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外资企业进口印刷设备有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洋[1](2021)在《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凭借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国企业纷纷来华投资,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但“以市场换技术”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作用”也逐渐凸显。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工业行业出现了长期“低端价值链锁定”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工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薄弱,无法向高端价值链嵌入。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此看来,提高创新产出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创新产出不仅是转型阶段解决我国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现有文献关于提高创新产出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高本国的研发投入,而另一种就是吸收和利用国际知识溢出。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国际知识溢出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创新产出的重要途径,甚至其促进作用超越了东道国的自主研发。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受到了东道国吸收能力的限制。那么,如何利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所释放的红利,发挥国际知识溢出在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过程中的作用,是提高我国创新产出,摆脱“低端价值链锁定”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研究FDI、进口贸易两种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挖掘不同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机制,对我国提高创新产出、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和进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工业行业创新活动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系列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揭示了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为国际知识溢出的效应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我国利用外资和进口贸易及创新活动的变动进行趋势分析发现,FDI投资额的增长趋势平稳,但各细分行业存在差异,具体来看,交通运输业、计算机和仪器仪表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较为突出;进口贸易总额整体呈增长态势,且进口贸易的增加在国际收支平衡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向进口国模仿和学习先进技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我国工业行业在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数行业对国外技术仍存在较高依赖性,且对于吸收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投入力度较小,可能掉入“技术引进循环陷阱”。第二,通过研究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门限效应发现,FDI和进口贸易两种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在没有吸收能力的影响下,FDI知识溢出效应显着,而进口贸易却不理想。但是,纳入以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两种指标衡量的吸收能力之后,通过我国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使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即只有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国际知识溢出效应才能有效发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存在门限效应,但却存在异质性。具体来说,在FDI渠道国际知识溢出途径中,创新经费投入存在单一门限,而人力资本存在双重门限,只有吸收能力跨越第一门限后,才能发挥FDI知识溢出效应。在进口贸易渠道国际知识溢出途径中,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都存在双重门限,创新经费投入只有超过第二个门限值、人力资本超过第一个门限值时,才能发挥进口贸易渠道知识溢出效应,同时发现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国际知识溢出效应更大,由此可见,吸收能力在我国吸收国际知识溢出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研究了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效应。本文引入了“技术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了空间杜宾动态面板模型,对FDI和进口贸易两个渠道的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同时考虑用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两个指标衡量的吸收能力来考察对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如果同时考虑行业内溢出和行业间溢出,FDI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在行业内可能不存在的,而在行业间的溢出效应是通过企业进行创新经费投入或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在行业内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通过竞争效应、模仿效应和进口商品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同行业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但在行业间的溢出效应都为负,且吸收能力没有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我国内资企业产生了低端价值链锁定效应。第四,本文基于非参数生产模型,分析了国际知识溢出这一环境变量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及行业差异。研究发现,FDI的作用对非效率分布影响是非常显着的,使创新产出向有效方向延伸,只有在个别年份(如2013年)既没有推动前沿面外移也没有改变非效率分布,对我国创新产出没有任何效果。进口贸易渠道知识溢出没有推动创新产出的生产前沿面的外移,但对非效率分布影响是非常显着的,且使创新产出向有效方向延伸,对技术效率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另外,FDI、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存在产业异质性,尤其是皮革、木材、印刷业这三个产业,这两种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其创新产出基本没有影响,而对其余行业的影响效果较好,在很多年份非效率分布都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产出向有效方向延伸,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
秦芳鑫[2](2020)在《中国制造业内外资企业中间产品贸易网络测度及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崔兴华[3](2020)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生产分工不断碎片化,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历程,这将引起全球产业体系的重构和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然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不断加深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问题不断凸显,出口贸易和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在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增长模式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如何?围绕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随后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实证方法分别从地区、行业、企业三个层面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后,为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与绿色发展的“双赢”,探讨了两阶段绿色创新价值链的构建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来看,大部分工业行业处于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协调度最高;少数工业行业协调度较低,其中“医药制造业”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印刷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另外,从不同价值链驱动类型来看,购买者驱动型行业的协调程度相对集中,主要处于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而生产者驱动型行业的协调度相对分散。(2)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省级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来看,不同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地区内溢出效应,并且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亦会对其他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即存在显着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具有显着的正向地区内溢出效应和地区间溢出效应,但中、西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仅显着促进了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未对其他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3)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来看,工业行业整体呈贸易隐含碳赤字,即出口贸易隐含碳大于进口贸易隐含碳,但单位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单位进口贸易隐含碳的下降幅度,污染贸易条件正在逐渐改善。实证结果显示:基于前向关联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基于后向关联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的转换变量水平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不同。进一步,从不同层次的嵌入水平来看,浅层次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工业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未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深层次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4)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来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证结果显示,外资流入对内资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并且正向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和滞后性。进一步,对于不同区域的企业,外资流入的影响效果不同,东部地区的外资流入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显着,中、西部地区的外资流入对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未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不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外资流入的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与资源类和高耗能类行业相比,机械制造类和轻纺类企业的外资流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为显着。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基于出口增加值分解框架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省级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省级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拓展到空间维度,以避免低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省级地区绿色发展的真实影响;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信息的发展,空间相邻和地理距离的限制逐渐弱化,因此,本文同时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流动所产生的空间溢出,并构建了综合静态空间因素和动态要素流动因素的嵌套空间权重矩阵,以全方位的捕捉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2)采用前沿的全球多区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GMRIO)模型以及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不同,本文在测算出口隐含碳排放时充分考虑进口中间品和国产中间品的异质性,在测算进口隐含碳排放时充分考虑进口品的中间投入结构和污染排放两种系数的异质性,使测算结果更为准确;同时根据中间品在国家之间的流转次数,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分为浅层次简单的全球价值链生产活动和深层次复杂的全球价值链生产活动,更加清晰的揭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3)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拓展到微观企业层面。本文在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时考虑非期望产出,基于尽可能细分的四位行业代码划分生产前沿面,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L指数测算了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基于“拟自然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与双重差分法(DID)相结合,有效识别了外资流入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净效应。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结论是对前文地区层面、行业层面研究的有效补充,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魏玮[5](2020)在《有效增值税率对工业企业存续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工业企业是实体经济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体。税率调整是供给侧改革的抓手之一,增值税是中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是企业主要的税收负担;而由于行业特征、企业特征、税收努力程度差异等因素,企业实际承担的增值税率即有效增值税率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增强的现实,微观经济主体只有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存续,才能考虑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提升等长期决策问题,进而保持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并最终提升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此,文章考察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的影响,从而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提供微观经验证据和有益建议。文章研究有效增值税率对工业企业存续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其研究具有三个特点。其一,研究问题看,大量文献考察了税负、税制对中国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但前提是企业具有较长存续期才能考虑企业成长和发展等长期问题。而较少文献考察税负对企业存续期的影响,特别是考察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的影响。文章研究将丰富税收对企业行为影响的这一类文献。其二,研究角度看,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企业存续期的决定因素问题,但鲜有文献涉及有效增值税率这一研究角度,因此该研究也将丰富企业存续期决定因素的这一类文献。其三,从研究内容看,文章按照从封闭到开放、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逐步考察了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内存续期影响,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际存续期影响,并基于跨国数据研究了宏观税负对世界各国双边贸易关系存续期影响,从而系统、全面地考察了税负对企业存续期的影响。围绕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影响这一主题,采用文献总结、理论分析、典型事实提炼、计量实证分析方法,按照从封闭到开放、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文章重点研究了四个问题。其一,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在总结有关企业存续期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基础上,文章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文献,构建了理论模型,基于模型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机制。其二,封闭条件下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影响。文章仅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封闭条件下企业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国内存续期的影响方向,并按照理论机制分析揭示了影响渠道。其三,开放条件下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国际贸易关系存续期影响。作为第二个问题延伸,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基于国际贸易视角,考察了企业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际存续期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机制,从而考察了开放条件下有效增值税率对企业存续期影响。其四,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文章将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扩展到世界范围,利用世界各国六分位贸易数据和各国宏观税负数据,考察了宏观税负对世界各国贸易关系存续期的影响方向与影响机制,从而考察文章核心结论的稳健性和一般性。通过上述分析,文章核心研究结论概括如下。其一,企业生产效率、生产固定成本、市场进入成本影响企业利润进一步影响企业存续;有效增值税率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研发投入和融资约束,从而进一步影响固定成本和进入成本,并最终影响企业存续。其二,中国企业层面有效增值税率随时间逐渐减小,而且因行业特征、企业特征、区域特征存在差异性,即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率存在跨期和跨截面差异性。其三,封闭条件下,企业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内存续期影响具有“倒U型”曲线特征,有效增值税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企业存续。其四,开放条件下,有效增值税率提升会线性地降低中国企业贸易关系存续期,这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竞争激烈、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样本不同导致的;具体地,由于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有效增值税率降低会引致出口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其五,跨国角度看,各国宏观税负提升会降低贸易关系存续期,这一作用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契约密集度高、技术复杂度高的产品更显着,这意味着宏观税负还会通过存续期渠道影响贸易结构和生产结构。其六,通过中介效应模型、交叉项等分析方法,文章认为税负会通过生产效率、创新投入或产出、融资成本等渠道影响企业存续。基于上述结论,考虑中国现实,文章认为应充分合理利用税收工具进行宏观调节,促进企业存活成长、发展壮大,这对于企业国内生存、国际竞争胜出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应注意税收工具对企业存续期影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封闭条件下税收对企业存续期影响的非线性,在降税同时,保持财政收支合理、避免国际税收竞争也是必要的考量因素。
任家禛[6](2020)在《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出口增长拉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接近“天花板”,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对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已有文献,构建了一个企业技术含量决定模型,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同一理论框架,阐释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以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的匹配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对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篇章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是理论机制分析,借鉴Hallal和Sivsdasan(2013)的构建了企业技术含量决定模型,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并对影响机制做进一步阐释。第四章是典型事实分析,描述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变化。五至七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以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的匹配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验证了第三章的理论假说。第五章从中国中间品关税和东道国关税两个角度,探究关税变动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并扩展分析了中国进口中间品关税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六章从中国投资准入和东道国投资准入两个角度,分析投资准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扩展分析了中国投资准入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七章从实际有效出口汇率和实际有效进口汇率两个角度,探究了汇率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扩展分析了实际有效出口汇率和实际有效出口汇率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八章是结论与研究展望。该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和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展望。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关税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进口中间品关税通过竞争效应、种类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抑制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东道国关税通过规模效应、生产率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抑制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2)投资准入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中国投资准入总体上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其中外资股权准入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不显着,核准股权准入通过规模效应、现金流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抑制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东道国资本准入约束总体上抑制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其中东道国外资股权准入、核准股权准入和其它投资准入通过抑制企业逆向技术溢出和减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抑制了出口企业技术复杂度。关键外国人与高管准入通过促进企业逆向技术溢出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提高了出口企业技术复杂度。(3)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实际进口汇率通过进口产品种类效应和企业融资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积极影响;实际出口汇率通过企业创新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积极影响,这对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推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理论研究创新。构建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的技术含量决定模型,丰富和扩展关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相关理论研究;(2)指标构建创新。创新性的构建企业层面的东道国投资准入指标,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东道国投资准入对中国微观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3)研究视角创新。创新性的探讨了东道国关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层面揭示了中国投资准入和东道国投资准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从进口汇率和出口汇率两个角度探讨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在扩展研究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进口中间品关税、中国投资准入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口技术复杂度之间关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根据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未来应从鼓励贸易自由化、推动“引进来”战略、推进“走出去”战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等方面促进我国贸易模式由“以出口规模为导向”转变为“以技术竞争为导向”,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中国建设成新型贸易强国。
蒋捷媛[7](2020)在《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受益者,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方式持续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影响力的多方面上升,外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正当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生活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作为特殊利益集团可能扭曲和阻挠我国市场化进程,影响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发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损害了我国的政策效应。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外资企业是否同时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开放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利益集团定义“具有共同利益、组织化结构、形成政治压力”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益集团。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的三维分析范式出发,梳理政府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行为逻辑和行动结果,总结并构建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外资企业因素,建立了外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性模型。鉴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内生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用利益集团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的适用性,确定利益集团在我国对外经济决策体系和宏观政治架构中的位置。不同于西方代议制国家,中国的政治决策体系结构较为复杂,外资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并不稳定,发挥影响的路径和方式较为隐蔽,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和面对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博弈能力的强弱。本文回顾了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根据在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行为策略建立了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机制和分析框架。外资企业的影响路径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路径。直接干预路径通过干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由于我国不允许公开游说且政府的防御性较强,外资企业直接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多是利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来传递诉求,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制定过程的案例可窥一二。间接干预路径是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在谈判和磋商中对中国政府施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华美国企业主要通过(1)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2)院外游说、(3)非正式会晤等政策工具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第二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多边对话、双边对话和单边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这种方式对外资企业改善在华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的案例正是外资企业努力的成果之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机制。个体行动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个体进行的游说活动。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几乎无法改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方针,但由于央地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原因,外资企业可能对我国地方外资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外企的寻租活动投入越高,则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越高。之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资企业数据,用聚类稳健标准误下的混合回归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的寻租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十分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地方外资补贴政策存在影响。针对外资企业影响我国政策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方法,本研究从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提供规范外资企业影响行为的思路,从而保障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重点聚焦于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路径的分析,从在华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个角度,研究其政治干预方式和游说机制,并通过“两税合一”、政府采购等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方式和结果,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开放程度提高。
岳欣[8](2019)在《中国制造业FDI、间接水平溢出与企业生产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商直接投资通常集丰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管理经验于一体,外资企业通过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国积极推行优惠的外商引资政策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溢出效应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往研究将传统的溢出效应划分为存在于行业内的水平溢出效应和存在于行业间的垂直溢出效应。但大部分文献忽略了外资企业通过上游供应商对同行业本土企业产生的间接水平溢出,该机制是对以往传统FDI溢出效应的重要补充。首先,本文从理论上解释了外资企业产生间接水平溢出的两种途径,分别是增加中间投入品的种类以及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以2000-2005年中国15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约90万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FDI通过上游供应商产生的间接水平溢出效应。再次,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异质性对间接水平溢出效应的差别性影响及间接水平溢出效应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其一,外资企业通过上游供应商对本土企业产生了显着正向的间接水平溢出,该机制在中国制造业内外资企业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考虑间接水平溢出效应后,外资企业通过直接水平溢出对本土企业生产率产生了更强地抑制作用。其二,中国制造业FDI产生的垂直溢出效应表现出非对称的特点。外资企业对其下游企业产生了负向溢出,同时对其上游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其三,企业所有制、是否进行贸易、企业规模均会对间接水平溢出效应的产生差异性影响。其四,中国制造业FDI产生的间接水平溢出促进了同行业本土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同时通过后向关联显着提高了上游供应商的出口产品质量,这也证明了间接水平溢出的作用途径之一即外资进入促进了中间品质量。这些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三点启示:第一,注重提高外资企业的本土配套化水平。因为间接水平溢出效应以外资企业本土配套化为前提,提高外资本土配套化水平为本土企业获得间接水平溢出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第二,关注外资与上游本土企业建立更多的供应合作关系。由于外资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存在天然的联系,上游本土企业更易获得来自下游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建设更加开放的企业。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好地培养资源配置和开展生产的能力。
潘闽[9](2019)在《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生产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结构也不断改善。然而,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造成了中国企业被“低端锁定”的可能,并且随着新世纪以来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企业亟待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来争取生存空间和谋求深层次发展。既往关于中间产品进口的研究仅限于其对生产率的影响的讨论,而在全球价值链日益成为主流国际分工形式的背景下,有必要讨论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载体和基本实现方式的中间产品进口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中的作用。本文尝试在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表现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把全球价值链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联系起来,进一步分析中间产品进口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机制,进而基于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数据,从多个角度考察中间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全文共分为9章:第1章是引言。本章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首先梳理了有关中间产品进口影响生产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后面的机制分析和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演进、测量方法、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类型和特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表明为什么要选取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方法测算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以及结合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类型从多个角度考察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文献中已经讨论了哪些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因素,表明中间产品进口在有关研究中仍留有空白。第3章是理论分析。本章概括了不同类型价值链升级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的阐述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与现有文献中的生产端和产品端的表现关联起来,并分析了中间产品进口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机制,为后面的实证检验进行了准备。第4章是数据整理和主要指标测算。本文的实证检验涉及到两套比较复杂的数据和多个指标的测算。本章对这两套数据包括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合并的方法、步骤以及主要指标测算进行了介绍。第5章是状况和特征描述。本章首先基于出口价值和国内附加值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中国制造整体和不同技术类型、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出口国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种类和技术复杂度以及中间产品进口的状况和特征进行了描述。第6章、第7章和第8章是实证检验。第6章首先从行业层面对进口中间产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然后从产品层面分别就中间产品进口对出口产品质量、种类、技术复杂和产品转换的影响进行检验,并考察了异质性影响的效果。第7章在第6章的基础上把生产率作为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原因检验了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章首先检验了进口中间产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处理效应,其次检验了有进口中间产品的企业的进口中间产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接下来把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检验扩展到本行业和上游行业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影响以及中间产品进口通过产业集聚影响生产率上。第8章是论文的扩展部分。本章将既有文献中讨论的中间产品进口的自我选择效应扩展到企业产品升级的三个主要表征上,即检验企业是否会为了想要获得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复杂的技术和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而进口中间产品,并进一步检验了企业的中间产品进口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第9章为结论、启示和研究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中间产品进口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和出口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间产品进口促进了生产工艺的改进,使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间产品进口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实现的,而在促进更高级的价值链升级上则存在局限性。第二,中间产品进口对于出口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高技术行业大于低技术行业,非加工贸易大于加工贸易,国有企业大于外资企业。第三,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仅限于有中间产品进口的企业,不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和通过企业间关联和竞争产生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存在通过集聚发生影响的效应。这些结论具有如下意义或启示:第一,肯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实施的促进互利共赢和鼓励进口的政策效果,表明中间产品进口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提高国际分工地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如果要进一步向提供高质量的高技术产品转换和增强本国企业自身的出口竞争力,有必要继续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第二,中间产品进口在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方面存在局限性,如果对于进口过度依赖,则难以在未来新的环境下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出口竞争力提升。第三,从局限性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低端锁定评判标准的问题,即以生产率作为评判是否发生低端锁定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在生产率之外以促进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作为不存在低端锁定的评判依据?二是局限性的来源问题,即这种局限性是否跟本国或企业自身的某些情况有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更好地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出口竞争力提升,以及构建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第四,中国具有不依赖全球价值链而构建内部价值链的良好基础,有关方面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企业在产业进入和退出方面的引导,优化经营环境,促进国家内部的合作共赢,使制造业的基础更加雄厚,生产体系也更加完整和一体化。
王园园[10](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绩显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制造业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产品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依然较大,需要在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产品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基于FDI异质性研究我国制造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效率提升,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机遇挑战进行总结,并分析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发展情况与现状及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问题;再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出发分析FDI异质性,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检验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路径;从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前文研究结论提出基于技术溢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采用直观结构性FDI引力系统,基于反事实研究方法估算FDI对我国贸易和总体福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FDI对产业升级和国家福利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基于FDI异质性并结合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及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相关影响存在差异,具体为:在我国的市场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帮助较大,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市场寻求型FDI在我国的投资;在我国的效率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低,说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和效率寻求型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不吻合,因此可以适当压缩或者不鼓励效率寻求型FDI在我国的大规模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同样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亦相对较低,同样反映出当前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资源寻求型FDI的作用贡献相对较小,因此采取不鼓励不倾斜的政策态度较为合宜;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定阶段和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及积极鼓励措施对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吸引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及前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联合回归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在1%水平通过显着性检验,前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10%水平上通过显着性检验,而在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中FDI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只存在中介效应,其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影响系数为负,即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对相关产业存在一定的抑制性和挤出性,说明当前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技术溢出传导机制效率较低甚至抑制技术进步,因此我国制造业运营的市场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制度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要精简不必要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步骤。通过估算FDI反事实总出口和福利变化的百分比分析FDI的福利效应,我国的国家福利与FDI之间呈正相关影响,证明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福利整体而言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反事实情况下FDI的消失对我国福利影响的程度比相当部分的国家影响都更大,这说明FDI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对我国的福利水平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加大市场寻求型FDI及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吸引力度;为制造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研发投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继续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应商网络,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等结论。
二、关于外资企业进口印刷设备有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外资企业进口印刷设备有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国际知识溢出概念界定 |
2.1.2 创新产出概念界定 |
2.1.3 生产前沿面和非效率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2.2 创新的内外动力理论 |
2.2.3 内生增长理论 |
2.2.4 国际贸易理论 |
2.2.5 产品周期理论 |
2.2.6 技术差距理论 |
2.2.7 吸收能力理论 |
2.3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
2.3.1 FDI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
2.3.2 进口贸易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我国利用外资和进口贸易及创新活动变动趋势分析 |
3.1 我国利用外资和进口贸易的变动趋势分析 |
3.1.1 我国利用外资的变动趋势分析 |
3.1.2 我国利用进口贸易的变动趋势分析 |
3.2 我国工业行业创新活动变动趋势分析 |
3.2.1 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创新活动变动趋势分析 |
3.2.2 我国工业分行业创新活动变动趋势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门限效应 |
4.1 行业内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4.1.1 FDI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4.1.2 进口贸易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4.2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与测量 |
4.2.3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4.2.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3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门限效应分析 |
4.3.1 门限回归模型 |
4.3.2 模型设定 |
4.3.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4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4.3.5 门限效应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效应 |
5.1 行业间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 国际知识溢出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5.2.1 空间效应分析 |
5.2.2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
5.2.3 变量选取与测量 |
5.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5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及行业差异性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1.1 条件效率得分 |
6.1.2 非参数估计 |
6.1.3 环境变量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
6.1.4 变量与数据 |
6.2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分析 |
6.2.1 FDI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分析 |
6.2.2 进口贸易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分析 |
6.3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差异分析 |
6.3.1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整体差异分析 |
6.3.2 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影响的行业差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成果 |
(3)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入新阶段 |
1.1.2 经济新常态下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 |
1.1.3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日益成为焦点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和治理模式 |
2.1.2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测算 |
2.2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 |
2.2.1 绿色发展的内涵 |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3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绿色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国际贸易的生态环境效应分解 |
2.3.2 贸易隐含污染研究 |
2.3.3 国际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中国绿色发展的协调关系分析 |
3.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整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3.1.2 中国各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度模型 |
3.2.1 模型的构建 |
3.2.2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3.3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
3.3.1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分析 |
3.3.2 整体协调度时间序列分析 |
3.3.3 协调程度的行业异质性分析 |
3.3.4 不同价值链驱动类型下的协调度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省级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 |
4.1 省级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测算 |
4.2 省级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4.3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省级地区绿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影响机理分析 |
4.3.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以及数据说明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
5.1 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测算 |
5.2 工业行业贸易隐含碳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5.2.1 工业行业贸易隐含碳的测算 |
5.2.2 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5.3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工业行业绿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理论机理分析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基于FDI视角 |
6.1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
6.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FDI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
6.3 全球价值链下FDI对企业绿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实证模型的构建 |
6.3.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6.3.3 测算结果分析 |
6.3.4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球价值链下两阶段绿色创新价值链的建构 |
7.1 绿色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基础 |
7.1.1 创新价值链理论 |
7.1.2 绿色创新理论 |
7.2 全球价值链下的绿色创新价值链构建 |
7.3 全球绿色创新价值链嵌入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 |
7.3.1 创新补偿效应 |
7.3.2 节能减排效应 |
7.3.3 价值链升级效应 |
7.4 全球绿色创新价值链攀升战略 |
7.4.1 由被动嵌入向主动构建转变 |
7.4.2 构建差异化的地区嵌入模式 |
7.4.3 不同价值链驱动类型下的攀升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有效增值税率对工业企业存续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文献依据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逻辑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基于文献评述的理论机制分析 |
2.1 企业存续期的理论分析 |
2.1.1 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存续期 |
2.1.2 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存续期 |
2.2 企业存续期的实证分析 |
2.2.1 封闭环境下企业存续期问题研究 |
2.2.2 开放环境下企业贸易关系存续期问题研究 |
2.2.3 中国税制与税率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2.3 理论模型构建与机制分析 |
2.3.1 模型设定与均衡分析 |
2.3.2 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
2.3.3 税率影响企业存续期的机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事实分析 |
3.1 概念界定与数据说明 |
3.1.1 企业有效增值税率及其测算方法 |
3.1.2 企业存续期及其测算方法 |
3.1.3 本文数据简要说明 |
3.2 中国企业有效增值税率的典型事实 |
3.2.1 企业有效增值税率的趋势分析 |
3.2.2 企业有效增值税率的分布特征 |
3.3 中国企业存续期的典型事实 |
3.4 初步相关性分析 |
3.4.1 省市-行业层面的散点图分析 |
3.4.2 企业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内存续期影响 |
4.1 中国企业国内存续期估计 |
4.1.1 生存函数方法与数据介绍 |
4.1.2 估计结果 |
4.2 计量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数据描述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基准回归结果 |
4.3.2 稳健性分析 |
4.3.3 影响机制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效增值税率对中国企业国际存续期影响:国际贸易视角 |
5.1 研究税率对贸易关系存续期影响的必要性讨论 |
5.2 中国企业贸易关系存续期估计 |
5.2.1 估计方法与数据 |
5.2.2 中国企业贸易关系存续期估计结果 |
5.3 计量模型设定、指标构建与描述分析 |
5.3.1 计量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取与指标构建 |
5.3.3 数据描述分析 |
5.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分析 |
5.4.3 影响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宏观税负对世界双边贸易关系存续期影响:跨国分析 |
6.1 跨国分析的必要性讨论 |
6.2 各国宏观税率与贸易关系存续期的描述分析 |
6.2.1 各国贸易关系存续期描述分析 |
6.2.2 宏观税负与贸易关系存续期的相关性分析 |
6.2.3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比较分析 |
6.3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6.4.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6.4.2 稳健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
7.1 本文结论 |
7.2 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制造业技术复杂度 |
1.2.2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 |
1.3 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篇章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2.1.1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 |
2.1.2 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 |
2.2 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2.1 中国进口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2.2 东道国关税变动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3 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3.1 中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3.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4 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4.1 进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4.2 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机制分析 |
3.1 理论模型构建 |
3.1.1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相互独立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2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互为因果的理论机制分析 |
3.2 关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
3.2.1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2.2 东道国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3 投资准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
3.3.1 中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3.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4 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
3.4.1 进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4.2 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事实分析 |
4.1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 |
4.2 关税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变动 |
4.2.1 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口中间品关税的变动 |
4.2.2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东道国关税变动 |
4.2.3 进口中间品关税、东道国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
4.3 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变化 |
4.3.1 中国投资准入的变化 |
4.3.2 东道国投资准入变化 |
4.3.3 中国投资准入、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
4.4 汇率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
4.4.1 中国进口汇率的变动 |
4.4.2 中国出口汇率的变动 |
4.4.3 进口汇率、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5.1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5.1.1 指标测度 |
5.1.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
5.1.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5.1.5 扩展分析: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
5.2 东道国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5.2.1 指标测度 |
5.2.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
5.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投资准入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6.1 中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6.1.1 指标测度 |
6.1.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
6.1.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6.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6.1.5 扩展分析: 中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
6.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6.2.1 指标测度 |
6.2.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
6.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6.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7.1 进口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7.1.1 指标测度 |
7.1.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7.1.3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
7.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7.1.5 扩展分析: 进口汇率变动与中国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
7.2 出口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7.2.1 指标测度 |
7.2.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7.2.3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
7.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
7.2.5 扩展分析: 出口汇率变动与中国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8.1.1 主要结论 |
8.1.2 政策含义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核心概念及界定 |
1.5.1 外资企业 |
1.5.2 对外经济政策 |
1.5.3 利益集团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2.1.1 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
2.1.2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
2.2 外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
2.2.1 利益集团理论 |
2.2.2 外资利益集团 |
2.3 利益集团和中国政治 |
2.3.1 中国政治体制 |
2.3.2 中国利益集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利益集团行为影响政策机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
3.1 .利益集团和政策过程 |
3.1.1 政策过程分析 |
3.1.2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 |
3.1.3 结果分析 |
3.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经典理论模型 |
3.2.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
3.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
3.2.3 “保护待售”模型 |
3.3 外国资本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行为逻辑 |
4.1 中国政治体制特性 |
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1.3 国务院 |
4.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制定 |
4.2.1 政策制定过程 |
4.2.2 政策制定机构 |
4.2.3 加入WTO后的新特点 |
4.3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外资企业的行为逻辑 |
4.3.1 外资企业在中国政治决策体系中的位置 |
4.3.2 外资企业的资源禀赋 |
4.3.3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政策决策的方式与手段 |
4.4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路径和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回顾:1978年-2019年 |
5.1 第一阶段:外资初步发展与试点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
5.2 第二阶段: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
5.3 第三阶段:外资高层次开放阶段(2001年-2011年) |
5.4 第四阶段:外资全面开放阶段(2012年至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
6.1 概述 |
6.2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直接作用路径:干预东道国政府 |
6.2.1 影响立法机关 |
6.2.2 影响行政机关 |
6.2.3 案例分析:“两税”合一的博弈过程 |
6.3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间接作用路径:游说母国政府 |
6.3.1 第一阶段:在华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 |
6.3.2 第二阶段: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 |
6.3.3 案例分析: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 |
6.4 外资企业对华策略现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
7.1 .传统“反向寻租”理论和外资企业个体行动的寻租行为 |
7.1.1 地方优惠外资政策和传统“反向寻租理论” |
7.1.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 |
7.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理论模型 |
7.3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假设 |
7.3.2 数据、变量和实证方法 |
7.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规范在华外资企业影响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的建议 |
8.1 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2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3 对外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制造业FDI、间接水平溢出与企业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 |
三、文献综述 |
四、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FDI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 |
第一节 FDI传统溢出效应及其渠道 |
一、直接水平溢出效应及其渠道 |
二、垂直溢出效应及其渠道 |
第二节 FDI间接水平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 |
一、间接水平溢出效应及其渠道 |
二、间接水平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外资进入溢出指标的测度 |
第一节 溢出指标的测度方法 |
一、直接水平溢出的测度方法 |
二、垂直溢出的测度方法 |
三、本土配套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二节 数据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初步处理 |
三、数据合并 |
第三节 溢出指标的测度结果 |
一、直接水平溢出的测度结果 |
二、垂直溢出的测度结果 |
三、本土配套化水平的测度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DI间接水平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TFP的估算 |
二、计量模型 |
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内生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进一步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分析 |
一、按企业所有制分类 |
二、按是否贸易分类 |
三、按企业规模分类 |
第二节 间接水平溢出对产品质量的作用 |
一、产品质量的估算 |
二、计量模型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与奖励 |
致谢 |
(9)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目标 |
1.4.1 总体目标 |
1.4.2 目标分解 |
1.5 研究方法 |
1.5.1 总体方法 |
1.5.2 具体方法及应用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间产品进口的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
2.1.1 中间产品进口影响生产率研究 |
2.1.2 中间产品进口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复杂度研究 |
2.1.3 中间产品进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
2.2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
2.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量方法 |
2.2.3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类型和特征 |
2.2.4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 |
2.3 小结 |
第3章 中间产品进口与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价值链升级与产品端和生产端变化 |
3.3 中间产品进口与工艺改善和产品变化 |
3.3.1 生产使用渠道 |
3.3.2 技术溢出渠道 |
3.4 中间产品进口与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 |
3.4.1 对个别企业出口的影响 |
3.4.2 从个别企业向全行业扩散 |
3.4.3 作用效果的强化 |
第4章 数据整理及主要指标测算 |
4.1 数据整理 |
4.1.1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整理 |
4.1.2 海关数据整理 |
4.2 主要指标测算 |
4.2.1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算 |
4.2.2 产品质量测算 |
4.2.3 产品种类测算 |
4.2.4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算 |
4.2.5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第5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状况及特征分析 |
5.1 引言 |
5.2 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
5.2.1 基于出口价值的分析 |
5.2.2 基于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分析 |
5.2.3 基于出口产品特征的分析 |
5.3 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进口状况及特征分析 |
5.3.1 基于进口中间产品价值的分析 |
5.3.2 基于产品特征的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中间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引言 |
6.2 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 |
6.2.1 模型设定 |
6.2.2 变量说明 |
6.2.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3 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说明 |
6.3.3 内生性控制 |
6.3.4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4 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种类 |
6.4.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6.4.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5 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6.5.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6.5.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6 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转换 |
6.6.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6.6.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7 小结 |
第7章 中间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
7.1 引言 |
7.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检验 |
7.2.1 检验方法 |
7.2.2 检验结果 |
7.3 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检验 |
7.3.1 模型设定 |
7.3.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7.4 作用渠道检验 |
7.4.1 基于企业自身的检验 |
7.4.2 企业间效应检验 |
7.5 基于上游行业和本行业的检验 |
7.5.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7.5.2 上游行业和本行业进口中间产品价值测算 |
7.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7.6 基于集聚效应的检验 |
7.6.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7.6.2 产业集聚测算 |
7.6.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7.7 小结 |
第8章 基于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中间产品进口行为的实证检验 |
8.1 引言 |
8.2 中国制造业企业中间产品进口行为检验 |
8.2.1 模型和变量 |
8.2.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8.3 中国制造业企业中间产品进口行为理性验证 |
8.3.1 模型和变量及数据说明 |
8.3.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第9章 结论和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2 启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进口中间产品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作用渠道检验结果 |
附录B 进口中间产品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作用渠道估计结果(系统GMM)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分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 |
2.1.3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2.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2.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
2.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地位测度及升级机制 |
2.3.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
2.3.2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 |
2.3.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3.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试点试验阶段:1978-1992年 |
3.1.2 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0年 |
3.1.3 调整重构阶段:2000-2008年 |
3.1.4 创新突围阶段:2008 年至今 |
3.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机遇 |
3.2.1 制造业产业产品分类 |
3.2.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3.2.3 中国制造业与外商直接投资 |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3.3.1 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及现状 |
3.3.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DI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 |
4.1 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 |
4.1.1 市场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2 效率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3 资源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4 创造资产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2 基于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面板数据模型 |
4.2.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
5.1 FDI技术溢出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假设 |
5.1.1 FDI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5.1.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 |
5.1.3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5.2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FDI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福利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2 理论基础 |
6.2.1 变量选取 |
6.2.2 国际贸易与FDI模型 |
6.2.3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引力系统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变量和数据 |
6.3.2 结果和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制造业产品分类表 |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划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关于外资企业进口印刷设备有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工业行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D]. 孙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制造业内外资企业中间产品贸易网络测度及比较研究[D]. 秦芳鑫. 湖北大学, 2020
- [3]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D]. 崔兴华. 华侨大学, 2020(12)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有效增值税率对工业企业存续期影响研究[D]. 魏玮.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D]. 任家禛.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7]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蒋捷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中国制造业FDI、间接水平溢出与企业生产率研究[D]. 岳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中间产品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关系问题研究[D]. 潘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D]. 王园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