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对烯唑醇对映体的直接拆分(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萍[1](2021)在《具有不同环状取代基多糖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手性识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也[2](2021)在《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文中研究表明戊菌唑(Penconazole)属三唑类手性杀菌剂,应用广泛,以外消旋体形式生产、销售、使用。此前,尚未从对映体水平对其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从戊菌唑对映体绝对构型、分离分析检测方法、生物活性与毒性、在苹果中的选择性降解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圆二色谱法(ECD)确定戊菌唑对映异构体绝对构型,分别为S-(–)-戊菌唑和R-(+)-戊菌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结合手性色谱柱Lux Cellulose-2,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如流动相比例、流速、柱温等,建立了手性戊菌唑两对映异构体高效快速分离分析方法。(2)研究戊菌唑对映异构体对五种靶标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灰霉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尖孢镰刀病菌),结果表明戊菌唑对映异构体对五种病原菌均存在显着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差异,且S-(–)-戊菌唑高于R-(+)-戊菌唑。五种供试病原菌的生物活性均为S-(–)-戊菌唑>rac-戊菌>R-(+)-戊菌唑,S-(–)-戊菌唑对五种病原菌的生物活性是R-(+)-戊菌唑的1.8–4.4倍。(3)本研究基于戊菌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现象,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阐明蛋白CYP51与S-(–)-戊菌唑和R-(+)-戊菌唑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S-(–)-戊菌唑与靶标真菌蛋白CYP51的结合自由能低于R-(+)-戊菌唑,亲和力高于R-(+)-戊菌唑,因此S-(–)-戊菌唑与靶标蛋白结合更紧密,表现更高的杀菌活性。(4)开展水生生物大型溞急性毒性研究。戊菌唑两对映异构体间存在显着立体选择性毒性行为,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S-(–)-戊菌唑>rac-戊菌唑>R-(+)-戊菌唑,S-(–)-戊菌唑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急性毒性分别是R-(+)-戊菌唑的32.5倍和6.5倍。S-(–)-戊菌唑为高毒性对映体,且S体48 h EC50≤1.0,故对大型溞为高等毒性农药。(5)研究戊菌唑在苹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在主产区选择三个试验地点(山东省烟台市、山西省运城市、辽宁省葫芦岛市),并施以套袋和免套袋处理。结果表明,R-(+)-戊菌唑较S-(–)-戊菌唑优先降解。R-(+)-戊菌唑在免套袋苹果中的降解半衰期(T1/2)为23.5–60.9 d,在套袋苹果中的T1/2为23.0–57.5 d;免套袋处理中,优先降解的R-(+)-戊菌唑在三个试验地间差异性不显着,而相对富集的S-(–)-戊菌唑在三个实验地间呈显着差异。套袋处理下S-(–)-戊菌唑的T1/2比免套袋处理下显着延长,降解速率减慢。
李庚[3](2021)在《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具有光学活性的单一对映体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而光学纯单一对映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机理研究已受到多个领域的极大关注。而基于纤维素衍生物制备的高效液相色谱用手性固定相由于具有高效广谱的手性分离能力已在对映体的分析与分离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直至目前,常用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中有机组分的含量不超过20 wt%,这一特点极大限制了该类手性固定相在手性分析分离和制备分离领域的应用。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课题拟分别通过酸催化和碱催化的溶胶凝胶法,以纤维素衍生物为有机基质,硅酸四乙酯(TEOS)为无机硅源,制备具有高含量有机组分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对其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对所制备杂化材料的制备机理与手性识别机理进行深入探索。以微晶纤维素为基质,运用氨基甲酸酯法合成3-(三乙氧基硅)丙基含量为0%、2%和4%的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所合成的衍生物结构规整,取代完全。由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具有高纤维素类衍生物含量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制备的杂化材料的形貌规整,粒径分布均匀,有机组分含量均高于30 wt%,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孔径分布窄。其中,表面活性剂和醇的种类对于酸催化法的合成效率及其杂化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使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长烷基链的醇类可显着提高杂化材料的产率,且杂化微球的粒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升而下降。杂化材料AC-6、AC-9和AC-12具备优异的手性分离性能,可对除Rac-6外的8种外消旋体实现高效的手性分离。其中,对外消旋体Rac-1和Rac-4的对映体选择性甚至高于键合型的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IB,而且杂化材料的手性分离性能随着有机组分含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此外,由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制备分离性能,其中AC-6的担载量可达到传统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4倍。由碱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具有高纤维素类衍生物含量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制备的杂化材料的形貌规整,粒径分布均匀,有机组分含量可控,介于30 wt%~40 wt%之间,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孔径分布窄。在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过程中,碱和水等溶剂的使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杂化材料的形貌、粒径分布以及有机无机组分的比例调控具有较大影响。随着溶剂使用量的增加,杂化材料规整度提升,粒径分布更为均匀。通过HPLC法对该类杂化材料的手性分离性能进行评价,该类材料对6种外消旋体(Rac-1~Rac-5和Rac-7)的手性分离效能明显优于CPM-1,且对部分外消旋体的分离性能甚至优于键合型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IB。基于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原理,对所合成衍生物与不同对映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子对接模拟,获得能量最低条件下衍生物与对映体之间的最优构象,并基于该最优构象将模拟计算结果与液相色谱手性分离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索纤维素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由对接模拟预测所得对映体的洗脱顺序与色谱分离结果完全相同,且模拟计算所得的相互作用能差与色谱分离实验所得能差(ΔΔG)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纤维素衍生物相邻糖单元的2-,3-位与相邻糖单元6-位可形成规则的螺旋空穴,并与对映体分子形成π-π相互作用、T型π-π相互作用、π-s相互作用、π-烷基相互作用、经典氢键和非经典氢键等多种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其手性识别性能均具有重要影响。
唐守英,王飞,孟秀柔,张钰萍[4](2021)在《含两个手性中心的三唑类杀菌剂色谱分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杀菌剂,而绝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属于手性农药,具有1个或2个手性中心,存在2个或4个对映异构体。本文在近年有关三唑类杀菌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和合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含两个手性中心的11种三唑类杀菌剂(氟环唑、多效唑、三唑醇、联苯三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叶菌唑、苄氯三唑醇、环唑醇、糠菌唑和乙环唑)进行分离测定的研究进展,可为多个手性中心三唑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双亚洲[5](2020)在《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尽管对映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但其生物活性、毒性和代谢途径却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人们的药品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沙利度胺”事件发生以来,手性拆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新型手性分离材料的开发成为了研究热点。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各类手性固定相(CSPs)相结合是手性分离的首选方法之一,环糊精类的手性固定相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桥联环糊精由于其独特的协同包结和多重识别作用,在分子识别、分子开关、药物载运、不对称催化和仿生酶等众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色谱分离功能有待于开发利用。为弥补现有单环糊精固定相的不足,本论文制备并评价了两种新型的高选择性桥联环糊精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bridged cyclodextrin-bonded CSPs)。首先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了两种各具结构特色的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上制得手性液相色谱固定相,即含强共轭性桥基的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SBCDP)和含较长柔性烷基链的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UBCDP),并借助红外光谱、核磁、质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固定相的结构。以多种药物和农药为探针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拆分了一系列黄烷酮类、阻滞类、三唑类和氨基酸类药物或农药。同时,分离过程中还对流动相组成、pH值、温度等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单β-环糊精固定相(CDCSP)进行了对照,初步探讨了两种新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机理。实验发现,新制的两种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明显优于天然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这是由于桥联双环糊精具有协同包结客体分子的特性,克服了天然环糊精腔体小的缺陷。分别采用两种新固定相,建立了 HPLC-荧光法快速测定盐酸阿罗洛尔药品中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以及快速同时测定常见果蔬中六种三唑类手性农药对映体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LC-MS/MS新方法。第一章主要围绕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给食品和药品安全带来的威胁,强调了对映体分离和分析的重要性。对现有的手性液相固定相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 β-环糊精固定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途径。概述了桥联环糊精在人工模拟酶、分子识别、药物载运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展望了其在分离科学中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二章采用二苯乙烯二羧酸与6-脱氧-6-氨基-β-环糊精反应,引入了强共轭的刚性二苯乙烯二酰胺桥基,合成了一种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得一种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并借助质谱、核磁、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然后以异丁嗪、吡喹酮、黄烷酮类、洛尔类药物和三哩类农药等23种手性化合物为探针,系统评价了其手性色谱性能,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柱温和pH值等色谱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实验发现,所选溶质均能在25分钟内被完全分离,分离度为1.51~5.15。其中,黄烷酮和抑霉唑的分离度分别高达5.15和4.38。经与CDCSP进行对照实验,发现SBCDP的手性分离能力更强。例如,CDCSP不能分离异丁嗪、毗喹酮和黄烷酮等体积较大的溶质,而SBCDP却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拆分这些溶质。明显地,不同于小腔体(~0.65 nm)的天然环糊精,桥联环糊精通过其邻近腔体和功能桥基构成一个V-型结构,能对更多的溶质进行手性识别和拆分。这主要得益于桥联环糊精的协同包结和多重识别作用。第三章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偶联剂,引入了较长的柔性烷基链,将两个6-脱氧-6-乙醇胺基-β-环糊精串联,合成了一种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UBCDP),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黄烷酮类、氨基酸类、三唑类等25种手性化合物为溶质探针,系统评价了 UBCDP的手性色谱性能,并初步探讨了相关分离机理。与单β-环糊精固定相(CDCSP)相比,UBCDP具有更好的手性分离能力,对2’-轻基黄烷酮、丹磺酰亮氨酸和己唑醇的分离度达到1.52~4.35,而CDCSP仅拆分了少量溶质的对映体,且分离度相对较低。第四章利用上述合成的UBCDP,在极性有机的模式下,对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后,在25min内成功拆分了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药片中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盐酸阿罗洛尔浓度为0.05~0.50mg/L的范围内,两个对映体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2.8~105.1%,最低检出限(LOD)低于0.025mg/L。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可作为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的质量控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种基础方法。第五章利用上述合成的SBCDP,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测定常见果蔬(苹果、草莓、香蕉、黄瓜、西红柿和油菜)中六种三唑类农药(己唑醇、戊唑醇、灭菌唑、粉唑醇、烯唑醇和多效唑)对映体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高(LOD,0.05~0.10μg/kg;LOQ,0.20~0.30 μg/kg),分析时间较短(50分钟内),线性范围宽(0.05~20μg/mL),回收率高(76.1~103.4%),重现性好(RSDs,2.6~11.9%)。其中检测限低于世界各国际组织规定的果蔬中的三唑类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适用于农药对映体残留量的快速检测。对科学评价农药对映体毒性,以及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李如男[6](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韩锦航[7](2020)在《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是颇受欢迎的一类手性识别材料,其苯环上引入的不同取代基对该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推出的Chiralpak IG商品化手性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手性柱的独特手性识别性能,但直至目前对其手性识别机理尚不清楚。该手性柱的手性选择剂——直链淀粉-三(3-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在其苯环上同时具有一个吸电子和一个供电子基团,这一独特的侧基结构可能对其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具有重要贡献。基于这一现状,本课题合成了苯环上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一系列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并对其所引入取代基对于该类衍生物结构与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采用氨基甲酸酯化法合成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定性表征,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定量表征和分析,并确定取代度。采用传统涂覆法制备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运用热失重分析(TGA)确定所制备手性固定相的涂覆率,并采用匀浆法制备相应色谱柱。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9种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以此评价所合成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应用圆二色光谱(CD)表征该类衍生物的二级结构,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考察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液晶性能,进一步探索不同取代基对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环上所引入取代基的性能、数量和位置对直链淀粉类衍生物具有较大的影响。直链淀粉-三(3-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Amy-3)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对大多数手性化合物都可实现高效的手性识别。尤其对于手性化合物特罗格尔碱(Rac-1)和黄烷酮(Rac-7),Amy-3展现出比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AD更优的手性识别性能,其分离因子分别为1.91和1.08。此外,Amy-3的cotton效应和液晶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同系列衍生物,表明在苯环的3,5-位上同时引入供电子和吸电子基团,可能赋予了该类衍生物更加规整的二级结构,且其聚合物主链的有序性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也获得较大提高,这一独特的结构特征对于增强衍生物与对映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其手性识别性能具有较大影响。
于晓晓[8](2020)在《硅基—纤维素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杂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对映体分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对映异构体存在不同的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手性药物分离一直是医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色谱拆分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对映异构体分离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拆分法凭借其高效快速、手性识别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手性固定相(CSP)的制备。目前,纤维素类固定相主要是通过涂覆或者键合的方法将手性识别体(纤维素衍生物)涂覆或者键合在大孔硅胶等无机载体上,但由于载体的比表面积有限,因此可涂覆或者键合的手性识别体密度较低,导致其上载量不高,溶剂消耗较大。对于涂覆型固定相而言,还存在流动相选择范围窄这一缺点,对于手性拆分十分不利。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可通过调节前驱体的比例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因此为制备新型CSP以解决上述传统固定相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本论文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以3,5-二氯苯异氰酸酯为衍生化试剂,对纤维素羟基进行烷基化修饰,并基于溶胶-凝胶化学理论制备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并对其手性识别能力进行考察。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纤维素杂化手性固定相制备工艺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首先通过羟基衍生化反应合成了衍生有少量(2 w.t%)三乙氧基硅基的纤维素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CDCPC),然后以此为有机前驱体,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高比表面积(502 m2/g)、窄孔径分布(4 nm)的硅基-纤维素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多孔球形颗粒。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热重(TGA)、粒度分析等分析技术手段对合成的杂化微球进行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杂化微球CSP可满足色谱填料的一般要求。2、纤维素杂化手性固定相成球机理研究。在杂化微球合成的基础上,探讨了溶胶-凝胶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浓度、老化时长、老化环境pH值、纤维素衍生物手性硅烷前驱体以及无机前驱体TEOS的量对微球形貌和微球有机无机比例的影响,为制备纤维素类杂化型CSP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发现,在酸性条件下,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18TAC)存在时,手性硅烷前驱体CDCPC成球率较高,并且通过控制手性硅烷和无机硅烷前驱体的加入量可以对制备的杂化微球进行有机无机含量比例的调节。3、纤维素杂化手性微球拆分性能研究。将合成的杂化微球进行筛分、封端处理后,采用湿法装柱填装了一根自制杂化型色谱柱(150 mm × 4.6 mm),并以七种典型的手性化合物为探针,评价其手性识别性能,以两种手性化合物1,2-二苯基环氧乙烷和2-苯基环己酮为底物评价其上载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杂化型色谱柱可对其中的六种对映体进行拆分,并达到基线分离,尤其对1,2-二苯基环氧乙烷、2-苯基环己酮(选择性分别达到1.65和1.44)分离效果最佳,具有与同种手性识别体键合型固定相和商品化IC柱相当的手性拆分能力和上载能力。同时,该杂化色谱柱在含有0.5%三氟乙酸和氯仿的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三氟乙酸(氯仿)=90/10/0.5,v/v/v)中表现出的强耐溶剂性能进一步表明了杂化型CSP在工业应用中中具有十分潜在的应用价值。4、微流控法制备纤维素杂化手性微球。针对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杂化微球粒径分布较宽这一缺点,结合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得到了粒径分布约为2-5 μm的杂化微球。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液滴微流控技术通过调节连续相和分散相的组成,以及两相的流速,可制备得到粒径大小可控的单分散杂化微球。
赵璐[9](2020)在《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文中研究指明许多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手性特征,通常以外消旋体或者几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形式使用。开发使用具有高靶标活性的异构体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异丙甲草胺是一种酰胺类除草剂,使用广泛,其分子中具有特殊的碳轴双手性中心结构。但是目前对于其完全分离后双手性结构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轴手性之间的差异。因此以异丙甲草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建立其异构体全基线分离分析方法,研究各异构体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和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以期对异丙甲草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监管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6种手性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氟虫腈、腈菌唑、乙酰甲胺磷和顺式联苯菊酯)进行了对映体的分离制备,得到了高纯度对映体单体。利用实验和计算电子圆二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制备得到的具有不同手性中心的对映体单体进行了绝对构型表征。(2)通过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2-MS/MS)对8种手性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敌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腈菌唑、乙酰甲胺磷和氟虫腈)的对映体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8种手性农药在UPC2-MS/MS上的对映体分离方法。并就各项色谱条件对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使用靶标植物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了异丙甲草胺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在市售农药中,S-异丙甲草胺的除草效果比rac-异丙甲草胺的除草效果更好,4种立体异构体除草活性的排序为:SS>SR>>RS>RR,RR-异构体在较低浓度时对稗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碳轴两个手性中心中,手性碳在除草活性中起立体选择的主要作用。异丙甲草胺在水体、草体和土壤中均能够保持构型稳定,其选择性除草活性决定于高效异构体更易进入稗草体内并产生作用,抑制稗草发芽生长的关键因子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是选择性的关键。(4)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试研究了6种酰胺类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敌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和甲草胺)的性激素干扰作用,发现酰胺类农药具有一定的性激素干扰作用,且手性农药表现出了对映体差异。对异丙甲草胺而言,只有SS-异丙甲草胺表现出了类雌激素效应,而轴手性为R构型的异构体具有更强的抗雌激素效应和抗孕激素效应。因此,尽管异丙甲草胺的SS异构体具有最高的除草活性,但是单独使用SS异构体并不能显着降低内分泌干扰效应反而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研究结论清楚表明:使用SS和SR混合型的S-异丙甲草胺非对映异构体(S-metolachlor Diastereoisomer)既能达到生产简单经济,又能使用高效安全。
李良[10](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二、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对烯唑醇对映体的直接拆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对烯唑醇对映体的直接拆分(论文提纲范文)
(2)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农药发展 |
1.2 手性农药绝对构型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单晶X射线衍射法 |
1.2.2 电子圆二色法 |
1.2.3 振动圆二色法 |
1.3 手性农药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气相色谱法 |
1.3.2 液相色谱法 |
1.4 手性农药选择性靶标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4.1 手性杀虫剂选择性生物活性 |
1.4.2 手性杀菌剂选择性生物活性 |
1.5 手性农药选择性非靶标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
1.5.1 手性农药急性毒性 |
1.5.2 手性农药神经毒性 |
1.5.3 手性农药发育毒性 |
1.6 手性农药选择性降解与富集行为研究进展 |
1.6.1 在植物体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2 在土壤和水体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3 在加工品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4 在动物体中的选择性富集 |
1.7 手性农药系统性研究进展 |
1.8 手性农药戊菌唑研究进展 |
1.9 论文研究内容与计划 |
1.9.1 研究目的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与绝对构型确认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标准溶液配制 |
2.2.3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 |
2.2.4 色谱参数计算 |
2.2.5 戊菌唑绝对构型确认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戊菌唑对映体分离 |
2.3.2 戊菌唑绝对构型确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戊菌唑立体选择性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戊菌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戊菌唑立体选择性毒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戊菌唑在苹果中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戊菌唑方法评价 |
6.3.2 戊菌唑在苹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与手性分子 |
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
1.3 制备单一对映体的方法 |
1.3.1 不对称合成法 |
1.3.2 手性拆分法 |
1.4 高效液相色谱用手性固定相 |
1.4.1 “刷型”手性固定相 |
1.4.2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
1.4.3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
1.4.4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
1.4.5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1.4.6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
1.4.7 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 |
1.5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
1.5.1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 |
1.5.2 键合型手性固定相 |
1.5.3 介孔硅基材料 |
1.5.4 有机无机杂化手性固定相 |
1.6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载体研究进展 |
1.6.1 硅胶基质手性固定相载体 |
1.6.2 非硅胶基质手性固定相载体 |
1.6.3 溶胶-凝胶法制备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机理 |
1.6.4 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质对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
1.7 分子模拟 |
1.7.1 分子模拟方法 |
1.7.2 分子对接模拟 |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2 核磁共振(NMR)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4 X射线能谱(EDS) |
2.3.5 热重分析(TGA) |
2.3.6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BET) |
2.3.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2.4 手性识别机理的分析方法 |
2.4.1 Materials Studio模拟 |
2.4.2 AutoDock对接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的纯化 |
3.2.2 含有3-(三乙氧基硅)丙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 |
3.3 纤维素衍生物的红外光谱表征与分析 |
3.3.1 纤维素衍生物合成反应的监控 |
3.3.2 纤维素衍生物的红外光谱表征与分析 |
3.4 纤维素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与分析 |
3.5 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失重测试与分析 |
3.6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3.6.1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热失重测试与分析 |
3.6.2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制备分离能力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及其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溶胶凝胶反应时间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
4.3.2 表面活性剂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
4.3.3 醇的种类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
4.4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4.4.1 杂化材料的表面组成 |
4.4.2 杂化材料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表征 |
4.4.3 杂化材料结构的表征 |
4.5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 |
4.5.1 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评价与分析 |
4.5.2 杂化材料的制备分离能力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及其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二乙胺的用量对杂化材料的影响 |
5.3.2 水的用量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3 反应温度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4 高效液相色谱用杂化材料的制备 |
5.4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纤维素基杂化材料的表征 |
5.4.1 杂化材料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表征 |
5.4.2 杂化材料结构的表征 |
5.5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 |
5.5.1 反应溶剂对杂化材料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
5.5.2 基质材料对杂化材料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机理 |
6.1 引言 |
6.2 八种外消旋体最优构象的建立 |
6.3 纤维素衍生物的模型及最优构象建立 |
6.4 纤维素衍生物与对映体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手性化合物 |
1.2 手性光学纯化合物的获取 |
1.3 手性固定相(CSPs) |
1.3.1 Pirkle刷型CSPs |
1.3.2 多糖类CSPs |
1.3.3 大环抗生素CSPs |
1.3.4 蛋白质类CSPs |
1.3.5 金属有机框架类CSPs |
1.3.6 环糊精类CSPs |
1.4 桥联环糊精 |
1.4.1 桥联双环糊精的合成 |
1.4.2 桥联双环糊精的结构性质 |
1.4.3 桥联双环糊精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 |
2.2.3 SBA-15的制备 |
2.2.4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的合成 |
2.2.5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SBCDP)的制备 |
2.2.6 色谱柱的填充 |
2.2.7 色谱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及其固定相的表征 |
2.3.2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的结构表征 |
2.3.3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的评价 |
2.4 结论 |
第3章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2.3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UBCDP)的制备 |
3.2.4 色谱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的合成 |
3.3.2 结构表征 |
3.3.3 色谱性能评价 |
3.4 结论 |
第4章 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柱测定药片中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色谱方法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样品前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3.2 对映体出峰顺序的确定 |
4.3.3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4 结论 |
第5章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环糊精固定相测定果蔬中的三唑类农药对映体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5.2.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5.2.4 样品前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5.3.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
5.3.3 方法验证 |
5.3.4 实际样品测定 |
5.4 结论 |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
1.1.1 晶体法 |
1.1.2 色谱法 |
1.1.3 化学拆分 |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
1.1.6 其他方法 |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化学品及试剂 |
2.2.3 标准溶液配制 |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
2.3.3 对映体制备 |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 |
3.2.2 化学品及试剂 |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
3.2.6 样品前处理 |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 |
4.2.2 化学品和试剂 |
4.2.3 生物测定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 |
5.2.2 化学品及试剂 |
5.2.3 供试生物 |
5.2.4 毒性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
6.1 引言 |
6.2 计算方法 |
6.2.1 同源模建方法 |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仪器 |
7.2.2 化学品和试剂 |
7.2.3 田间实验设计 |
7.2.4 样品分析方法 |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7.2.6 数据分析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识别 |
1.1.1 手性的起源 |
1.1.2 手性识别的意义 |
1.2 手性拆分方法 |
1.2.1 结晶法 |
1.2.2 化学拆分法 |
1.2.3 酶解法 |
1.2.4 色谱拆分法 |
1.3 高效液相色谱用CSPs |
1.3.1 小分子类CSPs |
1.3.2 低聚物类CSPs |
1.3.3 合成高聚物类CSPs |
1.3.4 天然高聚物类CSPs |
1.4 液晶高分子 |
1.4.1 液晶与液晶高分子 |
1.4.2 液晶的分类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的纯化 |
2.2.1 液体试剂的干燥与纯化 |
2.2.2 固体试剂的干燥与纯化 |
2.3 实验内容 |
2.3.1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2 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2.4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和测试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2.4.3 热失重分析(TGA) |
2.4.4 圆二色光谱(CD) |
2.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2.4.7 偏光显微镜法(POM)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有不同取代基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表征与分析 |
3.1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与分析 |
3.2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与分析 |
3.3 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的热失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
4.2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分析 |
4.3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液晶性能的影响 |
4.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评价热致性液晶性能 |
4.3.2 偏光显微镜法(POM)评价溶致性液晶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硅基—纤维素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杂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对映体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写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手性固定相的种类 |
1.2.1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
1.2.2 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
1.2.3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1.2.4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
1.2.5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
1.2.6 配体交换色谱(LEC)手性固定相 |
1.2.7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
1.3 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
1.3.1 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的种类 |
1.3.2 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 |
1.3.3 影响纤维素类衍生物手性固定相拆分能力的主要因素 |
1.4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进展 |
1.4.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
1.4.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
1.5 微流控技术在制备单分散球形颗粒材料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杂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纤维素衍生物手性硅烷前驱体(CDCPC-Si)的合成与表征 |
2.2.3 纤维素衍生物CDCPC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制备与表征 |
2.2.4 CDCPC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封端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纤维素衍生物手性硅烷前驱体(CDCPC-Si)的表征 |
2.3.2 纤维素衍生物CDCPC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杂化手性固定相成球机理及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纤维素衍生物CDCPC杂化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制备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成球的影响 |
3.3.2 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对成球的影响 |
3.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成球的影响 |
3.3.4 老化时长对成球的影响 |
3.3.5 老化pH值对成球的影响 |
3.3.6 正硅酸四乙酯的量对成球的影响 |
3.3.7 手性硅烷前驱体CDCPC的量对成球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衍生物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拆分性能评价及制备方法改进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纤维素衍生物CDCPC杂化微球在优化条件下的制备与表征 |
4.2.3 自制杂化手性柱的装填 |
4.2.4 HPLC系统和色谱拆分条件 |
4.2.5 对映体样品溶液和流动相的配制 |
4.2.6 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CDCPC杂化微球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DCPC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SEM表征和粒径分析 |
4.3.2 CDCPC杂化微球手性固定相的机械强度考察 |
4.3.3 自制杂化色谱柱的色谱拆分能力考察 |
4.3.4 自制杂化色谱柱的上载能力考察 |
4.3.5 自制杂化色谱柱的耐溶剂性能考察 |
4.4 液滴微流控技术对CDCPC杂化微球制备方法的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性农药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1.3 手性农药的绝对构型表征 |
1.2 酰胺类农药效应毒性研究进展 |
1.3 双手性中心农药的研究进展 |
1.3.1 碳碳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2 碳磷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3 碳硫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4 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分离制备和绝对构型表征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 |
2.2.4 电子圆二色谱的实测及计算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手性农药的半制备分离 |
2.3.2 手性农药的绝对构型表征 |
2.3.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合相色谱上的分离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合相色谱手性分离方法 |
3.2.4 分子对接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快速筛选 |
3.3.2 其他色谱条件优化 |
3.3.3 分子对接与分离机理 |
3.3.4 最佳拆分条件 |
3.3.5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异丙甲草胺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及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异丙甲草胺选择性除草活性 |
4.3.2 异丙甲草胺选择性除草活性机制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酰胺类农药由性激素受体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酰胺类农药的细胞毒性 |
5.3.2 酰胺类农药的类雌激素效应和抗雌激素效应 |
5.3.3 酰胺类农药的类雄激素效应和抗雄激素效应 |
5.3.4 酰胺类农药的类孕激素效应和抗孕激素效应 |
5.3.5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
1.4 点击化学反应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
2.2.3 仪器分析 |
2.2.4 标准溶液配制 |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
2.2.6 方法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2.3.3 优化色谱条件 |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
2.3.6 方法确认 |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
2.3.6.4 基质效应 |
2.3.7 实际尿样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4 结构表征 |
3.2.5 仪器分析 |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定相的表征 |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
4.2.3 仪器参数 |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
4.2.6 方法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
4.3.2 固定相的表征 |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6 优化样品制备 |
4.3.7 方法确认 |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
4.3.7.2 基质效应 |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4.3.8 方法应用 |
4.4 结论 |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
5.2.3 表征 |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
5.3.4 样品前处理 |
5.3.5 方法确认 |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
5.3.5.2 回收率测试 |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
5.3.6 实际样品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对烯唑醇对映体的直接拆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不同环状取代基多糖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手性识别性能研究[D]. 吴伟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手性农药戊菌唑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和苹果中降解行为[D]. 李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D]. 李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含两个手性中心的三唑类杀菌剂色谱分离研究进展[J]. 唐守英,王飞,孟秀柔,张钰萍. 农药学学报, 2021(04)
- [5]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D]. 双亚洲. 南昌大学, 2020
- [6]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D]. 韩锦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硅基—纤维素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杂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对映体分离[D]. 于晓晓. 浙江大学, 2020(03)
- [9]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D]. 赵璐.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