I型转子设计抑制转矩脉动 |
4.3 两段式不对称V型转子设计抑制转矩脉动 |
4.4 两段式不对称Spoke型转子设计抑制转矩脉动 |
4.5 整体式不对称转子设计抑制转矩脉动 |
4.6 本章小结 |
5 制造误差对电机转矩脉动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块化定子内表面圆度误差影响 |
5.3 模块化定子槽口误差影响 |
5.4 模块化定子铁心轴向弯曲影响 |
5.5 模块化定子拼接处附加气隙影响 |
5.6 实心转子的永磁体偏移影响 |
5.7 转子偏心影响 |
5.8 铁心冲片边缘导磁性能变化影响 |
5.9 制造误差改善措施及实验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6 考虑制造误差影响的稳健性设计 |
6.1 引言 |
6.2 田口稳健性设计 |
6.3 双响应曲而模型稳健性设计 |
6.4 综合稳健性实验设计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提交的主要论文 |
(7)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及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飞机用发电机 |
1.1.2 风力发电机 |
1.1.3 汽车用发电机 |
1.1.4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 |
1.2 混合励磁电机的结构探索 |
1.2.1 方案一:并列结构混合励磁电机 |
1.2.2 方案二:定子永磁型混合励磁电机 |
1.2.3 方案三:转子永磁型混合励磁电机 |
1.3 励磁方案的拓扑结构探索 |
1.3.1 方案一:磁分路式 |
1.3.2 方案二:双端调磁型 |
1.3.3 方案三:爪极式 |
1.3.4 方案四:永磁-感应子式 |
1.3.5 方案五:磁极分割式 |
1.3.6 方案六:励磁机式 |
1.4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设计分析 |
1.4.1 励磁方案的选择 |
1.4.2 电磁场计算及其分析 |
1.4.3 阻感参数计算及分析 |
1.4.4 损耗计算及其分析 |
1.4.5 温度场计算及其分析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结构设计 |
2.2.1 切向永磁体型混合励磁同步电机 |
2.2.2 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电枢绕组设计 |
2.2.3 混合励磁同步电机主要尺寸的设计 |
2.2.4 两级式无刷化励磁方案的提出 |
2.3 主发电机的电磁场计算与分析 |
2.3.1 磁场计算 |
2.3.2 空载特性 |
2.3.3 定子斜槽对反电势的影响 |
2.3.4 转子形状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
2.4 励磁机的电磁场计算与分析 |
2.4.1 磁场计算 |
2.4.2 空载特性 |
2.4.3 电流放大特性 |
2.4.4 极弧系数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
2.5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空载实验 |
2.5.1 样机研制及实验 |
2.5.2 反电势测量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dq0坐标系的主电机运动方程 |
3.2.1 主电机的等效 |
3.2.2 电机物理量的定义 |
3.2.3 dq0坐标系下电机的运动方程 |
3.3 基于冻结磁导率思想有限元计算法的应用 |
3.4 主电机相绕组电感的计算与分析 |
3.4.1 电枢电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相电感与转子位置的关系 |
3.4.3 调磁对相绕组电感的影响 |
3.5 主电机交直轴电感的计算与分析 |
3.5.1 稳态运行相量图 |
3.5.2 电枢反应分析 |
3.5.3 交直轴电枢电感的影响因素 |
3.6 励磁机电感的计算与分析 |
3.7 电机数学模型的验证 |
3.8 主发电机运行特性分析 |
3.8.1 阻感性负载特性的仿真计算 |
3.8.2 整流负载特性的仿真计算 |
3.8.3 流控型负载特性的仿真计算 |
3.9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实验研究 |
3.9.1 实验平台 |
3.9.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损耗计算 |
4.1 引言 |
4.2 电机损耗与效率 |
4.3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铁心损耗的分析 |
4.3.1 铁损的产生 |
4.3.2 铁损的计算方法 |
4.3.3 铁心材料的损耗特性 |
4.4 主发电机铁心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4.4.1 定转子铁损的频率特征 |
4.4.2 转速及励磁磁势对铁损的影响 |
4.4.3 阻性负载对铁损的影响 |
4.4.4 整流负载对铁损的影响 |
4.4.5 流控型负载对铁损的影响 |
4.5 励磁机铁心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4.6 混合励磁发电机绕组铜耗的计算与分析 |
4.6.1 主电机绕组铜耗的计算与分析 |
4.6.2 励磁机绕组铜耗的计算与分析 |
4.7 混合励磁发电机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4.7.1 永磁体涡流分析及计算方案 |
4.7.2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4.7.3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抑制 |
4.8 混合励磁发电机转子风摩损的计算与分析 |
4.9 效率计算与分析 |
4.10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损耗实验 |
4.10.1 实验平台 |
4.10.2 定子铁心损耗实验 |
4.10.3 绕组铜损测试结果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的温度场计算 |
5.1 引言 |
5.2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三维暂态温度场的求解模型 |
5.2.1 基本分析及等效处理 |
5.2.2 求解区域及边界条件 |
5.2.3 导热系数的确定 |
5.2.4 散热系数的确定 |
5.2.5 热源的确定 |
5.3 温度场数值计算与分析 |
5.3.1 励磁电流对温度的影响 |
5.3.2 转速对温升的影响 |
5.3.3 转速 5000rpm时温度场计算及其分析 |
5.4 机壳外环境和槽内因素对温升的影响分析 |
5.4.1 风速对温升的影响 |
5.4.2 绕组槽内因素对温升的影响 |
5.5 带散热筋时温度场的数值计算和分析 |
5.5.1 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 |
5.5.2 运行工况对温度场的影响 |
5.5.3 散热筋结构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
5.6 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发电机温升实验 |
5.6.1 实验平台 |
5.6.2 温升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热能发电机高硅高强度冲片的冲裁质量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成形工艺分析 |
3 问题分析 |
4 问题解决方案 |
5 结束语 |
(9)超大容量高速同步无刷励磁电动机的设计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同步电动机电磁方案设计 |
2.1 同步电动机 |
2.2 电机技术要求 |
2.3 同步电动机的电磁设计 |
2.3.1 确定电机的主要尺寸 |
2.3.2 电机的设计参数 |
2.4 无刷励磁系统 |
2.4.1 励磁系统的组成 |
2.4.2 励磁发电机 |
2.4.3 励磁参数核算 |
2.4.4 旋转整流装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电动机的结构设计 |
3.1 电机的外形结构 |
3.2 电机的定子结构 |
3.2.1 定子机座 |
3.2.2 定子铁心 |
3.2.3 定子扇形片 |
3.2.4 定子通风槽板 |
3.2.5 定子线圈 |
3.3 电机的转子结构 |
3.3.1 转轴 |
3.3.2 磁极线圈 |
3.4 旋转整流装置 |
3.5 交流励磁机 |
3.5.1 励磁机定子 |
3.5.2 励磁机转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
4.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 |
4.1.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4.1.2 有限元法工程分析流程 |
4.2 转子磁极线圈极间连接结构优化 |
4.2.1 传统极间连接结构的弊端 |
4.2.2 新型极间连接结构 |
4.3 极靴螺钉的分布优化 |
4.3.1 按传统方法先初步定出极靴螺钉的数量和规格 |
4.3.2 传统方法计算出的极靴螺钉分布方案 |
4.3.3 有限元法校核极靴螺钉的强度 |
4.3.4 极靴螺钉的分布优化 |
4.4 机座底脚螺钉的强度校核 |
4.5 磁极线圈的强度校核及增加极间撑块的解决方案 |
4.5.1 线圈应力计算 |
4.5.2 极间撑块的数量计算 |
4.6 轴的挠度和临界转速计算和校核 |
4.6.1 简化模型 |
4.6.2 网格划分 |
4.6.3 定义边界条件 |
4.6.4 转轴的临界转速计算 |
4.6.5 轴承支撑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
4.6.6 转轴的挠度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步电动机试验 |
5.1 同步电机的性能试验平台 |
5.2 试验和检查方法依据 |
5.3 试验内容和试验结果 |
5.3.1 零功率因数试验 |
5.3.2 试验内容 |
5.3.3 试验结果 |
5.3.4 电机超速试验与转子结构可靠性校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50kW中频发电机组振动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频发电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 中频发电机组振动测试情况[1] |
2.1 国军标振动方面的相关规定 |
2.2 中频机组振动测试情况 |
2.3 振动测试结果的判断标准 |
3 采取措施 |
3.1 提高中频发电机的抗振能力 |
3.2 减少中频机组的激振力 |
3.3 提高中频发电机组的刚度,消除共振 |
4 结语 |
四、励磁机定子冲片的工艺改进及模具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级联式笼型转子绕组飞轮脉冲感应发电机的研究[D]. 张浩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基于零序空间谐波磁场励磁的无刷同步电机特性研究[D]. 姚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核电6 300 kW应急柴油同步发电机制造工艺[J]. 范兴.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17(04)
- [4]50MW小型汽轮发电机定、转子结构优化及电气参数辨识[D]. 柴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5]交流感应励磁机的理论研究与设计[D]. 龚文军. 南昌大学, 2016(03)
- [6]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转矩脉动抑制方法研究[D]. 任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两级式无刷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及特性分析[D]. 宁银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2)
- [8]热能发电机高硅高强度冲片的冲裁质量改进[J]. 胡军,易明星. 模具工业, 2016(03)
- [9]超大容量高速同步无刷励磁电动机的设计及结构优化[D]. 曹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50kW中频发电机组振动问题的探讨[J]. 王根河,杨淑霞. 移动电源与车辆,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